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18969A - 心室内除颤导管 - Google Patents
心室内除颤导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18969A CN111818969A CN201880090739.2A CN201880090739A CN111818969A CN 111818969 A CN111818969 A CN 111818969A CN 201880090739 A CN201880090739 A CN 201880090739A CN 111818969 A CN111818969 A CN 1118189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tal end
- electrode group
- hose member
- end portion
- operation c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7914 intraventricular adminis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10000005245 right atrium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10000003748 coronary sinus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10000001631 vena cava inferior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10000003462 ve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4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group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03658 Atrial Fibrill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2620 vena cava superio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14 Polyether block 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47 cardia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61 ventric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60 Pt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96 beau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45 thermoplas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producing shock effects
- A61N1/39—Heart defibrillators
- A61N1/395—Heart defibrillators for trea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5—Electrodes for implantation or insertion into the body, e.g. heart electrode
- A61N1/056—Transvascular endocardial electrode systems
- A61N1/0563—Transvascular endocardial electrode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fibrillation or cardiovers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5—Electrodes for implantation or insertion into the body, e.g. heart electrode
- A61N1/056—Transvascular endocardial electrode systems
- A61N1/057—Anchoring means; Means for fixing the head inside the hear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producing shock effects
- A61N1/39—Heart defibrilla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producing shock effects
- A61N1/39—Heart defibrillators
- A61N1/3956—Implantable devices for applying electric shocks to the heart, e.g. for cardiovers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38—Type of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 A61B2017/00243—Type of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cardiac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除颤导管,能够借助从下大静脉进入而将安装于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的第一DC电极组配置于冠状静脉窦内,将第二DC电极组配置于右心房内。除颤导管具备:安装于软管部件(10)的第一DC电极组(31G)和第二DC电极组(32G);用于使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向两个方向弯曲的第一操作用线缆(71)和第二操作用线缆(72),在抑制了比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第一操作用线缆的后端时,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1)大致为270°,在抑制了比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第二操作用线缆的后端时,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2)大致为9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入到心室内,去除心房颤动的心室内除颤导管。
背景技术
在心脏导管术中发生心房颤动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电除颤。
作为用于在心室内进行那样的除颤的导管,本申请人提出如下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其具备:具有多腔构造的绝缘性的软管部件;与软管部件的基端连接的手柄;由安装于软管部件的前端区域的多个环状电极构成的第一DC电极组;从第一DC电极组向基端侧分离且由安装于软管部件的多个环状电极构成的第二DC电极组;由与构成第一DC电极组的各个电极连接的导线构成的第一导线组;由与构成第二DC电极组的各个电极连接的导线构成的第二导线组;以及为了使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弯曲并且使导管的前端偏转而从软管部件的中心轴偏心地在该软管部件内延伸,其后端能够进行拉动操作的操作用线缆,所述第一导线组与所述第二导线组与所述操作用线缆在所述软管部件的相互不同的管腔延伸,所述心室内除颤导管在进行除颤时,对所述第一DC电极组与所述第二DC电极组外加相互不同的极性的电压(参照专利文献1)。
将这样的结构的心室内除颤导管的前端部分从上大静脉插入右心房内,进而插入位于右心房的后下壁的冠状静脉窦的开口(冠状静脉窦口),由此在配置为第一DC电极组位于冠状静脉窦内,第二DC电极组位于右心房内后,对第一DC电极组和第二DC电极组外加相互不同的极性的电压。由此能够对发生心房颤动的心脏,施加除颤所需并且充分的电能。
最近,进行将心室内除颤导管从下大静脉插入右心房内并插入冠状静脉窦口的手术操作。
这样的手术(从下大静脉进入)与将心室内除颤导管从上大静脉插入右心房内并插入冠状静脉窦口的以往的手术操作(从上大静脉进入)相比较,侵袭性较低,并且从术后的美容的观点出发也是优选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3708号公报
在从下大静脉进入的过程中,优选进行在通过插入到右心房内的除颤导管的前端部分形成有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环后,将该除颤导管的前端部分插入冠状静脉窦口的手术操作。
然而,从下大静脉进入与从上大静脉进入相比较,将心室内除颤导管的前端部分插入冠状静脉窦口的操作较难。
在此,专利文献1公开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假定从上大静脉进入来构成,则拉动操作操作用线缆的后端引起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的弯曲量较小(弯曲角度充其量是90°左右),因而无法通过该前端部分形成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形状的环。因此,即便将软管部件的有效长度延长至适合从下大静脉进入的长度,也无法将除颤导管的前端引导到冠状静脉窦口的附近。
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虑在拉动操作操作用线缆的后端前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提前形成某种程度的弯曲形状(预成形),由此通过进行拉动操作后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形成预期的环,将除颤导管的前端引导到冠状静脉窦口的附近。
然而,即便在右心房内完成了形成由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所得到的环,被引导到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除颤导管的前端也未指向冠状静脉窦口(冠状静脉窦口位于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的弯曲方向的相反侧)的情况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变得无法将除颤导管的前端部分插入冠状静脉窦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以上那样的情况所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从下大静脉插入右心房内,通过插入的前端部分在右心房内形成环之后,可靠地进行将该前端部分插入冠状静脉窦口的手术操作的心室内除颤导管。
(1)本发明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其特征在于,具备:
绝缘性的软管部件,其至少在前端部分具有挠性;
控制手柄,其与所述软管部件的基端连接;
前端触头,其固定于所述软管部件的前端;
第一DC电极组,其由安装于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多个环状电极构成;
第二DC电极组,其从所述第一电极组向基端侧分离,并且由安装于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多个环状电极构成;
第一导线组,其由与构成所述第一DC电极组的各个电极连接的多个导线构成;
第二导线组,其由与构成所述第二DC电极组的各个电极连接的多个导线构成;
第一操作用线缆,其为了使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向第一方向弯曲而从所述软管部件的中心轴偏心地在所述软管部件内延伸,其前端连接固定于所述前端触头或者所述软管部件的前端,其后端能够进行拉动操作;以及
第二操作用线缆,其为了使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侧的第二方向弯曲,以隔着所述软管部件的中心轴而与所述第一操作用线缆对置的方式在所述软管部件内延伸,其前端连接固定于所述前端触头或者所述软管部件的前端,其后端能够进行拉动操作,
所述心室内除颤导管是通过在所述第一DC电极组与所述第二DC电极组之间外加相互不同的极性的电压而在心室内进行除颤的导管,
在抑制了比所述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所述第一操作用线缆的所述后端时,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比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前端侧的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1)大于180°。
在此,“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是指未弯曲的基端部分延伸的方向与弯曲的前端部分延伸的方向(软管部件的前端指向的方向)所成的角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弯曲角度(θ1)大于180°,由此在利用从下大静脉进入的实际的手术操作中,能够通过从下大静脉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容易地形成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形状的环,由此能够将除颤导管的前端引导到冠状静脉窦口的附近。
另外,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即便被引导到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除颤导管的前端不指向该冠状静脉窦口,通过拉动操作第二操作用线缆的后端,使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向第二方向弯曲,从而也能够使除颤导管的前端指向冠状静脉窦口。由此能够将除颤导管的前端部分可靠地插入到冠状静脉窦口。
(2)优选为在本发明的心室内除颤导管中,所述弯曲角度(θ1)是200°~360°,
在抑制了比所述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所述第二操作用线缆的所述后端时,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2)是10°~90°。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弯曲角度(θ1)为200°以上,由此在利用从下大静脉进入的实际的手术操作中,通过从下大静脉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能够容易地形成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形状的环。
另外,弯曲角度(θ1)为360°以下,由此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通过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能够形成合适的尺寸的环。
另外,弯曲角度(θ2)为10°以上,由此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即便在右心房内的环的形成后,冠状静脉窦口位于形成环的前端部分的弯曲方向(第一方向)的相反侧,也能够充分地使除颤导管的前端指向该冠状静脉窦口。
另外,弯曲角度(θ2)为90°以下,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使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向第二方向弯曲时的平面性。
(3)优选为在本发明的心室内除颤导管中,在抑制了比所述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所述第一操作用线缆的所述后端时,所述导管的前端指向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第二DC电极组的安装区域。
(4)优选为在本发明的心室内除颤导管中,在抑制了比所述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所述第一操作用线缆的所述后端时,所述导管的前端与比所述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未弯曲的部分)分离的距离(D)为50mm以下。
(5)本发明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其特征在于,具备:
绝缘性的软管部件,其至少在前端部分具有挠性;
控制手柄,其与所述软管部件的基端连接;
前端触头,其固定于所述软管部件的前端;
第一DC电极组,其由安装于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多个环状电极构成;
第二DC电极组,其从所述第一DC电极组向基端侧分离,并且由安装于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多个环状电极构成;
第一导线组,其由与构成所述第一DC电极组的各个电极连接的多个导线构成;
第二导线组,其由与构成所述第二DC电极组的各个电极连接的多个导线构成;以及
操作用线缆,其为了使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弯曲而从所述软管部件的中心轴偏心地在所述软管部件内延伸,其前端连接固定于所述前端触头或者所述软管部件的前端,其后端能够进行拉动操作,
所述心室内除颤导管是通过在所述第一DC电极组与所述第二DC电极组之间外加相互不同的极性的电压而在心室内件除颤的导管,
在抑制了比所述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所述操作用线缆的所述后端时,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比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前端侧的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大于180°。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弯曲角度(θ)大于180°,由此在利用从下大静脉进入的实际的手术中,通过从下大静脉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能够形成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形状的环,由此能够将除颤导管的前端引导到冠状静脉窦口的附近。
(6)优选为在所述(5)的心室内除颤导管中,所述弯曲角度(θ)是200°~360°。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弯曲角度(θ)为200°以上,由此在利用从下大静脉进入的实际的手术中,通过从下大静脉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能够容易地形成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形状的环。
另外,弯曲角度(θ)为360°以下,由此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通过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能够形成合适的尺寸的环。
根据本发明的心室内除颤导管,能够将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从下大静脉插入右心房内,通过插入的前端部分在右心房内形成环之后,可靠地进行将该前端部分插入到冠状静脉窦口的手术。其结果,通过从下大静脉进入,能够将安装于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的第一DC电极组配置于冠状静脉窦内,将第二DC电极组配置于右心房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的俯视图。
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除颤导管的软管部件的横剖视图(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构成图1所示的除颤导管的软管部件的横剖视图(图1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表示使构成图1所示的心室内除颤导管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比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前端侧)向第一方向最大限地弯曲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使构成图1所示的心室内除颤导管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比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前端侧)向第二方向最大限地弯曲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除颤导管留置于心室内的状态的X射线图像。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使构成图7所示的心室内除颤导管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比第二DC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前端侧)最大限地弯曲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5所示的该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100具备:具有挠性的多腔构造的软管部件10;与其基端连接的控制手柄20;固定于软管部件10的前端的前端触头35;由安装于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8个环状电极31构成的第一DC电极组31G;从第一DC电极组31G向基端侧分离并且由安装于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8个环状电极32构成的第二DC电极组32G;在第一DC电极组31G的基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安装的测量电位用的两个环状电极33;在第二DC电极组32G的基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安装的测量电位用的两个环状电极34;由与构成第一DC电极组31G的各个电极31连接的8根导线41构成的第一导线组41G;由与构成第二DC电极组32G的各个电极32连接的8根导线42构成的第二导线组42G;与测量电位用的各个环状电极33连接的两根导线43;与测量电位用的各个环状电极34连接的两根导线44;为了使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第一方向弯曲而从软管部件10的中心轴偏心地在软管部件10内延伸,其前端连接固定于前端触头35,其后端能够进行拉动操作的第一操作用线缆71;以及为了使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第二方向弯曲,以隔着软管部件10的中心轴而与第一操作用线缆71对置的方式在软管部件10内延伸,其前端连接固定于前端触头35,其后端能够进行拉动操作的第二操作用线缆72,所述除颤导管100是通过在第一DC电极组31G与第二DC电极组32G之间外加相互不同的极性的电压而在心室内进行除颤的导管,在抑制了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第一操作用线缆71的后端时,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1)大致为270°,在抑制了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第二操作用线缆72的后端时,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2)大致为90°。
在图1、图4以及图5中,51、52是电极连接器,61、62是外部软线。
该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100具备:软管部件10、控制手柄20、前端触头35、第一DC电极组31G、第二DC电极组32G、测量电位用的电极33和34、第一导线组41G、第二导线组42G、导线43和44、第一操作用线缆71、第二操作用线缆72、电极连接器51和52、以及外部软线61和62。
构成除颤导管100的软管部件10是具有多腔构造的绝缘性的软管部件。
软管部件10的外径例如为1.2~3.3mm,若示出优选的一个例子,则是2.0mm。
软管部件10的有效长度假设规定为从下大静脉进入,例如为950~1020mm,若示出优选的一个例子,则是950mm。
如图2和图3所示,构成除颤导管100的软管部件10具备:由相对低硬度的树脂构成的内部16;由包覆该内部16的相对高硬度的树脂构成的外部17;以及埋设于软管部件10的基端部分的外部17的编织体18。
作为构成内部16和外部17的树脂,能够列举出聚醚嵌段酰胺(PEBAX)、尼龙等热塑性聚酰胺系弹性体。
在软管部件10(内部16)分别通过氟类树脂构成的管腔软管19划分而形成有在前端和基端开口的四个管腔11L~14L。
作为构成管腔软管19的氟类树脂,能够举出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聚四氟乙烯(PTFE)等。
构成内部16的树脂的硬度优选为25D~40D。
构成外部17的树脂的硬度优选为35D~75D,更优选为50D~75D。
构成外部17的树脂通常根据轴向而使用不同的硬度的树脂。由此,软管部件10构成为硬度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阶段地升高。
若示出外部17的硬度变化的一个例子,从软管部件10的前端起0mm~51.5mm的范围的树脂硬度是50.5D,从前端起51.5mm~158.5mm的范围的树脂硬度是70D,从前端起且从158.5mm的位置至基端的硬度是75D。而且,在从软管部件10的前端起且从339.5mm的位置至基端的外部17埋设有编织体18。
如图1所示,构成除颤导管100的控制手柄20具有手柄主体21、旋转操作部23以及变形消除器24。在旋转操作部23形成有用于旋转操作的旋钮231和232。
在此,旋钮231与旋钮232的尺寸不同,旋钮231较大。旋钮的尺寸不同,由此操作者能够对手指放在哪个旋钮不目视观察而通过该手指的感觉来识别,其结果,能够实现缩短手术操作的时间。
在旋转操作部23形成有旋钮231侧连接固定有后述的第一操作用线缆71的后端,将手指放在旋钮231而使旋转操作部23沿图1的箭头A1所示方向旋转,由此能够拉动第一操作用线缆71的后端。
在旋转操作部23的形成有旋钮232侧连接固定有后述的第二操作用线缆72的后端,将手指放在旋钮232而使旋转操作部23沿图1的箭头B1所示方向旋转,由此能够拉动第二操作用线缆72的后端。
在图1所示的状态(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未弯曲的中立的状态)下,相对较小的旋钮232形成于旋转操作部23的比旋转轴靠基端侧的位置。
由此,能够将旋转操作部23沿箭头A1所示方向旋转的旋转量大于能够沿箭头B1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旋转量。
在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安装有第一DC电极组31G和第二DC电极组32G。
在本发明中,“电极组”是指构成同一极(具有相同的极性),或者具有同一目的,并以较窄的间隔(例如5mm以下)安装的多个电极的集合体。
第一DC电极组是将构成同一极(“-”极或“+”极)的多个电极以较窄的间隔安装于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而构成的。在此,构成第一DC电极组的电极的个数根据电极的宽度、配置间隔而不同,例如为4~13个,优选为8~10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DC电极组31G由8个环状电极31构成。构成第一DC电极组31G的电极31经由导线(构成图2和图3所示的第一导线组41G的导线41)和后述的电极连接器51而与直流电源装置中的同一极的端子连接。
在此,电极31的宽度(轴向的长度)优选是2~5mm,若示出优选的一个例子,则是4mm。
若电极31的宽度过窄,则电压外加时的发热量过大,有可能对周边组织造成损伤。另一方面,若电极31的宽度过宽,则有时损伤软管部件10中的安装有第一DC电极组31G的部分的挠性、柔软性。
电极31的安装间隔(相邻的电极的分离距离)优选是1~5mm,若示出优选的一个例子,则是2mm。
在使用心室内除颤导管100时(配置于心室内时),第一DC电极组31G位于冠状静脉窦(CS)内。
第二DC电极组是在从第一DC电极组的安装位置向基端侧分离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以较窄的间隔安装构成与第一DC电极组相反的极(“+”极或者“-”极)的多个电极而成。在此,构成第二DC电极组的电极的个数根据电极的宽度、配置间隔也不同,例如为4~13个,优选为8~10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DC电极组32G由8个环状电极32构成。构成第二DC电极组32G的电极32经由导线(构成图3所示的第二导线组42G的导线42)和后述的连接器52,与直流电源装置中的同一极的端子(与连接有第一DC电极组31G的端子相反的极的端子)连接。
由此,相互不同的极性的电压外加于第一DC电极组31G(电极31)、和第二DC电极组32G(电极32),第一DC电极组31G与第二DC电极组32G成为相互极性不同的电极组(一方电极组是“-”极时,另一方电极组是“+”极)。
在此,电极32的宽度(轴向的长度)优选是2~5mm,若示出优选的一个例子,则是4mm。
若电极32的宽度过窄,则电压外加时的发热量过大,有可能对周边组织造成损伤。另一方面,若电极32的宽度过宽,则有时损伤软管部件10中的安装有第二DC电极组32G的部分的挠性、柔软性。
电极32的安装间隔(相邻的电极的分离距离)优选是1~5mm,若示出优选的一个例子,则是2mm。
在使用心室内除颤导管100时(配置于心室内时),第二DC电极组32G位于右心房(RA)内。
另外,构成第一DC电极组31G和第二DC电极组的电极也能够用于测定电位。
在第一DC电极组31G的基端侧作为测量电位用而安装有两个电极33,在第二DC电极组32G的基端侧作为测量电位用也安装有两个电极34。
安装于第一DC电极组31G的基端侧的电极33经由导线(图2和图3所示的导线43)和后述的连接器51而与心电图仪连接。
安装于第二DC电极组32G的基端侧的电极34经由导线(图3所示的导线44)和后述的连接器52而与心电图仪连接。
在此,电极33和电极34的宽度(轴向的长度)优选是0.5~2.0mm,若示出优选的一个例子,则是1.2mm。
若电极33或者电极34的宽度过宽,则心电位的测定精度降低、异常电位发生部位的确定变得困难。
在软管部件10的前端安装有前端触头35。
在该前端触头35不连接导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将前端触头35作为电极使用。但通过使其连接导线,也能够作为电极使用。前端触头35的构成材料是白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各种树脂材料等,并不特别限定。
第一DC电极组31G(基端侧的电极31)与第二DC电极组32G(前端侧的电极32)分离的距离优选是40~100mm,更优选是50~90mm,若示出优选的一个例子,则是70mm。
作为构成第一DC电极组31G的电极31、构成第二DC电极组32G的电极32、以及测量电位用的电极33和34,为了使对于X射线的造影性良好,优选使用白金或者白金系的合金构成。
图2和图3所示的第一导线组41G是与构成第一DC电极组31G的8个电极31各自连接的8根导线41的集合体。
通过第一导线组41G(导线41),能够将构成第一DC电极组31G的8个电极31各自与直流电源装置电连接。
构成第一DC电极组31G的8个电极31分别与不同的导线41连接。导线41各自在其前端焊接于电极31的内周面,并且从形成于软管部件10的管壁的侧孔进入到第二管腔12L。进入到第二管腔12L的8根导线41作为第一导线组41G,沿该第二管腔12L延伸并进入控制手柄20的内部。
图3所示的第二导线组42G是与构成第二DC电极组32G的8个电极32各自连接的8根导线42的集合体。
通过第二导线组42G(导线42),能够将构成第二DC电极组32G的8个电极32各自与直流电源装置电连接。
构成第二DC电极组32G的8个电极32分别与不同的导线42连接。导线42各自在其前端焊接于电极32的内周面,并且从形成于软管部件10的管壁的侧孔进入第四管腔14L。进入到第四管腔14L的8根导线42作为第二导线组42G,沿该第四管腔14L延伸并进入控制手柄20的内部。
如上述那样,第一导线组41G(8根导线41)沿第二管腔12L延伸,第二导线组42G(8根导线42)沿第四管腔14L延伸,由此能够将第一导线组41G、第二导线组42G在软管部件内绝缘隔离。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外加心室内除颤所需要的电压时,在第一导线组41G(第一DC电极组31G)与第二导线组42G(第二DC电极组32G)之间产生短路。
图2和图3所示的两根导线43分别与测量电位用的两个电极33连接。
两根导线43在各自的前端焊接于电极33的内周面,并且从形成于软管部件10的管壁的侧孔进入第二管腔12L,与构成第一导线组41G的导线41一起,沿该第二管腔12L延伸并进入控制手柄20的内部。通过导线43,能够将电极33各自与心电图仪连接。
图3所示的两根导线44分别与测量电位用的两个电极34连接。
两根导线44在各自的前端焊接于电极34的内周面,并且从形成于软管部件10的管壁的侧孔进入第四管腔14L,与构成第二导线组42G的导线42一起,沿该第四管腔14L延伸并进入控制手柄20的内部。通过导线44,能够将电极34各自与心电图仪连接。
导线41、导线42、导线43以及导线44均由被聚酰亚胺等树脂包覆了金属导线的外周面而得的树脂包覆线构成。在此,作为包覆树脂的膜厚为2~30μm左右。
电极连接器51和电极连接器52分别配置于控制手柄20的外部,在它们的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多个端子。
外部软线61是用于将从软管部件10(第二管腔12L)进入到控制手柄20的内部的导线41和导线43向电极连接器51引导的部件。
外部软线62是用于将从软管部件10(第四管腔14L)进入到控制手柄20的内部的导线42和导线44向电极连接器52引导的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100具备:用于将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第一方向(图1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弯曲的第一操作用线缆71、和用于将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第二方向(图1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弯曲的第二操作用线缆72。
在此,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是同一平面上的相互相反的弯曲方向。
第一操作用线缆71和第二操作用线缆72由不锈钢、Ni-Ti系超弹性合金制构成,但并非必需由金属构成,例如也可以由高强度的非导电性线缆等构成。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操作用线缆71以能够沿管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插通于软管部件10的第一管腔11L。
第一操作用线缆71的前端通过填充于前端触头35的内部空间的焊料而连接固定于前端触头35。
第一操作用线缆71的后端连接固定于控制手柄20的旋转操作部23(形成有旋钮231侧),能够进行拉动操作。
将手指放在旋钮231而使旋转操作部23沿图1的箭头A1所示的方向旋转,由此能够拉动第一操作用线缆71的后端而将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图1的箭头A所示的第一方向弯曲。
另一方面,第二操作用线缆72以能够沿管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插通于软管部件10的第三管腔13L。
第二操作用线缆72的前端通过填充于前端触头35的内部空间的焊料而连接固定于前端触头35。
第二操作用线缆72的后端连接固定于控制手柄20的旋转操作部23(形成有旋钮232侧),能够进行拉动操作。
将手指放在旋钮232而使旋转操作部23沿图1的箭头B1所示的方向旋转,由此能够拉动第二操作用线缆72的后端,使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图1的箭头B所示的第二方向弯曲。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100中,从图1所示的状态(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未弯曲的中立的状态)开始,能够将旋转操作部23沿箭头A1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旋转量设定为大于能够沿箭头B1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旋转量,由此,能够拉动第一操作用线缆71的后端的长度(最大拉动长度)也长于能够拉动第二操作用线缆72的后端的长度(最大拉动长度)。
图4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100中在抑制了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第一操作用线缆71的后端,使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第一方向弯曲时的弯曲形状。
如图4所示,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前端位置靠前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1)大致为270°。
这样,与以往的除颤导管相比较,根据显示较大的弯曲角度(θ1)的本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100,在利用从下大静脉进入的实际的手术操作中,例如,在直到第二DC电极组32G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右心房内为止,将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从下大静脉插入到右心房内后,拉动第一操作用线缆71的后端,由此能够通过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而容易地形成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形状的环,由此,能够将除颤导管100的前端引导到冠状静脉窦口附近。
在本发明的除颤导管中,该弯曲角度(θ1)大于180°,优选为200°~360°,更优选为240°~300°。
若该弯曲角度(θ1)为180°以下,则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无法通过从下大静脉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形成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形状的环。
另一方面,若该弯曲角度(θ1)过大,则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有时无法通过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形成合适的尺寸的环,存在难以将除颤导管的前端引导到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情况。
如图4所示,除颤导管100的前端与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被抑制弯曲的部分)的软管部件10分离。
另外,除颤导管100的前端指向软管部件10的第二DC电极组32G的安装区域。
这样,在除颤导管100的前端与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软管部件10之间确保一定的分离距离(D),并且除颤导管100的前端指向软管部件10的第二DC电极组32G的安装区域,由此在利用从下大静脉进入的实际的手术操作中,能够通过插入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形成能够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合适的尺寸的环。
在本发明的除颤导管中,作为除颤导管100的前端与第二DC电极组的安装区域处的软管部件10分离的距离(D)优选是50mm以下。
在除颤导管的前端指向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安装区域靠前端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有时通过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形成的环不具有充分的尺寸。
另一方面,在除颤导管的前端指向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安装区域靠基端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分离距离(D)过大的情况下,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有时通过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难以形成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形状的环。
图5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100中在抑制了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第二操作用线缆72的后端,使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第二方向弯曲时的弯曲形状。
如图5所示,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前端位置靠前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2)大致为90°。
这样,根据能够将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第二方向弯曲的本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100,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即便被引导到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除颤导管100的前端不指向冠状静脉窦口,通过拉动操作第二操作用线缆72的后端,使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第二方向弯曲,也能够使除颤导管100的前端指向冠状静脉窦口。其结果,能够将除颤导管100的前端部分可靠并且容易地插入冠状静脉窦口。
在本发明的除颤导管中,弯曲角度(θ2)优选为10°~90°。
若弯曲角度(θ2)为10°以上,则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即便冠状静脉窦口位于形成环的前端部分的弯曲方向(第一方向)的相反侧,也能够充分地使除颤导管100的前端指向并插入该冠状静脉窦口。
另外,通过使弯曲角度(θ2)为90°以下,能够充分地确保使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第二方向弯曲时的平面性。
图6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100留置到心室内的状态的X射线图像,具备分别由8个环状电极构成的第一DC电极组和第二DC电极组的导管是本实施方式的除颤导管。
图6所示的除颤导管的前端部分从下大静脉插入右心房内,在右心房内形成环之后插入到冠状静脉窦口,第一DC电极组配置于冠状静脉窦内,第二DC电极组配置于右心房内。
另外,在图6中能够看到通过包含第二DC电极组的安装区域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以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方式形成的环。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除颤导管并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除颤导管也可以是具备一根操作用线缆的所谓的单向型。
作为那样的单向型除颤导管,图7和图8所示的除颤导管200具备:具有挠性的多腔构造的软管部件10;与其基端连接的控制手柄25;固定于软管部件10的前端的前端触头35;由安装于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8个环状电极31构成的第一DC电极组31G;从第一DC电极组31G向基端侧分离并且由安装于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8个环状电极32构成的第二DC电极组32G;安装于第一DC电极组31G的基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测量电位用的两个环状电极33;安装于第二DC电极组32G的基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测量电位用的两个环状电极34;由与构成第一DC电极组31G的各个电极31连接的8根导线构成,在软管部件10的内部(第二管腔)延伸的第一导线组;由与构成第二DC电极组32G的各个电极32连接的8根导线构成,在软管部件10的内部(第四管腔)延伸的第二导线组;与测量电位用的各个环状电极33连接且在软管部件10的内部(第二管腔)延伸的两根导线;与测量电位用的各个环状电极34连接且在软管部件10的内部(第四管腔)延伸的两根导线;以及为了使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弯曲而从软管部件10的中心轴偏心地在软管部件10的内部(第一管腔)延伸,其前端连接固定于前端触头35,其后端能够进行拉动操作的操作用线缆,所述除颤导管200是通过在第一DC电极组31G与第二DC电极组32G之间外加相互不同的极性的电压而在心室内进行除颤的导管,在抑制了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操作用线缆的后端时,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大致为270°。
图7示出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未弯曲的状态的除颤导管200。
图8示出在抑制了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操作用线缆的后端,使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弯曲时的除颤导管200。
在图7和图8中,由与图1~图5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部分是与通过这些图说明的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构成该除颤导管200的控制手柄25具有:内置连接器的手柄主体26、旋转操作部27、以及变形消除器29。在旋转操作部27形成有用于旋转操作的旋钮28。
将手指放在旋钮28而使旋转操作部27沿图7的箭头A1所示的方向旋转,由此能够拉动操作用线缆的后端而使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向图7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弯曲。
在除颤导管200中,构成第一DC电极组31G的电极31经由构成第一导线组的导线和内置于手柄25的基端部的连接器,与直流电源装置中的同一极的端子连接。
另外,构成第二DC电极组32G的电极32经由构成第二导线组的导线和内置于手柄25的基端部的连接器,与直流电源装置中的同一极的端子(与连接有第一DC电极组31G的端子相反极的端子)连接。
测量电位用的电极33和电极34经由导线和内置于手柄25的基端部的连接器而与心电图仪连接。
如图8所示,比第二DC电极组32G的前端位置靠前端侧的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大致为270°。
这样,与以往的除颤导管相比较,根据显示较大弯曲角度(θ)的除颤导管200,在利用从下大静脉进入的实际的手术操作中,例如,在直到第二DC电极组32G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右心房内为止,将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从下大静脉插入到右心房内后,拉动操作用线缆的后端,由此能够通过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10的前端部分容易地形成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形状的环,由此,能够将除颤导管200的前端引导到冠状静脉窦口附近。
在单向型的本发明的除颤导管中,该弯曲角度(θ)大于180°,优选为200~360°,更优选为240~300°。
若该弯曲角度(θ)是180°以下,则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无法通过从下大静脉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形成沿着右心房的侧面的形状的环。
另一方面,若该弯曲角度(θ)过大,则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有时无法通过插入到右心房内的软管部件的前端部分形成合适的尺寸的环,存在难以将除颤导管的前端引导到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00…除颤导管;10…软管部件;11L-14L…管腔;16…内部;17…外部;18…编织体;19…管腔软管;20…控制手柄;21…手柄主体;23…旋转操作部;231、232…旋钮;24…变形消除器;31-34…环状电极;31G…第一DC电极组;32G…第二DC电极组;35…前端触头;41-44…导线;51、52…电极连接器;61、62…外部软线;71…第一操作用线缆;72…第二操作用线缆;200…除颤导管;25…控制手柄;26…手柄主体;27…旋转操作部;28…旋钮;29…变形消除器。
Claims (6)
1.一种心室内除颤导管,其特征在于,具备:
绝缘性的软管部件,其至少在前端部分具有挠性;
控制手柄,其与所述软管部件的基端连接;
前端触头,其固定于所述软管部件的前端;
第一电极组,其由安装于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多个环状电极构成;
第二电极组,其从所述第一电极组向基端侧分离,并且由安装于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多个环状电极构成;
第一导线组,其由与构成所述第一电极组的各个电极连接的多个导线构成;
第二导线组,其由与构成所述第二电极组的各个电极连接的多个导线构成;
第一操作用线缆,其为了使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向第一方向弯曲而从所述软管部件的中心轴偏心地在所述软管部件内延伸,其前端连接固定于所述前端触头或者所述软管部件的前端,其后端能够进行拉动操作;以及
第二操作用线缆,其为了使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侧的第二方向弯曲,以隔着所述软管部件的中心轴而与所述第一操作用线缆对置的方式在所述软管部件内延伸,其前端连接固定于所述前端触头或者所述软管部件的前端,其后端能够进行拉动操作,
所述心室内除颤导管是通过在所述第一电极组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之间外加相互不同的极性的电压而在心室内进行除颤的导管,
在抑制了比所述第二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所述第一操作用线缆的所述后端时,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1大于1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角度θ1是200°~360°,
在抑制了比所述第二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所述第二操作用线缆的所述后端时,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2是10°~9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抑制了比所述第二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所述第一操作用线缆的所述后端时,所述导管的前端指向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第二电极组的安装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抑制了比所述第二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所述第一操作用线缆的所述后端时,所述导管的前端与比所述第二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分离的距离D为50mm以下。
5.一种心室内除颤导管,其特征在于,具备:
绝缘性的软管部件,其至少在前端部分具有挠性;
控制手柄,其与所述软管部件的基端连接;
前端触头,其固定于所述软管部件的前端;
第一电极组,其由安装于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多个环状电极构成;
第二电极组,其从所述第一电极组向基端侧分离,并且由安装于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多个环状电极构成;
第一导线组,其由与构成所述第一电极组的各个电极连接的多个导线构成;
第二导线组,其由与构成所述第二电极组的各个电极连接的多个导线构成;以及
操作用线缆,其为了使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弯曲而从所述软管部件的中心轴偏心地在所述软管部件内延伸,其前端连接固定于所述前端触头或者所述软管部件的前端,其后端能够进行拉动操作,
所述心室内除颤导管是通过在所述第一电极组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之间外加相互不同的极性的电压而在心室内进行除颤的导管,
在抑制了比所述第二电极组的前端位置靠基端侧的所述软管部件的弯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拉动所述操作用线缆的所述后端时,所述软管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弯曲角度θ大于18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心室内除颤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角度θ是200°~36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40142 | 2018-03-06 | ||
JP2018040142A JP6881870B2 (ja) | 2018-03-06 | 2018-03-06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PCT/JP2018/045474 WO2019171695A1 (ja) | 2018-03-06 | 2018-12-11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18969A true CN111818969A (zh) | 2020-10-23 |
Family
ID=67846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90739.2A Pending CN111818969A (zh) | 2018-03-06 | 2018-12-11 | 心室内除颤导管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6881870B2 (zh) |
KR (1) | KR20200116981A (zh) |
CN (1) | CN111818969A (zh) |
TW (1) | TWI703998B (zh) |
WO (1) | WO2019171695A1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44645A1 (en) * | 1998-12-30 | 2001-11-22 | Daig Corporation | Temporary atrial cardioversion catheter |
CN102143781A (zh) * | 2008-09-11 | 2011-08-03 | 日本来富恩株式会社 | 除颤导管 |
JP2012192124A (ja) * | 2011-03-18 | 2012-10-11 | Japan Lifeline Co Ltd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CN104138635A (zh) * | 2013-05-10 | 2014-11-12 | 日本来富恩株式会社 | 心腔内除颤导管系统 |
JP2017153633A (ja) * | 2016-02-29 | 2017-09-07 |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00303B1 (en) * | 1997-04-30 | 2001-03-13 |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Inc. | Method and kit for transvenously accessing the pericardial space via the right atrium |
US6564096B2 (en) * | 2001-02-28 | 2003-05-13 | Robert A. Mest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eatment of tachycardia and fibrillation |
US7747334B2 (en) * | 2006-03-23 | 2010-06-29 | Cardiac Pacemakers, Inc. | Left ventricular lead shapes |
JP4937391B2 (ja) * | 2010-09-01 | 2012-05-23 |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WO2012086313A1 (ja) * | 2010-12-24 | 2012-06-28 |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 電極カテーテル |
JP5258005B1 (ja) * | 2012-03-28 | 2013-08-07 |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 電極カテーテル |
-
2018
- 2018-03-06 JP JP2018040142A patent/JP688187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2-11 CN CN201880090739.2A patent/CN111818969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1 WO PCT/JP2018/045474 patent/WO201917169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12-11 KR KR1020207025440A patent/KR20200116981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9
- 2019-02-01 TW TW108104025A patent/TWI70399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21
- 2021-04-01 JP JP2021063146A patent/JP2021100679A/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44645A1 (en) * | 1998-12-30 | 2001-11-22 | Daig Corporation | Temporary atrial cardioversion catheter |
CN102143781A (zh) * | 2008-09-11 | 2011-08-03 | 日本来富恩株式会社 | 除颤导管 |
CN105214215A (zh) * | 2008-09-11 | 2016-01-06 | 日本来富恩株式会社 | 除颤导管 |
JP2012192124A (ja) * | 2011-03-18 | 2012-10-11 | Japan Lifeline Co Ltd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CN104138635A (zh) * | 2013-05-10 | 2014-11-12 | 日本来富恩株式会社 | 心腔内除颤导管系统 |
JP2017153633A (ja) * | 2016-02-29 | 2017-09-07 |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171695A1 (ja) | 2019-09-12 |
JP6881870B2 (ja) | 2021-06-02 |
JP2021100679A (ja) | 2021-07-08 |
TW201938221A (zh) | 2019-10-01 |
KR20200116981A (ko) | 2020-10-13 |
JP2019150526A (ja) | 2019-09-12 |
TWI703998B (zh) | 2020-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140881B1 (ko) | 심강 내 제세동 카테터 | |
JP4545210B2 (ja) | 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
WO2010109997A1 (ja)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 |
JP7261183B2 (ja) |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937391B2 (ja)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
WO2010067719A1 (ja)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
JP2012192124A (ja)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
JP4346110B1 (ja) | 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
CN113573775B (zh) | 心室内除颤导管 | |
CN111818969A (zh) | 心室内除颤导管 | |
JP6628755B2 (ja)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
JP4346109B1 (ja) | 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
JP6691347B2 (ja)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
JP6876091B2 (ja)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
WO2020188823A1 (ja) | カテーテ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