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82569B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82569B
CN111782569B CN202010620546.2A CN202010620546A CN111782569B CN 111782569 B CN111782569 B CN 111782569B CN 202010620546 A CN202010620546 A CN 202010620546A CN 111782569 B CN111782569 B CN 1117825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ler
signal
interface
communication bus
coded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2054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82569A (zh
Inventor
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2054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825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82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25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825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25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G06F13/4068Electrical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一通信总线,第一本体中设置有第一控制器,第二本体中设置有第二控制器,通信总线连接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用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进行通信,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能够将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通过通信总线发送至另一控制器,实现直接通过通信总线在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传输编码数据,因为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可直接通过通信总线传输编码数据,不需要电子设备中的其他组件(如电子设备中的CPU)为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搭建通信桥梁以及不需要设置多种类型的引脚进行通信,在保证编码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简化结构且不易故障。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可通过相匹配的通信接口进行连接,其中用于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通信接口具有支持不同类型总线通信的多个引脚,如图1所示,用于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通信接口包括支持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第一类型引脚、支持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两线式串行总线)的第二类型引脚和进行本体间连接检测的第三类型引脚。
相对应的第一本体中的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本体中的第二控制器需要通过中央处理器来支持不同总线通信的多个引脚可同时传输不同类型的信号,如通过上述第一类型引脚、第二类型引脚和第三类型引脚同时传输不同类型的信号,较为繁琐且故障率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控制器;
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控制器;
一通信总线,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进行通信;
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能够将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发送至另一控制器;
其中,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方式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能够根据待发送信号的类型按照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协商的编码方式对所述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得到对应的编码数据,以将所述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通过所述通信总线串行发送至另一控制器。
可选的,所述第一本体上设置有显示装置和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本体上设置有输入装置和与所述第一接口适配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配合能够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接口处和/或所述第二接口处分别设置有限位组件和/或防反插组件;
所述限位组件和所述防反插组件配合能够使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适配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所述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与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用于禁止所述第一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被所述第一控制器接收;
和/或
所述第二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所述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与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用于禁止所述第二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被所述第二控制器接收。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连接点连接有第一钳位电路,所述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所述第一钳位电路,用于使得所述第一控制器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与所述第二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一致;
和/或
所述第二控制器和所述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连接点连接有第二钳位电路,所述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所述第二钳位电路,用于使得所述第二控制器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与所述第一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一致。
可选的,所述通信总线传输的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遵循相同的总线通信协议。
可选的,所述编码数据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和空闲位,所述起始位、所述停止位和所述空闲位的位数为第一预设位数,所述数据位的位数为第二预设位数,且所述起始位以第一标识作为标记,所述停止位和所述空闲位以第二标识作为标记。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向所述第二控制器传输对应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所述第二控制器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向所述第一控制器传输对应所述控制信号的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
可选的,若对应所述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有误,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再次向所述第二控制器传输对应所述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
若所述第一控制器连续预设次数接收到的对应所述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有误,所述第一控制器停止发送对应所述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
上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一通信总线,第一本体中设置有第一控制器,第二本体中设置有第二控制器,通信总线连接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用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进行通信,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能够将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通过通信总线发送至另一控制器,实现直接通过通信总线在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传输编码数据,因为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可直接通过通信总线传输编码数据,不需要电子设备中的其他组件(如电子设备中的CPU)为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搭建通信桥梁以及不需要设置多种类型的引脚进行通信,在保证编码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可减少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的引脚,结构简单且不易故障。并且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方式不同,使得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不同,通过编码数据可识别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传输的待发送信号,这样即便通过一条通信总线传输仍能够通过编码数据进行信号区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引脚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防反插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限位组件和防反插组件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第一钳位电路和第二钳位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可选结构,包括:第一本体10、第二本体20和通信总线30(图1中没有示出)。
第一本体10中设置有第一控制器,第二本体20中设置有第二控制器。例如第一本体10中的第一控制器是EC(Embedded Controller,嵌入式控制器),第二本体中的第二控制器是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在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连接一通信总线30,通信总线30用于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之间进行通信。
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之间的通信主要是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的通信,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可以借助通信总线30直接通信。目前电子设备中还可以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在第一本体10中的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本体20中的第二控制器进行通信过程中,需要通过CPU为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搭建通信桥梁,而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可通过通信总线30直接进行通信,使得电子设备中的CPU不需要为两者搭建通信桥梁,从而无需电子设备中的CPU中转,提高通信效率并能够降低故障率。其中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通过通信总线进行传输的过程如下:
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将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通过通信总线直接发送至另一控制器,因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通过通信总线直接发送编码数据,使得通信总线中每次传输一个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即通信总线以串行方式在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传输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虽然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借助通信总线以串行方式发送编码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通信效率,但是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不需要借助多种类型的引脚进行通信,可以减少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的引脚,降低电子设备的成本和故障发生。
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通过通信总线发送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其中,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方式不同。编码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用于组成编码数据的字符串之间的组合方式,以通过不同的编码方式使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不同,这样即便通过同一条通信总线传输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通过编码数据仍能够进行信号区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可执行多种操作,每种操作可以对应一种类型的待发送信号,且通过对应的编码数据来标识待发送信号,由此本实施例中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可以由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协商得到。在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向另一控制器发送待发送信号过程中,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根据待发送信号的类型按照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协商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将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直接通过通信总线串行发送至另一控制器。
通过通信总线发送编码数据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遵循相同的总线通信协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的通信总线可以是但不限于是: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总线,在通过UART总线传输编码数据过程中,编码数据需要遵循UART总线对应的通信协议。
虽然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不同,但是编码数据的格式相同,编码数据的一种可选格式如下:
编码数据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和空闲位,起始位、停止位和空闲位的位数为第一预设位数,数据位的位数为第二预设位数,且起始位以第一标识作为标记,停止位和空闲位以第二标识作为标记。
其中编码数据中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和空闲位的排序是: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和空闲位,以通过起始位表示编码数据的开始,停止位表示编码数据的结束,空闲位表示可发送下一个编码数据,数据位则对应待发送信号。
第一预设位数的取值、第二预设位数的取值以及第一预设位数和第二预设位数之间的关系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第一预设位数小于第二预设位数,且第一预设位数为一位,第二预设位数为八位,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得编码数据中的起始位、停止位和空闲位的数量最小,从而尽可能缩短编码数据的长度,第一预设位数小于第二预设位数,使编码数据可有较多的数据位,位于数据位的字符串是用于对编码数据进行区分的,因此数据位的位数越多,可生成的编码数据也越多,意味着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可交互的待发送信号也越多。
作为起始位的第一标识、作为停止位和空闲位的第二标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中的一个标识为0和1中的任意一个数值,另一标识为0和1中的另一数值,例如第一标识为0,第二标识为1。此外空闲位可以与停止位不同,例如空闲位与起始位相同,但是起始位和停止位不同,以通过不同的标识来区分编码数据的开始和结束。
下面以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为例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阐述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中的数据位的组成。
表1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数据位
从上述表1所示可知,第一控制器通过通信总线直接向第二控制器发送一系列控制信号,一系列控制信号通过编码数据中的数据位区分,第二控制器在接收到控制信号之后甚至是执行控制信号指示的命令,通过通信总线直接向第一控制器发送对应控制信号的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
第一控制器在接收到对应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校验对应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若对应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有误,第一控制器通过通信总线再次向第二控制器传输对应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
其中校验对应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主要是对编码数据的数据位进行校验,若数据位中的数值与第一控制器中记录目标数值不一致,说明对应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有误,目标数据是与第一控制器发送的控制信号对应的反馈信号的数据位中的数值。以上述电源模式中控制信号:0000 0011为例,目标数据为1000 0011,若第一控制器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中的数据位的取值不是10000011,则确定编码数据有误。
导致编码数据有误的原因包括:通信总线传输过程中导致数据出错、第一控制器发送的对应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出错,为此本实施例若确定对应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有误,会重传第一控制器发送的对应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以尽可能使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能够准确完成一次交互。
但是本实施例不会无限次重传一个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若第一控制器连续预设次数接收到的对应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有误,第一控制器停止发送对应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减少一个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对通信总线的占用时长,以使通信总线可以传输其他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
上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一通信总线,第一本体中设置有第一控制器,第二本体中设置有第二控制器,通信总线连接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用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进行直接通信,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将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通过通信总线直接发送至另一控制器,实现通过通信总线在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传输编码数据,因为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可直接通过通信总线传输编码数据,不需要电子设备中的其他组件(如电子设备中的CPU)为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搭建通信桥梁以及不需要设置多种类型的引脚进行通信,在保证编码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可减少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的引脚,结构简单且不易故障。并且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方式不同,使得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不同,通过编码数据可识别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传输的待发送信号,这样即便通过一条通信总线传输仍能够通过编码数据进行信号区分。
请参见图3,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可选结构,在图2所示基础上,第一本体10上设置有显示装置101和第一接口102(图中没有示出),第二本体20上设置有输入装置201和与第一接口102适配的第二接口202(图中没有示出),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202配合能够使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可拆卸连接。当然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也可以固定连接在一起,即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不能拆分。
输入装置201可以是键盘等能够向显示装置101中输入内容的装置,第一接口102和第二接口202的类型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定,任一类型的能够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可拆卸连接和/或通信连接的接口都适用于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202,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可以连接在一起;而在单独使用显示装置101的情况下,又能够将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分离,便于使用显示装置101的单独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口102和第二接口202的一种可选结构如图4所示,第一接口102和第二接口202各自包括一个GND引脚(也称为接地引脚)、VDD引脚(也称为电源引脚)和总线连接引脚(图4中以One wire表示),在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连接在一起时,第一接口102中的GND引脚与第二接口202中的GND连接,第一接口102中的VDD引脚与第二接口202中的VDD引脚连接,总线连接引脚连接在一起,以在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之间形成通信总线。
若第一接口102和第二接口202在连接过程中引脚连接错误会使得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无法正常工作,为此本实施例在第一接口处和第二接口处设置有防反插组件40,如图5所示,通过防反插组件使得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中的引脚可准确连接。例如第一接口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反插组件,第二接口的两侧也分别设置有防反插组件,如防反插组件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接口的两侧的具有吸引/排斥功能的组件,以及设置在第二接口的两侧的具有吸引/排斥功能的组件,如防反插组件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接口的两侧的磁铁、设置在第二接口的两侧的磁铁,在设置磁铁过程中第一接口的第一侧和第二接口的第一侧设置的磁铁的极性相反,第一接口的第二侧和第二接口的第二侧设置的磁铁的极性也相仿,这样在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引脚连接错误时磁铁能够形成一种互斥力,通过磁铁配合使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无法连接在一起,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醒用户连接有误。而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引脚连接正确时磁铁能够形成一种吸引力,通过磁铁配合使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接在一起,且通过吸引力使得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连接更加方便。
除防反插组件之外,第一接口102和第二接口202可通过其他组件实现两者之间的适配连接,如在第一接口102处设置限位组件,在第二接口202处设置限位组件,例如可以分别在两个接口的两侧设置限位组件,通过限位组件配合能够保证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的引脚连接正确。例如限位组件可以是但不限于是:机构定位组件,如机构定位柱,通过机构定位柱配合能够保证两个接口之间的引脚连接正确。
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口102的两侧同时设置限位组件和防反插组件,第二接口202的两侧也同时设置限位组件和防反插组件,限位组件和防反插组件配合能够使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适配连接,如图6所示。第一接口的每一侧设置一个防反插组件40一个和限位组件50,同样的第二接口的每一侧也设置一个防反插组件40和一个限位组件50,通过防反插组件40和限位组件50配合使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适配连接。
在第一接口的两侧同时设置限位组件和防反插组件时,设置在第一接口的同一侧的限位组件和防反插组件在第一接口处的位置关系是:限位组件与第一接口的距离小于防反插组件与第一接口的距离,同样的在第二接口的两侧同时设置限位组件和防反插组件时,设置在第二接口的同一侧的限位组件和防反插组件在第二接口处的位置关系也满足上述在第一接口处的位置关系。
上述电子设备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借助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配合能够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可拆卸连接,从而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控制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或分离,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此外通过限位组件和/或防反插组件配合能够使得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的引脚连接正确,防止因引脚连接错误导致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在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发送编码数据过程中,需要防止编码数据反向传输,以禁止发送编码数据的控制器接收到自身发送的编码数据,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与第一控制器连接,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用于禁止第一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被第一控制器接收。
和/或
第二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与第二控制器连接,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用于禁止第二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被第二控制器接收。
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发送编码数据和接收编码数据过程中,需要所在本体中的接收组件和发送组件配合,如第一控制器向第二控制器发送编码数据过程中,第一控制器将编码数据发送给第一本体中的发送组件,再由发送组件发送到通信总线上,同样的,第一控制器接收编码数据过程中,通信总线上的编码数据被第一本体中的接收组件接收,然后再由接收组件传递给第一控制器,因此为了防止编码数据反向传输,上述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一种设置方式如下:
第一本体中的发送组件和第一本体中的接收组件与连接器连接,第一本体中的接收组件和连接器之间设置有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第二本体中的发送组件和第二本体中的接收组件与连接器连接,第二本体中的接收组件和连接器之间设置有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连接器中设置有通信总线30,通过在第一本体的接收组件和第二本体的接收组件处设置相对应的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方式,防止编码数据反向传输,其中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一种可行方式是:二极管,二极管的正极与接收组件连接,二极管的负极与连接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防止反向传输之外,还需要保证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与另一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一致,为此本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如下设置:
第一控制器和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连接点连接有第一钳位电路,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第一钳位电路,用于使第一控制器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与第二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一致;和/或,第二控制器和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连接点连接有第二钳位电路,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第二钳位电路,用于使得第二控制器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与第一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一致。
若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连接在第一本体的接收组件和连接器之间,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连接在第二本体的接收组件和连接器之间,则第一钳位电路和第二钳位电路的连接如下:
第一本体的接收组件和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连接点连接有第一钳位电路;第二本体的接收组件和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连接点连接有第二钳位电路。
对于通过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第一钳位电路使第一控制器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与第二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一致,以及通过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第二钳位电路使得第二控制器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与第一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一致,以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第一钳位电路为例进行说明:
当第二本体的发送组件发送1时,第一本体的接收组件因为连接有第一钳位电路,第一钳位电路对接收组件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拉高,使得第一本体的接收组件接收到的信号不会因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出现衰减,从而可以保证第二本体的发送组件发送1时第一本体的接收组件被钳位到1;当第二本体的发送组件发送0时,第一钳位电路不会进行拉高处理,使得经过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之后第一本体的接收组件接收到0,从而在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防止反向传输过程中保证第一本体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与第二本体发送的编码数据一致。
下面以图7阐述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第一钳位电路和第二钳位电路的连接关系,在图7中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以二极管表示。
其中,作为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本体的接收组件(图7中以RX表示)连接,作为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二极管的负极与连接器连接;作为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本体的接收组件连接,作为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二极管的负极与连接器连接,连接器中设置有通信总线,以通过通信总线在接收组件和发送组件(图7中以TX表示)之间传输数据,因为二极管设置在接收组件和连接器之间,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中任一本体的发送组件发送的编码数据被二极管隔离,以防止传输到发送编码数据的发送组件所在本体的接收组件中。
第一本体的接收组件和二极管之间连接有第一钳位电路,第二本体的接收组件和二极管之间连接有第二钳位电路。第一钳位电路和第二钳位电路中的任一钳位电路,当发送组件发送1时,在向接收组件传输过程中二极管会导致信号衰减使得接收组件不能准确接收到1,因此通过钳位电路进行信号拉高操作解决信号衰减问题,使得接收组件可接收到1;发送组件发送0时,钳位电路不会进行拉高处理,使得经过二极管之后接收组件接收到0,从而在二极管防止反向传输过程中保证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与发送的编码数据一致。
上述图7所示电路图还包括一个初始化电路,初始化电路用于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没有工作之前进行初始化设置,使得发送组件和接收组件全部完成初始化设置,如初始化为0。因为第一本体中的发送组件和接收组件以及第二本体中的发送组件和接收组件可以通过连接器连接在一起,所以本实施例设置一个初始化电路即可,并且通过初始化电路、第一钳位电路和第二钳位电路能够使发送组件和接收组件被钳位至1或0,防止因悬空出现不确定的状态。上述图7所示电路图中还可以包括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静电释放)元件,ESD元件的连接如图7所示,可通过ESD元件进行静电防护。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特征可相互组合,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控制器;
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控制器;
一通信总线,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进行通信;
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能够将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发送至另一控制器;
其中,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方式不同,以通过不同的编码方式对通过同一条通信总线传输的编码数据进行区分;
所述第一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所述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与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用于禁止所述第一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被所述第一控制器接收;
和/或
所述第二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所述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与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用于禁止所述第二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被所述第二控制器接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中任一控制器能够根据待发送信号的类型按照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协商的编码方式对所述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得到对应的编码数据,以将所述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通过所述通信总线串行发送至另一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本体上设置有显示装置和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本体上设置有输入装置和与所述第一接口适配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配合能够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接口处和/或所述第二接口处分别设置有限位组件和/或防反插组件;
所述限位组件和所述防反插组件配合能够使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适配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连接点连接有第一钳位电路,所述第一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所述第一钳位电路,用于使得所述第一控制器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与所述第二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一致;
和/或
所述第二控制器和所述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的连接点连接有第二钳位电路,所述第二信号反向隔离组件和所述第二钳位电路,用于使得所述第二控制器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与所述第一控制器发送的编码数据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通信总线传输的不同类型的待发送信号对应的编码数据遵循相同的总线通信协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编码数据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和空闲位,所述起始位、所述停止位和所述空闲位的位数为第一预设位数,所述数据位的位数为第二预设位数,且所述起始位以第一标识作为标记,所述停止位和所述空闲位以第二标识作为标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向所述第二控制器传输对应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所述第二控制器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向所述第一控制器传输对应所述控制信号的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若对应所述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有误,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再次向所述第二控制器传输对应所述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
若所述第一控制器连续预设次数接收到的对应所述反馈信号的编码数据有误,所述第一控制器停止发送对应所述控制信号的编码数据。
CN202010620546.2A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7825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0546.2A CN111782569B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0546.2A CN111782569B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2569A CN111782569A (zh) 2020-10-16
CN111782569B true CN111782569B (zh) 2024-05-28

Family

ID=72760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20546.2A Active CN111782569B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825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0703A (zh) * 2021-03-29 2021-07-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1035Y (zh) * 2007-11-09 2008-09-03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 一种串行总线数据传输装置
EP2515298A2 (en) * 2008-12-23 2012-10-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l classif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classific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encoding system
CN103870430A (zh) * 2012-12-07 2014-06-1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插接式端口的设备
CN107888331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信源
CN108141310A (zh) * 2015-07-17 2018-06-08 无线电广播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用于发射数据传输信号的发射器和用于接收该数据传输信号的接收器,该发射器和接收器中每个都可以取决于附加的信息信号而在编码方案和/或调制方案之间切换
CN110166341A (zh) * 2019-07-01 2019-08-2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服务器集群及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1035Y (zh) * 2007-11-09 2008-09-03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 一种串行总线数据传输装置
EP2515298A2 (en) * 2008-12-23 2012-10-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l classif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classific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encoding system
CN103870430A (zh) * 2012-12-07 2014-06-1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插接式端口的设备
CN108141310A (zh) * 2015-07-17 2018-06-08 无线电广播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用于发射数据传输信号的发射器和用于接收该数据传输信号的接收器,该发射器和接收器中每个都可以取决于附加的信息信号而在编码方案和/或调制方案之间切换
CN107888331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信源
CN110166341A (zh) * 2019-07-01 2019-08-2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服务器集群及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2569A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2528B (zh) Usb功率传输源装置的功率节约模式
US7522626B2 (en)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CN109558371B (zh) 用于与微控制器通信的方法、以及计算系统
CN101208679A (zh) 集成电路间从设备的设备标识编码
CN111782569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01977082A (zh) 光收发模块、光传输装置及光传输方法
CN107193697A (zh) 一种实现rs485无极性连接的方法
CN114301732B (zh) 实现总线通讯的电路、总线通讯系统及电源储能装置
CN100361466C (zh) 数据通信系统暂停的自动恢复
US20150120973A1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receive end, detection circuit, optical module, and system
WO2009074074A1 (fr) Connecteur de câble pour connecter un câble à une carte et carte
CN111083447B (zh) 一种网络通信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KR101084060B1 (ko) Bms 제어기 간의 극성 자동판단에 의한 데이터 전송이 가능한 무극성 rs-485통신장치
WO2007036128A1 (fr) Interface bts-bsc et procede pour detecter l'interface
CN113676174B (zh) 一种处理usb-pd协议的bmc编码数据的电路、方法及设备
KR101492452B1 (ko) 외부 전자 기기 제어 장치
KR102604265B1 (ko) 코일 간 데이터 전달 장치 및 데이터 리딩 방법
TWI769840B (zh) Rs-485電路與通訊系統
CN204791000U (zh) 用于计算机与机顶盒通讯的电平转换电路
CN101364199B (zh) 串行通信监测系统及监测设备
TWI231444B (en)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wireless adapter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688571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ing a network link
CN113836063A (zh) 一种基于双uart的rs-485信号线极性自适应实现装置
CN112749115A (zh) 一种uart自适应调试装置和方法
CN116541331A (zh) 接口装置及数据传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