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7861A - 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7861A
CN111867861A CN201980020082.7A CN201980020082A CN111867861A CN 111867861 A CN111867861 A CN 111867861A CN 201980020082 A CN201980020082 A CN 201980020082A CN 111867861 A CN111867861 A CN 1118678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orn
vehicle
blowing fan
air blo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00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7861B (zh
Inventor
田中武史
米原真司
伯方俊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67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78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8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57Ventilation unit, e.g. combined with a radiator
    • B60H1/00471The ventilator being of the radial type, i.e. with radial expulsion of the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33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densed liquid drainage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04D17/162Double suction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8Sealings
    • F04D29/083Sealing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1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uction 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6Fan casing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706Humidity sepa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14Heating or cooling details
    • B60H2001/00135Deviding walls for separate air flow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60Fluid transfer
    • F05D2260/602Drain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在喇叭状板部(61)的比喇叭状开口部(61a)靠外周侧的外周侧部分形成有用于将水向下方排出的排水孔(61b)。喇叭状构成部件(60)具有腿部(62),所述腿部(62)从喇叭状板部(61)的下表面上的排水孔(61b)的开口的周围向下方延伸,抑制风到达开口的周围。

Description

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安装在汽车等上且对空调用空气进行吹送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特别涉及具有由配置在下方的马达驱动空气吹送用风扇的构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安装在车辆上的空调装置一般构成为:选择车室内的空气(内部空气)和车室外的空气(外部空气)中的一者并作为空调用空气吹送给空调单元,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对该空气进行温度调节,然后供向车室的每个角落。
近年来,实际已投入使用的吹送空调用空气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除了具有仅吹送所述内部空气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和仅吹送所述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之外,还具有吹送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这二者的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也就是说,如专利文献1~4所公开的那样,在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的壳体上形成有内部空气引入口和外部空气引入口,并且在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的壳体内部形成有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在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空气吹送用风扇,用同一台马达对这两台空气吹送用风扇进行驱动。另外,在壳体上设置有将内部空气引入口及外部空气引入口打开、关闭的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通过该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能够切换为仅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仅打开外部空气引入口的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以及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及外部空气引入口的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而且,当使所述两台空气吹送用风扇旋转并设为内部空气循环模式时,从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内部空气流向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当设为外部空气引入模式时,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外部空气流向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当设为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时,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外部空气流向上层空气通路,另一方面,从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内部空气流向下层空气通路。
在专利文献4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的情况下,收纳空气吹送用风扇的涡壳由上涡壳和下涡壳构成,通过将下涡壳的上部嵌合于上涡壳的下部而使上涡壳及下涡壳形成为一体。
在涡壳的内部且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配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隔板,通过该隔板将涡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隔板的周缘部处于被上涡壳的下部和下涡壳的上部沿上下方向夹住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0-2967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1-206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1-20150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5-672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内置有离心式风扇的涡壳内部,在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吸入侧设置有具有喇叭状口的喇叭状部件。然而,当雨水、洗车时的水从外部空气引入口进入涡壳内部时,这部分水有时会存积在喇叭状部件上。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4中,在设置于涡壳内部的隔板上形成使上涡壳和下涡壳连通的连通孔,使存积在隔板上的水经由该连通孔流到下层空气通路中,并与蒸发器的冷凝水一同从泄水孔向车室外排出。
但是,在喇叭状部件的情况下,若空气吹送量大,则被吸入空气吹送用风扇的空气就会在喇叭状部件的周边强烈地流动,即使要将存积于喇叭状部件上的水向下方排出,这部分水也可能被空气流卷起而被空气吹送用风扇吸入,导致排水性恶化。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存积在喇叭状部件上的水的排水性。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喇叭状部件的下侧设置遮风部,做到了向喇叭状部件的下方排出的水不易被卷起。
第一方面发明是一种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其包括壳体、离心式空气吹送用风扇以及马达,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用于引入车室内的空气的内部空气引入口和用于引入车室外的空气的外部空气引入口,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内部空气引入口和所述外部空气引入口都连通的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并且在所述壳体内收纳有将所述内部空气引入口和所述外部空气引入口打开、关闭的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所述离心式空气吹送用风扇配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马达配设于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下侧,具有驱动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旋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该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构成为:利用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所述第一叶片将所述第一空气通路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进行吹送,利用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所述第二叶片将所述第二空气通路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进行吹送。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包括喇叭状构成部件,所述喇叭状构成部件具有喇叭状板部,所述喇叭状板部形成有以与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下侧相对的方式而设的喇叭状开口部,所述喇叭状板部沿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径向延伸,在所述喇叭状板部的比所述喇叭状开口部靠外周侧的外周侧部分,形成有用于将该喇叭状板部的上表面的水向该喇叭状板部的下方排出的排水孔,所述喇叭状构成部件具有遮风部,所述遮风部从所述喇叭状板部的下表面上的所述排水孔的开口的周围向下方延伸,抑制风到达该开口的周围。
根据该构成方式,当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工作而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且关闭外部空气引入口时,成为从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内部空气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在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下,空气吹送用风扇旋转,由此从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了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流经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被作为空调用空气吹送给空调单元。当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工作而关闭内部空气引入口且打开外部空气引入口时,成为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在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下,空气吹送用风扇旋转,由此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了的外部空气流经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被作为空调用空气吹送给空调单元。当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工作而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和外部空气引入口时,成为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空气吹送用风扇旋转,由此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了的外部空气流经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中的一通路,从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了的内部空气流经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中的另一通路,被作为空调用空气吹送给空调单元。也就是说,能够切换为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以及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中的任意模式而吹送空气。
因为喇叭状开口部被配置为与空气吹送用风扇的下侧相对,所以吹送空气时吹送效率提高。而且,例如当雨水、洗车时的水从外部空气引入口进入涡壳内部时,这部分水有时会存积在喇叭状板部的上表面上。喇叭状板部的上表面的水从喇叭状板部的排水孔向该喇叭状板部的下方流动。此时,由于在喇叭状板部的下表面上的所述排水孔的开口的周围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遮风部,因此能够抑制风到达排水孔的开口的周围。由此流到喇叭状板部的下方的水不易被吸入空气吹送用风扇的空气卷起。
第二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状构成部件由与所述壳体不同的部件构成。
根据该构成方式,使喇叭状构成部件为与壳体不同的部件,由此遮风部的形状设定自由度提高,能够采用遮风效果进一步提高的形状。
第三方面发明在第二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风部由从下方支承所述喇叭状板部的腿部构成。
根据该构成方式,能够利用腿部抑制风到达排水孔的开口的周围,因此喇叭状构成部件的结构简单。
第四方面发明在第二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状构成部件具有从下方支承所述喇叭状板部的腿部,所述遮风部与所述腿部在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周向上相分离。
根据该构成方式,能够将腿部配置于最适合支承喇叭状板部的位置并将排水孔和遮风部设置在最适合排水的位置。
第五方面发明在第三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风部具有向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径向敞开的凹状剖面。
根据该构成方式,空气不易流入遮风部的内侧,遮风效果提高。
第六方面发明在第五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风部具有向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径向内侧敞开的凹状剖面。
也就是说,一般朝向空气吹送用风扇流动的空气会从径向外侧朝着径向内侧流动。在该发明中,遮风部具有向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径向内侧敞开的凹状剖面,因此向空气吹送用风扇流动的空气不易进入遮风部的内部,遮风效果提高。
第七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风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壳体的底面接触。
根据该构成方式,通过遮风部的下端部与壳体的底面接触,由此从喇叭状板部到壳体的底面能够获得遮风效果。
第八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状板部的内周侧弯曲着形成,越接近所述喇叭状开口部越位于上方,所述喇叭状板部的比所述弯曲着形成的部分靠外周侧的外周侧部分形成得平坦,并且具有所述排水孔。
根据该构成方式,水容易向喇叭状板部的比弯曲着形成的部分靠外周侧流动。在该外周侧部分形成有排水孔,因此喇叭状板部的上表面的水容易被排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发明,在喇叭状板部的下表面上的排水孔的开口的周围设置有遮风部,因此向喇叭状部件的下方排出的水不易被卷起,能够提高存积在喇叭状部件上的水的排水性。
根据第二方面发明,通过使喇叭状构成部件为与壳体不同的部件,遮风部的形状设定自由度提高,能够进一步提高遮风效果。
根据第三方面发明,能够由从下方支承喇叭状板部的腿部构成遮风部,因此能够简化喇叭状构成部件的结构。
根据第四方面发明,遮风部与从下方支承喇叭状板部的腿部在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周向上相分离,因此能够将腿部配置于最适合支承喇叭状板部的位置,并且将排水孔和遮风部设置在最适合排水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两者的位置设定自由度。
根据第五方面发明,遮风部具有向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径向敞开的凹状剖面,因此空气不易流入遮风部的内侧,能够提高遮风效果。
根据第六方面发明,遮风部具有向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径向内侧敞开的凹状剖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遮风效果。
根据第七方面发明,遮风部的下端部与壳体的底面接触,因此能够在从喇叭状板部到壳体的底面这一较大的范围获得遮风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
根据第八方面发明,喇叭状板部的内周侧部分弯曲着形成,越接近喇叭状开口部越位于上方,让喇叭状板部的比弯曲着形成的部分靠外周侧的外周侧部分形成得平坦,在该外周侧部分形成有排水孔,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喇叭状板部的上表面的水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后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2是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3是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沿图1中的线IV-IV剖开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喇叭状构成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从图6的方向B观察到的喇叭状构成部件的图;
图8是从图6的方向C观察到的喇叭状构成部件的图;
图9是将沿图1中的线IV-IV剖开的剖视图的下部放大后的图;
图10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将喇叭状构成部件组装于底部部件的状态并省略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与图6相当的图;
图12是从图11的方向E观察到的变形例的喇叭状构成部件的图;
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与图9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意图。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意图。
图1是从车辆后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的图,图2是从左侧观察到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的图,图3是从下方观察到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的图。该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例如配设在汽车的车室内并用于吹送空调用空气,与未图示的空调单元及冷冻循环装置一起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
空调单元例如包括由进行冷冻循环的蒸发器构成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由加热器芯(heater core)构成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空气混合风门、吹出方向切换风门以及收纳这些部件的空调壳体。从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吹送来的空调用空气在被引入空调壳体的内部并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而达到所希望温度的空调风,然后根据由吹出方向切换风门设定的吹出模式供向车室内的每个角落。利用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由空气混合风门设定的空气通过量对空调风的温度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将车辆前侧简称为“前”,将车辆后侧简称为“后”,将车辆左侧简称为“左”,将车辆右侧简称为“右”,但这仅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定义的,并不限定实际的使用状态、设置状态、组装状态。
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与空调单元一起被收纳在设置于车室内的前端部的仪表板的内部,该仪表板未图示。空调单元在仪表板的内部配置于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另一方面,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在仪表板的内部配置于空调单元的副驾驶座位侧(在车辆右侧驾驶的情况下配置于左侧,在车辆左侧驾驶的情况下配置于右侧)。在该实施方式中,针对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配置于车辆的右侧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在配置于车辆的左侧的情况下,与该实施方式的构造成为左右对称即可,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车辆的构造)
配设有该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的车辆包括用于划分发动机机室和车室的前围板(划分部件),对此未图示。发动机机室设置于车辆的前部,配设有发动机、变速器等。前围板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前围板的上部配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围上盖板(cowl)。在前围上盖板上形成有与车室外连通的连通口。由于前围上盖板配设在车室外,因此雨水或洗车时的水、雪等有时进入前围上盖板内。
(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的结构)
亦如图4、图5所示,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包括空气吹送壳体2、空气吹送用风扇3、用于驱动空气吹送用风扇3旋转的马达5、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空气过滤器8以及内外部空气切换用致动器9(示于图1和图2)。空气吹送用风扇3、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和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以及空气过滤器8收纳在空气吹送壳体2中。
在空气吹送壳体2的上侧,形成有图2等所示的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及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以及图4所示的外部空气引入口2c。如图2所示,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形成在空气吹送壳体2的上侧的比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的部位,并且朝车室内敞开。另外,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形成在空气吹送壳体2的上侧的比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后的部位,并且朝车室内敞开。能够从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及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向空气吹送壳体2的内部引入车室内的空气(内部空气)。
如图4所示,在空气吹送壳体2的上侧,外部空气引入管道部2d以从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与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之间的部分向上方鼓起的方式与该空气吹送壳体2成型为一体。外部空气引入管道部2d的上侧朝前延伸。外部空气引入口2c在外部空气引入管道部2d的前端部敞开。外部空气引入管道部2d与所述前围上盖板相连接,外部空气引入口2c经由前围上盖板与车室外相连通。能够从外部空气引入口2c向空气吹送壳体2的内部引入车室外的空气(外部空气)。
如图4所示,在空气吹送壳体2的内部的比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及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和外部空气引入口2c靠下侧的位置,收纳有所述过滤器8。过滤器8形成为板状,配置为沿水平方向延伸。过滤器8的周缘部被设置于空气吹送壳体2的内部的过滤器支承部2e支承着。在空气吹送壳体2的后壁部形成有用于将所述过滤器8插入该空气吹送壳体2的过滤器插入孔2f。过滤器插入孔2f被设置于过滤器8的后端部的盖部8a堵住。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器8例如能够由普通的无纺布等制成。
在空气吹送壳体2的内部的比过滤器8靠上侧的位置设置有划分壁部2g。划分壁部2g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越接近下端部越靠后地略微倾斜。在吹送机壳2的内部的上侧且在划分壁部2g的前侧形成有第一空气通路R1;在吹送机壳2的内部的上侧且在划分壁部2g的后侧形成有第二空气通路R2。第一空气通路R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被设定为比第二空气通路R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更宽,第一空气通路R1的剖面面积比第二空气通路R2的剖面面积更大。
第一空气通路R1的上游端部(上端部)与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及外部空气引入口2c连通。另外,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上游端部(上端部)与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及外部空气引入口2c连通。第一空气通路R1及第二空气通路R2与共用的外部空气引入口2c连通,却与不同的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连通。由此而成为能够向第一空气通路R1及第二空气通路R2两通路引入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的构造。
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设置在空气吹送壳体2的内部且划分壁部2g的前侧,且包括堵塞板部6a、轴部6b以及端板部6c。堵塞板部6a沿左右方向延伸。轴部6b也沿左右方向延伸,由空气吹送壳体2的左右两侧壁部支承着而能够转动。端板部6c设置在轴部6b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端板部6c从轴部6b沿径向延伸,与堵塞板部6a的左右两端部相连。堵塞板部6a、轴部6b以及端板部6c成型为一体。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绕轴部6b的中心线转动而能够被切换为图4所示的已朝前转动的状态以及未图示的已朝后转动的状态。当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成为已朝前转动的状态时,将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堵住并让外部空气引入口2c敞开,因此,内部空气的流入被切断,向第一空气通路R1的上游部引入外部空气。另一方面,当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成为已朝后转动的状态时,让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敞开并将外部空气引入口2c堵住,因此,外部空气的流入被切断,向第一空气通路R1的上游部引入内部空气。
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设置在空气吹送壳体2的内部且划分壁部2g的后侧,与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一样,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包括堵塞板部7a、轴部7b以及端板部7c。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绕轴部7b的中心线转动而能够被切换为图4所示的已朝后转动的状态以及未图示的已朝前转动的状态。当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成为已朝后转动的状态时,将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堵住并让外部空气引入口2c敞开,因此,内部空气的流入被切断,向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上游部引入外部空气。另一方面,当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成为已朝前转动的状态时,让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敞开并将外部空气引入口2c堵住,因此,外部空气的流入被切断,向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上游部引入内部空气。
用图1及图2等所示的内外部空气切换用致动器9驱动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及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内外部空气切换用致动器9由空调控制装置控制,对此未图示。连杆部件9a与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的轴部6b及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的轴部7b接合在一起。内外部空气切换用致动器9让该连杆部件9a转动,由此而能够使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及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连动。使用了连杆部件9a的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及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的连动构造,能够利用以往众所周知的构造,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也可以不使用连杆部件9a,而对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及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分别进行驱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按以下所述驱动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及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能够切换为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以及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这三个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模式。该外部空气引入模式是使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朝前转动且使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朝后转动的模式;该内部空气循环模式是使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朝后转动且使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朝前转动的模式;该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是使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朝前转动且使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朝前转动的模式。
在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下,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朝前转动且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朝后转动,因此,仅外部空气被引入第一空气通路R1及第二空气通路R2中。在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下,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向后转动且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向前转动,因此仅将内部空气引入第一空气通路R1和第二空气通路R2中。在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下,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向前转动且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向前转动,因此将外部空气引入第一空气通路R1中,将内部空气引入第二空气通路R2中。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是在制暖时使用的模式。
到目前为止,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及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的切换是通过众所周知的自动空调控制来进行的。通过设为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能够在冬季向除霜吹出口供给比较干燥的外部空气而使前挡风玻璃的雾良好地消散,同时向暖风吹出口供给比较温暖的内部空气而提高制暖效率。
在吹送机壳2的比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和外部空气引入口2c靠下侧的部分,设有收纳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涡壳20。如图1和图2所示,涡壳20被分割为上侧涡壳21和下侧涡壳22,在上侧涡壳21中收纳有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设有上侧叶片(第一叶片)30的部分,在下侧涡壳22中收纳有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设有下侧叶片(第二叶片)31的部分。上侧涡壳21的下部与下侧涡壳22的上部嵌合,上侧涡壳21与下侧涡壳22由此而实现了一体化。上侧叶片30和下侧叶片31也能够叫做叶片(blade)。
另外,在涡壳20的下部设置有底部部件23。底部部件23是构成涡壳20的部件。由上侧涡壳21、下侧涡壳22及底部部件23构成涡壳20。此外,在涡壳20的内部配设有沿上下方向对该涡壳20的内部进行分隔的隔板24,该隔板24也是构成涡壳20的部件。
在上侧涡壳21的上部,以在空气吹送壳体2的内部敞开的方式形成有大致圆形的第一喇叭状开口部(上侧喇叭状开口部)21a。第一喇叭状开口部21a被配置为与过滤器8的下表面相对,且与第一空气通路R1连通。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上侧位于第一喇叭状开口部21a的正下方,因此第一喇叭状开口部21a也与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上侧相对。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上侧在空气的吸入侧,从该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上侧吸入空气。
在上侧涡壳21的上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壁部21b。该突出壁部21b位于比第一喇叭状开口部21a的开口缘部靠后的位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突出壁部21b的上端部到达划分壁部2g的下端部附近。用突出壁部21b及划分壁部2g将空气吹送壳体2的内部的比上侧涡壳21靠上侧的空间沿前后方向分隔开,在比突出壁部21b及划分壁部2g靠前侧的空间形成第一空气通路R1,在比突出壁部21b及划分壁部2g靠后侧的空间形成第二空气通路R2。
第一空气通路R1经由第一喇叭状开口部21a与上侧涡壳21的内部连通,该上侧涡壳21的内部是第一空气通路R1的一部分。比隔板24靠上方的部分为第一空气通路R1。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设有上侧叶片30的部分布置在上侧涡壳21的内部且位于第一空气通路R1中。当空气吹送用风扇3在上侧涡壳21的内部旋转时,利用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设有上侧叶片30的部分将第一空气通路R1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吹送给空调单元。也就是说,空气吹送用风扇3中设有上侧叶片30的部分是在上层形成空气流的部分。
如图4所示,在隔板24上形成有用于将空气吹送用风扇3从第二空气通路R2向第一空气通路R1插入的通孔24a。通孔24a的直径比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设有上侧叶片30的部分的外径大。由此而能够将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上侧部分插入通孔24a中。
如图2所示,在上侧涡壳21的左侧壁部的前侧,形成有连接在上述空调单元上的上侧空气吹出口21c。第一空气通路R1的下游端与上侧空气吹出口21c相连通,从上侧空气吹出口21c向上侧涡壳21的外部吹出第一空气通路R1内的空气。
如图4所示,第二空气通路R2在上侧涡壳21的内部的后侧朝向下方延伸,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下端部到达底部部件23。下侧涡壳22的下部向上方与底部部件23相分离,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下端部位于下侧涡壳22的下部与底部部件23之间。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涡壳20的内部设置有喇叭状构成部件60。该喇叭状构成部件60是构成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的部件,由与涡壳20不同的部件构成。喇叭状构成部件60具有喇叭状板部61和多个腿部(遮风部)62,在所述喇叭状板部61形成有以与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下侧相对的方式而设的第二喇叭状开口部(下侧喇叭状开口部)61a,并且所述喇叭状板部61沿空气吹送用风扇34的径向延伸。喇叭状板部61和腿部62由树脂材料制成,成型为一体。
第二喇叭状开口部61a为大致圆形,配置为俯视时与第一喇叭状开口部21a呈同心状。第二喇叭状开口部61a的直径能够大于第一喇叭状开口部21a的直径。如图6所示,喇叭状板部61具有第二喇叭状开口部61a,因此该喇叭状板部61的内缘部形成为呈大致圆形。喇叭状板部61的外缘部也形成为呈大致圆形。喇叭状板部61整体上形成为圆环状,喇叭状板部61的宽度在该喇叭状板部61的整个周向上设定为大致相同。
如图7、图8所示,喇叭状板部61的内周侧弯曲着形成,越接近第二喇叭状开口部61a越位于上方。喇叭状板部61的比上述弯曲着形成的部分靠外周侧的外周侧部分形成得平坦,如图6所示,在该形成得平坦的部分,相互在周向上留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排水孔61b。也就是说,在喇叭状板部61的比第二喇叭状开口部61a靠外周侧的外周侧部分形成有用于将该喇叭状板部61的上表面的水向该喇叭状板部61的下方排出的排水孔61b,通过形成该排水孔61b而让水不会存积于喇叭状板部61的上表面上。
能够在喇叭状板部61的周向即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排水孔61b,但也可以非等间隔地形成排水孔61b。此外,排水孔61b的数量在该实施方式中为3个,但也可以是1个或2个,还可以是4个以上。排水孔61b除了圆形、椭圆形外,还可以是狭缝形状、矩形状等。
腿部62是从喇叭状板部61的下表面上的排水孔61b的开口的周围向下方延伸、用于从下方支承喇叭状板部61的部分。腿部62从各排水孔61b的开口的周围开始延伸,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三个。腿部62的数量与排水孔61b的数量可以不一致,可以是一者多于另一者。
如图5、图7、图9等所示,腿部62具有向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径向内侧敞开的凹状剖面。由此,在空气吹送用风扇3旋转时,从该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径向外侧朝着径向内侧流动的空气不易向腿部62的内侧流动,因此该腿部62会作为抑制风到达排水孔61b的开口的周围的遮风部发挥作用。
腿部62的下端部与涡壳20的底面接触。在该实施方式中,涡壳20的底面由从上方覆盖马达5的主体部5b的盖部5d(后述)的外周部构成,因此腿部62的下端部从上方与盖部5d的外周部接触。由此喇叭状构成部件60由盖部5d支承,第二喇叭状开口部61a的高度被规定为所希望高度。
在腿部62的下端部形成有接合爪部62a。接合爪部62a形成为从腿部62的下端部向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径向外侧突出。在涡壳20的底面,在向上方与该底面分离之处形成有外侧接合部23a。而且在壳体20的底面,在向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径向内侧与该外侧接合部23a分离之处形成有内侧接合部23b。腿部62插入外侧接合部23a与内侧接合部23b之间,在该插入状态下,接合爪部62a从下方与外侧接合部23a接合,由此能够抑制喇叭状构成部件60脱落。另外,在腿部62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突条部62b。
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下端部经由第二喇叭状开口部61a与下侧涡壳22的内部连通,该下侧涡壳22的内部是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一部分。将比隔板24靠下方的部分定为第二空气通路R2。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设有下侧叶片31的部分布置在下侧涡壳22的内部且位于第二空气通路R2中。当空气吹送用风扇3旋转时,利用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设有下侧叶片31的部分将第二空气通路R2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吹送给空调单元。也就是说,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设有下侧叶片31的部分是在下层形成空气流的部分。
如图2所示,在下侧涡壳22的左侧壁部的前侧,形成有连接在上述空调单元上的下侧空气吹出口22c。下侧空气吹出口22c位于上侧空气吹出口21c的正下方。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下游端与下侧空气吹出口22c相连通,从下侧空气吹出口22c向下侧涡壳22的外部吹出第二空气通路R2内的空气。
底部部件23形成为覆盖下侧涡壳22的下端部,是覆盖该下端部的罩状部件。底部部件23的周缘部形成为与下侧涡壳22的下端部的周缘部相嵌合,不让空气从底部部件23的周缘部与下侧涡壳22的下端部的周缘部之间泄漏出来。
如图5、图10所示,在底部部件23上形成有排水通路S。排水通路S位于下侧空气吹出口22c的下方,是用于使底部部件23的底面的水向左方向流动的通路。排水通路S的下游端部(左端部)与未图示的空调单元的空调壳体的内部相连接。在该空调壳体内收纳有冷却用热交换器,因此形成有用于将在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排出的泄水孔。因此通过排水通路S流入了空调壳体的水经由泄水孔被向外部排出。
如图9所示,马达5利用马达安装部件5a安装在底部部件23上。空气吹送用风扇3配置在该马达5的上侧。马达安装部件5a固定于底部部件23上。马达5安装在该马达安装部件5a上。马达5包括内置有转子等的主体部5b、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5c以及从上方覆盖主体部5b的盖部5d。旋转轴5c设置为从主体部5b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穿过盖部5d,进一步从该盖部5d向上方突出,第一喇叭状开口部21a和第二喇叭状开口部61a呈同心状配置。旋转轴5c的上端部位于比第二喇叭状开口部61a靠上方的位置。
在盖部5d上设置有将旋转轴5c包围起来的筒状部5e。筒状部5e能够形成为圆筒状,与旋转轴5c呈同心状配置。也可以替代筒状部5e,设置多个圆弧状的壁部。旋转轴5c突出到筒状部5e的上端部的上方。
空气吹送用风扇3固定在旋转轴5c上,空气吹送用风扇3与旋转轴5c一体旋转。因此,当对马达5的主体部5b施加电压时,旋转轴5c的旋转力传递给空气吹送用风扇3,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设有上侧叶片30的部分在第一空气通路R1内旋转,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设有下侧叶片31的部分在第二空气通路R2内旋转。未图示的空调控制装置与马达5的主体部5b相连接,由空调控制装置对马达5的主体部5b施加电压,而使马达5达到所希望的转速。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当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7工作而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并且关闭外部空气引入口2c时,成为从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引入内部空气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在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下,空气吹送用风扇3旋转,由此从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引入了的内部空气流经第一空气通路R1和第二空气通路R2,被作为空调用空气吹送给空调单元。
另外,当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7工作而关闭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并且打开外部空气引入口2c时,成为从外部空气引入口2c引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在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下,空气吹送用风扇3旋转,由此从外部空气引入口2c引入了的外部空气流经第一空气通路R1和第二空气通路R2,被作为空调用空气吹送给空调单元。
并且,当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7工作而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以及外部空气引入口2c时,则成为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空气吹送用风扇3旋转,由此从外部空气引入口2c引入了的外部空气流经第一空气通路R1,从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引入了的内部空气流经第二空气通路R2,都被作为空调用空气吹送给空调单元。也就是说,根据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1,能够切换为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以及内外部空气双层流动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模式而进行吹送。
由于第二喇叭状开口部61a以与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下侧相对的方式而设,因此吹送空气时吹送效率提高。而且,例如,当雨水、洗车时的水从外部空气引入口2c进入涡壳20的内部时,这部分水有时会存积于喇叭状板部61的上表面上。积存于喇叭状板部61的上表面的水从喇叭状板部61上的排水孔61b流向该喇叭状板部61的下方。图5、图9以及图10所示的符号D(小圆)示意性地示出水及其流动情况。
此时,因为在喇叭状板部61的下表面上的排水孔61b的开口的周围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腿部62,因此能够抑制风到达排水孔61b的开口的周围。由此流向喇叭状板部61的下方的水不易被由空气吹送用风扇3吸入的空气卷起,因此能够提高排水性。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在各个方面都仅为示例而已,不得作出限定性解释。此外,属于权利要求书的等同范围的变形、变更全部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如图11~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示,除了从下方支承喇叭状板部61的腿部62以外,还可以设置与该腿部62不同的遮风部63。在该例中,如图11所示,在与图6所示的排水孔61b不同的位置设置有排水孔62b。而且,以从喇叭状板部61的下表面上的排水孔61b的开口的周围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遮风部63。因此,遮风部63与腿部62在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周向上相分离。
遮风部63与所述腿部62相同,具有向空气吹送用风扇3的径向内侧敞开的凹状剖面。该腿部62的下端部与涡壳20的底面相分离,但也可以与涡壳20的底面接触。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例如能够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空气吹送单元使用。
-符号说明-
1 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
2 吹送壳体
2a、2b 内部空气引入口
2c 外部空气引入口
3 空气吹送用风扇
5 马达
5b 主体部
5c 旋转轴
5d 盖部
5e 筒状部
20 涡壳
30 上侧叶片(第一叶片)
31 下侧叶片(第二叶片)
60 喇叭状构成部件
61 喇叭状板部
61a 喇叭状开口部
61b 排水孔
62 腿部(遮风部)
63 遮风部
R1 第一空气通路
R2 第二空气通路。

Claims (8)

1.一种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其包括壳体、离心式空气吹送用风扇以及马达,
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用于引入车室内的空气的内部空气引入口和用于引入车室外的空气的外部空气引入口,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内部空气引入口和所述外部空气引入口都连通的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并且在所述壳体内收纳有将所述内部空气引入口和所述外部空气引入口打开、关闭的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
所述离心式空气吹送用风扇配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
所述马达配设于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下侧,具有驱动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旋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
该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构成为:利用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所述第一叶片将所述第一空气通路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进行吹送,利用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所述第二叶片将所述第二空气通路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进行吹送,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包括喇叭状构成部件,所述喇叭状构成部件具有喇叭状板部,在喇叭状板部形成有以与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下侧相对的方式而设的喇叭状开口部,所述喇叭状板部沿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径向延伸,
在所述喇叭状板部的比所述喇叭状开口部靠外周侧的外周侧部分,形成有用于将该喇叭状板部的上表面的水向该喇叭状板部的下方排出的排水孔,
所述喇叭状构成部件具有遮风部,所述遮风部从所述喇叭状板部的下表面上的所述排水孔的开口的周围向下方延伸,抑制风到达该开口的周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喇叭状构成部件由与所述壳体不同的部件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风部由从下方支承所述喇叭状板部的腿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喇叭状构成部件具有从下方支承所述喇叭状板部的腿部,
所述遮风部与所述腿部在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周向上相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风部具有向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径向敞开的凹状剖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风部具有向所述空气吹送用风扇的径向内侧敞开的凹状剖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风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壳体的底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喇叭状板部的内周侧弯曲着形成,越接近所述喇叭状开口部越位于上方,
所述喇叭状板部的比所述弯曲着形成的部分靠外周侧的外周侧部分形成得平坦,并且具有所述排水孔。
CN201980020082.7A 2018-03-27 2019-03-14 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 Active CN1118678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0425 2018-03-27
JP2018060425A JP6962843B2 (ja) 2018-03-27 2018-03-27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PCT/JP2019/010657 WO2019188366A1 (ja) 2018-03-27 2019-03-14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7861A true CN111867861A (zh) 2020-10-30
CN111867861B CN111867861B (zh) 2023-03-10

Family

ID=68059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0082.7A Active CN111867861B (zh) 2018-03-27 2019-03-14 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744542B1 (zh)
JP (1) JP6962843B2 (zh)
CN (1) CN111867861B (zh)
WO (1) WO20191883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92952B1 (ko) * 2019-11-21 2021-08-23 덴소코리아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이층류 공조기용 송풍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66658A (ja) * 2011-02-14 2012-09-06 Denso Corp 送風機ユニット
CN103384607A (zh) * 2011-02-21 2013-11-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冲击压力控制的车辆暖通空调系统
CN104999887A (zh) * 2014-04-24 2015-10-28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6163844A (zh) * 2014-03-28 2016-11-23 辛普尼有限公司 空气冷却器
JP2017171020A (ja) * 2016-03-22 2017-09-28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2623B2 (ja) 1996-06-26 2002-05-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ユニット
JPH115429A (ja) * 1997-06-17 1999-01-12 Calsonic Corp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のフィルター
JP3805076B2 (ja) * 1997-09-11 2006-08-02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のフィルター
JP2000296710A (ja) 1999-04-15 2000-10-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1201501A (ja) 2010-03-26 2011-10-13 Denso Corp 内外気切替装置
JP5304719B2 (ja) * 2010-04-26 2013-10-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送風ユニット
JP2015067260A (ja) * 2013-10-01 2015-04-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706597B2 (ja) * 2017-06-20 2020-06-10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送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66658A (ja) * 2011-02-14 2012-09-06 Denso Corp 送風機ユニット
CN103384607A (zh) * 2011-02-21 2013-11-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冲击压力控制的车辆暖通空调系统
CN106163844A (zh) * 2014-03-28 2016-11-23 辛普尼有限公司 空气冷却器
CN104999887A (zh) * 2014-04-24 2015-10-28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17171020A (ja) * 2016-03-22 2017-09-28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44542A1 (en) 2020-12-02
EP3744542B1 (en) 2022-10-05
WO2019188366A1 (ja) 2019-10-03
EP3744542A4 (en) 2021-04-14
JP6962843B2 (ja) 2021-11-05
CN111867861B (zh) 2023-03-10
JP2019171980A (ja) 2019-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54441A1 (ja)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WO2018180980A1 (ja)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CN111867861B (zh) 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
CN111615462B (zh)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CN110475682B (zh)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EP3718799B1 (en) Blower device for air-conditioning of vehicle
CN111867860B (zh)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JP7195061B2 (ja)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EP3718798B1 (en) Air blowing device for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WO2020110581A1 (ja)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200009494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9188365A1 (ja)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WO2019208251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