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33829A - 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33829A
CN111833829A CN202010720443.3A CN202010720443A CN111833829A CN 111833829 A CN111833829 A CN 111833829A CN 202010720443 A CN202010720443 A CN 202010720443A CN 111833829 A CN111833829 A CN 1118338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mbient
value
sensation value
photo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204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33829B (zh
Inventor
贾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2044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338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33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3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33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38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10Intensity circui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2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overall brightn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本申请在第一光电模块设有用于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则第一光电模块能够接收到光感组件的漏光,并获取漏光对应的漏光光感值,通过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则可基于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简化了环境光感值的计算,提高环境光感值获取效率。

Description

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感值获取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子设备大多具有依据环境光的强度而改变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的方式离不开环境光感值的获取。传统的光感值获取方式是通过光感组件接收到显示屏的漏光和环境光,通过算法补偿显示屏的漏光,计算出来环境光。然而,目前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存在计算繁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简化环境光感值的计算,提高环境光感值获取效率。
一种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显示屏和光感组件,所述显示屏包括发光面板,所述光感组件接收来自于所述发光面板的漏光,所述光感组件接收环境光入射所述显示屏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出射光;所述光感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光电模块,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一光电模块设有用于消除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所述第一光感值为所述漏光所对应的漏光光感值;
通过所述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所述第二光感值为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
基于所述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所述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一种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显示屏和光感组件,所述显示屏包括发光面板,所述光感组件接收来自于所述发光面板的漏光,所述光感组件接收环境光入射所述显示屏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出射光;所述光感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光电模块,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一光电模块设有用于消除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显示屏和光感组件,所述显示屏包括发光面板,所述光感组件接收来自于所述发光面板的漏光,所述光感组件接收环境光入射所述显示屏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出射光;所述光感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光电模块,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一光电模块设有用于消除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
所述电子设备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所述第一光感值为所述漏光所对应的漏光光感值;
所述电子设备用于通过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所述第二光感值包括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
所述电子设备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所述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通过所述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所述第一光感值为所述漏光所对应的漏光光感值;
通过所述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所述第二光感值为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
基于所述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所述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上述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第一光电模块设有用于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则第一光电模块能够接收到光感组件的漏光,并获取漏光对应的漏光光感值,通过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则可基于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简化了环境光感值的计算,提高环境光感值获取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光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光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又一个实施例中光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再一个实施例中光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和光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的光路示意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模拟数字转换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1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模拟数字转换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调节屏幕亮度的流程示意图;
图15为一个实施例中环境光感值获取的原理示意图;
图16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光电二极管称为第二光电二极管,且类似地,可将第二光电二极管称为第一光电二极管。第一光电二极管和第二光电二极管两者都是光电二极管,但其不是同一光电二极管。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中包括依次设置的显示屏110和光感组件120。显示屏110包括发光面板112。发光面板112在发光的过程中不仅会向显示屏110的方向上发出光,也可能会在别的方向产生漏光。光感组件120接收来自于发光面板112的漏光。光感组件120的输入端口靠近发光面板112。光感组件120接收环境光入射显示屏110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出射光。光感组件120包括至少两个光电模块,图1中显示第一光电模块122和第二光电模块124。第一光电模块122中设有用于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126。偏振元件126具体可以是线偏振片或者线偏振膜等不限于此。偏振元件可以通过真空蒸发镀膜,真空离子镀膜,及半导体蚀刻工艺实现。第二光电模块124用于接收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电子设备100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以运行于图1中的终端或服务器上为例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包括步骤202至步骤206。
步骤202,通过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第一光感值为漏光所对应的漏光光感值。
具体地,第一光电模块中包括用于将光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光电元件,例如光电元件可以是光电二极管。第一光电模块中设有用于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即第一环境出射光可以是偏振光。第一光电模块中的偏振元件用于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则第一光电模块可以仅接收到漏光。电子设备通过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
步骤204,通过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第二光感值为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
具体地,第二光电模块中也包括将光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光电元件,例如光电元件可以是光电二极管。第二光电模块可接收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那么电子设备通过第二光电模块即可获取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
步骤206,基于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具体地,基于第一光感值即可得到漏光光感值,那么由于第一光感值=第一环境光感值+漏光光感值,则基于漏光光感值可计算得到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光感值。即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或者,环境光感值=第二光感值-第一光感值,具体计算方式依电子设备中光电模块的设置而定。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光感组件接收环境光入射显示屏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出射光,则不需要占用顶部空间,不会产生黑边框,且第一光电模块设有用于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则第一光电模块能够接收到光感组件的漏光,并获取漏光对应的漏光光感值,通过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则可基于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简化了环境光感值的计算,提高环境光感值获取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境出射光为第一偏振方向的环境圆偏振光;光感组件包括与第一偏振方向相匹配的圆偏振元件;第一光电模块包括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一线偏振元件,第二环境出射光是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圆偏振元件后的出射光,圆偏振元件和第一线偏振元件依次设置。
其中,圆偏振元件具体可以是圆偏振片或者圆偏振膜等不限于此。圆偏振元件可以位于第一光电模块中,也可以独立于第一光电模块和第二光电模块。第一线偏振元件具体可以是第一线偏振膜或者第一线偏振片等不限于此。与第一偏振方向相匹配的圆偏振元件可以是与第一偏振方向在预设范围内的某一偏振方向的圆偏振元件。例如第一偏振方向的环境圆偏振光可以是45度的环境圆偏振光,那么与第一偏振方向相匹配的圆偏振元件可以是45度的圆偏振元件。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一线偏振元件,即例如第二环境出射光偏振方向为0度,那么第一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即为90度。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圆偏振元件后的出射光即为第二环境出射光。
具体地,环境光入射显示屏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光,为第一偏振方向的环境圆偏振光。光感组件中包括与第一偏振方向相匹配的圆偏振元件。第一光电模块包括。例如,第一偏振方向的环境圆偏振光可以是45度的环境圆偏振光。那么45度的环境圆偏振光入射到45度的圆偏振元件后成为线偏振光,即第二环境出射光为线偏振光。第二环境出射光入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一线偏振元件,则能够消除第二环境出射光,即消除了环境光的影响。其中,45度的圆偏振元件即为与第一偏振方向相匹配的圆偏振元件。
如图3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包括第一光电模块300,第一光电模块300中包括依次设置的圆偏振元件310和第一线偏振元件320。圆偏振元件310的偏振方向与环境圆偏振光的第一偏振方向相垂直。第一线偏振元件320的偏振方向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那么,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圆偏振元件310后出射的第二环境出射光为环境线偏振光。环境线偏振光通过相垂直的第一线偏振元件320之后被消除。而漏光属于自然光,通过圆偏振元件310后还是自然光,再通过第一线偏振元件320后变成漏光线偏振光。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第一环境出射光为第一偏振方向的环境圆偏振光,那么通过相匹配的圆偏振元件,能够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再通过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一线偏振元件,即可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即使得只获取到漏光所对应的漏光光感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境出射光为环境圆偏振光;光感组件包括四分之一波片;第一光电模块包括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二线偏振元件,第二环境出射光是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四分之一波片后出射的光,四分之一波片和第二线偏振元件依次设置。
其中,四分之一波片即为一定波长的光垂直入射通过时,出射的寻常光(O光)和异常光(e光)之间相位差1/4波长。四分之一波片可位于第一光电模块中,也可以独立于第一光电模块和第二光电模块。第二线偏振元件具体可以是第二线偏振膜或者第二线偏振片等不限于此。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四分之一波片后的出射光即为第三环境出射光。与第三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二线偏振元件,即例如第三环境出射光偏振方向为0度,那么第二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即为90度。
具体地,环境光入射显示屏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出射光为圆偏振光。光感组件中包括依次设置的四分之一波片和第二线偏振元件。第一环境出射光可以是45度的环境圆偏振光。那么45度的环境圆偏振光入射到45度的四分之一波片后成为线偏振光,即第二环境出射光为线偏振光。第二环境出射光入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二线偏振元件,则能够消除第二环境出射光,即消除了环境光的影响。
如图4所示,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包括第一光电模块400,第一光电模块400中包括依次设置的四分之一波片410和第二线偏振元件420。第二线偏振元件420的偏振方向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那么,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四分之一波片410后出射的第二环境出射光为环境线偏振光。环境线偏振光通过相垂直的第二线偏振元件420之后被消除。而漏光属于自然光,通过四分之一波片410后还是自然光,再通过第二线偏振元件420后变成漏光线偏振光。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第二环境出射光为环境圆偏振光,那么通过相匹配的四分之一波片,能够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再通过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二线偏振元件,即可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即使得只获取到漏光所对应的漏光光感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模块包括第一光电二极管,第一光电二极管接收入射线偏振元件后出射的光。
通过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包括:通过第一光电二极管获取第一光感值。
基于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包括:基于第一光感值计算得到漏光的目标光照度;根据目标光照度以及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其中,光电二极管用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第一光电二极管接收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圆偏振元件和第一线偏振元件后的出射光。或者第一光电二极管接收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四分之一波片和第二线偏振元件后的出射光。
具体地,电子设备通过第一光电二极管获取第一光感值。第一光感值是漏光依次经过圆偏振元件和第一线偏振元件所对应的光感值。或者,第一光感值是漏光依次经过四分之一波片和第二线偏振元件后的出射光。那么,漏光属于自然光,自然光通过四分之一波片和圆偏振元件后光照度不发生改变,但当入射到线偏振元件后,光照度会变成原来的一半。那么设第一光电二极管接收到的第一光感值为c,漏光的目标光照度为b,那么c=b/2。那么电子设备基于第一光感值计算得到漏光的目标光照度b。电子设备根据目标光照度以及第二光感值即可计算得到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光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当510为圆偏振元件时,520为第一线偏振元件;当510为四分之一波片时,520为第二线偏振元件。图5中包括光电组件500,圆偏振元件510、线偏振元件520、第一光电二级管530和第二光电二极管540。圆偏振元件510、线偏振元件520和第一光电二极管530依次设置。圆偏振元件510可为圆偏振膜,线偏振元件520可为线偏振膜,且圆偏振膜和线偏振膜依次镀在第一光电二极管530上。当第二光电模块仅包括第二光电二级管时,且第二光电二极管直接接收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时,第二光感值即为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对应的光感值。即第二光感值d=a+b。那么依据计算出的漏光的目标光照度b,即可计算出环境光的光感值a。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光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当610为圆偏振元件时,620为第一线偏振元件;当610为四分之一波片时,620为第二线偏振元件。本实施例中以610为圆偏振元件,620为第一线偏振元件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包括光电组件600,圆偏振元件610、第一线偏振元件620、第一光电二级管630和第二光电二极管640。圆偏振元件610、第一线偏振元件620和第一光电二极管630依次设置,且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圆偏振元件610后入射第二光电二极管640。当第二光电模块接收与第一偏振方向相匹配的圆偏振元件所出射的光时,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圆偏振元件后出射的光为环境线偏振光,而漏光入射圆偏振元件出射的光的光强不变,那么第二光感值d=a+b。那么依据计算出的漏光的目标光照度b,即可计算出环境光的光感值a。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通过第一光电二极管获取漏光入射线偏振元件后出射的光所对应的第一光感值,基于第一光感值计算得到漏光的目标光照度,根据目标光照度以及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简化了环境光感值的计算,提高环境光感值获取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光电模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线偏振元件和第二光电二极管,第三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与第一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或者第三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与第二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通过至少两个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包括:通过第二光电二极管获取第二光感值,第二光感值是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入射第三线偏振元件后的出射光所对应的光感值。
具体地,第二光电模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线偏振元件和第二光电二极管。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均入射第三线偏振元件。第三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与第一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且由于第一线偏振元件可用于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那么第三线偏振元件则用于保留第一环境出射光。同理,第三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与第二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且由于第二线偏振元件可用于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那么第三线偏振元件则用于保留第一环境出射光。电子设备通过第二光电二极管获取第二光感值,第二光感值是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入射第三线偏振元件后的出射光所对应的光感值。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为又一个实施例中光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当710为圆偏振元件时,720为第一线偏振元件;当710为四分之一波片时,720为第二线偏振元件。本实施例中以710为圆偏振元件,720为第一线偏振元件为例进行说明。图7中包括光电组件700,圆偏振元件710、线偏振元件720、第一光电二级管730、第三线偏振元件740和第二光电二极管750。圆偏振元件710、第一线偏振元件720和第一光电二极管730依次设置。第三线偏振元件740和第二光电二极管750依次设置。第二光感值即为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入射第三线偏振元件后所对应的光感值。即第二光感值d=1/2(a+b)。那么依据计算出的漏光的目标光照度b,即可计算出环境光的光感值a。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为再一个实施例中光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当810为圆偏振元件时,820为第一线偏振元件;当810为四分之一波片时,820为第二线偏振元件。本实施例中,810为圆偏振元件时,820为第一线偏振元件为例进行说明。以图8中包括光电组件800,圆偏振元件810、第一线偏振元件820、第一光电二级管830、第三线偏振元件840和第二光电二极管850。第一线偏振元件820和第一光电二极管830依次设置。第三线偏振元件840和第二光电二极管850依次设置。第二光感值即为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入射510和第三线偏振元件后所对应的光感值。即第二光感值d=1/2(a+b)。那么依据计算出的漏光的目标光照度b,即可计算出环境光的光感值a。
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显示屏一般线性偏振使用45度角,第一光电二极管902上方的偏振片与屏的线偏方向垂直,第二光电二极管904的偏振方向与屏的偏振方向平行。或者,第一光电二极管902上方的偏振片与屏的线偏方向平行,第二光电二极管904的偏振方向与屏的偏振方向垂直。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通过依次设置的第三偏振元件和第二光电二极管,能够获取环境光和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从而简化环境光感值的计算,提高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包括依次设置的盖板、显示屏偏振元件、二分之一波片、四分之一波片和发光面板,光感组件靠近于发光面板侧,环境光入射显示屏后出射的光为圆偏振光。
其中,显示屏110具体可以是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电激光显示)屏。盖板具体可以是TP(Touch Pad,触摸屏)盖板。显示屏偏振元件可以是显示屏偏振膜、或者显示屏中的偏振片。
具体地,如图10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和光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盖板、显示屏偏振元件、二分之一波片、四分之一波片、发光面板和光感组件。环境光从盖板入射到显示屏。
如图11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的光路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表示光线以及光线传播方向。以显示屏偏振元件为偏振膜为例,环境光入射TP盖板,再入射偏振膜(即显示屏偏振元件),从偏振膜出射的光为与偏振膜方向相同的线偏振光。光入射到二分之一波片中,则该线偏振方向旋转90度,再经过四分之一波片则得到具有一定角度的圆偏振光,光线到达发光面板后,绝大部分被光感组件接收,一部分圆偏振光反射到四分之一波片。经过四分之一波片后,圆偏振光变为线偏振光,经过二分之一波片后偏振方向转90度,与偏振膜的偏振方向垂直,产生消光。偏振膜的作用是将环境光打到发光面板的反射光消光,避免发光面板反光。发光面板大多使用硅材质蚀刻而成,单发光面板从外观看上去就像镜子一样,反光较强,避免反光影响显示效果和内容,需要对反正光进行消光处理,所以灭屏看上去的显示屏是黑色的。通常最上层线偏方向为与手机底部夹角45度。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显示屏包括依次设置的盖板、显示屏偏振元件、二分之一波片、四分之一波片和发光面板,能够消除环境光的反光,提高获取的环境光的光感值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通过电连接的第一光电二极管和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电子设备包括通过电连接的第二光电二极管和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
通过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包括:通过第一光电二极管将漏光转换为第一电信号,通过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将第一电信号转换为第一数字信号,得到第一光感值。
通过至少两个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包括:通过第二光电二极管将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转换为第二电信号,通过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将第二电信号转换为第二数字信号,得到第二光感值。
其中,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用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具体地,第一光电二级管和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通过电连接,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第二光电二级管和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通过电连接。
具体地,电子设备通过第一光电二极管将漏光转换为第一电信号,通过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将第一电信号转换为第一数字信号,得到第一光感值。通过第二光电二极管将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转换为第二电信号,通过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将第二电信号转换为第二数字信号,得到第二光感值。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通过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和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并行获取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能够提高光感值的获取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开关和模拟数字转换器,开光包括至少两个输入端和输出端,至少两个输入端中的一个输入端与第一光电二极管电连接,另一个输入端与第二光电二极管电连接,开关的输出端与模拟数字转换器电连接。
通过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包括:通过第一光电二极管将漏光转换为第一电信号;当开关切换至第一光电二极管和模拟数字转换器的通路时,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将第一电信号转换为第一数字信号,得到第一光感值。
通过至少两个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包括:通过第二光电二极管将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转换为第二电信号;当开关切换至第二光电二极管和模拟数字转换器的通路时,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将第二电信号转换为第二数字信号,得到第二光感值。
其中,该开关可以是单刀双掷开关,该开关中的其中一个输入端与第一光电二极管电连接,另一个输入端与第二光电二极管电连接,开光的输出端与模拟数字转换器电连接。
具体地,电子设备通过第一光电二极管将漏光转换为第一电信号,当开关切换至第一光电二极管和模拟数字转换器的通路时,电子设备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将第一电信号转换为第一数字信号,得到第一光感值。电子设备通过第二光电二极管将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转换为第二电信号。当开关切换至第二光电二极管和模拟数字转换器的通路时,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将第二电信号转换为第二数字信号,得到第二光感值。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通过开关来切换光电二极管和模拟数字转换器的通路,即通过串行的方式获取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则只需要少量的模拟数字转换器,能够降低环境光感值获取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从模拟数字转换器获取光感值。
基于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包括:通过控制器,基于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具体地,控制器具体可以是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两线式)控制器。控制器可用于从模拟数字转换器获取光感值。电子设备通过I2C控制器,基于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用于从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和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获取光感值。如图12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模拟数字转换器的电路示意图。其中包括第一光电二极管1210、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1220、第二光电二极管1230、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1240和I2C控制器1250。其中,第一光电二极管1210通过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1220与I2C控制器1250电连接。第二光电二极管1230通过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1240与I2C控制器1250电连接。那么IC2控制器1250可从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1220中获取第一光感值,从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1240中获取第二光感值。
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模拟数字转换器的电路示意图。其中包括第一光电二极管1310、第二光电二极管1320、开光1330、模拟数字转换器1340和I2C控制器1350。其中,第一光电二极管1310的输出端与开关1330的一个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光电二极管1320的输出端与开关1330的另一个输入端电连接,开光1330的输出端与模拟数字转换器1340的输入端电连接。那么,当切换至第一光电二极管1310和开关1330的通路时,I21C控制器1350获取第一光感值。当切换至第二光电二极管1320和开关1330的通路时,I21C控制器1350获取第二光感值。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通过控制器,基于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简化了环境光感值的计算,提高环境光感值获取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还包括:获取当前屏幕亮度;当环境光感值超过光感值区间的上限值时,增大当前屏幕亮度得到目标屏幕亮度;当环境光感值低于光感值区间范围的下限值时,减小当前屏幕亮度得到目标屏幕亮度;当环境光感值在光感值区间范围内时,保留当前屏幕亮度。
其中,当前屏幕亮度可以是默认的屏幕亮度,也可以是用户调节后的屏幕亮度等不限于此。屏幕亮度的单位具体可以是lux(勒克斯)。光感值区间用于标记是否需要调节屏幕亮度。环境光感值与屏幕亮度之间可以存在正相关映射关系,或者正相关线性函数关系或者正相关非线性函数关系。例如,环境光感值为10,屏幕亮度为20;环境光感值为15,环境亮度为25等不限于此。正相关非线性函数关系具体可以是y=√(a^2+1)等不限于此。
具体地,如图14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调节屏幕亮度的流程示意图。电子设备获取当前环境亮度。电子设备判断是否超过光感值区间的上限值。当环境光感值超过光感值区间的上限值时,增大当前屏幕亮度得到目标屏幕亮度。环境光感值在光感值区间范围内时,当前屏幕亮度不变。当环境光感值低于光感值区间范围的下限值是,减小当前屏幕亮度得到目标屏幕亮度。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手机应用中,获取环境亮度用于自动背光调节,光感值越大,环境亮度越亮,屏幕亮度需要调亮避免强光下看不清,环境亮度低,屏幕亮度需要调暗,避免屏幕太亮刺眼,合适的亮度对应合适的环境,以带来较好的自动背光体验,通过设置光感值区间范围,能够避免屏幕亮度变化过于敏感。
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可以是OLED屏,而OLED屏幕在低光下显示为PWM(PulseWidthModulation,脉宽调制)模式,传统带有OLED屏幕的电子设备是通过短的积分时间在黑条的宽度内进行积分,获得环境光感值。工作原理:OLED屏幕在低光工作模式下会采用PWM调光模式,在一个PWM周期内,会有一部分时间处于亮屏状态,一部分时间处于灭屏状态,通过亮屏和灭屏的切换实现人眼看到的较暗亮度的功能,通常OLED屏幕的PWM信号频率为240hz(赫兹)或者200hz。光感器件放置于OLED显示屏下方,光感接收到的为显示屏的漏光及环境光,通过算法补偿显示屏的漏光,计算出来环境光。使用截取屏幕显示信息的方式计算屏幕漏光值,屏幕RGB像素点发光。光感值为显示屏漏光和环境光的和,白色画面漏光最多,黑色画面不漏光,通过显示屏的RGB信息将漏光值算出来,用总的光感值减掉屏幕漏光即为环境光感值。如显示白色画面,截取显示内容像素为255 255 255,通过RGB(255,255,255)计算漏光值600,光感接收到的值为1000,则环境光照度值约1000-600=400。补偿屏幕漏光需要使用屏幕的信息进行计算,算法复杂,由于显示屏的不同画面漏光大小不一样,黑色画面没有漏光,白色画面漏光最大,需要根据不同的画面补偿不同的值,且存在误差,屏幕亮度越亮误差越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环境光感值获取的原理示意图。自然光入射显示屏,显示屏中包括显示屏偏振元件1510和OLED发光面板1520,得到第一环境出射光。第一环境出射光由于是从显示屏偏振元件1510透出的,因此为偏振光。OLED发光面板1520发出漏光,漏光入射四分之一波片和第二线偏振元件1530之后,光线的性质未发生改变。而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1530后,由于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因此消除了第一环境出射光。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入射四分之一波片和第三线偏振元件1540后,光线的性质未改变。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和图14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和图14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一种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显示屏和光感组件,所述显示屏包括发光面板,所述光感组件接收来自于所述发光面板的漏光,所述光感组件接收环境光入射所述显示屏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出射光;所述光感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光电模块,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一光电模块设有用于消除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光感组件接收环境光入射显示屏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出射光,则不需要占用顶部空间,不会产生黑边框,且第一光电模块设有用于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则第一光电模块能够接收到光感组件的漏光,并获取漏光对应的漏光光感值,通过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则可基于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简化了环境光感值的计算,提高环境光感值获取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境出射光为第一偏振方向的环境圆偏振光;光感组件包括与第一偏振方向相匹配的圆偏振元件;第一光电模块包括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一线偏振元件,第二环境出射光是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圆偏振元件后的出射光,圆偏振元件和第一线偏振元件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第一环境出射光为第一偏振方向的环境圆偏振光,那么通过相匹配的圆偏振元件,能够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再通过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一线偏振元件,即可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即使得只获取到漏光所对应的漏光光感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境出射光为环境圆偏振光;光感组件包括四分之一波片;第一光电模块包括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二线偏振元件,第二环境出射光是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四分之一波片后出射的光,四分之一波片和第二线偏振元件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第二环境出射光为环境圆偏振光,那么通过相匹配的四分之一波片,能够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再通过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二线偏振元件,即可消除第一环境出射光,即使得只获取到漏光所对应的漏光光感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模块包括第一光电二极管,第一光电二极管接收入射线偏振元件后出射的光。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通过第一光电二极管获取漏光入射线偏振元件后出射的光所对应的第一光感值,基于第一光感值计算得到漏光的目标光照度,根据目标光照度以及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简化了环境光感值的计算,提高环境光感值获取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光电模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线偏振元件和第二光电二极管,第三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与第一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或者第三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与第二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通过依次设置的第三偏振元件和第二光电二极管,能够获取环境光和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从而简化环境光感值的计算,提高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包括依次设置的盖板、显示屏偏振元件、二分之一波片、四分之一波片和发光面板,光感组件靠近于发光面板侧,环境光入射显示屏后出射的光为圆偏振光。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显示屏包括依次设置的盖板、显示屏偏振元件、二分之一波片、四分之一波片和发光面板,能够消除环境光的反光,提高获取的环境光的光感值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包括通过电连接的第一光电二极管和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电子设备包括通过电连接的第二光电二极管和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通过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和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并行获取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能够提高光感值的获取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包括开关和模拟数字转换器,开光包括至少两个输入端和输出端,至少两个输入端中的一个输入端与第一光电二极管电连接,另一个输入端与第二光电二极管电连接,开关的输出端与模拟数字转换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通过开关来切换光电二极管和模拟数字转换器的通路,即通过串行的方式获取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则只需要少量的模拟数字转换器,能够降低环境光感值获取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从模拟数字转换器获取光感值。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通过控制器,基于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简化了环境光感值的计算,提高环境光感值获取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获取当前屏幕亮度;当环境光感值超过光感值区间的上限值时,增大当前屏幕亮度得到目标屏幕亮度;当环境光感值低于光感值区间范围的下限值时,减小当前屏幕亮度得到目标屏幕亮度;当环境光感值在光感值区间范围内时,保留当前屏幕亮度。
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手机应用中,获取环境亮度用于自动背光调节,光感值越大,环境亮度越亮,屏幕亮度需要调亮避免强光下看不清,环境亮度低,屏幕亮度需要调暗,避免屏幕太亮刺眼,合适的亮度对应合适的环境,以带来较好的自动背光体验,通过设置光感值区间范围,能够避免屏幕亮度变化过于敏感。
上述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划分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关于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图16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该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电子设备的运行。存储器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及内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被处理器所执行,以用于实现以下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提供高速缓存的运行环境。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POS(Point of Sales,销售终端)、车载电脑、穿戴式设备等任意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中的各个模块的实现可为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该计算机程序可在终端或服务器上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构成的程序模块可存储在电子设备的存储器上。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的步骤。
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
本申请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它用作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 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显示屏和光感组件,所述显示屏包括发光面板,所述光感组件接收来自于所述发光面板的漏光,所述光感组件接收环境光入射所述显示屏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出射光;所述光感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光电模块,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一光电模块设有用于消除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所述第一光感值为所述漏光所对应的漏光光感值;
通过所述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所述第二光感值为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
基于所述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所述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为第一偏振方向的环境圆偏振光;所述光感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相匹配的圆偏振元件;所述第一光电模块包括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一线偏振元件,所述第二环境出射光是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所述圆偏振元件后的出射光,所述圆偏振元件和所述第一线偏振元件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为环境圆偏振光;所述光感组件包括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一光电模块包括与第二环境出射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第二线偏振元件,所述第二环境出射光是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入射所述四分之一波片后出射的光,所述四分之一波片和所述第二线偏振元件依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电模块包括第一光电二极管,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接收入射线偏振元件后出射的光;
所述通过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获取第一光感值;
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所述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光感值计算得到所述漏光的目标光照度;
根据所述目标光照度以及所述第二光感值确定所述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电模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线偏振元件和第二光电二极管,所述第三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与第一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或者所述第三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与第二线偏振元件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通过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获取第二光感值,所述第二光感值是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入射所述第三线偏振元件后的出射光所对应的光感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包括依次设置的盖板、显示屏偏振元件、二分之一波片、四分之一波片和发光面板,所述光感组件靠近于所述发光面板侧,所述环境光入射所述显示屏后出射的光为圆偏振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通过电连接的第一光电二极管和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所述电子设备包括通过电连接的第二光电二极管和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
所述通过所述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将所述漏光转换为第一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一模拟数字转换器将所述第一电信号转换为第一数字信号,得到第一光感值;
所述通过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将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转换为第二电信号,通过所述第二模拟数字转换器将所述第二电信号转换为第二数字信号,得到第二光感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开关和模拟数字转换器,所述开光包括输出端和至少两个输入端,至少两个输入端中的一个输入端与第一光电二极管电连接,另一个输入端与第二光电二极管电连接,所述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模拟数字转换器电连接;
所述通过所述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将所述漏光转换为第一电信号;
当所述开关切换至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和所述模拟数字转换器的通路时,通过所述模拟数字转换器将所述第一电信号转换为第一数字信号,得到第一光感值;
所述通过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将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转换为第二电信号;
当所述开关切换至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和所述模拟数字转换器的通路时,通过所述模拟数字转换器将所述第二电信号转换为第二数字信号,得到第二光感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从模拟数字转换器获取光感值;
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所述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包括:
通过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所述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当前屏幕亮度;
当所述环境光感值超过光感值区间的上限值时,增大所述当前屏幕亮度得到目标屏幕亮度;
当所述环境光感值低于在光感值区间范围的下限值时,减小所述当前屏幕亮度得到目标屏幕亮度;
当所述环境光感值在所述光感值区间范围内时,保留所述当前屏幕亮度。
11.一种环境光感值的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显示屏和光感组件,所述显示屏包括发光面板,所述光感组件接收来自于所述发光面板的漏光,所述光感组件接收环境光入射所述显示屏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出射光;所述光感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光电模块,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一光电模块设有用于消除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显示屏和光感组件,所述显示屏包括发光面板,所述光感组件接收来自于所述发光面板的漏光,所述光感组件接收环境光入射所述显示屏后出射的第一环境出射光;所述光感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光电模块,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一光电模块设有用于消除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的偏振元件,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
所述电子设备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光电模块获取第一光感值,所述第一光感值为所述漏光所对应的漏光光感值;
所述电子设备用于通过至少两个所述光电模块中的第二光电模块获取第二光感值,所述第二光感值包括所述第一环境出射光和所述漏光所对应的光感值;
所述电子设备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光感值和第二光感值确定所述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值。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010720443.3A 2020-07-24 2020-07-24 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8338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0443.3A CN111833829B (zh) 2020-07-24 2020-07-24 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0443.3A CN111833829B (zh) 2020-07-24 2020-07-24 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3829A true CN111833829A (zh) 2020-10-27
CN111833829B CN111833829B (zh) 2022-05-17

Family

ID=72925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20443.3A Active CN111833829B (zh) 2020-07-24 2020-07-24 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3382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8503A (zh) * 2021-06-04 2021-08-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环境光强度的确定方法、确定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183888A1 (zh) * 2021-03-03 2022-09-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幕漏光量确定和亮度调节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76712A1 (en) * 2011-09-22 2013-03-28 Dong Zheng Distributed Light Sensors for Ambient Light Detection
CN204155595U (zh) * 2013-11-07 2015-02-11 苹果公司 电子设备和检测落在电子设备上的环境光的装置
CN206117737U (zh) * 2016-04-20 2017-04-19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反光屏幕结构及一种手机
US20170126868A1 (en) * 2015-10-30 2017-05-04 Essential Product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number of ports associated with a mobile device
US20180004253A1 (en) * 2012-05-07 2018-01-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touch screen panel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same
CN107608115A (zh) * 2017-09-30 2018-01-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面板的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7909922A (zh) * 2017-11-16 2018-04-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207529936U (zh) * 2017-12-22 2018-06-22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oled显示装置
CN109425427A (zh) * 2017-08-22 2019-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传感器及终端设备
EP3588024A1 (en) * 2018-06-22 2020-01-01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obile terminal
CN110926606A (zh) * 2019-11-29 2020-03-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环境光检测电路及终端设备
CN111337124A (zh) * 2020-04-20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环境光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76712A1 (en) * 2011-09-22 2013-03-28 Dong Zheng Distributed Light Sensors for Ambient Light Detection
US20180004253A1 (en) * 2012-05-07 2018-01-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touch screen panel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same
CN204155595U (zh) * 2013-11-07 2015-02-11 苹果公司 电子设备和检测落在电子设备上的环境光的装置
US20170126868A1 (en) * 2015-10-30 2017-05-04 Essential Product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number of ports associated with a mobile device
CN206117737U (zh) * 2016-04-20 2017-04-19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反光屏幕结构及一种手机
CN109425427A (zh) * 2017-08-22 2019-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传感器及终端设备
CN107608115A (zh) * 2017-09-30 2018-01-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面板的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7909922A (zh) * 2017-11-16 2018-04-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207529936U (zh) * 2017-12-22 2018-06-22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oled显示装置
EP3588024A1 (en) * 2018-06-22 2020-01-01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obile terminal
CN110926606A (zh) * 2019-11-29 2020-03-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环境光检测电路及终端设备
CN111337124A (zh) * 2020-04-20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环境光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卡拉德: "《激光演示实验》", 30 June 1980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83888A1 (zh) * 2021-03-03 2022-09-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幕漏光量确定和亮度调节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218503A (zh) * 2021-06-04 2021-08-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环境光强度的确定方法、确定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3829B (zh) 202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89718B (zh) 终端设备及环境光检测方法
CN106295527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工作方法
CN111833829B (zh) 环境光感值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US10209543B2 (en) LCD panel, terminal device and photo-sensing control method
US9582083B2 (en) Directional light sensors
TWI377388B (zh)
US9182276B2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for optical sensor
US20140267202A1 (en) Ambient Light Sensors with Photodiode Leakage Current Compensation
CN112484850B (zh) 光强检测模块、屏幕部件和移动终端
CN109196316B (zh) 用于验证图像的光源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532972B (zh) 电子设备和指纹图像获取方法
EP4160589A1 (en) Display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electronic device
KR20100088564A (ko) 정보 입력 장치, 정보 입출력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CN112087611B (zh) 电子设备及其显示屏调节方法
US20200348790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Light Sensors Overlapped by Displays
CN111968602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KR20200089593A (ko) 카메라 센서를 이용하여 외부 조도를 획득하는 방법 및 해당 방법을 적용한 전자 장치
US928018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transmitted by an optical element
CN112710383A (zh) 光感传感器校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770747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930945A (zh) 显示屏亮度调节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JP2014116710A (ja) 撮像装置、撮影条件設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270001B2 (ja) 携帯端末装置
CN111339915B (zh) 指纹识别基板及指纹识别方法、显示装置
CN116324347A (zh) 环境辐射感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