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18758B - 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18758B
CN111818758B CN202010561440.XA CN202010561440A CN111818758B CN 111818758 B CN111818758 B CN 111818758B CN 202010561440 A CN202010561440 A CN 202010561440A CN 111818758 B CN111818758 B CN 1118187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inlet
accommodating cavity
cool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614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18758A (zh
Inventor
周丹丹
肖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6144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187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18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18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18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18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H05K7/20981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及显示装置,散热组件包括冷却箱、驱动部件、冷却液供给系统和触发部件,冷却箱具有容纳腔及与容纳腔连通的进口和出口,冷却箱的一个外壁面用于与显示面板的非出光面一侧接触,进口和出口分别与显示面板不接触;驱动部件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内,用于在与显示面板的非出光面一侧接触的冷却箱外壁面受热后加大容纳腔的内压,在冷却箱外壁面冷却后减少容纳腔的内压;冷却液供给系统通过进口与容纳腔连通,并在阀门打开时向容纳腔输送冷却液,触发部件用于感测容纳腔的内压增大后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向容纳腔输送冷却液;内压减小至预设压力值时,停止向容纳腔输送冷却液。散热组件自动化强,对显示面板进行实时散热。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为OLED)显示装置具有自发光、广视角、发光效率高、功耗低、响应时间快、低温特性好等特性。在商业领域OLED显示面板可适用于POS机和ATM机、游戏机等,在通讯领域则可适用于手机、移动网络终端等领域,在计算机领域可大量应用在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则可适用于音响设备、数码相机、便携式DVD;在工业应用领域则适用于仪器仪表等;在交通领域则用在GPS、飞机仪表上等,车载专用OLED显示面板,即汽车移动显示器的屏幕。OLED显示面板显示时,通过提高电流可以提高屏幕亮度,然而提高电流使得OLED显示面板产生更多的热量,尤其是在车载专用的OLED显示面板时,产生的热量较大,不易散热,影响OLED显示面板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而车载专用的OLED显示面板对寿命的要求较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及显示装置,能够改善显示面板的散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包括冷却箱、驱动部件、冷却液供给系统和触发部件,其中,冷却箱具有容纳腔及与容纳腔连通的进口和出口,冷却箱的一个外壁面用于与显示面板的非出光面一侧接触,进口与显示面板不接触,出口与显示面板不接触;驱动部件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内,用于在与显示面板的非出光面一侧接触的冷却箱外壁面受热后加大容纳腔的内压,在冷却箱外壁面冷却后减少容纳腔的内压;冷却液供给系统通过进口与容纳腔连通,用于为容纳腔输送冷却液;触发部件用于感测容纳腔的内压,容纳腔的内压增大后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向容纳腔输送冷却液;容纳腔的内压减小至预设压力值时,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停止向容纳腔输送冷却液。
其中,驱动部件包括至少一个气囊,气囊位于容纳腔内且与容纳腔邻近显示面板的内壁面接触,且气囊受热膨胀、受冷收缩;进口设置于容纳腔内壁面,且气囊膨胀或收缩时均碰触不到进口。
其中,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设置导热层,导热层与冷却箱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外壁面接触,与导热层接触的冷却箱的侧壁为导热壁。
其中,触发部件包括第一阀门,第一阀门与进口连接设置,第一阀门在容纳腔的内压大于第一阀门对进口的封闭力时打开进口,在容纳腔的内压小于第一阀门对进口的封闭力时关闭进口。
其中,触发部件还包括第二阀门,第二阀门与出口连接设置,第二阀门在容纳腔的内压大于第二阀门对出口的封闭力时打开出口,在容纳腔的内压小于第二阀门对出口的封闭力时关闭出口。
其中,作为本申请的一优选技术方案,冷却液供给系统包括载液箱,载液箱包括中空腔体,中空腔体用于承载冷却液;冷却箱至少部分设置于载液箱内,且进口与中空腔体连通。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优选技术方案,冷却液供给系统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和制冷器,进液管与进口一端连接,出口与出液管一端连接,进液管的另一端与出液管的另一端连通;制冷器用于为进液管的冷却液制冷,和/或为出液管的冷却液制冷。
其中,冷却液供给系统包括泵体,泵体与进液管连接设置,和/或泵体与出液管,泵体用于驱动冷却液通过第一阀门流入冷却箱的容纳腔。
其中,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温度监测器、第二温度监测器和控制器,第一温度监测器设置于冷却箱的容纳腔内,用于检测容纳腔内冷却液的第一温度;第二温度监测器设置于冷却液流动方向制冷器之后的进液管或出液管内壁,用于检测经过制冷器制冷后的冷却液的第二温度;控制器用于接收第一温度监测器的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监测器的第二温度,并计算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若差值大于预设阈值,控制器控制制冷器工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上述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显示面板散热组件设置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可设置于显示面板外部,降低所显示面板装置制作的难度。通过设置驱动部件,可以使得显示面板产生热量时,冷却箱的内压增大,触发部件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通过进口给冷却箱添加冷却液,冷却箱通过热传递协助显示面板散热;显示面板产生的热量较小或不产生热量时,显示面板不需要进行散热,冷却箱的内压减小,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停止向冷却箱提供冷却液。本申请的驱动部件能够实时感测显示面板的热量,通过驱动部件控制冷却箱的容纳腔的内压,使得触发部件感测内压发生变化时,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向冷却箱输送或停止输送冷却液,自动化强,能够实时调控散热组件对显示面板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冷却箱2、驱动部件3、冷却液供给系统5和触发部件4,其中,冷却箱2具有容纳腔21及与容纳腔21连通的进口22和出口23,冷却箱2的一个外壁面用于与显示面板1的非出光面一侧接触,进口22与显示面板1不接触,出口23与显示面板1不接触;驱动部件3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21内,用于在与显示面板1的非出光面一侧接触的冷却箱2外壁面受热后加大容纳腔21的内压,在冷却箱2外壁面冷却后减少容纳腔21的内压;冷却液供给系统5通过进口22与容纳腔21连通,用于为容纳腔21输送冷却液;触发部件4用于感测容纳腔21的内压,容纳腔21的内压增大后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5向容纳腔21输送冷却液;容纳腔21的内压内压减小至预设压力值时,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5停止向容纳腔21输送冷却液。
其中“预设压力值”可以为大气压,也可以大于大气压的某一定范围的压力值,本申请实施例对预设压力值的具体范围值并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核心内容,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可设置于显示面板1外部,不需要将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设置于显示面板1内部,可以降低显示面板1的制作难度,进而降低所显示装置制作的难度。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组件通过设置驱动部件3,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产生热量时,冷却箱2的内压增大,触发部件4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5通过进口22给冷却箱2输送冷却液,冷却箱2通过热传递协助显示面板1散热;显示面板1产生的热量较小或不产生热量时,显示面板1不需要进行散热,冷却箱2的内压减小,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5停止向冷却箱2提供冷却液。冷却箱2通过设置出口23,可以排出冷却液,使得冷却箱2可以处于循环状态,能够为显示面板1提供持续性散热。本申请实施例的驱动部件3能够实时感测显示面板1的热量,通过控制冷却箱2的容纳腔21的内压,触发部件4可以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5向冷却箱2输送或停止输送冷却液,自动化强,能够实时进行调控散热组件对显示面板1进行散热。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进口22和出口23与显示面板1不接触,可以避免冷却液直接与显示面板1接触,避免对显示面板1产生不良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设置于冷却箱2的左侧,进口22设置于冷却箱2的顶端,出口23设置于冷却箱2的底端。作为变形,显示面板1也可以设置于冷却箱2的右侧、前侧、后侧等。仅以显示面板1设置于冷却箱2的左侧为例,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进口22设置于冷却箱2的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的侧壁上,或进口22也可以设置于冷却箱2的邻近显示面板1的两侧的任一侧壁上;出口23设置于冷却箱2的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的侧壁上,或出口23设置于冷却箱2的邻近显示面板1的两侧的任一侧壁上;其中,进口22和出口23可以设置于同一侧壁上也可以设置于不同侧壁上;进口22和出口23可以设置于同一高度(即进口22和出口23离冷却箱2的底端的距离相同);进口22和出口23可以设置于不同的高度,作为优选,进口22设置于靠近顶端一侧,以便于冷却液的注入;出口22设置于侧壁上的高度靠近于底端一侧,以便于将容纳腔21内的冷却液排出。具体地,如图5所示,进口22设置于冷却箱2的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侧壁上,出口23设置于冷却箱2的远离现实面板一侧的侧壁上,出口22设置于侧壁上的高度靠近于底端一侧,进口22设置于靠近顶端一侧。
在另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也可以设置于冷却箱2的顶端,进口22可以设置于冷却箱2的四个侧壁的任一侧壁上;出口23可以设置于冷却箱2的四个侧壁的任一侧壁上或底端上。可以理解的是,当进口22和出口23均设置于四个侧壁上的任一个或两个侧壁上时,进口22和出口23设置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进口22和出口23设置的高度不同时,进口22的高度高于出口23。当出口23设置于冷却箱2的底端上,进口22设置于冷却箱2的四个侧壁的任一侧壁上,进口22的高度高于出口23的高度。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继续如图1所示,触发部件4包括压强检测器43、控制芯片(图未示)、盖板44和电机45,其中,盖板44盖设于进口22和出口23,盖板44设置于电机45的驱动端,电机45可以驱动盖板44打开或关闭。压强检测器43用于检测冷却箱2内压强,并将检测的压强值发送至控制芯片,控制芯片判断一定时间内的压强值是否发生变化,若压强增大,控制电机45驱动盖板44打开,冷却液供给系统5向冷却箱2输送冷却液,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对显示面板1进行散热;压强减小时,控制电机45驱动盖板44关闭,冷却液供给系统5停止向冷却箱2输送冷却液,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停止对显示面板1进行散热。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触发部件4包括第一阀门41,第一阀门41与进口22连接设置,第一阀门41在容纳腔21的内压大于第一阀门41对进口22的封闭力时打开进口22,第一阀门41在容纳腔21的内压小于第一阀门41对进口22的封闭力时关闭进口22。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产生热量时,驱动部件3可以使得容纳腔21内压增大,控制冷却箱2进口22的第一阀门41打开,冷却液供给系统5通过进口22给冷却箱2添加冷却液,冷却箱2通过热传递协助显示面板1散热;当显示面板1产生的热量较小或不产生热量时,显示面板1不需要进行散热,驱动部件3以使得容纳腔21内压减小,驱动第一阀门41关闭冷却液供给系统5不再从进口22为冷却箱2提供冷却液,可以避免散热组件对显示面板1散热过度。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驱动部件3包括一个气囊,气囊位于容纳腔21内且与冷却箱2邻近显示面板1的内壁面接触,且受热膨胀、受冷收缩;进口22设置于容纳腔21内壁面,且气囊膨胀或收缩时均碰触不到进口。本申请实施例中,气囊内加载二氧化碳或氮气等受热膨胀的气体,气囊的材质为弹性材质,在受热时,气体分子运动加剧,使得气囊膨胀;在受冷时,气体分子运动减缓,气囊收缩。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气囊设置于容纳腔21内,且与冷却箱2邻近显示面板1的内壁接触,可以使得气囊能够实时感测显示面板1的热量,且感触效果较佳。本申请实施例中,气囊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气囊可以为两个或多个,可以是两个或多个气囊均与冷却箱2邻近显示面板1的内壁面接触,也可以是部分气囊与冷却箱2邻近显示面板1的内壁面接触,另一部分气囊与冷却箱2邻近显示面板1的内壁面不接触,或部分气囊设置于容纳腔21内,当通过设置两个或多个气囊时,便于合理的控制气囊在容纳腔21的位置,可以设置不同的气囊进行调控容纳腔21的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进口22设置在气囊触碰不到的容纳腔21内壁,即在气囊膨胀到最大状态或气囊受冷处于冷缩状态时,气囊触碰不到进口22,从而避免气囊的膨胀或收缩影响进口22与冷却液供给系统5的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的出口23的设置,如图2所示,可以是气囊在受热膨胀时能够碰触到,如图3所示,也可以是气囊在受热膨胀或受冷收缩时均碰触不到。继续如图2所示,当出口23的设置是气囊受热膨胀能够碰触到,气囊受冷收缩后碰触不到,随着气囊的受热膨胀,出口23被气囊隔档,使得出口23减小或出口23被完全堵塞,此时,容纳腔21内的压强增大,第一阀门41打开,进口22通过冷却液供给系统5供给冷却液,使得容纳腔21内加载冷却液,冷却液与显示面板1进行热交换,使得显示面板1的温度降低,随着显示面板1的温度逐渐降低,气囊受冷收缩,出口23被隔挡的情况逐渐减小,出口23逐渐增大至完全打开,冷却箱2中的冷却液从出口23排出,第一阀门41关闭,冷却液供给系统5停止从进口22向容纳腔21供给冷却液,从而使得冷却箱2不存储或少量存储冷却液,以便于下一次制冷的进程的进行。
在再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出口23设置在气囊受热膨胀或受冷收缩时均碰触不到的位置,为了便于对出口23的控制,显示面板散热组件还设置第二阀门42,第二阀门42与出口23连通,第二阀门42在容纳腔21的内压大于第二阀门42对出口23的封闭力时打开出口23,反之关闭出口23。通过在出口23处设置第二阀门42、进口22处设置第一阀门41,使得显示面板1处于冷却状态时,第一阀门41和第二阀门42均关闭,容纳腔21处于封闭状态,当显示面板1产生热量,气囊受热膨胀,封闭状态的冷却箱2的内压能够实时发生变化,促使第一阀门41和第二阀门42开启,使得冷却液供给系统5通过进口22和出口23形成冷却液循环供给。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阀门41和第二阀门4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阀门41和第二阀门42统称为阀门,阀门包括开启件(图未示),通过控制开启件伸缩运动以打开或关闭阀门,本申请实施例的阀门包括单向阀或止回阀。
其中,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如图2和4所示,显示面板1背离出光面一侧设置导热层11,导热层11与靠近显示面板1一侧的冷却箱2外壁面接触,与导热层11接触的冷却箱2的侧壁为导热壁。通过在显示面板1的背离出光面设置导热层11,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产生的热量易通过导热层11传递至冷却箱2,便于散热,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热层11可以是铜箔和石墨的复合层,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层11也可以仅为铜箔等金属箔。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与导热层11接触的冷却箱2的侧壁设置为导热壁,使得显示面板1的热量易与冷却箱2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提高散热组件对显示面板1的散热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中,冷却箱2的侧壁均设置为导热壁,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与冷却箱2的导热层11接触的侧壁为导热壁,其他侧壁为非导热侧壁。导热侧壁可以为金属壁面,例如铜、铝或铁等材质的侧壁。
其中,作为本申请的一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冷却液供给系统5包括载液箱57,载液箱57包括中空腔体571,中空腔体571用于承载冷却液;冷却箱2至少部分设置于载液箱57内,且进口22通过第一阀门41与中空腔体571连通。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冷却箱2的至少部分设置于载液箱57内,即载液箱57包裹冷却箱2的至少部分,可以使得载液中空腔体571内的冷却液直接从进口22流通至冷却箱2。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却箱2设置加载口(图未示),用于通过加载口定期或定时人工添加或更换冷却液。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出口23与中空腔体571连通,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冷却箱2全部设置于载液箱57内,将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却箱2的进口22和出口23均与中空腔体571连通,可以使得冷却箱2的冷却液和载液箱57中的冷却液形成循环,达到循环制冷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出口23也可以不与载液箱57的中空腔体571连通,通过设置储液槽,储液槽与出口23连通,用于收集冷却箱2的冷却液。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冷却液供给系统5包括进液管51、出液管52和制冷器53,进液管51与进口22一端连接,出口23与出液管52一端连接,进液管51的另一端与出液管52的另一端连通,制冷器53用于为进液管51冷却液制冷,和/或,制冷器53用于为出液管52的冷却液冷却。本申请实施例中,冷却液供给系统5通过设置进液管51和出液管52,便于和冷却箱2形成循环连通,同时,通过设置制冷器53,可以对经过冷却箱2的出口23排出的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经过通过制冷器53制冷,形成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并将经过制冷的温度较低的冷却液通过进液管51输入至冷却箱2,使得不需要通过人工添加更换冷却液便可以实现循环制冷,使得显示面板1的散热组件智能化和便捷化更强。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器53设置在出液管52上。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器53可以是冷凝器,在其他实施例中,制冷器53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制冷器53;制冷器53也可以设置在进液管51上,或制冷器53设置在出液管52和进液管51之间。
其中,冷却液供给系统5包括泵体54,泵体54设置于进液管51的另一端与出液管52的另一端之间,用于驱动冷却液通过第一阀门41流入冷却箱2的容纳腔21。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泵体54设置于进液管51和制冷器53之间,或泵体54与出液管52连接设置,通过设置泵体54可以为冷却液供给系统5和冷却箱2的循环提供动力,促使冷却液循环流通。
其中,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温度监测器55、第二温度监测器56和控制器(图未示),第一温度监测器55设置于冷却箱2的容纳腔21内,用于检测容纳腔21内冷却液的第一温度;第二温度监测器56设置于冷却液流动方向制冷器53之后的进液管51内壁,用于检测经过制冷器53进液管51内制冷后的冷却液的第二温度;控制器用于接收第一温度监测器55的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监测器56的第二温度,并计算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若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控制器控制制冷器53工作。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制冷器53设置于出液管52上,第二温度监测器56设置于冷却液流动方向制冷器53之后的出液管51内壁。
其中,“预设阈值”为预先设定的某一值,例如,预设阈值可以是5℃、10℃等数值,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预设阈值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情况进行设定。
通过设置第一温度监测器55、第二温度监测器56和控制器,可以实现对冷却箱2中的冷却液的温度和冷却液供给系统5的冷却液的温度进行监测,当两者的温差小于预设阈值时,说明冷却液供给系统5的冷却液的温度也较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果不佳,控制器控制制冷器53工作,以降低冷却液供给系统5中冷却液的温度,并将冷却供给系统中低温冷却液输送至冷却箱2。当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制冷器53可以停止工作,从而可以使得制冷器53不需要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可以提高制冷器53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
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第二技术方案,如图1-5所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及上述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显示面板散热组件设置于显示面板1背离出光面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可设置于显示面板1外部,降低所显示装置制作的难度,达到为显示面板1进行散热的效果,散热性能较好,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且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散热装置可以根据显示面板1的热量情况进行自动控制散热装置进行工作,自动化强,节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箱(2),具有容纳腔(21)及与所述容纳腔(21)连通的进口(22)和出口(23),所述冷却箱(2)的一个外壁面与显示面板(1)的非出光面一侧接触,所述进口(22)与所述显示面板(1)不接触,所述出口(23)与所述显示面板(1)不接触;
驱动部件(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21)内,用于在与所述显示面板(1)的非出光面一侧接触的冷却箱(2)外壁面受热后加大所述容纳腔(21)的内压,在冷却箱(2)外壁面冷却后减少所述容纳腔(21)的内压;
冷却液供给系统(5),通过所述进口(22)与所述容纳腔(21)连通,用于为所述容纳腔(21)输送冷却液;
触发部件(4),所述触发部件(4)用于感测所述容纳腔(21)的内压,所述容纳腔(21)的内压增大后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5)向所述容纳腔(21)输送冷却液;所述容纳腔(21)的内压减小至预设压力值时,触发冷却液供给系统(5)停止向所述容纳腔(21)输送冷却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3)包括至少一个气囊,所述气囊位于所述容纳腔(21)内且与所述容纳腔(21)邻近所述显示面板(1)的内壁面接触,且所述气囊受热膨胀、受冷收缩;所述进口(22)设置于所述容纳腔(21)内壁面,且所述气囊膨胀或收缩时均碰触不到所述进口(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1)背离出光面一侧设置导热层(11),所述导热层(11)与所述冷却箱(2)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一侧的外壁面接触,与所述导热层(11)接触的所述冷却箱(2)的侧壁为导热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部件(4)包括第一阀门(41),所述第一阀门(41)与所述进口(22)连接设置,所述第一阀门(41)在所述容纳腔(21)的内压大于所述第一阀门(41)对所述进口(22)的封闭力时打开所述进口(22),在所述容纳腔(21)的内压小于所述第一阀门(41)对所述进口(22)的封闭力时关闭所述进口(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部件(4)包括第二阀门(42),所述第二阀门(42)与所述出口(23)连接设置,所述第二阀门(42)在所述容纳腔(21)的内压大于所述第二阀门(42)对所述出口(23)的封闭力时打开所述出口(23),在所述容纳腔(21)的内压小于所述第二阀门(42)对所述出口(23)的封闭力时关闭所述出口(2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供给系统(5)包括载液箱(57),所述载液箱(57)包括中空腔体(571),所述中空腔体(571)用于承载冷却液;所述冷却箱(2)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载液箱(57)内,且所述进口(22)与所述中空腔体(57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供给系统(5)包括进液管(51)、出液管(52)和制冷器(53),所述进液管(51)与所述进口(22)一端连接,所述出口(23)与所述出液管(52)一端连接,所述进液管(51)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管(52)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制冷器(53)用于为所述进液管(51)的冷却液制冷,和/或为所述出液管(52)的冷却液制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供给系统(5)包括泵体(54),所述泵体(54)与所述进液管(51)连接设置,和/或,所述泵体(54)与所述出液管(52)连接设置,所述泵体(54)用于驱动冷却液通过所述进口(22)流入所述冷却箱(2)的所述容纳腔(2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温度监测器(55),所述第一温度监测器(55)设置于所述容纳腔(21)内,用于检测所述容纳腔(21)内冷却液的第一温度;
第二温度监测器(56),所述第二温度监测器(56)设置于冷却液流动方向所述制冷器(53)之后的所述进液管(51)或所述出液管(52)内壁,用于检测经过所述制冷器(53)制冷后的所述冷却液的第二温度;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温度监测器(55)的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监测器(56)的第二温度,并计算所述第一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若所述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制冷器(53)工作。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1)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散热组件,所述显示面板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
CN202010561440.XA 2020-06-18 2020-06-18 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8187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61440.XA CN111818758B (zh) 2020-06-18 2020-06-18 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61440.XA CN111818758B (zh) 2020-06-18 2020-06-18 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18758A CN111818758A (zh) 2020-10-23
CN111818758B true CN111818758B (zh) 2022-04-19

Family

ID=72845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61440.XA Active CN111818758B (zh) 2020-06-18 2020-06-18 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187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0924B (zh) * 2021-11-02 2023-09-08 深圳市高展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屏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9546A (zh) * 2017-07-13 2017-11-0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散热装置、散热系统及散热装置的实验系统和方法
EP3404345A2 (en) * 2017-04-27 2018-11-21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9508083A (zh) * 2018-12-12 2019-03-22 广东合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接触式冷却的服务器散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9827358A (zh) * 2019-03-22 2019-05-31 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874283A (zh) * 2019-04-18 2019-06-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0513665A (zh) * 2019-09-12 2019-11-29 义乌市宏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及其散热方法
CN110534018A (zh) * 2019-08-30 2019-12-03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04345A2 (en) * 2017-04-27 2018-11-21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7329546A (zh) * 2017-07-13 2017-11-0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散热装置、散热系统及散热装置的实验系统和方法
CN109508083A (zh) * 2018-12-12 2019-03-22 广东合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接触式冷却的服务器散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9827358A (zh) * 2019-03-22 2019-05-31 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874283A (zh) * 2019-04-18 2019-06-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0534018A (zh) * 2019-08-30 2019-12-03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显示装置
CN110513665A (zh) * 2019-09-12 2019-11-29 义乌市宏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及其散热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18758A (zh) 2020-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10445U (zh) 一种水冷式散热器
CN111818758B (zh) 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及显示装置
JPH0642852A (ja) 熱電半導体素子を利用した熱電式冷蔵/温蔵兼用装置
CN108666699B (zh) 车辆电池的温度控制装置、具有这种温度控制装置的车辆以及用于控制车辆电池温度的方法
CN112984954A (zh) 制冷组件、液冷装置及体外诊断设备
CN110657616A (zh) 即热即冷式供水系统及饮水设备
KR20200015345A (ko) 냉각코어로서 반도체를 사용하는 차량의 공조장치
CN1186215A (zh) 电冰箱
CN113665334A (zh) 一种宽温域的车载散热系统
CN219889932U (zh) 散热装置和冰箱
CN215500192U (zh) 智能温控制冷型水冷散热器
CN213638697U (zh) 一种发热器件冷却装置及电控设备
CN2681218Y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
CN113782864A (zh) 电池用加热制冷装置及电池温度管理系统
CN113547893A (zh)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06531339U (zh) 一种冰箱
CN207360115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分布式直冷冷却装置
CN207395226U (zh) 一种带储能器的动力电池组环境温度控制装置
CN220020236U (zh) 刀片服务器散热结构和刀片服务器
KR20100046342A (ko) 열전 소자를 사용한 차량용 냉방 장치
CN218782545U (zh) 温度控制系统以及具有其的测序装置
CN2681348Y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
CN215809555U (zh) 冰箱
CN109724291A (zh) 一种带储能器的动力电池组环境温度控制装置
CN220243064U (zh) 车载冰箱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