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23386B - 薄膜生产线及换气配送烘箱 - Google Patents

薄膜生产线及换气配送烘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23386B
CN111923386B CN202011099709.3A CN202011099709A CN111923386B CN 111923386 B CN111923386 B CN 111923386B CN 202011099709 A CN202011099709 A CN 202011099709A CN 111923386 B CN111923386 B CN 1119233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branch pipe
pipe
main pipe
o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997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23386A (zh
Inventor
汤智勇
何汉昭
梁达辉
吴耀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9970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233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23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3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233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33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35/04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using liquids, gas or steam
    • B29C35/045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using liquids, gas or steam using gas or fl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35/04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using liquids, gas or steam
    • B29C35/045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using liquids, gas or steam using gas or flames
    • B29C2035/046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using liquids, gas or steam using gas or flames dried ai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生产线及换气配送烘箱,换气配送烘箱包括烘箱单元、新风母管、新风支管、排废母管与排废支管。由于新风母管与排废母管均位于烘箱单元的外部,这样新风母管与排废母管均不会对烘箱单元的内部环境温度造成影响,从而便可以保证薄膜区域温度的一致性及稳定性,能较为精准地控制薄膜区域的温度,保证薄膜产品质量。此外,排废支管套设于新风支管的外部,排废支管的管壁温度接近于烘箱单元的工艺温度,这样一方面,排废支管能避免新风支管的管壁温度对烘箱单元的内部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排废支管内的高温废气与新风支管有热量交换,从而能提高新风支管的新鲜空气温度,使得充分利用了排废支管的废气能量。

Description

薄膜生产线及换气配送烘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拉伸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生产线及换气配送烘箱。
背景技术
换气配送烘箱用于为高分子薄膜提供合适的工艺条件,使其在高温环境下完成拉伸、热定型、冷却等处理过程。其中,高分子薄膜材料在受热时会不同程度地释出低组分挥发物,这些挥发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又会冷凝依附在烘箱上,尤其在薄膜的表面,严重影响了薄膜的产品质量。例如对于应用在较特殊的高端领域,如锂电、电子、医疗、航天等膜材的生产,对换气配送烘箱的不同烘箱单元的热风温度、风速、风压等均匀性有极严格的要求。
传统地,换气配送烘箱根据不同的薄膜拉伸工艺条件分隔了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烘箱单元,薄膜在烘箱单元的通道中被牵引移动并经过各个烘箱单元。各个烘箱单元内的温度环境及换气量(指的是通入新鲜空气的量)因工艺要求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换气配送烘箱设有贯穿各个烘箱单元的新风母管、与新风母管相连通的新风支管。新鲜空气经过滤后预加热到预设温度,由两根新风母管从两侧贯通相应的烘箱单元内部,把新鲜空气输送给与其相连的各路新风支管,再由新风支管分配到各单元侧部的内循环吸风口附近区域。此外,换气配送烘箱还设有排风管,通过排风管将烘箱单元内的废气排出到烘箱单元的外部,保持烘箱单元内部的洁净,并实现对烘箱单元的换气效果。然而,传统的薄膜生产线所生产的薄膜产品质量不能满足于应用在较特殊的高端领域,无法达不到用户的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薄膜生产线及换气配送烘箱,它能够提高薄膜产品的加工质量。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换气配送烘箱,所述换气配送烘箱包括:烘箱单元;新风母管与新风支管,所述新风母管与所述新风支管相连通,所述新风支管用于将新鲜空气输送到所述烘箱单元的内部;排废母管与排废支管,所述排废母管与所述排废支管相连通,所述排废支管用于将所述烘箱单元内的废气输送给所述排废母管,所述排废母管用于将所述废气进行排放处理,所述排废支管套设于所述新风支管的外部。
上述的换气配送烘箱,新风母管将新鲜空气输送给新风支管,由新风支管输送到烘箱单元的内部,排废支管将烘箱单元内部的废气进行抽出,由排废母管将废气进行排放处理,这样便可以实现烘箱单元的内部换气处理,保证烘箱单元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从而保证质量。其中,排废支管套设于新风支管的外部,排废支管的管壁温度接近于烘箱单元的工艺温度,这样一方面,排废支管能避免新风支管的管壁温度对烘箱单元的内部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排废支管内的高温废气与新风支管有热量交换,从而能提高新风支管的新鲜空气温度,使得充分利用了排废支管的废气能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废母管套设于所述新风母管的外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母管设于所述烘箱单元的外部环境中,所述排废母管设于所述烘箱单元的外部环境中,所述排废母管的外壁包裹有保温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支管连接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用于与所述烘箱单元内的吸风罩相连通,或者,所述出风管的出风口延伸到所述吸风罩的吸风口的旁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烘箱单元在薄膜的运行方向上设有两个进出端面,至少一个所述进出端面设有上下间隔的两个腔梁,所述排废支管与至少一个所述腔梁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烘箱单元为两个以上;所述新风支管与所述排废支管均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排废支管与两个以上所述新风支管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母管分为第一新风母管与第二新风母管,所述排废母管分为第一排废母管与第二排废母管,所述第一新风母管、所述第二新风母管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排废母管、所述第二排废母管中;所述新风支管分为第一新风支管与第二新风支管,所述排废支管分为第一排废支管与第二排废支管;所述第一新风支管与所述第一新风母管相连,所述第一排废支管与所述第一排废母管相连;所述第二新风支管与所述第二新风母管相连,所述第二排废支管与所述第二排废母管相连;所述第一新风母管与所述第二新风母管间隔地设于所述烘箱单元的顶面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支管上设有第一调节阀;所述排废支管上设有第二调节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母管、所述新风支管、所述排废母管与所述排废支管均为金属管。
一种薄膜生产线,包括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
上述的薄膜生产线,新风母管将新鲜空气输送给新风支管,由新风支管输送到烘箱单元的内部,排废支管将烘箱单元内部的废气进行抽出,由排废母管将废气进行排放处理,这样便可以实现烘箱单元的内部换气处理,保证烘箱单元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从而保证质量。其中,由于新风母管与排废母管均位于烘箱单元的外部,这样新风母管与排废母管均不会对烘箱单元的内部环境温度造成影响,从而便可以保证薄膜区域温度的一致性及稳定性,能较为精准地控制薄膜区域的温度,保证薄膜产品质量。此外,排废支管套设于新风支管的外部,排废支管的管壁温度接近于烘箱单元的工艺温度,这样一方面,排废支管能避免新风支管的管壁温度对烘箱单元的内部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排废支管内的高温废气与新风支管有热量交换,从而能提高新风支管的新鲜空气温度,使得充分利用了排废支管的废气能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中的新风母管、新风支管将新鲜空气送入到吸风罩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中的腔梁内的废气进入到排废支管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中隐藏掉其中一个烘箱单元的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中隐藏掉烘箱单元的侧面板及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0、烘箱单元;11、吸风罩;111、吸风口;112、第一吸风罩;113、第二吸风罩;12、腔梁;13、顶面板;14、侧面板;141、第一侧面板;142、第二侧面板;15、静压箱;151、第一静压箱;152、第二静压箱;16、送风管;17、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20、新风母管;21、第一新风母管;22、第二新风母管;30、新风支管;31、第一新风支管;32、第二新风支管;40、排废母管;41、第一排废母管;42、第二排废母管;50、排废支管;51、第一排废支管;52、第二排废支管;60、保温材料;70、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传统地,由于各烘箱单元的工艺温度通常有5℃以上的差异,新风母管内通入的新鲜空气的温度通常加热到预设温度,该预设温度必然与各烘箱单元环境形成温差(该预设温度一般是稍微低于各烘箱单元的环境温度),且各烘箱单元的废气温度与各自的工艺温度相一致,导致内置于烘箱单元的新风母管、新风支管,以及排风管的金属表面与所在的烘箱单元均形成了温度差,由此而产生的持续散热辐射对周边区域的温度场产生影响,严重干扰了横向薄膜区域温度的一致性及稳定性。尤其是对于应用在较特殊的高端领域,如锂电、电子、医疗、航天等的膜材的生产,均追求极致的烘箱单元的薄膜区域的温度精度(+/-0.5℃)无法实现。此外,高温的废气直接向烘箱单元外进行排放也不利于节能环保。
基于此,参阅图1至图3,图1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换气配送烘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换气配送烘箱中的新风母管20、新风支管30将新鲜空气送入到吸风罩11的状态示意图;图3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换气配送烘箱中的腔梁12内的废气进入到排废支管50的状态示意图。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气配送烘箱,换气配送烘箱包括烘箱单元10、新风母管20、新风支管30、排废母管40与排废支管50。新风母管20与新风支管30相连通。新风支管30用于将新鲜空气输送到烘箱单元10的内部。排废母管40与排废支管50相连通。具体地,新风母管20设于烘箱单元10的外部环境中,排废母管40设于烘箱单元10的外部环境中。排废支管50用于将烘箱单元10内的废气输送给排废母管40。排废母管40用于将废气进行排放处理,排废支管50套设于新风支管30的外部。
上述的换气配送烘箱,新风母管20将新鲜空气输送给新风支管30,由新风支管30输送到烘箱单元10的内部,排废支管50将烘箱单元10内部的废气进行抽出,由排废母管40将废气进行排放处理,这样便可以实现烘箱单元10的内部换气处理,保证烘箱单元10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从而保证质量。其中,由于新风母管20与排废母管40均位于烘箱单元10的外部,这样新风母管20与排废母管40均不会对烘箱单元10的内部环境温度造成影响,从而便可以保证薄膜区域温度的一致性及稳定性,能较为精准地控制薄膜区域的温度,保证薄膜产品质量。此外,排废支管50套设于新风支管30的外部,排废支管50的管壁温度接近于烘箱单元10的工艺温度,这样一方面,排废支管50能避免新风支管30的管壁温度对烘箱单元10的内部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排废支管50内的高温废气与新风支管30有热量交换,从而能提高新风支管30的新鲜空气温度,使得充分利用了排废支管50的废气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新鲜空气与废气是相对而言,新鲜空气指的是例如烘箱单元10的外界环境的空气,废气则指的是烘箱单元10内部环境的空气。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2及图4,图4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换气配送烘箱中隐藏掉其中一个烘箱单元10的顶面板13的结构示意图。排废母管40套设于新风母管20的外部。如此,工作时,排废母管40的废气热量传递给新风母管20的新鲜空气,充分利用了排废母管40的废气能量,新风母管20在进风时可以加热到相对较低的温度,或者无需进行预加热,节省能源。尤其是对于一些超高温的薄膜拉伸产品的生产,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酰亚胺(PI)等,能源节省较为明显。
请再参阅图1及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排废母管40的外壁包裹有保温材料60。保温材料60对排废母管40起到较好的保温作用,能避免排废母管40的废气热量散热到烘箱单元10的外界环境中,并能有利于将热量传递给新风母管20内的新鲜空气。
请参阅图2、图4及图5,图4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换气配送烘箱中隐藏掉其中一个烘箱单元10的顶面板13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换气配送烘箱中隐藏掉烘箱单元10的侧面板14及顶面板13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支管30连接有出风管70。出风管70用于与烘箱单元10内的吸风罩11相连通,或者,出风管70的出风口延伸到吸风罩11的吸风口111的旁侧。如此,新风支管30的新鲜空气通过出风管70排放到吸风罩11中,或者排放到吸风罩11的吸风口111的旁侧,由吸风罩11的吸风口111吸入到吸风罩11中,这样可以避免进入到烘箱单元10内的新鲜空气直接接触薄膜。新鲜空气与烘箱单元10内的气体进入到吸风罩11内进行混合,并由吸风罩11输送到静压箱15,接着由与静压箱15连通的送风管16排放到薄膜的表面上,对薄膜进行热处理。
请参阅图2、图4及图5,在一个示例中,当烘箱单元10的进出端面设有上下间隔的两个腔梁12时,出风管70贯穿排废支管50及其中一个腔梁12后与腔梁12相应的吸风罩11相连通或者延伸到吸风罩11的吸风口111的旁侧。当然,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也可以是排废支管50贯穿烘箱单元10的顶面板13伸入到烘箱单元10内部,这样出风管70贯穿到排废支管50外便可以与吸风罩11相连通,或者延伸到吸风罩11的吸风口111的旁侧,也就是此种情况下,出风管70无需贯穿腔梁12也是可行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侵权对比中,该“出风管70”可以为“新风支管30的一部分”,即“出风管70”与“新风支管30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新风支管30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出风管70”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新风支管30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支管30连接的出风管70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其它数量,在此不进行限定。当新风支管30连接的出风管70为一个时,新风支管30将新鲜空气通过出风管70输送到烘箱单元10的上侧位置处的吸风罩11中,或者输送给烘箱单元10的下侧位置处的吸风罩11中;当新风支管30连接的出风管70为两个时,新风支管30将新鲜空气通过其中一个出风管70输送到烘箱单元10的上侧位置处的吸风罩11中,通过另一个出风管70输送到烘箱单元10的下侧位置处的吸风罩11中。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新风支管30也可以通过两个以上出风管70将新鲜空气输送到烘箱单元10的上侧位置处的吸风罩11中,或者下侧位置处的吸风罩11中。
还需要说明的是,出风管70延伸到吸风罩11的吸风口111的旁侧指的是,出风管70的出风端部与吸风罩11的吸风口111相邻设置,这样出风管70向外送出的新鲜空气便可以被吸风罩11的吸风口111吸入到吸风罩11中。
请参阅图2、图4及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烘箱单元10在薄膜的运行方向上设有两个进出端面,至少一个进出端面设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腔梁12。排废支管50与至少一个腔梁12相连通。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排废支管50分别与两个腔梁12相连通,这样两个腔梁12内部的废气均可以进入到排废支管50中,并由排废支管50送入到排废母管40向外排放。
请参阅图2、图4及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烘箱单元10为两个以上。新风支管30与排废支管50均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排废支管50与两个以上新风支管30一一对应设置。如此,新风母管20内的新鲜空气分别进入到两个以上的新风支管30中,再由两个以上新风支管30分别对应输送到两个以上的烘箱单元10中,两个以上烘箱单元10内的废气分别对应输送到两个以上的排废支管50中,两个以上的排废支管50再将废气汇聚到排废母管40中,由排废母管40向外排放,如此能实现两个以上的烘箱单元10的换气工作。
作为一个示例,每个烘箱单元10与一个、两个、三个或其它数量的新风支管20对应设置,在此不进行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母管20分为第一新风母管21与第二新风母管22,所述排废母管40分为第一排废母管41与第二排废母管42,所述第一新风母管21、所述第二新风母管22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排废母管41、所述第二排废母管42中。所述新风支管30分为第一新风支管31与第二新风支管32,所述排废支管50分为第一排废支管51与第二排废支管52。所述第一新风支管31、所述第一排废支管51分别与所述第一新风母管21、所述第一排废母管41相连。所述第二新风支管32、所述第二排废支管52分别与所述第二新风母管22、所述第二排废母管42相连。
具体而言,第一新风母管21、第一排废母管41、第一新风支管31及第一排废支管51是为烘箱单元10的其中一侧部空间换气,第二新风母管22、第二排废母管42、第二新风支管32及第二排废支管52是为烘箱单元10的另一侧部空间换气,这样便可以实现烘箱单元10的左右两侧均进行更换气体,换气效果较好。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烘箱单元10的其中一侧部的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一静压箱151、与第一静压箱151连通的第一吸风罩112、设置于烘箱单元10的第一侧面板141上的第一电机17。第一电机17用于给第一静压箱151提供动力,使得第一吸风罩112将烘箱单元10内的气体循环吸入到第一静压箱151中,并由第一静压箱151通过送风管16将气体输送到薄膜的上下两侧。进一步地,第一新风支管31通过两个出风管70分别延伸到两个第一吸风罩112的吸风口111或直接分别与两个第一吸风罩112相连通。
同样地,烘箱单元10的另一侧部的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二静压箱152、与第二静压箱152连通的第二吸风罩113、设置于烘箱单元10的第二侧面板142上的第二电机18。第二电机18用于给第二静压箱152提供动力,使得第二吸风罩113将烘箱单元10内的气体循环吸入到第二静压箱152中,并由第二静压箱152通过送风管16将气体输送到薄膜的上下两侧。此外,第二新风支管32通过两个出风管70分别延伸到两个第二吸风罩113的吸风口111或直接分别与两个第二吸风罩113相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新风母管21与第二新风母管22间隔地设于烘箱单元10的顶面板13上。
可以理解的是,新风母管20与排废母管40也可以均为一个,第一新风支管31与第二新风支管32并联至新风母管20,通过同一个新风母管20将新鲜空气分别输送到第一新风支管31与第二新风支管32中。同样地,第一排废支管51与第二排废支管52并联至排废母管40,通过同一个排废母管40接收第一排废支管51的废气及第二排废支管52的废气。
在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支管30上设有第一调节阀。排废支管50上设有第二调节阀。如此,通过对调节阀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对各个烘箱单元10的换气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新风母管20、新风支管30、排废母管40与排废支管50均为金属管。如此,新风母管20与排废母管40间的热传递效果较好,新风支管30与排废支管50间的热传递效果较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薄膜生产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换气配送烘箱。
上述的薄膜生产线,新风母管20将新鲜空气输送给新风支管30,由新风支管30输送到烘箱单元10的内部,排废支管50将烘箱单元10内部的废气进行抽出,由排废母管40将废气进行排放处理,这样便可以实现烘箱单元10的内部换气处理,保证烘箱单元10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从而保证质量。其中,由于新风母管20与排废母管40均位于烘箱单元10的外部,这样新风母管20与排废母管40均不会对烘箱单元10的内部环境温度造成影响,从而便可以保证薄膜区域温度的一致性及稳定性,能较为精准地控制薄膜区域的温度,保证薄膜产品质量。此外,排废支管50套设于新风支管30的外部,排废支管50的管壁温度接近于烘箱单元10的工艺温度,这样一方面,排废支管50能避免新风支管30的管壁温度对烘箱单元10的内部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排废支管50内的高温废气与新风支管30有热量交换,从而能提高新风支管30的新鲜空气温度,使得充分利用了排废支管50的废气能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换气配送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配送烘箱包括:
烘箱单元;
新风母管与新风支管,所述新风母管与所述新风支管相连通,所述新风支管用于将新鲜空气输送到所述烘箱单元的内部;
排废母管与排废支管,所述排废母管与所述排废支管相连通,所述排废支管用于将所述烘箱单元内的废气输送给所述排废母管,所述排废母管用于将所述废气进行排放处理,所述排废支管套设于所述新风支管的外部;所述新风母管设于所述烘箱单元的外部环境中,所述排废母管设于所述烘箱单元的外部环境中,所述排废母管的外壁包裹有保温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废母管套设于所述新风母管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支管连接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用于与所述烘箱单元内的吸风罩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支管连接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出风口延伸到所述烘箱单元内的吸风罩的吸风口的旁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单元在薄膜的运行方向上设有两个进出端面,至少一个所述进出端面设有上下间隔的两个腔梁,所述排废支管与至少一个所述腔梁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单元为两个以上;所述新风支管与所述排废支管均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排废支管与两个以上所述新风支管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母管分为第一新风母管与第二新风母管,所述排废母管分为第一排废母管与第二排废母管,所述第一新风母管、所述第二新风母管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排废母管、所述第二排废母管中;所述新风支管分为第一新风支管与第二新风支管,所述排废支管分为第一排废支管与第二排废支管;所述第一新风支管与所述第一新风母管相连,所述第一排废支管与所述第一排废母管相连;所述第二新风支管与所述第二新风母管相连,所述第二排废支管与所述第二排废母管相连;所述第一新风母管与所述第二新风母管间隔地设于所述烘箱单元的顶面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支管上设有第一调节阀;所述排废支管上设有第二调节阀。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母管、所述新风支管、所述排废母管与所述排废支管均为金属管。
10.一种薄膜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换气配送烘箱。
CN202011099709.3A 2020-10-15 2020-10-15 薄膜生产线及换气配送烘箱 Active CN1119233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99709.3A CN111923386B (zh) 2020-10-15 2020-10-15 薄膜生产线及换气配送烘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99709.3A CN111923386B (zh) 2020-10-15 2020-10-15 薄膜生产线及换气配送烘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3386A CN111923386A (zh) 2020-11-13
CN111923386B true CN111923386B (zh) 2021-01-05

Family

ID=73334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99709.3A Active CN111923386B (zh) 2020-10-15 2020-10-15 薄膜生产线及换气配送烘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2338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65268A1 (fr) * 2004-01-15 2005-07-22 Univ Antilles Guyane Dispositif solaire de production d'air chaud en continue nuit et jour et a temperature asservie
CN206173655U (zh) * 2016-10-19 2017-05-17 浙江晟东印染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热风拉幅定型机烘箱
CN206862077U (zh) * 2017-06-29 2018-01-09 江西省赣鑫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pet瓶片热风循环连续干燥系统
CN210850991U (zh) * 2019-10-18 2020-06-26 佛山市盟思拉伸机械有限公司 薄膜拉伸生产线烘箱及烘箱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3386A (zh) 2020-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42742B2 (en) Incubator
KR101422429B1 (ko) 건조 장치 및 열처리 시스템
JP2012202600A (ja) 乾燥装置および熱処理システム
CN111923386B (zh) 薄膜生产线及换气配送烘箱
CN101862728A (zh) 一种印刷或涂布用的烘干箱
CN102024678A (zh) 热处理装置
JP3739233B2 (ja) 排気型バッチ式オーブン
KR20160102885A (ko) 곡물의 γ-아미노부티르산 부화 장치
CN105890345A (zh) 一种真空炉
CN207649245U (zh) 一种双侧开门的热风烘烤设备
CN110722870A (zh) 干燥循环装置、复合机以及干燥方法
CN211518776U (zh) 干燥循环装置及复合机
CN211782361U (zh) 一种生物制药用干燥装置
CN211233809U (zh) 一种节能蚀刻隧道炉
JPH05328887A (ja) 発酵装置
CN216977346U (zh) 一种预热式平行送风干燥箱
CN111226802A (zh) 新风调节系统、农业厂房及新风调节方法
KR810000842Y1 (ko) 해태의 연속 자동 건조장치
BR112020018344A2 (pt) Método e dispositivo para secagem de placas
CN219486306U (zh) 热风循环装置
CN217585282U (zh) 一种隧道炉
CN219723576U (zh) 一种喷涂固化装置
CN110806091A (zh) 一种面状远红外连续式灭菌烘干机
CN219955866U (zh) 一种分布式加热固化炉
CN219479125U (zh) 一种茶叶烘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