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51787A - 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51787A CN111851787A CN202010537586.0A CN202010537586A CN111851787A CN 111851787 A CN111851787 A CN 111851787A CN 202010537586 A CN202010537586 A CN 202010537586A CN 111851787 A CN111851787 A CN 1118517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fabricated wall
- vertical
- steel bars
- wall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title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5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178 precast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00746 Structural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08 quality contro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76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56—Load-bearing walls of framework or pillarwork; Walls incorporating load-bearing elongated memb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16—Auxiliary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e.g. connectors, spacers, stirrups
- E04C5/162—Connectors or means for connecting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 E04C5/163—Connectors or means for connecting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the reinforcements running in one single direction
- E04C5/165—Coaxial connection by means of sleev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带洞口预制墙的预制边缘构件箍筋采用组合箍筋,组合箍筋的开口箍筋弯折后经预制墙空腔伸入与预制墙相连的竖向后浇段,借助开口箍筋实现纵横墙连接节点位置带洞口预制墙与竖向后浇段的连接。本发明带洞口预制墙空腔内无需布设专门水平连接钢筋,可避免现有构造中水平连接钢筋与带洞口预制墙空腔内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附加连接钢筋相互干扰的问题,可保证带洞口预制墙边缘构件位置空腔内后浇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空间;同时借助空腔实现侧面出筋可避免预制墙边模开孔,有利于预制墙模具的标准化、通用化,且可避免侧面出筋与边模的对位问题,可提高预制墙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涉及叠合剪力墙,特别涉及一种带洞口叠合剪 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
背景技术
叠合剪力墙加工、安装精度要求低,可有效降低预制墙连接成本,连接质 量可控,是一类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其代表性体系为 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
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中,纵、横向预制墙多通过竖向后浇段实现连接,尤 其是住宅建筑南北立面,存在大量的带洞口预制墙,且一侧墙肢长度较短、长 度多低于800mm,需设置预制边缘构件方可实现预制墙拆分,此时带洞口预制 墙的预制边缘构件将与竖向后浇段直接连接,该位置现有节点构造中带洞口预 制墙空腔内需布设水平连接钢筋实现带洞口预制墙与竖向后浇段的连接,且带 洞口预制墙的预制边缘构件空腔内需布设连接钢筋与预制墙内边缘构件竖向钢 筋搭接连接,导致预制墙内边缘构件竖向钢筋搭接范围内水平连接钢筋皮净距 仅为30mm,水平连接钢筋外皮与预制墙混凝土壁板内侧净距仅为25mm,空 腔内无法插入混凝土振捣棒,后浇混凝土无法振捣,实际工程中大范围采用自 密实混凝土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连接节点构造的缺点,本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在带洞 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连接节点位置,通过带洞口预制墙侧面伸出钢筋与竖向后 浇段连接,带洞口预制墙空腔内无需布设专门水平连接钢筋,可避免现有构造 中水平连接钢筋与带洞口预制墙空腔内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附加连接钢筋相互干 扰的问题,可保证带洞口预制墙边缘构件位置空腔内后浇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 空间,有利于带洞口预制墙边缘构件位置后浇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保证结构关 键受力部位的施工质量、改善结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主要包括带洞口预 制墙1、无洞口预制墙2和竖向后浇段3,带洞口预制墙1和无洞口预制墙2均 包括两层预制混凝土壁板14,两预制混凝土壁板14之间形成空腔15,其特征 在于,带洞口预制墙1洞口一侧设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且与竖向后浇段3 直接连接,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墙边缘构件箍筋116采用组合箍筋,组合箍 筋的开口箍筋113在带洞口预制墙1端部弯折后经空腔15伸入竖向后浇段3, 借助开口箍筋113伸出段实现纵横墙连接节点位置带洞口预制墙1与竖向后浇 段3的连接,带洞口预制墙1的空腔15内无需布设水平连接钢筋,避免现有构 造中水平连接钢筋与带洞口预制墙空腔内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附加连接钢筋相互 干扰的问题。
所述开口箍筋113开口端位于竖向后浇段3内,在带洞口预制墙1侧边端 部内侧从预制混凝土壁板14内壁伸入空腔15内,经由空腔15伸入竖向后浇段 3,而非直接从预制混凝土壁板14侧面伸入竖向后浇段3,可实现预制墙生产过 程边模不开孔,有利于预制墙模具的标准化、通用化,且可避免开口箍筋113 与边模的对位问题,提高预制墙生产效率;开口箍筋113位于竖向后浇段3内 的端部设置弯钩,以增强其在竖向后浇段内的锚固性能。
在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远离竖向后浇段3的预制混凝土壁板14内配置 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靠近开口箍筋113弯折位置配置预制墙边缘 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在空腔15楼面位置布设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 双排附加连接钢筋115与上下层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搭接连接; 或仅在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内配置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与开口 箍筋113、预制墙边缘构件拉筋114形成钢筋骨架,在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 的空腔15内配置单排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 受力钢筋117在空腔15内上下贯通、沿墙体厚度中线布置,参与结构受力计算。
所述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和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 的配筋总面积满足剪力墙抗弯承载力验算要求,或按照同一强度等级钢筋等面 积代换的原则代替传统剪力墙的多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或满足现行规范对边 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上下层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 采用钢筋接头32连接,钢筋接头32布置在同一高度或错开一定距离。
所述无洞口预制墙2中布设水平分布钢筋121,其中:水平分布钢筋121靠 近竖向后浇段3的一端不伸出,无洞口预制墙2与竖向后浇段3通过穿设于其 空腔15内的水平连接钢筋35实现连接;或者,水平分布钢筋121靠近竖向后 浇段3的一端在无洞口预制墙2端部弯折后经空腔15伸入竖向后浇段3,借助 弯折伸出水平分布钢筋124实现纵横墙连接节点位置无洞口预制墙2与竖向后 浇段3的连接,不在空腔15内布设水平连接钢筋35,此时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 一侧墙肢的边缘构件区域全部采用现浇边缘构件。
所述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的边缘构件区域全部采用现浇边缘构件, 此时无洞口预制墙2不设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或者,无洞口预制墙2所 在一侧墙肢的边缘构件区域采用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和竖向后浇段3组合实 现,此时竖向后浇段3宽度与墙体厚度等同,无洞口预制墙2端部设置预制墙 边缘构件区域11,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内配置不伸出无洞口预制墙2的小直 径的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不配置普通规格的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 受力钢筋111,配置预制墙边缘构件箍筋116或预制墙边缘构件拉筋114对预制 墙边缘构件区域11混凝土形成箍筋约束作用,在空腔15楼面位置布设预制墙 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单排附加连接钢筋118与上下层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 造钢筋112搭接连接。
所述无洞口预制墙2端部设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时,原配置于预制墙 边缘构件区域11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集中配置于竖向后浇段3内,竖向后浇段 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1、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的总面积满足剪力墙 抗弯承载力验算要求,或按照同一强度等级钢筋等面积代换的原则代替传统剪 力墙的多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或满足现行规范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 筋率要求;此时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1采用钢筋接头32连接,钢筋 接头32布置在同一高度或错开一定距离。
所述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的直径不小于14mm;所述预制墙 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的直径不大于10mm,设置于预制混凝土壁板14内, 根数根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范围设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长度不 大于300mm时,设置4根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预制墙边缘构件 区域11长度介于300~600mm时,设置6根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
所述水平连接钢筋35穿设于竖向后浇段3与无洞口预制墙2之间,直径不 小于无洞口预制墙2内水平分布钢筋121的直径,沿竖向的间距不大于水平分 布钢筋121的间距。
在空腔15内的预制墙竖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区段17,水平连接钢筋35采 用U形钢筋,开口端伸入无洞口预制墙2内,封闭端与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箍 筋33绑扎定位;在空腔15内预制墙竖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以外区段18,水平 连接钢筋35采用封闭环状钢筋、开口端设弯钩的U形钢筋或U形钢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借助带洞口预制墙伸出开口箍筋实现纵横墙连接节点位置带洞 口预制墙与竖向后浇段的连接,带洞口预制墙的空腔内无需布设专门水平连接 钢筋,可避免现有构造中水平连接钢筋与带洞口预制墙空腔内边缘构件竖向钢 筋附加连接钢筋相互干扰的问题,便于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空腔内后浇混凝土 的振捣。
(2)本发明开口箍筋不直接从预制混凝土壁板侧面伸出,可实现预制墙生 产过程边模不开孔,有利于预制墙模具的标准化、通用化,且可避免预制墙边 缘构件开口箍筋与边模的对位问题,提高预制墙生产效率。
(3)本发明带洞口预制墙的空腔内无需布设专门水平连接钢筋,钢筋用量 少,现场钢筋绑扎量小,可减少一定的成本。
(4)本发明纵横墙连接节点处竖向后浇段尺寸可控制在与墙体厚度等同, 竖向后浇段范围明显减小,且竖向后浇段内竖向钢筋、箍筋及水平连接钢筋构 造简单,竖向后浇段钢筋绑扎效率高、现场支模量小,可大大提高现场施工效 率。
(5)本发明带洞口预制墙内可采用空腔内贯通的大直径竖向钢筋避免边缘 构件竖向钢筋的间接搭接,有助于控制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用量,且钢筋机械连 接技术成熟、传力性能好,可保证墙体在大变形下的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应用于叠合剪力墙结构L形节点、一侧预制墙为带洞口预制 墙的典型构造的三维示意图,其中带洞口预制墙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采用间接 搭接连接。
图2为图1中带洞口预制墙的三维示意图。
图3为图2中C-C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L形连接节点预制墙竖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区段A-A截面 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预制边缘构件区域水平接缝的构造示意图,其中空腔内布 设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筋与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 钢筋搭接连接。
图6为图1所示L形连接节点预制墙竖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以外区段B-B 截面示意图,其中水平连接钢筋采用环状封闭钢筋。
图7为图1所示L形连接节点预制墙竖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以外区段B-B 截面示意图,其中水平连接钢筋采用U形钢筋、开口端设弯钩。
图8为图1所示L形连接节点预制墙竖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以外区段B-B 截面示意图,其中水平连接钢筋采用U形钢筋。
图9为图1所示L形连接节点的改进型一,其中带洞口预制墙的边缘构件 空腔内配置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
图10为图9中带洞口预制墙的三维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E-E截面示意图。
图12为图9所示L形连接节点预制墙竖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区段D-D截面 示意图。
图13、图14为本发明的改进型二,其中无洞口侧预制墙水平分布钢筋弯折 伸出。
图15、图16为本发明的改进型三,仅设置宽度与墙体厚度等同的小尺寸竖 向后浇段。
图17为图15、图16中竖向分布钢筋122与竖向分布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 筋123的搭接连接构造示意图。
图18、图19为图15、图16的开口箍筋改进型,其中预制墙边缘构件开口 箍筋伸入竖向后浇段的末端设置弯钩。
图20为叠合剪力墙结构L形节点、一侧预制墙为带洞口预制墙的现有构造 示意图,即本发明的对比例。
图中:1-带洞口预制墙;2-无洞口预制墙;3-竖向后浇段;11-预制墙边缘构 件区域;12-预制墙洞口区域;13-预制墙墙身区域;14-预制混凝土壁板;15-空 腔;16-钢筋桁架;17-预制墙竖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区段;18-预制墙竖向分布 钢筋底部搭接以外区段;111-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2-预制墙边缘构 件竖向构造钢筋;113-开口箍筋;114-预制墙边缘构件拉筋;115-预制墙边缘构 件竖向受力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筋;116-预制墙边缘构件箍筋;117-大直径边缘 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8-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单排附加连接钢筋;121- 水平分布钢筋;122-竖向分布钢筋;123-竖向分布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筋;124- 弯折伸出水平分布钢筋;31-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2-钢筋接头;33- 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箍筋;34-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拉筋;35-水平连接钢筋;36-安装缝;37-洞口侧水平连接钢筋;41-预制墙底部水平接缝;42-预制墙顶部水 平后浇带;43-预制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19所示,本发明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 构造,用于叠合剪力墙结构纵横墙连接节点位置,主要包括带洞口预制墙1、无 洞口预制墙2和竖向后浇段3,带洞口预制墙1和无洞口预制墙2均包括两层预 制混凝土壁板14,两预制混凝土壁板14之间形成空腔15,带洞口预制墙1包 括预制墙洞口区域12,无洞口预制墙2包括预制墙墙身区域13。本发明的优化、 改进在于带洞口预制墙1,其预制墙洞口区域12一侧墙肢长度较短,多小于800 mm,因此在该侧端部需设置与竖向后浇段3直接连接的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 11。
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墙边缘构件箍筋116采用组合箍筋,组合箍筋由开 口箍筋113和预制墙边缘构件拉筋114组成。开口箍筋113开口端位于竖向后 浇段3内,封闭端位于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内,在带洞口预制墙1端部附近 弯折,伸入竖向后浇段3,借助开口箍筋113实现带洞口预制墙1与竖向后浇段 3的连接。带洞口预制墙1的空腔15内无需布设专门水平连接钢筋,避免现有 构造中水平连接钢筋与带洞口预制墙空腔内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附加连接钢筋相 互干扰的问题。开口箍筋113可进一步在带洞口预制墙1侧边内侧从预制混凝 土壁板14内壁伸入空腔15内,进而伸出带洞口预制墙1、伸入竖向后浇段3, 而非直接从预制混凝土壁板14侧面伸出,可实现预制墙生产过程边模不开孔, 有利于预制墙模具的标准化、通用化,且可避免预制墙生产过程中开口箍筋113 与边模的对位问题,提高预制墙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可在开口箍筋113伸入竖向后浇段3的端部设置90°或135° 弯钩,以增强其在竖向后浇段3内的锚固性能。
相应地,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竖向钢筋可采用两种 构造。其一,边缘构件竖向钢筋可采用搭接连接,在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远 离竖向后浇段3的预制混凝土壁板14内配置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 在空腔15楼面位置布设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筋115与 上下层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搭接连接,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 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筋115在空腔15内上下不贯通、长度满足钢筋搭接要求, 直径不应小于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在开口箍筋113弯折位置配置 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不伸出预制墙,不参与结构受力,直径不宜 大于10mm。
其二,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竖向钢筋构造也可与申 请人所申请的名称为“空腔内配置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叠合暗柱及预制 墙”的专利一致(预制墙包括叠合暗柱区域和墙身区域,叠合暗柱区域采用所 述叠合暗柱,预制混凝土壁板延伸形成墙身区域,叠合暗柱,包括两侧的预制 混凝土壁板,两预制混凝土壁板之间形成空腔,在预制混凝土壁板中仅配置小 直径的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与边缘构件箍筋、边缘构件拉筋形成暗柱钢筋骨 架,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上下端均不伸出预制混凝土壁板、不参与结构受力 计算;在空腔内配置单排大直径竖向钢筋作为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参与结 构受力计算,上下层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在空腔内采用钢筋接头直接连接, 现场浇筑空腔内后浇混凝土)。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预制混凝土壁板14 内仅配置小直径的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不参与结构受力计算、直 径不宜大于10mm),不配置普通规格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与开口箍筋113、 预制墙边缘构件拉筋114形成钢筋骨架;在空腔15内靠近预制墙洞口区域12 一侧配置单排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在空腔15内上下贯通、沿墙 体厚度中线布置,参与结构受力计算。当边缘构件竖向钢筋计算配筋面积较大 时,配置两根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会导致钢筋直径较大,可在空 腔15内配置三根或三根以上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控制其直径。
特别地,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为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其 配筋总面积应满足剪力墙抗弯承载力验算要求,或按照同一强度等级钢筋等面 积代换的原则代替传统剪力墙的多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或满足现行规范对边 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上下层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 采用钢筋接头32连接,钢筋接头32可布置在同一高度,也可错开一定距离。
本发明中,无洞口预制墙2的构造有水平分布钢筋121伸出和不伸出两种 形式。
水平分布钢筋121不伸出时,无洞口预制墙2与竖向后浇段3通过穿设于 空腔15内的水平连接钢筋35实现连接。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的边缘 构件区域可全部采用现浇边缘构件,此时无洞口预制墙2不设置预制墙边缘构 件区域11,无洞口预制墙2与普通叠合剪力墙构造一致,竖向后浇段3的范围 应包含现行规范建议的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的边缘构件范围。
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的边缘构件区域也可采用预制墙边缘构件区 域11和竖向后浇段3组合实现,此时竖向后浇段3宽度与墙体厚度等同,此时 带洞口预制墙1与无洞口预制墙2之间应设置安装缝36,安装缝36的宽度不宜 小于20mm,以保证预制墙安装效率及精度,同时用于穿设竖向后浇段3的模 板固定工装。无洞口预制墙2端部设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预制墙边缘构 件区域11构造与前述专利一致,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内配置不伸出预制墙 的小直径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不配置普通规格的预制墙边缘构件 竖向受力钢筋111,配置预制墙边缘构件箍筋116或预制墙边缘构件拉筋114对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混凝土形成箍筋约束作用,在空腔15楼面位置布设 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单排附加连接钢筋118与上下层预制墙边缘构件 竖向构造钢筋112搭接连接。原配置于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边缘构件竖向 钢筋集中配置于小尺寸的竖向后浇段3内,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1、 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的总面积应满足剪力墙抗弯承载力验算要求, 或按照同一强度等级钢筋等面积代换的原则代替传统剪力墙的多根边缘构件竖 向钢筋,或满足现行规范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此时竖向后 浇段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1的直径往往较大,宜采用钢筋机械连接,钢筋接头32 可布置在同一高度,也可错开一定距离。钢筋接头32宜优先采用直螺纹接头, 在技术可靠的前提下,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钢筋接头。
无洞口预制墙2的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长度不大于300mm时,可设置 4根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长度介于300~ 600mm时,可设置6根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大直径边缘构件竖 向受力钢筋117的直径不宜小于14mm;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的 直径不宜大于10mm,设置于预制混凝土壁板14内,根数根据预制墙边缘构件 区域11的范围设置;4根或6根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可分别采用 1根或2根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单排附加竖向连接钢筋118与其搭接连接。
特别地,无洞口预制墙2与竖向后浇段3之间的水平连接钢筋35的直径不 宜小于无洞口预制墙2内水平分布钢筋121的直径,沿竖向的间距不宜大于水 平分布钢筋121的间距。空腔内竖向钢筋底部搭接区段,水平连接钢筋35宜采 用U形钢筋,开口端伸入无洞口预制墙2内,封闭端与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箍 筋33绑扎定位;空腔内竖向钢筋底部搭接以外区段,水平连接钢筋35可采用 封闭环状钢筋、开口端设弯钩的U形钢筋或U形钢筋。
水平分布钢筋121不伸出时,可参考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边缘构件开口 箍筋113的构造,水平分布钢筋121靠近竖向后浇段3的一端在无洞口预制墙2 端部弯折后经空腔15伸入竖向后浇段3,借助弯折伸出水平分布钢筋124实现 纵横墙连接节点位置无洞口预制墙2与竖向后浇段3的连接,可不在空腔15内 布设水平连接钢筋35,此时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的边缘构件区域可全 部采用现浇边缘构件。
本发明中,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竖向后浇段3内的箍筋或拉筋的直径、 构造应满足现行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的有关规定,以保证混凝土的箍筋约束效果。
本发明中,带洞口预制墙1和无洞口预制墙2的两侧预制混凝土壁板14可 采用钢筋桁架16连接,也可采用混凝土纵肋或平面钢筋焊接网连接,即本发明 可用于现有双面叠合剪力墙、SPCS钢筋焊接网叠合剪力墙等一类叠合剪力墙的 纵横墙连接节点。
图1~图8所示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用于叠合剪力墙结构L形节点,竖 向后浇段3一侧为带洞口预制墙1,另一侧为无洞口预制墙2。如图2和图3所 示,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边缘构件箍筋采用组合箍筋,组合箍筋由开口箍筋 113和预制墙边缘构件拉筋114组成。开口箍筋113在预制墙端部附近弯折,在 预制墙侧边内侧从预制混凝土壁板14内壁伸入空腔15内,进而伸出带洞口预 制墙1。如图1、图4所示,开口箍筋113伸入竖向后浇段3,实现带洞口预制 墙1与竖向后浇段3的连接,带洞口预制墙1的空腔15内无需布设专门水平连接钢筋。
如图1~图4,在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预制混凝土壁 板14内配置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在开口箍筋113弯折位置配置 直径不大于10mm的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 受力钢筋111和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均不伸出预制墙。如图5所 示,在空腔15楼面位置布设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筋115 与上下层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搭接连接,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 力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筋115在空腔15内上下不贯通、长度满足钢筋搭接要求, 直径不应小于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 111参与结构受力,其配筋总面积应满足剪力墙抗弯承载力验算要求,或按照同 一强度等级钢筋等面积代换的原则代替传统剪力墙的多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 或满足现行规范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上下层预制墙边缘构 件竖向构造钢筋112不连接,不参与结构受力。图5中预制墙底部水平接缝41 高度不宜低于50mm,通过预制墙顶部水平后浇带42实现预制墙与两侧预制楼 板43的连接。
无洞口侧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的边缘构件区域全部采用现浇边缘构件, 即竖向后浇段3的范围应包含现行规范建议的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的 边缘构件范围。无洞口侧预制墙2水平分布钢筋121不伸出,在空腔15内穿设 水平连接钢筋35实现无洞口预制墙2与竖向后浇段3的连接,其直径不宜小于 无洞口预制墙2内水平分布钢筋121的直径,沿竖向的间距不宜大于水平分布 钢筋121的间距。
特别地,如图4所示,预制墙竖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区段17内的水平连接 钢筋35宜采用U形钢筋,开口端伸入无洞口预制墙2内,封闭端与竖向后浇段 边缘构件箍筋33绑扎定位,在水平连接钢筋35的范围内的竖向分布钢筋双排 附加连接钢筋123应布置于水平连接钢筋35内侧;如图6~图8所示,预制墙竖 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以外区段18内的水平连接钢筋35可采用封闭环状钢筋、 开口端设弯钩的U形钢筋或U形钢筋。
竖向后浇段3内的边缘构件箍筋33和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拉筋34的直径、 构造应满足现行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的有关规定,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1总面积应满足剪力墙抗弯承载力 验算要求和现行规范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上下层竖向后浇 段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1宜采用钢筋接头32连接,钢筋接头32可布置在同一高 度,也可错开一定距离;直径较小时,也可采用绑扎搭接连接,此时需注意竖 向后浇段3内边缘构件箍筋33和带洞口预制墙1安装时的相对关系。
优选实施例一的现场施工工序如下:安装带洞口预制墙1、无洞口预制墙2, 调整其垂直度、水平度;借助预制墙开口箍筋113伸出段绑扎竖向后浇段边缘 构件箍筋33,穿设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1并完成钢筋接头连接;绑扎 竖向后浇段内边缘构件拉筋34,穿设水平连接钢筋35并与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 箍筋33箍筋绑扎定位;支设竖向后浇段3模板,在预制墙空腔15上方相应位 置布设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筋115、 无洞口预制墙2的竖向分布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筋123;浇筑空腔15和竖向后 浇段3内的后浇混凝土实现带洞口预制墙1、无洞口预制墙2的连接,养护拆模。
图9~图1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改进型一,在优选实施例一的基础上, 对带洞口预制墙1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竖向钢筋构造进行优化、改进,其 构造与本人所申请的名称为“空腔内配置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叠合暗柱 及预制墙”的专利一致。如图10和图11所示,带洞口预制墙1预制墙边缘构 件区域11的预制混凝土壁板14内配置直径不大于10mm的预制墙边缘构件竖 向构造钢筋112,不配置普通规格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与开口箍筋113、预制 墙边缘构件拉筋114形成钢筋骨架。如图9、图12所示,在空腔15内靠近预制 墙洞口区域12一侧配置单排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在空腔15内上 下贯通、沿墙体厚度中线布置,参与结构受力计算。当边缘构件竖向钢筋计算 配筋面积较大时,配置两根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会导致钢筋直径 较大,可在空腔15内配置三根或三根以上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控制其 直径。
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为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墙边缘构件区 域11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其配筋总面积应满足剪力墙抗弯承载力验算要 求,或按照同一强度等级钢筋等面积代换的原则代替传统剪力墙的多根边缘构 件竖向钢筋,或满足现行规范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上下层 预制墙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采用钢筋接头32连接,钢筋接头32 可布置在同一高度,也可错开一定距离。
改进型一的现场施工工序如下:将带洞口预制墙1本层大直径边缘构件竖 向受力钢筋117与下层伸出的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采用钢筋接头 32连接;安装带洞口预制墙1、无洞口预制墙2,调整其垂直度、水平度,需注 意防止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干扰带洞口预制墙1的下落;后续施 工工序与优选实施例一基本一致。本层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也可 在带洞口预制墙1安装完成后穿设,此时带洞口预制墙1底部预留安装孔的构 造及施工顺序参考本人所申请的名称为“空腔内配置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 的叠合暗柱及预制墙”的专利。
图13、图14所示为本发明的改进型二,在优选实施例一、改进型一的基础 上,参考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边缘构件开口箍筋113的构造,将无洞口预制 墙2的水平分布钢筋在预制墙端部弯折后经预制墙空腔15伸入竖向后浇段3, 借助弯折伸出水平分布钢筋124实现无洞口预制墙2与竖向后浇段3的连接, 可不在空腔15内布设水平连接钢筋35,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的边缘构 件区域宜全部采用现浇边缘构件。改进型二的现场施工顺序与优选实施例一、 改进型一基本一致。
图15~图17所示为本发明的改进型三,在优选实施例一、改进型一的基础 上,对无洞口预制墙2的构造进行优化、改进。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 的边缘构件区域由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和竖向后浇段3组合实现,竖向后浇 段3宽度与墙体厚度等同,尺寸明显缩小。带洞口预制墙1与无洞口预制墙2 之间设置安装缝36,安装缝36的宽度不宜小于20mm,以保证预制墙安装效率 及精度,同时用于穿设竖向后浇段3的模板固定工装。
为保证改进型三边缘构件区域的受力性能,参考本人所申请的名称为“竖 向后浇段集中配筋的叠合剪力墙纵横墙高效连接节点构造”的专利,在无洞口 预制墙2端部设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内部配置不伸出预制墙的小直径预 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配置预制边缘构件箍筋116或拉筋114对预制 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混凝土形成箍筋约束作用。
如图17所示,在空腔15楼面位置布设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单排 附加连接钢筋118与上下层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搭接连接,同时 示出了竖向分布钢筋122以及竖向分布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筋123。无洞口预制 墙2的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长度不大于300mm时,可设置4根预制墙边缘 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长度介于300~600mm时,可 设置6根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 的直径不宜大于10mm,4根或6根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可分别采 用1根或2根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单排附加竖向连接钢筋118。
原配置于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集中配置于小尺寸竖 向后浇段3内,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1、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 筋112的总面积应满足剪力墙抗弯承载力验算要求,或按照同一强度等级钢筋 等面积代换的原则代替传统剪力墙的多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或满足现行规范 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1的直 径往往较大,宜采用钢筋机械连接,钢筋接头32可布置在同一高度,也可错开 一定距离。
改进型三的现场施工顺序与优选实施例一、改进型一基本一致。
图18、图19为改进型三的开口箍筋改进型,在改进型三的基础上,在开口 箍筋113伸入竖向后浇段3的端部设置90°或135°弯钩,以增强其在竖向后 浇段3内的锚固性能。
图20分别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对应的现有连接节点构造,即对比例一, 其中洞口侧水平连接钢筋37位于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 筋115内侧。将本发明改进型三与图20所示对比例一进行了对比,见表1。
表1
综上,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 带洞口预制墙的预制边缘构件箍筋采用组合箍筋,组合箍筋的开口箍筋弯折后 经预制墙空腔伸入与预制墙相连的竖向后浇段,借助开口箍筋实现纵横墙连接 节点位置带洞口预制墙与竖向后浇段的连接。本发明带洞口预制墙空腔内无需 布设专门水平连接钢筋,可避免现有构造中水平连接钢筋与带洞口预制墙空腔 内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附加连接钢筋相互干扰的问题,可保证带洞口预制墙边缘 构件位置空腔内后浇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空间;同时借助空腔实现侧面出筋可 避免预制墙边模开孔,有利于预制墙模具的标准化、通用化,且可避免侧面出 筋与边模的对位问题,可提高预制墙的生产效率。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 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 的变化和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应该以权力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主要包括带洞口预制墙(1)、无洞口预制墙(2)和竖向后浇段(3),带洞口预制墙(1)和无洞口预制墙(2)均包括两层预制混凝土壁板(14),两预制混凝土壁板(14)之间形成空腔(15),其特征在于,带洞口预制墙(1)洞口一侧设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且与竖向后浇段(3)直接连接,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墙边缘构件箍筋(116)采用组合箍筋,组合箍筋的开口箍筋(113)在带洞口预制墙(1)端部弯折后经空腔(15)伸入竖向后浇段(3),借助开口箍筋(113)伸出段实现纵横墙连接节点位置带洞口预制墙(1)与竖向后浇段(3)的连接,带洞口预制墙(1)的空腔(15)内无需布设水平连接钢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箍筋(113)开口端位于竖向后浇段(3)内,在带洞口预制墙(1)侧边端部内侧从预制混凝土壁板(14)内壁伸入空腔(15)内,经由空腔(15)伸入竖向后浇段(3),而非直接从预制混凝土壁板(14)侧面伸入竖向后浇段(3),开口箍筋(113)位于竖向后浇段(3)内一端设置弯钩增强在竖向后浇段内的锚固性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带洞口预制墙(1)的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远离竖向后浇段(3)的预制混凝土壁板(14)内配置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靠近开口箍筋(113)弯折位置配置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在空腔(15)楼面位置布设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双排附加连接钢筋(115)与上下层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搭接连接;或仅在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内配置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与开口箍筋(113)、预制墙边缘构件拉筋(114)形成钢筋骨架,在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空腔(15)内配置单排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在空腔(15)内上下贯通、沿墙体厚度中线布置,参与结构受力计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的配筋总面积满足剪力墙抗弯承载力验算要求,或按照同一强度等级钢筋等面积代换的原则代替传统剪力墙的多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或满足现行规范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上下层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采用钢筋接头(32)连接,钢筋接头(32)布置在同一高度或错开一定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洞口预制墙(2)中布设水平分布钢筋(121),其中:水平分布钢筋(121)靠近竖向后浇段(3)的一端不伸出,无洞口预制墙(2)与竖向后浇段(3)通过穿设于其空腔(15)内的水平连接钢筋(35)实现连接;或者,水平分布钢筋(121)靠近竖向后浇段(3)的一端在无洞口预制墙(2)端部弯折后经空腔(15)伸入竖向后浇段(3),借助弯折伸出水平分布钢筋(124)实现纵横墙连接节点位置无洞口预制墙(2)与竖向后浇段(3)的连接,不在空腔(15)内布设水平连接钢筋(35),此时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的边缘构件区域全部采用现浇边缘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的边缘构件区域全部采用现浇边缘构件,此时无洞口预制墙(2)不设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或者,无洞口预制墙(2)所在一侧墙肢的边缘构件区域采用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和竖向后浇段(3)组合实现,此时竖向后浇段(3)宽度与墙体厚度等同,无洞口预制墙(2)端部设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内配置不伸出无洞口预制墙(2)的小直径的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不配置普通规格的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1),配置预制墙边缘构件箍筋(116)或预制墙边缘构件拉筋(114)对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混凝土形成箍筋约束作用,在空腔(15)楼面位置布设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单排附加连接钢筋(118)与上下层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搭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洞口预制墙(2)端部设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时,原配置于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集中配置于竖向后浇段(3)内,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1)、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的总面积满足剪力墙抗弯承载力验算要求,或按照同一强度等级钢筋等面积代换的原则代替传统剪力墙的多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或满足现行规范对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此时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竖向钢筋(31)采用钢筋接头(32)连接,钢筋接头(32)布置在同一高度或错开一定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117)的直径不小于14mm;所述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的直径不大于10mm,设置于预制混凝土壁板(14)内,根数根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的范围设置;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长度不大于300mm时,设置4根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预制墙边缘构件区域(11)长度介于300~600mm时,设置6根预制墙边缘构件竖向构造钢筋(112)。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连接钢筋(35)穿设于竖向后浇段(3)与无洞口预制墙(2)之间,直径不小于无洞口预制墙(2)内水平分布钢筋(121)的直径,沿竖向的间距不大于水平分布钢筋(121)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9所述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在空腔(15)内的预制墙竖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区段(17),水平连接钢筋(35)采用U形钢筋,开口端伸入无洞口预制墙(2)内,封闭端与竖向后浇段边缘构件箍筋(33)绑扎定位;在空腔(15)内预制墙竖向分布钢筋底部搭接以外区段(18),水平连接钢筋(35)采用封闭环状钢筋、开口端设弯钩的U形钢筋或U形钢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37586.0A CN111851787A (zh) | 2020-06-12 | 2020-06-12 | 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37586.0A CN111851787A (zh) | 2020-06-12 | 2020-06-12 | 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51787A true CN111851787A (zh) | 2020-10-30 |
Family
ID=72987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37586.0A Pending CN111851787A (zh) | 2020-06-12 | 2020-06-12 | 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51787A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06977A (ja) * | 1993-04-22 | 1994-11-01 | Shimizu Corp | プレキャスト壁型枠、それを用いた耐震壁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
CN104652654A (zh) * | 2015-02-11 | 2015-05-27 | 沈阳建筑大学 | 一种新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 |
CN108049504A (zh) * | 2017-12-19 | 2018-05-18 | 浙江绿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组合墙连接方法 |
CN109537773A (zh) * | 2017-09-22 | 2019-03-29 | 天津远大兴辰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l形剪力墙处竖向接缝处连接结构 |
CN109868918A (zh) * | 2019-02-26 | 2019-06-11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l形叠合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连接构造 |
CN110700419A (zh) * | 2019-09-16 | 2020-01-17 | 锦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集成式快速拼装膜壳墙体与暗柱的连接结构 |
CN111119398A (zh) * | 2020-01-14 | 2020-05-08 | 净小平 | 一种基于平模生产及钢筋搭接的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 |
CN111119378A (zh) * | 2020-01-14 | 2020-05-08 | 韩静 | 一种后穿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 |
CN111119377A (zh) * | 2020-01-14 | 2020-05-08 | 韩静 | 竖向钢筋不出筋及定型管道成孔的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 |
CN212562032U (zh) * | 2020-06-12 | 2021-02-19 |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 |
-
2020
- 2020-06-12 CN CN202010537586.0A patent/CN11185178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06977A (ja) * | 1993-04-22 | 1994-11-01 | Shimizu Corp | プレキャスト壁型枠、それを用いた耐震壁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
CN104652654A (zh) * | 2015-02-11 | 2015-05-27 | 沈阳建筑大学 | 一种新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 |
CN109537773A (zh) * | 2017-09-22 | 2019-03-29 | 天津远大兴辰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l形剪力墙处竖向接缝处连接结构 |
CN108049504A (zh) * | 2017-12-19 | 2018-05-18 | 浙江绿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组合墙连接方法 |
CN109868918A (zh) * | 2019-02-26 | 2019-06-11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l形叠合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连接构造 |
CN110700419A (zh) * | 2019-09-16 | 2020-01-17 | 锦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集成式快速拼装膜壳墙体与暗柱的连接结构 |
CN111119398A (zh) * | 2020-01-14 | 2020-05-08 | 净小平 | 一种基于平模生产及钢筋搭接的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 |
CN111119378A (zh) * | 2020-01-14 | 2020-05-08 | 韩静 | 一种后穿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 |
CN111119377A (zh) * | 2020-01-14 | 2020-05-08 | 韩静 | 竖向钢筋不出筋及定型管道成孔的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 |
CN212562032U (zh) * | 2020-06-12 | 2021-02-19 |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878747U (zh) | 一种叠合楼板预制板 | |
KR101018824B1 (ko) | 티형 강재를 이용한 합성보 제작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구조물 시공방법 | |
CN112282115A (zh) | 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墙板及其连接结构和施工方法 | |
CN103572873A (zh) | 装配整体式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5064529A (zh) | 一种预制装配式带暗支撑的大板剪力墙结构 | |
CN101503888B (zh) | 外剪力墙与板及剪力墙层间连接节点 | |
CN212562032U (zh) | 一种带洞口叠合剪力墙纵横墙侧面出筋连接节点构造 | |
CN101503892B (zh) | 钢筋混凝土全预制装配结构剪力墙与梁之间的连接节点 | |
CN111691582A (zh) | 一种叠合剪力墙密拼竖向接缝构造及施工方法 | |
KR20110003884A (ko) | 층고절감형 합성보 | |
CN105569222A (zh) | 一种预制装配式带暗支撑大板剪力墙的上下连接技术 | |
KR101191502B1 (ko) | 트러스근 일체형 비대칭 에이치형강 합성보 및 엔드빔을 이용한 구조 시스템 | |
CN101503887B (zh) | 内剪力墙与板及剪力墙层间连接节点 | |
CN114482400A (zh) | 一种与预制竖向构件相连的叠合梁 | |
CN112695914B (zh) | 一种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1691580A (zh) | 空腔内配置大直径边缘构件竖向受力钢筋的叠合暗柱及预制墙 | |
CN212562027U (zh) | 用于叠合剪力墙的现场免支模纵横墙连接构造 | |
CN113356370A (zh) | 剪力墙及框架柱与混凝土梁牛腿互锚连接施工方法 | |
CN210713385U (zh) | 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 | |
CN212562033U (zh) | 空腔内配置大直径竖向受力钢筋的叠合暗柱及预制墙 | |
CN201395859Y (zh) | 内剪力墙与板及剪力墙层间连接节点 | |
CN212562030U (zh) | 竖向后浇段集中配筋的叠合剪力墙纵横墙连接节点构造 | |
CN111139955A (zh) | 带横肋叠合墙板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7500692U (zh) | 用于复合保温单面叠合墙板的连接节点 | |
CN217027742U (zh) | 一种与预制竖向构件相连的叠合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