CN111929756A - 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29756A
CN111929756A CN202010846603.9A CN202010846603A CN111929756A CN 111929756 A CN111929756 A CN 111929756A CN 202010846603 A CN202010846603 A CN 202010846603A CN 111929756 A CN111929756 A CN 111929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lloidal solution
diffusion sheet
accommodating spac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66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海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4660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297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29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97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扩散片、扩散片制备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所述扩散片包括透光体,所述透光体具有收容空间;胶体溶液,所述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胶体溶液包括胶粒和溶剂,所述胶粒分散于所述溶剂中用于对光线进行散射。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由于起到将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的作用的胶体溶液填充于透光体中的收容空间内,透光体对胶体溶液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胶体溶液与外部光学组件和空气中灰尘直接接触,进而防止刮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导致扩散片的光扩散性能和使用寿命下降。

Description

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使显示屏看起来光亮均匀,在背光模组中灯板灯珠上面依次设置扩散板和扩散片,使得点光源变成面光源,让整个显示屏亮度均一。但现有扩散片一般为传统串涂型扩散片,即使用喷雾涂布法在扩散片基材上喷涂一层分散颗粒,但该扩散片易被刮伤导致使用寿命和光扩散性能降低;或者使用压花型扩散片用钢轮在表面压出凹槽,凹槽内部容易积灰吸附灰尘,异物掉落无法清除,也会导致使用寿命和性能降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扩散片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扩散片易被刮伤以及易吸附灰尘导致光扩散性能和使用寿命下降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扩散片,所述扩散片包括透光体,所述透光体具有收容空间;
胶体溶液,所述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胶体溶液包括胶粒和溶剂,所述胶粒分散于所述溶剂中用于对光线进行散射。
可选地,所述扩散片的透光率为40%~50%,所述扩散片的雾度大于等于90%。
可选地,所述胶粒的直径为1~100nm,所述胶粒为高分子化合物、含硅化合物、金属氧化物或不溶性氢氧化物;
和/或,所述透光体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乙烯。
可选地,所述胶体溶液为无色胶体溶液或白色胶体溶液。
可选地,所述透光体包括第一透光层、第二透光层和光固化胶,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围成具有注入口的收容空间,所述光固化胶填充并封堵所述注入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的透光率均大于等于90%,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的雾度均小于等于5%。
可选地,所述扩散片还包括静电吸附层,所述静电吸附层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层背离所述胶体溶液的表面上。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扩散片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具有收容空间的透光体,所述透光体具有密闭的收容空间的注入口;
提供胶体溶液,将所述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胶体溶液包括胶粒和溶剂,所述胶粒分散于所述溶剂中用于对光线进行散射。
可选地,所述提供胶体溶液,将所述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步骤包括:
提供胶体溶液,对所述胶体溶液进行纯化处理,将纯化后的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
可选地,所述透光体包括第一透光层、第二透光层和光固化胶,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围成具有注入口的收容空间,所述将纯化后的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气体从注入口处抽出;
所述将纯化后的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注入口处填充光固化胶,采用紫外光对填充的光固化胶进行固化以封堵所述注入口,对所述第一透光层背离所述胶体溶液的表面进行电晕处理,以在所述第一透光层背离所述胶体溶液的表面上形成静电吸附层。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反射片和棱镜片,以及如前所述的扩散片,所述背板、所述光源、所述反射片、所述扩散片和所述棱镜片依次层叠设置。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本发明提出一种扩散片,所述扩散片包括透光体,所述透光体具有收容空间;胶体溶液,所述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胶体溶液包括胶粒和溶剂,所述胶粒分散于所述溶剂中用于对光线进行散射。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由于起到将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的作用的胶体溶液被填充于透光体中的收容空间内,透光体对胶体溶液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胶体溶液与外部光学组件和空气中灰尘直接接触,进而防止刮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导致扩散片的光扩散性能和使用寿命下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扩散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扩散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扩散片包括透光体10,透光体10具有收容空间;胶体溶液20填充于收容空间内,胶体溶液20包括胶粒和溶剂,胶粒分散于溶剂中,用于对光线进行散射,对光线的散射的原理是: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而胶体溶液20是指一定大小的固体颗粒或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溶剂中所形成的溶液,其胶体粒子的尺寸在1~100纳米之间,扩散片中的胶体溶液20中胶粒的直径为1~100nm,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之间,胶粒的尺寸小于入射的可见光波长,当可见光进入扩散片的透光体10中的收容空间内时,光波环绕胶粒而向其四周放射光,即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为了起到将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的效果,可通过改变透光体10的材质、胶体溶液20的浓度和胶粒的粒径等方式,使得扩散片的透光率为40%~50%,扩散片的雾度大于等于90%。透光体10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或聚乙烯(polyethylene,PE)。本发明中胶粒可以为高分子化合物例如淀粉或蛋白质、含硅化合物例如二氧化硅或硅酸、金属氧化物例如二氧化钛或氧化锌、不溶性氢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在一实施例中胶粒为二氧化钛,在另一实施例中胶粒为二氧化硅颗粒;胶粒也可以为高分子化合物、含硅化合物、金属氧化物和不溶性氢氧化物中任意两种或多种组合,例如在一实施例中胶粒为二氧化硅颗粒和二氧化钛颗粒的组合,又例如胶体溶液中胶粒为淀粉和二氧化钛的组合、淀粉和二氧化硅组合、二氧化钛和氢氧化铝组合、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铝组合等。为了避免入射的光中一个或多个波段的光波被胶体溶液20吸收,导致散射出的光缺少一个或多个波段的光波,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为此,胶体溶液20优选为无色胶体溶液20或白色胶体溶液20。本发明中当光进入扩散片的透光体10中的收容空间内,由于胶体溶液20中的胶粒的尺寸小于入射的可见光波长,当可见光入射到胶体溶液20中的胶粒时,光波环绕胶粒而向其四周放射光,即胶粒会对入射的光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使入射的点光源变成面光源射出,本发明提供的扩散片可以作为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扩散板和扩散片使用。
进一步,参照图1,在本发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扩散片中的透光体10包括第一透光层11和第二透光层12,第一透光层11和第二透光层12围成收容空间,第一透光层11、第二透光层12和光固化胶13,第一透光层11和第二透光层12围成具有注入口的收容空间,光固化胶13填充并封堵注入口,第一透光层11和第二透光层12的透光率均大于等于90%,第一透光层11和第二透光层12的雾度均小于等于5%。第一透光层11和第二透光层12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或聚乙烯(polyethylene,PE)。PET和PE具有较好的透光率、较佳的机械强度以及化学稳定性。
进一步,扩散片的厚度为0.8~2mm,第一透光层11为0.1~0.5mm,第二透光层12的厚度均为0.1~0.5mm,若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的厚度太厚,会导致胶体溶液层的厚度过低,胶体粒子数量较少,进而进入扩散片的光线没有被充分的散射,其散射作用较弱,最终使得扩散片的雾化率太低,若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的厚度太薄,其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的机械强度会降低,导致扩散片容易受到机械损伤,其扩散片的寿命会降低。为了平衡扩散片的机械强度和雾化率,在一实施例中,扩散片的厚度为2mm,第一透光层11厚度为0.5mm,第二透光层12厚度为0.5mm,使得该扩散片兼具较佳的机械强度,其雾化率又能符合要求。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由于将起到将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的作用的胶体溶液20填充于透光体10中的收容空间内,透光体10对胶体溶液2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胶体溶液20与外部光学组件和空气中灰尘直接接触,进而防止刮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导致扩散片的光扩散性能和使用寿命下降。
如图1和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又一具体实施例中,扩散片还包括静电吸附层30,静电吸附层30设于第一透光层11背离胶体溶液20的表面上。静电吸附层30是通过电晕处理,使扩散片中的第一透光层11背离胶体溶液20的表面上自身带有静电。扩散片通过静电吸附层30的静电吸附作用可以直接吸附粘贴在背光模组的棱镜片上,从而节省粘贴材料,或者节省用于将扩散片固定在背光模组中的螺丝。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扩散片未被装配前,可在静电吸附层30上设置可剥离保护层(图未示),可以起到保护静电吸附层30的作用,防止灰尘吸附在静电吸附层30表面。当在装配过程中,将扩散片的可剥离保护层撕下来,就可以将扩散片粘贴吸附在棱镜片上。
本发明还提供扩散片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前述扩散片,该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10,提供具有收容空间的透光体,所述透光体具有收容空间;
具有收容空间的透光体可以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工艺制备,也可以通过将相同材质的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其透光体的材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或聚乙烯(polyethylene,PE)。且制备出的具有收容空间的透光体上预留有用于注入胶体溶液的注入口,注入口封闭后透光体就形成了收容空间。
步骤S20,提供胶体溶液,将所述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胶体溶液包括胶粒和溶剂,所述胶粒分散于所述溶剂中用于对光线进行散射。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胶体溶液内具有若干用于对光线进行散射的胶粒,本发明中胶粒可以为高分子化合物例如淀粉或蛋白质、含硅化合物例如二氧化硅或硅酸、金属氧化物例如二氧化钛或氧化锌、不溶性氢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胶粒也可以为高分子化合物、含硅化合物、金属氧化物和不溶性氢氧化物中任意两种或多种组合,例如二氧化硅颗粒和二氧化钛颗粒的组合,又例如胶体溶液中胶粒为淀粉和二氧化钛的组合、淀粉和二氧化硅组合、二氧化钛和氢氧化铝组合、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铝组合等。所提供的胶体溶液的制备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散法,该方法包括研磨法、超声波分散法、电分散法以及胶溶法,另一种是凝聚法,凝聚法包括化学反应法和物理凝聚法,本发明的扩散片中胶体溶液的制备方法可以采用以上任意一种,只要能形成符合质量要求的胶体溶液。例如二氧化硅胶体溶液的制备过程,可以为将水玻璃与去离子水按体积比为1∶4混合均匀,在搅拌状态下向其中缓慢加入适量0.1mol/L的HCl溶液,使混合液pH为1~2,用保鲜膜密封后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水解1h,形成二氧化硅胶体溶液。又例如二氧化钛溶胶的制备过程,可以为取700mL去离子水加热至95℃且保持在该温度,在400rpm的搅拌速率下,将35g 18%的四氯化钛水溶液缓慢滴加到去离子水中,滴加完成后继续在95℃下保持1h后,冷却至室温,获得二氧化钛胶体溶液。
为了避免入射的光中一个或多个波段的光波被胶体溶液吸收,导致散射出的光缺少一个或多个波段的光波,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为此,提供的胶体溶液优选为无色胶体溶液或白色胶体溶液。
将提供的胶体溶液填充于透光体的收容空间内,扩散片制备完成。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而扩散片中的胶体溶液20中胶粒的直径为1~100nm,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之间,胶粒的尺寸小于入射的可见光波长,当可见光进入扩散片的透光体中的收容空间内时,光波环绕胶粒而向其四周放射光,即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使入射的点光源变成面光源射出。
本实施例的扩散片制备方法只需将起到将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的作用的胶体溶液灌注入具有收容空间中就形成了扩散片,其扩散片的制备过程简单,并且制备出的扩散片中胶体溶液与外部光学组件和空气中的灰尘并不直接接触,进而防止刮伤导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致扩散片的光扩散性能和使用寿命下降。
进一步地,步骤S20包括:
步骤S21,提供胶体溶液,对所述胶体溶液进行纯化处理,将纯化后的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
由于刚制备的胶体溶液中会常常含有很多电解质或其他杂质,适量电解质可以与胶体表面吸附的离子达成平衡,起到稳定胶体的作用,但过量的电解质反而会影响溶胶的稳定性。在胶体溶液制备后,还需对提供的胶体溶液做纯化处理,纯化处理方法可以为物理渗析、电渗析、超过滤或凝胶渗透色谱技术中任一种方法,去除胶体溶液中过量的电解质,然后将纯化后的胶体溶液填充于透光体的收容空间中。例如采用阴离子树脂去除提供的二氧化硅胶体溶液的氯离子,再采用阳离子树脂去除提供的二氧化硅胶体溶液中的钠离子,最后缓慢加入适量的氨水,将混合液的pH调整为6~8,获得纯化后的二氧化硅胶体溶液。又例如,将二氧化钛胶体溶液加入到电渗析装置的淡化室中,再向电渗析装置的浓缩室通入蒸馏水,极室通入0.3mol/L硫酸钠溶液,进行电渗析,操作温度控制在25℃~35℃,操作电压为8V,去除反应生成的盐酸,至二氧化钛胶体溶液变为中性,即在淡化室获得纯化后的二氧化钛胶体溶液。
本实施例通过对胶体溶液进行纯化处理,从而提高胶体溶液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制备出具有胶体溶液的扩散片的光扩散性能的稳定性以及提高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透光体包括第一透光层、第二透光层和光固化胶,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围成具有注入口的收容空间,步骤S21之前还包括:
步骤S22,将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气体从注入口处抽出,使透光体的收容空间内形成真空环境;
步骤S21之后还包括:
步骤S23,在注入口处填充光固化胶,采用紫外光对填充的光固化胶进行固化以封堵所述注入口,对所述第一透光层背离所述胶体溶液的表面进行电晕处理,以在所述第一透光层背离所述胶体溶液的表面上形成静电吸附层。
本实施例中,透光体包括第一透光层、第二透光层和光固化胶,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围成具有注入口的收容空间。在填充纯化后的胶体溶液前,先采用抽真空功能的灌注机将透光体的收容空间内的气体从注入口抽出,使透光体的收容空间内形成真空环境。然后将纯化后的胶体溶液加入到灌注机中,控制灌注机将纯化后的胶体溶液通过透光体的注入口注入至收容空间内,直至胶体溶液的液面到达注入口与收容空间的交界处。将光固化胶填充至注入口,直至注入口被光固化胶全部填充,然后采用紫外光对填充的光固化胶进行光照,可以在25~45℃的温度条件下采用波长为200~400nm的UV光线对UV胶进行光照固化,照射时间控制在10~40秒,固化时光亮度控制在1000-3000mj/cm2,使得光固化胶被固化,封堵注入口,使得透光体形成了一个密闭的收容空间,最后采用静电发生器施加高频高压电,使其在对第一透光层背离胶体溶液的表面进行电晕放电,使得第一透光层背离胶体溶液的表面上形成静电吸附层,最后制备出具有静电吸附层的扩散片。
本实施例中在扩散片表面形成静电吸附层,从而该扩散片可以通过静电吸附层的静电吸附作用可以直接吸附粘贴在背光模组的棱镜片上,节省粘贴材料或者节省用于将扩散片固定在背光模组中的螺丝。
在第一实施例中,采用PET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制备具有收容空间的透光体,该透光体包括第一透光层、第二透光层和光固化胶,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围成具有注入口的收容空间。通过抽真空功能的灌注机将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气体由注入口处抽出,使透光体的收容空间内形成真空环境。然后采用灌注机将纯化后的二氧化硅溶胶通过所述注入口注入到所述收容空间内,直至二氧化硅溶胶的液面到达注入口与收容空间的交界处。纯化后的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具体过程为:取水玻璃与去离子水按体积比为1∶4混合均匀,在搅拌状态下向其中缓慢加入适量0.1mol/L的HCl溶液,使混合液pH值为1.5,密封后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水解1h,水解完成后获得二氧化硅胶体溶液,然后采用阴离子树脂去除提供的二氧化硅胶体溶液的氯离子,再采用阳离子树脂去除提供的二氧化硅胶体溶液中的钠离子,最后缓慢加入适量的氨水,将二氧化硅胶体溶液的pH调整为6~8,获得纯化后的二氧化硅胶体溶液。
再将光固化胶填充至注入口,直至注入口被光固化胶全部填充,在25℃的温度条件下采用波长为300nm的UV光线对UV胶进行光照固化,照射时间控制在30秒,固化时光亮度控制在2000mj/cm2
最后采用静电发生器施加高频高压电,使其在对第一透光层背离胶体溶液的表面进行电晕放电,使得第一透光层背离胶体溶液的表面上形成静电吸附层,最后制备出具有静电吸附层的扩散片。
在第二实施例中,取PET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制备具有收容空间的透光体,该透光体包括第一透光层、第二透光层和光固化胶,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围成具有注入口的收容空间。通过抽真空功能的灌注机将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气体由注入口处抽出,使透光体的收容空间内形成真空环境。然后采用灌注机将纯化后的二氧化钛胶体溶液通过所述注入口注入到所述收容空间内,直至二氧化钛胶体溶液的液面到达注入口与收容空间的交界处。该纯化后的二氧化钛胶体溶液的制备过程为:取700mL去离子水加热至95℃且保持在该温度,在400rpm的搅拌速率下,将35g 18%的四氯化钛水溶液缓慢滴加到去离子水中,滴加完成后继续在95℃下保持1h后,冷却至室温,获得二氧化钛胶体溶液;将二氧化钛胶体溶液加入到电渗析装置的淡化室中,再向电渗析装置的浓缩室通入蒸馏水,极室通入0.3mol/L硫酸钠溶液,进行电渗析,操作温度控制在25℃~35℃,操作电压为8V,去除反应生成的盐酸,至二氧化钛胶体溶液变为中性,即在淡化室获得纯化后的二氧化钛胶体溶液。
再将光固化胶填充至注入口,直至注入口被光固化胶全部填充,在25℃的温度条件下采用波长为300nm的UV光线对UV胶进行光照固化,照射时间控制在30秒,固化时光亮度控制在2000mj/cm2
最后采用静电发生器施加高频高压电,使其在对第一透光层背离胶体溶液的表面进行电晕放电,使得第一透光层背离胶体溶液的表面上形成静电吸附层,最后制备出具有静电吸附层的扩散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反射片、棱镜片,以及如前述的扩散片,背板、光源、反射片、扩散片和棱镜片依次层叠设置,其中扩散片的第二透光层正对光源。在一实施例中,扩散片通过静电吸附层的静电吸附作用粘贴在棱镜片表面。当然,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还包括壳体、散热片、电源等用于实现显示功能的部件,在此不再赘述。由于直下式背光模组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将扩散片取代了现有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扩散板和设置于扩散板上的扩散片,使背光模组的光源光线仅通过单一的扩散片,即能够使光源光线均匀化,更减少了光学膜片的使用数量,以简化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扩散片还可以替代现有侧入式背光模组中的扩散片,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反射片、导光板、棱镜片,以及如前述的扩散片,背板、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和棱镜片依次层叠设置,导光板包括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反光面,以及连接出光面和反光面的入光面,光源对应入光面设置,发射片对应反光面设置,扩散片对应出光面设置。在又一实施例中,扩散片通过扩散片中的静电吸附层30的静电吸附作用粘贴在棱镜片表面。当然,在侧入式背光模组中还包括壳体、散热片、电源等用于实现显示功能的部件,在此不再赘述。由于侧入式背光模组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如前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在另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如前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当然,在显示装置中还包括液晶显示模组用于实现显示功能的部件,在此不再赘述。由于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包括:
透光体,所述透光体具有收容空间;
胶体溶液,所述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胶体溶液包括胶粒和溶剂,所述胶粒分散于所述溶剂中用于对光线进行散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的透光率为40%~50%,所述扩散片的雾度大于等于9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粒的直径为1~100nm,所述胶粒为高分子化合物、含硅化合物、金属氧化物或不溶性氢氧化物;
和/或,所述透光体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乙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溶液为无色胶体溶液或白色胶体溶液。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体包括第一透光层、第二透光层和光固化胶,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围成具有注入口的收容空间,所述光固化胶填充并封堵所述注入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的透光率均大于等于90%,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的雾度均小于等于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还包括静电吸附层,所述静电吸附层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层背离所述胶体溶液的表面上。
8.一种扩散片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具有收容空间的透光体,所述透光体具有收容空间;
提供胶体溶液,将所述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胶体溶液包括胶粒和溶剂,所述胶粒分散于所述溶剂中用于对光线进行散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扩散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供胶体溶液,将所述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步骤包括:
提供胶体溶液,对所述胶体溶液进行纯化处理,将纯化后的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扩散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体包括第一透光层、第二透光层和光固化胶,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围成具有注入口的收容空间,所述将纯化后的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气体从注入口处抽出;
所述将纯化后的胶体溶液填充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注入口处填充光固化胶,采用紫外光对填充的光固化胶进行固化以封堵所述注入口,对所述第一透光层背离所述胶体溶液的表面进行电晕处理,以在所述第一透光层背离所述胶体溶液的表面上形成静电吸附层。
1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光源和棱镜片,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扩散片,所述背板、所述光源、所述反射片、所述扩散片和所述棱镜片依次层叠设置。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02010846603.9A 2020-08-20 2020-08-20 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19297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6603.9A CN111929756A (zh) 2020-08-20 2020-08-20 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6603.9A CN111929756A (zh) 2020-08-20 2020-08-20 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9756A true CN111929756A (zh) 2020-11-13

Family

ID=73304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6603.9A Pending CN111929756A (zh) 2020-08-20 2020-08-20 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2975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3228A (zh) * 2003-05-29 2004-12-08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增光扩散薄膜
JP2011099899A (ja) * 2009-11-04 2011-05-19 Maruzen Chemicals Co Ltd 光散乱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073145A (zh) * 2011-01-29 2011-05-25 中北大学 基于米氏散射及布朗运动的散斑消除装置
CN102197322A (zh) * 2008-10-23 2011-09-21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激光用光扩散单元、使用该单元的透射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7696655A (zh) * 2017-09-29 2018-02-16 利辛县雨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楔形车用防炫目玻璃贴膜的结构及其制备工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3228A (zh) * 2003-05-29 2004-12-08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增光扩散薄膜
CN102197322A (zh) * 2008-10-23 2011-09-21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激光用光扩散单元、使用该单元的透射及图像显示装置
JP2011099899A (ja) * 2009-11-04 2011-05-19 Maruzen Chemicals Co Ltd 光散乱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073145A (zh) * 2011-01-29 2011-05-25 中北大学 基于米氏散射及布朗运动的散斑消除装置
CN107696655A (zh) * 2017-09-29 2018-02-16 利辛县雨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楔形车用防炫目玻璃贴膜的结构及其制备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44035B1 (ko) 투명표시장치
CN1922513B (zh) 偏光板保护膜、具有防反射功能的偏光板和光学产品
JP4484975B2 (ja) ライトバルブ用の紫外線硬化性光変調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I432842B (zh) 光學構件、含該光學構件之背光組件及含該光學構件之液晶顯示裝置
WO2014097591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470214A (zh)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JP2010032719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03675965B (zh) 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
WO2010110432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764866A (zh) 调光体和夹层玻璃
JPH1129745A (ja) 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塗装品、照明器具用反射板
CN1124511C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利用该装置的液晶投影器
KR20080084343A (ko) 백라이트유니트용 광확산 시트
CN111929756A (zh) 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7817337B2 (en) Screen for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0775850B1 (ko) 백라이트유니트용 광확산 시트
CN109856848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预倾角形成方法
JP2006018089A (ja)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0989076B1 (ko) 가교제가 함유된 구형 실리카 비드 광확산제 및 그것의제조방법
JPH11109328A (ja) 液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889335B1 (ko) 플렉서블 투명 디스플레이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6030870A (ja)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6501991B (zh) 黑色矩阵、液晶显示面板边框胶的固化方法及液晶显示面板
JP2006195112A (ja) 液晶素子とそれを用いた調光素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EP2695018B1 (en) Nanoparticle complex, light conversion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