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5353A - 降低接收机退敏性的rf前端 - Google Patents

降低接收机退敏性的rf前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5353A
CN111865353A CN202010365996.1A CN202010365996A CN111865353A CN 111865353 A CN111865353 A CN 111865353A CN 202010365996 A CN202010365996 A CN 202010365996A CN 111865353 A CN111865353 A CN 111865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ransmit
amplifier
component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659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卡尔·威廉姆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 Mobile USA Inc
Original Assignee
T Mobile US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 Mobile USA Inc filed Critical T Mobile US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865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53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1/00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1/26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influence of noise generated by amplify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2Neutralising, balancing, or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s
    • H04B1/123Neutralising, balancing, or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s using adaptive balancing or compensation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2001/0408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 H04B2001/0416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having gain or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降低接收机退敏性的RF前端。用于降低由主天线与分集天线之间的耦合引起的接收机退敏性的系统和方法。更具体地,该系统和方法降低了由于与由主天线发射的信号相关联的谐波分量落入分集天线被配置为感测信号的频带内而引起的接收机退敏性。该系统和方法包括:放大第一信号以产生发射信号,以经由主天线发射;在分集天线处接收接收信号;经由低噪声放大器放大接收信号,以将增益施加于接收信号;对发射信号进行反相;以及将所反相的发射信号添加到所放大的接收信号,以产生校正的接收信号。因此,在射频(RF)前端处,经由负反馈消除了引入接收信号的谐波分量。

Description

降低接收机退敏性的RF前端
背景技术
许多移动设备既包括主天线又包括分集天线,以支持在每个天线上的通信,从而提高去往和来自移动设备的通信的质量。然而,如果主天线和分集天线位于非常接近 彼此的位置,则两个天线彼此耦合,导致由一个天线发射的信号被另一个天线感测到。 由于这种耦合,在另一个天线处的通信被降级(有时被称为退敏的)。因此,移动设 备设计者倾向于在物理上尽可能地分离主天线和分集天线,以减少主天线与分集天线 之间的耦合。
然而,随着移动设备在包括更多组件的同时变得越来越小,将主天线与分集天线物理地分离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虽然物理分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分离主天线和次 天线,但是需要附加的技术以减轻主天线与分集天线之间的耦合效应的影响。
进一步地,许多通信系统现在涉及载波聚合(CA)技术,以提高通信吞吐量。可 以通过利用将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离到相同载波(例如,频率)的不同时隙的时分 双工(TDD)或者通过利用使用不同分量载波同时传送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的频 分双工(FDD)来实现CA。由于FDD通信的同步特性和上述耦合效应,由主天线发 射的信号在分集天线处被感测。换句话说,由主天线发射的信号阻止分集天线正确地 接收其它信号。应当注意,这种退敏仍然发生在TDD系统中,尽管程度比FDD系统 小。
传统的解决方案依赖于滤除与主天线相关联的载波的滤波技术。然而,对于上行链路载波和下行链路载波的一些组合,与上行链路载波相关联的谐波(和/或与复合 CA发射信号相关联的互调失真谐波)落在包括与分集天线相关联的下行链路载波的 频带内。因此,传统的滤波技术不能滤除与上行链路载波相关联的谐波,也不能滤除 与分集天线相关联的下行链路载波。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接收机退敏性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通信电路,被配置为发射第一频带处的信号,该第一通信电路包括(i)功率放大器, 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第一信号以产生发射信号,以及(ii)第一天线,被配置为发射 该发射信号。该系统还包括第二通信电路,该第二通信电路被配置为接收第二频带处 的信号,该第二通信电路包括(i)第二天线,被配置为接收接收信号,其中,在第二 天线接收接收信号的同时发射信号被发射,以及(ii)低噪声放大器,被配置为将增益 施加于接收信号。另外,该系统包括:反馈电路,其被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一通信电路, 并被配置为对发射信号进行反相;以及加法器,其被可操作地连接到反馈电路和第二 通信电路,加法器被配置为将所反相的发射信号添加到所放大的接收信号以产生校正 的接收信号。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接收机退敏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放大第一信号以产生发射信号,以经由第一天线发射,该第一信号包括由第一频带内 的第一分量载波承载的第一分量信号和由第一频带内的第二分量载波承载的第二分量 信号;(2)在被配置为感测第二频带内的信号的第二天线处,接收接收信号,其中, 与第一分量载波或第二分量载波相关联的谐波频率落在第二频带内;(3)经由低噪声 放大器放大接收信号,以将增益施加于接收信号;(4)对发射信号进行反相;以及(5) 将所反相的发射信号添加到所放大的接收信号,以产生校正的接收信号。
在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接收机交叉退敏性的系统。该系统包括:(1)第一发射电路,被配置为发射第一频带处的信号,该发射电路包括(i)第一功 率放大器,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第一信号以产生第一发射信号,(ii)第一天线,被 配置为发射第一发射信号并接收第一接收信号,以及(iii)第一双工器,被配置为控 制第一天线是发射第一发射信号还是接收第一接收信号;(2)第二发射电路,被配置 为发射第二频带处的信号,该第二发射电路包括(i)第二功率放大器,被配置将增益 施加于第二信号以产生第二发射信号,(ii)第二天线,被配置为发射第二发射信号并 接收第二接收信号,以及(iii)第二双工器,被配置为控制第二天线是发射第二发射 信号还是接收第二接收信号;以及(3)混合接收电路,该混合接收电路包括(i)非 线性放大器,被配置为将近似为一的增益施加于由第一发射信号和第二发射信号组成 的聚合信号,其中,非线性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近似于第一双工器和/或第二双工器的 非线性特性,(ii)移相器,被配置为将非线性放大器的输出的相位偏移180度,以产 生反相的反馈信号,(iii)第一加法器,被配置为将该反相的反馈信号添加到第一接收 信号,以产生第一校正的接收信号,以及(iv)第二加法器,被配置为将该反相的反 馈信号添加到第二接收信号,以产生第二校正的接收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描绘主天线引起分集天线处的接收机退敏性的示例性场景的图;
图2描绘了用于降低由主天线引起的分集天线的退敏性的示例性电路图;
图3A至图3D描绘了在图2的示例性电路的不同位置处的示例性信号;
图4描绘了用于在分集天线适于支持上行链路通信时降低交叉退敏性的示例 性电路图;以及
图5示出了一种示例性方法,在该方法中,用户设备的电路被配置为减少由 在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射频前端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而引起的接收机退敏 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描绘主天线引起分集天线处的接收机退敏性的示例性场景。如图所示,发射信号包括使用以频率CC1为中心的分量载波发射的第一分量信号62和使用以频率 CC2为中心的第二分量载波发射的第二分量信号64。因此,发射电路包括被配置为允 许信号62和64通过的发射滤波器(如曲线60所示)。应当理解,由于与对应的发射 电路的各种组件(诸如功率放大器、双工器等)相关联的非线性特性,信号62和64 不是理想的柱线。
如下所述,用于产生信号62和64的分量的非线性特性导致互调谐波出现在发送的信号中。更具体地,产生包括信号62和64的复合发射信号使得在频率IM3-和IM3+ 处出现三阶互调谐波,并且在频率IM5-和IM5+处出现五阶互调频率。然而,在图示 的场景中,分集天线被配置为感测包括发生三阶和五阶互调的频率IM3+和IM5+的频 带中的接收信号。例如,在频带71(617MHz-698 MHz)处发射复合发射信号可能导 致在PCS频带(1850MHz-1990MHz)内出现三阶互调谐波。类似地,在频带17(704 MHz-716 MHz)处发射复合发射信号可能导致在频带4下行链路频谱(2110MHz-2155 MHz)内出现三阶互调谐波。应当理解,当前公开的技术可被应用于互调谐波出现在 所关注的频率范围内的频带的任何组合。因此,在不对预期接收信号进行滤波的情况 下,不能应用实现低通或带通滤波器以滤除谐波产物(包括互调谐波)的传统方法。
图2描绘了被配置为降低由主天线116引起的分集天线126的退敏性的示例性电路100的电路图。在示例性电路100中,分集天线126被用于仅接收模式。在大多数 通信系统中,支持经由电路100的上行链路通信的载波频率是比支持电路100处的下 行链路通信的载波频率更低的频率载波。示例性电路100可以在支持带间载波聚合技 术的用户设备(UE)内实现,诸如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智能手表、膝上型电脑、移 动接入点、物联网(IoT)设备和/或任何其它计算设备。具体地,电路100可以在被 配置为实现带间载波聚合的UE中实现,其中,用于上行链路载波的频带包括在包括 下行链路载波的频带中出现的谐波产物。
如图所示,示例性电路100是被通信地耦合到调制解调器103的射频(RF)前端 电路,该调制解调器103被配置为转换经由RF前端接收的模拟信号,以供一个或多 个基带组件处理。类似地,调制解调器103被配置为将由一个或多个基带组件生成的 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供RF前端发射。例如,调制解调器103可以被配置为 产生信号105,以供RF前端发射。为了便于说明,信号105被示出为双音调信号,其 中每个音调表示不同的载波。应当理解,在许多实施方式中,可根据任何已知的调制 方案(例如QPSK或QAM)以及任何相关联的带宽(例如1.4MHz、3MHz、5Hz、 10MHz、15MHz、20MHz等,直到所实施的通信协议所允许的每载波最大带宽)对 信号105进行编码。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通信协议对分量载波承载的信号进 行编码。例如,可以根据长期演进(LTE)协议对由第一载波承载的信号进行编码, 并且可以根据新无线电(NR)/5G协议对由第二载波承载的信号进行编码。在这些实 施例中,载波聚合技术可以被称为双连通性。
示例性电路100包括四个主要组件:第一通信电路110,被配置为经由主天线116发射发射信号;第二通信电路120,被配置为在分集天线126处感测信号;反馈电路 130,被配置为对信号105进行反相;以及加法器140,被配置为将反馈电路130的输 出添加到第二通信电路120的输出。
从第一通信电路110开始,信号105通过功率放大器112,功率放大器112被配 置为将增益施加于信号105,以产生发射信号。在示例性电路100中,功率放大器112 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所有上行链路载波。施加于信号105的特定增益可以根据网络 条件和/或基站(诸如演进型节点B(eNB)或下一代节点B(gNB))需要多少发射 功率以检测由主天线116产生的信号而变化。
应当理解,功率放大器112不是理想的线性放大器。因此,功率放大器112的非 线性特性将互调谐波引入信号105中。同时参照图3A,示出的是描绘由功率放大器 112产生的所得的发射信号300的示例性图。发射信号300仍然包括在载波频率f1和 f2中的每一个处的两个音调。然而,互调谐波也产生以载波频率f1和f2为中心的一阶 谐波。此外,在频率2f1和2f2以及频率3f1和3f2的发射信号300中分别存在二阶互调 谐波和三阶互调谐波。为了便于说明,在图3A中没有描绘高阶谐波和成对的较低频 率谐波。
如图所示,第一通信电路110将功率放大器112的输出(例如,发射信号300) 路由通过低通滤波器115,该低通滤波器115被配置为滤除较高频率下行链路载波。 低通滤波器115的输出被路由到双工器(或开关)114,双工器(或开关)114被配置 为控制主天线116是在发射模式下工作还是在接收模式下工作。当主天线116在发射 模式下工作时,主天线116被配置为发射已滤波的发射信号300。相反地,当主天线 116在接收模式下工作时,接收的信号被路由到被配置为滤除较低频率上行链路载波 的高通滤波器117,并且然后被路由到被配置为对接收的信号施加增益的低噪声放大 器113,以便由调制解调器103和/或与其相关联的基带组件进行改进处理。
如本文所描述的,由于主天线116与次天线126之间的耦合,已滤波的发射信号300在分集天线126处被感测。接收的信号(即,由较高频率下行链路载波承载的信 号和感测到的发射信号300)被路由到被配置为滤除较低频率上行链路载波的高通滤 波器124。滤波器124的输出然后被路由到低噪声放大器122,以增加接收的信号的增 益,以便进行基带处的改进处理。
同时参照图3B,示出的是描绘由滤波器124产生的已滤波的接收信号325的示例性图。为了便于说明,已滤波的接收信号325仅包括互调谐波而不包括预期的接收信 号。因为滤波器124被配置为滤除上行链路载波频率,所以以载波频率f1和f2为中心 的发射信号300的部分已经被适当地滤波。然而,因为频率2f1和2f2和/或频率3f1和 3f2落在包括下行链路载波的频带内,所以互调谐波仍然存在于已滤波的接收信号325 中。因此,下行链路载波的信噪比被降低,降低了UE处的下行链路连通性。
虽然传统解决方案可能试图校正基带处的这些互调谐波,但是这样做需要用于通信的特定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载波的先验知识。基于这种知识,可以对基带信号进行 修改以减少这些谐波的影响。然而,许多通信系统对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中使 用的特定载波进行动态地偏移。因此,需要不断地调整这些基带技术,降低UE适应 变化的网络条件的能力。相反,本文公开的技术在RF前端处滤除互调谐波。通过利 用所公开的技术,可在不重新调谐基带组件的情况下从接收信号325中滤除互调谐波, 而不考虑用于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载波的特定频率。
为了实现RF前端滤波技术,示例性电路100包括反馈电路130,该反馈电路130 被配置为对通过主天线116发射的信号进行反相,以消除由于其间的前述耦合而在分 集天线126处感测到的相应信号。如上所述,在分集天线126处感测到的信号不直接 被路由到调制解调器103,而是经过被配置为滤除较低频率上行链路载波的高通滤波 器124和低噪声放大器122,以将增益施加于接收的信号,以进行改进的基带处理。 因此,反馈电路130被配置为当对发射信号300进行反相时考虑这些组件。
示例性反馈电路130包括被配置为滤除较低频率上行链路载波的高通滤波器134。因此,滤波器134的输出类似于接收信号325。另外,反馈电路包括放大器132。应当 理解,放大器122不是理想的放大器,并且包括非线性特性。因此,放大器132被配 置为使滤波器134的输出经受与由低噪声放大器122引入到接收信号325中的非线性 特性相似的非线性特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因为由反馈电路130承载的信号没有受到 自由空间衰减,所以放大器132被配置为施加一增益(即,放大器没有被配置为实际 地放大信号)。在这些实施例中,放大器132被配置为在不调节反馈信号的功率水平 的情况下修改反馈信号以近似于放大器122的非线性特性。
另外,反馈电路130包括被配置为对放大器132的输出进行反相的移相器136。 更具体地,移相器136被配置为将放大器132的输出的相位偏移180度。同时参照图 3C,示出的是描绘由移相器136产生的所得的反相的发射信号350的示例性图。如图 所示,反相的发射信号350包括在发射信号300和/或接收信号325中包括的二阶互调 产物和三阶互调产物的反相形式。当示例性电路100在功率放大器112的输出节点处 将第一通信电路110耦合到反馈电路130时,在替代实施例中,第一通信电路130在 双工器114的输出节点处被耦合到反馈电路130,以解决双工器114的非线性特性。
示例性电路100还包括加法器140,加法器140被配置为将反馈电路130的输出 添加到第二通信电路120的输出。例如,加法器140可以将反相的发射信号350添加 到已滤波的接收信号325。因此,从由分集天线126感测到的信号中减去了由第一通 信电路的非线性组件引入的互调谐波干扰,从而提高信噪比并降低接收机退敏性。加 法器140的输出被路由到调制解调器103,以进行基带处理。
同时参照图3D,示出的是描绘由加法器140产生的校正的接收信号375的示例性图。为了便于说明,校正的接收信号375仅包括互调谐波而不包括预期的接收信号。 如图3D所示,反馈电路130可以不完全抵消互调谐波。例如,主接收机116与分集 天线126和/或低噪声放大器122之间的自由空间衰减可以改变与互调谐波相关联的功 率水平。因此,由放大器132产生的信号中的互调谐波的功率水平可能与由放大器122 产生的信号中的互调谐波的功率水平不匹配。虽然存在这些差异,但是所公开的技术 能够减轻很大部分的互调谐波干扰,并且对在分集天线126处检测到的信号的质量提 供有意义的改进。
在示例性电路100中,功率放大器112和低噪声放大器122被配置为放大由各种 分量载波组成的聚合信号。在替代实施例中,诸如在实现双连通性的实施例中,每个 上行链路载波可以由相应的功率放大器112放大。类似地,在这些实施例中,每个下 行链路载波可以由相应的低噪声放大器122放大。在这些实施例中,反馈电路130可 以包括相应的放大器132,放大器132被配置为使输出信号经受相应的低噪声放大器122的相应的非线性特性。因此,在这些实施例中,电路100包括相应的加法器,加 法器被配置为将相应的放大器132的反相的输出添加到低噪声放大器122的相应输出。
因为分集天线126被配置为在仅接收模式下工作,所以不存在发射信号供主天线116感测。因此,不需要减少主天线116处的互调谐波干扰。也就是说,关于示例100 描述的技术可以被扩展到分集天线被配置为发射信号,同时还保持接收分集的实施方 式。
现在参考图4,示出的是被配置为减少主天线216与分集天线226之间的交叉干 扰的示例性电路200。示例性电路200可以在支持带间载波聚合技术的UE内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天线216可以被配置为使用第一频带内的载波来发射和/或接收信 号,并且分集天线226可以被配置为使用第二频带内的载波来发射和/或接收信号。根 据一些方面,第一频带与出现在第二频带内的谐波频率相关联,反之亦然。因此,示 例性电路200通常被配置为减少由主天线216和分集天线226中的每一个感测到的互 调谐波。
如图所示,示例性电路200是被通信地耦合到调制解调器203的射频(RF)前端 电路,调制解调器203被配置为转换经由射频(RF)前端接收的模拟信号,以供一个 或多个基带组件处理。类似地,调制解调器203被配置为将由一个或多个基带组件生 成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供RF前端发射。例如,调制解调器203可以被配 置为产生第一信号,以经由主天线216发射,以及产生第二信号,以经由次天线226 发射。可根据任何已知的调制方案(例如QPSK或QAM)以及任何相关联的带宽(例 如1.4MHz、3MHz、5Hz、10MHz、15MHz、20MHz等,直到所实施的通信协议 所允许的每载波最大带宽)对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进行编码。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 不同的通信协议对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进行编码。例如,可以根据长期演进(LTE) 协议对第一信号进行编码,并且可以根据新无线电(NR)协议对第二信号进行编码。
示例性电路200包括三个主要组件:第一发射电路210,被配置为经由主天线216在第一频带内发射信号;第二发射电路220,被配置为经由分集天线226在第二频带 内发射信号;以及混合接收电路230,被配置为减轻由主天线216与分集天线226之 间的耦合引入的交叉干扰。
从第一发射电路210开始,由调制解调器203产生的第一信号通过功率放大器212,功率放大器212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第一信号以产生第一发射信号。在示例性 电路200中,功率放大器212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第一频带中的所有上行链路载波。 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个上行链路载波可以通过相应的功率放大器212。施加于 第一信号(和/或特定上行链路载波)的特定增益可以根据网络条件和/或基站(例如演 进型节点B(eNB)或下一代节点B(gNB))需要多少发射功率以检测由主天线216 产生的信号而变化。如本文所述,功率放大器212不是理想的线性放大器,导致互调 谐波出现在第一发射信号内。
第一发射电路210然后将功率放大器212的输出路由到低通滤波器215,以滤除 第一频带内的较高频率下行链路载波。低通滤波器215的输出被路由到双工器(或开 关)214,双工器(或开关)214被配置为控制主天线216是在发射模式下工作还是在 接收模式下工作。当主天线216在发射模式下工作时,主天线216被配置为发射已滤 波的第一发射信号。相反地,当主天线216在接收模式下工作时,第一接收信号被路 由到混合接收电路230。
类似地,第二发射电路220将由调制解调器203产生的第二信号路由通过功率放大器222,功率放大器222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第二信号以产生第二发射信号。在 示例性电路200中,功率放大器222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第二频带中的所有上行链 路载波。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个上行链路载波可以通过相应的功率放大器222。 施加于第二信号(和/或特定上行链路载波)的特定增益可以根据网络条件和/或基站(诸 如演进型节点B(eNB)或下一代节点B(gNB))需要多少发射功率以检测由分集天 线226产生的信号而变化。如本文所述,功率放大器222不是理想的线性放大器,导 致互调谐波出现在第二发射信号内。
第二发射电路220然后将功率放大器222的输出路由到低通滤波器225,以滤除 第二频带内的较高频率下行链路载波。低通滤波器225的输出被路由到双工器(或开 关)224,双工器(或开关)224被配置为控制分集天线226是在发射模式下工作还是 在接收模式下工作。当分集天线226在发射模式下工作时,分集天线226被配置为发 射已滤波的第二发射信号。相反地,当分集天线226在接收模式下工作时,第二接收 信号被路由到混合接收电路230。
转向混合接收电路230,第一接收信号和第二接收信号被路由通过相应的高通滤波器231a和231b,高通滤波器231a和231b被配置为分别滤除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 内的较低频率上行链路载波频率。另外,混合接收电路230被配置为获得第一发射信 号和第二发射信号作为用于减轻互调谐波干扰的影响的反馈信号。因此,通过被配置 为滤除第二频带内的较低频率上行链路载波的高通滤波器233a来路由第一发射信号, 并且通过被配置为滤除第一频带内的较低频率上行链路载波的高通滤波器233b来路 由第二发射信号。
来自高通滤波器233a和233b的输出被聚合,并被路由通过非线性放大器234, 非线性放大器234被配置为将增益(诸如近似为一的增益)施加于聚合信号。非线性 放大器234被进一步配置为使聚合信号经受与由双工器214和/或224引入到发射和/ 或接收信号中的非线性特性相似的非线性特性,以产生反馈信号,反馈信号指示(i) 从由主天线216发射的第一发射信号引入到第二接收信号的互调谐波和(ii)从由分集 天线226发射的第二发射信号引入到第一接收信号的互调谐波。反馈信号被路由到移 相器235,移相器235被配置为将非线性放大器234的输出的相位偏移180度,以产 生反相的反馈信号。因此,移相器235的输出处的反相的反馈信号包括被配置为抵消 由于主天线216和分集天线226之间的耦合而由主天线216和分集天线226感测到的 互调谐波信号的信号。
混合接收电路230还包括被配置为将反相的反馈信号添加到接收信号的加法器237a和237b。更具体地,混合接收电路230包括被配置为将反相的反馈信号添加到已 滤波的第一接收信号的加法器237a,以及被配置为将反相的反馈信号添加到已滤波的 第二接收信号的加法器237b。加法器237a和237b的输出被路由到相应的低噪声放大 器239a和239b,低噪声放大器239a和239b被配置为放大相应的输出,以供调制解 调器203在基带处进行改进处理。因此,低噪声放大器239a的输出中的互调谐波和低 噪声放大器239b的输出中的互调谐波都被衰减。
图5示出了示例性方法500,在方法500中,UE的电路(例如电路100)被配置 为降低由在RF前端处的信号的同时发送和接收而引入的接收机退敏性,该RF前端包 括第一天线和次天线。更具体地,方法500被配置为当用于经由第一天线发射信号的 频带与用于在第二天线处接收信号的频带内的谐波频率相关联时,减少谐波干扰。
方法500可以开始于框502处,此时电路放大第一信号以产生发射信号,以经由 第一天线(例如,主天线)发射。第一信号可以由调制解调器(例如,调制解调器103) 使用载波聚合技术生成,使得第一信号包括由第一分量载波承载的第一分量信号和由 第二分量载波承载的第二分量信号,这两个分量信号都在第一频带内。在一些实施例 中,调制解调器根据LTE协议对第一分量信号进行编码,并且根据NR协议对第二分 量信号进行编码。
该电路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放大第一信号的功率放大器(例如,功率放大器112)。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路包括被配置为对第一信号内的分量载波中的每一个进行放大 的单个放大器。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分量信号由第一放大器放大,并且第二分量信 号由第二放大器放大。应当理解,由于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发射信号包括位于第一 频带外(例如,在第二频带内)的谐波分量。
在框504处,该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二天线(例如,分集天线)处接收接收信号。 更具体地,第二天线被配置为感测在第二频带内发射的信号。如上所述,由于与主天 线的耦合,发射信号被包括在感测到的接收信号内。因此,感测到的接收信号包括在 接收信号的感兴趣频谱内的谐波分量。因此,虽然电路被配置为使用被配置为滤除上 行链路载波的高通滤波器对接收信号进行滤波,但是在滤波器被应用之后,发射信号 的谐波分量仍然存在于接收信号中。
在框506处,该电路被配置为经由低噪声放大器(例如,低噪声放大器122)放 大接收信号,以将增益施加于接收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路被配置为对已滤波 的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电路在对接收信号进行滤波之前对接收信 号进行放大。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路包括被配置为对接收信号内的分量载波 中的每一个进行放大的单个放大器。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分量接收信号由第一放大 器放大,并且第二分量接收信号由第二放大器放大。
在框508处,该电路被配置为对发射信号进行反相以产生负反馈,从而消除包括在已滤波的接收信号中的谐波分量。因此,对发射信号进行反相可以包括:对第一频 带内的较低频率第一分量上行链路载波和第二分量上行链路载波进行滤波,并且经由 非线性放大器(例如,放大器132)将低噪声放大器122和/或RF前端接收路径中的 任何其它非线性组件(例如包括在第二通信电路120中的组件)的非线性特性施加于 已滤波的发射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非线性放大器将RF前端的非线性特性施加于 已滤波的发射信号的分量信号中的每一个。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非线性放大器将施 加于接收路径中的第一分量下行链路载波的非线性特性施加于已滤波的发射信号的第 一分量信号,并且第二非线性放大器将施加于接收路径中的第二分量下行链路载波的 非线性特性施加于已滤波的发射信号的第二分量信号。无论如何,该电路被配置为将 非线性放大器的输出的相位偏移180度。
在框510处,该电路被配置为将该反相的发射信号添加到所放大的接收信号,以产生校正的接收信号。因为该反相的发射信号经受与在第二天线处由于耦合而感测到 的发射信号的谐波分量相同的非线性特性,所以该反相的发射信号处于与谐波分量大 致相同的频率处。在各个载波被单独放大的实施例中,该电路可以被配置为将第一非 线性放大器的反相的输出添加到第一分量接收信号以产生第一校正的接收信号,并且 将第二非线性放大器的反相的输出添加到第二分量接收信号以产生第二校正的接收信 号。该电路然后可以将校正的接收信号路由到调制解调器,以进行基带处理。
还应当理解的是,除非在本专利中使用语句“如在本文所使用的,术语‘____’特此被定义为意味着……”或类似语句明确地定义了术语,否则不旨在将该术语的含义明 确地或隐含地限制在其字面或普通含义之外,并且该术语不应该被解释为基于在本专 利的任何部分(除了权利要求的语言之外)中做出的任何陈述来限制其范围。在某种 程度上,在本公开的结尾处的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任何术语在本公开中以与单一含义一 致的方式被引用,这仅是为了清楚起见以使读者不会感到困惑,并且并不旨在将这种 权利要求术语通过暗示或其它方式限于该单一含义。最后,除非通过记载词语“装置” 和功能而没有记载任何结构来限定权利要求要素,否则不旨在基于35U.S.C.§112(f)的 应用来解释任何权利要求要素的范围。
在整个本说明书中,多个实例可以实现被描述为单个实例的组件、操作或结构。虽然一个或多个方法的各个操作被示出和描述为分开的操作,但是各个操作中的一个 或多个可被同时执行,并且一些操作可以以与示出的顺序不同的顺序被执行。在示例 性配置中呈现为分离的组件的结构和组件功能可被实现为组合的结构或组件。类似地, 作为单个组件呈现的结构和组件功能可被实现为分离的组件。这些和其它变型、修改、 添加和改进均落入本文主题的范围内。
例如,可以使用其它架构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并且这些架构旨在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为此,虽然本公开总体上将RF前端的发射路径描述为利用功率放大器来放 大信号并且将射频前端的接收路径描述为利用低噪声放大器,但是在一些实施例中, 可以在发射和/或接收路径中实现替代类型的放大器。作为另一示例,本公开涉及高通 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高通滤波器或低通滤波器可以被实现 为带通滤波器。此外,虽然上文为了讨论的目的定义了具体的责任分配,但是根据特 定的情况,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分配和划分各种功能和责任。
该详细描述仅被理解为示例性的,并且没有描述每个可能的实施例,因为描 述每个可能的实施例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可使用当前技术或在 本申请的申请日之后开发的技术来实施许多替代实施例。在阅读本公开之后,本 领域技术人员将通过本文所公开的原理理解附加的备选结构和功能设计。因此, 虽然已说明和描述了特定实施例和应用,但是应理解,所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本 文所公开的精确构造和组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各种修改、改 变和变型可以在本文公开的方法和装置的布置、操作和细节中进行,而不脱离所 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用于降低接收机退敏性的射频RF前端电路,所述RF前端电路包括:
第一通信电路,被配置为发射第一频带处的信号,所述第一通信电路包括:
功率放大器,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第一信号,以产生发射信号,以及
第一天线,被配置为发射所述发射信号;第二通信电路,被配置为接收第二频带处的信号,所述第二通信电路包括:
第二天线,被配置为接收接收信号,其中,在所述第二天线接收所述接收信号的同时所述发射信号被发射,以及
低噪声放大器,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所述接收信号;
反馈电路,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第一通信电路,并且被配置为对所述发射信号进行反相;以及
加法器,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反馈电路和所述第二通信电路,所述加法器被配置为将所反相的发射信号添加到所放大的接收信号,以产生校正的接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前端电路,其中,所述发射信号使用位于所述第一频带内的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被发射,并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频带外的一个或多个相应谐波频率处的一个或多个谐波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前端电路,其中,所述反馈电路包括:
滤波器,被配置为在允许所述一个或多个相应谐波频率的同时,滤除所述发射信号的所述分量载波;
放大器,被配置为将近似为一的增益施加于所述滤波器的输出,其中,所述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与所述低噪声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大致相同;以及
移相器,被配置为将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的相位偏移180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前端电路,其中,所述第二通信电路包括:
滤波器,被配置为从所述接收信号滤除所述发射信号的所述分量载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前端电路,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由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中的第一分量载波承载的第一分量信号和由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中的第二分量载波承载的第二分量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RF前端电路,其中,根据第一通信协议对所述第一分量信号进行编码,并且根据第二通信协议对所述第二分量信号进行编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RF前端电路,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是长期演进LTE协议,并且所述第二通信协议是新无线电NR协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RF前端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分量信号和所述第二分量信号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频带中的谐波频率。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RF前端电路,其中:
所述功率放大器是第一功率放大器,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被配置为放大所述第一分量信号,以产生第一发射信号;并且
所述第一通信电路包括:
第二功率放大器,被配置为放大所述第二分量信号,以产生第二发射信号,以及
加法器,被配置为组合所述第一发射信号和所述第二发射信号,以产生所述发射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RF前端电路,其中:
所述接收信号使用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内的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被接收;
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是第一低噪声放大器,所述第一低噪声放大器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所述第二频带内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的第一分量载波;
所述第二通信电路包括第二低噪声放大器,所述第二低噪声放大器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所述第二频带内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的第二分量载波;并且
所述反馈电路包括:
第一放大器,被配置为将近似为一的增益施加于所述发射信号的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内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一分量载波处的部分,其中,所述第一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与所述第一低噪声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大致相同;以及
第二放大器,被配置为将近似为一的增益施加于所述发射信号的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内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二分量载波处的部分,其中,所述第二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与所述第二低噪声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大致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加法器是第一加法器,所述第一加法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放大器的反相的输出添加到所述第一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出,以产生第一校正的接收信号;并且
所述系统包括第二加法器,所述第二加法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放大器的反相的输出添加到所述第二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出,以产生第二校正的接收信号。
12.一种在射频RF前端电路处实施的用于降低接收机退敏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放大第一信号以产生发射信号,以经由第一天线发射,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由第一频带内的第一分量载波承载的第一分量信号和由所述第一频带内的第二分量载波承载的第二分量信号;
在被配置为感测第二频带内的信号的第二天线处,接收接收信号,其中,与所述第一分量载波或所述第二分量载波相关联的谐波频率落在所述第二频带内;
经由低噪声放大器放大所述接收信号,以将增益施加于所述接收信号;
对所述发射信号进行反相;以及
将所反相的发射信号添加到所放大的接收信号,以产生校正的接收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对所述发射信号进行反相包括:
对所述第一频带内的所述第一分量载波和所述第二分量载波进行滤波;
经由非线性放大器将所述低噪声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施加于所滤波的发射信号;以及
经由移相器将所述非线性放大器的输出的相位偏移180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长期演进LTE协议对所述第一分量信号进行编码,并且根据新无线电NR协议对所述第二分量信号进行编码。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放大所述第一信号包括:
经由第一功率放大器放大所述第一分量信号,以产生第一发射信号;以及
经由第二功率放大器放大所述第二分量信号,以产生第二发射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接收信号使用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内的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被接收;
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是第一低噪声放大器;并且
放大所述接收信号包括:
经由所述第一低噪声放大器放大所述接收信号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中的第一分量载波,以产生第一分量接收信号;以及
经由第二低噪声放大器放大所述接收信号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中的第二分量载波,以产生第二分量接收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非线性放大器是第一非线性放大器;并且
对所述发射信号进行反相包括:
经由所述第一非线性放大器将所述第一低噪声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施加于所述发射信号的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内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一分量载波处的部分;以及
经由第二非线性放大器将所述第二低噪声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施加于所述发射信号的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内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二分量载波处的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反相的发射信号添加到所述接收信号包括:
将所述第一非线性放大器的反相的输出添加到所述第一分量接收信号,以产生第一校正的接收信号;以及
将所述第二非线性放大器的反相的输出添加到所述第二分量接收信号,以产生第二校正的接收信号。
19.一种用于降低接收机交叉退敏性的射频RF前端电路,所述RF前端电路包括:
第一发射电路,被配置为发射第一频带处的信号,所述第一发射电路包括:
第一功率放大器,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第一信号,以产生第一发射信号,
第一天线,被配置为发射所述第一发射信号,并且接收第一接收信号,以及
第一双工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天线是发射所述第一发射信号还是接收所述第一接收信号;
第二发射电路,被配置为发射第二频带处的信号,所述第二发射电路包括:
第二功率放大器,被配置为将增益施加于第二信号,以产生第二发射信号,
第二天线,被配置为发射所述第二发射信号,并且接收第二接收信号,以及
第二双工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天线是发射所述第二发射信号还是接收所述第二接收信号;以及
混合接收电路,包括:
非线性放大器,被配置为将近似为一的增益施加于由所述第一发射信号和所述第二发射信号组成的聚合信号,其中,所述非线性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近似于所述第一双工器和/或所述第二双工器的非线性特性;
移相器,被配置为将所述非线性放大器的输出的相位偏移180度,以产生反相的反馈信号;
第一加法器,被配置为将所述反相的反馈信号添加到所述第一接收信号,以产生第一校正的接收信号;以及
第二加法器,被配置为将所述反相的反馈信号添加到所述第二接收信号,以产生第二校正的接收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RF前端电路,其中,根据长期演进LTE协议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编码,并且根据新无线电NR协议对所述第二信号进行编码。
CN202010365996.1A 2019-04-30 2020-04-30 降低接收机退敏性的rf前端 Pending CN1118653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399,322 US10749565B1 (en) 2019-04-30 2019-04-30 RF front end reduction of receiver de-sensitivity
US16/399,322 2019-04-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5353A true CN111865353A (zh) 2020-10-30

Family

ID=70480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5996.1A Pending CN111865353A (zh) 2019-04-30 2020-04-30 降低接收机退敏性的rf前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49565B1 (zh)
EP (1) EP3734846A1 (zh)
CN (1) CN11186535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55325B2 (en) 2018-08-21 2020-12-01 Skyworks Solutions, Inc. Discrete time cancellation for providing coexistence in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840957B2 (en) 2018-08-21 2020-11-17 Skyworks Solutions, Inc.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coexistence management based on digital observation data
US10840958B2 (en) 2018-08-21 2020-11-17 Skyworks Solutions, Inc.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discrete time cancellation for coexistence management
US11558079B2 (en) 2019-01-15 2023-01-17 Skyworks Solutions, Inc.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coexistence
US20210075465A1 (en) * 2019-09-06 2021-03-11 Nextivity, Inc. Hybrid radio frequency combining system with signal cancellation
US11784419B2 (en) * 2019-09-27 2023-10-10 Skyworks Solutions, Inc. Antenna-plexer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WO2021061792A1 (en) 2019-09-27 2021-04-01 Skyworks Solutions, Inc. Mixed signal low nois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CN112532271A (zh) * 2020-12-07 2021-03-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4650073B (zh) * 2022-04-15 2023-05-16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射频接收机的线性化校正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6001A (zh) * 1998-07-27 2000-03-0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电收发信机和防止传送杂散响应的方法
CN1513231A (zh) * 2001-06-18 2004-07-14 ض� 被动干扰消除的方法和装置
CN102571655A (zh) * 2012-01-21 2012-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对消的方法、装置和一种滤波器
CN103765783A (zh) * 2011-08-26 2014-04-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多天线发射机中的发射机畸变校准的自适应干扰消除
CN104518808A (zh) * 2013-09-29 2015-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自干扰信号消除设备及方法
CN105308870A (zh) * 2013-06-18 2016-02-0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泄漏消除多输入多输出收发机
US20180309475A1 (en) * 2015-10-21 2018-10-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elf-interference duplication signal for removing self-interference in environment supporting full-duplex radio (fdr)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4912B2 (ja) * 1996-11-06 2007-01-31 アンテルユニヴェルシテール・ミクロ−エレクトロニカ・サントリュム・ヴェー・ゼッド・ドゥブルヴェ スペクトル拡散信号の受信変換方法とその装置
US7693674B2 (en) * 2005-05-20 2010-04-06 Omniphase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Low-noise source
EP2082486A1 (en) * 2006-10-17 2009-07-2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ransceiver with hybrid adap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er for removing transmitter generated noise
US8457021B2 (en) * 2009-10-14 2013-06-04 Cellvine Ltd. Repeater system
US8843081B2 (en) * 2011-05-16 2014-09-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eiver with transmit signal cancellation
US9065508B2 (en) * 2013-10-22 2015-06-23 Broadcom Corporation Transmitter harmonic cancella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ion/multiband operation
EP3462622B1 (en) * 2017-09-11 2021-11-24 Apple Inc. Detection of intermodulation issues and transmission scheme configuration to remedy intermodulation issue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6001A (zh) * 1998-07-27 2000-03-0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电收发信机和防止传送杂散响应的方法
CN1513231A (zh) * 2001-06-18 2004-07-14 ض� 被动干扰消除的方法和装置
CN103765783A (zh) * 2011-08-26 2014-04-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多天线发射机中的发射机畸变校准的自适应干扰消除
CN102571655A (zh) * 2012-01-21 2012-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对消的方法、装置和一种滤波器
CN105308870A (zh) * 2013-06-18 2016-02-0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泄漏消除多输入多输出收发机
CN104518808A (zh) * 2013-09-29 2015-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自干扰信号消除设备及方法
US20180309475A1 (en) * 2015-10-21 2018-10-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elf-interference duplication signal for removing self-interference in environment supporting full-duplex radio (fdr)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theref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34846A1 (en) 2020-11-04
US10749565B1 (en)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65353A (zh) 降低接收机退敏性的rf前端
US10075252B2 (en)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ultiple Nyquist zone operations
KR101678329B1 (ko) 기저대역 수신기에서 상호변조 및 고조파 왜곡의 상쇄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0594469B2 (en) Secure radio methods and apparatus
EP2719093B1 (e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architectures
US10103775B2 (en) Method and radio node for controlling radio transmission
US10700759B2 (en) Diversity receiver and terminal
CN102687407B (zh) 双回路发射噪声消除
EP3531565B1 (en) Tower top device and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cancellation method
US9326048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WO2020013878A1 (en) Reconfigurable and modular active repeater device
US20130016634A1 (en) Electronic duplexer
US11539570B2 (en) I/Q imbalance compensation
US20170181108A1 (en) Power amplification module for multiple bands and multiple standards
JP2010041470A (ja) 送信機及び送受信装置
US9077570B2 (en) Compact dual all-outdoor point-to-point microwave radio architecture
EP2882212B1 (en) A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a network device therefor
CN110752853B (zh) 实现上行连续载波聚合的系统
US786513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low-complexity multi-beam repeater
JP2015220718A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20027966A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受信信号補正方法
JP2016092502A (ja) 送受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