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03729B - 一种手术吸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术吸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03729B CN111803729B CN202010849491.2A CN202010849491A CN111803729B CN 111803729 B CN111803729 B CN 111803729B CN 202010849491 A CN202010849491 A CN 202010849491A CN 111803729 B CN111803729 B CN 1118037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ction
- suction tube
- tube
- section
- surg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61M1/0023—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use in the oral cavity, larynx, bronchial passages or nose; Tongue scrap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84—Drainage tubes; Aspiration tip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84—Drainage tubes; Aspiration tips
- A61M1/86—Connectors between drainage tube and handpiece, e.g. drainage tubes detachable from handpiec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217/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 A61B2217/002—Auxiliary appliance
- A61B2217/005—Auxiliary appliance with suction drainage syste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10/00—Anatomical parts of the body
- A61M2210/06—Head
- A61M2210/0618—Nos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Dentistr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术吸引装置,至少包括主体组件和附属组件,所述主体组件至少包括吸引主体以及与所述吸引主体连接的至少一个吸引管体,所述吸引管体至少包括在第一区段能够彼此分离且至少在所述第一区段吸引流体的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所述第一区段为所述第一吸引管、第二吸引管的端部至隔离件的区域,所述隔离件能够控制其自身体积的大小以封堵和/或减缓流体的流速,并且在所述第一吸引管或第二吸引管的端部与所述附属组件连接而移动的情况下,所述隔离件以其体积变大或变小从而游离或固定在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所述第二吸引管之间的方式沿所述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移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区段的长度和/或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术吸引装置。
背景技术
鼻内窥镜手术是以鼻内窥镜作为观察手段,对鼻腔、鼻窦或周围组织病变进行的手术。鼻内窥镜是一种光学设备,一般为硬管镜。进行手术时,术者手持内窥镜插入鼻腔,内窥镜头通过视频显像系统将观察到的鼻腔内情况传输到显示器,医生则通过观察显示器来指导手术操作。鼻内窥镜手术分为全身麻醉下手术、鼻腔局部麻醉下手术。两种手术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棘手问题:鼻腔或鼻窦病变组织切除过程中,创面出血沾染内窥镜头,造成手术操作困难。
鼻科手术时鼻腔出血可以出现的情况有: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少量但持续性出血。大量出血时候,血液迅速集聚并将内窥镜头沾染,这种情况下医生无法看清鼻腔情况,因此只能利用普通吸引器从鼻孔伸入鼻腔,反复吸出血液,利用吸出部分血液后短暂的时机擦拭内窥镜头、观察术腔,并趁机止血或执行其他手术操作。很多情况下出血凶猛、鼻腔出血无法及时清除,进而积满甚至通过前鼻孔外涌,这将完全遮蔽了手术视野,操作无法进行。
鼻科手术过程中,更多的情况是鼻腔手术创面少量但持续渗血。这同样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即渗出的血液不断沾染内窥镜头,造成视野模糊。因此鼻科医生的手术操作几乎都是循环以下动作:
1、内窥镜插入鼻腔观察;
2、手术器械插入鼻腔进行操作;
3、内窥镜头沾染;
4、从鼻腔拔出内窥镜擦拭;
5、再插入内窥镜头观察,然后进行下一轮循环。
由于不断的渗血严重干扰视野观察,鼻科医生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清洗内窥镜头,大大滞后手术速度、干扰手术操作,最终影响了手术质量和安全。
此外,不同的麻醉状态下,鼻科医生会受到不同情况的鼻腔渗血或积血的干扰。例如,在全麻情况下,患者手术体位为平躺仰卧位,这样鼻腔渗血会往鼻腔后端及鼻咽部流,由于两侧鼻腔在鼻咽部可以相互连通,因此在一侧鼻腔大量出血的情况下,血液将可能涌向另外一侧鼻腔,对另外一侧鼻腔手术操作带来困扰。而且此时患者处于全麻状态,即经口麻醉插管,由于麻醉插管带有气囊,因此鼻腔渗血不会流入气管,仅仅会存留在鼻咽部或者口咽部,但鼻咽部,特别是口咽部存留的血液在手术结束后常常被手术医生忽视,这些陈旧性积血会逐步形成血凝块,麻醉苏醒拔出麻醉插管时,有可能脱落至气道,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例如,在局麻的情况下,患者为清醒状态,这种情况下鼻腔渗血会带来更多、而且更难解决的干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麻情况下,如果内镜头被沾染,术中可以通过生理盐水进行鼻腔盥洗,通过快速冲水的方法将内窥镜头冲洗干净(同时也对手术创面进行清洁),这些冲洗液、血液混合的液体将集聚在鼻腔最后段、鼻咽部、口咽部。由于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因此鼻腔进行大量的冲洗不会对患者带来影响,可以使用吸引器吸除。但局麻情况下患者是清醒的,鼻科医生不能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的方法来清洁镜头和创面,因为冲洗液将会大量流入患者鼻腔后端和鼻咽部,这样病人将无法忍受。鼻科医生只能将鼻内窥镜头抽出后使用湿纱布擦拭,清洁镜头后再将镜头伸入鼻腔进行观察,因此局麻情况下,鼻科医生将会更加频繁的擦拭镜头,这样严重滞后手术时间;
2、在局麻手术过程中,鼻腔渗血将是不间断的,而鼻科医生对鼻腔积血的吸引是间断的,因此鼻腔渗血将不停往鼻腔后端、鼻咽部流动和集聚,这将会给清醒状态下的患者带来非常难受的体验,如头晕、呕吐感等。由于条件反射,患者会不得不反复将积血从口中吐出,甚至从鼻腔喷出,这不仅让患者难以忍受,也极大干扰了手术操作;如果术中突发大量出血则更加危险,大量出血如不能及时给予吸引清除,则流入下咽和气管,造成严重呛咳、窒息进而引发医疗事故。
例如,公开号为CN107440747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鼻窦内窥镜手术用多头吸引装置,包括中空圆形结构的吸引装置主体与连接在吸引装置主体上的三个吸引用管腔,吸引装置主体是中空的圆形结构,连接有负压吸引管,吸引用管腔包括一个固定于吸引装置主体中心处的鼻腔吸引器接头与两个固定于吸引装置主体直径两端的硬质引出管。鼻腔吸引器接头连接有金属或塑料吸引器。硬质引出管连接软质引出管,软质引出管头端固定有椭圆形海绵吸引头。但是,该专利文献没有考虑到鼻腔鼻窦解剖学特点与鼻腔渗血的关系,鼻腔结构复杂且为空洞或蜂窝样结构,而手术时患者为平躺仰卧位。这两个因素使得相当多的创面渗血无法往后或往下流淌,而聚存在窦腔空腔中,如图9所示。因此,该专利文献公开的吸引装置无法对不同的解剖部位进行多点、持续或间断地吸引,无法保证鼻腔内的清洁。而且,不具有阻隔功能,不能防止鼻腔渗血后流,导致局麻患者可能被渗血刺激进而干扰安全。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术吸引装置,至少能够用于鼻腔手术的血液清理。所述手术吸引装置至少包括主体组件和附属组件。所述主体组件至少包括吸引主体以及与所述吸引主体连接的至少一个吸引管体。所述吸引管体至少包括在第一区段能够彼此分离且至少在所述第一区段吸引流体的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所述第一区段为所述第一吸引管、第二吸引管的端部至隔离件的区域。所述隔离件能够控制其自身体积的大小以封堵和/或减缓流体的流速。在所述第一吸引管或第二吸引管的端部与所述附属组件连接而移动的情况下,所述隔离件以其体积变大或变小从而游离或固定在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所述第二吸引管之间的方式沿所述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移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区段的长度和/或位置。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所述第二吸引管设置有用于吸引流体的第一吸引侧孔。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或第二吸引管的端部设置有吸引头。所述吸引头具有多个凸起。至少一个凸起与其相邻的凸起的长度不同。所述吸引头沿其凸起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吸引侧孔以及能够与所述附属组件连接的第一连接件。所述凸起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并在外力消失的情况下恢复。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所述第二吸引管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隔离件。至少两个所述隔离件沿所述第一吸引管、第二吸引管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隔离件之间构成能够聚集流体或能够减缓流体流速的第二区段。在所述隔离件沿所述第一吸引管、第二吸引管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区段能够与所述第一区段彼此分离,从而能够在不同的手术区域封堵流体或减缓流体的流速。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远离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或第二吸引管的所述吸引头且与所述吸引主体距离最近的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吸引主体构成第三区段。在所述第二区段和/或所述第三区段内的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或第二吸引管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吸引侧孔。所述第二区段和所述第三区段内的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以彼此交叉的方式设置。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所述第二吸引管以彼此交叉的方式包覆所述隔离件外表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所述第二吸引管彼此交叉形成的横截面能够随所述隔离件的体积变化而变大或变小,从而使得所述隔离件能够沿所述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的长度方向移动或固定。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所述第二吸引管被所述隔离件包覆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以彼此并行的方式设置。所述隔离件包覆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所述第二吸引管形成的横截面能够随所述隔离件的体积变化而变大或变小,从而使得所述隔离件能够沿所述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的长度方向移动或固定。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隔离件连接有导管。所述导管能够固定在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或第二吸引管的外壁。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或第二吸引管靠近所述吸引主体的一侧或者所述吸引主体设置有与所述导管导通的接头。在所述接头与气体装置或液体装置接通的情况下,所述气体装置或液体装置的气体或液体沿所述导管进入所述隔离件,从而改变所述隔离件的体积。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附属组件至少包括压舌板样结构和牵引器。所述牵引器至少包括手柄、牵引线以及第二连接件。所述手柄的一端与所述牵引线连接。所述牵引线远离与所述手柄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以使得所述附属组件能够带动所述主体组件从鼻腔牵引至口腔,或者使得所述附属组件能够带动所述主体组件从口腔运动至鼻腔。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吸引主体设置有第一吸引接头。所述第一吸引接头分别与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所述第二吸引管连接。所述第一吸引接头和/或所述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开放和闭合的吸引管开关。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吸引主体还设置有第三吸引管。所述第三吸引管通过第二吸引接头与所述吸引主体连接。所述第二吸引接头和/或所述第三吸引管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吸引管开放和闭合的所述吸引管开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局麻手术的手术吸引装置其主体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用于全麻手术的手术吸引装置其主体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手术吸引装置的附属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手术吸引装置的附属组件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手术吸引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吸引管体与隔离件的一种优选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主体组件的俯视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主体组件的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鼻腔结构及鼻腔鼻窦渗血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手术吸引装置的附属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使用步骤一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手术吸引装置的附属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使用步骤二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手术吸引装置的附属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使用步骤三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手术吸引装置的附属组件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使用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吸引管体与隔离件的另一种优选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鼻腔 2:额窦区域 3:上颌窦区域
4:筛窦区域 5:蝶窦区域 6:渗血容易聚集区域
7:创面渗血流淌方向 8:窦腔积血
100:主体组件 200:附属组件
101:吸引主体 102:第一吸引接头
103:吸引管开关 104:第一吸引管
105:导管 106:第三吸引侧孔
107:隔离件 108:第一吸引侧孔
109:第二吸引管 110:第二吸引侧孔
111:吸引头 112:第一连接件
113:接头 114:第三吸引管
115:第二吸引接头 116:压舌板样结构
117:牵引器 118:手柄
119:第一区段 120:第二区段
121:第三区段 122:牵引线
123:第二连接件 124:圆形头端
125:照明灯 126:引导杆
127:导电线 128:电源开关
129: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13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鼻腔鼻窦的手术区域、主要渗血流向和积血部位进行说明。鼻腔的结构如图9所示。如图9所示,鼻腔1外侧壁有三个平行、从前往后延展的鼻甲。三个鼻甲突向鼻腔1,这造成鼻腔1空间狭窄且不规则。四组鼻窦(即八个窦腔)围绕在鼻腔1上方、外侧以及后方。鼻科手术需要重点解决的是鼻窦问题,术中出血也多是由于鼻窦开口及窦腔病变组织渗血导致。筛窦区域4位于鼻腔上方,由多个骨性气房以及粘膜组合成类似蜂窝样结构,手术中筛窦病变处理的最为多见。额窦区域2则位于筛窦区域4前上端。上颌窦区域3、蝶窦区域5均是空洞样结构,分别位于鼻腔1空间的外侧、后侧。例如,创面的渗血沿着图9中创面渗血流淌方向7而形成渗血容易聚集区域6。处理上述鼻窦时,其创面渗血大部分会往后下流淌至鼻底、鼻腔后端、鼻咽部。与此同时,由于窦腔为空洞或蜂窝样结构,而手术时患者为平躺仰卧位。如图9所示,在鼻腔手术时,上颌窦区域3、筛窦区域4、蝶窦区域5内常存积有窦腔内无法往下流淌的窦腔积血8。因此,鼻科医生在手术时,需要同时注意和解决多个解剖层面的渗血或积血问题,包括:
1、鼻窦创面的不断渗血;
2、术中鼻窦腔隙内存血;
3、鼻腔底后部、鼻咽部的不断积血。
以上问题的妥善处理在局麻手术过程中尤为重要。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手术吸引装置,能够至少用于鼻腔手术的清理。在不造成冲突或者矛盾的情况下,其他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整体和/或部分内容可以作为本实施例的补充。
优选地,手术吸引装置至少包括主体组件100和附属组件200。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组件100至少包括吸引主体101和至少一个吸引管体。优选地,吸引主体101可以是中空结构。优选地,吸引主体101可以是圆柱样接头结构。优选地,吸引主体101相对吸引管体的一侧与负压装置连接。优选地,吸引主体101通过管体与负压装置连接。负压装置为外科负压吸引装置,用于吸引鼻腔手术中的流体。流体包括患者创面引起的血液。流体还包括医生在手术中使用的生理盐水。吸引管体至少包括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优选地,吸引主体101设置有第一吸引接头102。第一吸引接头102分别与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连接,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第一吸引接头102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开放和闭合的吸引管开关103。或者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开放和闭合的吸引管开关103。或者第一吸引接头102、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均设置有吸引管开关103。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的吸引管开关103的结构可以相同。优选地,吸引管开关103可以设置在第一吸引接头102或者吸引主体101上,便于医生在进行手术时控制。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吸引主体101还设置有第三吸引管114。第三吸引管114通过第二吸引接头115与吸引主体101连接。第二吸引接头115和/或第三吸引管114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三吸引管114开放和闭合的吸引管开关103。优选地,第三吸引管114的直径大于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优选地,第三吸引管114可以是主要的吸引管道,用于快速吸引手术中产生的流体,避免内镜头污染和刺激患者。
优选地,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在第一区段119能够彼此分离。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至少能够在第一区段119吸引流体。优选地,第一吸引管104和/或第二吸引管109设置有用于吸引流体的第一吸引侧孔108。优选地,第一吸引管104可以设置有第一吸引侧孔108。第二吸引管109可以不设置第一吸引侧孔108。或者第一吸引管104可以不设置第一吸引侧孔108。第二吸引管109可以设置第一侧孔108。优选地,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可以均设置第一吸引侧孔108。第一吸引管104和/或第二吸引管109的端部设置有吸引头111。优选地,第一吸引管104的端部可以设置有吸引头111。第二吸引管109的端部可以不设置吸引头111。优选地,第一吸引管104的端部可以不设置有吸引头111。第二吸引管109的端部可以设置吸引头111。优选地,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的端部均可以设置有吸引头111。优选地,如图1、图2、图5所示,吸引头111具有多个凸起。至少一个凸起与其相邻的凸起的长度不同。吸引头111沿其凸起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吸引侧孔110。优选地,在吸引头1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2。第一连接件112能够与附属组件200连接。凸起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并在外力消失的情况下恢复。优选地,第一吸引管104在第一区段119设置有第一吸引侧孔108。第二吸引管109在第一区段119设置有吸引头。优选地,吸引头111设置在第二吸引管109的头端。优选地,吸引头111可以是半柔软硅胶结构。通过该设置方式,第一吸引侧孔108用于吸引其所处第一区段119内的流体。流体包括血液和生理盐水。而吸引头111不仅能够通过第二吸引侧孔110吸引流体,其多个凸起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可以卡在鼻窦气房,或者放置在窦腔内部而不会漂移,从而能够吸引窦腔内的存留的血液或者生理盐水。同时凸起对于术中脱离的小骨片、碎组织等有支撑作用,防止第二吸引侧孔110被堵塞。此外吸引头111上的第一连接件112可以与附属组件200可拆卸的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能够被附属组件移动,能够较为轻易和方便地移动至需要吸引流体的部位。优选地,第一连接件112可以是钩状结构。第一连接件112可以是环状结构。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区段119为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的端部至隔离件107的区域。隔离件107能够控制其自身体积的大小以封堵和/或减缓流体的流速。优选地,隔离件107可以是气囊。隔离件107连接有导管105。导管105能够固定在第一吸引管104和/或第二吸引管109的外壁。第一吸引管104和/或第二吸引管109靠近吸引主体101的一侧或者吸引主体101设置有与导管105导通的接头113。在接头113与气体装置或液体装置接通的情况下,气体装置或液体装置的气体或液体沿导管105进入隔离件107,从而改变隔离件107的体积。优选地,在第一吸引管104或第二吸引管109的端部与附属组件200连接而移动的情况下,隔离件107以其体积变大或变小从而游离或固定在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之间的方式沿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移动以调节第一区段119的长度和/或位置。优选地,隔离件107其体积未增大或者体积较小的情况下,隔离件107游离于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通过该设置方式,隔离件107能够沿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移动。通过该设置方式,能够调节所述第一区段119的长度和/或位置。优选地,在隔离件107体积变大的情况下,隔离件107能够固定于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而且隔离件107能够与鼻腔的腔壁彼此抵靠,进而卡顿在鼻腔的后段,可以阻止血液或者冲洗的液体下流至鼻咽部、口咽部。优选地,尽管现有技术利用气囊或者水囊可以将上颌窦区域3、蝶窦区域5等与鼻腔连接的部位堵住,但是鼻腔结构狭窄而复杂,单纯的将上颌窦区域3、蝶窦区域5等与鼻腔连接的部位堵住可能仍然会有部分积血留存在被隔离的鼻咽部、口咽部以及窦腔。此外单纯地将上颌窦区域3、蝶窦区域5等与鼻腔连接的部位堵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积血进入鼻咽部、口腔部等,但积血仍会污染内镜镜头。需要说明的是,在鼻内窥镜手术中,对于筛窦、蝶窦、上颌窦等处的渗血只能进行吸除,不能依靠气囊或水囊堵塞。一方面堵不住,另一方面鼻内窥镜功能手术的目的,就是扩大这些鼻窦的开口,当开口扩大后,鼻窦炎自行会消散,因此堵塞窦口没临床意义。但对于窦腔内的积血或积液,则有必要进行吸除。因此本发明设计了吸引头111,吸引头111的主要功能为置入窦腔内,将鼻窦空腔内的积血或渗血持续吸除。鼻内镜手术主要是处理各个窦腔,术中渗血也绝大部分由上述窦腔内粘膜或者病变渗血流淌出来,顺鼻腔下流到鼻底部或鼻腔后端导致,因此将窦腔内渗血及时吸除,将会从源头上处理鼻腔渗血积血,进而最大限度保证内镜镜头的清洁。
而且如果隔离件107对鼻腔内部的压力较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隔离的效果,但是在局麻的情况下持续压力造成的刺激仍然会对患者带来不适,对手术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而通过长度和/或位置可调的第一区段119,能够针对鼻腔结构不同的区域进行堵塞或者分流,进而进行分段吸引,避免窦腔、鼻咽部、口咽部内的血液残留。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设置有至少两个隔离件107。至少两个隔离件107沿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彼此相邻的两个隔离件107之间构成能够聚集流体或能够减缓流体流速的第二区段120。在隔离件107沿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移动的情况下,第二区段120能够与第一区段119彼此分离,从而能够在不同的手术区域封堵流体或减缓流体的流速。通过该设置方式,形成的第一区段119能够延伸至额窦区域2、上颌窦区域3、筛窦区域4以及蝶窦区域5,进而能够将以上区域彼此独立、选择性的间隔,而第二区段120能够将以上区域与鼻咽部、口咽部的连接处阻隔,进一步保证流体积聚在鼻咽部、口咽部。而且,尽管有部分血液可能通过隔离件107流向鼻咽部、口咽部,但是第一区段119和第二区段120的双层设置和双段吸引流体的设置能够极大的延缓流体渗透至鼻咽部和口咽部。而且,在现有技术中仅是通过气囊阻隔,而没有考虑到延伸至鼻腔内部的吸引管的吸引位置,吸引管伸长和调整吸引流体的具体位置,而大部分的窦腔分布的位置不同,因此无法准确快速地将窦腔内的积血吸引,进而无法实现多点吸引。而本实施例的隔离件107是游离或固定在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上的,使得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能够在隔离件107固定之前伸出或缩短,进而改变位置,实现多点吸引。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远离第一吸引管104和/或第二吸引管109的吸引头111且与吸引主体101距离最近的隔离件107与吸引主体101构成第三区段121。在第二区段120和/或第三区段121内的第一吸引管104和/或第二吸引管109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吸引侧孔106。优选地,第二区段120和第三区段121内的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以彼此缠绕的方式设置。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在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以彼此缠绕的方式包覆隔离件107外表面。优选地,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螺旋环绕在隔离件107的外表面。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彼此缠绕形成的横截面能够随隔离件107的体积变化而变大或变小。通过该设置方式,使得隔离件107能够沿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的长度方向移动或固定。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在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被隔离件107包覆的情况下,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以彼此并行的方式设置。隔离件107包覆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形成的横截面能够随隔离件107的体积变化而变大或变小,从而使得隔离件107能够沿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的长度方向移动或固定。
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吸引主体101设置有三个端口。在第三吸引管114一侧还设置有与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相同的一组吸引管体。由于通常鼻腔手术是双侧,因此可将双侧鼻腔均置入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附属组件200至少包括压舌板样结构116和牵引器117。牵引器117至少包括手柄118、牵引线122以及第二连接件123。手柄118的一端与牵引线122连接。牵引线122远离与手柄118连接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123连接。第二连接件123与第一连接件112连接以使得附属组件200能够带动主体组件100从鼻腔牵引至口腔,或者使得附属组件200能够带动主体组件100从口腔运动至鼻腔。优选地,手柄118的一端为圆形头端124。圆形头端124与牵引线122连接。优选地,第二连接件123可以是圆环或者钩状结构。
优选地,附属组件200还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结构。优选地,附属组件200包括第二连接件123、牵引线122、圆形端头124、照明灯125、引导杆126以及手柄118。优选地,引导杆126内设置有导电线127。圆形头端124内设置有照明灯125。在手柄118的端部设置有电源开关128、电池129。优选地,将牵引器117的头端从鼻腔置入口咽部后,如何发现头端并将牵引线122顺利拉出口腔并不容易。因为口咽部狭小,组织粘膜紧贴到一起,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加入照明装置来克服该缺陷。具体为圆形头端124为透明,其内有照明灯125。优选地,照明灯125可以是红色。头端进入口腔后面后,红色光亮将为手术医生明确指示其位置,这样可以更方便的寻找到头端和牵引线122。
优选地,图1是本实施例的用于局麻手术的版本。适用于局麻手术版本的手术吸引装置可以仅采用主体组件100进行手术。优选地,局麻版本的手术吸引装置可以不设置第一吸引侧孔108。优选地,图2是本实施例的用于全麻手术的版本。适用于全麻手术版本的手术吸引装置可以采用主体组件100和附属组件200进行手术。优选地,全麻版本的手术吸引装置可以不设置吸引管开关103和第三吸引侧孔106。
为了便于理解,对实施例公开的手术吸引装置的使用原理进行说明。
首先,吸引主体101的后端(即左手端)连接普通外科负压吸引管,为整个系统提供负压吸引力。第二吸引接头115连接的第三吸引管114,在手术中起主要吸引作用,第三吸引管114的头端将连接常规金属吸引器,并由手术医生手持。手术医生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对需要部位进行吸引,或者利用金属吸引器头端进行分离、拨切等手术动作。第一吸引接头102以及所连接的吸引管及附属结构可以对鼻腔鼻窦渗血或积血进行多点、持续或间断的吸除,同时具有阻隔鼻腔渗血下流到鼻咽部、口咽部的功能,下面分别叙述全麻手术和局麻手术情况下的使用方法。
优选地,如图10所示,全麻手术放置手术吸引装置时,首先需要用到附属组件200。患者麻醉后,将手柄118从患者鼻底部置入鼻腔,顺鼻腔、鼻咽、口咽部的自然解剖空间,将圆形头端124下滑至口咽后下部。与此同时,连接在圆形头端的牵引线122也将被带入鼻腔、口咽部。在灯光照射、直视下用压舌板样结构116将患者舌体下压,暴露口咽部,找到圆形头端124和牵引线122,使用钳夹将牵引线122从口腔拉出。如图11所示,将牵引线122头端的第二连接件123与第二吸引管109端的第一连接件112勾合,然后将手柄118整个从鼻腔退出,牵引线122随之被拉动。与牵引线122头端勾合的第二吸引管109、第一吸引管吸104及辅助结构也进而被牵拉,通过口腔进入口咽部,进而被逆向拉到鼻腔适当位置。将牵引线122头端的第二连接件123与第二吸引管109头端的第一连接件112脱钩,即松开牵引线122,此时鼻腔内仅留有第一吸引接头102连接的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及其附属结构。优选地,如图12所示,使用枪状镊将隔离件107放置到鼻腔最后下端,即鼻底部后端、鼻咽部区域,然后通过接头113向隔离件107打气。优选地,隔离件107鼓起的作用有两个:
1、当两侧鼻腔后端均有气囊阻隔时,鼻腔手术创面渗血均会积存在鼻腔内,而不会直接后流到鼻咽部及口咽部,这样就防止了大量出血时一侧大量渗血向对侧鼻腔涌出,进而干扰对侧手术;
2、鼻咽部、口咽部积血随着时间延长会形成凝血块,手术结束后有可能被遗忘处理,这样带来安全风险。在鼻腔后端有气囊的情况下,鼻咽部、口咽部与鼻腔之间被气囊隔断,鼻咽部不会大量积血,局部形成凝血块的几率极低,间接提高手术安全性。而后,使用枪状镊将吸引头111放置在手术操作部位、或者窦腔内。吸引头111可以是半柔软硅胶样结构,外表有不规则突起,这样可以卡顿在鼻窦气房,或者放置窦腔内部而不会到处漂移。外观不规则吸引头111设有第二吸引侧孔110,将对创面渗血或者窦腔内存留的积血进行主动吸引。与此同时,吸引头111表面的不规则突起将对术中脱离的小骨片,碎组织等有支撑作用,防止第二吸引侧孔110被堵塞。将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放置在鼻底部。第一吸引管1044管壁上有第一吸引侧孔108,可以对存留在鼻底部、后端的积血进行吸除。通过该设置方式,手术吸引装置就对鼻腔进行多处、持续吸引,可最大限度保持鼻腔清洁。在鼻腔渗血较多时,还可对鼻腔进行生理盐水冲洗,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两处的持续吸引,可使冲洗液快速、及时被吸除,而不再需要第三吸引管114的吸引。手术结束后,从接头113处抽出隔离件107内的空气,而后拔出整个手术吸引装置。优选地,全麻版中第一吸引管104的第一吸引侧孔108,在隔离件107固定位置的前方。通过该设置方式,在全麻手术中,吸引管体是由口腔拉入并停留在鼻腔,当隔离件107体积膨胀后将起到隔离作用,阻止积血或冲洗液流入鼻咽部以及口咽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吸引管104的第一吸引侧孔108必须设置在隔离件107的前部,即第一吸引管104留在鼻腔内的部分,这样才能对鼻腔内的渗血或冲洗盐水进行持续吸除。如图12所示,如果设计在隔离件107之后,那么第一吸引侧孔108的位置将会在鼻咽部或口咽部,而血液或冲洗液由于隔离件107的阻挡无法后流,这样一来侧孔108将毫无意义。
优选地,如图13所示,局麻手术时,在患者鼻腔充分麻醉和收缩后,将第一吸引头112连接的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以及其他附属结构置入鼻腔。使用枪状镊将隔离件107放置到鼻腔后下端,即鼻底部后端、鼻咽部区域,然后通过接头113向隔离件107打气。隔离件107鼓起后,术中渗血将大部分积聚在鼻腔鼻道,而不会往下渗落至鼻咽、口咽部位,有效降低或去除患者恶心、呕吐感(主要由于术中血液滴落到咽部造成)。同时,由于鼻咽、口咽部位没有积血,术中患者不会由于条件反射而频繁的将鼻咽、口咽部的积血经口吐出,这将大大提高患者术中舒适度,加快手术进度。而后使用枪状镊将吸引头111放置在手术部位、或者窦腔内。吸引头111的放置、功能与全麻情况下一致,故不在详述。将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放置在鼻底部。第一吸引管104管壁上有第三吸引侧孔106,可以对滞留在鼻道底部、鼻腔后段的积血进行吸除。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后段均设有吸引管开关103,可以根据术中渗血和积血情况开放或闭合吸引管。在局麻手术中,第三吸引管114后段也可以设有吸引管开关103,手术医生可根据情况开放或闭合第三吸引管114。当闭合第三吸引管114后,与第一吸引接头102连接的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的负压吸力将大大增强,可以对鼻腔血液进行更强劲吸除。手术结束后,抽出气囊内空气,拔出整个吸引装置。优选地,局麻版中,第一吸引管104的第三吸引侧孔106在隔离件107固定位置的后方。通过该设置方式,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如图13所示,在局麻手术中,吸引管体是从前到后置入鼻腔,当隔离件107充入气体或灌入液体后体积膨胀。局麻手术中渗血将会在重力作用下往后下方向流淌,最后积聚于鼻腔底部和鼻腔后端。在隔离件107体积膨胀的情况下,这些渗血无法流淌到鼻咽部。第一吸引管104由于是管状结构,更容易放置在鼻腔底部。流淌到鼻底部或鼻腔后段的积血过多时,临床医生可打开吸引管开关103,通过第三吸引侧孔106对积血进行清除,清除干净后可关闭吸引管开关103。之所以将第三吸引侧孔106设计在隔离件107的后方,原因有两个:其一,根据物理学原理,主要负压吸引位点在第三吸引侧孔106处,因此顶端吸力将会很微弱或无吸力,仅作为辅助吸引作用;其二,此时第三吸引侧孔106将更贴近鼻腔底部和后端,可以对术中积血进行更为有效的吸除。
需要指出的是,本手术吸引装置同样适用于其他非鼻内窥镜下的鼻科手术。非鼻内窥镜下的鼻科手术虽然不需要鼻内窥镜观察,但手术操作必须在直视观察下,手术中出血、积血特点与本文前面叙述一致,因此对于鼻腔渗血、积血进行多部位、持续或间断吸除同样可以有效解决视野干扰问题并提高手术安全性,鼻科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全麻版或局麻版的手术吸引装置。
本发明说明书包含多项发明构思,申请人保留根据每项发明构思提出分案申请的权利。本发明说明书包含多项发明构思,诸如“优选地”、“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或“可选地”均表示相应段落公开了一个独立的构思,申请人保留根据每项发明构思提出分案申请的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手术吸引装置,至少能够用于鼻腔手术的血液清理,所述手术吸引装置至少包括主体组件(100)和附属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组件(100)至少包括吸引主体(101)以及与所述吸引主体(101)连接的至少一个吸引管体,所述吸引主体(101)相对所述吸引管体的一侧与负压装置连接,其中,
所述吸引管体至少包括在第一区段(119)能够彼此分离且至少在所述第一区段(119)吸引流体的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其中,
所述第一区段(119)为所述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的端部至隔离件(107)的区域,其中,
所述隔离件(107)能够控制其自身体积的大小以封堵流体渗透和/或减缓流体的流速,并且在所述第一吸引管(104)或第二吸引管(109)的端部与所述附属组件(200)连接而移动的情况下,所述隔离件(107)以其体积变小而游离于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的方式调节所述第一区段(119)的长度和/或位置且以其体积变大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所述第二吸引管(1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或所述第二吸引管(109)设置有用于吸引流体的第一吸引侧孔(108),并且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或第二吸引管(109)的端部设置有吸引头(111),其中,
所述吸引头(111)具有多个凸起,并且至少一个凸起与其相邻的凸起的长度不同,所述吸引头(111)沿其凸起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吸引侧孔(110)以及能够与所述附属组件(200)连接的第一连接件(112),其中,
所述凸起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并在外力消失的情况下恢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术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所述第二吸引管(109)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隔离件(107),其中,
至少两个所述隔离件(107)沿所述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其中,
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隔离件(107)之间构成能够聚集流体或能够减缓流体流速的第二区段(120),并且在所述隔离件(107)沿所述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区段(120)能够与所述第一区段(119)彼此分离,从而能够在不同的手术区域封堵流体或减缓流体的流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术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远离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或第二吸引管(109)的所述吸引头(111)且与所述吸引主体(101)距离最近的所述隔离件(107)与所述吸引主体(101)构成第三区段(121),其中,
在所述第二区段(120)和/或所述第三区段(121)内的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或第二吸引管(109)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吸引侧孔(10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术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所述第二吸引管(109)以彼此缠绕的方式包覆所述隔离件(107)外表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所述第二吸引管(109)彼此缠绕形成的横截面能够随所述隔离件(107)的体积变化而变大或变小,从而使得所述隔离件(107)能够沿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的长度方向移动或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术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所述第二吸引管(109)被所述隔离件(107)包覆的情况下,所述隔离件(107)包覆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所述第二吸引管(109)形成的横截面能够随所述隔离件(107)的体积变化而变大或变小,从而使得所述隔离件(107)能够沿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的长度方向移动或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术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107)连接有导管(105),所述导管(105)能够固定在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或第二吸引管(109)的外壁,其中,
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或第二吸引管(109)靠近所述吸引主体(101)的一侧或者所述吸引主体(101)设置有与所述导管(105)导通的接头(113),其中,
在所述接头(113)与气体装置或液体装置接通的情况下,所述气体装置或液体装置的气体或液体沿所述导管(105)进入所述隔离件(107),从而改变所述隔离件(107)的体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术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属组件(200)至少包括压舌板样结构(116)和牵引器(117),其中,
所述牵引器(117)至少包括手柄(118)、牵引线(122)以及第二连接件(123),其中,
所述手柄(118)的一端与所述牵引线(122)连接,所述牵引线(122)远离与所述手柄(118)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23)连接,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件(12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2)连接以使得所述附属组件(200)能够带动所述主体组件(100)从鼻腔牵引至口腔,或者使得所述附属组件(200)能够带动所述主体组件(100)从口腔运动至鼻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术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主体(101)设置有第一吸引接头(102),所述第一吸引接头(102)分别与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所述第二吸引管(109)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吸引接头(102)和/或所述第一吸引管(104)、第二吸引管(109)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吸引管(104)和第二吸引管(109)开放和闭合的吸引管开关(10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术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主体(101)还设置有第三吸引管(114),所述第三吸引管(114)通过第二吸引接头(115)与所述吸引主体(101)连接,其中,
所述第二吸引接头(115)和/或所述第三吸引管(114)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吸引管(114)开放和闭合的所述吸引管开关(10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49491.2A CN111803729B (zh) | 2020-08-21 | 2020-08-21 | 一种手术吸引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49491.2A CN111803729B (zh) | 2020-08-21 | 2020-08-21 | 一种手术吸引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03729A CN111803729A (zh) | 2020-10-23 |
CN111803729B true CN111803729B (zh) | 2021-03-30 |
Family
ID=72859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49491.2A Active CN111803729B (zh) | 2020-08-21 | 2020-08-21 | 一种手术吸引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03729B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27478A (en) * | 1997-10-09 | 2000-02-22 | Medical Purchasing Group, Inc. | Nasal cavity drainage and stoppage system |
CN201743734U (zh) * | 2010-05-17 | 2011-02-16 | 佀丽红 | 一种治疗鼻炎、鼻窦炎的手术器械 |
CN104586498A (zh) * | 2015-02-12 | 2015-05-06 | 济南华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术操作系统 |
US20160038723A1 (en) * | 2013-03-22 | 2016-02-11 | Tsukada Medical Research Co., Ltd. | Catheter for treatment of sinusitis |
CN205460382U (zh) * | 2016-02-04 | 2016-08-17 | 依奈德医疗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鼻窦球囊导管系统 |
CN105903119A (zh) * | 2016-07-11 | 2016-08-31 | 吉林大学 | 鼻窦引流留置装置 |
CN106581829A (zh) * | 2016-12-13 | 2017-04-26 | 石甜 | 一种呼吸内科供氧吸痰的可视化装置 |
CN107440747A (zh) * | 2017-07-17 | 2017-12-08 | 徐定远 | 鼻窦内窥镜手术用多头吸引装置 |
CN207520442U (zh) * | 2017-03-29 | 2018-06-22 | 苏州莱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鼻窦扩张系统 |
CN108523966A (zh) * | 2018-04-10 | 2018-09-14 | 杭州维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多功能鼻窦扩张治疗系统 |
CN209301971U (zh) * | 2017-11-13 | 2019-08-27 | 深圳市人民医院 | 口鼻交换装置 |
CN110192918A (zh) * | 2018-02-27 | 2019-09-03 | 阿克拉伦特公司 | 具有自塌缩通道的医疗器械 |
-
2020
- 2020-08-21 CN CN202010849491.2A patent/CN1118037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27478A (en) * | 1997-10-09 | 2000-02-22 | Medical Purchasing Group, Inc. | Nasal cavity drainage and stoppage system |
CN201743734U (zh) * | 2010-05-17 | 2011-02-16 | 佀丽红 | 一种治疗鼻炎、鼻窦炎的手术器械 |
US20160038723A1 (en) * | 2013-03-22 | 2016-02-11 | Tsukada Medical Research Co., Ltd. | Catheter for treatment of sinusitis |
CN104586498A (zh) * | 2015-02-12 | 2015-05-06 | 济南华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术操作系统 |
CN205460382U (zh) * | 2016-02-04 | 2016-08-17 | 依奈德医疗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鼻窦球囊导管系统 |
CN105903119A (zh) * | 2016-07-11 | 2016-08-31 | 吉林大学 | 鼻窦引流留置装置 |
CN106581829A (zh) * | 2016-12-13 | 2017-04-26 | 石甜 | 一种呼吸内科供氧吸痰的可视化装置 |
CN207520442U (zh) * | 2017-03-29 | 2018-06-22 | 苏州莱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鼻窦扩张系统 |
CN107440747A (zh) * | 2017-07-17 | 2017-12-08 | 徐定远 | 鼻窦内窥镜手术用多头吸引装置 |
CN209301971U (zh) * | 2017-11-13 | 2019-08-27 | 深圳市人民医院 | 口鼻交换装置 |
CN110192918A (zh) * | 2018-02-27 | 2019-09-03 | 阿克拉伦特公司 | 具有自塌缩通道的医疗器械 |
CN108523966A (zh) * | 2018-04-10 | 2018-09-14 | 杭州维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多功能鼻窦扩张治疗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03729A (zh) | 2020-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71191B2 (en) | Nasal fluid management device | |
KR101441717B1 (ko) | 덮개를 포함하는 균막 제거용 외과장치 및 방법 | |
CN106604687B (zh) | 用于包含抽吸、冲洗和材料去除的不同领域的内窥镜式外科手术的鞘套组件和多孔导管 | |
JP4664325B2 (ja) | 洗浄/吸引チップ | |
US20130023914A1 (en) | System for accessing body orifice and method | |
US9408756B2 (en) | Nasal fluid management device | |
MX2014012379A (es) | Dispositivos y metodo para lavado del seno maxilar. | |
WO2013035192A1 (ja) | 鼻炎の症状を外科的に治療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 |
JP4577696B2 (ja) | 涙嚢鼻腔吻合用装置および方法 | |
US20220125474A1 (en) | Direct-vision abortion uterine curettage device and system | |
TW202120036A (zh) | 一種腔鏡用外掛式沖吸管及腔鏡 | |
CN111803729B (zh) | 一种手术吸引装置 | |
CN209004811U (zh) | 一种可撕裂负压取石经皮肾微创扩张引流套件 | |
CN211583420U (zh) | 可塑形的直视人流刮宫装置及系统 | |
CN211583417U (zh) | 带冲洗机构的直视人流刮宫装置及系统 | |
US20220110516A1 (en) | Systems,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 subject | |
CN116019414A (zh) | 可分离式输尿管镜 | |
CN211583418U (zh) | 直视人流刮宫装置及系统 | |
CN112294406A (zh) | 可塑形的直视人流刮宫装置及系统 | |
CN211132349U (zh) | 腹腔镜专用滤网式吸引器装置 | |
JP2023509596A (ja) | 体腔拡張装置付きの可視化診療システム | |
CN114344597A (zh) | 具有可视化的脑积血清洗装置 | |
CN215274861U (zh) | 一种鼻内窥镜手术专用吸引装置 | |
RU2402287C1 (ru) |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эпифоры | |
CN219089910U (zh) | 一种耳内镜微创手术辅助平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