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91655A - 弹簧连杆 - Google Patents

弹簧连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91655A
CN111791655A CN202010249095.6A CN202010249095A CN111791655A CN 111791655 A CN111791655 A CN 111791655A CN 202010249095 A CN202010249095 A CN 202010249095A CN 111791655 A CN111791655 A CN 111791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section
side wall
region
lin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490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91655B (zh
Inventor
D·弗里森
O·米尔克
S·迈尔
J·胡梅尔特
T·克里
M·比格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filed Critical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1791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91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91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916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1Suspension arms,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2Attaching arms to sprung part of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4Mounting of suspension arms
    • B60G2204/143Mounting of suspension arms on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1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rms
    • B60G2206/1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rms the arm having a U profile and/or made of a pl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70Materials used in suspensions
    • B60G2206/72Steel
    • B60G2206/722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B60G2206/81Shaping
    • B60G2206/8103Shaping by folding or be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弹簧连杆,该弹簧连杆成型为由钢板制成的单壳金属板成型件。弹簧连杆在横截面中为大致U形的,其具有背部2,侧壁3、4通过金属板成型与背部2邻接,侧壁彼此间隔开并且分别具有与背部2连接的上侧壁区域15、20、与共同的背部2间隔开的下侧壁区域17、18和设置在上侧壁区域15、20和下侧壁区域17、18之间的中间侧壁区域16、19。弹簧连杆1具有用于固定弹簧连杆1的第一端部区段7和第二端部区段10并且和位于其间的一个宽度增大的弹簧座区域12。弹簧连杆1在弹簧座区域12中的横截面是大致Ω形的,该Ω形状在弹簧座区域12的中间长度区段中通过进一步向外悬伸的上侧壁区域15、20比在弹簧座区域12的端侧长度区段中更加明显。

Description

弹簧连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中的特征的、用于机动车的车轮悬架的弹簧连杆。
背景技术
弹簧连杆是基本上刚性的构件,其用于将车轮支撑在行走机构的底盘上并在一个或多个方向上对其进行导向。在具有两个铰接支承的端部区段的杆形连杆的情况下,用于悬架弹簧、减振器或弹簧减振器元件的弹簧座位于该连杆的端部区段之间。弹簧连杆应具有尽可能高的稳定性和刚度,尤其是在重量轻和安装空间小的同时具有高阻力矩。弹簧连杆大多由钢制成。已知由一件式金属板成型件制成的弹簧连杆。
EP 1832447 B1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轮悬架的连杆,其成型为由钢板制成的单壳金属板成型件。弹簧连杆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其包括背部和侧壁,在此中间侧壁区域分别被向内定向地压入以增加其阻力矩。
通过DE 102004009722 A1,车轮导向连杆属于现有技术,该车轮导向连杆构造为具有敞开横截面的金属板成型件。该文献提出非对称地构造通过背部彼此连接的侧壁,以优化负载。
从EP 1332029 B1已知一种导向连杆及其制造方法。在第一和第二端部区段之间设有一个加宽的弹簧座区域,该弹簧座区域在背部区域中具有比端部区段大的宽度。该导向连杆作为封闭空心型材通过挤压成型工艺由高强度铝制成,该连杆最初具有矩形横截面。上侧的弹簧座圈在两侧突出于横截面为大致矩形的空心型材。空心型材的形状借助机械冷加工通过弯曲、压制和切割形成。在此类连杆中型材在横截面中尤其是梯形的。它具有不平行延伸的侧壁。
从EP 2809531 B1中已知一种单壳的弹簧连杆,其由金属板坯通过成型制成。在端部区段之间设有一个用于支撑弹簧的宽度增加区段。在该宽度增加区段下方是弹簧连杆的侧壁。侧壁的间距大致依循弹簧座的轮廓。侧壁垂直于弹簧座并且在其远离弹簧座的自由端部上分别具有向内成形的表面部分,从而宽度增加区段具有C形横截面轮廓。
DE 102011053927 A1公开了一种具有封闭空心型材形式的基体的弹簧连杆。从初始空心型材出发经由在其在长度上恒定的初始横截面通过成型制造弹簧连杆。杆形弹簧连杆具有一个弹簧座圈区域。在该弹簧座圈区域下方侧壁可在部分区域上被压入并且具有通过沿横向方向的压制成型而产生的弯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基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弹簧连杆,其可低成本地以单壳结构由钢板制成并且在尽可能低的重量下具有高阻力矩。
所述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弹簧连杆来解决。
弹簧连杆制造为由钢板制成的单壳金属板成型件。弹簧连杆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U形横截面包括背部,该背部在安装位置中位于上侧。通过金属板成型,在背部上在两侧邻接侧壁。这两个侧壁彼此间隔开。每个侧壁分为三个区段:上侧壁区段与背部邻接。远离共同的背部设置的侧壁区域是下侧壁区域。在它们之间分别是中间侧壁区域。
杆形弹簧连杆具有用于将弹簧连杆固定在底盘或轮架上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区段。弹簧连杆尤其是多连杆轴、特别是五连杆轴的组成部分。弹簧连杆尤其是可用作五连杆后轴的后下部横向连杆。
在安装位置中,弹簧、尤其是后轴的弹簧作用在弹簧连杆上。此外,减振器也可间接或直接地支撑在弹簧连杆上。通过在弹簧连杆与弹簧或减振元件之间设置联接器或适配器功能的弹簧垫以适应相应的弹簧结构,可在弹簧连杆与弹簧和/或减振器之间实现间接支撑或连接。可设置用于空气弹簧的弹簧垫和作为替代方案用于螺旋压缩弹簧以及相配的减振器的弹簧垫。为此在弹簧连杆的端部区段之间设置弹簧座区域。该弹簧座区域相对于弹簧连杆的其它长度区段是宽度增大的。此外,在本发明中,当在竖直方向上观察时,在同一横截面中弹簧座区域也比弹簧连杆的其它高度区域要宽。
弹簧连杆应尽可能紧凑、轻质且因此细长。弹簧可比杆形的轴连杆宽。但在本发明中通过仅加宽用于支撑的背部,而非弹簧连杆的远离背部的下部或端部区段而节省了材料并因此减轻了重量。同时,从弹簧座区域到相邻的、较细长的区域的过渡是流畅的,而非跳跃的。由此避免了应力峰值。
根据本发明的弹簧连杆具有特殊横截面,其在弹簧座区域中的横截面是大致Ω形的。Ω形状在弹簧座区域的长度延伸中、即沿弹簧连杆的纵向方向变化。Ω形状在弹簧座区域的中间长度区段中通过进一步向外悬伸的上侧壁区段比在弹簧座区域的至少一个端侧长度区段中更加明显(侧向鼓出)。由此实现与笔直的、即垂直于背部的、无Ω形状的侧壁的其余长度区段的平滑过渡。弹簧座区域符合要求地设计,即它并非必须是圆形,而是可具有大致椭圆形、水滴形或蛋形的形状。以此方式向相邻长度区段的过渡是倒圆的,以实现无应力的延伸。
被视为有利的是,中间侧壁区域尽可能少地变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笔直地从弹簧座区域的一个端侧长度区段延伸到弹簧座区域的另一端侧长度区段,而向上邻接的上侧壁区域则根据弹簧座区域的宽度朝向弹簧座区域的中心不断向外悬伸。通过侧壁在中间侧壁区域中的笔直延伸节省了材料并且同时提供高阻力矩。结合结构化的上侧壁区段和下侧壁区段,中间侧壁区段还具有抵抗横向作用力的高阻力矩。由此避免了侧壁在交变载荷下的泵送运动。由此又防止了应力峰值,进而减小了边缘应力。从而弹簧连杆总体上具有更长的耐用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扩展方案中,中间侧壁区域在其沿弹簧连杆纵向方向的延伸中是大致笔直的。术语“大致笔直”应理解为侧壁在相应功能区域中、即在用于固定弹簧连杆的端部区段中并且也在弹簧座区域中笔直地延伸。在这三个功能区域之间可分别存在过渡区域,在这些过渡区域中侧壁在过渡到下一相邻区域时可略微弯曲。
在两个端部区段中侧壁的间距可不相同。尤其是在第一端部区段中用于压入轴承套筒的间距可相对小。在弹簧连杆的相对置第二端部区段上可采用另一固定方法,在其中例如将螺栓穿过相应校准的开口,以便将轴承座的固定元件固定在它们之间。在此侧壁的间距可选择得略大。
但由于在每个轴承座区域中壁彼此平行地延伸,因此在具有不同宽度的端部区段和大致笔直的侧壁的弹簧连杆中,在纵向延伸中必须存在两个较小的方向变化,所述方向变化尤其是不位于相应功能区域内,而是位于到相应端部区段的过渡区域中。因此,总体上侧壁在其沿纵向方向的延伸中是大致笔直的。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中间侧壁区域也大致垂直于弹簧座定向。大致U形的弹簧连杆的中间侧壁区域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弯曲。在本发明中,中间侧壁区域垂直于凸缘并且垂直于弹簧座设置。它们是上下侧壁区域之间的连接件。虽然上侧壁区域通过不同程度的侧向突出和向弹簧座的过渡而不可避免地围绕大致沿弹簧连杆纵向方向定向的弯曲轴线弯曲,但在本发明中应在中间侧壁区域中尽可能避免围绕纵向轴线的这种突出的弯曲。(优选具有在相反的方向上指向外部的凸缘的)下侧壁区域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弯曲。所述凸缘导致根据长度区段呈帽形或Ω形的横截面。已表明,如果中间侧壁区域尽可能垂直于弹簧座,则弹簧连杆的承载能力得到改善。
特别重要的是上侧壁区域,其可根据长度区段相对远地向外突出并且在弹簧座区域的中间长度区段中规定整个弹簧连杆的最大宽度。为了最小化应力,中间侧壁区域和弹簧座区域之间的过渡应尽可能地具有大弯曲半径。因此,上侧壁区域并非以尽可能窄的90°弯曲在竖直方向上向下连接到弹簧座区域,而是首先向外悬伸地、切向沿横向方向延续地连接到弹簧座区域的平面,以便从该平面以大的、向内定向的弧形形成到中间侧壁区域的过渡。术语“Ω形”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表示横截面类似于希腊字母的大写字母Ω,其具有上部的球状部分以及下侧的开口,在开口的两侧连接有沿水平方向定向的短线,所述短线转移到弹簧连杆的横截面中相应于凸缘。弹簧座区域中的侧向凸出部在本发明中通过上侧壁区域的大半径产生。横截面轮廓也可称为Ω状,因为弹簧座区域不是圆形,而是削平的。
弹簧连杆相对于其中心纵向轴线尤其是构造成镜像对称的,从而通过上侧壁区段中的两侧凸出部形成弹簧连杆横截面的Ω形或Ω状设计。
弹簧连杆的横截面仅在弹簧座区域内呈Ω形或Ω状。一个具有指向外部的凸缘的U形或帽形的长度区段与Ω形弹簧座区域邻接。在该U形或帽形的长度区段中弯曲半径不是必然小于弹簧座区域中的弯曲半径,但在那里弹簧连杆的背部变窄。因此不存在侧向凸出的上侧壁区域。相反,在帽形横截面中侧壁可垂直于背部延伸,指向外部的凸缘也可垂直于侧壁并且因此平行于背部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种扩展方案中,侧壁在弹簧连杆的一个端部区段处比在另一端部区段处具有更大的间距。在端部区段之间侧壁尤其是相对于中间侧壁区域大致笔直地延伸。端部区段可具有对齐的通道或孔。轴承套筒可压入通道中。
也可能的是,一个端部区段或两个端部区段具有叉形并且因此形成轴承容纳部,轴承套筒可焊接到该轴承容纳部中。在此情况下,轴承套筒不是从弹簧连杆的纵向侧面插入,而是从弹簧连杆的端面插入。
在弹簧座区域中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开口。在所述开口中设置例如用于空气弹簧或钢弹簧的弹簧垫。
弹簧连杆可通过镀锌和必要时附加的喷漆、如阴极浸涂获得防腐蚀保护。其表面可至少区域地被喷砂(strahlen)。弹簧连杆可由钢板制成,其壁厚可以为2至5mm、尤其是小于4mm。它优选由高强度铁素体-贝氏体(FB)热轧钢制成、尤其是抗拉强度至少为780N/qmm的FB780。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示意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发明。附图如下:
图1以透视图示出弹簧连杆;
图2以俯视图示出图1的弹簧连杆;
图3以仰视图示出图1的弹簧连杆;
图4以左视图示出图1的弹簧连杆;
图5以右视图示出图1的弹簧连杆;
图6以第一端部区段的端视图示出图1的弹簧连杆;
图7以相对置的第二端部区段的端视图示出图1的弹簧连杆;
图8示出图1的弹簧连杆沿图5的线VIII-VIII的纵向剖面图;
图9示出沿图5的线IX-IX的横截面图;
图10示出沿图5的线X-X的横截面图;
图11示出沿图5的线XI-XI的横截面图;
图12示出沿图5的线XII-XII的横截面图;
图13示出沿图5的线XIII-XIII的横截面图;
图14示出沿图5的线XIV-XIV的横截面图;
图15示出沿图5的线XV-XV的横截面图;
图16以透视图示出弹簧连杆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17示出用于制造图1的弹簧连杆的11个制造步骤S1至S11的制造顺序。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透视图示出弹簧连杆1。弹簧连杆1由金属板坯制成。图17以多个依次相继的步骤S1至S11示出弹簧连杆的制造顺序。
首先,裁剪金属板坯(步骤S1)。在步骤S2和S3中,对金属板坯进行深冲以形成具有宽度加宽的后壁的弹簧座。在步骤S4中,修剪深冲的金属板坯的边缘。在步骤S5中,通过成型使大致U形的弹簧连杆的侧壁垂直于弹簧座定向。在随后的步骤S6中,在背部区域中进一步裁切。然后将构件旋转180°。以相同的方式在随后的步骤S7中将其旋转回初始位置。随后通过切割或冲压在一个端部区域中形成用于连接的叉形容纳部。校准该端部区域中的轴承容纳部并且设置通道。最后,对弹簧连杆进行最终校准和/或借助接合方法设置套筒(步骤S8至S11)。在图1至15中以不同视图和剖面图示出这种由金属板成型件制成的单壳弹簧连杆,该金属板成型件由钢板制成。
弹簧连杆1具有背部2,弹簧连杆的侧壁3、4通过该背部彼此连接。侧壁3、4在弹簧连杆1的整个长度上彼此间隔开地延伸,从而形成U形作为基本形状。背部2具有不同的功能区域。尤其是背部2具有一个加宽区域,其被称为弹簧座区域12。在该实施例中,弹簧座区域12包括两个具有向内定向的通道的开口5、6。所述开口5、6用于容纳未详细示出的适配板,以适应不同的弹簧类型、如空气弹簧或钢弹簧。
弹簧连杆1一方面具有与轮架的连接可能性并且另一方面具有与车身的连接可能性。它是具有两个端侧铰接点的杆形连杆。在其第一端部区段7中设有两个相互校准的轴承容纳部8,轴承套筒9插入轴承容纳部中。轴承套筒9用于容纳橡胶金属轴承。
在相对置的端部区段10上,侧壁3、4彼此具有更大的间距。端部区段10也具有用于连接至机动车的校准的开口11。端部区段中的轴承衬套9和/或开口11的轴线彼此平行延伸。
弹簧连杆1的纵向方向L从一个端部区段7延伸到另一端部区段10。横向方向Q表示参照弹簧连杆1而垂直于纵向轴线L且平行于轴承套筒9或轴承容纳部8的纵向轴线的轴线。竖直轴线H(高度方向)垂直于横向方向Q和纵向方向L并且在图1中指向上方。与此相应,参照弹簧连杆使用术语“上”和“下”,或参照纵向方向使用术语“长度区段”。宽度说明涉及横向方向Q。
弹簧座区域12是沿横向方向Q看弹簧连杆1的最宽区域。其宽度B在纵向方向L上并非恒定的。宽度从相应端部区段7、10看朝向开口6的中心增大。向其它长度区段的过渡是流畅的。在任何情况下,弹簧连杆1在弹簧座区域12中具有最大宽度B。在图2中示出弹簧座区域12的最大宽度B。背部2——弹簧座区域12是其组成部分——尤其是朝向第一端部区段7明显变窄。
在弹簧连杆1的仰视图(图3)中可以看出,侧壁3、4以其指向相反方向的、向外定向的凸缘13、14在宽度方面变化不如弹簧座区域12那么大。弹簧座区域12在弹簧连杆1的长度L1(图3)上延伸。弹簧座区域12的特征在于,弹簧连杆1在弹簧座区域12中的横截面是大致Ω形的。图5示出多个横截面的位置。它们在图8至15中示出。
横截面的所述Ω形状开始于横截面X和XI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图5、10和11)并且大约终止于图14的截面IX中。图15示出没有Ω形的截面XV,因为在该区域中弹簧连杆1的背部已被去除。
图9和10示出帽形轮廓,其中侧壁3、4与其凸缘13、14和背部2分别形成一系列彼此成直角的弯曲。侧壁3、4的高度从图9的截面IX向图10的截面X减小。同时凸缘13、14略微变宽。该帽形横截面在截面XI至XIV、即在弹簧座区域12内的进一步延伸中改变。同时,如从侧视图4和5清楚可见,侧壁3、4的高度沿纵向方向L增加。弹簧连杆1的高度在截面X和XI之间最低,即弹簧座区域12在那里开始。高度在朝向第二端部区段10的方向上增加。因此,弹簧座区域12与下侧或凸缘13、14成一定角度,所述下侧或凸缘大致笔直地从一个端部区段7延伸到另一端部区段10,除了在第二端部区段10的开口11的区域中向下定向的突出。
从图4还可以看出,侧壁4被分成三个高度区段:上侧壁区段15与背部2邻接。上侧壁区段15尤其是一个以90°向下定向的弯曲部,其构成在背部2和与上侧壁区段15邻接的中间侧壁区段16之间的过渡。就面积而言,中间侧壁区段16在第一端部区段7相邻处是相应侧壁4的最大部分。在相应侧壁4的下端部上邻接下侧壁区段17。下侧壁区段17通入从中间侧壁区段16突出的凸缘13、14。参照侧壁4的竖直方向,下侧壁区段在每个截面中都是高度波动最小的区段。此外,弹簧连杆1的下侧大致笔直地延伸,而具有背部2和弹簧座区域12的上侧更强地轮廓化。
从图9至15的截面图可以看出,中间侧壁区段垂直于背部2。凸缘13、14沿纵向方向L几乎不改变其宽度。尽管弹簧连杆1从第一端部区段7向第二端部区段10基本上连续地变宽,但针对一个特定长度区段的相对宽度变化在下侧壁区段17区域中要小于在弹簧连杆1的上部区域中。这在图6和图7也可清楚地看到。这两个端视图示出,弹簧连杆1在其下部高度区域中的轮廓化远小于其在上部高度区域中的轮廓化。上部高度区域尤其是表示与背部2或弹簧座区域12邻接的相应上侧壁区段15、20。图6示出,上侧壁区段15、20是向外悬伸的、隆起状的、相对大体积的凸出部。它们从上侧的弹簧座区域12的切向延伸出并且首先侧向导致显著加宽,以便随后以具有大半径的弯曲以大于90°并且尤其是以180°向下并且朝向弹簧连杆1的中心纵向轴线弯曲。图12和13的横截面XII和XIII示出,弹簧座区域12的侧向伸出程度或者说宽度流畅且连续地朝向端部区段10减小。
中间侧壁区域16在其沿弹簧连杆1的纵向方向L的延伸中是基本上笔直的。这尤其是在图8中示出,其示出图5的截面VIII-VIII。截面VIII延伸穿过中间侧壁区域16、19。这两个中间侧壁区域16、19开始于弹簧连杆1的第一端部区段7并且首先彼此基本上平行地延伸。在长度区段L1中、即在弹簧座区域12中,它们本身来看也是笔直的,但不再彼此平行延伸。长度区段L1表示设计成Ω形的区域。这由此可以看出,上侧壁区段15、20分别在横向方向上突出于中间侧壁区段16、19。
在朝向弹簧连杆1的第一端部区段7的方向上与长度区段L1邻接(图8)的长度区段L2的横截面是帽形的。在该U形或帽形的长度区段L2中,相应上侧壁区段15、20尚未突出于中间侧壁区段16、19。由此区分帽形的长度区段L2与Ω形的长度区段L1。
横截面为帽形的长度区段L2也可称为过渡区段。最初彼此平行延伸的侧壁3、4在该过渡区段中分别开始向外弧形延伸。间距略有增加。背部2也略微变宽。该向外弯曲随着长度区段L1的开始而终止。
在长度区段L1中,侧壁3、4的相应延伸是基本上笔直的,侧壁3、4的间距在进一步延伸中略微增加。因此,侧壁3、4彼此成锐角,但它们垂直于弹簧座区域12。
朝向第二端部区段10的另一长度区域L3与横截面为Ω形的弹簧座区域12或者说长度区段L1邻接,在所述另一长度区域中延续中间侧壁区域16、19的笔直延伸。在此在背部2中设有一个凹口21,该凹口几乎在背部2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在该过渡区域(长度区段L3)中,两个上侧壁区域15、20的侧向突出度连续减小。
在延伸到弹簧连杆1的第二端部区段10末端的最后的长度区段L4中,侧壁3、4与在弹簧连杆1的第一端部区段7中一样再次彼此基本上平行地延伸。因此,在从长度区段L3到长度区段L4的过渡中,相应侧壁3、4略有弯曲。
在该最后的长度区段L4中,上侧壁区域15、20再次彼此平行地延伸(图1)。在此完全不存在背部2,因而上侧壁区域15、20不再如在弹簧座区域12或过渡区域L2中那样具有向内定向的弯曲。
图8示出,弹簧座区域12的中间长度区段L1包括三个另外的长度区段M、E1、E2。弹簧座区域12的中间长度区段M表示最大宽度B的区域。中间长度区段M与弹簧座区域12的端部间隔开。弹簧座区域12的端侧长度区段E1和E2也与该中间长度区段M间隔开。端侧长度区段E1和E2们位于弹簧座区域12中。在这些长度区段E1、E2中,上侧壁区段15、20的宽度都小于其在中间长度区段M中的宽度。基于分别基本上笔直延伸的中间侧壁区域16、19,Ω形状在上侧壁区段15、20和中间侧壁区段16、19之间的宽度差最大之处最为明显。这在中间长度区段M中是这种情况。
凸缘13、14的宽度也在弹簧连杆1的纵向方向L上变化。由图3可见,凸缘13、14的宽度从第一端部区段7起连续地增加并且在过渡区域L2中分别具有其最大宽度(参见图8)。凸缘13、14在此也是整个弹簧连杆1的最宽区域。其宽度在朝向第二端部区段10方向上的进一步延伸中减小并且甚至落在变宽的弹簧座区域12的后面。图3示出,在弹簧座区域12中上侧壁区段15、20还侧向突出于凸缘13、14。这在长度区段L3和L4中再次改变,在其中Ω形横截面也不再继续,因为背部2具有凹口21。
图16示出弹簧连杆1的另一种实施例,该弹簧连杆的基本构造与上述弹簧连杆非常相似。因此对于结构基本相同的部件参考前面对图1至15的描述。主要区别在于端部区段7的设计不同。在此轴承套筒9容纳在一个轴承容纳部8中,但轴承套筒9被焊入而不是被压入。轴承容纳部8也未完全包围轴承套筒9。轴承容纳部8设计为叉状并且朝向第一端部区段7敞开,因此轴承套筒9而非轴承容纳部8构成弹簧连杆1的最外侧端部区域。轴承容纳部8在不大于180°、尤其是正好180°的圆周区域上包围轴承套筒9。因此,轴承套筒9可从端部区段7的最外端插入轴承容纳部8中并与之焊接。橡胶金属轴承设置在轴承套筒9中。
还可以看出,在弹簧座区域中设置有开口,其具有略不同的横截面轮廓和侧向凹槽,以适应不同的弹簧类型或弹簧垫。
附图标记列表
1 弹簧连杆
2 1的背部
3 1的侧壁
4 1的侧壁
5 12中的开口
6 12中的开口
7 1的第一端部区段
8 7中的轴承容纳部
9 8中的轴承套筒
10 1的第二端部区段
11 10中的开口
12 弹簧座区域
13 3上的凸缘
14 4上的凸缘
15 4的上侧壁区域
16 4的中间侧壁区域
17 4的下侧壁区域
18 3的下侧壁区域
19 3的中间侧壁区域
20 3的上侧壁区域
21 2中的凹口
B 12的最大宽度
E1 12的端侧长度区段
E2 12的端侧长度区段
H 竖直方向
Q 横向方向
L 纵向方向
L1 12的长度区段
L2 过渡区段
L3 邻接L1的长度区段
L4 邻接10的长度区段
M 12的中间长度区段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弹簧连杆,
a)该弹簧连杆成型为由钢板制成的单壳的金属板成型件,
b)弹簧连杆(1)在横截面中为大致U形的,该弹簧连杆具有背部(2),通过金属板成型在背部(2)上邻接侧壁(3、4),各侧壁彼此间隔开并且分别具有与背部(2)邻接的上侧壁区域(15、20)、与共同的背部(2)间隔开的下侧壁区域(17、18)和设置在上侧壁区域(15、20)和下侧壁区域(17、18)之间的中间侧壁区域(16、19),
c)弹簧连杆(1)具有用于固定弹簧连杆(1)的第一端部区段(7)和第二端部区段(10)并且
d)弹簧连杆(1)在所述端部区段(7、10)之间具有一个宽度增大的弹簧座区域(12),其特征在于,
e)弹簧连杆(1)在弹簧座区域(12)中的横截面是大致Ω形的,该Ω形状在弹簧座区域(12)的中间长度区段(M)中通过进一步向外悬伸的上侧壁区域(15、20)比在弹簧座区域(12)的端侧长度区段(E1、E2)中更加明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侧壁区域(16、19)在其沿弹簧连杆(1)纵向方向(L)的延伸中是大致笔直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簧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侧壁区域(16、19)大致垂直于弹簧座区域(12)定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簧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壁区域(15、20)在其沿弹簧连杆(1)纵向方向(L)的延伸中从弹簧座区域(12)起向外凸拱。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簧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壁区域(17、18)具有在相反方向上指向外部的凸缘(13、14)。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簧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连杆(1)的横截面仅在弹簧座区域(12)中为Ω形,在所述Ω形的长度区段(L1)上邻接一个U形或帽形的长度区段(L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簧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3、4)在弹簧连杆(1)的一个端部区段(10)处比在另一端部区段(7)处彼此具有更大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簧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侧壁区域(16、19)从端部区段(7)到端部区段(10)看在具有Ω形横截面的长度区段(L1)内部分别大致笔直地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簧连杆,其特征在于,相应的中间侧壁区域(16、19)从端部区段(7)到端部区段(10)看在具有Ω形横截面的长度区段(L1)外部分别大致笔直地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簧连杆,其特征在于,相应的中间侧壁区域(16、19)从端部区段(7)到端部区段(10)看在具有Ω形横截面的长度区段(L1)外部分别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
CN202010249095.6A 2019-04-02 2020-04-01 弹簧连杆 Active CN111791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9108548.9A DE102019108548B4 (de) 2019-04-02 2019-04-02 Federlenker
DE102019108548.9 2019-04-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91655A true CN111791655A (zh) 2020-10-20
CN111791655B CN111791655B (zh) 2023-08-18

Family

ID=72518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49095.6A Active CN111791655B (zh) 2019-04-02 2020-04-01 弹簧连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6911B2 (zh)
CN (1) CN111791655B (zh)
DE (1) DE102019108548B4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0802A1 (zh) * 2020-12-11 2022-06-16 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臂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04131B1 (en) * 2018-12-26 2023-08-16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utomobile suspension part
EP3722121B1 (de) * 2019-04-11 2021-11-24 Autotech Engineering Deutschland GmbH Einschaliger federlenker
CN113799564B (zh) * 2021-08-30 2023-07-07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前悬架控制臂
DE102022132322A1 (de) 2022-12-06 2024-06-06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Fahrwerklenkeranordnung für eine Radaufhäng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Radaufhäng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Fahrwerklenkeranordnung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2854A (zh) * 2007-09-14 2009-08-1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使用变曲率挤压工艺制造的控制臂及其方法
DE102009012551A1 (de) * 2009-03-10 2010-09-16 Volkswagen Ag Federlenker für eine Kraftfahrzeug-Radaufhängung
US20120299263A1 (en) * 2010-11-19 2012-11-29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ntrol arm, and a control arm
DE102011112061A1 (de) * 2011-09-01 2013-03-07 Daimler Ag Radführungslenker, Einzelradaufhängung, Fahrschemel
DE102011053927A1 (de) * 2011-09-26 2013-03-28 Dura Automotive Body & Glass Systems Gmbh Federlenker
CN103338949A (zh) * 2011-02-02 2013-10-02 Gmf金属成型技术有限公司 单壳式弹簧导杆
US20150008654A1 (en) * 2012-01-30 2015-01-08 Gestamp Umformtechnik Gmbh Single-Shell Spring Arm
CN105691133A (zh) * 2014-12-12 2016-06-22 本特勒汽车工程有限公司 多部件弹簧连杆
CN106976369A (zh) * 2016-01-15 2017-07-25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钢制的弹簧拉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314928B1 (no) 1999-11-03 2003-06-16 Raufoss Tech As B¶rearm
US6506334B1 (en) 2000-09-22 2003-01-14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eparing a molded article
JP4360227B2 (ja) * 2004-02-19 2009-11-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DE102004009722A1 (de) 2004-02-25 2005-09-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Radführungslenker
DE102006011107B3 (de) 2006-03-08 2007-07-05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Querlenker
DE102013225083A1 (de) * 2013-12-06 2015-06-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Unterbodenverkleidung für ein zweispuriges Kraftfahrzeug sowie zweispuriges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solchen Unterbodenverkleidung
NO341338B1 (en) * 2015-08-28 2017-10-16 Raufoss Tech As Control arm
DE102017117309A1 (de) * 2017-07-31 2019-01-31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Lenk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Lenkers
US10583880B2 (en) * 2017-11-02 2020-03-1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kate truck assembli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for rear suspension spring compression
DE102018201657A1 (de) 2018-02-02 2019-08-0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ederlenker
EP3530497B1 (de) * 2018-02-27 2020-04-15 Autotech Engineering Deutschland GmbH Fahrwerksbauteil mit exzenterscheibenanschlag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ahrwerksbauteils
EP3543044B1 (de) 2018-03-21 2020-08-05 Autotech Engineering Deutschland GmbH Fahrwerkslenker mit dämpferanbindungsabschnit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ahrwerkslenkers
DE102019102493A1 (de) * 2019-01-31 2020-08-06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Kraftfahrzeuglenker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2854A (zh) * 2007-09-14 2009-08-1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使用变曲率挤压工艺制造的控制臂及其方法
DE102009012551A1 (de) * 2009-03-10 2010-09-16 Volkswagen Ag Federlenker für eine Kraftfahrzeug-Radaufhängung
US20120299263A1 (en) * 2010-11-19 2012-11-29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ntrol arm, and a control arm
CN103338949A (zh) * 2011-02-02 2013-10-02 Gmf金属成型技术有限公司 单壳式弹簧导杆
DE102011112061A1 (de) * 2011-09-01 2013-03-07 Daimler Ag Radführungslenker, Einzelradaufhängung, Fahrschemel
DE102011053927A1 (de) * 2011-09-26 2013-03-28 Dura Automotive Body & Glass Systems Gmbh Federlenker
US20150008654A1 (en) * 2012-01-30 2015-01-08 Gestamp Umformtechnik Gmbh Single-Shell Spring Arm
CN105691133A (zh) * 2014-12-12 2016-06-22 本特勒汽车工程有限公司 多部件弹簧连杆
CN106976369A (zh) * 2016-01-15 2017-07-25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钢制的弹簧拉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0802A1 (zh) * 2020-12-11 2022-06-16 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臂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108548A1 (de) 2020-10-08
US11376911B2 (en) 2022-07-05
US20200317013A1 (en) 2020-10-08
CN111791655B (zh) 2023-08-18
DE102019108548B4 (de)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91655A (zh) 弹簧连杆
US6540276B2 (en) Bumpe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US10625550B2 (en) Control ar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ntrol arm
US6152468A (en) Composite suspension control arm shaft for motor vehicles
EP2190720B1 (en) Formed part for vehicle body structural member
EP1773627B1 (en) Bumper beam for a motor vehicle
US10343473B2 (en) Spring link made of steel
CN101678732B (zh) 四点式拉杆和具有这种拉杆的汽车
US20150008654A1 (en) Single-Shell Spring Arm
CN100572143C (zh) 车辆保险杠结构
US7448670B2 (en) Vehicle door reinforcement
US7086686B2 (en) Side impact beam
KR20100124318A (ko) 규격화 차량 차축
US20090064502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bumper beam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8216371B (zh) 用于汽车的轴件或底盘部件
CN103072634A (zh) 汽车,特别是轿车
CN107310342B (zh) 变截面线液压胀管扭力梁
US6733068B2 (en) Device for increasing strength of a hollow shaped part of a vehicle body
US7823429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axle component, and axle component which is manufactured as a result
CN111267957A (zh) 车架
CN1596203A (zh) 用薄钢板制的型材的由薄钢板构成的连接节
KR20060060744A (ko) 횡 부재의 제조를 위한 뒤틀림-보 후 차축
CN110843920A (zh) 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及变截面纵梁的成型工艺
CN214240997U (zh) 车身门槛梁
CN111660970B (zh) 机动车的保险杠加强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