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26770B - 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26770B
CN111926770B CN202010804286.4A CN202010804286A CN111926770B CN 111926770 B CN111926770 B CN 111926770B CN 202010804286 A CN202010804286 A CN 202010804286A CN 111926770 B CN111926770 B CN 1119267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surface
head
frame structure
damping
dam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042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26770A (zh
Inventor
王永胜
吕宝宏
王彦兵
董旭光
张世径
汪文哲
马强
丁宏伟
张国申
张哓斌
刘建设
朱浩
祝佳
张岩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080428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267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26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67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267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67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0Dams; Dykes; Sluice way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dykes, dam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目的在于具有更强抗冲击能力,结构安全可靠,构件截面尺寸小,便于安装拆卸,节约成本,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迎流面格栅结构和背流面框架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之间的阻尼组件,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水平设置,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所述第二阻尼器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泥石流防治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泥石流发生时携带有大量的泥沙块石等固体物质,其体积含量可达13%-80%左右,损坏性极大。而格栅坝能拦蓄泥石流中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达到水石分离的效果,减少泥石流的密度、流量和规模,降低下游遭受泥石流危害的程度。故格栅坝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传统格栅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泥石流设计流速按平均流速考虑,未体现其在演进过程中呈现的“舌状体”流速中间大两侧小,以及“龙头”由上向下翻落出现的表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的这种空间分布特点;(2)抵御泥石流冲击时通过结构本身耗能,即由构件材料弹塑性转换或损坏来消耗泥石流冲击能量,需要增强结构自身强度、刚度和延性的方法保证其安全,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大,浪费严重;(3)复杂的山区地形使施工现场受限严重,材料运输困难,施工工期长和施工难度大的问题突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抗冲击能力强,结构安全可靠,构件截面尺寸小,便于安装拆卸,节约成本。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迎流面格栅结构和背流面框架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之间的阻尼组件,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水平设置,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所述第二阻尼器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阻尼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阻尼器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阻尼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阻尼器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且最上方的所述第一阻尼器连接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靠近顶部的位置,最下方的所述第一阻尼器连接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靠近底部的位置;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一端连接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的靠近顶部的位置,所述第二阻尼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靠近底部的位置。
进一步地,包括多个所述阻尼组件,多个所述阻尼组件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包括多个立柱和多个横梁,所述立柱的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立柱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横梁的长度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横梁沿上下间隔设置于多个所述立柱,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开口,且最下方的所述开口距离所述立柱的底部设定距离,所述横梁插接于所述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还设有多个垫板,多个所述垫板与多个所述开口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垫板与对应的所述开口相对,所述横梁与对应的所述垫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也包括多个所述立柱和多个所述横梁,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中心相对设置,且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的所述立柱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的所述立柱相对设置,所述阻尼组件连接于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和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的相对所述立柱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的左右两端的所述立柱的底部向下延伸第一设定长度,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的左右两端之间的所述立柱的底部向下延伸第二设定长度,且所述第一设定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长度。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设置有多个竖杆,多个所述竖杆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竖杆的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竖杆与所述横梁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的构件底部插入坝址所在场地的地面并填埋进行组装,控制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之间距离为1000mm~5000mm,且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的左右两端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5000mm,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3000mm,且左右两端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大于左右两端之间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5000mm,且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的左右两端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相适配;
2)将所述阻尼组件连接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之间,所述第一阻尼器水平设置,所述第二阻尼器倾斜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迎流面格栅结构和背流面框架结构之间连接阻尼组件,迎流面格栅结构作为迎流面阻抗泥石流,背流面框架结构作为稳定支撑,在泥石流冲击迎流面格栅结构时会使迎流面格栅结构发生位移,从而挤压阻尼组件,利用阻尼组件产生阻尼予以缓冲,从而能够消耗泥石流能量,避免结构遭到损坏,另外,阻尼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阻尼器和倾斜设置的第二阻尼器,利用第一阻尼器对泥石流的进行正面阻尼耗能,考虑到泥石流流速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利用第二阻尼器一方面阻尼耗能,另一方面限制了迎流面格栅结构的上下部位的位移差,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拦挡坝的抗冲击性能,实现主动耗能,本发明考虑了泥石流流速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对结构的抗冲击性能进行了整体优化和局部加强,抗冲击能力强,结构安全可靠,使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大大减小,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阻尼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阻尼器,从而能够沿上下方向全面的对泥石流进行阻尼耗能,避免对结构造成损坏,且考虑到泥石流流速在上方的冲击能量较高,使第二阻尼器的一端连接迎流面格栅结构的靠近顶部的位置,第二阻尼器的另一端连接背流面框架结构靠近底部的位置,加强泥石流在上方的阻尼耗能,更加提高了抗冲击性能。另外,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多个阻尼组件,以更加提高抗冲击性能,提高阻尼耗能效率。
进一步地,迎流面格栅结构和背流面框架结构均采用立柱和横梁构成的框架结构,便于组装拆卸,且利用立柱设置开口,横梁插接于开口,能够增强横梁和立柱的连接稳固性,另外在与开口相对的位置设置垫板,横梁与垫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利用垫板增强立柱在开口处的刚性,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迎流面格栅结构的左右两端的立柱的底部向下延伸第一设定长度,左右两端之间的立柱的底部向下延伸第二设定长度,且第一设定长度大于第二设定长度,即左右两端的立柱的埋土长度大于左右两端之间的立柱的埋土长度,这样考虑到泥石流流速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泥石流发生时,迎流面格栅结构的中间部位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力,以使迎流面格栅结构的中间部位能够产生更大的位移,利用阻尼组件消耗大部分泥石流能量,避免结构遭到损坏。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横梁之间设置有多个竖杆,利用竖杆进一步增强整个结构的稳固性,避免在泥石流冲击时结构遭到损坏。
本发明充分考虑到泥石流流速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以使本发明能够具有更高的抗冲击能力和结构安全性,且施工操作简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
其中,1-迎流面格栅结构、2-背流面框架结构、3-阻尼组件、31-第一阻尼器、32-第二阻尼器、4-立柱、41-开口、42-垫板、5-横梁、6-竖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解释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针对传统拦挡坝抵御泥石流冲击力时通过结构本身耗能,需用增强结构自身强度、刚度和延性的方法保证其安全,造成诸多缺陷,因此提供了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应用于泥石流防治,当然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应用于水文治理、地质治理等诸多需要阻拦消耗流体能量的领域。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以及设置于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之间的阻尼组件3,阻尼组件3包括第一阻尼器31和第二阻尼器32,第一阻尼器31水平设置,第一阻尼器31的两端分别连接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第二阻尼器32倾斜设置,第二阻尼器32的两端分别连接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在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3之间连接阻尼组件3,迎流面格栅结构1作为迎流面阻抗泥石流,背流面框架结构1作为稳定支撑,在泥石流冲击迎流面格栅结构1时会使迎流面格栅结构1发生位移,从而挤压阻尼组件3,利用阻尼组件3产生阻尼予以缓冲,从而能够消耗泥石流能量,避免结构遭到损坏,另外,阻尼组件3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阻尼器31和倾斜设置的第二阻尼器32,利用第一阻尼器31对泥石流的进行正面阻尼耗能,考虑到泥石流流速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利用第二阻尼器32一方面阻尼耗能,另一方面限制了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上下部位的位移差,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拦挡坝的抗冲击性能,实现主动耗能,充分考虑了泥石流流速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对结构的抗冲击性能进行了整体优化和局部加强,抗冲击能力强,结构安全可靠,使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大大减小,节约成本。
具体地,参见图1至图3,阻尼组件3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阻尼器31和至少一个第二阻尼器32,至少两个第一阻尼器31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且最上方的第一阻尼器31连接于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靠近顶部的位置,最下方的第一阻尼器31连接于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靠近底部的位置;第二阻尼器32的一端连接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靠近顶部的位置,第二阻尼器32的另一端连接背流面框架结构2靠近底部的位置。本实施例包括多个阻尼组件3,多个阻尼组件3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包括三个阻尼组件3,每个阻尼组件3包括两个第一阻尼器31和一个第二阻尼器32,第二阻尼器32位于两个第一阻尼器31之间,当然,阻尼组件3的数量,以及每个阻尼组件3的第一阻尼器31和第二阻尼器32数量,可以具体根据实际情形具体设置,第二阻尼器32可以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阻尼器31之间,也可以交错布置,多个阻尼组件3也可以依次布置或相互交错布置,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限定,具体根据实际情形进行布置,以能发挥最优阻尼耗能性能为宜。优选地,第一阻尼器31和第二阻尼器32可以是气弹簧、弹簧等,也可以是其他能够产生阻尼耗能效应的部件。
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阻尼器31沿上下方向,从而能够沿上下方向全面的对泥石流进行阻尼耗能,避免对结构造成损坏,且考虑到泥石流流速在上方的冲击能量较高,使第二阻尼器32的一端连接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靠近顶部的位置,第二阻尼器32的另一端连接背流面框架结构1靠近底部的位置,加强泥石流在上方的阻尼耗能,更加提高了抗冲击性能。当然,在其他情形下,例如: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中间、下方或其他部位受流体冲击力较强时,第二阻尼器32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连接至这些部位,以增强局部的抗冲击性能,另外,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多个阻尼组件3,以更加提高抗冲击性能,提高阻尼耗能效率。
具体地,参见图4至图6,迎流面格栅结构1包括多个立柱4和多个横梁5,立柱4的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多个立柱4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横梁5的长度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多个横梁5沿上下间隔设置于多个立柱4,横梁5与立柱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优选地,每个横梁5又可以包括多个子横梁,每个子横梁可拆卸地固定于相邻的两个立柱4之间,以更加便于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组装拆卸。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给出迎流面格栅结构1包括五个立柱4和八个横梁5,每个横梁5包括四个子横梁,立柱4、横梁5和子横梁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进行选择,以使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尺寸均可以延长或缩减。
优选地,立柱4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开口41,每个立柱4的开口41的数量与横梁5的数量相同,且最下方的开口41距离立柱4的底部设定距离,横梁5插接于开口41。
进一步优选地,立柱4还设有多个垫板42,每个立柱4的多个垫板42与多个开口41一一对应设置,且垫板42与对应的开口41相对,横梁5与对应的垫板4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垫板42可以是焊接于立柱4,也可以是螺接、铆接、一体成型等方式,横梁5可以通过螺栓与垫板42可拆卸地连接。
具体地,背流面框架结构2也包括多个立柱4和多个横梁5,背流面框架结构2与迎流面格栅结构1中心相对设置,以保证背流面框架结构2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作用,且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立柱4与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立柱4相对设置,阻尼组件3连接于背流面框架结构2和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相对立柱4之间。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给出,背流面框架结构2包括三个立柱4和两个横梁5,背流面框架结构2位于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1/4~3/4位置的正后方,且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立柱4与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1/4~3/4位置的立柱4前后一一对应相对,背流面框架结构1的立柱4与对应的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立柱4之间均连接阻尼组件3。横梁5与立柱4也可以采用上述的与开口41插接方式,与垫板42可拆卸地固定方式,当然,横梁5与立柱4也可以直接焊接、螺接、一体成型等方式,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横梁5和立柱4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具体设置,以使背流面框架结构2具有足够的稳定支撑作用,此处不再赘述。优选地,立柱4和横梁5可以采用工字型槽钢。
本实施例中,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均采用立柱4和横梁5构成的多层多跨的框架,便于快速组装拆卸,且利用立柱4设置开口41,横梁5插接于开口41,避免横梁5相对立柱4的位移,能够增强横梁5和立柱4的连接稳固性,另外在与开口41相对的位置设置垫板42,横梁5与垫板4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利用垫板42增强立柱5在开口41处的刚性,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固性。
具体地,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两端的立柱4的底部向下延伸第一设定长度,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两端之间的立柱4的底部向下延伸第二设定长度,且第一设定长度大于第二设定长度。即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两端的立柱4的埋土长度大于左右两端之间的立柱4的埋土长度,这样考虑到泥石流流速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泥石流发生时,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中间部位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力,以使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中间部位能够产生更大的位移,利用阻尼组件3消耗大部分泥石流能量,避免结构遭到损坏。本实施例中,背流面框架结构2距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距离为1000mm~5000mm,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立柱4水平间隔1000mm~6000mm布置,竖向间隔300mm~1000mm设置开口41并设置垫板43,最下边的开口41距离地面100mm~300mm,迎流面格栅结构1两边最外侧的立柱4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5000mm,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中间立柱4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3000mm,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立柱4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5000mm。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横梁5之间设置有多个竖杆6,多个竖杆6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竖杆6的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竖杆6与横梁5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利用竖杆6进一步增强整个结构的稳固性,避免在泥石流冲击时结构遭到损坏。本实施例中,上下相邻的两个子横梁之间可以设置1~10根竖杆6,竖杆6为圆形钢管,厚度为10mm~30mm,外径为50mm~300mm,通过螺栓与横梁5和上下相邻的竖杆6连接,当然也可以上下相邻的竖杆6直接插接配合等方式。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构件底部插入坝址所在场地的地面并填埋进行组装,控制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之间距离为1000mm~5000mm,且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两端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5000mm,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3000mm,且左右两端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大于左右两端之间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5000mm,且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与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两端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相适配;
2)将阻尼组件3连接于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之间,第一阻尼器31水平设置,第二阻尼器32倾斜设置。
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1)施工准备:平整和清理坝址所在场地后,将提前预制好的立柱4、横梁5、垫板42、阻尼组件31和竖杆6运输到施工现场;
(2)测量放样:按设计图纸准确测量放出控制点线,用石灰粉标注;
(3)基础开挖:按放线位置开挖用于插入立柱4的孔洞;
(4)将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立柱4插入孔洞并填埋;
(5)组装迎流面格栅结构1,先将底层横梁5通过螺栓固定在立柱4的垫板42上,后将底层竖杆6通过螺栓连接在横梁5上,重复安装横梁5和竖杆6,直至按照设计要求完成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组装;
(6)按照上述横梁5的安装方法组装完背流面框架结构2后,将预先按照设计要求定制好的第一阻尼器31和第二阻尼器32通过焊板连接在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立柱4之间,完成施工。
本发明的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考虑了泥石流流速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在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中间的立柱4正后方设置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立柱4,并通过阻尼组件3连接在一起,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两边最外侧的立柱4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立柱4埋置深,可视为与地面固接,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中间的立柱4埋置浅,可视为与地面铰接。泥石流发生时,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中间部位受到更大的冲击力,因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中间的立柱4底部视为铰结点,立柱4会向后产生位移,前后排的立柱4之间的阻尼器被挤压,阻尼器消耗大部分泥石流能量,避免结构遭到损坏。
相比于传统拦挡坝抵御泥石流冲击力时通过结构本身耗能,需用增强结构自身强度、刚度和延性的方法保证其安全,本发明通过附加阻尼器耗能,且斜向阻尼器的运用限制了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上下部位的位移差,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拦挡坝的抗冲击性能,实现主动耗能。本发明考虑了泥石流流速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对结构的抗冲击性能进行了整体优化和局部加强,使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大大减小,节约成本。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泥石流拦挡结构梁柱方案,即立柱4上开口41和垫板42的设置,垫板42的运用既改善了开口41对立柱4的受力性能的影响,又解决了运营阶段替换修复难的问题。本发明结构体系简洁,构件截面尺寸小,可预制且能通过螺栓连接,便于制造、运输和现场施工,解决了因山区地形复杂造成大型构件运输困难和工地现场受限严重引起的施工工期长和施工难度大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背流面框架结构(2),以及设置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之间的阻尼组件(3),所述阻尼组件(3)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阻尼器(31)和至少一个第二阻尼器(32),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阻尼器(31)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且最上方的所述第一阻尼器(31)连接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靠近顶部的位置,最下方的所述第一阻尼器(31)连接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靠近底部的位置;所述第二阻尼器(32)的一端连接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靠近顶部的位置,所述第二阻尼器(3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靠近底部的位置;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包括多个立柱(4)和多个横梁(5),所述立柱(4)的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立柱(4)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横梁(5)的长度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横梁(5)沿上下间隔设置于多个所述立柱(4),所述横梁(5)与所述立柱(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也包括多个所述立柱(4)和多个所述横梁(5),且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所述立柱(4)和所述横梁(5)的数量均小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位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1/4~3/4位置的正后方,且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所述立柱(4)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所述立柱(4)相对设置,所述阻尼组件(3)连接于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和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相对所述立柱(4)之间;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两端的所述立柱(4)的底部向下延伸第一设定长度,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两端之间的所述立柱(4)的底部向下延伸第二设定长度,且所述第一设定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阻尼组件(3),多个所述阻尼组件(3)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4)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开口(41),且最下方的所述开口(41)距离所述立柱(4)的底部设定距离,所述横梁(5)插接于所述开口(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4)还设有多个垫板(42),多个所述垫板(42)与多个所述开口(41)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垫板(42)与对应的所述开口(41)相对,所述横梁(5)与对应的所述垫板(4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5)之间设置有多个竖杆(6),多个所述竖杆(6)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竖杆(6)的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竖杆(6)与所述横梁(5)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构件底部插入坝址所在场地的地面并填埋进行组装,控制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之间距离为1000mm~5000mm,且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两端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5000mm,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3000mm,且左右两端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大于左右两端之间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底部埋入土中1000mm~5000mm,且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的左右两端的底部埋入土中的长度相适配;
2)将所述阻尼组件(3)连接于所述迎流面格栅结构(1)和所述背流面框架结构(2)之间,所述第一阻尼器(31)水平设置,所述第二阻尼器(32)倾斜设置。
CN202010804286.4A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119267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4286.4A CN111926770B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4286.4A CN111926770B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6770A CN111926770A (zh) 2020-11-13
CN111926770B true CN111926770B (zh) 2021-12-21

Family

ID=73311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04286.4A Active CN111926770B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2677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48692B1 (ko) * 2008-04-04 2008-07-28 (주)대흥이엔지 골막이
CN204370376U (zh) * 2014-12-26 2015-06-03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拉锚式泥石流拦排结构
CN209339104U (zh) * 2018-11-12 2019-09-03 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弹性竖肋格栅坝
CN110424283A (zh) * 2019-07-31 2019-11-08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竹制泥石流拦挡装置
CN111335272A (zh) * 2020-03-16 2020-06-26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地锚张弦梁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48692B1 (ko) * 2008-04-04 2008-07-28 (주)대흥이엔지 골막이
CN204370376U (zh) * 2014-12-26 2015-06-03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拉锚式泥石流拦排结构
CN209339104U (zh) * 2018-11-12 2019-09-03 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弹性竖肋格栅坝
CN110424283A (zh) * 2019-07-31 2019-11-08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竹制泥石流拦挡装置
CN111335272A (zh) * 2020-03-16 2020-06-26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地锚张弦梁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带阻尼器的新型泥石流格栅坝动力响应分析;张秦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基础科学辑》;20170115;A011-1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6770A (zh) 2020-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6980B (zh) 钢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
GB2490118A (en) Bollard assembly for preventing vehicular access
CN108118701B (zh) 一种双排拉森钢板桩刚架梁及其安装方法
CN112482202A (zh) 一种拉杆式多用途钢栈桥桥台及其施工方法
AU2018284352A1 (en) Metallurgical steel post design for solar farm foundations and increased guardrail durability
KR102030147B1 (ko) 태양광 구조물의 콘크리트 베이스 기초 구조체
CN111926770B (zh) 一种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
CN211142857U (zh) 一种桩林式泥石流拦挡结构
KR102479857B1 (ko) 분할식 베이스유닛을 포함하는 사방시설용 구조체
CN215629471U (zh) 一种桥梁悬臂结构无牛腿铰接式托架支撑装置
CN103967021A (zh) 一种用于长条矩形基坑的预应力支护系统
CN214116253U (zh) 一种傍山渠道的加固装置
CN213978546U (zh) 装配式桥台结构及应用其的装配式桥台
CN212836642U (zh) 一种悬挑梁结构
CN103397638A (zh) 高刚度整体预应力装配式基坑支护内支撑系统用的拉杆
CN210049130U (zh) 一种山区傍山公路波纹管棚洞
CN202157328U (zh) 钢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
CN108487303B (zh) 一种支护桩和扶壁式挡土墙的组合挡墙及施工方法
KR20120063048A (ko) 토류판재 지지장치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CN107354926B (zh) 一种水上光伏阵列的保护墙
CN103981871A (zh)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角撑结构
CN219081601U (zh) 一种与洞口支护桩有机结合的初期支护结构
JP6392984B2 (ja) 透過型砂防堰堤
CN214268745U (zh) 一种钢平台支座组件
CN219992388U (zh) 一种应用于山区性河道的简易拦污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