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19713B - 除气装置及包括该除气装置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除气装置及包括该除气装置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19713B
CN111819713B CN201980009607.7A CN201980009607A CN111819713B CN 111819713 B CN111819713 B CN 111819713B CN 201980009607 A CN201980009607 A CN 201980009607A CN 111819713 B CN111819713 B CN 1118197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unit
gas discharge
perfora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96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19713A (zh
Inventor
孙在炯
安昶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19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19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19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197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81Compression means other than 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52Removing gases inside the secondary cell, e.g. by absorp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5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in response to gas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6Initial charging meas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by electrochemical processing
    • H01M4/044Activating, forming or electrochemical attack of the supporting material
    • H01M4/0445Forming after manufacture of the electrode, e.g. first charge, cycling
    • H01M4/0447Forming after manufacture of the electrode, e.g. first charge, cycling of complete cells or cells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17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425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in the form of rupturable membranes or weakened parts, e.g. pierced with the aid of a sharp me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除气装置包括:穿孔单元,穿孔单元包括穿孔主体和穿孔构件,穿孔主体布置于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构件将被穿孔主体密封的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以形成开孔;和气体排出单元,气体排出单元包括气体排出主体和气体排出构件,气体排出主体布置于二次电池的另一个表面上,以密封其中形成有开孔的二次电池的另一个表面的一侧,气体排出构件通过被气体排出主体密封的开孔将二次电池内的气体排出到外部,其中穿孔构件形成从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的一侧穿至另一个表面的一侧的开孔。

Description

除气装置及包括该除气装置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和 方法
技术领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月7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9-0001910号的优先权的权益,通过援引将上述专利申请整体结合在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气装置及包括该除气装置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和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将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并去除到外部的除气装置及包括该除气装置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与不可充电的原电池不同,二次电池(secondary battery)是指可充电和可放电的电池。二次电池广泛用在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和便携式摄像机之类的高科技电子领域中。
此外,二次电池可根据电极组件的结构而不同地分类。例如,二次电池可分为堆叠型结构、果冻卷型结构或堆叠/折叠型结构。
这种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和容纳电极组件的壳体,电极组件具有其中电极和隔膜交替堆叠的结构。
用于制造具有上述结构的二次电池的方法包括将电极组件与电解质一起容纳在袋中以制造二次电池的封装工序、以及对二次电池充电和放电以激活二次电池的充电/放电工序。
然而,二次电池具有在充电/放电期间在二次电池内产生大量气体时二次电池膨胀的问题。特别是,二次电池具有由于膨胀而导致充电/放电效率显著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发明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二次电池的充电/放电期间将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以防止二次电池膨胀,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充电/放电效率的除气装置及包括该除气装置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和方法。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配置为将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所述除气装置包括:穿孔单元,所述穿孔单元包括穿孔主体和穿孔构件,所述穿孔主体布置于所述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所述穿孔构件将被所述穿孔主体密封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以形成开孔;和气体排出单元,所述气体排出单元包括气体排出主体和气体排出构件,所述气体排出主体布置于所述二次电池的另一个表面上,以密封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所述气体排出构件通过被所述气体排出主体密封的所述开孔将所述二次电池内的气体排出到外部,其中所述穿孔构件形成从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至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的所述开孔。
所述穿孔主体可包括: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形成在所述穿孔主体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出口孔,所述出口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密封部内部;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形成在所述出口孔内并且与所述出口孔连接;和第一空气注入部和第二空气注入部,空气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空气注入部和所述第二空气注入部注入到所述引导通道的一侧和另一侧。
所述穿孔构件可包括:设置在所述出口孔中的穿孔部,所述穿孔部在从所述出口孔抽出的同时将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以形成所述开孔;和设置在所述引导通道中的活塞部,当通过所述第一空气注入部将空气引进到所述引导通道的一侧时,所述活塞部在沿所述穿孔部的方向向前移动的同时将所述穿孔部从所述出口孔抽出,并且当通过所述第二空气注入部将空气引进到所述引导通道的另一侧时,所述活塞部在返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同时将所述穿孔部插入到所述出口孔中。
所述穿孔部可包括:穿孔销,所述穿孔销设置在所述出口孔中,以在从所述出口孔抽出的同时将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和穿孔件,所述穿孔件具有连接至所述活塞部的一端和连接至所述穿孔销的另一端,从而当所述活塞部向前移动或返回至其原始位置时将所述穿孔销抽出或插入到所述出口孔中。
在所述穿孔销中可形成有相对于所述活塞部的长度方向倾斜形成的引导孔,其中所述引导孔可从靠近所述活塞部的一侧的端部向着另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出口孔逐渐倾斜,所述穿孔件可设置有自由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引导孔的联接轴,并且当所述穿孔件与所述活塞部一起向前移动时,所述联接轴可在移动至所述引导孔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的同时将所述穿孔销从所述出口孔抽出,并且当所述穿孔件与所述活塞部一起返回至其原始位置时,所述联接轴可在从所述引导孔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移动至所述一侧的端部的同时将所述穿孔销插入到所述出口孔中。
所述气体排出主体可包括: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形成在所述气体排出主体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抽吸孔,所述抽吸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部内部;和插入通道,所述插入通道设置在所述气体排出主体中并且与所述抽吸孔连接,其中所述气体排出构件可插入到所述插入通道中,以利用抽吸力通过布置于所述抽吸孔中的所述开孔将所述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
所述除气装置可进一步包括密封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表面的密封单元,其中所述密封单元可包括第一加热构件和第二加热构件,所述第一加热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构件按压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两个侧表面,同时向所述二次电池的两个侧表面施加热量以密封所述开孔,其中所述第一加热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构件可按压所述二次电池,并且同时向所述二次电池施加热量以密封所述开孔。
所述第一加热构件可包括第一插入表面和第一密封表面,所述第一插入表面插入到以围绕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形状形成在所述穿孔主体的一个表面中的第一插入凹槽中,所述第一密封表面密封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密封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插入表面的尺寸小的尺寸,并且所述第二加热构件可包括第二插入表面和第二密封表面,所述第二插入表面插入到以围绕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形状形成在所述气体排出主体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二插入凹槽中,所述第二密封表面密封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密封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二插入表面的尺寸小的尺寸。
所述第一插入凹槽和所述第一插入表面的每一个或者所述第二插入凹槽和所述第二插入表面的每一个可具有多边形形状。
所述除气装置可进一步包括盖单元,所述盖单元设置有第一固定盖和第二固定盖,所述第一固定盖固定插入到所述穿孔主体的所述第一插入凹槽中的所述第一加热构件,所述第二固定盖固定插入到所述气体排出主体的所述第二插入凹槽中的所述第二加热构件。
所述除气装置可进一步包括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使所述穿孔单元和所述气体排出单元沿其中所述穿孔单元和所述气体排出单元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从而紧密地附接至所述二次电池或者沿其中所述穿孔单元与所述气体排出单元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不紧密地附接至所述二次电池。
所述移动单元可包括:第一移动构件,所述第一移动构件设置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汽缸,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至所述穿孔单元,所述第一汽缸使所述第一固定部移动从而使所述穿孔单元紧密地附接至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或不紧密地附接至所述二次电池;和第二移动构件,所述第二移动构件设置有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汽缸,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至所述气体排出单元,所述第二汽缸使所述第二固定部移动从而使所述气体排出单元紧密地附接至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另一个表面或不紧密地附接至所述二次电池。
所述除气装置可进一步包括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使所述穿孔单元和所述气体排出单元朝向所述二次电池下降或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所述升降单元可连接至所述穿孔单元和所述气体排出单元,并且所述升降单元可包括连接构件和移动汽缸,所述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穿孔单元和所述气体排出单元,以使得所述穿孔单元和所述气体排出单元可沿所述二次电池的方向或与所述二次电池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所述移动汽缸使所述连接构件下降或返回到其原始位置,以使得所述穿孔单元和所述气体排出单元沿所述二次电池的方向下降或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所述除气装置可进一步包括引导单元,所述引导单元设置有第一引导构件和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穿孔单元的底表面上以面对所述二次电池,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气体排出单元的底表面上以面对所述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和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底表面可形成为朝向所述二次电池倾斜的倾斜表面。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包括:主体,所述二次电池安放在所述主体上;和除气装置,所述除气装置将安放在所述主体上的所述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其中所述除气装置包括:穿孔单元,所述穿孔单元包括穿孔主体和穿孔构件,所述穿孔主体布置于所述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所述穿孔构件将被所述穿孔主体密封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以形成开孔;和气体排出单元,所述气体排出单元包括气体排出主体和气体排出构件,所述气体排出主体布置于所述二次电池的另一个表面上,以密封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所述气体排出构件通过被所述气体排出主体密封的所述开孔将所述二次电池内的气体排出到外部,其中所述穿孔构件形成从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至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的所述开孔。
所述设备可进一步包括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设置有使所述除气装置沿所述二次电池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前/后移动单元和使所述除气装置沿安放在所述主体上的所述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移动的左/右移动单元。
所述设备可进一步包括充电/放电装置,所述充电/放电装置对安放在所述主体上的所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激活所述二次电池。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包括:安放步骤(S10),将一个或多个二次电池安放在主体上;第一次充电/放电步骤(S20),通过使用充电/放电装置以第一电压对安放在所述主体上的所述二次电池进行第一次充电和放电;第二次充电/放电步骤(S30),通过使用所述充电/放电装置以第二电压对被第一次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进行第二次充电和放电;气体排出步骤(S40),通过使用上述除气装置将被第二次充电和放电的所述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和第三次充电/放电步骤(S50),通过使用所述充电/放电装置以第三电压对排出了气体的所述二次电池进行第三次充电和放电。
所述第二次充电/放电步骤(S30)和所述气体排出步骤(S40)可同时执行。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除气装置可包括穿孔单元和气体排出单元。因此,可有效地减少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从而防止二次电池变形。
此外,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可包括设置有穿孔单元和气体排出单元的除气装置。因此,可在对二次电池充电和放电的同时将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从而防止二次电池变形,由此提高充电/放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的穿孔单元和气体排出单元的透视图。
图4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的穿孔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的穿孔单元的剖面图。
图6是沿图5的线A-A截取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5的线B-B截取的剖面图。
图8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的气体排出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的气体排出单元的剖面图。
图10是沿图9的线C-C截取的剖面图。
图11至图13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的操作方法的示图,其中图11是二次电池密封工序的剖面图,图12是二次电池穿孔工序的剖面图,图13是图解二次电池气体排出工序的剖面图。
图14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的间隙调整构件的透视图。
图15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的透视图。
图16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的平面图。
图17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以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容易执行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将省略对于描述本发明来说不必要的任何内容,并且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100具有将二次电池1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的结构,并且除气装置100包括穿孔单元110、气体排出单元120、密封单元130、盖单元140、移动单元150、升降单元160和引导单元170。
对穿孔单元的构造的描述
如图3至图7中所示,穿孔单元110将二次电池穿孔以形成开孔,并且穿孔单元110包括穿孔主体111和穿孔构件112,穿孔主体111布置于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二次电池1的该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构件112将被穿孔主体111密封的二次电池1的该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以形成开孔1a。
在此,穿孔构件112将二次电池1穿孔,使得从二次电池1的该一个表面的一侧穿至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的一侧,从而形成开孔1a。
穿孔主体111可包括:第一密封部111a,第一密封部111a形成在穿孔主体111的一个表面上(当在图3中观看时在穿孔主体的右表面上),以密封二次电池1的该一个表面的一侧;出口孔111b,出口孔111b形成在第一密封部111a内部;引导通道111c,引导通道111c形成在出口孔111b内并且与出口孔111b连接;以及第一空气注入部111d和第二空气注入部111e,空气通过第一空气注入部111d和第二空气注入部111e注入到引导通道111c中。
第一密封部111a以圆形框架形状形成在穿孔主体111的一个表面上。具有圆形框架形状的第一密封部111a可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一侧,以密封二次电池的该一个表面的布置于第一密封部111a内的一侧。可在第一密封部111a的前端进一步设置具有耐热性的衬垫构件,以提高密封性。因而,可提高第一密封部111a与二次电池1的该一个表面的一侧之间的密封性。
出口孔111b形成在穿孔主体111的一个表面中,出口孔111b设置在第一密封部111a内部,特别是,出口孔111b形成为沿穿孔主体111的该一个表面的方向开放的出口凹槽。
此外,在出口孔111b的入口形成有从穿孔主体111的该一个表面突出的突起111b-1。突起111b-1具有沿着出口孔111b的外周表面形成的圆形框架形状。因而,突起111b-1可稳定地支撑从出口孔111b抽出的穿孔销,从而显著防止穿孔销移动。
出口孔111b可具有矩形剖面形状,并且布置在具有矩形剖面形状的出口孔111b中的穿孔销也可具有矩形形状。因此,即使沿着出口孔111b将穿孔销抽出或插入,也可防止穿孔销沿左方向或右方向旋转,因而可诱导穿孔销的稳定移动。
引导通道111c可沿穿孔主体111的长度方向(当在图5中观看时的左/右方向)形成在穿孔主体111内部。引导通道111c具有一端(当在图5中观看时的左端)和另一端(当在图5中观看时的右端),所述一端连接至出口孔111b的一侧,所述另一端在穿过穿孔主体111的另一侧(当在图5中观看时的穿孔主体的右表面)的状态下被固定件111f封闭。
特别是,参照图5,引导通道111c包括形成在穿孔主体111的另一侧内部的活塞室111c-1和将活塞室111c-1连接至出口孔111b的连接室111c-2。
第一空气注入部111d和第二空气注入部111e构造为将空气注入到引导通道111c中。第一空气注入部111d连接至引导通道111c的一侧,第二空气注入部111e连接至引导通道111c的另一侧。就是说,第一空气注入部111d将空气注入到引导通道111c的一侧,以使设置在引导通道111c中的活塞部沿穿孔部的方向向前移动,第二空气注入部111e将空气注入到引导通道111c的另一侧,以使设置在引导通道111c中的活塞部沿与穿孔部相反的方向向后移动。
穿孔构件112包括设置在出口孔111b中的穿孔部112a和设置在引导通道111c中的活塞部112b,穿孔部112a在从出口孔111b抽出的同时将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以形成开孔,当通过第一空气注入部111d将空气引进到引导通道111c的一侧时,活塞部112b在沿穿孔部112a的方向向前移动的同时将穿孔部112a从出口孔111b抽出,当通过第二空气注入部111e将空气引进到引导通道111c的另一侧时,活塞部112b在沿与穿孔部112a相反的方向向后移动的同时将穿孔部112a插入到出口孔111b中。
为了清楚描述本发明,下文中,沿穿孔部112a的方向向前移动将被称为“向前移动”,而沿与穿孔部分112a相反的方向向后移动将被称为“向后移动”。
穿孔部112a包括穿孔销112a-1和穿孔件112a-2,穿孔销112a-1设置在出口孔111b中,以在从出口孔111b抽出的同时将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从而形成开孔1a,穿孔件112a-2在活塞部112b向前移动或向后移动时将穿孔销112a-1抽出或插入到出口孔111b中。
穿孔销112a-1配置为将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并且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在所述一端形成有用于将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的刀片112a-1a,在所述另一端形成有连接至穿孔件112a-2的引导孔112a-1b。
在此,引导孔112a-1b相对于活塞部112b的长度方向倾斜形成。就是说,引导孔112a-1b可靠近活塞部112b设置,并且形成为从设置于出口孔111b的入口侧的上端a向着设置于出口孔111b的底侧的下端b倾斜。就是说,参照图6,引导孔112a-1b形成为从设置于右侧的上端向设置于左侧的下端倾斜。
穿孔件112a-2具有连接至活塞部112b的一端和连接至穿孔销112a-1的另一端。因此,当活塞部112b向前移动或向后移动时,穿孔销112a-1可从出口孔111b抽出或插入到出口孔111b中。
在此,穿孔件112a-2设置有自由旋转地联接至引导孔112a-1b的联接轴112a-2a。就是说,如图12中所示,当穿孔件通过活塞部向前移动时,穿孔件112a-2的联接轴112a-2a在从引导孔112a-b的上端a移动至下端b的同时将穿孔销从出口孔抽出。此外,如图11中所示,当穿孔件112a-2通过活塞部向后移动时,穿孔件112a-2的联接轴112a-2在从引导孔112a-1b的下端b移动至上端a的同时将穿孔销插入到出口孔111b中。
活塞部112b包括设置在引导通道111c的活塞室111c-1中的活塞112b-1和通过连接室111c-2连接至穿孔件112a-2的连接杆112b-2。
对穿孔单元的操作的描述
将如下描述具有上述构造的穿孔单元110的操作状态。
首先,当设置在穿孔主体111上的第一密封部111a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一侧时,二次电池1的该一个表面的一侧可被第一密封部111a密封。在这种状态下,当通过穿孔主体111的第一空气注入部111d将空气注入到引导通道111c中时,活塞部112b在向前移动的同时使穿孔部112a的穿孔件112a-2向前移动,并且穿孔件112a-2在向前移动的同时将穿孔销112a-1从出口孔111b抽出。因而,穿孔销112a-1在从出口孔111b抽出的同时将二次电池1的该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以形成开孔。
当完全形成开孔时,如果通过穿孔主体111的第二空气注入部111e将空气注入到引导通道111c中,则活塞部112b在向后移动的同时使穿孔部112a的穿孔件112a-2向后移动,并且穿孔件112a-2在向后移动的同时将穿孔销112a-1插入到出口孔111b中。
因而,具有上述构造的穿孔单元110可在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中稳定地形成开孔。
可在穿孔主体111中进一步形成连接至引导通道111c的排出部111g。排出部111g可将被引进到引导通道111c中的空气强制排出到外部。
对气体排出单元的构造的描述
如图3以及图8至图10中所示,气体排出单元120包括气体排出主体121和气体排出构件122,气体排出主体121布置于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上,以密封其中形成有开孔1a的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的一侧,气体排出构件122通过开孔1a将二次电池1内的气体排出到外部。
气体排出主体121包括:第二密封部121a,第二密封部121a形成在气体排出主体121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的一侧;抽吸孔121b;抽吸孔121b设置在第二密封部121a内部;和插入通道121c,插入通道121c设置在气体排出主体121中并且与抽吸孔121b连接。
第二密封部121a密封二次电池1的与第一密封部111a对应的另一个表面的一侧,并且第二密封部121a以圆形框架形状形成在气体排出主体121的一个表面上。此外,具有圆形框架形状的第二密封部121a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的一侧。因此,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的布置于第二密封部121a内的一侧被密封。可在第二密封部121a的前端进一步设置具有耐热性的衬垫构件,以提高密封性。
气体排出构件122插入到插入通道121c中,以利用抽吸力通过布置于抽吸孔121b中的开孔1a将二次电池1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
因而,具有上述构造的气体排出单元120可通过形成在二次电池1中的开孔1a将二次电池1中产生的气体排出,以去除气体。
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上述构造的除气装置100的操作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的操作方法]
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的操作方法包括二次电池密封工序、二次电池穿孔工序和二次电池气体排出工序。
二次电池密封工序
如图11中所示,在二次电池封装工序中,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彼此相对布置于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和另一个表面上。
接下来,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沿其中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从而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因而,设置在穿孔单元110中的穿孔主体111的第一密封部111a在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同时密封二次电池1的该一个表面的一侧,并且设置在气体排出单元120中的气体排出主体121的第二密封部121a在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的一侧的同时密封二次电池1的该另一个表面的一侧。
二次电池穿孔工序
如图12中所示,在二次电池穿孔工序中,通过穿孔主体111的第一空气注入部111d将空气注入到引导通道111c的活塞室111c-1中。因而,活塞部112b通过注入到活塞室111c-1一侧的空气向前移动,并且穿孔部112a被活塞部112b从出口孔111b抽出,以将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从而形成开孔。
更详细地,当活塞部112b向前移动时,穿孔部112a的穿孔件112a-2与活塞部112b互锁以向前移动。在此,形成在穿孔件112a-2上的联接轴112a-2b在沿着穿孔销112a-1的引导孔向前移动的同时将穿孔销112a-1压向出口孔111b的外部。结果,穿孔销112a-1从出口孔111b抽出,以将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从而形成开孔。在此,穿孔部的穿孔销可形成从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的开孔1a。
当完全形成开孔时,通过穿孔主体111的第二空气注入部111e将空气注入到引导通道111c的活塞室111c-1中。因而,活塞部112b通过注入到活塞室111c-1另一侧的空气向后移动,并且穿孔部112a通过活塞部112b插入到穿孔主体111的出口孔111b中。
更详细地,当活塞部112b向后移动时,穿孔部112a的穿孔件112a-2与活塞部112b互锁以向后移动。在此,形成在穿孔件112a-2上的联接轴在沿着穿孔销112a-1的引导孔向后移动的同时将穿孔销112a-1压向出口孔111b的内部。结果,穿孔销112a-1可插入到出口孔111b中。
二次电池气体排出工序
如图13中所示,在二次电池气体排出工序中,当通过设置在气体排出单元120中的气体排出构件122产生抽吸力时,在设置在第二密封部121a内部的抽吸孔121b中产生抽吸力,以通过二次电池1的开孔1a强制抽吸二次电池1内的气体,从而将气体排出到外部。
因而,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100包括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从而有效地去除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100可进一步包括密封单元,密封单元密封二次电池的表面以密封形成在二次电池1中的开孔1a。
密封单元
如图4中所示,密封单元130包括第一加热构件131和第二加热构件132,第一加热构件131和第二加热构件132按压其中形成有开孔1a的二次电池1的两个侧表面,同时向二次电池1的两个侧表面施加热量以密封开孔1a。
如图4中所示,第一加热构件131包括第一插入表面131a和第一密封表面131b,第一插入表面131a插入到以围绕第一密封部111a的形状形成在穿孔主体111的一个表面中的第一插入凹槽111h中,第一密封表面131b按压其中形成有开孔1a的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一侧,同时向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一侧施加热量以密封开孔1a。在此,第一密封表面131b具有比第一插入表面131a的尺寸小的尺寸,以改善与第一盖构件的联接。
如图8中所示,第二加热构件132包括第二插入表面132a和第二密封表面132b,第二插入表面132a插入到以围绕第二密封部121a的形状形成在气体排出主体121的一个表面中的第二插入凹槽121d中,第二密封表面132b按压形成有开孔1a的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的一侧,同时向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的一侧施加热量以密封开孔1a。在此,第二密封表面132b具有比第二插入表面132a的尺寸小的尺寸,以改善与第二盖构件的联接。
第一插入凹槽111h和第一插入表面131a的每一个或者第二插入凹槽121d和第二插入表面132a的每一个具有多边形形状。因而,可固定第一加热构件和第二加热构件而不会转动。
因此,密封单元130可包括第一加热构件131和第二加热构件132来按压形成有开孔的二次电池1的表面,同时加热二次电池1的表面,从而密封开孔。
盖单元
如图4和图8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100可进一步包括盖单元140,盖单元140将第一加热构件固定至穿孔单元并且将第二加热构件固定至气体排出单元。
就是说,盖单元140包括第一固定盖141和第二固定盖142,第一固定盖141固定插入到穿孔主体111的第一插入凹槽111h中的第一加热构件131,第二固定盖142固定插入到气体排出主体121的第二插入凹槽121d中的第二加热构件132。
在此,第一固定盖141结合至穿孔主体111的整个一个表面并且具有使第一加热构件131的第一密封表面131b穿过的第一通孔141a。因而,第一固定盖141可支撑插入到第一插入凹槽111h中的第一加热构件131的第一插入表面131a,以固定第一加热构件131,从而防止第一加热构件131与穿孔主体111分离。
此外,第二固定盖142结合至气体排出主体121的整个一个表面并且具有使第二加热构件132的第二密封表面132b穿过的第二通孔142a。因而,第二固定盖142可支撑插入到第二插入凹槽121d中的第二加热构件132的第二插入表面132a,以固定第二加热构件132,从而防止第二加热结构132与气体排出主体121分离。
因此,盖单元140可将第一加热构件稳定地固定至穿孔单元,并且可将第二加热构件稳定地固定至气体排出单元。
移动单元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100可进一步包括移动单元150,移动单元150使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沿其中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从而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或者沿其中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不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
就是说,移动单元150包括第一移动构件151和第二移动构件152,第一移动构件151使穿孔单元110移动从而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或不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第二移动构件152使气体排出单元120移动从而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的另一个表面或不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
第一移动构件151包括第一固定部151a和第一汽缸151b,第一固定部151a固定至穿孔单元,第一汽缸151b使第一固定部151a移动从而使穿孔单元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或不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
第二移动构件152包括第二固定部152a和第二汽缸152b,第二固定部152a固定至气体排出单元,第二汽缸152b使第二固定部152b移动从而使气体排出单元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或不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
因而,移动单元150可使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沿其中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从而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或者沿其中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不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
如图14中所示,移动单元150可进一步包括间隙调整构件153,间隙调整构件153限制穿孔单元110与气体排出单元120之间的展开间隙。就是说,间隙调整构件153包括调整销153a、第一螺栓153b和第二螺栓153c,调整销153a具有形成有圆孔153a-1的一侧和沿长度方向形成有长孔153a-2的另一侧,第一螺栓153b通过调整销153a的圆孔联接至气体排出主体121,第二螺栓153c通过调整销153a的长孔153a-2联接至穿孔主体111。
因而,在间隙调整构件153中,当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沿其中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从而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或者沿其中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不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时,第二螺栓153c可在调整销153a的长孔153a-2内移动。因而,可调节穿孔单元110与气体排出单元120之间的展开间隙。
升降单元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100可进一步包括升降单元160,升降单元160使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下降从而靠近二次电池1或者上升从而与二次电池1分离。
升降单元160包括连接构件161和移动汽缸162,连接构件161连接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移动汽缸162使连接构件161下降或返回到其原始位置,以使得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沿二次电池1的方向下降或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就是说,当升降单元160通过移动汽缸162使连接构件161下降或上升时,连接至连接构件161的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放单元120可同时下降或上升。
因此,升降单元160可使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的每一个下降或返回到其原始位置,以使得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分别布置于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和另一个表面上。
引导单元
如图4和图8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100可进一步包括引导单元170,当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朝向二次电池1下降时,引导单元170,其引导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不与二次电池1冲突。
引导单元170包括第一引导构件171和第二引导构件172,第一引导构件171设置在穿孔单元110的朝向二次电池1的底表面上,第二引导构件172设置在气体排出单元120的朝向二次电池1的底表面上。
在此,第一引导构件171和第二引导构件172的底表面形成为朝向二次电池倾斜的倾斜表面171a和172a。
因而,当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朝向二次电池下降时,引导单元170可通过第一引导构件171和第二引导构件172的倾斜表面171a和172a来引导二次电池1,以防止二次电池被按压。
下文中,在对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组成部分在附图中被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因而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
如图15和图16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包括主体10和除气装置100,二次电池1安放在主体10上,除气装置100将安放在主体10上的二次电池1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
主体
主体10具有盒状并且在其底面上设置有多个夹具,二次电池安放在多个夹具上。多个夹具可沿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以将多个二次电池安放为彼此隔开预定距离。在此,每个二次电池在其中二次电池的电极引线水平地竖起以面对主体的壁的状态下安放在每个夹具上。
除气装置
参照图1至图14,除气装置100安装在主体10的顶表面上,并且除气装置100具有其中将安放在主体10上的二次电池1中产生的气体排放到外部的结构。
就是说,除气装置100包括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穿孔单元110包括穿孔主体111和穿孔构件112,穿孔主体111布置于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二次电池的该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构件112将被穿孔主体111密封的二次电池1的该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从而形成开孔。此外,气体排出单元120包括气体排出主体121和气体排出构件122,气体排出主体121布置于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上,以密封形成有开孔的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的一侧,气体排出构件122通过开孔将二次电池1内的气体排出到外部。
在此,穿孔构件112形成从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的一侧穿至另一个表面的一侧的开孔。
除气装置100具有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相同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因此,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可有效地去除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
移动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进一步包括移动装置200,移动装置200使除气装置100沿安放在主体10上的二次电池1的长度方向移动或沿二次电池1的厚度方向移动。
就是说,移动装置200包括使除气装置100沿二次电池1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前/后移动单元210和使除气装置100沿安放在主体10上的二次电池1的厚度方向移动的左/右移动单元220。
前/后移动单元210包括前/后轨道211和前/后移动构件212,前/后轨道211沿安放在主体10上的二次电池的长度方向设置,前/后移动构件212具有联接至前/后轨道211的一端和联接至除气装置100的另一端,从而使除气装置100沿着前/后轨道211。因而,前/后移动单元210可使除气装置100沿二次电池1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得除气装置100精确地布置于二次电池1上。
左/右移动单元220包括左/右轨道221和左/右移动构件222,左/右轨道221沿安放在主体10上的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设置,左/右移动构件222具有联接至左/右轨道221的一端和联接至除气装置100的另一端,从而使除气装置100沿着左/右轨道221移动。因而,左右移动单元220可使除气装置100沿二次电池1的厚度方向移动,以使得除气装置100准确地布置于二次电池1上。
在此,前/后移动单元210使左/右移动单元220和除气装置100沿二次电池的前/后方向一起移动。因而,当除气装置100移动时,可防止前/后移动单元210与左/右移动单元220之间的干扰。
充电/放电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进一步包括充电/放电装置300,充电/放电装置300对安放在主体10上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激活二次电池。充电/放电装置300通过安放在主体10上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引线执行充电/放电。
因此,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可稳定地对二次电池充电和放电并且在充电和放电之后将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有效地排出。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
下文中,将描述使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来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包括:安放步骤(S10),将一个或多个二次电池1安放在主体10上;第一次充电/放电步骤(S20),通过使用充电/放电装置300以第一电压对二次电池1进行第一次充电和放电;第二次充电/放电步骤(S30),通过使用充电/放电装置300以第二电压对二次电池1进行第二次充电和放电;气体排出步骤(S40),通过使用除气装置100将二次电池1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和第三次充电/放电步骤(S50),通过使用充电/放电装置300以第三电压对排出了气体的二次电池1进行第三次充电和放电。
二次电池安放步骤
参照图15,在二次电池安放步骤(S10)中,将多个二次电池1安放成沿主体10的长度方向布置。在此,二次电池1的每一个在其中形成于二次电池上的电极引线朝向充电/放电装置300竖起的状态下进行安放。
在二次电池安放步骤(S10)之后,进一步执行除气装置位置调整步骤,以通过使用移动装置200调整除气装置100的位置,使得除气装置100布置在二次电池1的上部。
参照图1,在除气装置位置调整步骤中,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通过左/右移动单元220沿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移动,使得二次电池1在位置上被调整为布置在穿孔单元110与气体排出单元120之间。
接下来,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通过前/后移动单元210沿二次电池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布置在与二次电池1的预设穿孔部分相同的垂直线上。
第一次充电/放电步骤
在第一次充电/放电步骤中,安放在主体10上的二次电池1的电极引线和充电/放电装置300彼此连接,以执行充电和放电。在此,充电/放电装置300以第一电压对二次电池1进行第一次充电和放电,第一电压可以是2.8V或更小。当执行二次电池的第一次充电/放电时,二次电池中产生少量的气体,从而引起膨胀现象。
第二次充电/放电步骤
在第二次充电/放电步骤中,通过使用充电/放电装置以第二电压对被第一次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进行第二次充电和放电。在此,第二电压具有比第一电压高的电压。就是说,第二电压具有2.8V至4.0V的电压范围。当执行二次电池的第二次充电/放电时,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的量增加,从而膨胀现象显著增加。因此,通过气体排出步骤将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并去除。
气体排出步骤
在气体排出步骤中,通过使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100将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
就是说,参照图1至图14,在除气装置100中,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通过升降单元160朝向二次电池1下降,使得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布置于二次电池1的预设穿孔部分处。
在此,二次电池1的上部被设定为穿孔部分,二次电池1的上部中未设置有电解质,使得容纳在二次电池1中的电解质不会泄漏。
接下来,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通过移动单元150沿其中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然后,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被按压至二次电池1的两个表面。在此,设置在穿孔单元110中的穿孔主体111的第一密封部111a在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同时密封二次电池1的该一个表面的一侧,并且设置在气体排出单元120中的气体排出主体121的第二密封部121a在紧密地附接至二次电池1的另一个表面的一侧的同时密封二次电池1的该另一个表面的一侧。
接下来,二次电池1的一个表面的一侧可通过穿孔单元110被穿孔,从而形成开孔,并且可通过气体排出单元在形成于二次电池中的开孔中产生抽吸力,从而通过开孔排出二次电池内的气体,由此去除二次电池内的气体。
接下来,通过密封单元130密封形成有开孔的二次电池的表面,以密封开孔,密封单元130包括设置在穿孔单元110中的第一加热构件131和设置在气体排出单元120中的第二加热构件132。
当完全执行上述工序时,穿孔单元110和气体排出单元120通过移动单元150、升降单元160、前/后移动单元210和左/右移动单元220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除气装置具有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气装置相同的构造,因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和功能。
第三次充电/放电步骤
在第三次充电/放电步骤中,通过使用充电/放电装置300以第三电压对排出了气体的二次电池1进行第三次充电和放电。在此,第三电压具有比第二电压高的电压。就是说,第三电压为4.0V或更大。
第二次充电/放电步骤(S30)和气体排出步骤(S40)可同时执行。因而,当执行二次电池的第二次充电/放电时,二次电池内的气体可被排出,以防止在二次电池中发生膨胀,从而提高充电/放电效率。
因此,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前面的描述和在此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来限定。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内以及权利要求的等同含义内做出的各种修改被视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将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的除气装置,所述除气装置包括:
穿孔单元,所述穿孔单元包括穿孔主体和穿孔构件,所述穿孔主体布置于所述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所述穿孔构件将被所述穿孔主体密封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以形成开孔;和
气体排出单元,所述气体排出单元包括气体排出主体和气体排出构件,所述气体排出主体布置于所述二次电池的另一个表面上,以密封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所述气体排出构件通过被所述气体排出主体密封的所述开孔将所述二次电池内的气体排出到外部,
其中所述穿孔构件形成从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至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的所述开孔,
其中所述穿孔主体包括: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形成在所述穿孔主体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和出口孔,所述出口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密封部内部,
其中所述穿孔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出口孔中的穿孔部,所述穿孔部在从所述出口孔抽出的同时将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以形成所述开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气装置,其中所述穿孔主体进一步包括:
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形成在所述出口孔内并且与所述出口孔连接;和
第一空气注入部和第二空气注入部,空气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空气注入部和所述第二空气注入部注入到所述引导通道的一侧和另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气装置,其中所述穿孔构件进一步包括:
设置在所述引导通道中的活塞部,当通过所述第一空气注入部将空气引进到所述引导通道的一侧时,所述活塞部在沿所述穿孔部的方向向前移动的同时将所述穿孔部从所述出口孔抽出,并且当通过所述第二空气注入部将空气引进到所述引导通道的另一侧时,所述活塞部在返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同时将所述穿孔部插入到所述出口孔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气装置,其中所述穿孔部包括:
穿孔销,所述穿孔销设置在所述出口孔中,以在从所述出口孔抽出的同时将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和
穿孔件,所述穿孔件具有连接至所述活塞部的一端和连接至所述穿孔销的另一端,从而当所述活塞部向前移动或返回至其原始位置时将所述穿孔销抽出或插入到所述出口孔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气装置,其中在所述穿孔销中形成有相对于所述活塞部的长度方向倾斜形成的引导孔,其中所述引导孔从靠近所述活塞部的一侧的端部向着另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出口孔逐渐倾斜,
所述穿孔件设置有自由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引导孔的联接轴,并且
当所述穿孔件与所述活塞部一起向前移动时,所述联接轴在移动至所述引导孔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的同时将所述穿孔销从所述出口孔抽出,并且当所述穿孔件与所述活塞部一起返回至其原始位置时,所述联接轴在从所述引导孔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移动至所述一侧的端部的同时将所述穿孔销插入到所述出口孔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气装置,其中所述气体排出主体包括:
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形成在所述气体排出主体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
抽吸孔,所述抽吸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部内部;和
插入通道,所述插入通道设置在所述气体排出主体中并且与所述抽吸孔连接,
其中所述气体排出构件插入到所述插入通道中,以利用抽吸力通过布置于所述抽吸孔中的所述开孔将所述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气装置,其中所述除气装置进一步包括密封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表面的密封单元,
其中所述密封单元包括第一加热构件和第二加热构件,所述第一加热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构件按压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两个侧表面,同时向所述二次电池的两个侧表面施加热量以密封所述开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加热构件包括第一插入表面和第一密封表面,所述第一插入表面插入到以围绕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形状形成在所述穿孔主体的一个表面中的第一插入凹槽中,所述第一密封表面密封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密封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插入表面的尺寸小的尺寸,并且
所述第二加热构件包括第二插入表面和第二密封表面,所述第二插入表面插入到以围绕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形状形成在所述气体排出主体的一个表面中的第二插入凹槽中,所述第二密封表面密封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密封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二插入表面的尺寸小的尺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插入凹槽和所述第一插入表面的每一个或者所述第二插入凹槽和所述第二插入表面的每一个具有多边形形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气装置,进一步包括盖单元,所述盖单元设置有第一固定盖和第二固定盖,所述第一固定盖固定插入到所述穿孔主体的所述第一插入凹槽中的所述第一加热构件,所述第二固定盖固定插入到所述气体排出主体的所述第二插入凹槽中的所述第二加热构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气装置,进一步包括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使所述穿孔单元和所述气体排出单元沿其中所述穿孔单元和所述气体排出单元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从而紧密地附接至所述二次电池或者沿其中所述穿孔单元与所述气体排出单元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不紧密地附接至所述二次电池。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气装置,进一步包括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使所述穿孔单元和所述气体排出单元朝向所述二次电池下降或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除气装置,进一步包括引导单元,所述引导单元设置有第一引导构件和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穿孔单元的底表面上以面对所述二次电池,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气体排出单元的底表面上以面对所述二次电池,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和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底表面形成为朝向所述二次电池倾斜的倾斜表面。
14.一种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主体,所述二次电池安放在所述主体上;和
除气装置,所述除气装置将安放在所述主体上的所述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
其中所述除气装置包括:
穿孔单元,所述穿孔单元包括穿孔主体和穿孔构件,所述穿孔主体布置于所述二次电池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所述穿孔构件将被所述穿孔主体密封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以形成开孔;和
气体排出单元,所述气体排出单元包括气体排出主体和气体排出构件,所述气体排出主体布置于所述二次电池的另一个表面上,以密封其中形成有所述开孔的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所述气体排出构件通过被所述气体排出主体密封的所述开孔将所述二次电池内的气体排出到外部,
其中所述穿孔构件形成从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至所述另一个表面的一侧的所述开孔,
其中所述穿孔主体包括: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形成在所述穿孔主体的一个表面上,以密封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和出口孔,所述出口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密封部内部,
其中所述穿孔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出口孔中的穿孔部,所述穿孔部在从所述出口孔抽出的同时将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一侧穿孔,以形成所述开孔。
15.一种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安放步骤(S10),将一个或多个二次电池安放在主体上;
第一次充电/放电步骤(S20),通过使用充电/放电装置以第一电压对安放在所述主体上的所述二次电池进行第一次充电和放电;
第二次充电/放电步骤(S30),通过使用所述充电/放电装置以第二电压对被第一次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进行第二次充电和放电;
气体排出步骤(S40),通过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气装置将被第二次充电和放电的所述二次电池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和
第三次充电/放电步骤(S50),通过使用所述充电/放电装置以第三电压对排出了气体的所述二次电池进行第三次充电和放电。
CN201980009607.7A 2019-01-07 2019-10-21 除气装置及包括该除气装置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和方法 Active CN1118197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01910A KR102389408B1 (ko) 2019-01-07 2019-01-07 디가싱장치. 그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제조설비 및 제조방법
KR10-2019-0001910 2019-01-07
PCT/KR2019/013817 WO2020145490A1 (ko) 2019-01-07 2019-10-21 디가싱장치. 그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제조설비 및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19713A CN111819713A (zh) 2020-10-23
CN111819713B true CN111819713B (zh) 2022-09-13

Family

ID=71520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9607.7A Active CN111819713B (zh) 2019-01-07 2019-10-21 除气装置及包括该除气装置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2378B2 (zh)
EP (1) EP3734693A4 (zh)
KR (1) KR102389408B1 (zh)
CN (1) CN111819713B (zh)
WO (1) WO20201454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89740B1 (ko) * 2020-11-03 2023-01-18 (주) 에이프로 디개싱 유닛을 구비한 가압 활성화 장치
KR20230050975A (ko) * 2021-10-08 2023-04-17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 전지의 활성화 장치와 그 활성화 방법
KR20230069568A (ko) * 2021-11-12 2023-05-19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용 가스제거설비
KR20230076311A (ko) * 2021-11-24 2023-05-3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 셀의 포메이션 장치
KR102416581B1 (ko) * 2021-12-24 2022-07-05 주식회사 티엠프라자 배터리 셀 가스 제거 장치
KR102501255B1 (ko) * 2022-01-21 2023-02-17 주식회사 티엠프라자 배터리 셀 가스제거 모듈
KR102428663B1 (ko) * 2022-04-22 2022-08-03 (주)하나기술 이차전지 셀 디가싱 장치
KR102607707B1 (ko) * 2022-09-06 2023-11-29 주식회사티엠프라자 이차전지용 가스제거모듈
KR102537775B1 (ko) * 2022-10-07 2023-06-01 (주)원터치 펀칭 가공 시 선택적으로 하사점에 고정되는 펀치에 의해 다양한 형태의 가공을 수행하며 공압에 의해 작동 주기마다 펀치를 원위치로 빠르게 낙하시킴으로써 작동속도가 향상된 프레스 펀치기
KR102557185B1 (ko) * 2022-12-27 2023-07-19 주식회사티엠프라자 이차전지파우치용 디가싱모듈
KR102557189B1 (ko) * 2023-01-17 2023-07-20 주식회사티엠프라자 이차전지파우치용 디가싱모듈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53547A (ja) * 1999-06-08 2000-12-19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角形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ガス抜き方法
CN103201890A (zh) * 2010-12-02 2013-07-10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电池单元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制造的电池单元
CN104134771A (zh) * 2013-05-02 2014-11-05 株式会社Lg化学 能够排出袋型电池单元内部的气体的电池组
KR20160076608A (ko) * 2014-12-23 2016-07-0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가스 제거 장치에 의한 전지셀의 제조방법
KR20160118082A (ko) * 2015-04-01 2016-10-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셀의 가스제거장치 및 방법
CN107690721A (zh) * 2015-06-09 2018-02-13 拉德博伊尔-科斯维希工业伙伴有限公司 生产用于电池结构的电解质‑袋装电池的方法、对应装置以及电解质‑袋装电池
KR20180062839A (ko) * 2016-12-01 2018-06-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셀 디가싱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83923A (ja) 2000-03-30 2001-10-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0921398B1 (ko) 2007-02-15 2009-10-14 (주)제이티 이송툴의 픽커 및 그를 가지는 이송툴
US9847547B2 (en) * 2013-09-30 2017-12-19 Lg Chem,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condary battery
CN105794036B (zh) 2013-12-11 2018-08-2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排气孔形成工艺及排气孔形成装置
JP6292024B2 (ja) 2014-05-21 2018-03-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2234702B1 (ko) 2014-09-16 2021-04-0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외장재 어셈블리와, 각형 이차 전지와, 각형 전지의 제조 방법
JP6637955B2 (ja) 2015-02-16 2020-01-29 株式会社エンビジョンAescジャパン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845958B1 (ko) 2015-08-17 2018-04-05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1748362B1 (ko) 2016-02-02 2017-06-19 (주)엔에스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 제조 방법
KR102518866B1 (ko) 2016-03-03 2023-04-06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벤팅부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2217443B1 (ko) * 2016-11-30 2021-02-2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 가스제거장치 및 가스제거방법
KR102067715B1 (ko) 2016-12-01 2020-01-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셀 디가싱 장치
KR20180062837A (ko) * 2016-12-01 2018-06-11 대덕대학산학협력단 IoT 복합 모듈러 디바이스의 스마트 동글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53547A (ja) * 1999-06-08 2000-12-19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角形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ガス抜き方法
CN103201890A (zh) * 2010-12-02 2013-07-10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电池单元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制造的电池单元
CN104134771A (zh) * 2013-05-02 2014-11-05 株式会社Lg化学 能够排出袋型电池单元内部的气体的电池组
KR20160076608A (ko) * 2014-12-23 2016-07-0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가스 제거 장치에 의한 전지셀의 제조방법
KR20160118082A (ko) * 2015-04-01 2016-10-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셀의 가스제거장치 및 방법
CN107690721A (zh) * 2015-06-09 2018-02-13 拉德博伊尔-科斯维希工业伙伴有限公司 生产用于电池结构的电解质‑袋装电池的方法、对应装置以及电解质‑袋装电池
KR20180062839A (ko) * 2016-12-01 2018-06-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셀 디가싱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34693A1 (en) 2020-11-04
US20200373631A1 (en) 2020-11-26
US11362378B2 (en) 2022-06-14
EP3734693A4 (en) 2021-04-07
CN111819713A (zh) 2020-10-23
WO2020145490A1 (ko) 2020-07-16
KR102389408B1 (ko) 2022-04-22
KR20200085589A (ko) 2020-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19713B (zh) 除气装置及包括该除气装置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设备和方法
RU2703451C2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гальванических пакет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дл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х батарей,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гальванический пакетный элемент
DE112013005284B4 (de) Herstellungsverfahren einer abgedichteten Batterie, Abdichtelement für abgedichtete Batterie und abgedichtete Batterie
JP5227297B2 (ja) 2次電池
EP2876724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condary battery
US20060292437A1 (en) Sealed prismatic battery
EP1961056B1 (en) Prismatic battery having electrolyte injection hole with sealing property.
EP3913715B1 (en) Degassing apparatus of pouch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degass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DE112011105667T5 (de) Batterie
US9847547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condary battery
CN103314470B (zh) 蓄电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DE102012212379A1 (de) Batteriezelle und Verfahren zum Verschließen der Batteriezelle
KR102177819B1 (ko) 각형 이차전지의 제조 방법 및 제조 장치
EP4187687A1 (en) Battery cell
EP2626926A2 (en) Prismatic battery having electrolyte injection port with superior sealing performance
CN104425783B (zh) 蓄电装置
KR102113654B1 (ko) 전지셀 제조방법
JP2019044928A (ja) ブラインドリベットおよび密閉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EP4336609A1 (en) Gas removal equipment for secondary battery
KR102544138B1 (ko) 디가스 라인 클리닝 장치
KR20160116469A (ko) 이차전지용 밀봉장치 및 밀봉방법
US20240120559A1 (en) Device for withstand pressure evaluation 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withstand pressure
EP4243133A1 (en) Pressure activation device including degassing unit
CN103915583A (zh) 密封部件帽、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KR102118664B1 (ko) 이차전지용 전해액 주입장치 및 주입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15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LG CHEM,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