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9135B - 雷达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雷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9135B
CN111919135B CN201880091402.3A CN201880091402A CN111919135B CN 111919135 B CN111919135 B CN 111919135B CN 201880091402 A CN201880091402 A CN 201880091402A CN 111919135 B CN111919135 B CN 1119191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lectric
radar
dielectric substrate
main body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14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9135A (zh
Inventor
田中泰
泷川道生
丸山贵史
宇田川重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1177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180926A1/ja
Publication of CN111919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9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9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91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具备:雷达主体部(2),其放射雷达波,并接收被对象物反射后的雷达波的反射波;以及电介质基板(3),其在一个面周期性地配置有多个凸形状的匹配层(30),在另一个面侧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的状态下,从雷达主体部(2)放射的雷达波向多个匹配层(30)入射。

Description

雷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室内的雷达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汽车上安装有各种传感器。例如,毫米波段的雷达装置(以下记载为雷达)被用于测定与对象物之间的距离。该雷达使用毫米波段的电磁波进行测定,因此,在难以使用光波段的传感器的夜间是有效的。此外,从外观性的观点出发,雷达大多安装于车辆的底部或者汽车标志的背侧。但是,在这些的安装位置中,如以下所示,雷达的性能可能大幅劣化。
在安装于车辆的底部的雷达中,受到通过雷达波被地面反射的反射波而形成的多径的影响较大。例如,由于多径波而在探测区域内形成雷达的接收灵敏度大幅下降的无效方向。
此外,在安装于汽车标志的背侧的雷达中,雷达波有时被汽车标志散射而无法形成合适的射束图案。这是使雷达的探测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设置在车室内的雷达。该雷达在前挡风玻璃的上部安装于车室内侧。因此,降低了多径波对雷达的影响,雷达未露出到汽车的外部,因此,外观性也没有受到损害。但是,当前挡风玻璃中的雷达波的散射及损耗较大时,雷达的增益大幅下降,探测距离变短。
对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雷达具备设置于前挡风玻璃的电介质层。在前挡风玻璃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损耗受到前挡风玻璃的材料的物性值的影响较大,因此,难以降低。但是,前挡风玻璃的表面的电磁波的反射通过设置电介质层而被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94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雷达中,由于雷达波相对于玻璃面倾斜入射,因此,难以控制电介质层中的雷达波的透过特性。
此外,前挡风玻璃并非是平坦的平面,因此,通常难以进行较硬且没有柔软性的电介质基板(电介质层)的粘贴作业。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改善向电介质面入射的雷达波的透过特性的雷达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雷达装置具备:雷达主体部,其放射雷达波,并接收被对象物反射后的雷达波的反射波;电介质基板,在其一个面周期性地配置有多个凸形状的电介质部,在另一个面侧安装于电介质面的状态下,从雷达主体部放射的雷达波向多个电介质部入射。电介质部呈阶梯状突出。或者,多个电介质部各自的连结凸形状的前端部与底面的中心点的直线的方向向量朝向雷达主体部的雷达波的指向方向。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雷达波向凸形状的电介质部入射,因此,抑制了电介质面上的雷达波的反射。由此,改善了向电介质面入射的雷达波的透过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雷达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电介质基板的立体图。
图3A是示出以xz面切断了实施方式1中的电介质基板和前挡风玻璃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3B是示出以yz面切断了实施方式1中的电介质基板和前挡风玻璃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3C是示出以xz面切断了以往的电介质基板和前挡风玻璃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4示出计算入射到电介质基板的雷达波的频率与透过电介质基板的雷达波的相对振幅的关系的结果的图表。
图5A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电介质基板的侧视图。图5B是示意性示出安装有实施方式1中的电介质基板的前挡风玻璃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雷达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示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介质基板的前挡风玻璃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雷达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电介质基板具备的凸形状的电介质部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电介质基板具备的凸形状的电介质部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雷达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2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中的电介质基板的俯视图。图12B是示出图12A的电介质基板具备的凸形状的电介质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按照附图对其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雷达装置1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雷达装置1构成为具备雷达主体部2和电介质基板3。雷达主体部2及电介质基板3设置在车室内。雷达主体部2向车辆前方放射雷达波A,基于接收到被处于雷达波A的放出目的地的对象物反射后的雷达波A的反射波的结果,检测从车辆到对象物的距离或者对象物所存在的方位。
雷达主体部2构成为具备多个天线元件20和雷达罩21。收发雷达波A的雷达天线由多个天线元件20构成,多个天线元件例如呈阵列状配置。雷达罩21是使雷达波A透过的部件,以覆盖雷达天线的开口面的方式配置。雷达罩21例如是电介质的部件,优选采用与电介质基板3相同的材料。
电介质基板3是电介质的部件,在一个面上周期性地配置有多个凸形状的电介质部30,在另一个面侧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的车室内侧的面。从雷达主体部2放射的雷达波A如图1中箭头所示那样向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的电介质基板3具备的电介质部30入射。
如图1所示,在雷达主体部2与电介质部30之间设置有空间,天线元件20与电介质部30不相接。电介质部30作为使雷达波A的空间阻抗匹配的匹配层而发挥功能。雷达波A从电介质部30的凸形状的前端取得空间阻抗匹配并向前挡风玻璃100入射。
前挡风玻璃100是搭载有雷达装置1的汽车(省略车辆整体的记载)具备的电介质的部件,在前挡风玻璃100上安装电介质基板3的面是电介质面。此外,前挡风玻璃100例如具有第1层100a、第2层100b及第3层100c的3层构造。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电介质基板3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多个凸形状的电介质部30周期性地配置在电介质基板3的一个面上,电介质基板3具有与以往的平板状的电介质基板不同的立体形状。在图2中,电介质部30例如为四棱锥形状。
在电介质基板3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粘接层31,电介质基板3经由粘接层31而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的车室内侧的面。构成粘接层31的粘接剂优选采用低介电常数且相对于前挡风玻璃100的相对介电常数εf能够以0.1λc/(εf)1/2左右的厚度粘接的材料。λc是雷达波的中心频率fc的波长。
包括电介质部30的电介质基板3的相对介电常数εm优选接近前挡风玻璃100的相对介电常数εf。例如,对于电介质基板3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透明且具有柔软性的聚碳酸酯(相对介电常数εm约为3)或者聚氨酯(相对介电常数εm约为5)。
将安装有电介质基板3的前挡风玻璃100的面的法线方向设为B,将从雷达主体部2放射的雷达波A向电介质基板3入射的入射方向设为C。雷达波A的入射方向C相对于玻璃面的法线方向B具有角度,雷达波A相对于前挡风玻璃100倾斜入射。
图3A是示出以xz面切断了电介质基板3和前挡风玻璃100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3B是示出以yz面切断了电介质基板3和前挡风玻璃100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3C是示出以xz面切断了以往的电介质基板200和前挡风玻璃100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在图3A及图3B中,电介质基板3经由图2所示的粘接层31而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但省略了粘接层31的图示。同样,在图3C中,省略了将以往的电介质基板200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的粘接层的图示。
电介质基板3具备的四棱锥形状的电介质部30的四棱锥的底面的一边是从雷达主体部2放射的雷达波A的中心频率fc的波长λc的0.1倍至0.2倍(0.1λc~0.2λc)的长度。四棱锥的高度是波长λc的0.1倍至0.2倍(0.1λc~0.2λc)的高度。位于电介质部30的下方的电介质基板3的厚度是波长λc的0.5倍至1.0倍(0.5λc~1.0λc)的高度。
即便雷达波A的入射角度从45°变更,连结作为电介质部30的四棱锥的顶点和四棱锥的底面的中心点的直线的方向向量与雷达波A的入射方向向量的内积绝对值也为cos(30°)以内。
电介质基板3的大小为能够覆盖由雷达天线形成的射束图案的范围的大小以上。例如,在射束图案的范围为放射方向的中心的±60°的雷达天线与电介质部30之间的距离是50mm的情况下,使电介质基板3作为匹配层发挥功能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尺寸成为50mm。
在图3A、图3B及图3C中,雷达波A的入射方向C相对于前挡风玻璃100的法线方向B以45°的角度倾斜入射,雷达波A的出射方向D相对于法线方向B以45°的角度出射。在图3A及图3B中,电介质部30的相对介电常数εm为5,介电损耗角正切(誘電正接)为0.001,四棱锥的底面的一边为0.6λc,四棱锥的高度为0.125λc,电介质基板3的厚度为0.1λc
前挡风玻璃100是用于通常的汽车的具有3层构造的前挡风玻璃。将3层构造的第1层100a的厚度T1设为0.5λc,将第2层100b的厚度T2设为0.18λc,将第3层100c的厚度T3设为0.5λc。以往的电介质基板200具有从电介质基板3去除了电介质部30的构造,其厚度为0.1λc
图4是示出计算入射到电介质基板的雷达波的频率与透过电介质基板的雷达波的相对振幅的关系的结果的图表。示出模拟了图3A及图3B所示的具备电介质部30的电介质基板3的构造中的雷达波的透过的频率特性与图3C所示的以往的电介质基板200的构造中的雷达波的透过的频率特性的结果。在图4中,虚线a所示的特性是通过以往的电介质基板200的构造而得到的计算结果,实线b所示的特性是通过电介质基板3的构造而得到的计算结果。
如图4所示,实线b所示的特性与虚线a所示的特性相比,相对振幅始终高,电介质基板3的构造与以往的电介质基板200相比,改善了与雷达波的透过相关的相对特性。在电介质基板3中传播的雷达波从作为电介质部30的四棱锥的前端渐渐地进行空间阻抗变化而向前挡风玻璃100入射。
即,雷达波从四棱锥的前端朝向底面取得空间阻抗匹配并向前挡风玻璃100入射,因此,能够抑制前挡风玻璃100中的反射。由此,改善了向前挡风玻璃100入射的雷达波的透过特性。
另外,电介质部30不限于四棱锥形状。
实施方式1中的电介质部30只要是在雷达波传播时空间阻抗从凸形状的前端渐渐变化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四棱锥以外的多棱锥形状,还可以是圆锥形状。
此外,实施方式1中的电介质基板3能够实现曲面安装。
图5A是示出电介质基板3的侧视图,省略了电介质基板3的厚度量的记载。图5B是示意性示出安装有电介质基板3的前挡风玻璃100的侧视图,与图5A同样,省略了电介质基板3的厚度量的记载。
通常,前挡风玻璃100具有曲面形状。因此,在将由柔软性不高的电介质材料制作的电介质基板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时,在电介质基板与前挡风玻璃100之间能够产生间隙。即便以沿着该间隙的方式设计曲面形状的电介质基板,由于存在前挡风玻璃100的制作上的公差,因此,同样,在电介质基板与前挡风玻璃100之间能够产生间隙的可能性也较高。
与此相对,实施方式1的电介质基板3周期性地配置有多个立体形状的电介质部30,因此,通过充分地减薄电介质部30的底面侧的电介质基板3的厚度,与不具有立体形状的电介质基板相比,能够使其具有柔软性。
由此,如图5B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介质基板3能够经由粘接层31而沿着前挡风玻璃100的曲面安装。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1に係る雷达装置1具备:雷达主体部2,其放射雷达波,并接收被对象物反射后的雷达波的反射波;以及电介质基板3,在其一个面上周期性地配置有多个凸形状的电介质部30,并且在另一个面侧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的状态下,从雷达主体部2放射的雷达波向多个电介质部30入射。当雷达波向凸形状的电介质部30入射时,雷达波从凸形状的前端取得空间阻抗匹配并向前挡风玻璃100入射,因此,抑制了前挡风玻璃100中的雷达波的反射。由此,改善了向前挡风玻璃100入射的雷达波的透过特性。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雷达装置1A的结构的剖视图。在图6中,针对与图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如图6所示,实施方式2的雷达装置1A在电介质基板3与前挡风玻璃100之间具备空隙300。
空隙300相对于从雷达主体部2放射的雷达波A的中心频率fc的波长λc优选为0.1倍至0.5倍(0.1λc~0.5λc)的间隔。通过设置空隙300,不需要电介质基板3的粘接层31。此外,能够不考虑前挡风玻璃100的曲面而安装电介质基板3,因此,向前挡风玻璃100安装的电介质基板3的安装作业容易。
作为在确保空隙300的同时向前挡风玻璃100安装电介质基板3的方法,例如,也可以准备对电介质基板3的外缘部进行支承的框状支架,将支承有电介质基板3的上述支架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
实施方式3.
图7是示意性示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介质基板3A的前挡风玻璃100的侧视图。在图7中,针对与图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3的雷达装置在电介质基板3A与前挡风玻璃100之间具备反射抑制层32。也可以在反射抑制层32与前挡风玻璃100之间夹设粘接层31。
反射抑制层32是具有成为电介质基板3A的介电常数εm与前挡风玻璃100的介电常数εf之间的值的介电常数εx的电介质层。
由于电介质基板3A的介电常数与前挡风玻璃100的介电常数互不相同,因此,产生作为电磁波的雷达波的反射。通过改变电介质基板的厚度或介电常数,能够降低雷达波的反射,但未必存在能够适当地抑制雷达波的反射的介电常数的材料。
对此,在实施方式3中,在电介质基板3A与前挡风玻璃100之间设置有反射抑制层32。这样,通过具有介电常数εm与介电常数εf之间的值的介电常数εx的反射抑制层32来缓和电介质基板3A与前挡风玻璃100之间的介电常数的不同,因此,抑制了雷达波的反射。
实施方式4.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雷达装置1B的结构的剖视图。在图8中,针对与图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在实施方式4的雷达装置1B中,如图8所示,雷达主体部2A及电介质基板3B设置于1个壳体,电介质基板3B还具有作为雷达主体部2A的雷达罩的功能。在该壳体中,进行雷达主体部2A与电介质基板3B之间的微小的位置调整。
电介质基板3B配置为在设置有多个凸形状的电介质部30的面朝向雷达主体部2A的状态下覆盖雷达主体部2A的雷达天线的开口面。
电介质基板3B通过未配置电介质部30的面而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例如,在雷达主体部2A安装于车室的顶棚的情况下,电介质基板3B与前挡风玻璃100也可以不粘接。此时,在电介质基板3B与前挡风玻璃100之间产生的空隙如实施方式2所示那样优选相对于从雷达主体部2放射的雷达波A的中心频率fc的波长λc为0.1倍至0.5倍(0.1λc~0.5λc)的间隔。
另一方面,电介质基板3B也可以经由粘接层31而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雷达主体部2A也可以被安装于前挡风玻璃100的电介质基板3B支承。此外,在电介质基板3B的粘接层31与前挡风玻璃100之间也可以设置实施方式3所示的反射抑制层32。
如以上那样,在实施方式4的雷达装置1B中,电介质基板3B是覆盖雷达主体部2A具备的雷达天线的开口面的雷达罩。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雷达主体部2A与电介质基板3B设置于1个壳体。在该壳体内,取得雷达主体部2A与电介质基板3B的位置的对准。因此,在车室内设置雷达装置1B的作业者也可以不进行雷达主体部2A与电介质基板3B之间的微小的位置调整。
实施方式5.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电介质基板具备的凸形状的电介质部30A的图。在实施方式5中的电介质基板的一个面上周期性地配置多个电介质部30A。如图9所示,电介质部30A具有呈阶梯状突出的凸形状。
例如,电介质部30A也可以为层叠大小随着从底面侧朝向前端侧逐渐变小的多个长方体的电介质部件而近似四棱锥的形状。
此外,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所示的电介质部30的与四棱锥的顶点相当的部位也可以是电介质部30A的最上层的前端面的中心点。
电介质部30A是呈阶梯状突出的形状,因此,与四棱锥相比容易通过层叠进行制作。此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所示的电介质基板置换为具有电介质部30A的电介质基板。
实施方式6.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电介质基板具备的凸形状的电介质部30B的图。在实施方式6中的电介质基板的一个面上周期性地配置有多个电介质部30B。如图10所示,电介质部30B呈纵剖面曲线状突出。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所示的电介质基板置换为具有电介质部30B的电介质基板。
在电介质部为四棱锥的情况下,决定电介质部的形状的参数是四棱锥的底面的大小、高度、以及纵剖面三角形中的顶点至底面的倾斜度。当固定四棱锥的底面的大小和高度时,电介质部的形状只能通过上述倾斜度进行变更。
与此相对,由于在电介质部30B中呈纵剖面曲线状突出,因此,即便固定四棱锥的底面的大小和高度,也能够将表示曲线的各种函数(例如表示二次曲线的函数)作为参数来设计形状。由此,电介质部30B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因此,作为匹配层,能够实现更加适当地发挥功能的构造的设计。
实施方式7.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雷达装置1C的结构的剖视图。在图11中,针对与图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7的雷达装置1C具备电介质基板3C。电介质基板3C在朝向雷达主体部2的面上周期性地配置有多个电介质部30C。多个电介质部30C各自的连结凸形状的前端部与底面的中心点的直线的方向向量朝向雷达主体部2中的雷达波的指向方向。
在实施方式1的电介质基板3中,假定为来自雷达主体部2的雷达波满足远场条件,即,以平面波入射。
但是,在雷达主体部2与电介质基板3之间未充分地分离而不满足远场条件的情况下,难以将雷达波视作平面波。在该情况下,雷达主体部2在方向A1上放射作为雷达波的电磁波,雷达波在相对于行进方向传播的波面A2向多个电介质部入射。
实施方式7的电介质基板3C被设计为,连结多个电介质部30C各自的凸形状的前端部与底面的中心点的直线的方向向量朝向雷达主体部2中的雷达波的指向方向。由此,如图11所示,与雷达波的传播配合地,处于电介质基板3C的端部的电介质部30C成为与处于中央部的电介质部30C相比向中央侧倾斜的形状。因此,即便雷达主体部2与电介质基板3C不满足远场条件,也能够抑制电介质基板3C中的雷达波的反射。
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所示的电介质基板置换为电介质基板3C。此外,也可以将电介质部30C构成为呈阶梯状突出,还可以构成为呈纵剖面曲线状突出。
实施方式8.
图12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中的电介质基板3D的俯视图。图12B是示出图12A的电介质基板3D具备的凸形状的电介质部30D的立体图,放大示出处于由图12A的虚线包围的部分E的电介质部30D。
如图12B所示,电介质部30D具有底面呈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形状。如图12A所示,在电介质基板3D的一个面上,以三角排列配置有多个电介质部30D。
当电介质部为正四棱锥时,多个电介质部以矩形排列的方式配置在电介质基板的一个面上。与此相对,由于实施方式8中的电介质部30D具有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形状,因此,能够将多个电介质部30D以三角排列的方式配置在电介质基板3D的一个面上。因此,电介质基板3D的一个面上的电介质部30D的密集率提高,能够扩宽作为匹配层的动作带宽。
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所示的电介质基板置换为电介质基板3D。此外,也可以将电介质部30D构成为呈阶梯状突出,还可以构成为呈纵剖面曲线状突出。此外,也可以构成为连结多个电介质部30D各自的凸形状的前端部与底面的中心点的直线的方向向量朝向雷达主体部2中的雷达波的指向方向。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个实施方式的自由组合或者各个实施方式的任意的结构要素的变形、或者在各个实施方式中能够省略任意的结构要素。
产业利用性
本发明的雷达装置改善了向电介质面入射的雷达波的透过特性,因此,例如能够利用于从车室内向车外放射雷达波而对存在于车外的对象物的距离进行测定的距离测定装置。
标号说明
1、1A~1C雷达装置,2、2A雷达主体部,3、3A~3D电介质基板,20天线元件,21雷达罩,30、30A~30D电介质部,31粘接层,32反射抑制层,100前挡风玻璃,100a第1层,100b第2层,100c第3层,200电介质基板,300空隙。

Claims (15)

1.一种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雷达装置具备:
雷达主体部,其放射雷达波,并接收被对象物反射后的雷达波的反射波;以及
电介质基板,在其一个面周期性地配置有多个凸形状的电介质部,在另一个面侧能够沿曲面安装于电介质面的状态下,从所述雷达主体部放射的雷达波从凸形状的前端取得空间阻抗匹配并向所述电介质部入射,
所述电介质部呈阶梯状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部是多棱锥形状或圆锥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部是四棱锥形状,
四棱锥形状的所述电介质部的高度是从所述雷达主体部放射的雷达波的中心频率的波长的0.1倍至0.2倍,四棱锥形状的底面的一边的长度是所述波长的0.1倍至0.2倍,
所述电介质基板具有所述波长的0.5倍至1.0倍的厚度,
连结四棱锥形状的顶点和底面的中心点的直线的方向向量与从所述雷达主体部放射的雷达波的方向向量的内积绝对值为cos(30°)以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基板在安装于所述电介质面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电介质面之间存在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雷达装置具备电介质层,该电介质层具有成为所述电介质基板的介电常数与所述电介质面的介电常数之间的值的介电常数,
所述电介质基板经由所述电介质层而安装于所述电介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基板是覆盖所述雷达主体部具备的天线的开口面的雷达罩。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部具有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形状,
多个所述电介质部以三角排列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电介质基板的面。
8.一种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雷达装置具备:
雷达主体部,其放射雷达波,并接收被对象物反射后的雷达波的反射波;以及
电介质基板,在其一个面周期性地配置有多个凸形状的电介质部,在另一个面侧能够沿曲面安装于电介质面的状态下,从所述雷达主体部放射的雷达波从凸形状的前端取得空间阻抗匹配并向所述电介质部入射,
多个所述电介质部各自的连结凸形状的前端部与底面的中心点的直线的方向向量朝向所述雷达主体部的雷达波的指向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部是多棱锥形状或圆锥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部是四棱锥形状,
四棱锥形状的所述电介质部的高度是从所述雷达主体部放射的雷达波的中心频率的波长的0.1倍至0.2倍,四棱锥形状的底面的一边的长度是所述波长的0.1倍至0.2倍,
所述电介质基板具有所述波长的0.5倍至1.0倍的厚度,
连结四棱锥形状的顶点和底面的中心点的直线的方向向量与从所述雷达主体部放射的雷达波的方向向量的内积绝对值为cos(30°)以内。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基板在安装于所述电介质面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电介质面之间存在空隙。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雷达装置具备电介质层,该电介质层具有成为所述电介质基板的介电常数与所述电介质面的介电常数之间的值的介电常数,
所述电介质基板经由所述电介质层而安装于所述电介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基板是覆盖所述雷达主体部具备的天线的开口面的雷达罩。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部呈纵剖面曲线状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部具有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形状,
多个所述电介质部以三角排列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电介质基板的面。
CN201880091402.3A 2018-03-23 雷达装置 Active CN1119191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1774 WO2019180926A1 (ja) 2018-03-23 2018-03-23 レー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9135A CN111919135A (zh) 2020-11-10
CN111919135B true CN111919135B (zh) 2024-06-07

Family

I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49678A (ja) * 2007-03-02 2008-10-16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レーダ装置の被覆部品及び貼着部品
JP2012107913A (ja) * 2010-11-15 2012-06-07 Kanto Auto Works Ltd レーダ装置用被覆部材
CN107078406A (zh) * 2014-10-31 2017-08-1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模块以及电路模块
CN107086350A (zh) * 2016-02-16 2017-08-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减轻表面波和改进玻璃上天线增益的阻抗表面处理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49678A (ja) * 2007-03-02 2008-10-16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レーダ装置の被覆部品及び貼着部品
JP2012107913A (ja) * 2010-11-15 2012-06-07 Kanto Auto Works Ltd レーダ装置用被覆部材
CN107078406A (zh) * 2014-10-31 2017-08-1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模块以及电路模块
CN107086350A (zh) * 2016-02-16 2017-08-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减轻表面波和改进玻璃上天线增益的阻抗表面处理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4408B2 (en) Antenna apparatus
JP6643203B2 (ja) レーダ装置
US9766330B2 (en) Millimeter-wave dielectric lens antenna and speed sensor using same
CN104515976B (zh) 具有天线罩的雷达传感器
JP2016145777A (ja) レーダ装置搭載構造
US11353546B2 (en) Radar apparatus
KR20170036093A (ko) 단벽 도파관 방사를 위한 폴드형 방사 슬롯들
KR20180121372A (ko) 차량용 안테나 장치
WO2018193963A1 (ja) レーダ装置
EP4063722A1 (en) Light emitting unit, and lamp device
JP2020053918A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車載ライト装置
JP5173473B2 (ja) エンブレム及びレーダ波のビーム方向補正方法
JP7099861B2 (ja) レーダ装置
US20230038282A1 (en) Lamp device
US10950951B2 (en) Radar device
CN111919135B (zh) 雷达装置
JP2003243920A (ja) レドーム
EP3920329B1 (en) Antenna device
CN115027372A (zh) 具有外部环境传感器的车身结构
CN116918181A (zh) 频率选择反射板和反射结构体
US20240069155A1 (en) Radar apparatus
US20240072429A1 (en) Radome Design
GB2556084A (en) Antenna assembly
WO2021039050A1 (ja) レーダ装置
US11639993B2 (en) Radar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