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6477A -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6477A
CN111756477A CN201910253301.8A CN201910253301A CN111756477A CN 111756477 A CN111756477 A CN 111756477A CN 201910253301 A CN201910253301 A CN 201910253301A CN 111756477 A CN111756477 A CN 1117564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nge
length
data transmission
bit state
length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533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6477B (zh
Inventor
温容慧
余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5330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6477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6495 priority patent/WO202019979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6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4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6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4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8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确定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一指示域,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第一指示域至少包括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且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重复次数不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且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相同;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本申请中,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第一指示域的比特状态显性或隐性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和/或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在需要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时,网络设备可以为该终端设备分配和调度资源,该终端设备可以在该资源上进行数据的传输。其中,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资源可以包括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
以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调度上行传输的时域资源为例。网络设备可以采用基于时隙的调度方式为终端设备调度时域资源,即网络设备可以在一个时隙内发送一次调度信息。该调度信息中包含了网络设备分配给终端设备的时域资源的指示,也就是说,该调度信息指示了在一个时隙内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调度和分配的时域资源的起始资源块和资源长度。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设备指示的时域资源分配(time domain resourceassignment,TDRA)域field和发送数据的重复次数(repetition number)来确定时域资源的位置。终端设备根据TDRA确定数据传输的起始时域位置和数据传输的长度。目前协议支持起始时域位置和数据传输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14,且数据传输的长度小于或等于14的情况。但是在第五代移动(the fif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中,存在数据传输的长度大于14的情况,而目前,网络设备如何指示数据传输的长度大于14的情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用以解决网络设备如何指示数据传输的长度较大的情况。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一种信息指示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该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其中,所述第一指示域至少包括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均包含一个或多个比特状态,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重复次数不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相同。
在该方案中,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第一指示域的比特状态除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还可以用于指示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所以即使协议支持的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增多,也不需要另外增加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指示域,从而避免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在该方案中,第一指示域的第二比特状态集合中的不同比特状态可以用于指示不同长度范围的数据传输长度,尽量避免在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增多的情况下,增加第一指示域所占用的比特数,造成第一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预定义的第一值,或者,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通过高层参数配置的第一值。
数据传输长度较大时,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较小,甚至没有重复次数,也就是发送数据的重复次数是1。因为现有信息指示中,没有重复次数就是重复次数是固定值,因此,这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固定的第一值,可以有助于与现有信息指示方法实现兼容。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大值。
这里的第二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大值,使得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较小,采用更高的频谱效率时,终端设备可以重复多次传输数据获得时间分集增益,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第二方面,提供第二种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该方法包括:
确定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二指示域,其中,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者,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包括传输块大小TBS信息或跳频信息。
由于网络设备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较大时,通常终端设备不会重复发送数据,所以在该方案中,第二指示域所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时,除了隐含指示终端设备不会重复发送数据之外,第二指示域同时还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参数信息,以尽量避免造成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指示域的一个比特状态用于指示一种所述TBS信息。
在该方案中,第二指示域指示TBS信息的方式有多种,这里只是列举了一种可能的方式。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在该方案中,第二指示域可以用于指示不同长度范围的数据传输长度,尽量避免在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增多的情况下,增加第二指示域所占用的比特数,造成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TBS信息包括如下信息的至少一种:多次数据传输的总的时域长度;或者,多次数据传输中时域长度最长的一次时域长度;或者,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长度。
在该方案中,TBS信息包括多种信息,这里只是列举了如上的几种。
第三方面,提供第三种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该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根据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其中,所述第一指示域至少包括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均包含一个或多个比特状态,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重复次数不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相同。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预定义的第一值,或者,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通过高层参数配置的第一值。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大值。
关于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对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的介绍。
第四方面,提供第四种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该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根据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数据。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二指示域,其中,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者,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包括传输块大小TBS信息或跳频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指示域的一个比特状态用于指示一种所述TBS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TBS信息包括如下信息的至少一种:
多次数据传输的总的时域长度;或者,
多次数据传输中时域长度最长的一次时域长度;或者,
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长度。
关于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对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的介绍。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方法实际中第一方面网络设备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单元。所述模块/单元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所述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网络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的结构包括处理器和发射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确定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所述发射器被配置为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处理器确定的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方法实际中网络设备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发射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确定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所述发射器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处理器确定的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网络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具用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方法设计中终端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的结构中包括接收器与处理器,所述接收器被配置为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的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具用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方法设计中终端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的结构中包括接收器与发射器,所述接收器被配置为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所述发射器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的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或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的设计中描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或第四方面中任一可能的设计中描述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或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的设计中描述的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或第四方面中任一可能的设计中描述的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五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七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或者,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八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或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的设计中描述的方法。
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或第四方面中任一可能的设计中描述的方法。
本申请中,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第一指示域的比特状态显性或隐性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和/或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即使协议支持的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增多,也不需要另外增加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指示域,从而避免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跳频传输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间跳频传输的一种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内跳频传输的一种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终端设备确定时域资源位置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终端设备确定时域资源位置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终端设备确定时域资源位置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指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指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终端设备,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可以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to-device,D2D)终端设备、V2X终端设备、机器到机器/机器类通信(machine-to-machine/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2M/MTC)终端设备、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终端设备、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或用户装备(user device)等。例如,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移动装置等。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还包括受限设备,例如功耗较低的设备,或存储能力有限的设备,或计算能力有限的设备等。例如包括条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或智能穿戴式设备等,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首饰等。
而如上介绍的各种终端设备,如果位于车辆上(例如放置在车辆内或安装在车辆内),都可以认为是车载终端设备,车载终端设备例如也称为车载单元(on-board unit,OBU)。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中继(relay)。或者理解为,能够与基站进行数据通信的都可以看作终端设备。
2)网络设备是网络侧中一种用于发射或接收信号的实体,如新一代基站(generation Node B,gNodeB)。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移动设备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中的AP,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NR系统中的gNodeB等。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为小区提供服务,终端设备通过该小区使用的传输资源(例如,频域资源,或者说,频谱资源)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该小区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对应的小区,小区可以属于宏基站,也可以属于小小区(smallcell)对应的基站,这里的小小区可以包括:城市小区(Metro cell)、微小区(Micro cell)、微微小区(Pico cell)、毫微微小区(Femto cell)等,这些小小区具有覆盖范围小、发射功率低的特点,适用于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此外,在其它可能的情况下,网络设备可以是其它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网络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称为网络设备。
3)第五代移动(the fif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为5G以及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定义了三大类应用场景,这三大类应用场景分别是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以及海量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其中,典型的eMBB业务有:超高清视频、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这些业务的主要特点是传输数据量大、传输速率很高。典型的URLLC业务有:工业制造或生产流程中的无线控制、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驾驶飞机的运动控制以及远程修理、远程手术等触觉交互类应用,这些业务的主要特点是要求超高可靠性、低延时,传输数据量较少以及具有突发性。典型的mMTC业务有: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智慧城市等,主要特点是联网设备数量巨大、传输数据量较小、数据对传输时延不敏感,这些mMTC终端需要满足低成本和非常长的待机时间的需求。不同业务对移动通信系统的需求不同,如何更好地同时支持多种不同业务的数据传输需求,是当前5G通信系统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如何同时支持URLLC业务和eMBB业务就是当前5G移动通信系统的讨论热点之一。
4)时间单元,是一种时间单位。例如包括一个时隙(slot)或者一个子帧或者一个迷你时隙(mini-slot)或者一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符号或者一毫秒(ms)或者分数毫秒(例如1/32ms)的时间单位,或者包括多个时隙或者多个子帧或者多个微时隙(mini-slot)或者多个OFDM符号或者若干毫秒(ms)或者若干分数毫秒的时间单位。其中,Mini-slot是新无线(new radio,NR)中新引入的概念,如果网络设备调度的数据符号长度小于slot,则这个长度的数据就被称为mini-slot,mini-slot时间占用更短,更适合传输有低时延要求的数据。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最小的时间调度单元为一个1ms时间长度的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URLLC业务对时延要求较高,如果不考虑URLLC业务的可靠性,URLLC业务传输时延要求在0.5毫秒(millisecond,ms)以内,如果要求URLLC业务的可靠性达到99.999%,URLLC业务传输时延要求在1ms以内。为了满足URLLC业务的传输时延需求,无线空口的数据传输可以使用更短的时间调度单元,例如,使用mini-slot或更大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作为最小的时间调度单元。其中,一个mini-slot包括一个或多个时域符号,这里的时域符号可以是OFDM符号。对于子载波间隔为15千赫兹(kilohertz,kHz)的一个时隙,包括6个或7个时域符号,对应的时间长度为0.5ms;对于子载波间隔为60kHz的一个时隙,对应的时间长度则缩短为0.125ms。
5)跳频,跳频是最常用的通信方式,其工作原理是指接收端和发送端双方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按照预定规律进行变化的通信方式。例如,请参见图1,为跳频信号的一种示意图。图1所示在时域上包括5个时间段,这5个时间段分别是0-T,T-2T,2T-3T,3T-4T和4T-5T,在频域上,包括5个中心频点,这5个中心频点对应时域的位置分别为f3、f1、f5、f2和f4。
在NR系统中,支持slot间跳频和slot内跳频。slot间跳频指的是跳频时每个slot内中心频率为相同频点,不同slot中心频率为不同的频点。例如,请参见图2,为跳频信号的一种示意图。图2所示在时域上包括2个slot,在频域上包括2个中心频点,这2个中心频点分别为f1和f2。每个slot有14个符号,终端设备在第1个slot对应中心频率为f1的位置发送数据,在第2个slot对应中心频率为f2的位置发送数据。slot内跳频指的是跳频时在每个slot内允许2个不同的跳频中心频点,具体的,将数据均分为2部分,分别对应不同的中心频点。例如,请参见图3,为跳频信号的一种示意图。图3所示在时域上包括1个slot,在频域上包括2个中心频点,这2个中心频点分别为f1和f2。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共8个符号。终端设备在前4个符号对应中心频点为f2的位置发送第一部分,以及在后4个符号对应中心频点为f1的位置发送第二部分。图2和图3中的阴影部分示意数据传输所占用的资源。
6)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以及,除非有相反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是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先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背景。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设备指示的时域资源分配(time domain resourceassignment,TDRA)域field和发送数据的重复次数(repetition number)来确定时域资源的位置。终端设备根据TDRA确定数据传输的起始时域位置和数据传输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网络设备指示的S和L都是终端设备第一次发送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域位置和数据传输的长度。网络设备只需要通知终端设备第一次重复发送的时域长度、起始时域位置和重复次数,终端设备就可以根据规则,计算出实际重复次数和每次重复传输的长度和起始时域位置了。
例如,对应mini-slot的情况,一般数据传输的长度L小于14,网络设备通知终端设备的重复次数repetition number大于1。网络设备通知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和每次发送数据的长度。如果网络设备通知的某次重复发送遇到时隙边界(slotboundary)或者上下行转换点,则该次重复发送被划分为2次,如图4所示。图4中,网络设备通知终端设备的重复次数为4次,每次数据传输长度为4个符号,由于第3次重复发送会遇到slot boundary,所以第3次重复次数被分割成两次,形成新的第3次重复次数和第4次重复次数,网络设备通知的第4次重复次数顺延为第5次重复次数,所以终端设备可以确定总的重复次数为5。当然如果重复次数不会遇到slot boundary,那么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网络设备通知的重复次数就是发送数据的实际重复次数,如图5所示。图5中,网络设备通知终端设备的重复次数为2次,每次数据传输长度为4个符号,那么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不会遇到slot boundary,所以终端设备可以确定重复次数就是网络设备通知的2次。图4和图5中最上面的编号0-13为1个slot包括的符号编号,最下面的编号为重复次数的编号,粗线示意slot boundary,阴影部分示意数据传输所占用的资源。
而对于multi-segment的情况,通常,网络设备通知终端设备的重复次数为1,不同的重复次数是按照slot边缘或者上下行转换点来划分的。例如,请参见图6,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时域资源为第1个slot的10个符号和第2个slot的4个符号,共14个符号。网络设备通知终端设备的重复次数为1,由于这次传输会遇到时隙边界(slot boundary),而协议规定每次传输不能够跨slot boundary,所以实际中一共有2次重复传输,第1个slot的10个符号为1次、第2个slot4个符号为另1次。图6中最上面的编号0-13为1个slot包括的符号编号,最下面的编号为重复次数的编号,粗线示意slot boundary,阴影部分示意数据传输所占用的资源。
目前协议支持起始时域位置S和数据传输长度L之和<=14,且L<=14的情况。但是在5G系统中,正在讨论支持S+L>14和/或L>14的情况。目前,网络设备如何指示终端设备L>14的情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如果针对L>14的情况的指示,沿用现有技术中针对S+L<=14且L<=14的指示,那么网络设备每次都通知终端设备重复次数。但是L>14的情况下,一般重复次数均为1,这样,在L>14的情况下,如果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通知终端设备的重复次数,也就是网络设备通过携带一个恒等于1的指示域的DCI通知终端设备的重复次数,显然造成DCI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鉴于此,提供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第一指示域向终端设备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和/或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例如,第一指示域中的部分比特状态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不同时,那么对应的可以隐性指示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第一指示域的另一部分比特状态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相同时,则可以隐性指示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即第一指示域复用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和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那么即使协议支持的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增多,也可以通过原有的第一指示域进行指示,同时由于不需要另外增加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指示域,还避免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5G系统中,例如NR系统,或者应用于LTE系统中,或者还可以应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或其他类似的通信系统,具体的不做限制。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所应用的一种网络架构,请参考图7。
图7中包括核心网设备、网络设备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图7以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是两个终端设备为例。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的方式与网络设备相连,网络设备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与核心网设备连接。核心网设备与网络设备可以是独立的不同的物理设备,也可以是将核心网设备的功能与网络设备的逻辑功能集成在同一个物理设备上,还可以是一个物理设备上集成了部分核心网设备的功能和部分的网络设备的功能。终端设备可以是固定位置的,也可以是可移动的。图7只是示意图,该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其它网络设备,如还可以包括无线中继设备和无线回传设备,在图7中未画出。本申请的实施例对该移动通信系统中包括的核心网设备、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数量不做限定。
网络设备是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接入到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设备,可以是基站NodeB、演进型基站eNodeB、5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无线网络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卫星上。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适用于下行信号传输,也可以适用于上行信号传输,还可以适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to-Device,D2D)的信号传输。对于下行信号传输,发送设备是网络设备,对应的接收设备是终端设备。对于上行信号传输,发送设备是终端设备,对应的接收设备是网络设备。对于D2D的信号传输,发送设备是终端设备,对应的接收设备也是终端设备。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信号的传输方向不做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一种信息指示方法,请参见图8,为该方法的流程图。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于图7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另外,该方法可由两个通信装置执行,这两个通信装置例如为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能够支持网络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芯片系统。对于第二通信装置也是同样,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能够支持网络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或者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芯片系统。且对于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实现方式均不做限制,例如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是终端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都是终端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是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是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等等。其中,网络设备例如为基站。
为了便于介绍,在下文中,以该方法由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执行为例,也就是,以第一通信装置是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是终端设备为例。因为本实施例是以应用在图7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因此,下文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可以是图7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网络设备,下文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可以是图7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终端设备。
参见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指示方法流程示意图,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将该方法应用于图7所示的场景为例。该方法的流程描述如下。
步骤S81、网络设备确定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一指示域,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其中,第一指示域至少包括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均包含一个或多个比特状态,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且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重复次数不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且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相同。
例如,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4个比特状态,4个比特状态分别是00、01、10和11,其中,比特状态00和01形成第一比特状态集合,比特状态10和11形成第二比特状态集合。比特状态00对应的重复次数为2,比特状态01对应的重复次数为4。比特状态10对应的重复次数为1,比特状态11对应的重复次数为1。这仅是为了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所举的例子,本申请中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重复次数不同包括并不限于上述举例的范围。且,本申请中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相同包括并不限于上述举例的范围。
又例如,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4个比特状态,4个比特状态分别是00、01、10和11,其中,比特状态00、01和10形成第一比特状态集合,比特状态11形成第二比特状态集合。比特状态00对应的重复次数为1,比特状态01对应的重复次数为2,比特状态10对应的重复次数为4。比特状态11对应的重复次数为1。同样,这里仅是为了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所举的例子,本申请中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重复次数不同包括并不限于上述举例的范围。且,本申请中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相同包括并不限于上述举例的范围。
网络设备可以确定第一下行控制信息,以通过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向终端设备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者数据传输长度。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可以包含第一指示域,第一指示域可以用于指示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也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者可以同时用于指示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和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例如,下行控制信息中可以包括用于确定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和/或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的第一指示域,该第一指示域占用2比特,则有4种候选比特状态00、01、10和11,能够确定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和/或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
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第一指示域有时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有时又可以用于指示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所以当协议支持的数据传输长度增大,重复次数固定(如重复次数为1)时,网络设备不需要在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新增加指示域,通过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的第一指示域就可以实现对数据传输长度新增的范围的指示,从而节约了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比特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指示域可以至少包括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均包含一个或多个比特状态。其中,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且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重复次数不同。即,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同时指示了数据传输长度和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且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相同。同样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同时指示了数据传输长度和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
通常,如果数据传输长度越大,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越小。如果数据传输长度可能小于或等于第一值,那么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可以大于或等于1。而如果数据传输长度大于第一值,通常终端设备不重复发送数据,也就是发送数据的次数是1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无重复次数,这种情况下,重复次数是恒定的相同值。
举例来说,第一值为14,由于1个时隙包括14个符号,当数据传输长度大于14时,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恒等于1;而当数据传输长度小于14时,例如数据传输长度为4,那么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可以是2,也可以是3。所以当DCI通过第一指示域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可以隐含指示数据传输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值。所以,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与数据传输长度之间存在对应关系,那么网络设备指示了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对应可以隐性指示数据传输长度。所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指示域通过第一比特状态集合指示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第一指示域通过第二比特状态集合指示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以尽量避免造成第一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大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小值。这里第一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大值或者第二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小值可以看成是目前协议,例如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3GPP)标准支持的数据传输长度的最大值,为了便于下文的描述,这里将该数据传输长度的最大值称为第一值。这里的第一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举例来说,在3GPP标准中第一值可以为14。当然,第一值还可以取其它值,例如第一值可以是28,在此不再赘述。
当数据传输长度就可能大于第一值,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可以等于1。这种情况下,第一下行控制信息也可以通过第一指示域指示终端设备的重复次数来隐含指示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通常来说,当数据传输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值,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通过第一指示域的指示有多种选择。当数据传输长度大于第一值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第一指示域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恒为1,所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预定义的固定值,例如为1或者是表示无重复次数的值。或者,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通过高层参数配置的固定值。这里,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携带高层参数的高层信令配置重复次数。高层信令可以为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等。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高层参数的配置确定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
为了便于理解,请参见表1,为第一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的指示示意表。表1以第一指示域占用2比特和第一值是14为例。
表1
Figure BDA0002012912860000121
表1中,RN表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Rmax表示网络设备通过高层信令为终端设备配置的最大重复次数。No repetition可以理解为重复次数是1。HLconfigured RN(可以理解为重复次数是通过高层参数配置的。L表示数据传输长度。
表1中,第一指示域占用2比特,则有4种候选比特状态00、01、10和11,不同的比特状态则可以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不同重复次数或者数据传输长度。当数据传输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值时,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指示域的第一比特集合包括比特状态00、01和10,比特状态00、01和10分别对应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一种重复次数,且比特状态00、01和10均对应L<=14的情况。当数据传输长度大于第一值时,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是相同的。例如,第一指示域的第二比特集合包括比特状态11,比特状态11对应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为固定值,且比特状态11对应的L>14的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指示域在L<=14的情况下,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者,可以理解为第一指示域通过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来指示L<=14。第一指示域还可以用于指示L>14,即第一指示域可以复用指示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和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而不需要另外增加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指示域,从而避免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表1以重复次数根据高层参数配置的最大重复次数来确定为例,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重复次数RN也可以是预先定义的固定值。例如,第一值为14,第一指示域的指示状态如下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01291286000013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指示域所包括的比特位的不同候选比特状态,对应不同的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上述表1或表2,实际就是建立了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与第一指示域所包括的比特位的候选比特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与第一指示域所包括的比特位的候选比特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表1或表2中,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只是为了说明第一指示域所包括的比特位的候选比特状态如何与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对应的,实际上,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中可能包括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与第一指示域所包括的比特位的候选比特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不包括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与第一指示域所包括的比特位的候选比特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情况下,根据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隐含指示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
目前,3GPP标准支持的数据传输长度的最大值是14,在NR系统中,协议支持的数据传输长度的最大值可能大于14,例如第一值可以是28。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目前1个时隙包括14个符号,所以,网络设备可以将数据传输长度(L)与14比较,进一步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例如,网络设备可以指示数据传输长度是大于28,或者大于14并小于或等于28。
鉴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长度范围可以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例如,第一长度范围是大于14的范围,第三长度范围是大于14且小于或等于28的范围,第四长度范围是大于28的范围。
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一个比特状态可以对应数据传输长度的一个长度范围。为了便于理解,请参见表3,为第一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的指示示意表。表3以第一指示域占用2比特和第一值是28为例。
表3
Figure BDA0002012912860000132
表3中,RN表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Rmax表示网络设备通过高层信令为终端设备配置的最大重复次数。No repetition(没有重复次数)可以理解为重复次数是1。HL configured RN(高层参数配置的重复次数)可以理解为重复次数是通过高层参数配置的。L表示数据传输长度。
表3中,第一指示域占用2比特,则有4种候选比特状态00、01、10和11。第一指示域的第一比特集合包括比特状态10和11,比特状态10和11分别对应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一种重复次数,且比特状态10和11均对应L<=14的情况。第一指示域的第二比特集合包括比特状态00和01,其中,比特状态00和01对应的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不配置重复次数,即为固定值(例如可以是1),另一种情况,由高层配置重复次数。但是比特状态01对应L的取值范围为14<L<=28,比特状态00对应的L的取值范围可以为L>28。
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指示域通过候选比特状态可以指示重复次数RN和L取值范围,因而不需要额外增加信令指示RN或者L的取值范围,避免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当然,表3中的RN也可以是预先定义的,例如表4所示。
表4
Figure BDA0002012912860000141
例如,表4中,第一指示域的侯特状态10所对应的重复次数为2次,该重复次数“2”即是预先定义的,同理,第一指示域的侯特状态11所对应的重复次数为4次,该重复次数“4”即是预先定义的。当然这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所举的例子,本申请包括并不限于上述范围。
上述表1至表4中的比特状态与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数据传输长度的对应关系仅是举例示意,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比特状态与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数据传输长度的具体对应关系。
步骤S82、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则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
当网络设备确定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后,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控制信息,以通过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和/或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
步骤S83、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和/或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
终端设备接收到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之后,可以解析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来确定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实际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L)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发送数据的时域资源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网络设备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L)的取值范围都是终端设备第一次发送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的长度的取值范围。网络设备只需要通知终端设备第一次重复发送的数据传输长度、起始时域位置和重复次数,终端设备就可以根据规则,例如TDRA计算出后面进行数据传输所需要实际重复次数和每次数据传输长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时,由于对应的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为固定值,这种情况下,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可以不包括第一指示域,这里的第一指示域可以认为是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的指示域,而是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可以包括第二指示域,用来指示其他可能的信息;或者,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还包括第一指示域,只是第一指示域在指示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时,还可以复用指示其他信息,以尽量避免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结合前面的描述,请参见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指示方法流程示意图,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将该方法应用于图7所示的场景为例。该方法的流程描述如下。
步骤S91、网络设备确定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二指示域,其中,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内,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者,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参数信息,参数信息包括传输块大小TBS信息或跳频信息。
网络设备可以确定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并通知给终端设备,以使得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和/或数据传输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时,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可以包括第二指示域,而不包括第三指示域;当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时,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可以包括第三指示域,而不包括第二指示域。例如,当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时,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包括重复次数指示域,而不包括传输块大小指示域;当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时,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包括传输块大小指示域,而不包括重复次数指示域。
具体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可以包含第二指示域,当该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内,第二指示域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当该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第二指示域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参数信息。该参数信息包括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信息和/或跳频信息等。当然,该参数信息中还可以包括其他内容,在此不一一列举。
本申请实施例中,TBS信息可以用于指示TBS计算方式所依据的时域资源信息,例如可以包括多次数据传输所采用的总时域长度信息,或者,多次数据传输中时域长度最长的一次时域长度信息,或者,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长度信息,或者多次数据传输中的平均时域长度。跳频信息包括跳频次数、跳频门限值或跳频模式中的至少一种信息。例如,跳频信息可以包括跳频次数,或者,跳频信息可以包括跳频模式。又例如,跳频信息可以包括跳频次数和跳频模式,或者,跳频信息可以包括跳频次数和跳频模式以及跳频门限值。
由于数据传输长度较大时,通常终端设备不会重复发送数据,即重复次数为静态值或半静态值,所以不需要在第二指示域中进行动态指示,所以在该方案中,第二指示域所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时,除了隐含指示终端设备不会重复发送数据或重复次数为静态值或半静态值之外,第二指示域同时还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参数信息(例如,跳频信息或TBS信息),以尽量避免造成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具体地,第二指示域的一个比特状态用于指示一种TBS信息。为了便于理解,请参见表5,为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的指示示意表。表5以第二指示域占用2比特和第一值是14为例介绍第二指示域如何指示数据传输长度、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其他参数信息。
表5
Figure BDA0002012912860000161
表5中,RN表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L表示数据传输长度,且表5中以RN以预定义的固定值为例。“Total length”表示多次数据传输的总的时域长度信息。“The longest segment”多次数据传输中时域长度最长的一次时域长度信息。“The firstsegment”表示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长度信息。“Average length”表示多次数据传输中时域长度的每次数据传输的平均时域长度。
表5中,第二指示域占用2比特,则有4种候选比特状态00、01、10和11。例如,当第一值为14时,L<=14时,第二指示域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者,当L>14时,可以理解为,第二指示域的4种候选比特状态00、01、10和11对应数据传输长度L<=14时,第二指示域可以用于指示TBS的信息,例如可以是总时域长度、最长时域长度、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长度和平均时域长度。
进一步,如表5A所示,L的取值范围也可以用于指示第二指示域包括重复次数域或者TBS域,具体如表5A所示:
表5A
L的取值范围 L<=14 L>14
第二指示域 重复次数RN TBS信息
表5和表5A仅以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指示一种TBS信息为例。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可以用于指示一种跳频信息,例如跳频模式或跳频次数或跳频门限值等。例如,L>14时,1个时隙内数据长度超过跳频门限值(L_thre),则进行时隙间(intra slot)跳频,即每次跳频的数据长度=slot内数据总长度/m,其中,m为跳频次数,其中,前k次跳频的数据长度上取整,后(m-k)次跳频的数据长度下取整。L_thre的数值可以通过第二指示域指示。
例如,请参见表6,为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的指示示意表。表6以第二指示域占用2比特和第一值是14为例介绍第二指示域如何指示L_thre的数值。
表6
Figure BDA0002012912860000171
表6中,L_thre的值可以是预先定义的固定值,也可以是用过高层信令的配置的值,或者也可以是14-第二指示域指示的值。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指示域的一个比特状态可以用于指示另一种跳频信息,例如跳频次数。目前协议标准仅支持2次跳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L>14的情况,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二指示域指示终端设备选择跳频次数,和/或是在时隙内跳频还是时隙间跳频等。具体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与跳频信息的对应关系可以参考表6,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高层参数配置一些跳频模式和/或跳频次数,在通过第二指示域指示终端设备具体采用何种跳频模式和/或跳频次数。不同的跳频模式每次跳频中心频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具体可参见上述针对图1的实施例,这里就不再赘述。同样地,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二指示域指示终端设备选择何种跳频模式,具体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与跳频模式的对应关系可以参考表6,这里就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以L大于14为例,实际上L可能大于28。在这种情况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长度范围同样可以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例如,第一长度范围是大于14的范围,第三长度范围是大于14且小于或等于28的范围,第四长度范围是大于28的范围。
第二指示域可以同时指示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和TBS信息。例如,上述表5所示可以从第二指示域的4个候选比特状态中选择2个比特状态用来指示数据传输长度的具体范围。例如,请参见表7,为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的指示示意表。表7以第二指示域占用2比特为例介绍第二指示域如何指示数据传输长度以及其他参数信息。
表7
Figure BDA0002012912860000172
表7中,第二指示域占用2比特,则有4种候选比特状态00、01、10和11。当数据传输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值时,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二指示域的4种候选比特状态00、01、10和11分别对应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一种重复次数。第二指示域的4种候选比特状态00、01、10和11分别对应一种TBS信息,且隐含指示了L>14的情况或者隐含指示了重复次数为无重复次数(如只传输一次)。另外,表7中,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00和比特状态01同时可以指示14<L<=28,即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三长度范围的情况,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10和比特状态11同时可以指示L>28,即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四长度范围的情况。从表7中可以看出,第二指示域的4个比特状态可以划分出2个比特状态复用指示数据传输长度的更小的范围,以尽量避免造成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的浪费。
表7仅以第二指示域指示TBS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指示数据传输长度是位于第三长度范围,还是位于第四长度范围为例。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指示域指示跳频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指示数据传输长度是位于第三长度范围,还是位于第四长度范围,具体可以参考如表7所示的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S92、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则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
当网络设备确定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后,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下行控制信息,以通过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和/或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以及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其他信息,例如TBS信息或者跳频信息等。
步骤S93、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数据。
终端设备接收到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之后,可以解析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来确定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实际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以及例如TBS信息或者跳频信息等参数信息,从而确定发送数据的时域资源位置,并根据确定的参数信息在确定的时域资源位置发送数据。如果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的第二指示域指示的是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不是无重复次数,例如,2次或者4次,那么终端设备可以确定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内。相反,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的第二指示域指示的是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是No repetition(Or HL configured RN),那么终端设备可以确定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进一步地,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确定参数信息,例如TBS信息或跳频信息等。或者,再进一步地,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二指示域的比特状态确定数据传输长度是位于第三长度范围内还是位于第四长度范围内。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适用于下行信号传输,也可以适用于上行信号传输,还可以适用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的信号传输。对于下行信号传输,发送设备是接入网设备,对应的接收设备是终端设备。对于上行信号传输,发送设备是终端设备,对应的接收设备是接入网设备。对于D2D的信号传输,发送设备是终端设备,对应的接收设备也是终端设备。此外,本实施例可以用于动态调度传输,也可以适用于半静态调度或免授权调度,如半持久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或配置许可(configured grant,CG)。本申请的实施例主要针对用于指示上行信号传输的信息进行了描述,对于用于指示下行信号传输的信息的方法和过程都是相同的,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来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因此,上文中的内容均可以用于后续实施例中,重复的内容不再赘述。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分别从终端设备、网络设备、以及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终端设备、网络设备为了实现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各功能,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终端设备、网络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0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1000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实现上文中涉及的终端设备的功能。该通信装置1000可为上文中涉及的终端设备或支持终端设备实现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的装置,例如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是设置在上文中所述的终端设备中的芯片。该通信装置1000能执行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步骤。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1001和处理单元1002,其中:
接收单元1001,用于支持装置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例如,接收单元1001用于执行或用于支持该通信装置执行图8所示方法中的S82,或者用于执行图9所示方法中的S92。或者,接收单元1001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例如可以执行前文中所述的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全部的收发过程或部分的收发过程。
处理单元1002,用于支持装置执行图8所示的信息指示方法中的S83,或者用于执行图9所示的指示方法中的S93。或者,处理单元1002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例如可以执行前文中所述的终端设备所执行的除了收发过程之外的全部的其他过程或部分的其他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的方法,因此可以达到与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相同的效果。
接收单元1001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为接收器,处理单元1002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为处理器。或者,接收单元1001可以仅是接收单元,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为接收器,执行或用于支持该通信装置执行图8所示方法中的S82;处理单元1002具体可以是发送单元,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为发射器,用于执行图9所示方法中的S92。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1示出了上述和实施例中涉及的通信装置1100的一种可能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100可以实现上文中涉及的网络设备的功能。该通信装置1100可为上文中涉及的网络设备或支持网络设备实现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的装置,例如该通信装置1100可以是设置在上文中所述的网络设备中的芯片。该通信装置1100能执行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步骤。该通信装置11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1101和发送单元1102。
处理单元1101,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网络设备的方法。例如,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下行控制信息,例如用于支持信息指示装置执行图8所示的方法中的S81,或者用于执行如图9所示的方法中的S91。或者,处理单元1101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例如可以执行前文中所述的网络设备所执行的除了收发过程之外的全部的其他过程或部分的其他过程。
发送单元1102,用于执行或用于通信装置执行图8所示的信息指示方法中的S82,或者,用于执行图9所示的方法中的S92。或者,发送单元1102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例如可以执行前文中所述的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全部的收发过程或部分的收发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100,用于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的方法,因此可以达到与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相同的效果。
处理单元1101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为处理器,发送单元1102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为发射器。
请参见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可以为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基站可应用于如图7所示的系统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基站12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射频单元,如远端射频单元(remoteradio unit,RRU)1201和一个或多个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也可称为数字单元,digital unit,DU)1202。所述RRU1201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等,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12011和射频单元12012。所述RRU1201部分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例如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消息。所述BBU1202部分主要用于进行基带处理,对基站进行控制等。所述RRU1201与BBU1202可以是物理上设置在一起,也可以物理上分离设置的,即分布式基站。
所述BBU1202为基站的控制中心,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主要用于完成基带处理功能,如信道编码,复用,调制,扩频等等。例如所述BBU(处理单元)1202可以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
在一个实例中,所述BBU12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指示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5G网或其他网)。所述BBU1202还包括存储器12021和处理器12022,所述存储器12021用于存储必要的指令和数据。例如存储器12021存储上述实施例中的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所述处理器12022用于控制基站进行必要的动作,例如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所述存储器12021和处理器12022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可适用于图7所示出的系统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3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13所示,终端设备13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如,根据第一消息发送数据等。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例如存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等。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控制电路和天线一起也可以叫做收发器,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终端设备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释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13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一个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或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13中的处理器可以集成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所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所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终端设备130的收发单元1301,例如,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如图10部分所述的接收功能和发送功能。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130的处理单元1302。如图13所示,终端设备130包括收发单元1301和处理单元1302。收发单元1301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30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30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30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输入口、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处理器1302可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收发单元1301接收信号和/或发送信号,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收发单元1301的功能可以考虑通过收发电路或者收发的专用芯片实现。
图14给出了一种通信装置1400的结构示意图。装置1400可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所述通信装置1400可以是芯片,网络设备(如基站),终端设备或者其他网络设备等。
所述通信装置14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401。所述处理器14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处理器等。例如可以是基带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装置(如,基站、终端、或芯片等)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所述通信装置可以包括收发单元,用以实现信号的输入(接收)和输出(发送)。例如,通信装置可以为芯片,所述收发单元可以是芯片的输入和/或输出电路,或者通信接口。所述芯片可以用于终端或基站或其他网络设备。又如,通信装置可以为终端或基站或其他网络设备,所述收发单元可以为收发器,射频芯片等。
所述通信装置1400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处理器1401,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401可实现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或者终端设备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1400包括用于生成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的部件(means),以及用于发送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的部件(means)。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实现所述生成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的means以及发送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的means的功能。例如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生成所述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通过收发器、或输入/输出电路、或芯片的接口发送所述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1400包括用于接收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的部件(means),以及用于根据该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发送数据的部件(means)。所述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以及如何根据该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发送数据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例如可以通过收发器、或输入/输出电路、或芯片的接口接收所述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通过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根据该配置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发送数据。
可选的,处理器1401除了实现图8或图9所示的实施例的方法,还可以实现其他功能。
可选的,一种设计中,处理器1401可以执行指令,使得所述通信装置14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所述指令可以全部或部分存储在所述处理器内,如指令1403,也可以全部或部分存储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的存储器1402中,如指令1404,也可以通过指令1403和1404共同使得通信装置14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1400也可以包括电路,所述电路可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的功能。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1400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402,其上存有指令1404,所述指令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被运行,使得所述通信装置14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存储器中还可以存储有数据。可选的处理器中也可以存储指令和/或数据。例如,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402可以存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对应关系,或者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的参数或表格等。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1400还可以包括收发单元1405以及天线1406。所述处理器1401可以称为处理单元,对通信装置(终端或者基站)进行控制。所述收发单元1405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用于通过天线1406实现通信装置的收发功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包括前述的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和,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所述的资源配置方法。
应理解,上述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芯片,所述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改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所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以用硬件实现,或固件实现,或它们的组合方式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上述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以此为例但不限于: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此外。任何连接可以适当的成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他远程源传输的,那么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所属介质的定影中。如本申请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光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DVD)、软盘和蓝光光碟,其中盘通常磁性的复制数据,而碟则用激光来光学的复制数据。上面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保护范围之内。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3)

1.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其中,所述第一指示域至少包括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均包含一个或多个比特状态,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重复次数不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相同;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预定义的第一值,或者,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通过高层参数配置的第一值。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大值。
5.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二指示域,其中,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者,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包括传输块大小TBS信息或跳频信息;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域的一个比特状态用于指示一种所述TBS信息。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8.如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BS信息包括如下信息的至少一种:
多次数据传输的总的时域长度;或者,
多次数据传输中时域长度最长的一次时域长度;或者,
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长度。
9.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其中,所述第一指示域至少包括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均包含一个或多个比特状态,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重复次数不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相同;
根据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预定义的第一值,或者,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通过高层参数配置的第一值。
12.如权利要求9-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大值。
13.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二指示域,其中,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者,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包括传输块大小TBS信息或跳频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或接收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域的一个比特状态用于指示一种所述TBS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16.如权利要求13-1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BS信息包括如下信息的至少一种:
多次数据传输的总的时域长度;或者,
多次数据传输中时域长度最长的一次时域长度;或者,
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长度。
1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其中,所述第一指示域至少包括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均包含一个或多个比特状态,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重复次数不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相同;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预定义的第一值,或者,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通过高层参数配置的第一值。
20.如权利要求17-19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大值。
2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二指示域,其中,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者,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包括传输块大小TBS信息或跳频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处理单元确定的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域的一个比特状态用于指示一种所述TBS信息。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24.如权利要求21-23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TBS信息包括如下信息的至少一种:
多次数据传输的总的时域长度;或者,
多次数据传输中时域长度最长的一次时域长度;或者,
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长度。
2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其中,所述第一指示域至少包括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第二比特状态集合,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均包含一个或多个比特状态,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一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重复次数不同;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且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相同;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以及数据传输长度的取值范围。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27.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预定义的第一值,或者,所述第二比特状态集合包括的每个比特状态对应的重复次数是通过高层参数配置的第一值。
28.如权利要求25-27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长度范围内的长度最大值。
2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第二指示域,其中,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重复次数,或者,所述第二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包括传输块大小TBS信息或跳频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数据。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域的一个比特状态用于指示一种所述TBS信息。
31.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度范围包括第三长度范围和第四长度范围,所述第三长度范围和所述第四长度范围的交集为空集。
32.如权利要求29-31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TBS信息包括如下信息的至少一种:
多次数据传输的总的时域长度;或者,
多次数据传输中时域长度最长的一次时域长度;或者,
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长度。
3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4或5-8任一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9-12或13-16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1910253301.8A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Active CN1117564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3301.8A CN111756477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PCT/CN2020/076495 WO2020199790A1 (zh) 2019-03-29 2020-02-24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3301.8A CN111756477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6477A true CN111756477A (zh) 2020-10-09
CN111756477B CN111756477B (zh) 2023-06-20

Family

ID=72664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3301.8A Active CN111756477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6477B (zh)
WO (1) WO202019979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2965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覆盖增强方法、装置、芯片和电子设备
CN115088226A (zh) * 2021-01-15 2022-09-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跳频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22213294A1 (zh) * 2021-04-07 2022-10-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时域资源分配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1105A (zh) * 2017-05-04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指示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6224B (zh) * 2008-08-06 2012-01-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下行控制信息处理方法和系统以及基站设备和终端设备
US9736830B2 (en) * 2014-01-30 2017-08-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stems and methods utilizing an efficient TBS table design for 256QAM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10575205B2 (en) * 2014-10-20 2020-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port block size determination
CN109474994B (zh) * 2017-09-08 2023-05-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系统信息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移动通信终端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1105A (zh) * 2017-05-04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指示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OKIA等: "R1-1903368 "Summary of contributions on potential enhancements for PUSCH for NR URLLC (AI 7.2.6.1.3)"", 《3GPP TSG_RAN\WG1_RL1》 *
SHARP: "Views on potential enhancements to PUSCH for eURLLC", 《3GPP TSG RAN WG1 #96;R1-1902664》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2965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覆盖增强方法、装置、芯片和电子设备
CN115088226A (zh) * 2021-01-15 2022-09-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跳频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5088226B (zh) * 2021-01-15 2024-03-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跳频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22213294A1 (zh) * 2021-04-07 2022-10-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时域资源分配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6477B (zh) 2023-06-20
WO2020199790A1 (zh) 2020-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00836B (zh) 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2637857B (zh) 一种共生网络中载波的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8633041B (zh) 接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和发送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US20210377936A1 (en) A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slot format configuration
WO2020199790A1 (zh)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09587729B (zh)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JP2022520920A (ja) 方法、端末デバイス、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1867118B (zh) 一种资源调度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09392113B (zh) 一种接收控制信息、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KR20210005259A (ko) 정보 전송 방법, 단말 장치, 및 네트워크 장치
KR20200044959A (ko) 신호 송신 방법, 관련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11757470B (zh)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1385880B (zh) 一种时域资源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0035548B (zh) 通信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4902592A (zh) 传输初始接入配置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12684B (zh) 一种应答反馈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2866949B (zh) 用于确定传输块大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139533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scheduling and transmission
JP2023502193A (ja) Nrサイドリンク通信におけるリソース予約周期用の方法
KR101764000B1 (ko) 단말들 간의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시스템정보 전송방법 및 장치
CN110731106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08207023B (zh) 一种用于窄带通信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5004828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KR102335764B1 (ko) 자원 패턴을 기반으로 d2d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1790841B1 (ko) 단말 간의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단말의 동작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