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46772B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46772B
CN109246772B CN201710323435.3A CN201710323435A CN109246772B CN 109246772 B CN109246772 B CN 109246772B CN 201710323435 A CN201710323435 A CN 201710323435A CN 109246772 B CN109246772 B CN 1092467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identifier
transmission granularity
message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234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46772A (zh
Inventor
廖子龙
晋英豪
谭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32343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46772B/zh
Priority to CN202110203974.XA priority patent/CN113055880A/zh
Priority to EP18794755.1A priority patent/EP3614735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8/085663 priority patent/WO2018202148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246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46772A/zh
Priority to US16/672,819 priority patent/US1136888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467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467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33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8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第一基站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至少一个地址,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一端不知道如何标识待传输的数据,另一端不知道当前接收的数据,提升了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下一代网络(5G)中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定义了三种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状态分别为:RRC空闲状态(RRC Idle State)、RRC去激活状态(RRC Inactive State)、RRC连接状态(RRC Connected State)。
当终端处于RRC去激活状态时,终端在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的通知区域(RAN based Notification Area,RNA)内部移动时,不会向网络侧反馈信道质量状况,并在移出RNA后需要通知网络。其中,RNA由一个小区或者多个小区组成,若由多个小区组成,该多个小区属于同一基站,也可以属于不同的基站,该不同的基站可以是同一无线接入类型(Radio Access Type,RAT)的基站,也可以是不同RAT的基站。
由于处于RRC去激活状态的终端的移动性,处于RRC去激活状态的终端会通过小区重选与新的服务基站(即非驻留基站,第二基站)进行下行同步。若处于RRC去激活状态的终端需要进行下行数据传输,则该终端首先会与该新服务基站(即第二基站)建立RRC连接,然后移动之前的驻留基站(即第一基站)将数据通过Xn接口传输至新服务基站,再由新服务基站将数据传输至终端。若处于RRC去激活状态的终端需要进行上行数据传输,则该终端首先会将上行数据传输至新服务基站,然后新服务基站通过Xn接口将上行数据传输至驻留基站,再由驻留基站传输至核心网。
由于处于RRC连接状态的终端的移动性,处于RRC连接状态的终端会通过切换从源基站(即第一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即第二基站)。在切换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零毫秒的时延,连接状态的终端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同时与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保持数据传输。在这段时间内,目标基站会通过Xn接口将接受到的上行数据传输给源基站,然后由源基站传输至核心网。
现有技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可通过Xn接口进行相互之间的数据通信,但针对处于RRC去激活状态的终端进行数据的传输、及处于RRC连接态的终端在切换过程中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并未给出具体的数据通信方式。这样在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进行相互数据传输时,针对发送端基站而言,并不知道如何标识待传输的数据。同样针对接收端基站而言,也不知道当前发送端基站发送的是什么数据,容易造成通信混乱。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进行相互数据传输时,收发端基站可能出现不知道如何标识待传输的数据、知悉当前传输的数据等问题,提升了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基站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至少一个地址,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
具体的,所述第一消息中可携带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该数据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需要向第一基站传输数据。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所述第一消息后可为所述第二基站待传输的数据分配至少一个地址,并通知给所述第一基站。通过上述方案,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一端基站知道如何标识待传输的数据,另一端基站知道当前接收的是什么数据,可提升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地址个数是所述第二基站根据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和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的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具体的,若所述第二基站中存在有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需要向第一基站传输,则所述第二基站可根据不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出实际传输的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所述映射关系为不同传输粒度的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某个QoS流对应在哪个具体的PDU会话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为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分配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
具体的,所述数据指示信息可具体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以第一传输粒度告知第一基站当前需要传输哪些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还指示有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则所述第一基站可依次确定出实际按照第二传输粒度传输数据时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并分配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
通过实施上述步骤,能够为每个待传输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每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分配一个地址,保证在实际传输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时,利用所述地址能够一一标识,提升了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间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所述第二消息还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具体的,第一基站在获知到所述第二基站存在的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后,可为每个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分配一个地址,不同的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对应不同的地址。不仅为所述第二基站中待传输的数据分配了地址,还配置了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
通过实施上述步骤,能够为每个待传输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每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分配一个地址,保证在实际传输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时,利用所述地址能够一一标识,提升了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间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所述第二消息还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与所述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数量相同。
通过实施上述步骤,能够为每个待传输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每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分配一个地址,保证在实际传输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时,利用所述地址能够一一标识,提升了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间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通过实施上述步骤,所述第一基站可获知到所述第二基站中每个待传输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地址,能够保证在实际传输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时,利用所述地址能够一一标识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提升了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间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第二方面,提供了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基站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至少一个地址,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
具体的,所述第一消息可携带数据指示信息,所述数据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可选地,所述数据指示信息可具体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存在哪些第二传输粒度或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待传输。通过上述方案,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一端基站知道如何标识待传输的数据,另一端基站知道当前接收的是什么数据,可提升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携带地址个数,所述第二消息中的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消息中的地址个数相同。具体的,所述地址个数是根据传输粒度而确定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所述第二消息中的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消息中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相同;其中,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所述第二消息还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第二消息中的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消息中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相同;其中,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所述第二消息还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第二消息中的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消息中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相同。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站存在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传输,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基站为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的每个地址分配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不同的地址对应不同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通过执行上述步骤,所述第二基站知道自己想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哪些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第二基站可为所述第二消息中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的每个地址分配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这样能够保证在实际传输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时,利用所述地址能够一一标识,提升了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间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按照第二传输粒度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待传输的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消息携带地址个数,所述第二消息中的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消息中的地址个数相同。具体的,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第二基站待传输的数据分配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地址个数是根据传输粒度而确定的。具体的,若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实际以第二传输粒度进行数据传输,则所述地址个数是所述第二基站确定的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即是所述第二基站实际向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的个数。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粒度或所述第二传输粒度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质量QoS流、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数据无线承载DRB。
第三方面,提供了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各自对应的地址,所述地址用于标识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传输的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
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为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中的每个第一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不同的地址对应不同的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
具体的,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可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QoS流标识、PDU会话标识、DRB标识。
通过上述方案,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一端基站知道如何标识待传输的数据,另一端基站知道当前接收的是什么数据,可提升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第四方面,提供了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各自对应的地址,所述地址用于标识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传输的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
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二基站根据空口资源信息,从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中选择所述第二标识。具体的,所述空口资源信息可包括空口的时频资源信息等。
通过上述方案,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一端基站知道如何标识待传输的数据,另一端基站知道当前接收的是什么数据,可提升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粒度可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质量QoS流、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数据无线承载DRB。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基站,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功能单元。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基站,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的方法的功能单元。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基站,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的方法的功能单元。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基站,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的方法的功能单元。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基站,包括存储器、通信接口及与所述存储器和通信接口耦合的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描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基站,包括存储器、通信接口及与所述存储器和通信接口耦合的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描述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基站,包括存储器、通信接口及与所述存储器和通信接口耦合的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描述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基站,包括存储器、通信接口及与所述存储器和通信接口耦合的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描述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可以是上述第五方面或第九方面内容所述的第一基站;所述第二基站可以是上述第六方面或第十方面内容所述的第二基站。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又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可以是上述第七方面或第十一方面内容所述的第一基站;所述第二基站可以是上述第八方面或第十二方面内容所述的第二基站。
第十五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了用于任务处理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描述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六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了用于任务处理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描述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七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了用于任务处理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描述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八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了用于任务处理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描述的方法的指令。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一端基站不知道如何标识待传输的数据,另一端基站不知道当前接收的是什么数据等问题,提升了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框架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7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二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框架示意图。该网络框架示意图包括核心网、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可选地,该网络框架示意图还可包括其他基站,如图示给出的第三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UE与第一基站建立了RRC连接后并且终端处于RRC连接状态后,若由于终端的移动性,该终端从第一基站移动到第二基站的覆盖范围并且第一基站决定将终端切换至第二基站,则此时第一基站为源基站,第二基站为目标基站。
可选地,在UE与第一基站建立了RRC连接后并且终端处于RRC连接状态后,若终端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数据传输,则第一基站会通过状态转换的过程将终端从RRC连接态转换为RRC去激活状态,此时终端与第一基站均保留与连接态时相同的(或者部分的)终端上下文信息。但是处于RRC去激活状态的终端并不需要实时向网络侧报告测量信息,例如信道质量反馈信息。
若所述处于RRC去激活状态的终端从第一基站移动到第二基站的覆盖范围下,与第二基站(或者属于第二基站的小区)保持下行同步,并且在第二基站的覆盖范围内需要与网络进行交互,例如需要传输上行数据或者进行RNA更新等,则此时第一基站为驻留基站(Anchor gNodeB,AgNB),第二基站为所述处于RRC去激活状态的终端的服务基站(NewgNodeB,NgNB)。
所述RRC连接状态下的终端上下文信息可包括:终端的能力信息、终端的承载配置信息等信息,本发明不做限定。
服务基站是指UE处于RRC去激活状态时从驻留基站进行小区移动,重新切换到的新的基站,即UE当前所在的基站。UE和服务基站之间可存在相互通信,例如UE可接收服务基站发送的广播消息,且UE还可通过服务基站与网络侧(核心网)进行通信交互。
核心网可包括AMF网元(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中文:接入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网元为核心网控制面网元,提供用户(UE)的移动性管理和接入管理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及所述第三基站可以是指3G基站(NodeB)、4G基站(eNodeB,如eLTE基站)、或5G基站(gNodeB),本发明不做限定。
eLTE基站(即4G基站)是指支持连接到5G核心网的E-UTRAN基站(Evolved UMTS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中文:演进的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eLTE基站可支持终端UE的RRC连接状态、RRC去激活状态等。
如图1所示,在UE处于RRC去激活状态时,基站、核心网和终端UE都保留有相应的终端上下文信息,并且基站与核心网为该终端保留了相应的连接。即是,当UE从RRC去激活状态切换至RRC连接状态时,不需要重新激活基站(如驻留基站AgNB)与核心网控制面网元(如AMF网元)之间的通信链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第三基站均可通过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与核心网进行相互间的数据通信。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可通过基站间(Inter basestation,Inter-BS)接口(如Xn接口)进行相互数据通信。
具体的,如果服务基站NgNB存在有上行数据需要传输到网络侧,则NgNB可通过Xn接口将上行数据传输给驻留基站AgNB,在由AgNB将上行数据传输至核心网。如果核心网存在有下行数据需要传输给驻留基站AgNB,则核心网可将下行数据发送给驻留基站AgNB,由驻留基站通过Xn接口将下行数据发送给服务基站NgNB。
基于图1所示网络框架示意图,请参见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本申请中,处于RRC去激活状态的终端UE向第一基站发送数据,由于终端的移动性,终端从第一基站移动到第二基站。如果终端与核心网之间存在数据需要传输,则可通过终端->第二基站->第一基站->核心网的通信链路进行相互的数据通信。因此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实际数据通信时,第二基站需要获取第一基站相应的地址信息,用于第二基站在基站间的接口(例如Xn接口)上传输数据。
步骤S201、第二基站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相应地,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所述第一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可具体指示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需要经过基站间的接口(例如Xn接口)由第一基站传输至第二基站,所述第一传输粒度可以为服务质量流(Quality of Service Flow,QoS Flow),协议数据单元会话(Packet Date UnitSession,PDU session)、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也即是,所述第一消息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如flow1、Session1等。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当前所述第二基站通过基站间的接口需要将哪些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由第一基站传输至第二基站。
具体来说,第一消息可以指示哪一个具体的QoS流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也可以指示哪一个具体的DRB需要进行数据传输,还可以指示哪一个具体的PDU会话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
可选地,第一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第一基站希望第二基站分配的地址个数、具备不同传输粒度的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等信息。这里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进行具体阐述。
步骤S202、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第二基站待传输的数据分配至少一个地址,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
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基站可为所述第二基站待传输的数据以第二传输粒度分配至少一个地址。关于第二传输粒度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第一传输粒度的相关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具体来说,分配的地址可以用于标识Xn接口传输的QoS流,即通过该地址,第一基站可以识别从Xn接口接收的数据包属于哪一个QoS流;也可以用于标识Xn接口传输的DRB,即通过该地址,第一基站可以识别从Xn接口接收的数据包属于哪一个DRB;还可以用于标识Xn接口传输的PDU会话,即通过该地址,第一基站可以识别从Xn接口接收的数据包属于哪一个PDU会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址可以是互联网协议地址(Internet ProtocolAddress,IP Address),该地址可以用于Xn接口数据面的数据传输。可选地,在该地址的基础上同时还可添加携带隧道端口标识,例如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PRS TunnellingProtocol,GTP)的隧道端口标识,用于收发端基站间数据面的数据传输。收发端基站可通过该地址(也许还包括隧道端口标识,在本案中,统一称为地址),可以识别需要在基站间的接口(例如Xn接口)上传输的会话、数据无线承载或者流,因此该地址可以用于基站间的接口(例如Xn接口)的上行或者下行数据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地址不仅可以包括互联网协议地址、还可包括隧道端口标识、或者其他用于基站间的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地址,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步骤S203、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相应地,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第二消息。
具体的,所述第一基站以第二消息的形式将为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分配的至少一个地址通知给所述第一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消息还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即携带有各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与各个地址之间的绑定/映射关系(一一映射)。一个地址对应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即是一个地址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通过基站接口向第一基站发送的某个具体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用于标识哪一个具体的第二传输粒度(如QoS流)需要通过基站间的接口(如Xn接口)进行数据的传输。
上述步骤S201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按照第二传输粒度向所述第一基站传输数据。由于所述第二基站和所述第一基站进行相互通信时,由于协议规定收发端双方基站已知悉实际通信时所采用的传输粒度,假设为第二传输粒度。此时所述第二基站可不用通过所述第一消息将实际通信时所采用的所述第二传输粒度通知给所述第一基站。
所述第二传输粒度可以是指所述第二基站实际向第一基站发送待传输的数据时所采用的传输单位。所述第一传输粒度可以是指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告知所述第二基站存在哪些待传输的数据所对应的传输单位。关于第一传输粒度和第二传输粒度的相关阐述可具体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中存在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需要经过基站间的接口(例如Xn接口)由第一基站传输至第二基站。也即是,所述第一消息还可携带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通过哪些具体的第二传输粒度(如PDU会话)来将数据由第一基站传输至第二基站。
在步骤S202中,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的每个地址用于标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中具备所述第二传输粒度形式的不同的数据或数据流,即是不同的地址用于标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中不同的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或数据流。例如地址1用于标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中具备Session粒度的某个数据流,如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Session1。
在步骤S202中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有地址个数,即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通知所述第二基站需要所述第一基站分配地址的数量(即地址个数),则所述第一基站可为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分配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址个数可以是根据传输粒度确定到的。可选地,所述所述地址个数是所述第二基站根据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到的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也即是所述第二基站确定的自己想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的个数。
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理解为:各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与各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第二基站建立有3个会话Session进行数据传输,分别为Session1数据至Session3数据。其中,Session1数据下面建立有3个流flow数据,分别为flow1数据至flow3数据。Seeion2数据下面建立有3个流flow数据,分别为flow4数据至flow6数据。Seeion3数据面建立有4个流flow数据,分别为flow7数据至flow10数据。这里的第二传输粒度即为会话Session数据,第一传输粒度即为流flow数据,且各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也如上所述,例如Session1数据对应有3个flow数据,分别为flow1数据至flow3数据。
举例来说,假设第二基站想要向第一基站进行数据传输的flow有两个,分别为flow2和flow5,且实际按照seeion粒度(即第二传输粒度)来传输数据。这里的第一传输粒度为flow。引用上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即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第二基站可知悉:flow2对应Session1,flow5对应Session2,即是第二基站可确定到自己实际需要向第一基站传输数据的是Session1和Session2。此时也确定到第二基站需要向第一基站发送会话Session的个数(即地址个数)为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址个数可以是所述第二基站按照第二传输粒度向第一基站传输数据时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的个数,或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
在步骤S202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存在待传输的数据向第一基站传输,则第一基站可按照默认设置的地址个数来为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分配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或者,第一基站可根据其他流程消息中携带的地址个数为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分配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
在步骤S202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有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即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存在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需要通过基站间的接口进行数据的传输,则所述第一基站可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一个地址对应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也即是,所述第一基站可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分配对应的地址,一个地址对应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
这里,第一基站不仅为每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每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配置了地址,还配置了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与所述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即一个地址对应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举例来说,假设第二基站通过第一消息通知第一基站:第二基站需要向第一基站传输数据的有Session1和Session3。在第一基站接收该第一消息后,第一基站可分别为Session1和Session2对应配置一个地址,假设为地址1和地址2。这里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为seeion1和seeion2。地址1用于标识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Session1,地址2用于标识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Session2。
在步骤S102的又一种实施方式,若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即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对应归属在哪个第二数据粒度的数据中)。即是所述第一消息可具体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存在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需要通过基站间的接口进行数据的传输。可选地,所述第一消息还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实际以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形式向所述第一基站传输数据。
相应地,在所述第一基站确定到所述第二基站实际按照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形式向第一基站传输数据时,所述第一基站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出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或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基站确定到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即地址个数)后,所述第一基站可为所述第二基站待传输的数据分配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数量相等的地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基站确定到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后,所述第一基站可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
可以理解的,在所述第一基站知悉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第一基站发送的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即要传输哪些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后,所述第一基站不仅可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对应分配了地址,还配置了各个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与各个所述地址之间的映射/绑定关系(一一映射)。即一个地址用于标识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标识一个具备第二传输粒度形式的数据或数据流。
举例来说,假设第二基站通过第一消息通知所述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将按照seeion粒度(即第二传输粒度)向第一基站发送flow2和flow5这两个flow数据。引用上述例子中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在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后,可知悉到flow2数据对应Session1数据,flow5数据对应Session2数据,即第一基站可确定到第二基站当前想要向第一基站发送Session1和Session2数据。接着,第一基站可分别为seeion1和Session2数据分配对应的地址,例如为Session1数据分配地址1,为Session2数据分配地址2。然后,所述第一基站可通过第二消息将为第二基站中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分配的地址及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的标识与所述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即Session1数据对应地址1,Session2数据对应地址2)通知给第二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步骤S203所述第二消息中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不携带所述地址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即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在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第二消息获知到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后,由于第二基站知道自己想要向第一基站发送哪些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此时所述第二基站可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
相应地,所述第二基站可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携带有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也即是所述第二基站通过第三消息将为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的每个地址分配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通知给所述第一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寻呼消息、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等,所述第二消息可以包括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等,所述第三消息可以包括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在下述实施例中进行相关地具体阐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至少一个地址的地址个数少于所述第二基站中待传输的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的个数(即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则所述第二基站可继续执行上述步骤S201至S203以获取所述第一基站重新分配的至少一个地址,重复流程,直至所述第一基站分配的地址的数量不少于所述发送端待传输的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的个数(即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
特别是,在步骤S202所述第一基站按照默认设置的地址个数或其他流程消息中携带的地址个数分配所述至少一个地址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分配的所述地址的地址个数少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此时,第二基站可重复执行步骤S201至步骤S203,直至所述第一基站分配的所述地址的个数不少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以便能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对应分配一个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第二基站待传输的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分配的地址互不相同。
举例来说,假设第二基站想要向第一基站进行数据传输的有7个seeion,分别为seeison1数据至Session7数据。第二基站可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消息通知第二基站存在待传输的数据需要传输。在第一基站接收到第一消息后,可根据默认设置的地址个数,假设默认设置4个地址,分配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这里即分配有4个地址,假设分配为地址1至地址4。第一基站可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以将上述分配的4个地址通知给第二基站。在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第二消息获知到第一基站分配了4个地址,少于需要传输的seeion数据的数量(4<7)。因此,第二基站需再次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消息,以便再次获取到第一基站为第二基站待传输的Session数据新分配的4个地址,假设分别为地址5至地址8。此时8个地址足以用来绑定传输7个seeion数据了。在第二基站获知到第一基站分配的8个地址(即地址1至地址8)后,所述第二基站可为7个seeion数据各自分配对应的地址,假设seeion1数据对应分配地址1,Session2数据对应分配地址2,…,Session7数据对应分配地址7。可选地,第二基站还可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三消息,以将上述为7个seeion数据各自对应分配的地址通知给所述第一基站。
在第二基站实际向第一基站发送seeison数据时,可在Session数据前面添加上该Session数据对应分配的地址的包头,以通过该地址来标识与该地址对应的Session数据。例如,在第二基站实际向第一基站发送seeison1数据(具体向第一基站的地址1发送seeison1数据)时,可在Session1数据前添加上地址1的包头,这样在第一基站接收到Session1数据时,可通过解析包头中的地址1获知到当前第二基站发送的是与地址1对应的Session1数据。
基于前述实施例,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下行数据传输的实施例。在下行数据传输实施例中,第二基站可为驻留基站(AgNB),第一基站可为服务基站(NgNB)。
图3和图4分别示出了两种下行数据传输实施例。其中图3示出了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步骤S301、驻留基站向服务基站发送第一寻呼消息(paging),所述寻呼消息携带终端UE的标识信息,该标识信息可以在RNA范围内唯一指示所述终端。相应地,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第二寻呼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寻呼消息还可以携带下行数据指示信息,该下行数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驻留基站存在该终端的待传输的下行数据。
可选的,该第一寻呼消息还可以携带地址个数指示信息,所述地址个数指示信息指示服务基站需要分配的地址个数,以实现驻留基站通过基站间的接口(如Xn接口)向服务基站传输驻留基站保留的所述终端的待传输的下行数据。所述终端的待传输的下行数据也是所述驻留基站需要通过Xn接口向所述服务基站发送的待传输的数据。这里的第一寻呼消息可以是所述第一消息的一种体现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服务基站接收到第一寻呼消息后,可通过消息解析获知到驻留基站需要向服务基站传输下行数据。那么所述服务基站可为所述驻留基站待传输的数据分配至少一个地址。
步骤S302所述服务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二寻呼消息,所述第二寻呼消息携带终端UE的标识信息。相应地,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第二寻呼消息。
步骤S303、所述终端向所述服务基站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RRC ConnectionResume Request),所述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恢复所述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之间的RRC连接。相应地,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
所述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携带终端的标识信息,该标识信息可以在RNA区域唯一指示所述终端,在本案中,也可是恢复标识信息,如Resume ID信息。
具体的,在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服务基站发送的第二寻呼消息时,由于所述终端处于RRC去激活状态,因此所述终端还需向服务基站(即当前所述终端所在的基站)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以建立所述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方便所述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之间的安全数据通信。
步骤S304、所述服务基站向所述驻留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Retrieve UEContext Request),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用于获取所述驻留基站中保留的终端上下文信息,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携带有所述至少一个地址。相应地,所述驻留基站接收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
具体的,在所述服务基站接收到所述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后,发现自身基站中并不没有终端上下文信息,因此向驻留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以获取所述驻留基站中保留的终端上下文信息。此外,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中可携带有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以将所述服务基站配置的至少一个地址通知给所述驻留基站。这里的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可以是第二消息的一种体现方式。
步骤S305、所述驻留基站为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的每个地址分配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并获取所述驻留基站中保留的终端上下文信息。
具体的,所述驻留基站在接收到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后,可获取所述驻留基站中获取的终端上下文信息。且针对所述驻留基站而言,自己知道需要向服务基站传输哪些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如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seeion1和seeison2)。假设驻留基站知悉自身也将按照第二传输粒度(如Session粒度)向服务基站发送待传输的数据,且知悉当前需要向服务基站传输数据所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则驻留基站可根据接收的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分别为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的每个地址分配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一个地址对应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也即是,所述驻留基站可将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的每个地址与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进行一一映射。具体的,所述驻留基站确定出某一个在Xn接口上传输的下行PDU会话/DRB/QoS流所采用的地址。关于第二传输粒度的介绍可具体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S306、所述驻留基站向所述服务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Retrieve UEContext Response),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携带所述终端上下文信息和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相应地,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可携带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指示/标识所述驻留基站需要向所述服务基站发送所述标识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可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PDU会话标识、QoS流标识、DRB标识。
可选地,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还可指示不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也即是所述PDU会话、QoS流、以及DRB中任意两者或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包括有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具体的,映射关系可指示每个具体的QoS流对应哪一个PDU会话,每个具体的QoS流对应哪一个DRB,每个具体的DRB对应哪一个PDU会话。例如DRB1和DRB2对应PDU会话1,DRB3和DRB4对应PDU会话2,QoS流1和QoS流2对应DRB3,因此QoS流1和QoS流2对应PDU会话2。
可选地,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还可包括步骤S305中的所述地址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指示PDU会话/DRB/QoS流的下行数据在Xn接口上传输时所采用的地址。
举例来说,假设服务基站为驻留基站待传输的数据分配了3个地址,分别为地址1至地址3。驻留基站知悉自己需要向服务基站进行数据传输的Session1、Session2和Session3,在服务基站将上述3个地址通知给驻留基站后,驻留基站可将这3个地址与3个Session进行绑定/映射,一个地址对应一个Session。假设驻留基站将地址1对应分配给Session1,地址2对应分配给Session2,地址3对应分配Session3。可选地,驻留基站可将上述地址与Session之间的绑定/映射关系通知给服务基站。
具体的,所述驻留基站可将获取的终端上下信息和分配的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每个地址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中,以通知给所述驻留基站。这里所述终端上下文消息可以是第三消息的一种体现方式。
步骤S307、所述服务基站根据所述终端上下文信息,建立所述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具体的,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可通过消息解析获知所述终端上下文信息、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等信息。所述服务基站可根据所述终端上下文信息,建立所述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间的RRC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服务基站可存储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以便所述驻留基站向所述服务基站发送这些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如Session1数据)时,服务基站可根据地址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获知当前驻留基站发送的是哪些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驻留基站使用哪些具体的PDU会话/DRB/QoS流进行数据的传输。
举例来说,引用图2所述实施例,服务基站为驻留基站待传输的数据分配了2个地址,分别为地址1和地址2,且通过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通知给驻留基站。驻留基站当前需要发送Session1数据和Session2数据,在获知到地址1和地址2后,驻留基站可分别为Session1数据和Session2数据分配一个地址,假设为Session1数据分配地址1,Session2数据分配地址2。且将上述地址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待传输的数据,Session1数据和Session2数据)之间的绑定/映射关系通过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通知给服务基站。在驻留基站实际以Session粒度传输这两个待传输的数据时,驻留基站基站可在待传输的数据前面添加上对应的地址,以通知服务基站当前传输的待传输数据。例如,驻留基站在传输Session1数据时,可在Session1数据前添加地址1的包头。在服务基站接收到携带地址1包头的seeion1数据时,可根据地址1与Session1数据的映射关系,服务基站可确定出当前驻留基站发送的与地址1对应的Session1数据。同样,服务基站可根据地址2与Session2数据的映射关系,确定出当前驻留基站发送的与地址2对应的Session2数据。
步骤S308、所述服务基站向所述终端UE发送RRC连接恢复响应消息(RRCConnection Resume Response),以通知恢复建立所述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间的RRC连接。
具体的,服务基站可响应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根据获取的终端上下文信息建立UE与服务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接着,服务基站可向终端UE发送RRC连接恢复响应消息,通知UE已恢复建立UE与服务基站间的RRC连接,以便后续UE与服务基站进行相互间的安全数据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寻呼消息用于指示/通知驻留基站存在待传输的下行数据需要向服务基站传输,则在服务基站接收到所述第一寻呼消息后,服务基站可按照默认设置的地址个数或者其他流程消息中携带的地址个数,为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即下行数据)分配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寻呼消息还可携带地址个数指示信息,所述地址个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服务基站需要分配的地址个数。在服务基站知悉需要分配地址的个数后,可根据所述地址个数为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分配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寻呼消息还可用于通知驻留基站按照第二传输粒度向服务基站发送待传输的数据,即驻留基站通过Xn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粒度。
所述第一传输粒度和所述第二传输粒度可以包括QoS流(flow)、PDU会话(seeion)、无线承载DRB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寻呼消息中携带的地址个数是根据传输粒度确定的。具体的,所述地址个数可以是驻留基站根据当前需要传输的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和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的。具体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具体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举例来说,引用图2所述实施例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间的映射关系,假设驻留基站想要传输的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为flow1数据、flow2数据、flow5数据和flow7数据。根据flow数据与seeion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驻留基站可知实际可向服务基站传输的是seeion1数据、seeion2数据和seeion3数据,同时也知道了想要传输Session数据的个数为3,即地址个数为3。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3中所述服务基站可将分配的至少一个地址携带在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中传输给驻留基站。相应地,在所述驻留基站接收到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后,由于驻留基站自身知悉自己想要向服务基站发送的哪些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如上述的Session1至Session3数据),所述驻留基站可为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的每个地址分配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不同的地址用于标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中具备所述第二传输粒度形式的不同的数据或数据流。
举例来说,假设服务基站为驻留基站待传输的数据分配了3个地址,分别为地址1至地址3。驻留基站知悉自己需要向服务基站发送Session1数据、Session2数据和Session3数据,在服务基站将上述3个地址通知给驻留基站后,驻留基站可将这3个地址与3个Session数据进行绑定/映射,一个地址对应一个Session数据。假设驻留基站将地址1对应分配给Session1数据,地址2对应分配给Session2数据,地址3对应分配Session3数据。可选地,驻留基站可将上述地址与Session数据之间的绑定/映射关系通知给服务基站。
图4示出了又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步骤S401、驻留基站向服务基站发送第一寻呼消息(paging),所述第一寻呼消息携带终端的标识信息,该标识信息可以在RNA范围内唯一指示所述终端。相应地,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第二寻呼消息。
步骤S402、所述服务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二寻呼消息,所述第二寻呼消息携带终端的标识信息。
具体的,驻留基站可通过Xn接口将第一寻呼消息发送给服务基站。服务基站可通过公共信道向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寻呼消息转发给终端UE。所述第一寻呼消息和所述第二寻呼消息均用于请求寻找/搜索与所述标识信息所对应的终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寻呼消息和所述第二寻呼消息可以是指同一个消息。
步骤S403、所述终端向服务基站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RRC ConnectionResume Request),所述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恢复所述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之间的RRC连接。相应地,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
所述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可携带终端的标识信息,该标识信息可以在RNA区域唯一指示所述终端。在本案中,该标识信息也可是恢复标识信息,如Resume ID信息。
步骤S404、所述服务基站向所述驻留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Retrieve UEContext Request),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用于获取所述驻留基站中保留的终端上下文信息,以建立终端UE与服务基站间的RRC连接。
步骤S405、所述驻留基站接收所述RRC连接恢复消息,获取所述驻留基站中保留的终端上下文信息。关于步骤S402至步骤S405可具体参见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302至步骤S304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S406、所述驻留基站向所述服务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Retrieve UEContext Response),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携带所述终端上下文信息,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携带下行数据指示信息,所述下行数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驻留基站存在待传输的下行数据需要传输。
具体的,所述下行数据指示信息可具体用于指示所述驻留基站需要向所述服务基站传输哪些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在一些程度上可理解为: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中可携带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指示所述驻留基站需要向所述服务基站发送该标识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可以是PDU会话标识、也可以是QoS流标识、还可以是DRB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还可指示不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即指示有不同的PDU会话、QoS流、DRB中任意两者或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包括有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具体的,该映射关系指示每个具体的QoS流对应哪一个PDU会话,每个具体的QoS流对应哪一个DRB,每个具体的DRB对应哪一个PDU会话。例如DRB1和DRB2对应PDU会话1,DRB3和DRB4对应PDU会话2,QoS流1和QoS流2对应DRB3,因此QoS流1和QoS流2对应PDU会话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行数据指示信息可具体用于以第一传输粒度指示在驻留基站存在有待传输的下行数据。第一传输粒度可以为PDU会话、DRB、QoS流中的任一项。举例来说,若第一传输粒度为PDU会话,则对于任何一个PDU会话来说,若第二基站希望在Xn接口发送下行数据,则在该PDU会话中可包括所述下行数据指示信息。
示例性地,第一传输粒度为QoS流,如下表1给出一种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即第一消息)的具体体现方式中(部分)。
表1
Figure BDA0001287878340000161
由上述表1可知,L3中可携带有PDU会话的标识(可视为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L3和L4至L6中指示了PDU会话的标识与QoS流的标识之间的映射/绑定关系,即某个具体的PDU会话下需要建立哪几个QoS流。L6和L7中指示了哪些QoS流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即指示了进行数据传输的QoS流的标识。具体的,L7中还指示了第二基站以QoS流的粒度(可视为第一传输粒度)告知第一基站进行数据的传输,即以QoS流的粒度指示待传输的数据。
示例性地,第一传输粒度为PDU会话,如下表2给出一种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即第一消息)的具体体现方式中的部分。
表2
Figure BDA0001287878340000171
由上述表2可知,L3中可携带有PDU会话的标识(可视为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L3和L7中指示了PDU会话的标识与QoS流的标识之间的映射/绑定关系,即某个具体的PDU会话下需要建立哪几个QoS流。L3和L4中指示了哪些PDU会话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即指示了进行数据传输的PDU会话的标识。具体的,L3和L4中还指示了第二基站以PDU会话的粒度(第一传输粒度)告知第一基站进行数据的传输,即以PDU会话的粒度指示待传输的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行数据指示信息具体以第一传输粒度指示所述驻留基站存在有哪些第一传输粒度的下行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需要传输,且还指示了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那么所述服务基站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和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出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例如第一传输粒度为QoS流,第二传输粒度为PDU会话,可根据上述表1中指示的映射关系,可确定每个QoS流的标识所对应归属在哪个的PDU会话中。具体可参见前述实施例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针对每一个第二传输粒度或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都携带有下行数据指示信息,针对于驻留基站存在有需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这些第二传输粒度或第一传输粒度,才会携带有下行数据指示信息。
步骤S407、相应地,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所述服务基站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一个地址对应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具体的,所述服务基站基于S406中的下行数据指示消息,以及PDU会话、DRB和QoS流之间的映射关系,以第二传输粒度为待传输的数据分配地址,并向所述驻留基站发送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Data Forwarding Address Notification),所述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包括待传输数据对应的地址信息。第二传输粒度可以是QoS流,也可以是DRB,也可以是PDU会话。具体的,若第一传输粒度为QoS流,则第二传输粒度可以是QoS流,也可以是DRB,也可以是PDU会话;若第一传输粒度为DRB,则第二传输粒度可以是DRB,也可以是PDU会话;若第一传输粒度为PDU会话,则第二传输粒度为PDU会话。举例来说,若DRB1和DRB2对应PDU会话1,DRB3和DRB4对应PDU会话2,QoS流1和QoS流2对应DRB3,因此QoS流1和QoS流2对应PDU会话2,且第二传输粒度为PDU会话,第一传输粒度为QoS流,若QoS流1在驻留基站有待传输的下行数据,则服务基站为PDU会话2分配地址。
步骤S408、所述服务基站向所述驻留基站发送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所述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携带有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具体的,所述服务基站可通过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将服务基站为驻留基站待传输的数据分配的至少一个地址,及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通知给驻留基站。这里的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可以是第二消息的又一种体现方式。
参见如下表3示例性地给出一种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即第二消息)的具体体现方式中的部分。
表3
Figure BDA0001287878340000181
由上述表3可知,L6中携带了PDU会话的标识(即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L6和L7中共同指示了PDU会话的标识与下行地址之间的映射/绑定关系(即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具体的,某个具体的PDU会话对应的某个具体的下行地址。
步骤S409、所述服务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RRC连接恢复消息(RRC ConnectionResume),所述RRC连接恢复消息用于通知所述终端恢复建立了与所述服务基站之间的RRC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08和步骤S409可以是并列地,也即是可以先执行步骤S409后执行步骤S408,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基于前述实施例,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上行数据传输的实施例。在上行数据传输实施例中,第二基站可为服务基站(NgNB),第一基站可为驻留基站(AgNB)。
图5示出了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步骤S501、终端向服务基站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RRC Connection ResumeRequest),所述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恢复所述终端与所述服务基站之间的RRC连接。相应地,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
步骤S502、所述服务基站向所述驻留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Retrieve UEContext Request),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用于获取所述驻留基站中保留的终端上下文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基站存在待传输的上行数据需要向所述驻留基站传输。相应地,所述驻留基站接收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
具体的,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携带有上行数据指示信息,所述上行数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基站存在待传输的上行数据需要向所述驻留基站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数据指示信息可具体用于指示服务基站当前存在哪些第二传输粒度的上行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需要传输给驻留基站。这里的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可以是第一消息的又一种体现方式。关于步骤S501至步骤S502可具体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可携带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基站需要向所述驻留基站传输所述标识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上行数据。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可以是PDU会话标识、也可以是QoS流会话标识、还可以是DRB标识。
可选地,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还指示不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也即是所述PDU会话、QoS流、以及DRB中任意两者或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当然包括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具体可参见前述相关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S503、所述驻留基站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并获取终端上下文信息。不同的地址用于标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中具备所述第二传输粒度形式的不同数据流。
具体的,所述驻留基站接收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后,可获取所述驻留基站中保留的终端上下文信息。同时,在驻留基站知悉服务基站当前需要传输哪些第二传输粒度的上行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后,所述驻留基站可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对应一个地址。
也即是,所述驻留基站以第二传输粒度为待传输的数据分配地址。即所述驻留基站为在Xn接口上传输的下行PDU会话/DRB/QoS流分配并确定出其对应采用的地址。
步骤S504、所述驻留基站向所述服务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Retrieve UEContext Response),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携带所述终端上下文信息和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相应地,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
具体的,所述驻留基站在获取到终端上下文信息,及为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各自分配对应的地址后,可以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的形式通知给服务基站。这里的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可以是第二消息的又一种体现方式。
步骤S505、所述服务基站根据所述终端上下文信息,建立所述终端UE与所述服务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步骤S506、所述服务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RRC连接恢复响应消息(RRC ConnectionResume Response),所述RRC连接恢复响应消息用于通知所述终端恢复建立了与所述服务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504还可放在步骤S506之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502中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基站存在待传输的上行数据需要向所述驻留基站传输,但不指出所述服务基站存在哪些第二传输粒度的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需要向驻留基站传输时,步骤S403在驻留基站接收到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后,驻留基站可根据默认设置的地址个数或其他流程消息中携带的地址个数为所述服务基站待传输的数据(这里即上行数据)分配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502中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基站存在待传输的上行数据需要向所述驻留基站传输,且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携带有地址个数(即服务基站需要驻留基站分配地址的个数),则在步骤S503中驻留基站可为所述服务基站待传输的数据(这里即上行数据)分配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
相应地,在步骤S504中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就携带了所述终端上下文信息和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即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并不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还可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基站实际按照第二传输粒度向驻留基站发送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服务基站知悉自己需要向驻留基站发送哪些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服务基站可根据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出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这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即是所述地址个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502中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基站存在哪些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即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需要向所述驻留基站传输,此时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还携带有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可选地,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基站实际按照第二传输粒度向所述驻留基站发送待传输的数据。
相应地,所述驻留基站接收所述终端上下文请求消息。在所述驻留基站确定到所述服务基站实际按照第二传输粒度向所述驻留基站传输数据时,在步骤S503中驻留基站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出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果驻留基站确定到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则可继续执行步骤S503。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果驻留基站确定到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即地址个数)后,在步骤S503中驻留基站可为所述服务基站待传输的数据(这里即上行数据)分配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同样在步骤S504中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就携带的是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即与所述地址个数数量相同的地址),并不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步骤S504中向驻留基站发送的所述终端上下文响应消息中携带的是所述至少一个地址,而不是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那么驻留基站在获知到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后,可为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每个地址分配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即分配一个用于在Xn接口上传输某个所述待传输的数据中具备第二传输粒度形式的数据或数据流)。
可选地,所述驻留基站可向服务基站发送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所述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以将地址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之间的绑定/映射关系通知给所述服务基站。相应地,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这里的数据传输地址通知消息可以是第三消息的又一种体现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步骤S501至步骤S504具体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前述实施例,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实施步骤。这里涉及的数据传输为上行数据传输,第一基站可为源基站,第二基站可为目标基站。
本申请中,处于连接状态的终端UE向第一基站(即源基站)发送上行数据,由于终端的移动性,终端从第一基站移动到第二基站,并且基于测量报告等信息,第一基站决定将终端切换至第二基站(即目标基站),为了保证终端的零毫秒切换时延,在切换的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终端需要同时向两个基站发送上行数据。具体来说,终端可以通过终端->第二基站->第一基站->核心网的通信链路和终端->第一基站->核心网的通信链路向核心网侧发送上行数据。因此第二基站需要获取第一基站相应的上行地址信息,用于第二基站在Xn接口上传输上行数据。
步骤S601、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各自对应的地址,所述地址用于标识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间需要传输的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相应地,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第一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粒度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PDU会话、QoS流、DRB。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可以是以下中的任一项:PDU会话标识、QoS流标识、DRB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可携带上行数据指示信息,所述上行数据指示信息可具体用于指示哪些第一传输粒度(即至少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还可指示所述至少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各自对应的地址。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所述第一消息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基站实际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时,会将每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各自对应的地址添加到所述第一消息中进行传输。即是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所述第一消息实际也是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各自对应的地址通知给所述第二基站。
这里的地址也可是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对应的上行数据传输地址信息。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对应一个地址(或一个上行数据传输地址信息)。
示例性地,以QoS流为第一传输粒度作为示例(以PDU会话和DRB为第一传输粒度也可很容易的基于下表得到),如下表4给出一种第一消息的具体体现方式中的部分。
表4
Figure BDA0001287878340000211
由上述表4可知,L3中可携带有PDU会话的标识(可视为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L3和L6中指示了PDU会话的标识与QoS流的标识之间的映射/绑定关系,即某个具体的PDU会话下可建立哪几个QoS流,即一个PDU会话标识可对应至少一个QoS流的标识。L6和L7中指示了QoS流的标识与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即某个具体的QoS流对应的上行地址(或上行地址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具体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基站获知到所述终端UE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则所述第一基站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及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出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接着,所述第一基站可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中的每个第一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具体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针对每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都携带有上行数据指示信息,针对于驻留基站存在有需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这些第二传输粒度或第一传输粒度,才会携带有下行数据指示信息。
步骤S602、所述第二基站根据空口资源信息,确定出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
具体的,所述第二基站可根据空口的时频资源等因素决定为所述终端/所述第一基站建立哪些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第一传输粒度。即所述第二基站可根据空口的时频资源等资源信息,从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中确定出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二标识。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二标识可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或多项:PDU会话、DRB、QoS流。所述空口资源信息可以是指空口资源的使用信息,可包括空口的时频资源等信息。
步骤S603、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二标识。相应地,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第二消息。
具体的,所述第二基站可将确认建立的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二标识通过第二消息通知给第一基站。
所述第一消息可以是指切换请求响应消息(Handover Request ACK)、或者其他流程消息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一端不知道如何标识待传输的数据,另一端不知道当前接收的是什么数据等问题,提升了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上述主要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交互的角度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选地还参与有终端的交互。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基站或第二基站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发明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发明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7A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基站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基站500包括:处理单元502和通信单元503。处理单元502用于对第一基站500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502用于支持第一基站500执行图2中的步骤S202,图3中步骤S306,图4中的步骤S406和步骤S408,图5中步骤S503,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步骤。通信单元503用于支持第一基站500与其它网络设备的通信,例如,通信单元503用于支持第一基站500执行图2中的步骤S203,图3中步骤S303和步骤S307,图4中步骤S403和步骤S407,图5中步骤S504,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步骤。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502用于支持第一基站500执行图6中的步骤S601,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步骤。通信单元503用于支持第一基站500与其它网络设备的通信,例如,通信单元503用于支持第一基站500执行图6中步骤S601,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步骤。
可选地,第一基站5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501,用于存储第一基站5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处理单元502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通用阵列逻辑(GAL)或其任意组合。
通信单元503包括通信接口、收发器、收发电路等,其中,通信接口是统称,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例如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的接口。
存储单元501可以是存储器。存储器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英文: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英文: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快闪存储器(英文:flash memory),硬盘(英文:hard disk drive,缩写:HDD)或固态硬盘(英文:solid-state drive,缩写:SSD);存储器410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当处理单元502为处理器,通信单元503为通信接口,存储单元501为存储器时,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一基站可以为图7B所示的第一基站。
参阅图7B所示,该第一基站500包括:处理器512、通信接口513、存储器511。可选地,IoT网关510还可以包括总线514。其中,通信接口513、处理器512以及存储器511可以通过总线514相互连接;所述总线51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7B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站可以是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基站、驻留基站、源基站、目标基站。
上述图7A或图7B所示的第一基站的具体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8A,图8A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二基站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基站600包括:处理单元602和通信单元603。处理单元602用于对第二基站600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602用于支持第二基站600执行图3中的步骤S304,图4中步骤S404,图5中步骤S505,图6中步骤S503,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步骤。通信单元503用于支持第二基站600与其它网络设备的通信,例如,通信单元603用于支持第二基站600执行图2中的步骤S201,图3中步骤S301和步骤S305,图4中步骤S401和步骤S405,图5中步骤S502和步骤S506,图6中步骤S503,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步骤。
在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602用于支持第二基站600执行图6中步骤S602,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步骤。通信单元503用于支持第二基站600与其它网络设备的通信,例如,通信单元603用于支持第二基站600执行图6中步骤S603,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步骤。
可选地,第二基站6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601,用于存储第二基站6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处理单元602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CPU,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ASIC,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CPLD,FPGA,GAL或其任意组合。
通信单元603包括通信接口、收发器、收发电路等,其中,通信接口是统称,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例如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的接口。
存储单元601可以是存储器。存储器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例如RAM;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flash,HDD或SSD;存储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当处理单元602为处理器,通信单元603为通信接口,存储单元601为存储器时,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二基站可以为图8B所示的第二基站。
参阅图8B所示,该第二基站600包括:处理器612、通信接口613、存储器611。可选地,第二基站610还可以包括总线614。其中,通信接口613、处理器612以及存储器611可以通过总线614相互连接;所述总线61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8B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站可以是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基站、驻留基站、源基站、目标基站。
上述图8A或图8B所示的第二基站的具体实现还可以对应上述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9,图9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系统700包括第一基站500和第二基站600。其中,第一基站500可以是图7A或图7B所示的第一基站500,这里不再赘述;第二基站600可以是图8A或图8B所示的第二基站600,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图9所示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具体实现还可以对应上述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一端不知道如何标识待传输的数据,另一端不知道当前接收的是什么数据等问题,提升了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RAM、闪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 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英文: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英文:Electrically 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只读光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第一基站或第二基站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第一基站或第二基站中。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2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基站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至少一个地址,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地址的数量与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相同,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所述第二消息还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粒度或所述第二传输粒度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质量QoS流、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数据无线承载DR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携带地址个数,所述第二消息中的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消息中的地址个数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所述第二消息还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与所述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数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6.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基站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至少一个地址,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地址的数量与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相同,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所述第二消息还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粒度或所述第二传输粒度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质量QoS流、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数据无线承载DRB。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携带地址个数,所述第二消息中的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消息中的地址个数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消息中的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消息中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相同;其中,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
所述第二消息还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第二消息中的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消息中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站存在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传输,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为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的每个地址分配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不同的地址对应不同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1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处于连接状态的终端进行切换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交互,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各自对应的地址,所述地址用于标识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传输的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
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粒度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质量QoS流、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数据无线承载DRB。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为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中的每个第一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不同的地址对应不同的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
1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处于连接状态的终端进行切换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交互,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各自对应的地址,所述地址用于标识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传输的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
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粒度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质量QoS流、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数据无线承载DRB。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空口资源信息,从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中选择所述第二标识。
15.一种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单元,其中: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至少一个地址,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地址的数量与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相同,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所述第二消息还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粒度或所述第二传输粒度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质量QoS流、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数据无线承载DRB。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还包括处理单元;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还包括处理单元,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中的每个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所述第二消息还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与所述至少一个地址的个数数量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19.一种第二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单元,其中: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及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与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至少一个地址,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所述地址与所述数据相关联,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地址的数量与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的个数相同,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基站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所述第二消息还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粒度或所述第二传输粒度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质量QoS流、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数据无线承载DRB。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第二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站还包括处理单元,所述第二基站存在至少一个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所对应的数据需要向所述第一基站传输,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为所述至少一个地址中的每个地址分配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不同的地址对应不同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携带所述至少一个地址各自对应的第二传输粒度的标识。
21.一种第一基站,应用于处于连接状态的终端进行切换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交互,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单元,其中: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各自对应的地址,所述地址用于标识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传输的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粒度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质量QoS流、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数据无线承载DRB。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处理单元,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之前,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为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中的每个第一标识分配对应的地址,不同的地址对应不同的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
23.一种第二基站,应用于处于连接状态的终端进行切换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交互,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单元,其中: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至少一个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各自对应的地址,所述地址用于标识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传输的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数据;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粒度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服务质量QoS流、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数据无线承载DRB。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二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处理单元,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空口资源信息,从所述第一传输粒度的第一标识中选择所述第二标识。
CN201710323435.3A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092467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23435.3A CN109246772B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202110203974.XA CN113055880A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EP18794755.1A EP3614735B1 (en) 2017-05-05 2018-05-04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devices
PCT/CN2018/085663 WO2018202148A1 (zh) 2017-05-05 2018-05-0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US16/672,819 US11368882B2 (en) 2017-05-05 2019-11-04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23435.3A CN109246772B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03974.XA Division CN113055880A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46772A CN109246772A (zh) 2019-01-18
CN109246772B true CN109246772B (zh) 2021-02-23

Family

ID=640158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23435.3A Active CN109246772B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202110203974.XA Pending CN113055880A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03974.XA Pending CN113055880A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8882B2 (zh)
EP (1) EP3614735B1 (zh)
CN (2) CN109246772B (zh)
WO (1) WO20182021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47120A1 (en) * 2019-01-18 2020-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arly measurement reporting
CN111757418B (zh) * 2019-03-27 2021-11-0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无线接入网节点
CN111757556B (zh) * 2019-03-29 2022-1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993558A4 (en) * 2020-02-13 2023-04-05 NEC Corporation RAN NODE, RADIO TERMINAL AND ASSOCIATED METHOD
EP4128978A1 (en) * 2020-10-21 2023-02-08 Ofinno, LLC Downlink data of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procedure
CN114339850B (zh) * 2021-11-30 2023-08-25 浙江三维利普维网络有限公司 基站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29990A1 (en) * 2009-08-17 2016-06-08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30285B2 (en) * 2000-04-12 2006-10-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ncurrent service handoff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043714A (zh) * 2006-03-21 2007-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用户设备的移动性管理的方法及系统
CN101656992A (zh) * 2008-08-19 2010-0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释放方法和系统、基站、服务网关和移动性管理网元
CN102497396B (zh) * 2011-11-30 2015-07-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基站、基站控制器和移动交换中心
EP2645803B1 (en) * 2012-03-27 2019-07-31 BlackBerry Limited Enb storing rrc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at another network component
US9451530B2 (en) * 2012-11-02 2016-09-2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for base-station-to-base-station connection management
KR20140102112A (ko) 2013-02-13 2014-08-21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스몰셀 활성화 또는 비활성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101517B1 (ko) * 2013-09-27 2020-04-16 이노스카이 주식회사 이중연결 방식을 이용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빙셀의 활성화/비활성화 방법 및 장치
US9756678B2 (en) 2013-12-13 2017-09-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connectivity operation
CN104918329B (zh) 2014-03-13 2019-06-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05992293B (zh) * 2015-02-09 2020-01-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网络间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US11019539B2 (en) * 2016-11-04 2021-05-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sioning quality of service in next radio
US10368334B2 (en) * 2017-03-17 2019-07-30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Radio access network paging area configuration
US10849022B2 (en) * 2017-03-17 2020-11-24 Ofinno, Llc Cell selection of inactive state wireless device
US10349380B2 (en) * 2017-03-17 2019-07-09 Ofinno, Llc Radio access network area information
US10264622B2 (en) * 2017-03-17 2019-04-16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Inactive state data forwarding
EP3516890B1 (en) * 2017-03-17 2020-08-26 Ofinno,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handling radio access network notification area update paging
CN108632810B (zh) * 2017-03-24 2021-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终端设备状态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7257553B (zh) * 2017-05-04 2020-10-09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面链路建立方法、基站及移动性管理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29990A1 (en) * 2009-08-17 2016-06-08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upport Data Transmission in Inactive State;CATT;《3GPP TSG RAN WG2 Meeting #95》;20160821;全文 *
Support of light connection procedure;Intel Corporation;《3GPP TSG RAN WG3 Meeting #94》;20161114;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46772A (zh) 2019-01-18
US20200068452A1 (en) 2020-02-27
EP3614735A1 (en) 2020-02-26
WO2018202148A1 (zh) 2018-11-08
EP3614735B1 (en) 2021-12-08
US11368882B2 (en) 2022-06-21
EP3614735A4 (en) 2020-05-06
CN113055880A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4677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10662270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436087B (zh) 一种pdu会话切换方法及其装置
CN109526252B (zh) 无线接入网节点、无线终端、核心网节点及其方法
CN110035461B (zh) 通信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JP6907221B2 (ja) 通信リソース割当方法および装置、端末装置、基地局、なら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US10924294B2 (en) 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EMBMS) system and EMBMS system management method
US10548044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QoS control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JP6651633B2 (ja) データ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基地局およびシステム
EP3562182A1 (en) Communication path conversion method and device
EP3338485B1 (en)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7231623B (zh) 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基站及系统
WO2017054538A1 (zh) 建立辅助信令链路的方法及其装置、基站及终端
KR20190133031A (ko)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7020253A1 (zh) 用于辅基站切换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用户设备
CN110662308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JP6847983B2 (ja) システム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14600508A (zh) Iab节点双连接建立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510977B (zh) 一种移动性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0446274B (zh) 一种隧道建立的方法及装置
CN113630822A (zh) 组播业务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WO2016049806A1 (zh) 一种分流的方法及装置
CN105101311B (zh) 一种承载切换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3661734A (zh) 用于优化系统间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13473525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