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7556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7556A
CN111757556A CN201910252629.8A CN201910252629A CN111757556A CN 111757556 A CN111757556 A CN 111757556A CN 201910252629 A CN201910252629 A CN 201910252629A CN 111757556 A CN111757556 A CN 1117575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network
network device
terminal
uplink data
contex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526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7556B (zh
Inventor
韩锋
晋英豪
张宏卓
杨旭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5570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13075A/zh
Priority to CN201910252629.8A priority patent/CN111757556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81830 priority patent/WO2020200118A1/zh
Priority to EP20782960.7A priority patent/EP3927106A4/en
Publication of CN111757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7556A/zh
Priority to US17/482,813 priority patent/US20220015007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7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75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8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8Mobility data transfer
    • H04W8/14Mobility data transfer between corresponding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33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5Maintenance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信令开销问题。该方法为: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第一接入网设备为当前为终端提供服务的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为配置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接入网设备;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根据上下文指示终端进入连接态;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隧道地址将终端的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第一接入网设备无需通知核心网设备进行路径切换,避免了路径切换带来的信令开销。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标准规定了终端的一种状态: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的去激活(Inactive)态,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其上下文(context)既在终端上保存,也在配置该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基站上保存。
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由配置该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基站的覆盖区域移动到新基站的覆盖区域后,配置该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基站可以看作是最后为该终端提供服务的基站(Last serving gNB),或者锚点基站(anchor gNB),新基站为当前为该终端提供服务的基站,此时,核心网侧仍然认为由锚点基站将上行数据传输至核心网。如果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在新基站下有上行数据待传输,新基站会通知核心网设备进行路径切换,切换路径后,由新基站将该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然而,通知核心网设备进行路径切换的过程带来了信令开销。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终端在移动至新基站下,有小数据传输时,需要通知核心网路径切换而带来的信令开销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当前为终端提供服务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获取配置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当然所述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也可以是携带在其他的消息中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小数据为终端发送的小于预设字节数的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后,可以为该第一接入网设备提供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并且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后,可以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分配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则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的上下文指示终端进入连接态。进入连接态的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在上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传输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传输给核心网,第一接入网设备无需通知核心网设备进行路径切换,可以避免路径切换带来的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保留终端的上下文的指示信息,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保留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可选的,用于指示保留终端的上下文的指示信息可包括在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或者单独的消息中。从而第一接入网设备不会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的上下文的释放消息,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保留所述终端上下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是终端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存在待传输的上行数据时,可以向当前为该终端提供服务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请求恢复连接态后发送上行数据,所述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配置所述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终端配置的去激活态无线网络临时标识(inactive-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I-RNTI);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I-RNTI,获知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以上的一种或多种信息可以为原因值,也可以为明确指示的信息等。
通过此方案,在小数据传输场景下,终端数据可经由锚点基站与核心网进行通信,可以避免与核心网的路径转移的信令流程,从而可节省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可以是终端发送给该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例如,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所述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
终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告知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以减少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可以携带在不同的消息中,也可以是携带在同一消息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将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同时携带在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则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时,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包括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通过将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同时携带在上下文回应中,可以减少信令交互。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包括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标识、上行链路转发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至少包括:PDU会话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线数据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列表和每个DRB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或至少一个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ty,LCID)列表和每个LCID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服务质量QoS流标识列表,和每个服务质量流标识列表对应的PDU会话上行数据转发地址。其中,QoS流标识列表,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服务质量流标识,LCID列表包括一个或多个LCID。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确定终端是否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确定终端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时,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可以通过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中传输的结束标识数据包(end marker)来表示。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也可以是接口控制消息,例如可以是指示所述PDU会话结束上行传输的消息或者所述数据承载结束上行传输的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下行数据时,可以将所述下行数据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下行数据,并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接入网设备还可以确定核心网是否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第二接入网设备在确定核心网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时,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核心网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所述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可以通过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中传输的结束标识数据包(end marker)来表示。所述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也可以是接口控制消息,例如可以是指示所述PDU会话结束下行传输的消息或者所述数据承载结束下行传输的消息,该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信息可以是核心网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可以向当前为所述终端提供服务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早期上行数据,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早期上行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将早期上行数据发送给配置所述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所述早期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在上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传输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传输给核心网,这样第一接入网设备无需通知核心网设备进行路径切换,从而可以避免路径切换带来的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存在待传输的上行数据时,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所述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配置所述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终端配置的去激活态无线网络临时标识I-RNTI,以及早期上行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可以根据所述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的I-RNTI,获知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然后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早期上行数据。
终端通过在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携带早期上行数据,可以减少终端与第一接入网设备间的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在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早期上行数据时,可以是通过接口信令发送的,具体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后,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终端的上下文,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所述早期上行数据。
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在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携带早期上行数据,可以较好减少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间的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在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早期上行数据时,可以通过上行隧道发送,具体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后,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消息。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消息后,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隧道地址确定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并将所述早期上行数据通过确定的所述隧道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示例性的,第一接入网设备也可以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建立上行隧道,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上行隧道传输将早期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后,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终端的上下文,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消息。
通过将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信息携带在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可以较好减少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间的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在接收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后,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将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携带在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中,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后就可以获知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通过将隧道地址携带在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中,可以进而减少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速设备间的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信息可以包括LCID列表、DRB ID列表、PDU会话列表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
PDU会话标识,上行链路转发信息;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至少包括:PDU会话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线数据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列表和每个DRB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或至少一个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ty,LCID)列表和每个LCID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服务质量QoS流标识列表,和每个服务质量流标识列表对应的PDU会话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QoS流标识列表,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服务质量流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终端是否完成了早期上行数据传输,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确定终端完成了早期上行数据传输时,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完成了早期上行数据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可以通过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中传输的结束标识数据包(end marker)来表示。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也可以是接口控制消息,例如可以是指示所述PDU会话结束上行传输的消息或者所述数据承载结束上行传输的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核心网是否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第二接入网设备在确定核心网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时,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核心网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所述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可以通过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中传输的结束标识数据包(end marker)来表示。所述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也可以是接口控制消息,例如可以是指示所述PDU会话结束下行传输的消息或者所述数据承载结束下行传输的消息,该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信息可以是核心网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当前为终端提供服务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获取配置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包括为所述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且所述指示信息指示在建立双链接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辅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主设备,当然为所述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也可以是携带在其他的消息中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后,可以为该第一接入网设备提供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并且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为所述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后,为所述终端建立双链接。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终端的上下文,以及双链接建立完成的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的上下文指示终端进入连接态。进入连接态的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并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在上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传输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传输给核心网,第一接入网设备无需通知核心网设备进行路径切换,可以避免路径切换带来的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是终端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存在待传输的上行数据时,可以向当前为该终端提供服务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请求恢复连接态后发送上行数据,所述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配置所述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终端配置的去激活态无线网络临时标识(inactive-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I-RNTI);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I-RNTI,获知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双链接建立完成的信息可以是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则第二接入网设备在为所述终端建立双链接时,可以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分配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则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后,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用于指示为所述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
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用于指示建立双链接的信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以上的一种或多种信息可以为原因值,也可以为明确指示的信息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为所述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是终端告知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终端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所述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为所述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在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的上下文时,可以是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并发送业务节点增加(service node,SN)(SN addition)的请求消息,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和接收业务节点增加的请求消息;所述业务节点增加的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终端的上下文。所述业务节点增加的请求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当然该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可以是单独的一条消息,或者携带在其他的消息中。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用于指示建立双链接的信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在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的上下文时,可以是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例如可以是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可以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可以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还包括终端的上下文,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当然该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可以是单独的一条消息,或者携带在其他的消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终端是否完成了早期上行数据传输,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确定终端完成了早期上行数据传输时,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完成了早期上行数据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可以通过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中传输的结束标识数据包(end marker)来表示。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也可以是接口控制消息,例如可以是指示所述PDU会话结束上行传输的消息或者所述数据承载结束上行传输的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核心网是否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第二接入网设备在确定核心网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时,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核心网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所述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可以通过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中传输的结束标识数据包(end marker)来表示。所述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也可以是接口控制消息,例如可以是指示所述PDU会话结束下行传输的消息或者所述数据承载结束下行传输的消息,该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信息可以是核心网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执行上述各个方面和各个方面中的任一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的终端、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当前为所述终端提供服务的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配置所述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接入网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用于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并根据所述终端的上下文指示所述终端进入连接态,并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根据所述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还可以用于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可以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终端,还可以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在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时,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包括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则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接收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可以包括: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和/或上行链路转发信息;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至少包括:PDU会话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线数据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列表和每个DRB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或至少一个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ty,LCID)列表和每个LCID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服务质量QoS流标识列表和每个服务质量流标识列表对应的PDU会话上行数据转发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核心网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各方面和各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方法的功能模块。所述功能模块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该装置可以是芯片或者集成电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该装置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所述装置可以通过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和各个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其中,上述的收发器可以是接口电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运行时,使得装置可以执行上述各方面和各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运行时,使得装置可以执行上述各方面和各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耦合,所述芯片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程序,以实现上述各方面和各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终端在移动至新基站下有小数据传输时,需要通知核心网进行路径切换而带来的信令开销问题。其中,方法、装置和系统是基于同一技术构思的,由于方法、装置和系统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装置及系统与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access,WiMAX)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如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及未来的通信系统等。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接下来介绍一种本申请的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终端可以进行移动,终端在移动的过程中,由一个基站的覆盖区域移动到另一新基站的覆盖区域内,终端在移动前为该终端提供服务的基站为最后一次为该终端提供服务的基站(lastserving gNB),也可以称为锚点基站(anchor gNB),锚点基站中保存有终端的上下文,可以配置终端进入去激活态。
现有的机制中,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在移动到新基站的覆盖区域后,如果存在上行数据要传输时,新基站先配置终端由去激活态转换为连接态,然后向核心网侧(Core)的接入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发送路径更新请求,请求进行路径更新,处于连接态的终端发送上行数据至新基站,由新基站发送给核心网,具体过程可参见下述对图2的描述。基站间可以通过Xn接口(interface)进行通信,基站与核心网设备间可以通过RAN-CN接口(interface)进行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的”一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的任何实施例或实现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实现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的一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概念。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接入网设备,具有能够为终端提供随机接入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基站收发台(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等,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U,distributed unit)等。
2)、终端,又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终端设备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或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3)、小数据,小于预设字节数的数据,例如可以将几个字节或几十个字节的数据称为小数据。
4)、接入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function,AMF),核心网控制面功能,提供用户的移动性管理以及接入管理的功能。
本申请中的“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为了方便描述,以第一接入网设备表示图1中当前为该终端提供服务的基站(gNB1),以第二接入网设备表示图1中最后为该终端提供服务的基站(Last Serving gNB),也就是锚点基站,以核心网表示图1中的AMF为例进行描述。
步骤201: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RRC resume request)。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终端配置的去激活态无线网络临时标识I-RNTI;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并根据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的I-RNTI,获知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
第二接入网设备为配置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在配置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信息中携带该终端的I-RNTI。
步骤202: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 request)。
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获知的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请求终端的上下文。
例如可以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retrieve UEcontext request),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接入网设备也可以通过其他消息请求终端的上下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203: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 response)。
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提供终端的上下文。例如,可以是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response),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去激活态的终端的上下文,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述终端的上下文。
步骤204: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终端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消息(RRC resume)。
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终端的上下文指示处于去激活态的所述终端进入连接态。
例如,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向终端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消息(RRCresume)。那么,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消息由去激活态进入到连接态。
步骤205:终端在进入到连接态后,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完成消息(RRC resume complete)。
步骤206: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dataforwarding address indication),该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提供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可选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确定终端进入到连接态后,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data forwarding address indication),该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以便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核心网发送的下行数据后,通过该隧道地址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数据。
步骤207: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核心网设备发送路径切换请求(path switchrequest)。
其中,该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确定终端进入到连接态后,向核心网设备发送路径切换请求,该路径切换请求中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从而通知核心网从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该终端的上行数据。
由于终端之前接入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核心网设备针对该终端保存的数据传输路径为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数据传输给核心网设备,当终端接入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终端通知核心网设备数据传输路径进行切换,切换后的路径为由第一接入网设备将数据传输给核心网设备。
步骤208:核心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路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pathswitch request response),用以通知第一接入网设备,核心网设备已更新保存切换后的路径。
步骤209: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核心网设备发送的路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后,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的上下文的释放消息(UE context release),第二接入网设备释放该终端的上下文。
后续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发送至核心网设备,根据上述描述的数据传输过程,可以看出:当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有新数据要发送时,第一接入网设备从第二接入网设备获取到终端的上下文后,将inactive UE转换为连接态。并且通知核心网设备数据转发路径需进行切换更新,终端的上行数据由原来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给核心网设备,切换为由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给核心网设备。通知核心网设备路径切换带来了信令开销,由于是针对终端在处于去激活态时,周期性或非间断性地发送小数据,需要频繁地向核心网设备发送路径切换请求,信令开销较大。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后,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将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发送至核心网,数据传输的过程无需通知核心网设备路径更新,从而可以避免信令开销。
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自身根据其部署生成的,例如该第一接入网设备仅支持工业网时生成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或者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时延敏感的终端设备接入时生成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此外,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还可以是根据终端的需求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例如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终端发送的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获知终端有小数据传输需求,从而将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此外,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还可以是根据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消息中携带的原因值指示的。
如果是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该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可以是携带在图2中的步骤201中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当然也可以是携带在其他消息中,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可以通过原因值进行指示,也可以通过其他消息格式携带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终端发送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的方式不做限定。
第一接入网设备在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时,该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可以是携带在图2中的步骤202中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当然也可以是携带在其他消息中,或者是通过其它消息格式携带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等。
第一接入网设备在将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时,可以是通过隧道地址发送的,也可以是通过接口信令发送的。
以下以图3为例,详细说明小数据传输的过程:
步骤301:去激活态的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其中,该请求消息中携带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
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
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可以是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也可以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也可以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
步骤302: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携带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
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
该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可以用于通知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并将该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步骤303: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中携带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时,可以是通过隧道地址发送的,也可以是通过接口信令发送的。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发送上行数据,可以是由第二接入网设备来决定,也可以是由第一接入网设备来决定。
以第二接入网设备决定上行数据传输的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用于指示小数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时,可以知道终端存在待传输的小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给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使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隧道地址传输上行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可以不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那么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接口信令向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上行数据。
以第一接入网设备决定上行数据传输的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可以约定:第一接入网设备如果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信息,则说明第一接入网设备想通过隧道地址发送上行数据,则第二接入网设备通知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或者,第一接入网设备如果不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信息,则说明第一接入网设备不想通过隧道地址发送上行数据,则第二接入网设备不通知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第一接入网设备直接通过接口信令发送上行数据。
如果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地址的指示信息,该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地址的指示信息可以是携带在图3中的步骤302中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当然也可以是携带在其他消息中,或者是通过其它消息格式携带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地址的指示信息。
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包括但不限于: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和/或上行链路转发信息等;其中,上行链路转发信息可以包括:对应的PDU会话上行数据转发地址;具体包括传输层地址和GTP-TEID(GPRS Tunneling Protocol-Tunnel EndpointIdentifier),该传输层地址可以是IP地址。可选的,包括对应该PDU会话的一个服务质量流标识列表,每个服务质量流标识列表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服务质量流标识(QoS flow)。
示例性的,上行链路转发信息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线数据承载列表和每个无线数据承载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具体包括传输层地址和GTP-TEID,该传输层地址可以是IP地址。或者上行链路转发信息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LCID列表和每个LCID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
可选的,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保留所述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保留所述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保留终端的上下文。例如,该保留所述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可以携带在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或者在其他消息中。从而,第一接入网设备不会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的上下文的释放消息。
可选的,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保持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例如,该保留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可以携带在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或者在其他消息中。从而,第一接入网设备不会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的上下文的释放消息。
步骤304: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终端的上下文指示处于去激活态的所述终端进入连接态。
例如可以是向终端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消息(RRC resume)。
步骤305:终端在进入到连接态后,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完成消息(RRC resume complete)。
步骤306:终端在进入到连接态后,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提供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例如可以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data forwardingaddress indication),该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以便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核心网发送的下行数据后,通过该隧道地址向第一接入网设备下发下行数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步骤306传输下行数据。
步骤307:处于连接态的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步骤308: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根据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如果第二接入网设备不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后,可以通过接口信令将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步骤309: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跳过了如图2中步骤207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核心网设备发送路径切换请求,以及步骤208中核心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路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数据传输的过程无需通知核心网设备路径更新,避免了信令开销。因为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传输给核心网,所以也跳过了步骤209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的上下文的释放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如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过程:
步骤401-步骤402与图3中的步骤301和步骤302相同。
步骤403a: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 response),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去激活态的终端的上下文,与图2中的步骤203相同。
步骤403b: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所述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图4中的步骤404-步骤409与图3中的步骤304-步骤309相同。
也就是说,图4与图3的区别在于,图4中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携带在不同于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的消息中。
如果采用图4中的步骤403b发送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该步骤403b位于402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之后,位于步骤408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将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之前,如图4所示,给出一种可能的方案,该步骤403b位于步骤位于406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之后,位于步骤407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之前。
如果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接口信令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过程可以是与图4类似,与图4的区别主要在于,无需执行步骤403b,以及将步骤408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修改为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接口信令将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数据传输时,跳过了上述图2中的步骤207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核心网设备发送路径切换请求,以及步骤208中核心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路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数据传输的过程无需通知核心网设备路径更新,避免了信令开销。因为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传输给核心网,所以也跳过了步骤209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的上下文的释放消息。
并且由于下行数据也是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由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给终端的,下行数据传输过程中也没有进行路径的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如果不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时,第二接入网设备仍然可以为该第一接入网设备提供所述终端的上下文,且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分配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可选的,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保留所述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保留所述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保留终端的上下文。例如,该保留所述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可以携带在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或者在其他消息中。从而,第一接入网设备不会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的上下文的释放消息。
可选的,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保持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例如,该保留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可以携带在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或者在其他消息中。从而,第一接入网设备不会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的上下文的释放消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离开上次为其提供服务的第二接入网设备,移动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覆盖区域后,第一接入网设备指示终端恢复为连接态,在第二接口网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建立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从而终端的上行数据的传输路径为:终端-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核心网设备,终端在移动后,上次为其提供服务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不变。数据传输完毕后,第二接入网设备经由第一接入网设备中转向终端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释放消息,使得终端设备进入非激活态或者空闲态。数据传输的过程无需通知核心网设备路径更新,减少了信令开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在存在上行数据需要发送时,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可以无需等到恢复连接态,就直接将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在该情况下,终端在处于去激活态发送的上行数据可以称为早期上行数据,为了避免向核心网发送路径切换请求带来的信令开销,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发送的早期上行数据,可以将所述早期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该早期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在存在待传输的上行数据时,该终端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终端可以将早期上行数据携带在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当然也可以是携带在其他消息中。例如在一种方式中终端可以在随机接入请求消息中携带上行data;在另一种方式中,终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先向接入网设备发送随机接入请求消息,并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消息,然后再向接入网设备发送消息3,终端也可以在消息3中携带上行数据。在此过程中,终端可以携带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当处于空闲态的终端存在上行数据需要发送给核心网时,终端可以将上行数据携带在RRC建立请求消息,或随机接入请求消息中,或其他RRC消息中。
第一接入网设备将早期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时,可以是通过隧道地址发送的,也可以是通过接口信令发送的,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发送早期上行数据,可以是由第二接入网设备来决定,也可以是由第一接入网设备来决定,其过程可以参考图3所示过程。
以下以图5为例,详细说明早期上行数据的传输过程:
步骤501: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RRC resume request),所述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终端配置的I-RNTI,以及早期上行数据。
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并根据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的I-RNTI,获知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
第二接入网设备为配置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设备,当第二接入网设备在将该终端从连接态变为去激活态时,该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告知该终端I-RNTI,从而终端在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中,可以携带该I-RNTI,用以指示该终端想要进入连接态。
步骤502: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retrieve UEcontext request)。
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获知的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请求终端的上下文,具体可以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retrieve UEcontext request)。
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在获取所述终端的上下文请求消息中携带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信息,也就是第一接入网设备请求与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上行隧道,以便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隧道地址将早期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由于第一接入网设备已经知道待传输的早期上行数据的承载标识或者逻辑信道标识或者PDU会话标识了,为了仅建立这些承载或者逻辑信道的隧道,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在上下文请求消息中携带请求建立的具体的标识,例如可以是DBR标识,可以是逻辑信道标识,或者是PDU会话标识。
例如一个逻辑信道标识列表,例如LCID1,LCID2等,从而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步骤503告知第一接入网设备LCID1和LCID1对应的UL隧道地址,LCID2和LCID2对应的隧道地址;
例如一个DRB标识列表,例如DRB1,DRB2等,从而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步骤503告知第一接入网设备DRB1和DRB1对应的UL隧道地址,DRB2和DRB2对应的隧道地址。
上下文请求消息中携带的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信息,可以是终端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也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自身根据发送上行数据的需求生成的。如果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信息,该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可以携带在上述步骤501中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
步骤503: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 failure)。
用以通知该第一接入网设备获取终端的上下文失败,则第一接入网设备不指示去激活态的终端进入连接态,第二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在失败消息中携带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去激活态的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所述失败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步骤504: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将所述早期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步骤505: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核心网设备在存在向终端传输的下行数据时,核心网设备将下行数据传输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下行数据传输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一接入网设备再将下行数据传输给终端。
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将核心网发送给终端的下行数据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由第一接入网设备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
第二接入网设备在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时,一种方式可以是,将下行数据携带在步骤503中的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 response)中,也就是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下行数据;另一种方式可以是如图5中的步骤506,将下行数据作为单独的一条消息进行发送的。再一种方式可以是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下行隧道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例如,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如步骤206所示的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data forwardingaddress indication),该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则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接收下行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该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可以是单独的一条消息,也可以是携带在步骤502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 request)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离开上次为其提供服务的基站(第二接入网设备),移动到新基站(第一接入网设备)后,在新基站与上次为其提供服务的基站之间建立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从而终端的上行数据的传输路径为:终端-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核心网设备,上次为其提供服务的基站不变。数据传输的过程无需通知核心网设备路径更新,减少了信令开销。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如图6所示的早期上行数据传输过程:
步骤601与图5中的步骤501相同。
步骤602: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 request),所述请求消息中携带早期上行数据。
步骤603:第二接入网设备将所述早期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
步骤604: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用以通知该第一接入网设备获取终端的上下文失败,则第一接入网设备不指示去激活态的终端进入连接态。
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数据,该下行数据可以是携带在步骤604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中,也可以是采用单独的消息发送下行数据。
下行数据传输过程可参见上述列举多种方式,图6中仅是列举出了第二接入网设备在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中携带核心网设备发送给终端的下行数据。即在步骤604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所述失败消息中包括下行数据。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离开上次为其提供服务的第二接入网设备,移动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覆盖区域后,终端在处于去激活态时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早期上行数据,终端的早期上行数据的传输路径为:终端-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核心网设备,终端在移动后,上次为其提供服务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不变。数据传输的过程无需通知核心网设备路径更新,减少了信令开销。
在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分离架构下,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DU和CU两部分,CU和DU可以根据无线网络的协议层划分,例如PDCP层及以上协议层的功能设置在CU,PDCP以下的协议层,例如RLC层和MAC层等的功能设置在DU。或者说,CU具有PDCP层以上(含PDCP、RRC和SDAP)功能,DU具有PDCP层以下(含RLC、MAC和PHY)功能。这种协议层的划分仅仅是一种举例,还可以在其它协议层划分,例如在RLC层划分,将RLC层及以上协议层的功能设置在CU,RLC层以下协议层的功能设置在DU;或者,在某个协议层中划分,例如将RLC层的部分功能和RLC层以上的协议层的功能设置在CU,将RLC层的剩余功能和RLC层以下的协议层的功能设置在DU。此外,也可以按其它方式划分,例如按时延划分,将处理时间需要满足时延要求的功能设置在DU,不需要满足该时延要求的功能设置在CU。一个DU可支持一个或者多个小区。
此外,射频装置可以拉远,不放在DU中,也可以集成在DU中,或者部分拉远部分集成在DU中,在此不作任何限制。
其中DU与终端之间的接口称为Uu接口,DU与CU之间的接口称为F1接口,而CU与其他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接口称为Xn接口。
结合图5,详细说明在CU和DU分离架构下的早期上行数据传输过程,具体可参见图7:
步骤701a: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向DU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RRCresume request),所述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终端配置的I-RNTI,以及早期上行数据。
DU接收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
该步骤701a与图5中的步骤501的区别之处在于,将图5中的步骤501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换为DU。
步骤701b:DU向CU发送初始UE RRC传递消息。
终端向DU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的I-RNTI中可以获知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可以是DU根据I-RNTI,获知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则初始UE RRC传递消息中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也可以是DU将该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CU,由CU根据I-RNTI,获知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则初始UE RRC传递消息中包括I-RNTI。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初始UE RRC传递消息中包括早期上行数据。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由于DU已经知道待传输的早期上行数据的承载标识或者逻辑信道标识或者PDU会话标识了,为了仅建立这些承载或者逻辑信道的隧道,DU还可以在上下文请求消息中携带请求建立的具体的标识,例如可以是DBR标识,可以是逻辑信道标识,或者是PDU会话标识。
例如,为一个逻辑信道标识列表,例如LCID1,LCID2等,则CU在步骤702告知DU该LCID1和LCID1对应的UL隧道地址,LCID2和LCID2对应的隧道地址;
例如一个DRB标识列表,例如DRB1,DRB2等,则CU在步骤702告知DU该DRB1和DRB1对应的UL隧道地址,DRB2和DRB2对应的隧道地址。
步骤702:CU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请求终端的上下文,具体可以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 request),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上行隧道的类型。
该步骤702与图5中的步骤502的区别之处在于,将图5中的步骤502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换为CU。
步骤703:第二接入网设备向CU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retrieve UEcontext failure),用以通知CU获取终端的上下文失败,第二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在该失败消息中携带下行数据,即CU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所述失败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该步骤703与图5中的步骤503的区别之处在于,将图5中的步骤503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换为CU。
步骤704:CU根据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将所述早期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该步骤704与图5中的步骤504的区别之处在于,将图5中的步骤504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换为CU。
步骤705:第二接入网设备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与图5中的步骤505相同。
步骤706a:第二接入网设备向CU发送下行数据,则CU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下行数据。
该步骤706a与图5中的步骤506的区别之处在于,将图5中的步骤506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换为CU。
706b:CU向DU发送下行数据UE RRC传递消息(DL UE RRC message transfer),所述下行数据UE RRC传递消息中包括下行数据。
后续DU就可以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
结合图6,详细说明在CU和DU分离架构下的早期上行数据传输过程,具体可参见图8:
步骤801a: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向DU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RRCresume request),所述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终端配置的I-RNTI,以及早期上行数据。
相应的,DU接收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
该步骤801a与图6中的步骤601的区别之处在于,将图6中的步骤601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换为DU。
步骤801b:DU向CU发送初始UE RRC传递消息,所述初始UE RRC传递消息中包括早期上行数据。
DU将该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CU,由CU根据I-RNTI,获知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则初始UE RRC传递消息中包括I-RNTI。
步骤802:CU根据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标识,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请求终端的上下文,具体可以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request),所述请求消息中携带早期上行数据。
该步骤802与图6中的步骤602区别之处在于,将图6中的步骤602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换为CU。
步骤803:第二接入网设备将所述早期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步骤804a:第二接入网设备向CU发送去激活态的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信息(retrieve UE context failure),用以通知CU获取终端的上下文失败,第二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在该失败消息中携带下行数据,即CU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所述失败消息中包括下行数据。
该步骤804a与图6中的步骤604的区别之处在于,将图6中的步骤604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换为CU。
步骤804b:CU向DU发送下行数据UE RRC传递消息(DL UE RRC messagetransfer),所述下行数据UE RRC传递消息中包括获取终端的上下文失败信息(retrieveUE context failure),以及下行数据。
后续DU可以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DU与CU之间可以建立上行隧道传输上行数据,也可以是建立下行隧道传输下行数据,如果采用上行隧道传输上行数据,DU向CU发送的初始UE RRC传递消息中可以不包括早期上行数据,而是包括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LCID列表、DRB ID列表、PDU会话列表。
CU可以向DU发送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具体可以是CU向DU发送下行数据UE RRC传递消息,所述下行数据UE RRC传递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当然DU与CU间也可以规定新的消息格式用来携带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所述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与上述的隧道地址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DU与CU间建立隧道的过程与上述的接入网设备间建立隧道的过程类似,相同之处不再进行赘述。
当处于空闲态的终端存在上行数据或信令需要传输时,终端可以向DU发送上行数据或信令,该上行数据或信令可以携带在终端向DU发送的RRC建立请求消息,或随机接入请求消息中,或其他RRC消息中。
终端在空闲态下发送早期上行数据或信令,在CU和DU之间进行上行数据或信令传输与上述发送上行数据的过程类似。例如,DU与CU之间可以建立上行隧道传输上行数据,也可以是建立下行隧道传输下行数据,如果采用上行隧道传输上行数据,DU向CU发送的初始UE RRC传递消息中可以不包括早期上行数据,而是包括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LCID列表、DRB ID列表、PDU会话列表,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在CU和DU之间进行上行数据或信令传输,从而减少了终端与第一接入网设备间的信令开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于双链接状态的终端既与主设备(一般为基站)建立通信连接,也与辅助设备建立通信连接。例如主设备为设备1,辅助设备为设备2。如果设备1将处于连接态的终端转换为inactive态时,则设备1将保存的为终端进行双链接的业务节点增加底层配置释放了,例如将RLC层、MAC层等配置释放。
如果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在移动的过程中,移动到了辅助设备(设备2)的覆盖区域,也就是终端在进行小区重选时,终端重新选择到设备2。如果此时终端存在待传输的上行数据需要发送,由于主设备已释放双链接的底层配置,则终端执行图2所示的过程,向辅助设备发送RRC恢复消息,后续通过辅助基站传输上行数据,这也是需要通知核心网设备进行路径切换,带来了信令开销,如何恢复终端的双链接,避免路径切换带来的信令开销,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主设备)发送为所述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并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为主接入网设备,第一接入网设备为辅助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在为终端建立双链接后,如果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将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数据发送至核心网,数据传输的过程无需通知核心网设备路径更新,避免了信令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链接,也可以称为连接。
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自身根据其部署生成的,例如该第一接入网设备仅支持工业网时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或者时延敏感终端设备接入时生成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还可以是终端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
如果是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该用于指示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可以是携带在图2中的步骤201中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当然也可以是携带在其他消息中,或者是其它消息格式携带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终端发送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的方式不做限定。
第一接入网设备在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时,该用于指示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可以是携带在图2中的步骤202中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当然也可以是携带在现有的其他消息中,或者是规定新的消息格式,用以携带用于指示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
用于指示为所述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用于指示建立双链接的信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
第一接入网设备在将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时,可以是通过隧道地址发送的,也可以是通过接口信令发送的。
以下以图9为例,详细说明数据传输的过程:
步骤901: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中携带用于指示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也就是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处于去激活态的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所述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
用于指示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可以是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也可以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也可以是用于指示建立双链接的信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
步骤902: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携带用于指示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也就是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
该用于指示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可以用于通知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并将该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步骤903a: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去激活态的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 failure)。
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失败消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用于指示建立双链接的信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
步骤903b: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业务节点增加的请求消息(SN addition),所述业务节点增加的请求消息中包括终端的上下文,以及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所述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地址的指示信息可以是携带在图9中的步骤903a中的去激活态的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当然也可以是携带在现有的其他消息中,或者是规定新的消息格式,用以携带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第二接入网设备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作为主接入网设备,并根据指示信息将第一接入网设备作为辅助接入网设备,则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业务节点增加的请求信息,询问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同意作为终端的辅助接入网设备。
步骤903c: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业务节点增加的响应信息(SNaddition response)。
第一接入网设备如果同意作为终端的辅助接入网设备,则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业务节点增加的响应信息。
步骤904: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终端的上下文指示处于去激活态的所述终端进入连接态,具体可以是向终端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消息(RRC resume)。与图2中的步骤204相同。
终端则由去激活态进入到连接态。
步骤905:终端在进入到连接态后,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完成消息(RRC resume complete)。与图2中的步骤205相同。
步骤906: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dataforwarding address indication)。
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确定终端进入到连接态后,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提供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具体可以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dataforwarding address indication),该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以便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核心网发送的下行数据后,通过该隧道地址向第一接入网设备下发下行数据。
步骤903d: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确定终端进入到连接态后,即在步骤907之后,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业务节点配置完成消息(SN configuration complete)。
后续处于连接态的终端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处于连接态的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后,可以采用步骤903b中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也可以处于多链接状态,终端除了可以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主接入网设备),第一接入网设备(辅助接入网设备)连接,还可以与其它接入网设备连接,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处于连接态的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后,将上行数据发送给其它接入网设备,由其它接入网设备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如果其它接入网设备为一个,则终端处于三链接,如果其它接入网设备为2个,终端处于四链接,依次类推。
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时,可以是通过隧道地址发送的,也可以是通过接口信令发送的。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发送上行数据,可以是由第二接入网设备来决定,也可以是由第一接入网设备来决定,其过程可参见图3所示的过程。
如果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接口信令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则第二接入网设备无需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接口信令将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建立上行隧道的指示信息,发送过程与图3对应实施例处中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如图10所示的数据传输过程:
步骤101-步骤102与图9中的步骤901和步骤902相同。
步骤103: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去激活态的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retrieve UE context response),其中包括终端的上下文,以及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所述用于指示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用于指示恢复连接态的信息、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UL tunnel address)、主设备终止SCG bearer配置信息(MN terminated SCG bearer),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
步骤104: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终端的上下文指示处于去激活态的所述终端进入连接态,具体可以是向终端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消息(RRC resume)。与图9中的步骤906相同。
终端则由去激活态进入到连接态。
步骤105:终端在进入到连接态后,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完成消息(RRC resume complete)。与图9中的步骤907相同。
后续处于连接态的终端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处于连接态的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后,可以采用步骤904中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步骤106: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dataforwarding address indication)。
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确定终端进入到连接态后,即在步骤105之后,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提供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具体可以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data forwarding address indication),该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以便第二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核心网发送的下行数据后,通过该隧道地址向第一接入网设备下发下行数据。
步骤107:处于连接态的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步骤108: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根据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步骤109: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为终端建立双链接的指示信息,恢复了终端的双链接状态,以便后续第一接入网设备将终端的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给核心网设备,无需通知核心网路径切换,避免了信令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仅是给出了实施方式,根据上述各个实施例描述的方式,进行简单变形后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第一接入网设备在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时,是通过上行隧道发送上行数据,还是通过接口信令发送上行数据的,其确定过程针对各个实施例均是适用的,还例如,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data forwarding address indication),所述数据转发地址指示消息中包括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的隧道地址,这针对各个实施例均是适用的。也就是说,终端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各个实施例均可相互参照扩展,相互参照扩展后得出的实施方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确定终端是否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在确定终端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后,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传输结束指示消息,该上行数据结束指示消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该上行数据结束指示消息可以通过上行数据隧道地址中传输的结束标识数据包(endmarker)来表示,该指示消息也可以是接口信令,指示所述PDU会话结束上行传输或者所述数据承载结束上行传输。
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终端是否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的过程,可以是终端通知给该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也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中根据发送数据的时间决定的,例如设置定时器,定时器计时达到后,则认为终端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还可以是核心网辅助决定,例如核心网告知该第一接入网设备,终端能够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当第一接入网设备识别终端已传输最大数量的数据包,则认为终端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
当然,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可以确定核心网是否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第二接入网设备在确定核心网设备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后,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结束指示消息,该下行数据结束指示消息可以用于指示核心网设备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该下行数据结束指示消息可以通过下行数据隧道地址中传输的结束标识数据包(end marker)来表示,该下行数据隧道可以为PDU会话隧道,DRB隧道,逻辑信道隧道等。该指示消息也可以是接口信令,指示所述PDU会话结束下行传输或者所述数据承载结束下行传输的消息,该下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信息可以是核心网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
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核心网是否完成了下行数据传输的过程,可以是核心网通过结束标识数据包通知给该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也可以是通过接口信令通知该第二接入网设备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确定数据传输完成后,可以向终端发送RRCconnected release消息。RRC connected release消息中可以包括suspendlndication和下行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在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之前,终端还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起随机接入过程,可以是终端先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随机接入请求消息(random access preamble),并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消息(random access response)。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各个实施例中,由终端实现的方法和/或步骤,也可以由可用于终端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由接入网设备(例如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实现的方法和/或步骤,也可以由可用于接入网设备的部件实现,由核心网设备或者核心网节点实现的方法和/或步骤,也可以由可用于核心网设备或者核心网节点的部件实现。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和/或接入网设备可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这些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执行其它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此外,各个步骤可以按照本申请实施例呈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要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全部操作。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数据传输装置,该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各种方法。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终端,或者包含上述终端的装置,或者为可用于终端设备的部件;或者,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接入网设备(例如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包含上述接入网设备的装置,或者为可用于接入网设备的部件;或者,该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为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核心网节点,或者,包括上述核心网节点的装置,或者为可用于核心网节点的部件。可以理解的是,该数据传输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对数据传输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基于与上述数据传输的方法的同一技术构思,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系统1100,该数据传输的系统1100,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图1-图10的数据传输的方法中的终端1101,第一接入网设备1102,第二接入网设备1103,核心网设备1104,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1102为当前为所述终端1101提供服务的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1103为配置所述终端1101进入去激活态的接入网设备;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1102,用于向第二接入网设备1103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1103,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1102发送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110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1103发送的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并根据所述终端的上下文指示所述终端进入连接态,并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根据所述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1103;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1103,还用于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1104。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终端1101,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1102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1103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1102发送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时,具体用于:
第二接入网设备1103向第一接入网设备1102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包括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包括: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和/或上行链路转发信息;
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包括:
PDU会话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或,
至少一个无线数据承载列表和每个无线数据承载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或
至少一个LCID列表和每个LCID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1102,还用于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1103发送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
基于与上述数据传输的方法的同一构思,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1200。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该数据传输装置1200可以对应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对应终端的操作,该数据传输装置1200可以是终端,也可以是可用于终端的部件(芯片或者电路)。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该数据传输装置1200可以包括:处理模块1201、发送模块1202和接收模块1203;所述发送模块1202用于发送数据;所述接收模块1203用于接收数据。该数据传输的装置在执行第一接入网设备执行的步骤时,示例的,发送模块1202,用于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所述装置为当前为所述终端提供服务的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配置所述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接入网设备;接收模块1203,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处理模块1201,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上下文指示所述终端进入连接态;接收模块1203,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处理模块1201,还用于根据所述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由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接收模块1203,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接收模块1203,在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时,具体用于: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包括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包括: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和/或上行链路转发信息;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包括:PDU会话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或,至少一个无线数据承载列表和每个无线数据承载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或至少一个LCID列表和每个LCID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发送模块1202,还用于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用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
示例性的,如图13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12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301,所述处理器1301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或者处理模块,可以实现一定的控制功能。所述处理器13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处理器等。例如可以是基带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可以用于对数据传输装置(如,基站、基带芯片,DU,或CU等)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设计中,处理器1301也可以存有指令,所述指令可以被所述处理器运行,使得所述数据传输装置12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对应于终端或者接入网设备(第一接入网设备或者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方法。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传输装置1200可以包括电路,所述电路可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或接收或者通信的功能。
可选地,所述数据传输装置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303,其上存有指令或者数据等信息,所述指令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被运行,使得所述数据传输装置12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选地,所述存储器中还可以存储有其他相关数据。可选地处理器中也可以存储指令和/或数据。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1302。
所述处理器1301可以称为处理单元。所述收发器1302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接口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用于实现数据传输装置的收发功能。
在一个设计中,一种数据传输装置(例如,集成电路、无线设备、电路模块,网络设备,终端等)可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若该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对应于图2-图10所示实施例中终端的操作时,例如,可以由收发器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具体的处理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若该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对应于图2-图10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操作时,例如,可以由收发器接收终端发送的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等。若该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对应于图2-图10所示实施例中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操作时,例如,可以由收发器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并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等。
图12中的处理模块1201均可以通过处理器1301来实现,发送模块1202和接收模块1203可以通过通信接口1302来实现。
本申请中描述的处理器和收发器可实现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模拟IC、射频集成电路RFIC、混合信号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电子设备等上。该处理器和收发器也可以用各种1C工艺技术来制造,例如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etal-oxide-semiconductor,N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ositive channel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PMOS)、双极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双极CMOS(BiCMOS)、硅锗(SiGe)、砷化镓(GaAs)等。
虽然在以上的实施例描述中,数据传输装置以接入网设备或者终端为例来描述,但本申请中描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独立的设备或者可以是较大设备的一部分。例如所述设备可以是:
(1)独立的集成电路IC,或芯片,或,芯片系统或子系统;
(2)具有一个或多个IC的集合,可选地,该IC集合也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的存储部件;
(3)ASIC,例如调制解调器(MSM);
(4)可嵌入在其他设备内的模块;
(5)接收机、终端、蜂窝电话、无线设备、手持机、移动单元,网络设备等等;
(6)其他等等。
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
处理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或其他通用处理器。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及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或其任意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申请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数据传输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还可以是一种芯片。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当前为所述终端提供服务的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配置所述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接入网设备,所述小数据为上行数据;
第一接入网设备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并根据所述终端的上下文指示所述终端进入连接态;
第一接入网设备从所述终端接收上行数据,根据所述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
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接入网设备从所述终端接收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包括:
第一接入网设备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包括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包括: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和/或上行链路转发信息;
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包括:
PDU会话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或,
至少一个无线数据承载列表和每个无线数据承载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或
至少一个逻辑信道标识LCID列表和每个LCID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用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
7.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所述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用于获取终端的上下文;
所述终端用于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终端的上下文的指示下进入连接态,并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8.一种数据传输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当前为所述终端提供服务的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配置所述终端进入去激活态的接入网设备;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小数据为上行数据,所述小数据为上行数据;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还用于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并根据所述终端的上下文指示所述终端进入连接态,并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根据所述隧道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还用于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上行数据,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用于指示有小数据传输的信息,用于指示锚点接入网设备不变的信息,用于指示不转移终端的上下文的信息。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恢复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小数据传输需求的指示信息。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时,具体用于:
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所述获取终端的上下文的响应消息中包括所述终端的上下文和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
12.如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隧道地址,包括: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和/或上行链路转发信息;
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转发信息包括:
PDU会话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或,
至少一个无线数据承载列表和每个无线数据承载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或
至少一个逻辑信道标识LCID列表和每个LCID列表对应的上行数据转发地址。
13.如权利要求8-12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还用于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所述上行数据结束传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完成了上行数据传输。
14.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运行时,使得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
CN201910252629.8A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7575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5708.1A CN116113075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201910252629.8A CN111757556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CT/CN2020/081830 WO2020200118A1 (zh) 2019-03-29 2020-03-27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20782960.7A EP3927106A4 (en) 2019-03-29 2020-03-27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7/482,813 US20220015007A1 (en) 2019-03-29 2021-09-23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2629.8A CN111757556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55708.1A Division CN116113075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7556A true CN111757556A (zh) 2020-10-09
CN111757556B CN111757556B (zh) 2022-12-27

Family

ID=726647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2629.8A Active CN111757556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202211655708.1A Pending CN116113075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55708.1A Pending CN116113075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15007A1 (zh)
EP (1) EP3927106A4 (zh)
CN (2) CN111757556B (zh)
WO (1) WO2020200118A1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67072A (zh) * 2020-12-30 2021-05-28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激活态控制方法、系统、用户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2083484A1 (zh) * 2020-10-21 2022-04-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134053A1 (zh) * 2020-12-25 2022-06-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142792A1 (zh) * 2020-12-29 2022-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156439A1 (zh) * 2021-01-22 2022-07-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基站及介质
WO2022206393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205125A1 (en) * 2021-03-31 2022-10-06 Apple Inc. Mobility state-based sdt procedures
WO2022262544A1 (zh) * 2021-06-18 2022-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102748A1 (zh) * 2021-12-07 2023-06-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小数据传输失败的上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216935A1 (zh) * 2022-05-07 2023-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WO2023237006A1 (zh) * 2022-06-08 2023-12-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小数据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020753A1 (zh) * 2022-07-25 2024-02-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89958A1 (en) * 2019-03-15 2020-09-24 Lg Electronics Inc.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without path switch procedure
JP7271288B2 (ja) * 2019-04-22 2023-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3475160A (zh) * 2019-07-04 2021-10-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EP4229996A1 (en) * 2020-10-19 2023-08-23 Ofinno, LLC Uplink data of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procedure
EP4238282A1 (en) * 2021-01-26 2023-09-06 ZTE Corporation A method for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WO2023001683A1 (en) * 2021-07-19 2023-01-26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Inactive state ue context handling in service-based (r)adio access network
EP4374654A1 (en) * 2021-07-23 2024-05-29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ata and signaling transmission
CN117641521A (zh) * 2022-08-09 2024-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3621A (zh) * 2014-11-14 2015-02-1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跟踪区域管理实体、基于跟踪区变化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WO2018142207A1 (en) * 2017-02-03 2018-08-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esume without context fetch
CN108616943A (zh) * 2017-01-26 2018-10-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CN108616988A (zh) * 2017-01-05 2018-10-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9041142A1 (zh) * 2017-08-29 2019-03-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路径转换的方法和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83183A1 (en) * 2011-04-05 2014-01-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Improved short message transmission
EP3300288B1 (en) * 2015-05-22 2020-09-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7645779B (zh) * 2016-07-22 2019-12-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发送、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0356837B2 (en) * 2016-09-29 2019-07-16 Acer Incorporated State transition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EP3536069B1 (en) * 2016-11-04 2020-05-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anaging pag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8366398B (zh) * 2017-01-26 2021-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KR102286816B1 (ko) * 2017-03-17 2021-08-0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기지국 및 기지국의 동작 방법
CN113055880A (zh) * 2017-05-05 2021-06-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WO2019245335A1 (ko) * 2018-06-21 2019-12-2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rrc 비활성화 모드 단말의 이중 접속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20200049444A (ko) * 2018-10-30 2020-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더넷 프레임의 오버헤드를 줄이는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3621A (zh) * 2014-11-14 2015-02-1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跟踪区域管理实体、基于跟踪区变化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08616988A (zh) * 2017-01-05 2018-10-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8616943A (zh) * 2017-01-26 2018-10-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WO2018142207A1 (en) * 2017-02-03 2018-08-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esume without context fetch
WO2019041142A1 (zh) * 2017-08-29 2019-03-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路径转换的方法和基站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3484A1 (zh) * 2020-10-21 2022-04-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134053A1 (zh) * 2020-12-25 2022-06-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142792A1 (zh) * 2020-12-29 2022-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2867072B (zh) * 2020-12-30 2022-08-19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激活态控制方法、系统、用户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2867072A (zh) * 2020-12-30 2021-05-28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激活态控制方法、系统、用户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2156439A1 (zh) * 2021-01-22 2022-07-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基站及介质
CN114828158A (zh) * 2021-01-22 2022-07-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基站及介质
CN114828158B (zh) * 2021-01-22 2024-04-0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基站及介质
WO2022206393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205125A1 (en) * 2021-03-31 2022-10-06 Apple Inc. Mobility state-based sdt procedures
WO2022262544A1 (zh) * 2021-06-18 2022-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102748A1 (zh) * 2021-12-07 2023-06-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小数据传输失败的上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216935A1 (zh) * 2022-05-07 2023-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WO2023237006A1 (zh) * 2022-06-08 2023-12-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小数据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020753A1 (zh) * 2022-07-25 2024-02-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27106A1 (en) 2021-12-22
US20220015007A1 (en) 2022-01-13
CN111757556B (zh) 2022-12-27
CN116113075A (zh) 2023-05-12
WO2020200118A1 (zh) 2020-10-08
EP3927106A4 (en) 2022-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7556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999520B (zh) 无线接入网节点、核心网节点和无线终端及其方法
CN109526252B (zh) 无线接入网节点、无线终端、核心网节点及其方法
CN113163459B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US11770865B2 (en)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y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system
EP3398361B1 (en) Network nodes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in for enabling communi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18027988A1 (zh) 网络切片的选择方法、无线接入设备和终端
CN110166273B (zh) 一种传输方法和网络设备
EP3745780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383939B (zh) 无线终端、基站及其方法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
US1054247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 wireless device, network nodes,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changing master node for the wireless device
CN107005891B (zh)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8184249B (zh) 回程链路的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代理设备、接入设备
CN11205542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2151306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US20230199575A1 (en) Node handover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CN115699816A (zh) 用于在双连接下进行侧行链路中继通信的方法
US20230199600A1 (e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ssistance information
EP3661312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JP2022506330A (ja) データ転送方法、装置、マスタ基地局及びスレーブ基地局
WO2021253417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网络设备
WO2024019062A1 (ja) 通信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WO2024094596A1 (en)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for enhanced secondary node modification in dual connectivity
CN116636255A (zh) 小区重选场景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528762A (zh) 定位消息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