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51632B - 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 Google Patents

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51632B
CN111851632B CN202010885227.4A CN202010885227A CN111851632B CN 111851632 B CN111851632 B CN 111851632B CN 202010885227 A CN202010885227 A CN 202010885227A CN 111851632 B CN111851632 B CN 1118516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
face
tooth holder
rock
end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8522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51632A (zh
Inventor
凌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Lieshizhe Rock-Breaking Technology LLC
Sichuan Stone Hunter Longy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Lieshizhe Rock-Breaking Technology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Lieshizhe Rock-Breaking Technology LLC filed Critical Chengdu Lieshizhe Rock-Breaking Technology LLC
Priority to CN20201088522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516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51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51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516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516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5/00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for special purposes
    • E02F5/30Auxiliary apparatus, e.g. for thawing, cracking, blowing-up, or other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the soil
    • E02F5/32Ripp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96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arrangements for alternate or simultaneous use of different digging elements
    • E02F3/963Arrangements on backhoes for alternate use of different too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5/00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for special purposes
    • E02F5/30Auxiliary apparatus, e.g. for thawing, cracking, blowing-up, or other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the soil
    • E02F5/305Arrangements for breaking-up hard ground

Abstract

一种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松土器包括入岩主体部、齿座、斗齿和斗齿固定器。齿座与入岩主体部连接。齿座包括与入岩主体部连接的齿座连接部以及位于齿座连接部远离入岩主体部且四周至少部分相对于齿座连接部收缩的收缩部,齿座连接部在与收缩部的界面处包括相对于收缩部向外凸出的凸缘。斗齿包括齿尖、具有第一开口的空腔以及围绕空腔的多个侧壁,齿尖位于斗齿远离入岩主体部的一端,第一开口与齿尖相对设置,齿座的收缩部插入斗齿的空腔中,所述斗齿通过所述斗齿固定器与所述齿座可拆装连接。该松土器可在不降低破岩效率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齿座的断裂几率。

Description

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松土器广泛应用于破岩作业中。松土器通常与挖掘机连接,挖掘机带动松土器运动,以实现对岩层的切割破采。
松土器通常包括连接部、入岩部及斗齿。连接部与挖掘机连接,入岩部与连接部一体设置,斗齿套设在入岩部的端部,用于破岩。
在破岩作业中,在弯曲应力作用下,斗齿与入岩部的连接部位容易发生断裂。另外,由于斗齿和入岩部的配合面之间有一定间隙,也容易导致松土器离开岩层后产生晃动。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该松土器可在不降低破岩效率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齿座的断裂几率。该弹性连接器可将斗齿和齿座拉紧,从而防止松土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晃动。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松土器,包括入岩主体部、齿座、斗齿和斗齿固定器,其中,所述齿座与所述入岩主体部连接,所述齿座包括与所述入岩主体部连接的齿座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齿座连接部远离所述入岩主体部且四周至少部分相对于所述齿座连接部收缩的收缩部,所述齿座连接部在与所述收缩部的界面处包括相对于所述收缩部向外凸出的凸缘,所述斗齿包括齿尖、具有第一开口的空腔以及围绕所述空腔的多个侧壁,所述齿尖位于所述斗齿远离所述入岩主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齿尖相对设置,所述齿座的收缩部插入所述斗齿的空腔中,所述斗齿通过所述斗齿固定器与所述齿座可拆装连接。
例如,所述齿座连接部包括迎岩面,所述收缩部包括相对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位于所述迎岩面的一侧,所述收缩部还包括彼此相对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括第一端点和第三端点,所述第一端点为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以及所述凸缘的交点,所述第三端点为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以及所述收缩部远离所述齿座连接部的端面的交点,,通过所述第一端点并且与所述第三端点和所述第一端点的连线垂直的虚拟平面为分界面,所述斗齿固定器包括销轴,所述齿座的收缩部和所述斗齿的侧壁中包括连接孔,所述销轴穿过所述收缩部和所述侧壁中的连接孔以将所述齿座和所述斗齿固定,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分界面远离所述齿尖的一侧。
例如,所述第一开口包括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相接触的边,所述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相接触的边位于所述分界面远离所述齿尖的一侧。
例如,在所述斗齿的所述第一开口处,从所述第一侧面指向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上相对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从所述第一接触面指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
例如,所述齿座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上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所述凸缘向所述齿尖延伸,所述斗齿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对应的侧壁具有凹部,所述延伸部伸入到所述凹部内。
例如,在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收缩部的远离所述齿座连接部的端面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例如,所述斗齿的空腔包括第六面、第八面和第五面,所述第六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贴合,所述第八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贴合,所述第五面与所述第一侧面贴合,所述第五面包括第五端点、第六端点、第七端点和第八端点,在所述第五面中,所述第五端点为所述第六面与所述第五面的交线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端点,所述第六端点为所述第八面与所述第五面的交线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端点,所述第七端点为所述第六面与所述第五面的交线靠近底面的端点,所述第八端点为所述第八面与所述第五面的交线靠近所述空腔的底面的端点,所述第五端点到所述第八端点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六端点到所述第七端点的距离。
例如,所述斗齿固定器为弹性连接器,所述弹性连接器呈沿曲线延伸的形状,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入岩主体部或所述齿座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接触配合,所述斗齿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接触配合。
例如,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弯折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弯折部卡接;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钩子,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钩子卡接。
例如,所述弹性连接器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连接部,所述齿座的侧面包括凹槽,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之间的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
例如,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之间的连接部与所述凹槽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
例如,所述弹性连接器数量为多个。
例如,所述入岩主体部或所述齿座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处具有贯穿的空间,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位于所述空间内。
例如,所述齿座包括迎岩面和垂直于所述迎岩面的中心平面,所述中心平面将所述齿座平分,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分别位于所述中心平面的两侧。
例如,所述连接部包括呈曲线形的第二连接部和呈直线形或者大致直线形状的第三连接部,所述弹性连接器还包括拆装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拆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依次连接,所述拆装部呈直线形状或者大致直线形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拆装部具有一非零夹角,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拆装部之间具有一空间,所述第一配合部具有向所述拆装部凸出的弯折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呈钩状。
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弹性连接器,所述弹性连接器呈沿曲线延伸的形状,包括依次连接的拆装部、第一连接部、第一配合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拆装部呈直线形状或者大致直线形状,所述连接部包括呈曲线形的第二连接部和呈直线形或者大致直线形状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拆装部经由所述第一连接部彼此连接以在二者之间具有一空间,所述第一配合部具有向所述拆装部凸出的弯折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呈钩状。
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拆装工具,被配置为拆装上述的弹性连接器,包括第一拆装部、第二拆装部和连接轴,所述第一拆装部和所述第二拆装部通过所述连接轴铰接,其中,所述第一拆装部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施力部和连接腔,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施力部和所述连接腔的第一中间部,所述连接腔远离所述第一施力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被配置为能够使所述弹性连接器的拆装部插入,所述第二拆装部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二施力部和卡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施力部和所述卡接部的第二中间部,所述第二中间部与所述第一中间部至少部分交叠,所述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一中间部与所述第二中间部交叠的部位,所述卡接部远离所述第二施力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被配置为能够容纳所述弹性连接器的所述第三连接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松土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齿座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齿座的又一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齿座的又一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斗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斗齿的又一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斗齿的又一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斗齿与齿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斗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齿座的又一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斗齿的又一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斗齿与齿座的又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斗齿与齿座的又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又一松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图1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弹性连接器连接斗齿与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弹性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拆装工具与弹性连接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拆装工具与弹性连接器的又一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斗齿与齿座的又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斗齿与齿座的又一连接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斗齿与齿座的又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4、入岩主体部 5、连接部 6、斗齿 7、齿座 70、齿座连接部 71、焊接面 76、收缩部78、延伸部 79、第五受力部 701、凸缘 710、第六受力部 711、第七受力部 712、第八受力部713,迎岩面 714、第一端点 715、第一连接孔 716、第三端点 717、第四端点 718、第二端点720、第一面 721、第一侧面 722、第一接触面 723、第二面 724、凸出面 725、第三面 726、第二侧面 727、第二接触面 10、斗齿固定器 11、分界面 21、第一入岩曲面 22、第二入岩曲面 7221、第一交线 7201、加长部 7023、第五表面 7021、第一表面 7022、第二表面 7271、第二交线 62、第二连接孔 63、凹部 64、入岩部 67、第六端点 68、第五端点 69、第七端点610、第八端点 611、齿尖 612、第一加强凸块 614、第二加强凸块 615、第十二面 621、第五面 622、第六面 623、第七面 627、第八面 601、空腔 602、侧壁 6010、第一开口 6021、第三表面 6022、第四表面 6121、第九面 6122、第十三面 6123、第十面 6124、第十一面 6023、第六表面 8、弹性连接器 81、拆装部 82、第一配合部 83、第二配合部 84、第一连接部 85、第二连接部 86、第三连接部 87、第二弯折部 88、第四连接部 75、第一限位部 61、第二限位部 72、第一凹槽 41、空间 12、中心平面 9、拆装工具 91、第一拆装部 92、第二拆装部93、连接轴 911、连接腔 912、第一施力部 913、第一中间部 921、卡接部 922、第二施力部923、第二中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为了便于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理解,对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到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参照图2和图8,图中示出了上、下、前、后,从前到后或者从后到前的方向为纵向,垂直于上、下、前、后的方向(垂直于图2或图3所在平面的方向)为横向;平行于上、下、前、后方向的面为侧面。
在针对硬度不是太大的岩层破除作业中,松土器被广泛使用,搭载松土器的主要设备为挖掘机。松土器通常有两个铰接位置,松土器的其中一个铰接位置与挖掘机的小臂端部铰接,松土器的另一个铰接位置与设置于小臂的油缸的一端铰接。通过油缸伸缩可带动松土器围绕挖掘机的小臂端部转动。松土器通过油缸的驱动力以及自身的重力实现对岩层的切割破采。或者,松土器也可以直接与挖掘机的大臂连接。
松土器通常包括松土器连接部、入岩部及斗齿。松土器连接部用于与挖掘机连接,与入岩部一体设置,松土器的两个铰接位置设置于松土器连接部;斗齿用于破碎岩石,其套设于入岩部远离松土器连接部的端部;入岩部与斗齿配合的部位为齿座,斗齿通常通过销轴与齿座连接,以避免斗齿脱落;入岩部与斗齿连接后在前后方向由两个大致弧面组成,弧面在斗齿位置相交。
在实际施工作业中,在弯曲应力作用下,齿座位于斗齿腔体内的配合部容易发生断裂,其断裂的几率大大超过斗齿。这种情况下,经常需要更换齿座,而由于齿座与入岩部为一体设置,需要将受到损伤的齿座切割去掉后,将新的齿座焊接上去,其工作量大,成本高,也较大地影响了设备的出勤率。
为了增加齿座的强度,通常采用增加齿座体积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体积增加后的齿座虽然强度增加了,断裂的几率降低了,但是齿座体积增加后,斗齿体积也会相应增加,斗齿入岩的阻力也会增加,导致破采效率降低。
另外,由于斗齿和齿座的配合面之间有一定间隙,也容易导致松土器离开岩层后产生晃动。挖掘机搭载的松土器在破岩作业中,主要包括了上下移动的动作,这种晃动对破岩作业是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搭载有激震装置的松土器,如高频振动锤等。为了避免这种晃动,通常用螺栓将斗齿固定于齿座,这种方式由于固定装置包括螺栓容易增加斗齿入岩的阻力或者螺栓松动;斗齿和齿座位于松土器入岩方向的端部,斗齿和齿座体积不能太大,斗齿固定器形状和结构不能对斗齿和齿座强度产生相对较大的影响,并且斗齿固定器相对容易受到损伤;因此提供一种固定牢固又不容易损伤的斗齿固定器对松土器提高作业效率很重要。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松土器,该松土器可搭载于挖掘机。挖掘机包括大臂和小臂,大臂的一端与挖掘机车体铰接,大臂的另一端与小臂铰接,大臂上部设置有斗杆油缸,斗杆油缸的一端与大臂铰接,斗杆油缸的另一端与小臂铰接。小臂设置有松土器油缸,松土器油缸一端与小臂铰接。
图1为该松土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松土器包括松土器连接部5,松土器连接部5包括第一铰接点201和第二铰接点202。松土器的第一铰接点201与挖掘机小臂端部铰接,松土器的第二铰接点202与设置于小臂上的松土器油缸铰接,松土器油缸能够伸缩以带动松土器绕第一铰接点转动。
例如,斗杆油缸和松土器油缸的缸筒内径为约200毫米,活塞杆直径为约150毫米。
例如,大臂和小臂重量为约16吨,松土器重量为约1吨,挖掘机与松土器总重量为约55吨。
例如,松土器也可以搭载于推土机。搭载于推土机的松土器与搭载于挖掘机的松土器在结构上可以有一些不同。例如,松土器连接部的第一铰接点与推土机车体铰接,松土器连接部的第二铰接点与设置于车体的油缸铰接,油缸伸缩带动松土器上下移动,以控制入岩部的上下位置,配合推土机移动实现破岩。
参照图1,松土器包括松土器连接部5、入岩主体部4、齿座7、斗齿6和斗齿固定器10。
例如,如图1所示,松土器连接部5设置有第一铰接点201和第二铰接点202,用于与动力机连接。动力机可以为挖掘机或推土机。松土器连接部5与入岩主体部4一体或可拆装连接。入岩主体部4远离松土器连接部5的一端与齿座7焊接,例如焊接面71为一大致的弧面(请参见图2)。斗齿6可拆装地套设于齿座7远离入岩主体部4的一端,并通过斗齿固定器10与齿座7可拆装连接。
例如,齿座7和斗齿6可以采用铸造工艺获得。当然也可以采用锻造,比如模锻等,本公开对其制造方法不做限定。
图2-图4为齿座7在不同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2-图4所示,齿座7包括与入岩主体部4连接的齿座连接部70以及位于齿座连接部70远离入岩主体部4且四周至少部分相对于齿座连接部70收缩的收缩部76。齿座连接部70在与收缩部76的界面处包括相对于收缩部76向外凸出的凸缘701。这里的收缩是指相对于齿座连接部70,收缩部76的周向外轮廓更加向内收缩,从而使收缩部76比齿座连接部70更细。
图5-图7为斗齿6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5-图7所示,斗齿6包括齿尖611、具有第一开口6010的空腔601以及围绕空腔601的多个具有一定厚度的侧壁602,齿尖611位于斗齿6远离入岩主体部4的一端(即位于斗齿的下端),第一开口6010与齿尖611相对设置(即位于斗齿的上端)。
图8为斗齿6与齿座7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3和图24为斗齿6与齿座7的又一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8、图23和图24所示,齿座7的收缩部76插入斗齿6的空腔601中,斗齿6通过斗齿固定器10与齿座7可拆装连接。
例如,如图8所示,多个侧壁602的上端面可以与齿座连接部70的凸缘701相抵接。或者,如图23和图24所示,侧壁602的上端面也可以与凸缘701具有一定距离。
如图3和图4所示,凸缘701包括朝向齿尖611且与齿尖611距离不同的第一表面7021和第二表面7022,还包括连接第一表面7021和第二表面7022的第五表面7023。如图5所示,斗齿6的侧壁602的上端面包括与齿尖611距离不同的第三表面6021和第四表面6022,还包括连接第三表面6021和第四表面6022的第六表面6023。如图8所示,第三表面6021对应第一表面7021,二者可以相抵接或具有一定距离;第四表面6022对应第二表面7022,二者可以相抵接或具有一定距离;第六表面6023对应第五表面7023,二者可以相抵接或具有一定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缘701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表面7021。如图23和图24所示,凸缘701包括第二表面7022和第五表面7023,相应地,斗齿6的侧壁602的上端面也可以不设置第三表面6021,如图23和图24所示,侧壁602的上端面包括第四表面6022和第六表面6023。第四表面6022对应第二表面7022,第六表面6023对应第五表面7023。关于齿座7的凸缘701和斗齿6的侧壁602的详细结构,后文有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松土器具有在齿尖611处相交的第一入岩曲面21和第二入岩曲面22,齿尖向后侧弯曲,第一入岩曲面21位于齿尖611的弯曲内侧(即本公开实施例所定义的后侧),第二入岩曲面22位于齿尖611的弯曲外侧(即本公开实施例所定义的前侧)。第一入岩曲面21包括入岩主体部4朝向后侧的表面、齿座7朝向后侧的表面和斗齿6朝向后侧的表面。第二入岩曲面22包括入岩主体部4朝向前侧的表面、齿座7朝向前侧的表面和斗齿6朝向前侧的表面。或者说,如图1所示,第一入岩曲面21和第二入岩曲面22均朝一凸出方向(从后向前的方向)凸出,且第一入岩曲面21和第二入岩曲面22沿该凸出方向依次排列。
如图2和图8所示,第一表面7021及其对应的第三表面6021位于后侧,靠近第一入岩曲面21,第二表面7022及其对应的第四表面6022位于前侧,靠近第二入岩曲面。
如图3和图4所示,齿座连接部70包括迎岩面713,迎岩面713为第一入岩曲面21的一部分。收缩部76包括相对的第一接触面722和第二接触面727,第一接触面722位于迎岩面713所在的一侧(即后侧)。第一接触面722与凸缘701的交线为第一交线7221,第二接触面727与凸缘701的交线为第二交线7271。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齿座7也可以不包括第二交线7271,例如后文中图25所示的齿座7,此处不做详细描述。收缩部76包括在平行于迎岩面713方向(横向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面721和第二侧面726,第一侧面721和第二侧面726分别连接第一接触面722和第二接触面727。如图2所示,第一侧面721包括第一端点714和第二端点718,第一端点714为第一侧面721与第一交线7221的交点,第二端点718为第一侧面721与第二交线7271的交点。即,第一端点714位于第一侧面721上方的最后侧,第二端点718位于第一侧面721上方的最前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722与凸缘701的相交处可以具有圆角或斜角,此时,第一接触面722与凸缘701的交线是指两个面的延伸交线。同理,第二接触面727与凸缘701的相交处也可以具有圆角或斜角,此时,第二接触面727与凸缘701的交线是指两个面的延伸交线。
如图2所示,分界面11为通过第一端点714并且与第一端点714到第三端点716的连线垂直的虚拟平面,例如,第一接触面722可以为平面,此时分界面11与第一接触面722垂直;分界面11为一虚拟平面,用作参考平面。
例如,如图1和图8所示,斗齿固定器10为销轴,斗齿6与齿座7通过销轴10连接。齿座7的收缩部76和斗齿6的侧壁602包括连接孔,销轴10穿过齿座7的收缩部76和斗齿6的侧壁中的连接孔以将齿座7和斗齿6固定,并且连接孔位于分界面11远离齿尖611的一侧。
例如,如图3和图6所示,齿座7的收缩部76包括第一连接孔715,斗齿6的侧壁602包括第二连接孔62,第一连接孔715与第二连接孔62同轴,销轴10穿过第一连接孔715与第二连接孔62以将齿座7和斗齿6固定。
在实际作业中,齿座7容易因为磨损或者损坏而需要更换,在更换时,为了降低成本,单独更换齿座7即可,而不需要更换入岩主体部4。所以齿座7可以单独制作,齿座7与入岩主体部4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并且齿座7与入岩主体部4的焊接面71处可以设置焊接坡面,以利于焊接(如图4所示)。另外,对于搭载于推土机的松土器,入岩主体部4与齿座7也通常会一体制作。
参照图3和图4,图3示出了齿座7的后部结构,图4示出了齿座7的前部结构。齿座7具有迎岩面713、第一面720、第一侧面721、第一接触面722、第二面723、第三面725、第二侧面726及第二接触面727。
迎岩面713位于齿座7后方,迎岩面713可以认为是第一入岩曲面21的一部分。迎岩面713为曲面,平行于迎岩面的方向为横向。第一面720和第三面725在横向上相对设置,分别位于齿座7的齿座连接部70在横向的两侧,并且位于迎岩面713前方。
第一侧面721和第二侧面726位于收缩部76的两侧并对称设置,第一接触面722位于后方下部,第二接触面727位于前方下部;第二面723位于下端部,大致呈方形,分别与第一侧面721、第一接触面722、第二侧面726和第二接触面727下端连接。
例如,第一侧面721、第一接触面722、第二侧面726和第二接触面727为平面。在其他实施例里,也可以为有弧度的面。
参照图5-图7,斗齿6的空腔601为一大致的锥形空间,与空腔601对应的齿座7的收缩部76也对应呈大致的锥形。空腔601具有朝向上方的第一开口6010,空腔601内有与齿座7的收缩部76对应的面,其分别为:两个第五面621,沿横向对称地位于两侧,分别与齿座7的第一侧面721和第二侧面726对应配合;第六面622(图7),位于后部,与齿座7的第一接触面722对应配合;第八面627(图6),位于前部,与齿座7的第二接触面727对应配合;第七面623(图7),位于底部,与齿座7的第二面723对应配合。第七面623与第二面723接触或二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在以上的配合面中,第六面622与第一接触面722的接触配合处以及第八面627与第二接触面727的接触配合处为松土器在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受力位置。
例如,参照图6,斗齿6的第一开口6010远离齿尖611的端部大致呈长方形。在斗齿6的第一开口6010处,两个第五面621之间的第一距离65小于第六面622上端部到第八面627上端部(即边6011)的第二距离66;即,在横向上相对的两侧边之间的第一距离65小于在纵向上相对的两侧边之间的第二距离66;也可以说,从第一侧面721指向第二侧面726的方向上相对的两侧边之间的第一距离65小于从第一接触面722指向第二接触面727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侧边之间的第二距离66。
例如,参照图6,第一距离65可以称为斗齿6的口部宽度,其值约为83毫米,第二距离66可以称为斗齿6的口部长度,其值约为196毫米。这里的数值仅仅为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口部长度大于口部宽度,有利于使纵向结构强度大于横向结构强度,也使与该位置对应的齿座7的对应部位获得纵向强度大于横向强度的结构。
根据松土器结构及作业原理分析可知,松土器通过斗齿6传递重力和挖掘力给岩层,力的方向主要有向下的重力和绕第一铰接点201的旋转力,其旋转方向与纵向能够在一个平面,旋转力可沿纵向传递,这个也是松土器主要施力方向。根据挖掘机或者推土机结构及作业特点,其通过松土器向岩层施以作用力时,其横向力远小于纵向力,入岩主体部4、齿座7和斗齿6会产生弯曲应力,弯曲应力主要在纵向方向。松土器在作业中,会受到来自于岩层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方向也主要由向上和向后的,也可以与纵向在一个平面内,基本没有横向的力。虽然因为岩层结构较复杂,在作业中可能产生一定的横向反作用力,但是,其横向力相对于纵向力要小得多。口部长度66明显大于口部宽度65有利于在齿座7和斗齿6体积有限情况下获得相对较大的纵向强度,从而提升松土器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2和图8,当斗齿6与齿座7配合时,销轴10位于分界面11上方,面720后方下部具有向下延伸的加长部7201,加长部7201的下表面为第一表面7021。
如图2所示,齿座7的第一连接孔715位于分界面11上方,并且位于面720后方下部的加长部7201的前方。这样的结构设置好处在于,根据松土器作业特点分析可知,齿座7由于较大弯曲应力,容易造成齿座在断裂时从后部相对薄弱的位置开始,然后向前部发展,第一连接孔715的后部容易成为薄弱位置,也是目前该位置容易发生断裂的主要原因。当第一连接孔715位于分界面11上方,并且位于面720后方下部的加长部7201的前方时,位于第一连接孔715后方的加长部7201可以增加此处的强度,从而有效克服该位置的断裂。
参照图2-图4,第一端点714为第一侧面721以及第一接触面722形成的角的最高处,该最高处与加长部7201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端点714为第一侧面721、第一接触面722以及凸缘701的交点(即,第一交线7221与第一侧面721的交点);第三端点716为第一接触面722、第一侧面721以及面723的交点;第四端点717为第一侧面721、第二接触面727以及第二面723的交点;第二端点718为第二表面7022、第一侧面721以及第二接触面727的交点(即,第二交线7271与第一侧面721的交点)。例如,第二侧面726与第一侧面721在横向方向对称,因此,在第二侧面726的对应位置,也包括与上述的第一端点714、第二端点718、第三端点716和第四端点717对称的四个端点。
图9为斗齿6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齿座7的又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11为斗齿6的又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如图3、图9、图10和图11所示,齿座7的第五受力部79通常位于或者接近(如图24所示,凸缘701与斗齿6的上端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第五受力部79没有位于第二端点718处)两个第二端点718处,与斗齿6的第六端点67配合。齿座7的第六受力部710通常位于或者接近(如图23所示,第六受力部710没有位于第一端点714)两个第一端点714,与斗齿6的第五端点68配合。齿座7的第七受力部711通常位于或者接近两个第三端点716,与斗齿6的第七端点69配合。齿座7的第八受力部712通常位于或者接近两个第四端点717,与斗齿6的第八端点610配合。
第五受力部79、第六受力部710、第七受力部711和第八受力部712为齿座7与斗齿6在松土器转动时容易接触的点,齿座7通过接触点将旋转力和重力传递到斗齿6;通常情况下,第六受力部710与第五端点68配合,第五受力部79与第六端点67配合,第七受力部711与第七端点69配合,第八受力部712与第八端点610配合。
在松土器作业中,最少包括两个主要动作:
动作一,也是最主要的动作,在松土器切割岩层时,松土器油缸伸出,参照图2和图8,齿尖611和第三端点716沿顺时针方向移动,齿座7向斗齿6传递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斗齿6向齿座7传递逆时针方向的反作用力。在结构上,虽然第六面622和第一接触面722配合,第二接触面727和面627配合,实际上第三端点716和第二端点718是最容易形成力的传递点的位置,在力矩关系中,以作用于齿尖611这个位置的反作用力进行分析,齿尖611到第三端点716形成阻力臂,第三端点716到第二端点718形成动力臂,在阻力臂不变情况下,动力臂长度越大,传递越省力,因此,作用于第二端点718的力相对越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于第三端点716的力也相对更小,从而有效减少齿座7断裂几率。当然,在力的传递过程中,还包括第三端点716受到的向后的反作用力。
动作二,用松土器将松散的岩层向前推送,这个动作以松土器油缸回收来实现,以减少对作业的阻挡,或者将斗齿6后部接触岩层,并且使松土器向下移动,以配合挖掘机移动位置,这个动作斗齿6主要承受的是重力,这个重力主要由松土器重量、小臂重量、大臂重量以及挖掘机车体能够传递到斗齿的重力决定,在这个动作的力矩关系里,参照图2和图8,齿尖611到第四端点717形成阻力臂,第四端点717到第一端点714形成动力臂。
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端点718位于分界面11上方,第三端点716到第二端点718的距离约为239毫米,第四端点717到第一端点714的距离约为176毫米。
如此设置,其好处在于:相对于动作一,动作二的动力臂更短,这种设置更合理,原因一:动作一所需传递的力或者所受反作用力明显大于动作二所需传递的力或者所受反作用力;原因二:以油缸伸出和回收时产生的推力和拉力进行对比,以液压油压力为每平方厘米0.33吨计算,推力为103.62吨,拉力为45.33吨,推力与拉力之比为2.29,推力明显大于拉力,在其它实施例里,虽然油缸的设置方式较多,但是,推力通常明显大于拉力。
斗齿6在使用时,参照图6和图7,第七面623以上部位是用于固定的部位,入岩端64及其相邻位置作为破岩部会由于磨损而丧失掉,斗齿6会由于没有破岩部而报废,如果用于固定的部位过长,会造成较大的浪费,如果动作一中的动力臂过长,容易导致固定的部位过长。
在动作二中,大臂、小臂及松土器的重量能够转化为作用于斗齿6后部的阻力,该阻力通常不会超过30吨,加上通过油缸拉力能够获得的阻力,通常不会超过75.33吨。
在动作二中,通过油缸能够获得的阻力通常不会超过油缸的拉力,这是为了使松土器在作业速度上不能够太低,在力矩设置时通常会考虑到挖掘力和速度有一个较好的平衡,这是本领域常识,在此不详细描述。
参照图9,第六端点67位于第八面627上方,是第八面627能够与第二接触面727接触的最高位置,在横向上为一个点或者一条线,第六端点67对应第二交线7271。第五端点68位于第六面622上方,是第六面622能够与第一接触面722接触的最高位置,在横向上为一个点或者一条线,第五端点68对应第一交线7221。第七端点69位于第六面622下方,是第六面622能够与第一接触面722接触的最低位置,在横向上为一个点或者一条线。第八端点610位于第八面627下方,是第八面627能够与第二接触面727接触的最低位置,在横向上为一个点或者一条线。
在动作二中,除了第三端点716与第七端点69配合,第二端点718与第六端点67配合,为点配合,形成动力臂。还有一种情况,第一接触面722与第二接触面727构成锥形,能够形成第一接触面722与第六面622配合,第八面627与第二接触面727配合,形成面配合。当形成面配合时,旋转力的传递几乎通过第八面627与第二接触面727配合完成。点配合与面配合是斗齿6与齿座7配合的主要方式,在这两种方式中,具体的配合方式会受到斗齿6与齿座7的对应的形状决定,当形状利于点接触时,会形成点接触,当形状利于面接触时,会形成面接触。
在松土器的使用动作里,动作一是最主要使用的动作,动作二少很多,其它动作则更少。
结合以上因素,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松土器中,如图2所示,在第一侧面721中,第三端点716到第二端点718的距离大于第一端点714到第四端点717的距离。又例如,在第一侧面721中,第三端点716到第二端点718的距离与第一端点714到第四端点717的距离之比大于1.3。
在有些实施例里,如图23和图24所示,斗齿6与齿座7为紧密配合状态,第五表面7023与迎岩面713结合部形成第一端点714,齿座7的凸缘701没有形成第一表面7021,与第五表面7023对应的面为位于斗齿6后部上方的第六表面6023,第二表面7022与第四表面6022的距离为10毫米,第五表面7023与第六表面6023的距离为5毫米;第六受力部710没有位于第一端点714,以第一开口6010后部上方能够与第一接触面722接触的最高位置为齿座7的第六受力部710的位置,第六受力部710到第一端点714的距离为20毫米;第五受力部79到凸缘701的距离为10毫米,第五受力部位79为第一开口6010能够与第二接触面727接触的最高位置。因此,在斗齿6与齿座7紧密配合时,当第一开口6010口部没有与凸缘701接触时,根据动作一和动作二分析可知,第六受力部710到第四端点717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三端点716到第五受力部79的最短距离为佳。
结合图9、图23和图24,斗齿6的空腔601包括第六面622、第八面627和第五面621,第六面622与第一接触面722贴合,第八面627与第二接触面727贴合,第五面621与第一侧面721对应(该处不会贴合,因为不接触),第五面621包括第五端点68、第六端点67、第七端点69和第八端点610。在第五面621中,第五端点68为第六面622与第五面621的交线靠近第一开口6010的端点,第六端点67为第八面627与第五面621的交线靠近第一开口6010的端点,第七端点69为第六面622与第五面621的交线靠近空腔601的第七面623的端点,第八端点610为第八面627与第五面621的交线靠近空腔601的第七面623的端点。根据动作一和动作二分析可知,第五端点68到第八端点610的距离小于第六端点67到第七端点69的距离为佳。
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开口6010包括与第二接触面727相接触的边6011,第一开口6010的与第二接触面727相接触的边6011位于分界面11远离齿尖611的一侧。边6011为第一开口6010最前侧的边;也可以说,边6011为面627(与第二接触面727相接触的面)的最上端的边;或者说,边6011为第一开口6010与第八面627的交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6010的边6011与齿座7上的第二交线7271的位置对应,例如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侧壁602的上端面与齿座连接部70的凸缘701相抵接,此时边6011与第二交线7271重合;又例如,在图23和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侧壁602的上端面与凸缘701具有一定距离,此时边6011位于第二交线7271的下方处。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第二接触面727上方也可以没有凸缘701,因此齿座7也可以不包括第二交线7271。
结合图2和图6,当齿座7与斗齿6紧密配合时,第一开口6010的与第二接触面727相接触的边6011位于分界面11远离齿尖611的一侧。同样地,在图24所示的实施例以及图25所示的实施例中,当齿座7与斗齿6紧密配合时,第一开口6010的与第二接触面727相接触的边6011也位于分界面11远离齿尖611的一侧。
参照图3和图4,迎岩面713在朝向后方的方向上高于第一接触面722,面720在侧部向外延伸方向高于第一侧面721,位于第一面720对侧的第三面725在侧部向外延伸方向高于第二侧面726。齿座7与斗齿6配合后,第一面720、迎岩面713、第三面725与斗齿对应的表面大致齐平。当然,斗齿的对应部位也可以略高于或者略低于齿座7的对应部位,以在斗齿6入岩时不容易形成阻挡为准。因此,可以在不影响斗齿6入岩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第一面720、第三面725及迎岩面713所在部位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松土器中,通过连接孔位置的设置,大大降低了齿座7位于连接孔后部位置断裂的几率。通过端点716到端点718的距离与端点714到端点717的距离之比大于1.3的设置,有效降低了齿座7下部断裂的几率。特别是本实施例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的情况下,其效果更加明显,并且不会降低破岩效率。
齿座7和齿座6的形状也是影响强度非常重要的因素,本实施例也改变了现有技术中齿座7和斗齿6在前后方向上形状相对对称的设置,通过形状的改变使强度增加。影响齿座7和斗齿6强度的因素还包括其材质和体积,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参照图2-图3、图5-图7,齿座7包括位于第一接触面722上的延伸部78(如图2所示),延伸部78从凸缘701向齿尖611延伸,斗齿6与第一接触面722对应的侧壁602具有凹部63(如图5所示),延伸部78伸入到凹部63内。
例如,参照图2和图3,在延伸部78的延伸方向,延伸部78的长度大于第一端点714与收缩部76的远离齿座连接部70的端面723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参照图2-图3,延伸部78位于迎岩面713下方,以及位于面722后方,延伸部78与迎岩面713下部和面722一体设置。例如,延伸部78呈倒三角形,在上述动作一里,弯曲应力的大小以第五受力部79为中心,距离第五受力部79越远,弯曲应力越小。因此,这种形状能够使延伸部与其所受的作用力契合。
参照图5-图7,凹部63贯穿第六面622,并且延伸至第三表面6021。
斗齿6与齿座7配合时,延伸部78位于凹部63内。
这样的结构设置好处在于,延伸部78可以进一步增加齿座7的收缩部76后方位置的强度。虽然因为凹部63的设置会使该部位斗齿6的强度降低,但是,根据前文对动作一和动作二的分析可知,推力与拉力之比为1.78,以及松土器作业特点也决定了第一端点714处的受力相对较小,该位置的斗齿强度需求相对较低;通过在第五表面6023后部留下空间,容纳加长部7021;通过凹部63的设置,容纳延伸部78;在有限的空间里,将斗齿6的局部体积位置减少,增加齿座7的局部体积,有利于在总体积相同情况下,增加齿座7强度。
另外,在设置延伸部78时,应当注意其宽度应当不影响斗齿6在该位置的强度。
例如,延伸部78的长度约为90毫米,第一端点714到第三端点716的距离约为152毫米。延伸部78的长度是指第一端点714到延伸部78最下端的距离,延伸部的长度越大,对齿座7的强度越有利。考虑到对斗齿强度的影响,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延伸部的长度与第一端点714到第三端点716的距离之比大于0.5。
在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中,延伸部78和斗齿6也可以这样设置。图1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斗齿与齿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斗齿与齿座的又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如图12和图13所示,斗齿6具有第一加强凸块612和第2加强凸块614,为在垂直于面615方向上厚度增加的凸块,用于增加其设置位置的斗齿强度。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加强凸块612凸出于斗齿垂直于迎岩面713的表面615,且位于第一端点714处。第一加强凸块612可以增加斗齿6在第一端点714处的强度。
如图13所示,第一加强凸块612具有第九面6121、第十三面6122、第十面6123和第十一面6124。面6121位于后部,面6122对称设置于两侧,面6123位于两侧和面6122下方,其下方与第十二面615连接,为过渡面,以减少第一加强凸块612在破岩作业时的阻力。第十一面6124位于第九面6121下方,为过渡面,以减少第一加强凸块612在破岩作业时的阻力。例如,第十面6123和第十一面6124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弧面或者为多面拼接形成的面。
图12所示的第一加强凸块612上下方向的长度较小,图13所示的第一加强凸块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对较长,具有对斗齿6不同的加强效果。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加强凸块614凸出于斗齿垂直于迎岩面713的表面615,且位于第二端点718处。第二加强凸块614可以增加斗齿6在第二端点718处的强度。
如图13所示,延伸部78具有凸出于迎岩面713的凸出面724,且凸出面724位于第一加强凸块612远离销轴10的一侧。也就是说,如图13所示,凸出面724的中间部分朝向后方高于第九面6121,使延伸部78在宽度有限情况下增加延伸部78对齿座7的加强效果。
如图13所示,凸出面724的下方部分朝向后方的高度与第九面6121接近,以减少第一加强凸块612在破岩作业时的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斗齿6后部还设置有第一中间加强筋613。第一中间加强筋613为一凸块,第一中间加强筋613朝向后方的面与第九面6121平滑连接。第一中间加强筋进一步增加了斗齿6后部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斗齿6前部也可以设置有第二中间加强筋63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延伸部78的设置,在不影响作业效率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了齿座7后部的强度。另外第一加强凸块612与第一中间加强筋的连接配合凹部63,使齿座7的收缩部76的下部被加强的情况下,斗齿6的凹部63位置也被加强。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松土器,在该松土器中,斗齿固定器10为弹性连接器8。图14为该松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5-图19为弹性连接器连接斗齿与齿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该弹性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4,弹性连接器8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斗齿6和齿座7,以将斗齿6和齿座7拉紧,从而防止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晃动。
参照图20,弹性连接器8为呈沿曲线延伸形状的圆形钢条,钢条直径为4毫米,钢条具有弹性。
弹性连接器8的材料可以为钢,也可以为其它材质,比如具有弹性和较好强度的其它金属材料以及塑料等;弹性连接器8横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椭圆形或多边形等。本公开对弹性连接器的材料和横截面形状不做限定。
参照图20,弹性连接器8包括依次连接的拆装部81、第一连接部84、第一配合部82、第二连接部85、第三连接部86和第二配合部83,第三连接部86在固定状态下呈大致直线形状,相对于较复杂的形状,有利于第三连接部86不容易受到障碍物的挤压而损伤。拆装部81呈大致直线形状,也可以采用直线形状;第一配合部82具有向拆装部81凸出的第一弯折部。第二配合部83呈钩状。第二连接部85呈曲线形状。
参照图20,拆装部81与第一连接部84彼此垂直,在其它实施例里也可以接近垂直;即,第一连接部81与拆装部84具有一非零夹角;第一连接部84通过弯折形状连接第一配合部82,因此拆装部81与第一配合部82在上下方向形成一个空间。拆装部81用于与拆装工具卡接,以对弹性连接器8进行拆装操作。拆装部81和第一配合部82之间的空间为拆装工具的操作空间。
参照图17,入岩主体部或齿座包括第一限位部75,第一配合部82与第一限位部75接触配合,斗齿6包括第二限位部61,第二配合部83与第二限位部61接触配合。
参照图17和图20,第一配合部82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一限位部75包括凸起,凸起与第一弯折部卡接;第二配合部83包括钩子,第二限位部61包括卡槽,卡槽与钩子卡接。
参照图14-图20,齿座7的侧面包括第一凹槽72,第三连接部86位于第一凹槽内,由于第三连接部86横截面相对较小,第一凹槽也相对较小,对齿座7强度影响也相对较小。参照图17,第三连接部86与第一凹槽72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
例如,参照图15-图17,弹性连接器数量为2个。当然,弹性连接器的数量也可以为更多个,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参照图15-图17,入岩主体部4或齿座7在第一限位部75处具有贯穿的空间41,第一限位部75和第一配合部82位于贯穿的空间41内,由于弹性连接器8上部的拆装部81、第一连接部84和第一配合部82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占用空间相对较小,容易获得体积较小的空间41,从而有利于降低开设空间41对该部位结构强度的不利影响。
参照图17,齿座7包括迎岩面713和垂直于迎岩面713的中心平面12,中心平面12是一个虚拟的面,中心平面12位于两个侧面之间,与两个侧面距离相等;以图3和图4进行说明,当第一侧面721和第二侧面726平行时,中心平面12位于第一侧面721和第二侧面726之间,与第一侧面721和第二侧面726距离相等;中心平面将齿座平分,第一配合部82和第二配合部83分别位于中心平面12的两侧。
齿座7具有垂直于齿座7与入岩主体部4的焊接面71的中心平面12,中心平面12在横向(中心平面的法线方向)上位于齿座7的中间位置,在横向上将齿座7平分,为一个虚拟的面;第一配合部82和第二配合部83分别位于中心平面12的两侧;有利于使第一配合部82与第二配合部83获得相对较大的张开距离,以有利于弹性连接器8的卡接。
参照图17和图20,第二连接部85为向上方和外侧凸起的弧形,有利于使第一配合部82与第二配合部83获得相对较大的张开距离,以有利于弹性连接器8的卡接。
如图17所示,第二连接部85另一端与第三连接部86连接,在配合状态下,第三连接部86基本呈一直条状,第二连接部85与第三连接部86连接部位形成一定夹角。第三连接部86与第一凹槽72底部有间隙,有利于第一配合部82与第二配合部83距离增加过程中,第三连接部有合理的变形位置,从而有利于弹性连接器8的拆装。
例如,弹性连接器8朝向外侧的最高位置低于面720,即,参考图3和图4,弹性连接器8位于齿座7在横向上相对的两侧面720和725之间。因此,在松土器作业中不容易因为碰触而损坏。
如图20所示,弹性连接器8还包括第二弯折部87,位于第三连接部86与第二配合部83之间。第二弯折部87大致呈S形,S形的第二弯折部有利于与拆装工具配合,从而便于拆装。
如图17和图20所示,第二弯折部87与第四连接部88连接,第四连接部88与第二配合部83连接,第二配合部83为钩子,第二配合部83与第二限位部61配合,第二限位部61有卡槽,钩子的尖部朝向内侧,与卡槽卡接,使斗齿6获得稳定的拉力以与齿座7紧密配合。
第四连接部88为弹性连接器8向外凸出的最高点,如图17所示,第四连接部88向外的高度低于第二限位部61的外端面,使弹性连接器8在松土器作业中不容易因为碰触而损坏。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S形的第二弯折部87,第三连接部86与第二配合部83直接连接即可。此时,利用拆装工具与第三连接部86产生的摩擦力,也可以使拆装工具对弹性连接器8进行固定并完成拆装。
参照图17和图18并结合前文的图3-图5,在齿座7与斗齿6配合时,齿座7的收缩部76位于斗齿6的腔室601内,齿座7两侧为面720和面725,面720和面725在上下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72,第一凹槽72的上方(第一限位部75处)设置有横向贯通的空间73。在其他实施例中,空间73也可以不贯穿齿座7。空间73内设置有第一限位部75,第一限位部75为2个,对称设置,第一限位部75为凸出部与凹部的结合,能够限制第一配合部82向下和向外侧移动。第一限位部75的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第一限位部75为一开孔,相应地第一配合部82为钩状,只要能够起到限制第一配合部82向下和向外侧移动的作用即可。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75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同样可以将斗齿6连接于齿座7。从连接效果考虑,第一限位部75可以对称设置,比如2个或者4个。
如图18所示,靠近第二弯折部87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74,第二凹槽74的深度大于第一凹槽72,第二凹槽74对称设置于齿座7两侧,以利于容纳第二配合部83并为拆装工具提供操作空间。另外,第一凹槽72的深度需要避免过大从而影响齿座强度。
如图17所示,中轴线12为在纵向上将齿座7平分的线,是一条虚拟的线,也可以是一个在纵向上将齿座7平分的面,同一个弹性连接器8的第一配合部82和第二配合部83位于中轴线12的两侧。例如,同一个弹性连接器8的第三连接部86位于中轴线右侧时,第一配合部82位于中轴线左侧。如此设置,有利于使弹性连接器8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距离增加和缩小时获得相对较大的弹性容量,进而获得稳定的张力并且更容易拆装,也有利于提高弹性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弹性连接器8利用其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张力,使斗齿6与齿座7紧密配合,不容易产生晃动,也不需要在收缩部76设置连接孔,收缩部76通常是齿座的薄弱部位,是最容易发生断裂的部位,不设置连接孔有利于降低齿座7断裂的几率。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连接器8的形状设置方式较多,应当以方便拆装和不容易损坏为准,另外,其弹性的大小设置首先应当满足斗齿6的固定,以不容易脱落和产生晃动为准,张力越大固定效果越好;其次是拆装时所需克服的张力,张力越小越有利于拆装。
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弹性连接器。参照图20,弹性连接器呈沿曲线延伸的形状,包括依次连接的拆装部81、第一连接部84、第一配合部82、第二连接部85、第三连接部86和第二配合部83。当弹性连接器8处于张紧状态时,第三连接部86呈直线形状或者大致直线形状,拆装部呈直线形状或者大致直线形状,以利于与拆装工具9配合,第一配合部与拆装部经由第一连接部彼此连接以在二者之间具有一空间,第一配合部具有向拆装部凸出的第一弯折部,第二配合部呈钩状。
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拆装弹性连接器8的拆装工具9。图21和图22为拆装工具与弹性连接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21和图22,拆装工具9包括第一拆装部91、第二拆装部92和连接轴93,第一拆装部91和第二拆装部92通过连接轴93铰接。
参照图21和图22,第一拆装部91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施力部912和连接腔911,以及连接第一施力部912和连接腔911的第一中间部913,连接腔911远离第一施力部91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开口,弹性连接器8的拆装部81能够插入第一开口内。
参照图21和图22,第二拆装部92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二施力部922和卡接部921,以及连接第二施力部922和卡接部921的第二中间部923。第二中间部923与第一中间部913至少部分交叠,连接轴93位于第一中间部913与第二中间部923交叠的部位,卡接部921远离第二施力部92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开口,弹性连接器8的第三连接部86能够位于第二开口内。
例如,连接腔911在上下方向的截面呈椭圆形或者条形,这种形状有利于拆装弹性连接器8的拆装部81插入连接腔911内。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拆装工具9对弹性连接器8进行拆装的方法:参照图21和图22,当需要拆下弹性连接器8时,将连接腔911套入拆装部81,然后绕拆装部81转动拆装工具9并且使第三连接部86位于卡接部921内,然后向第一施力部912和第二施力部922施以相向的力,使第一配合部82与第二配合部83距离变大,至能够将弹性连接器8从第一限位部75和第二限位部61移除,拆除工作完成;当需要安装弹性连接器8时,将连接腔911套入拆装部81,然后绕拆装部81转动拆装工具9并且使第三连接部86位于卡接部921内,然后向第一施力部912和第二施力部922施以相向的力,使第一配合部82与第二配合部83距离变大,至能够将弹性连接器8与第一限位部75和第二限位部61配合,移出拆装工具9,安装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拆装部91和第二拆装部92的形状可以与以上结构有所不同,例如,第一拆装部91和第二拆装部92连接后拆装工具的结构类似于剪刀。参照图22进行说明,当连接腔911位于卡接部921上方时,第一施力部912位于第二施力部922的下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第一配合部82与第二配合部83距离变大,应当向第一施力部912和第二施力部922施加相反方向的力。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松土器,包括入岩主体部、齿座、斗齿和斗齿固定器,
其中,所述齿座与所述入岩主体部连接,
所述齿座包括与所述入岩主体部连接的齿座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齿座连接部远离所述入岩主体部一侧且四周至少部分相对于所述齿座连接部收缩的收缩部,所述齿座连接部在与所述收缩部的界面处包括相对于所述收缩部向外凸出的凸缘,
所述斗齿包括齿尖、具有第一开口的空腔以及围绕所述空腔的多个侧壁,所述齿尖位于所述斗齿远离所述入岩主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齿尖相对设置,所述齿座的收缩部插入所述斗齿的空腔中,所述斗齿通过所述斗齿固定器与所述齿座可拆装连接,
所述斗齿固定器为弹性连接器,所述弹性连接器呈沿曲线延伸的形状,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入岩主体部或所述齿座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接触配合,所述斗齿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接触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土器,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弯折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弯折部卡接;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钩子,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钩子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土器,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连接部,所述齿座的侧面包括凹槽,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之间的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松土器,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之间的连接部与所述凹槽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土器,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数量为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土器,其中,所述入岩主体部或所述齿座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处具有贯穿的空间,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位于所述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土器,其中,所述齿座包括迎岩面和垂直于所述迎岩面的中心平面,所述中心平面将所述齿座平分,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分别位于所述中心平面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松土器,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呈曲线形的第二连接部和呈直线形或者大致直线形状的第三连接部,所述弹性连接器还包括拆装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拆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依次连接,所述拆装部呈直线形状或者大致直线形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拆装部具有一非零夹角,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拆装部之间具有一空间,所述第一配合部具有向所述拆装部凸出的弯折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呈钩状。
9.一种松土器,包括入岩主体部、齿座、斗齿和斗齿固定器,
其中,所述齿座与所述入岩主体部连接,
所述齿座包括与所述入岩主体部连接的齿座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齿座连接部远离所述入岩主体部一侧且四周至少部分相对于所述齿座连接部收缩的收缩部,所述齿座连接部在与所述收缩部的界面处包括相对于所述收缩部向外凸出的凸缘,
所述斗齿包括齿尖、具有第一开口的空腔以及围绕所述空腔的多个侧壁,所述齿尖位于所述斗齿远离所述入岩主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齿尖相对设置,所述齿座的收缩部插入所述斗齿的空腔中,所述斗齿通过所述斗齿固定器与所述齿座可拆装连接,
所述齿座连接部包括迎岩面,所述收缩部包括相对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位于所述迎岩面的一侧,所述收缩部还包括彼此相对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括第一端点和第三端点,所述第一端点为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以及所述凸缘的交点,所述第三端点为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以及所述收缩部远离所述齿座连接部的端面的交点,通过所述第一端点并且与所述第三端点和所述第一端点的连线垂直的虚拟平面为分界面,所述斗齿固定器包括销轴,所述齿座的收缩部和所述斗齿的侧壁中包括连接孔,所述销轴穿过所述收缩部和所述侧壁中的连接孔以将所述齿座和所述斗齿固定,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分界面远离所述齿尖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松土器,所述第一开口包括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相接触的边,所述第一开口的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相接触的边位于所述分界面远离所述齿尖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松土器,其中,在所述斗齿的第一开口处,从所述第一侧面指向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上相对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从所述第一接触面指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松土器,其中,所述齿座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上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所述凸缘向所述齿尖延伸,所述斗齿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对应的侧壁具有凹部,所述延伸部伸入到所述凹部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松土器,其中,在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收缩部的远离所述齿座连接部的端面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松土器,其中,所述斗齿的空腔包括第六面、第八面和第五面,所述第六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贴合,所述第八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贴合,所述第五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对应,所述第五面包括第五端点、第六端点、第七端点和第八端点,在所述第五面中,所述第五端点为所述第六面与所述第五面的交线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端点,所述第六端点为所述第八面与所述第五面的交线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端点,所述第七端点为所述第六面与所述第五面的交线靠近底面的端点,所述第八端点为所述第八面与所述第五面的交线靠近所述空腔的底面的端点,所述第五端点到所述第八端点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六端点到所述第七端点的距离。
15.一种弹性连接器,所述弹性连接器呈沿曲线延伸的形状,包括依次连接的拆装部、第一连接部、第一配合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拆装部呈直线形状或者大致直线形状,所述连接部包括呈曲线形的第二连接部和呈直线形或者大致直线形状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拆装部经由所述第一连接部彼此连接以在二者之间具有一空间,所述第一配合部具有向所述拆装部凸出的弯折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呈钩状。
16.一种拆装工具,被配置为拆装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性连接器,包括第一拆装部、第二拆装部和连接轴,所述第一拆装部和所述第二拆装部通过所述连接轴铰接,
其中,所述第一拆装部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施力部和连接腔,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施力部和所述连接腔的第一中间部,所述连接腔远离所述第一施力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被配置为能够使所述弹性连接器的所述拆装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
所述第二拆装部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二施力部和卡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施力部和所述卡接部的第二中间部,所述第二中间部与所述第一中间部至少部分交叠,所述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一中间部与所述第二中间部交叠的部位,所述卡接部远离所述第二施力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被配置为能够容纳所述弹性连接器的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
CN202010885227.4A 2020-08-28 2020-08-28 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Active CN1118516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85227.4A CN111851632B (zh) 2020-08-28 2020-08-28 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85227.4A CN111851632B (zh) 2020-08-28 2020-08-28 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51632A CN111851632A (zh) 2020-10-30
CN111851632B true CN111851632B (zh) 2023-07-25

Family

ID=72968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85227.4A Active CN111851632B (zh) 2020-08-28 2020-08-28 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51632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046607U (zh) * 2015-09-17 2016-02-24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斗齿及挖掘装置
CN108368695A (zh) * 2015-12-01 2018-08-03 Srj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销
CN109208662A (zh) * 2018-10-26 2019-01-15 刘裕志 分体式破碎器及其破击装置
JP2019148113A (ja) * 2018-02-27 2019-09-0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リッパシャンクおよびリッパ装置
CN110528616A (zh) * 2019-09-24 2019-12-03 成都市猎石者破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搭载于挖掘机或破岩机的破岩装置
CN210737658U (zh) * 2019-08-27 2020-06-12 徐州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松土器及工程车辆
CN210737657U (zh) * 2019-08-27 2020-06-12 徐州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松土器装置及使用该松土器装置的工程车辆
CN213114782U (zh) * 2020-08-28 2021-05-04 成都市猎石者破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WO2021180010A1 (zh) * 2020-03-11 2021-09-16 成都市猎石者破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破岩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046607U (zh) * 2015-09-17 2016-02-24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斗齿及挖掘装置
CN108368695A (zh) * 2015-12-01 2018-08-03 Srj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销
JP2019148113A (ja) * 2018-02-27 2019-09-0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リッパシャンクおよびリッパ装置
CN109208662A (zh) * 2018-10-26 2019-01-15 刘裕志 分体式破碎器及其破击装置
CN210737658U (zh) * 2019-08-27 2020-06-12 徐州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松土器及工程车辆
CN210737657U (zh) * 2019-08-27 2020-06-12 徐州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松土器装置及使用该松土器装置的工程车辆
CN110528616A (zh) * 2019-09-24 2019-12-03 成都市猎石者破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搭载于挖掘机或破岩机的破岩装置
WO2021180010A1 (zh) * 2020-03-11 2021-09-16 成都市猎石者破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破岩装置
CN213114782U (zh) * 2020-08-28 2021-05-04 成都市猎石者破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51632A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2768B (zh) 疏浚机刀盘
JP6228123B2 (ja) チップおよびアダプタを備えた地面係合器具のツメ組立体
US4233761A (en) Earth digging bucket tooth construction having a nose with increased section modulus
EP2400064B1 (en) System for coupling a wear element to an adapter for excavators and similar machinery,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4516340A (en) Attachment assembly for excavation teeth
US6393739B1 (en) Excavating tooth point and adapter apparatus
KR102059872B1 (ko) 굴착용 버킷을 위한 립
US3774324A (en) Digger teeth
USH2020H1 (en) Tip and adapter for an earthworking bucket
KR101297529B1 (ko) 굴착기용 마모 조립체
JPS61155526A (ja) 堀削工具
AU2002331078A1 (en) Excavating tooth point and adapter apparatus
CN108625427B (zh) 用于具有对称斗齿安装构件的机具系统的铲斗
US6574892B2 (en) Retainer pin having an internal secondary retainer pin
KR20150023517A (ko) 굴삭 투스 및 굴삭구
US5224282A (en) Tooth assembly for a digger bucket
CN213114782U (zh) 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CN111851632B (zh) 松土器、弹性连接器和拆装工具
US20040111927A1 (en) Tip and adapter assembly
CN209941766U (zh) 一种矿山专用挖石机械
CN209924004U (zh) 专用于挖掘矿山风化石的挖石臂
EP3374573B1 (en) Adapter system for cutting tooth
US20060010725A1 (en) Excavating tooth and adapter
CN213448648U (zh) 一种工矿斗齿
CN214787388U (zh) 一种抗冲击盾构机刮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0

Address after: No. 377, Tongxin Avenue, Qingbaiji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300

Patentee after: Sichuan stone Hunter Longy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CHENGDU LIESHIZHE ROCK-BREAKING TECHNOLOGY LLC

Address before: No. 402, 4th floor, building 4, No. 80, Tongji Avenue, Qingbaiji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300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LIESHIZHE ROCK-BREAKING TECHNOLOGY LLC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