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93744A - 余热利用装置及利用其调控热处理生产线温度压力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余热利用装置及利用其调控热处理生产线温度压力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93744A CN111793744A CN202010582846.6A CN202010582846A CN111793744A CN 111793744 A CN111793744 A CN 111793744A CN 202010582846 A CN202010582846 A CN 202010582846A CN 111793744 A CN111793744 A CN 1117937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flue gas
- waste heat
- heat utilization
- heating furn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06—Details, accessories not peculiar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furnac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1/00—Process control or regulation for heat treatmen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62—Heat-treating apparatus with a cooling or quenching zo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04—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alumin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aste-Gas Treatment And Other Accessory Devices For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余热利用装置及利用其调控热处理连续生产线温度压力的方法,包括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压力与第一预设烟气压力保持一致的第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调控所述低温加热炉内的第二烟气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通过第一温度、第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基本控制进入低温加热炉内的烟气温度和压力稳定在定值,又通过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对低温加热炉的烟气温度精准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余热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余热利用装置及利用其调控热处理生产线温度压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很多热处理连续生产线主要由高温加热炉和低温加热炉等主体设备组成,如铝合金T6热处理连续生产线、淬火+中低温回火热处理连续生产线、等温正火热处理连续生产线等等。其中铝合金T6热处理连续生产线中的固溶炉(高温加热炉)的固溶工艺温度一般在(500-580)℃之间,而时效炉(低温加热炉)的时效工艺温度通常控制在(100-200)℃之间;淬火+中低温回火热处理连续生产线中淬火炉(高温加热炉)的热处理工艺温度一般高于800℃,而中低温回火炉(低温加热炉)热处理工艺温度通常控制在(100-500)℃之间。由此可见,上述类似的热处理连续生产线中高温加热炉的排烟温度通常高于低温加热炉的热处理工艺要求温度。目前有极少数的类似热处理线采用了余热利用装置,将高温加热炉的烟气引入到低温加热炉中,但是低温加热炉里的烟气温度可调性较低,未对低温加热炉里所利用的烟气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精准控制,易导致低温加热炉超温或者欠温,影响热处理工件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利用装置,用于对热处理连续生产线的温度压力进行精准控制。
本发明一种余热利用装置其包括低温加热炉、沿着所述低温加热炉的长度方向与其均连通的排烟管和余热利用总管、以及与以上三者均连通的高温加热炉,还包括
与所述高温加热炉并联,并与所述余热利用总管相连通的燃烧室;
通过调整所述高温加热炉或/和所述燃烧室与所述余热利用总管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
通过调整所述余热利用总管与所述低温加热炉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低温加热炉内的第二烟气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
由上,通过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和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分别控制余热利用总管和低温加热炉内的温度保持在预设值,余热利用总管与低温加热炉沿着长度方向相连通,控制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烟气温度从而控制低温加热炉内的烟气温度,又通过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控制低温加热炉的烟气温度,实现对低温加热炉内的烟气温度双重精准控制。
较佳的,还包括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压力与第一预设烟气压力保持一致的第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
由上,除了利用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和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分别控制余热利用总管和低温加热炉内的温度保持在预设值外,还可以控制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压力等于第一预设烟气压力,有利于使低温加热炉内的温度和压力维持在设定温度和设定压力,以提高低温加热炉内的零件的质量。
较佳的,所述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包括:
设置在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检测其内所述第一烟气温度的第一热电偶,
与所述高温加热炉相连用于调整所述第一烟气温度的空气调节装置,和
包括所述燃烧室的热源补充调节装置,
与以上三者电连接、接收检测的所述第一烟气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烟气温度调控所述空气调节装置或/和所述燃烧室与所述余热利用总管的开度来调控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电气系统。
由上,通过第一热电偶检测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温度,电气系统通过比较第一烟气温度和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控制空气调节装置/和热源补充调节装置来降低或增大第一烟气温度使其与第一预设温度保持一致。
较佳的,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高温加热炉连通的接通空气的多个空气进气管,每个所述空气进气管上均设置一个第四电动阀;
所述热源补充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燃烧室出口和所述高温加热炉出口之间的第三电动阀。
由上,通过调节第三、四电动阀的开度来调节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温度,从而根据电气系统通过比较第一烟气温度和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控制空气调节装置/和热源补充调节装置来降低或增大第一烟气温度使其与第一预设温度保持一致。
较佳的,所述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包括
沿着所述低温加热炉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其内的多个第三热电偶,
沿着所述低温加热炉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连通所述低温加热炉和所述余热利用总管的多个余热烟气进气管上的第一电动阀,
以及根据所述第三热电偶检测的所述低温加热炉内的所述第二烟气温度和其内预设的第二预设温度控制所述第一电动阀开度的温度控制单元。
由上,通过设置在低温加热炉内的第三热电偶检测其内的第二烟气温度,根据第二烟气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的大小由温度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动阀的开度来调整第二烟气温度。
较佳的,所述第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包括
旁接在所述余热利用总管烟气入口的检测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所述第一烟气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
设置在所述压力检测装置、所述低温加热炉和所述排烟管的共同入口之间的第二电动调节阀,
以及根据所述第一烟气压力和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预设烟气压力调控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开度的电气系统。
由上,压力检测装置检测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压力,电器系统根据第一烟气压力和第一预设烟气压力的大小控制第二电动调节阀的开度来调节第一烟气压力。
一种利用以上任一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调控热处理连续生产线温度压力的方法,其包括
利用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调整高温加热炉或/和燃烧室与余热利用总管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温度与其内的第一预设温度保持一致;
利用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调整所述余热利用总管与低温加热炉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低温加热炉内的第二烟气温度与其内的第二预设温度保持一致;
利用第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压力与其内的第一预设烟气压力时刻保持一致。
由上,通过调控余热利用总管内的温度压力与预设温度压力一致,从而基本控制低温加热炉内的温度压力保持稳定,通过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实现低温加热炉内温度的精准控制。
较佳的,所述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通过调整高温加热炉或/和燃烧室与余热利用总管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温度与其内的第一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方法是:
第一热电偶实时检测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所述第一烟气温度并传给电气系统;
所述电气系统将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比较,如果所述第一烟气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电气系统控制增大第四电动调节阀的开度,否则所述电气系统控制减小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阀的开度;
所述电气系统再次判断所述第一烟气温度和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如果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依然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电气系统继续控制增大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阀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相等为止;如果所述第一烟气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判断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阀的开度是否为零,如果不为零,则继续减小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阀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相等为止,如果为零,则打开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阀,同时打开所述燃烧室,直到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相等为止。
较佳的,所述利用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通过调整所述余热利用总管与低温加热炉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低温加热炉内的第二烟气温度与其内的第二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方法是:
第三热电偶实时监测所述低温加热炉内的第二烟气温度,并传给所述低温加热炉的温控仪表;
所述温控仪表将所述第二烟气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比较,如果所述第二烟气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所述温控仪表控制减小第一电动调节阀的开度,否则所述温控仪表控制增大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二烟气温度和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相等。
较佳的,所述利用第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内的第一烟气压力与其内第一预设烟气压力时刻保持一致的方法是:
压力检测装置实时检测所述第一烟气压力并传给所述电气系统;
所述电气系统将所述第一烟气压力与所述第一预设烟气压力比较,如果所述第一烟气压力大于所述第一预设烟气压力,则所述电气系统控制增大第二电动调节阀的开度,否则所述电气系统控制减小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一烟气压力与于所述第一预设烟气压力相等为止。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热处理连续生产线的余热利用装置的系统图;
图2为第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的流程图;
图3为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所给出的附图与现有的铝合金T6热处理连续生产线的余热利用装置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施例利用现有的铝合金T6热处理连续生产线的烟气余热利用装置进行控制温度和压力的精准控制。
如图1所示,铝合金T6热处理连续生产线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作为低温加热炉的时效炉1、分别于时效炉1的上、下部并与其平行设置的排烟管2和余热利用总管3,以及设置在余热利用总管3下部的与以上三者均相连的作为高温加热炉的固溶炉4和旁路热源,以上所述各部分通过三通管组件和管道相连接,在其连接的管道上还连接有排烟风机组件,以及检测管道内温度的温度检测组件和压力调节检测组件。固溶炉4和/或旁路热源作为热源供给时效炉1,实现铝合金产品的时效处理,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如力学性能、抗腐蚀等)。因为时效炉1是低温加热炉,通过余热利用总管3进入时效炉1内的热量不需要那么多,所以固溶炉4的高温烟气一部分供给余热利用总管3来保持时效炉1内的温度,多余的热量和烟排到排烟管2里用于生活供暖或其他需要。由于时效炉1的热源基本全采用固溶炉4排出的烟气的能量,相比传统的固溶时效热处理生产线,可减少甚至消除时效炉1的能源消耗,节约大量能源的同时减少烟气排放量。
搅拌风机、燃烧室、燃烧机三者一体设置的燃烧室5为旁路热量供给装置常用的一种,固溶炉4所排的高温烟气为主热源,燃烧室5为辅助热源,共同向余热利用总管3提供高温烟气,两者并列设置,分别通过第三三通管63、第四三通管64相连,其中第三三通管63的一个出口与燃烧室5相连,第四三通管64的一个出口与固溶炉4相连,第三、四三通管相对的出口相连通。
在第三三通管63的另一个出口处连接有第二排烟风机72,用于将固溶炉4和燃烧室5的高温烟气吸出然后送入余热利用总管3和经过第一排烟风机71排到车间管道里用于生活供暖或其他用处。
余热利用总管3和排烟管2平行的分设在时效炉1的两侧,并分别与时效炉1相连通,具体的是沿着时效炉1的长度方向在时效炉1和余热利用总管3之间设置多个连通两者的余热烟气进气管31,以便余热利用总管3里的高温烟气通过余热烟气进气管31进入时效炉1里;沿着时效炉1的长度方向在时效炉1和排烟管2之间设置多个连通两者的排烟分管21,时效炉1里的烟通过多个排烟分管21排到排烟管2里。
另外余热利用总管3和排烟管2分别通过三通管和管道与第一排烟风机71的吸入口相连,具体的是第二三通管62的两个出口分别与第一排烟风机71的吸入口和余热利用总管3连通,第二三通管62的另一个出口与第一三通管61的一个出口通过管道连通,第一三通管61的其他两个出口分别与排烟管2和第一排烟风机71的吸入口相连,第一排烟风机71的排出口与车间管道相连,用于生活供暖需要。
这样,固溶炉4和/或燃烧室5的高温烟气被第二排烟风机72抽出后,通过管道进入第二三通管62,然后在第二三通管62处一部分进入余热利用总管3里保持时效炉1内的温度,另一部分通过第一三通管61经过第一排烟风机71进入车间管道用于生活供暖或其他需要;时效炉1因为与余热利用总管3连通,余热利用总管3里的高温烟气会进入时效炉1里,需要进行热处理的工件放置在时效炉1里,时效炉1里的烟气通过排烟分管21进入排烟管2里,最后通过第一三通管61被第一排烟风机71抽到车间管道用于需要供热的地方。
为了控制进入余热利用总管3和经过第一排烟风机71进入车间管道里的烟气量,在第一、二三通管61、62相连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调节阀92,同样为了检测进入余热利用总管3的高温烟气的第一烟气压力,在第二电动调节阀92和第二三通管62之间还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93。
为了通过控制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高温烟气的第一烟气温度来控制时效炉1内的高温烟气的第二烟气温度,在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二热电偶81、82,用于检测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温度。进一步的,为了调节时效炉1内的高温烟气的第二烟气温度,在每个余热烟气进气管31上均设置一个第一电动调节阀91,用于调节进入时效炉1的余热烟气量。
除了通过控制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高温烟气的第一烟气温度外,还需要控制时效炉1内的第二烟气温度,从而能精准控制时效炉1的温度,在时效炉1内还设置多个第三热电偶83,用于检测时效炉1内的高温烟气的第二烟气温度。
为了调节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温度,从而通过余热利用总管3调节时效炉1内的第二烟气温度,在第四三通管64的水平设置的两相对出口分别连接端部封闭的水平管道41,且两水平管道41与固溶炉4也通过多个出口相连通。且两水平管道41分别连接两个空气进气管42,每个空气进气管42上均设置一个第四电动调节阀95。
当第四电动调节阀95处于关闭状态,固溶炉4内进的低温新鲜空气的量为零且时效炉1内的第二烟气温度仍然低于第二预设温度(如固溶炉停止生产),需要打开燃烧室5作为辅助热源来提供热量,在燃烧室5和第三三通管63之间设置有第三电动调节阀94,用于调节燃烧室5向余热利用总管3供给的热量。
在排烟管、余热利用总管以及中间传递烟气的管道外均包有300mm厚的陶瓷纤维用于保温,并且在陶瓷纤维外蒙上一层厚度约为0.5mm厚的白铁皮,确保所有管道美观。
如图1和图2所示,压力检测装置93旁接在余热利用总管3的烟气进气口,实时动态连续检测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压力P2,并立即反馈给与该余热利用装置匹配的电气系统,并与电气系统的第一预设烟气压力P1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节第二电动调节阀92的开度,通过控制进入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高温烟气量控制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压力P2与第一预设烟气压力P1时刻保持一致,所以压力检测装置93、电气系统和第二电动调节阀92构成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具体第一烟气压力P2调控方法如下,如果检测到余热利用总管3的第一烟气压力P2大于第一预设烟气压力P1,则电气系统控制增大第二电动调节阀92的开度,减少固溶炉4的烟气进入余热利用总管3的量,通过第一排烟风机71排到车间管道里;如果检测到的第一烟气压力P2小于电气系统的第一预设烟气压力P1,则控制减小第二电动调节阀92的开度,增大固溶炉4的烟气进入余热利用总管3的量以便增大第一烟气压力P2;然后再根据检测到的第一烟气压力P2判断P2与P1的大小,调整第二电动调节阀92的开度来增加或减小进入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高温烟气量,直到P2=P1为止。
通过压力检测装置93实时检测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压力P2,并调控P2与第一预设烟气压力P1时刻保持一致,因为余热利用总管3与时效炉1通过多个余热烟气进气管31相连通,通过控制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压力稳定在第一预设烟气压力值上从而使时效炉1内的压力也维持在定值,时刻满足时效炉1内的零件金属工艺条件,提高零件质量合格率。
如图3所示,第一热电偶81实时动态连续监测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温度T2,并立即反馈给电气系统,电气系统将第一烟气温度T2与其内的第一预设温度T1比较,并根据两温度比较结果调节第三电动调节阀94或/和第四电动调节阀95的开度以及调节燃烧室5的燃烧功率,控制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时刻保持一致,于是第一热电偶81、电气系统、第三、四电动调节阀94、95和燃烧室5构成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
下面对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进行具体描述:如果第一热电偶81测得的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温度T2高于电气系统内第一预设温度T1,则增大第四电动调节阀95的开度,让更多的低温空气通过空气进气管42、水平管道41、第四、三三通管64、63、第二排烟风机72和第二三通管62进入余热利用总管3,其中从固溶炉4排出的高温烟气与空气在第三三通管63混合后通过第二排烟风机72搅拌使其充分混合,从而使从固溶炉4排出的高温烟气降温后进入余热利用总管3中,降低余热利用总管3中烟气的第一烟气温度T2,直到T2=T1,控制余热利用总管3中的第一烟气温度T2与电气系统内第一预设温度T1保持一致。
如果第一热电偶81测得的余热利用总管3中的第一烟气温度T2低于电气系统内第一预设温度T1,判断第四电动调节阀95的开度是否为零,如果不为零,则继续减小第四电动调节阀95的开度,减少空气进入余热利用总管3中,直到第一烟气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相等为止。如果为零,则打开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阀94,同时打开所述燃烧室5,燃烧室5内的高温烟气在燃烧室5内的搅拌风机和第二排烟风机72的作用下,通过第三、二三通管63、62进入余热利用总管3中,提高温度T2,并将第一热电偶81实时检测的第一烟气温度T2反馈给控制燃烧室5的温度仪表,燃烧室5的温控仪表提高燃烧室5的燃烧功率,直到T2=T1,余热利用总管3中的第一烟气温度T2与第一预设温度T1一致直到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相等为止。
按照如上方法进行不断的温度调节,使检测到的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温度T2保持与电气系统内设定的第一预设温度T1一致,从而使时效炉1内的温度保持在定值,满足时效炉1内的零件的金属工艺条件,提高了零件质量合格率。另外通过设计空气进气管42的大小和数量,并调节燃烧机功率可实现余热利用总管3中烟气温度预设值的无级调控。
第二热电偶82与无纸记录仪(图中未画出)相连,将第二热电偶82测得的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烟气温度T2写进无纸记录仪中,便于以后通过无纸记录仪查找出现问题的工序。
第三热电偶83实时动态监测时效炉1内的第二烟气温度,并立即反馈给时效炉1的温控仪表,时效炉1的温控仪表通过控制第一电动调节阀91的开度控制余热利用总管3中的烟气进入时效炉中的量,从而调控时效炉1的第二烟气温度,使得第三热电偶83测得的第二烟气温度与时效炉1的温控仪表的第二预设温度一致,所以时效炉1、第三热电偶83、时效炉1的温控仪表、第一电动调节阀91构成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控制时效炉1的第二烟气温度与时效炉1的温控仪表的第二预设温度保持一致,从而确保时效炉1的第二烟气温度维持在设定的第二预设温度。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固溶炉4的工艺温度为530-550℃,余热利用总管3中烟气压力预设值为500-1000Pa,余热利用总管3中烟气温度预设值为200-400℃,时效炉1的工艺温度可在100-300℃精准控制且无级调控,并且时效炉1的炉温均匀性可控制在±3℃以内。
上述的对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温度压力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时效炉1内的工艺温度压力精准无级调控,适合不同成分的铝合金产品的工艺处理,该控制方法适用性广,同时热处理产品的品质高;时效炉1的热源采用固溶炉的余烟,节省能源消耗,减少烟气的排放,热处理连续生产线节能环保。
除了铝合金T6热处理连续生产线可用以上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外,淬火+中低温回火热处理连续生产线和等温正火热处理连续生产线等包括高温加热炉和低温加热炉的热处理连续生产线都可以用上面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和对热处理连续生产线的温度压力控制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余热利用装置,其包括低温加热炉(1)、沿着所述低温加热炉(1)的长度方向与其均连通的排烟管(2)和余热利用总管(3)、以及与以上三者均连通的高温加热炉(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高温加热炉(4)并联,并与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相连通的燃烧室(5);
通过调整所述高温加热炉(4)或/和所述燃烧室(5)与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
通过调整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与所述低温加热炉(1)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低温加热炉(1)内的第二烟气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压力与第一预设烟气压力保持一致的第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包括:
设置在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检测其内所述第一烟气温度的第一热电偶(81),
与所述高温加热炉(4)相连用于调整所述第一烟气温度的空气调节装置,和
包括所述燃烧室(5)的热源补充调节装置,
与以上三者电连接、接收检测的所述第一烟气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烟气温度调控所述空气调节装置或/和所述燃烧室(5)与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的开度来调控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电气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高温加热炉(4)连通的接通空气的多个空气进气管(42),每个所述空气进气管(42)上均设置一个第四电动阀(95);
所述热源补充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燃烧室(5)出口和所述高温加热炉(4)出口之间的第三电动阀(9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包括
沿着所述低温加热炉(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其内的多个第三热电偶(83),
沿着所述低温加热炉(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连通所述低温加热炉(1)和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的多个余热烟气进气管(31)上的第一电动阀(91),
以及根据所述第三热电偶(83)检测的所述低温加热炉(1)内的所述第二烟气温度和其内预设的第二预设温度控制所述第一电动阀(91)开度的温度控制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包括
旁接在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的烟气入口检测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所述第一烟气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93),
设置在所述压力检测装置(93)和所述低温加热炉(1)的烟气入口之间的第二电动调节阀(92),
以及根据所述第一烟气压力和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预设烟气压力调控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92)开度的电气系统。
7.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调控热处理生产线温度压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利用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调整高温加热炉(4)或/和燃烧室(5)与余热利用总管(3)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温度与其内的第一预设温度保持一致;
利用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调整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与低温加热炉(1)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低温加热炉(1)内的第二烟气温度与其内的第二预设温度保持一致;
利用第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压力与其内的第一预设烟气压力时刻保持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闭环控制系统通过调整高温加热炉(4)或/和燃烧室(5)与余热利用总管(3)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温度与其内的第一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方法是:
第一热电偶(81)实时检测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所述第一烟气温度并传给电气系统;
所述电气系统将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比较,如果所述第一烟气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电气系统控制增大第四电动调节阀(95)的开度,否则所述电气系统控制减小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阀(95)的开度;
所述电气系统再次判断所述第一烟气温度和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如果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依然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电气系统继续控制增大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阀(95)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相等为止;如果所述第一烟气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判断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阀(95)的开度是否为零,如果不为零,则继续减小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阀(95)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相等为止,如果为零,则打开第三电动调节阀(94),同时打开所述燃烧室(5),直到所述第一烟气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相等为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第二温度闭环控制系统通过调整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与低温加热炉(1)连通的开度来调控所述低温加热炉(1)内的第二烟气温度与其内的第二预设温度保持一致的方法是:
第三热电偶(83)实时监测所述低温加热炉(1)内的第二烟气温度,并传给所述低温加热炉(1)的温控仪表;
所述温控仪表将所述第二烟气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比较,如果所述第二烟气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所述温控仪表控制减小第一电动调节阀(91)的开度,否则所述温控仪表控制增大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91)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二烟气温度和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第一压力闭环控制系统调控所述余热利用总管(3)内的第一烟气压力与其内第一预设烟气压力时刻保持一致的方法是:
压力检测装置(93)实时检测所述第一烟气压力并传给所述电气系统;
所述电气系统将所述第一烟气压力与所述第一预设烟气压力比较,如果所述第一烟气压力大于所述第一预设烟气压力,则所述电气系统控制增大第二电动调节阀(92)的开度,否则所述电气系统控制减小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92)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一烟气压力与于所述第一预设烟气压力相等为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82846.6A CN111793744B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余热利用装置及利用其调控热处理生产线温度压力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82846.6A CN111793744B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余热利用装置及利用其调控热处理生产线温度压力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93744A true CN111793744A (zh) | 2020-10-20 |
CN111793744B CN111793744B (zh) | 2022-05-24 |
Family
ID=72802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82846.6A Active CN111793744B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余热利用装置及利用其调控热处理生产线温度压力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793744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084524A (ja) * | 2012-10-26 | 2014-05-12 | Kobe Steel Ltd | 製鉄プラントにおける熱回収システム |
CN110343834A (zh) * | 2019-08-15 | 2019-10-18 | 沈阳东大三建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铝合金t6热处理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及方法 |
-
2020
- 2020-06-23 CN CN202010582846.6A patent/CN11179374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084524A (ja) * | 2012-10-26 | 2014-05-12 | Kobe Steel Ltd | 製鉄プラントにおける熱回収システム |
CN110343834A (zh) * | 2019-08-15 | 2019-10-18 | 沈阳东大三建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铝合金t6热处理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93744B (zh) | 2022-05-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98142B (zh) | 一种燃烧控制系统 | |
CN102477481A (zh) | 大型台车式燃气低温退火炉 | |
CN103922575B (zh) | 一种玻璃退火窑冷却风管节能系统及对玻璃带的冷却方法 | |
CN101649378B (zh) | 利用钢板连续热处理炉进行低温回火热处理的方法 | |
WO2019042155A1 (zh) | 基于等离子体加热的高炉热风系统温度调控方法与设备 | |
CN111793744B (zh) | 余热利用装置及利用其调控热处理生产线温度压力的方法 | |
CN115074239B (zh) | 一种发酵系统 | |
CN101314810A (zh) | 热处理炉余热利用及预热升温系统 | |
CN209801800U (zh) | 一种自然循环式变频电磁暖风装置 | |
CN203518513U (zh) | 一种多通道供热烘干系统 | |
CN108863033A (zh) | 一种箱式退火炉 | |
CN210048833U (zh) | 锌鼻子 | |
CN210048822U (zh) | 带钢冷却设备及带钢生产线 | |
CN109497111B (zh) | 一种食品烘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4230158A (zh) | 光伏压延玻璃生产线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 | |
CN206512252U (zh) | 一种退火炉及退火系统 | |
CN204455205U (zh) | 一种可均匀加热的低温明火热处理炉 | |
CN215723486U (zh) | 锅炉废气供暖系统 | |
CN221840195U (zh) | 一种天然气加热炉用控温装置 | |
CN219589443U (zh) | 一种热处理装置 | |
CN217230842U (zh) | 一种辐射加热式退火、时效炉 | |
CN217330294U (zh) | 一种闭环控制空气膨胀式制冷机 | |
CN218209534U (zh) | 一种可调节生产温度的活化炉 | |
JP7384973B1 (ja) | 熱処理炉 | |
CN201224750Y (zh) | 热处理炉余热利用及预热升温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Room 601, No. 18,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China National Machinery Institute Group Beijing Electromech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601, No. 18,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