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62069A - 座椅、就座装置及公交车 - Google Patents

座椅、就座装置及公交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62069A
CN111762069A CN202010669072.0A CN202010669072A CN111762069A CN 111762069 A CN111762069 A CN 111762069A CN 202010669072 A CN202010669072 A CN 202010669072A CN 111762069 A CN111762069 A CN 1117620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wall portion
cushion
assembly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690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龙根
姜留根
刘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Jinyuan Automobile Internal Deco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Jinyuan Automobile Internal Deco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Jinyuan Automobile Internal Deco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Jinyuan Automobile Internal Deco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6907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620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620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20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42Bus seat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座椅、就座装置及公交车,涉及公交车部件技术领域,包括椅垫机构,形成有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就座表面;椅背机构,形成有用于为乘员的背部提供支撑的支撑表面;椅垫机构和椅背机构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骨架组件,骨架组件以围设的方式形成有缺欠区域。本申请提供的座椅,通过设置骨架组件以围设的方式形成缺欠区域,降低了骨架组件的重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能源公交汽车的座椅的重量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要求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座椅、就座装置及公交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公交车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就座装置及公交车。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公交汽车的兴起,现有技术中的公交车座椅的重量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座椅、就座装置及公交车,目的在于,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座椅,包括:
椅垫机构,形成有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就座表面;
椅背机构,形成有用于为乘员的背部提供支撑的支撑表面;
所述椅垫机构和所述椅背机构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骨架组件,所述骨架组件以围设的方式形成有缺欠区域。
优选地,所述椅垫机构和所述椅背机构二者均包括所述骨架组件,所述椅背机构包括的所述骨架组件被定位为椅背骨架组件,所述椅背骨架组件的缺欠区域被定义为第二缺欠区域,所述椅垫机构包括的所述骨架组件被定义为椅垫骨架组件,所述椅垫骨架组件的缺欠部被定义为第一缺欠区域;
所述第一缺欠区域形成为对一侧开放的豁口区域,所述第二缺欠区域形成为孔区域;或者
所述第一缺欠区域和所述第二缺欠区域均形成为对一侧开放的豁口区域;或者
所述第一缺欠区域形成为孔区域,所述第二缺欠区域形成为对一侧开放的豁口区域;或者
所述第一缺欠区域和所述第二缺欠区域均形成为孔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一缺欠区域和所述第二缺欠区域均形成为所述孔区域;
所述椅垫骨架组件与所述椅背骨架组件连接;
所述椅背机构还包括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以至少部分地填充所述孔区域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椅背骨架组件,形成所述支撑构件的材料的密度小于形成所述椅背骨架组件的材料的密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缺欠区域由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边构件、第二边构件、第三边构件和第四边构件围设形成,所述第二缺欠区域由依次首尾连接的所述第一边构件、第五边构件、第六边构件和第七边构件围设形成;
所述第二边构件至所述第七边构件的多个边构件中,沿着多个所述边构件的围设形成所述缺欠区域的延伸方向,多个所述边构件均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连接的第三壁部;
所述第二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部靠近所述缺欠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三边构件的第三壁部的面对所述第三边构件的第二壁部的表面形成为弧面并向外凸出,自所述弧面形成有延伸至所述第三边构件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的第一肋构件;
所述第三边构件的第三壁部的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承载构件和第二承载构件,所述第一承载构件和所述第二承载构件均包括如下构造:与所述第三边构件的第三壁部和所述弧面二者均连接的承载台,以及形成于所述承载台的第一承载部;
在所述第二边构件和所述第四边构件中,形成有连接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和所述第三壁部三者的第二肋构件;
所述第二边构件的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边构件的第三壁部分别包括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和所述第二安装构件均包括如下构造:
第一保持部,设置于第三壁部;
至少一个环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壁部并环绕在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外侧部;
多个辐射肋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壁部,任一所述辐射肋部自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外侧部向外延伸并与所述环部交叉连接。
优选地,所述座椅还包括椅垫组件,所述椅垫组件包括:
椅垫板构件,形成有彼此背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
第一配合构件和第二配合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所述第一配合构件和所述第二配合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载构件和所述第二承载构件配合,所述第一配合构件和所述第二配合构件均包括如下构造: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部的第二承载部、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的外侧部与所述第一侧部的第三肋构件以及与所述第三肋构件交叉连接的第四肋构件;
第二保持部,数量与第一保持部的数量相同,用于与所述第一保持部配合而连接所述椅垫板构件与所述椅垫骨架组件;
限位构件,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部;
第一垫构件,至少部分地覆盖于所述第二侧部,使得所述第一垫构件的背对所述第二侧部的表面形成为所述就座表面,所述第一垫构件包括由柔性材料形成的柔性部。
优选地,定义所述第一配合构件中,所述第三肋构件和所述第四肋构件的交叉处为第一交叉处,第二配合构件中,所述第三肋构件和所述第四肋构件的交叉处为第二交叉处,所述第二保持部中的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交叉处和所述第二交叉处;
所述第一边构件至所述第七边构件一体成型,所述椅垫骨架组件和所述椅背骨架组件由铝镁合金形成;
所述椅背机构还包括背垫组件,所述背垫组件包括第二板构件和设置于第二板构件的第二垫构件,使得所述第二垫构件的背对所述第二板构件的表面形成为所述支撑表面,所述第二垫构件包括由柔性材料形成的柔性部;
所述座椅还包括头靠构件,所述头靠构件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部,所述第六边构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数量相对应的第二安装部,所述头靠经由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一安装部的配合以安装于所述第六边构件。
优选地,所述座椅还包括:
椅腿组件,所述椅垫机构设置于所述椅腿组件,所述限位构件进一步使得所述座椅被限定于所述椅腿组件;
扶手组件,设置于所述椅腿组件,并位于所述的座椅的外侧,所述扶手组件具有能够遮挡所述座椅的外侧的第一姿态,以及移除对所述座椅的外侧的遮挡的第二姿态;
安全带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座椅的外侧;
安全带,设置于所述椅腿组件并能够从所述座椅的与所述安全带固定组件相对的外侧延伸至所述椅垫机构的上方,所述安全带能够被固定到所述安全带固定组件以及从所述安全带固定组件拆除。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就座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座椅,至少两个所述座椅装配为一体。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公交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座椅和/或如上所述的就座装置,所述公交车以新能源作为动力。
本申请提供的座椅,通过设置骨架组件以围设的方式形成缺欠区域,降低了骨架组件的重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能源公交汽车的座椅的重量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要求的技术问题。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座椅的主视图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座椅的左视图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座椅省略部分构件的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座椅另一实施方式的左视图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就座装置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就座装置的左视图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就座装置省略部分构件的轴测图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A处放大图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椅垫组件的轴测图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B处放大图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椅垫机构;
1-椅垫骨架组件;11-第一边构件;12-第二边构件;13-第三边构件;14-第四边构件;15a-第一壁部;15b-第二壁部;15c-第三壁部;16-第一孔区域;17a-第一肋构件;17b-第二肋构件;18a-第一承载构件;18b-第二承载构件;181-承载台;182-第一承载部;19a-第一安装构件;19b-第二安装构件;191-第一保持部;192-环部;193-辐射肋部;
2-椅垫组件;21-椅垫板构件;22-第一侧部;23a-第一配合构件;23b-第二配合构件;24-第二承载部;241-第一阶梯部分;242-第二阶梯部分;25-第三肋构件;26-第二保持部;27-限位构件;271-限位构件的第一部分;272-限位构件的第二部分;28-第一垫构件;29-第四肋构件;
200-椅背机构;3-椅背骨架组件;31-背垫组件;
4-头靠构件;
5a-安全带固定组件;5b-安全带;
6-椅腿组件;61-梁构件;62-椅腿构件;
7-扶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包括椅垫机构和椅背机构。以下将具体描述以上部件的结构和连接关系。
在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椅垫机构100形成有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就座表面并包括椅垫骨架组件1,椅背机构200形成有用于为乘员的背部提供支撑的支撑表面并包括椅背骨架组件3。进一步地,椅背骨架组件3可以包括由椅背骨架组件3围设而形成的第一缺欠区域(图中未示出),椅垫骨架组件1的缺欠部可以包括由椅垫固件组件围设而形成的第二缺欠区域(参见图7)。第一缺欠区域和第二缺欠区域的设置有效降低了座椅的总体重量,在此基础上,椅垫骨架组件1和椅背骨架组件3仍能够提供良好的承载能力,这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中,椅垫骨架组件1与椅背骨架组件3连接,作为一种有利的选择,第一缺欠区域可以形成为由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边构件11、第二边构件12、第三边构件13和第四边构件14围设而成的第一孔区域16,第二缺欠区域可以形成为由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边构件11、第五边构件、第六边构件和第七边构件(第五至第七边构件图中均未示出)围设而成的第二孔区域。
结合以上所描述的特征,尤其参见图7,椅垫骨架组件1可以形成为大致的长方形形状(即由以上四个边构件所围成的长方形形状),由此相当于大致确定了一个第一平面,同理,椅背骨架组件3的形状也可以大致如此,由此相当于大致确定了一个第二平面(这里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仅仅是作为参考,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平面,事实上图2、图4和图6中尤其是椅背骨架组件3具有明显的适应就座人员背部的弯曲形状)。如此使得座椅承受载荷时稳定性有所提升。
此外,正如以上所提及的,椅背骨架组件3的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五边构件和第七边构件向着背离就座者的背部方向略微弯曲而凸出,使得椅背骨架组件3更为适应就座者背部的形状,确保就座者的舒适度。由此可见的是,椅垫骨架组件1和椅背骨架组件3是彼此连接的,并且二者可以具备公共的边构件,即第一边构件11。同样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能够使座椅利于就座者进行就座,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呈一定夹角,体现在边构件的连接关系上则是,第二边构件12和第五边构件呈一定夹角,第四边构件14和第七边构件呈一定夹角。
在实施例中,以上所提及的椅背骨架组件3的第二孔区域可以由支撑构件(图中未示出)来填充,支撑构件可以以至少部分地填充孔区域的方式设置于椅背骨架组件3,优选地,支撑构件完全将第二孔区域填充,例如支撑构件可以形成为与第二孔区域相适配的板构件(其同样可以适配第五边构件和第七边构件二者略微弯曲的角度),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分别与各个边构件建立连接。更为优选的是,形成支撑构件的材料的密度可以小于形成椅背骨架组件3的材料的密度,结果,在确保椅背机构200的有效支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实现了椅背机构200的轻量化。
在实施例中,第二边构件12至第七边构件的多个边构件中,沿着多个边构件的围设形成缺欠区域的延伸方向,多个边构件均可以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部15a和第二壁部15b,以及分别与第一壁部15a和第二壁部15b连接的第三壁部15c,并且第二壁部15b可以相对于第一壁部15a靠近缺欠区域。因此,可以理解为第二边构件12至第七边构件形成为槽状,为了便于描述,由第二边构件12至第七边构件所形成的槽状构造被分别为定义出的第二槽结构至第七槽结构。那么进一步优选的是,第二槽结构至第四槽结构彼此顺次连通(即第二至第四边构件14三者的第一壁部15a顺次连接、第二壁部15b顺次连接以及第三壁部15c顺次连接,以下的“连通”也与此类似),第五槽结构至第七槽结构彼此顺次连通,第二槽构件还与第五槽结构连通,第四槽结构与第七槽结构连通,这种设置的目的将在随后的描述中具体说明。
在实施例中,上述槽结构的形成,由于第一壁部15a和第二壁部15b的设置,使得第三壁部15c在承受作用线穿过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的力时特别难以弯曲,即具备高刚度,因此这种设置尤其增加了两个骨架的承载能力。
在此基础上,如图7所示,第三边构件13的第三壁部15c的面对第三边构件13的内侧表面(即面对第三边构件13的第二壁部15b的表面)与第三边构件13的第一壁部15a的交界处可以形成为向外凸出的弧面,自该弧面形成有延伸至第三边构件13的第二壁部15b的至少一个第一肋构件17a。也就是说,第一肋构件17a可以形成为板状,并以大致垂直于第三槽结构的延伸方向的方式分别与第三边构件13的第一至第三壁部15c连接,由此第二壁部15b和第三壁部15c经由第一肋构件17a形成了额外的连接关系,并且第一壁部15a至第三壁部15c各自可能形成的折弯形变由于第一肋构件17a将三者连接而尤其被限制。优选的是,第一肋构件17a可以设置有偶数个例如两个,两个第一肋构件17a彼此以第三槽结构的垂直于第三槽结构的延伸方向的中线(下称第三槽结构的中线)相互对称的方式设置,进一步确保第三槽结构的刚度。
在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7,第三边构件13的第三壁部15c的在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可以分别形成有第一承载构件18a和第二承载构件18b,第一承载构件18a和第二承载构件18b可以均包括如下构造:与第三边构件13的第三壁部15c和弧面二者均连接的承载台181,以及形成于承载台181的第一承载部182,第一承载构件18a和第二承载构件18b可以用于与座椅机构的椅垫组件2配合,以下将描述椅垫组件2的具体结构,并就其具体结构描述椅垫组件2与两个承载构件的配合方式。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椅垫组件2可以包括椅垫板构件21,椅垫板构件21可以形成有彼此背对的第一侧部22和第二侧部。第一侧部22可以形成为大致的平面,第一配合构件23a和第二配合构件23b可以设置于该平面(图9中仅给出了第一配合构件23a的具体结构,对于第二配合构件23b仅大致示意性地给出了结构和设置位置),第一配合构件23a和第二配合构件23b分别与上述第一承载构件18a和第二承载构件18b配合,进一步结合图10,第一配合构件23a和第二配合构件23b可以均包括如下构造:形成于第一侧部22的第二承载部24、连接第二承载部24的外侧部与第一侧部22的第三肋构件25以及与第三肋构件25交叉连接的第四肋构件29。第二承载部24可以形成为阶梯形状,即包括第一阶梯部分241和第二阶梯部分242,二者均可以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第一阶梯部分241可以与第一侧部22连接,第二阶梯部分242可以设置于第一阶梯部分241的背对第一侧部22的表面。上述第一承载部182可以形成为与第二阶梯部分242适配的方形孔,由此第一配合构件23a的第二阶梯部分242和第二配合构件23b的第二阶梯部分242可以分别插入到第一承载构件18a的方形孔和第二承载构件18b的方形孔中。
以上设置的优势一方面在于,方形截面的第二阶梯部分242与方向孔配合能够有效防止第二阶梯部分242与方形孔之间的相对扭转,避免可能出现的扭转导致座椅因为载荷而失衡,另一方面,呈阶梯形状的第二承载部24,有利于对椅垫组件2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位,此外相对于第二阶梯部分242,第一阶梯部分241具有更大的面积的外侧部用于连接第三肋构件25。第三肋构件25可以设置在第一阶梯部分241的每一个侧表面,且每个侧表面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三肋构架,由此,对于在面对具有一定深度的第三槽结构而使得长度适应性适配的第二承载部24来说,第一阶梯部分241具有相对更大的面积的外侧部特别有利于第一配合构件23a和第二配合构件23b二者刚度的提升。
继续参见图10,图10示出了两种延伸方向的第四肋构件29,二者分别平行与第二阶梯部分242的两个彼此垂直的侧表面,因此这两种第四肋构件29可以垂直设置。大致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第四肋构件29与两个大致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肋构件25交叉连接,以确保这里的第三肋构件25具备沿着该第四肋构件29的延伸方向抗倾翻的能力。同理,对于图10中右侧的两个第三肋构件25,与它们相连接的第四肋构件29的作用也是如此,作为一种更优选的设置方式,两种延伸方向的第四肋构件29可以彼此连接,进而进一步防止第三肋构件25倾翻,从而确保第一配合构件23a整体具备较高的刚度。
此外,仍然参见图9,第一侧部22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构件27,优选地,限位构件27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图9中给出了一个限位构件27的具体结构,另一个限位构件27则以线条的形式示意性地给出了设置位置),这两个限位构件27也可以相对于第三槽结构的中线对称。限位构件27可以包括沿着第三槽结构的中线的延伸方向分布的限位构件的第一部分271和限位构件的第二部分272,限位构件的第一部分271可以包括沿着第三槽结构的延伸方向彼此面对的、间隔开设置的两个板构件,这两个板构件的结构可以相同并且两个板构件之间可以设置有用于增加刚度的连接板,每个板构件形成有豁口部,两个板构件被安装为使得当沿着第三槽结构的延伸方向观察时,两个豁口部重叠,由此两个豁口部形成为一个具有在第三槽结构的延伸方向上的跨度的豁口部分。限位构件的第二部分27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部分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二部分中的板构件可以不具备豁口部。
以上所描述的限位构件27可以用于与下述椅腿组件6的配合,因此在椅垫组件2安装于椅垫骨架组件1的状态下,限位构件27经由第一孔区域16暴露,其具体的配合方式和有益效果将在随后进行说明,对于当前所描述的限位构件27,由于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部分,相比于同跨度的整体式的限位构件27,相对于去除了两个部分之间的材料,更有利于座椅的轻量化。
仍然参见图9,在实施例中,椅垫组件2还可以包括第一垫构件28,第一垫构件28可以至少部分地覆盖于第二侧部,优选地完全覆盖于第二侧部,使得第一垫构件28的背对第二侧部的表面形成为就座表面。第一垫构件28可以包括由柔性材料例如海绵形成的柔性部(图中未示出),以柔性部容易产生弹性形变的特点,提高就座舒适度,第一垫构件28还可以形成有包覆在柔性部外侧部并套设在椅垫板构件21的套设部(图9中指代第一垫构件28的附图标记实际上就是图9视角下观察到的套设部,其可以采用设置在其开口处的线绳进行开口的收紧,便于拆装,图9中对此也示意性给出线绳的分布情况),套设部可以由皮革材料形成,以进一步提高就座舒适度。
此外,如图7所示,第二边构件12的第三壁部15c和第四边构件14的第三壁部15c可以分别包括第一安装构件19a和第二安装构件19b,进一步参见图8,第一安装构件19a和第二安装构件19b均包括如下构造:安装孔(图中未示出),贯穿第三壁部15c,第一保持部191,与安装孔连通并设置于第三壁部15c,第一保持部191可以形成有内螺纹;至少一个环部192,设置于第三壁部15c并环绕在保持部的外侧部;多个辐射肋部193,设置于第三壁部15c,任一辐射肋部193自保持部的外侧部向外延伸并与环部192形成交叉连接。
在实施例中,参见图7,第一安装构件19a和第二安装构件19b二者的数量可以相同,例如二者的数量均为两个。椅垫板构件21的第一侧部22可以形成有类似的四个第二保持部26,其位置可以与以上的两个第一安装构件19a的保持部和两个第二安装构件19b的保持部的位置相对应,具体地,当上述承载构件和配合构件实现配合后,前述的四个保持部可以分别与第一侧部22上的保持部相对应,通过螺钉经由安装孔从第三壁部15c的下方将椅垫组件2和椅垫骨架组件1进一步连接。以上提及的多个辐射肋部193在周向上以多个角度支撑保持部,环部192与多个辐射肋部193交叉连接,保持相邻的辐射肋部193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特别利于防止保持部朝向两个辐射肋部193之间折弯失效。因此,作为一种有利的选择,第一侧部22上设置的保持部也可以设置有如上的环部192和辐射肋部193。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9和图10,图中示出了两个类型的第二保持部26,尤其参见图9,第一种类型的第二保持部26位于图9的右侧的上方和下方,这种第二保持部26有多个辐射形状的肋构件支撑。继续参见图10,第二种类型的第二保持部26设置于两个第三肋构件25之间,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两个第三肋构件25获得第四肋构件29的支撑,因此第二种类型的第二保持部26无需再额外设置肋构件来支撑,这相当于将第二种类型的第二保持部26与第一配合构件23a(第二配合构件23b)“集成”在一起,由此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肋构件的设置,进一步满足轻量化需求的同时,还降低了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
根据以上所描述的特征,可以得知的是,当椅垫组件2和椅垫骨架组件1装备完毕后,一旦就座人员就座于椅垫机构100,椅垫机构100受到的力的部分会经由第一配合构件23a分别传递到第一承载构件18a和第二承载构件18b,由于第一承载构件18a和第二承载构件18b均与第三边构件13的第三壁部15c的弧面连接,这将使得第三壁部15c向外(背对第一孔区域16的方向)发生形变,这一弹性形变则会被第一肋构件17a、与第一肋构件17a连接的第三边构件13的第一壁部15a和第三边构件13的第二壁部15b联合限制,另外,由于以上所提及的相邻的边构件之间壁部的直接连接的设置方式(即以上提及的槽结构连通的设置方式),前述形变还会进一步被与第三边构件13相邻的第二边构件12和第四边构件14所限制。换言之,第三边构件13的第一壁部15a和第三边构件13的第二壁部15b、第二边构件12和第四边构件14将第三边构件13的第三壁部15c本可能产生的较大的形变削减到合理范围内(即一定幅度的弹性形变范围内),使得第三壁部15c不至于发生塑性形变而导致座椅失效。在这一过程中,相比于呈直角夹角的第三壁部15c和第二壁部15b,第三边构件13的第三壁部15c所形成的弧面尤其有利于多次产生、复原前述弹性形变,以提高椅垫骨架组件1的使用寿命。
在此基础上,在第二边构件12和第四边构件14中,还可以设置有第二肋构件17b,相比于第三边构件13来说,第二边构件12和第四边构件14无需直接面临就座人员大腿在第三槽结构的中线的延伸方向上的移位、就座人员抬起小腿等情况而导致的载荷突变,因此第二肋构件17b相对于第一肋构件17a可以简化设置。以第二边构件12为例,第二肋构件17b可以沿着垂直于第二槽结构的延伸方向分别与第二边构件12的第三壁部15c和第二壁部15b连接即可。
此外,作为一种选择,第一边构件11可以与其他边构件结构相同,或者可以形成为截面大致为“V”形的、仅具有彼此连接的两个壁部的结构,在第二边构件12与第五边构件的连接、第四边构件14与第七边构件连接能够提供椅垫骨架组件1和椅背骨架组件3二者足够的连接强度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边构件11的后者的设置方式有利于进一步简化加工过程,即形成“V”形截面的一个壁部与椅垫骨架组件1的其余第一壁部15a共同围设成第一孔区域16,而另一个壁部则与椅背骨架组件3的其余第一壁部15a共同围设成第二孔区域。
在实施例中,第一边构件11至第七边构件一体成型,例如通过对一块板材以冲压和折弯工艺得到,如此使得两个骨架组件具有特别高的整体性,在简化加工的同时增加了座椅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地,前述板材可以由铝镁合金形成,确保两个骨架组件的强度,同时又使得两个骨架组件具有较轻的重量,此外以上所提及的肋构件、承载构件和安装构件均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于椅垫骨架组件1。类似地,椅垫板构件21也可以由铝镁合金形成,配合构件和限位构件27也均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于椅垫板构件21。
在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椅背机构200还包括背垫组件31,背垫组件31包括背垫板构件和设置于背垫板构件的第二垫构件,使得第二垫构件的背对第二板构件的表面形成为支撑表面。第二垫构件的形成方式可以与第一垫构件28的形成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此外背垫板构件和椅背骨架组件3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通过设置类似于前述保持部的方式,进一步利用螺钉进行连接。
在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4,座椅还包括头靠构件4,头靠构件4形成有至少一个例如两个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可以为凹部,第六边构件形成有与第一安装部的数量相对应的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可以形成为凸部,头靠经由第二安装部和第一安装部的插接配合以安装于第六边构件。
进一步地,座椅还包括椅腿组件6,椅垫机构100可以设置于椅腿组件6。参见图3,图3省略了椅垫机构100,因此可以观察到的是,椅腿组件6可以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梁构件61,梁构件61可以沿着第三槽结构的延伸方向延伸(这里结合图7,图7中从第一孔区域16中能够观察到两个梁构件61的部分,以及下述椅腿构件62的部分)。每个梁构件61可以形成有贯穿梁构件61的两个沿着梁构件61的延伸方向设置的通孔(图3中示意性地给出了位置)。两个梁构件61可以有至少两个椅腿构件62支撑,椅腿构件62大致呈“工”形状,其上端短边部可以连接两个梁构件61,例如可以形成有与前述通孔位置相对应的通孔,下端的短边部用于支撑。对照性地参见图2和图4,由于采用下述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椅腿构件62较为容易更换,因此椅腿构件62可以具备不同的宽度,对于需要更高稳定性、承载能力以及恶劣路况适应力的公交车来说,可以采用图4中的宽椅腿构件62,反之,可以适应性地将椅腿宽度降低,例如图2。
在以上通过保持部安装椅垫板构件21和椅垫骨架组件1的过程中,螺钉可以先穿过前述椅腿构件62的通孔以及梁构件61的通孔,再穿过椅垫骨架组件1上的第一保持部191,最后与椅垫板构件21上的第二保持部26连接,由此完成了椅腿构件62、梁构件61、椅垫板构件21和椅垫骨架组件1四者的装配,如此可以实现这四者的快速装配,由于第一保持部191和第二保持部26均形成内螺纹,通过旋拧螺钉,螺钉可以在保持在第一保持部191的状态下脱离第二保持部26,图7和图8所示出的正是这种状态。
在实施例中,座椅的两个限位构件27分别与两个梁构件61形成了配合。上述限位构件的第一部分271所形成的豁口部分将一个梁构件61的部分限定,第二部分与另一个梁构件61形成抵接,由此既形成了对座椅的限位,又确保了对座椅的有效支撑。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座椅还可以包括扶手组件7,扶手组件7可以设置于椅腿组件6,并位于的座椅的外侧,扶手组件7具有能够遮挡座椅的外侧的第一姿态,以及移除对座椅的外侧的遮挡的第二姿态。具体而言,扶手组件7可以包括设置在椅腿构件62上的维持构件,和能够相对于维持构件旋转的遮挡构件,遮挡构件的旋转使得当遮挡构件大致与就座表面平行时令扶手组件7到达第一姿态,同理当遮挡构件的旋转使得当遮挡构件大致与就座表面垂直时令扶手组件7到达第二姿态。
在实施例中,如图1至4以及图6,安全带固定组件5a可以设置于梁构件61并位于座椅的第一外侧,安全带5b可以设置于梁构件61并从座椅的第二外侧延伸至椅垫机构100的上方,安全带5b能够被固定到安全带固定组件5a以及从安全带固定组件5a拆除。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就座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座椅。如图5所示,优选地,在实施例中,就座装置包括两个座椅,就座装置相当于将两个座椅的椅腿组件6组合在一起,即相当于一个座椅的两个梁构件61分别与另一个座椅的两个梁构件61连接,在此基础上,增加两个椅腿构件62的跨度。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公交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座椅和/或如上所述的就座装置,公交车以新能源作为动力,以上所提供的座椅和就座装置以轻量化的设置,尤其能够适用于新能源公交车的使用要求。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创新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座椅,包括:
椅垫机构,形成有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就座表面;
椅背机构,形成有用于为乘员的背部提供支撑的支撑表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垫机构和所述椅背机构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骨架组件,所述骨架组件以围设的方式形成有缺欠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椅垫机构和所述椅背机构二者均包括所述骨架组件,所述椅背机构包括的所述骨架组件被定位为椅背骨架组件,所述椅背骨架组件的缺欠区域被定义为第二缺欠区域,所述椅垫机构包括的所述骨架组件被定义为椅垫骨架组件,所述椅垫骨架组件的缺欠部被定义为第一缺欠区域;
所述第一缺欠区域形成为对一侧开放的豁口区域,所述第二缺欠区域形成为孔区域;或者
所述第一缺欠区域和所述第二缺欠区域均形成为对一侧开放的豁口区域;或者
所述第一缺欠区域形成为孔区域,所述第二缺欠区域形成为对一侧开放的豁口区域;或者
所述第一缺欠区域和所述第二缺欠区域均形成为孔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欠区域和所述第二缺欠区域均形成为所述孔区域;
所述椅垫骨架组件与所述椅背骨架组件连接;
所述椅背机构还包括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以至少部分地填充所述孔区域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椅背骨架组件,形成所述支撑构件的材料的密度小于形成所述椅背骨架组件的材料的密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欠区域由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边构件、第二边构件、第三边构件和第四边构件围设形成,所述第二缺欠区域由依次首尾连接的所述第一边构件、第五边构件、第六边构件和第七边构件围设形成;
所述第二边构件至所述第七边构件的多个边构件中,沿着多个所述边构件的围设形成所述缺欠区域的延伸方向,多个所述边构件均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连接的第三壁部;
所述第二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部靠近所述缺欠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边构件的第三壁部的面对所述第三边构件的第二壁部的表面形成为弧面并向外凸出,自所述弧面形成有延伸至所述第三边构件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的第一肋构件;
所述第三边构件的第三壁部的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承载构件和第二承载构件,所述第一承载构件和所述第二承载构件均包括如下构造:与所述第三边构件的第三壁部和所述弧面二者均连接的承载台,以及形成于所述承载台的第一承载部;
在所述第二边构件和所述第四边构件中,形成有连接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和所述第三壁部三者的第二肋构件;
所述第二边构件的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边构件的第三壁部分别包括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和所述第二安装构件均包括如下构造:
第一保持部,设置于第三壁部;
至少一个环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壁部并环绕在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外侧部;
多个辐射肋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壁部,任一所述辐射肋部自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外侧部向外延伸并与所述环部交叉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椅垫组件,所述椅垫组件包括:
椅垫板构件,形成有彼此背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
第一配合构件和第二配合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所述第一配合构件和所述第二配合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载构件和所述第二承载构件配合,所述第一配合构件和所述第二配合构件均包括如下构造: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部的第二承载部、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的外侧部与所述第一侧部的第三肋构件以及与所述第三肋构件交叉连接的第四肋构件;
第二保持部,数量与第一保持部的数量相同,用于与所述第一保持部配合而连接所述椅垫板构件与所述椅垫骨架组件;
限位构件,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部;
第一垫构件,至少部分地覆盖于所述第二侧部,使得所述第一垫构件的背对所述第二侧部的表面形成为所述就座表面,所述第一垫构件包括由柔性材料形成的柔性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定义所述第一配合构件中,所述第三肋构件和所述第四肋构件的交叉处为第一交叉处,第二配合构件中,所述第三肋构件和所述第四肋构件的交叉处为第二交叉处,所述第二保持部中的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交叉处和所述第二交叉处;
所述第一边构件至所述第七边构件一体成型,所述椅垫骨架组件和所述椅背骨架组件由铝镁合金形成;
所述椅背机构还包括背垫组件,所述背垫组件包括第二板构件和设置于第二板构件的第二垫构件,使得所述第二垫构件的背对所述第二板构件的表面形成为所述支撑表面,所述第二垫构件包括由柔性材料形成的柔性部;
所述座椅还包括头靠构件,所述头靠构件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部,所述第六边构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数量相对应的第二安装部,所述头靠经由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一安装部的配合以安装于所述第六边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
椅腿组件,所述椅垫机构设置于所述椅腿组件,所述限位构件进一步使得所述座椅被限定于所述椅腿组件;
扶手组件,设置于所述椅腿组件,并位于所述的座椅的外侧,所述扶手组件具有能够遮挡所述座椅的外侧的第一姿态,以及移除对所述座椅的外侧的遮挡的第二姿态;
安全带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座椅的外侧;
安全带,设置于所述椅腿组件并能够从所述座椅的与所述安全带固定组件相对的外侧延伸至所述椅垫机构的上方,所述安全带能够被固定到所述安全带固定组件以及从所述安全带固定组件拆除。
9.一种就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至少两个所述座椅装配为一体。
10.一种公交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和/或如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就座装置,所述公交车以新能源作为动力。
CN202010669072.0A 2020-07-13 2020-07-13 座椅、就座装置及公交车 Pending CN1117620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69072.0A CN111762069A (zh) 2020-07-13 2020-07-13 座椅、就座装置及公交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69072.0A CN111762069A (zh) 2020-07-13 2020-07-13 座椅、就座装置及公交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2069A true CN111762069A (zh) 2020-10-13

Family

ID=72726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69072.0A Pending CN111762069A (zh) 2020-07-13 2020-07-13 座椅、就座装置及公交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62069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51527A2 (de) * 1997-05-14 1998-11-19 Biese, Gabriela-Maria Sitzunterkonstruktion für eine sitzbank oder einen einzelsitz in einem kraftfahrzeug
KR100300018B1 (ko) * 1999-08-11 2001-09-13 이계안 버스용 시트 마운팅 구조
WO2006134415A1 (es) * 2005-06-17 2006-12-21 Productos Microcelulares De Colombia S.A. Promicolda Carcasa para silla mejorada con estructura mejorada
CN109733258A (zh) * 2019-03-06 2019-05-10 保定业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骨架及汽车座椅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51527A2 (de) * 1997-05-14 1998-11-19 Biese, Gabriela-Maria Sitzunterkonstruktion für eine sitzbank oder einen einzelsitz in einem kraftfahrzeug
KR100300018B1 (ko) * 1999-08-11 2001-09-13 이계안 버스용 시트 마운팅 구조
WO2006134415A1 (es) * 2005-06-17 2006-12-21 Productos Microcelulares De Colombia S.A. Promicolda Carcasa para silla mejorada con estructura mejorada
CN109733258A (zh) * 2019-03-06 2019-05-10 保定业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骨架及汽车座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59747B2 (en) Vehicle seat
US7284800B2 (en) Seat back frame for automotive seat
CN108437866B (zh) 座椅装置
PL129085B1 (en) Driver's seat mounting for a tractor or other motor vehicle
US10195973B2 (en) Vehicle structure body
US6666514B2 (en) Structure of revolving seat
JP2017197038A (ja) 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US20220380054A1 (en) Aircraft passenger seat, and seat row
CN115315391A (zh) 具有插接连接装置的飞机乘客座椅
JP741975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1762069A (zh) 座椅、就座装置及公交车
US4863219A (en) Arrangement for mounting reclining device to seat
US20170341622A1 (en) Back frame structure for vehicle seat
US11407348B2 (en) Seat structure
JP669325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02219976A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固定用ブラケット構造
JP3912832B2 (ja) ベルトイン・シートバックのフレーム構造
WO2016024543A1 (ja) シート
WO2019065589A1 (ja) 椅子
JP294384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JP6355238B2 (ja) 椅子
JP4855685B2 (ja) 椅子の背凭れ取付構造
JP7310086B2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組立体及び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674437B2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構造
CN117751051A (zh) 面板框架结构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