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0699B - 换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0699B
CN111750699B CN201910252137.9A CN201910252137A CN111750699B CN 111750699 B CN111750699 B CN 111750699B CN 201910252137 A CN201910252137 A CN 201910252137A CN 111750699 B CN111750699 B CN 1117506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groove
collecting
heat exchange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521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0699A (zh
Inventor
范学彬
董军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5213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06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06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06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06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06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包括:集流管,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彼此平行,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管壁设有贯通该管壁的第一孔;换热管为多个,换热管连接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端盖设在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一压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外侧,第一配管连接第一集流管和第一压板,第一配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压板的内腔和第一集流管的内腔,第一配管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压板相连。根据本发明的换热组件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

Description

换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便于换热器的换热介质的输入和输出,通常通过一个压板同时与输入管和输出管相连,然而,相关的换热器的压板与管路连接存在结构复杂不紧凑的问题。因此,存在改进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结构紧凑的换热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换热组件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彼此平行,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管壁设有贯通该管壁的第一孔;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彼此间隔开,每个所述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外侧;第一配管,所述第一配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一压板,所述第一配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压板的内腔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所述第一配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压板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换热组件,通过将第一配管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管壁的第一孔,第一配管的第二端为第一配管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盖延伸形成,由此,可以使得第一配管紧凑地位于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而且,第一配管可以将第一集流管与第一压板可靠地连通,降低换热组件的制造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盖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配合在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一端盖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端盖的第二槽,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一压板相连,所述第一配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槽贴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槽相对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槽具有朝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开口,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配管的外周面与所述开口的表面贴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盖朝向所述第一配管的一端设有底块,所述底块设有贯穿所述底块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槽配合形成供所述第一配管穿过的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端盖,所述第二集流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盖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二端盖设有第三槽,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配合在所述第三槽内;
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外侧;
第二配管,所述第二配管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二压板,所述第二配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或所述第二端盖相连,所述第二配管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压板相连,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二压板延伸,所述第二配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压板的内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换热组件还包括:分配管,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外侧,所述分配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所述分配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至少部分所述分配管容纳于所述第二集流管;
所述第二端盖还设有贯穿所述第二端盖的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三槽连通,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经所述第三槽从所述第二孔穿出;
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分配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配管的内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端盖包括本体和从所述本体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第三槽和所述第二孔设于所述本体,所述延伸部上设有贯穿所述延伸部的第四槽,所述第二配管穿过所述第四槽与所述第二压板相连,所述第二配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四槽贴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周面,或者,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端盖相连;所述第二支架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外周面,或者,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端盖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换热组件中,第一配管的第一端安装于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管壁的第一孔,第一配管的第二端为配管的第一端朝向第一端盖延伸形成,第一配管的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盖延伸且与第一压板相连,充分地利用了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周围空间,减小了换热组件的体积,即根据本发明的换热组件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底块与第一端盖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底块与第一端盖的配合后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端盖及底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底块及第一端盖下部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第一支架、底块配合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配管嵌入到第二槽及凹槽内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端盖与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端盖与第一支架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端盖与第一支架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换热组件中第一集流管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换热组件中第二集流管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端盖的剖视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集流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换热组件100,
第一集流管1,第一孔111,
第一端盖12,第一槽121,第二槽122,
第一支架13,底块14,凹槽141,
第一压板15,第一配管16,第三端盖17,第三支架18,
第二集流管2,
第二端盖21,第三槽211,第二孔212,本体213,延伸部214,第四槽215,
分配管22,第二支架23,第二压板24,第二配管25,第四端盖26,第四支架27,
换热管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包括:集流管、换热管3、第一端盖12、第一压板15和第一配管16。
其中,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彼此平行。第一集流管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如图15所示,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的管壁设有贯通该管壁的第一孔111。
换热管3为多个,多个换热管3彼此间隔开,每个换热管3连接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换热管3的内腔连通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第一端盖12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的端部。而且,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集流管1上的第一孔111位于多个换热管3外侧,即最外侧换热管3外侧,如图1所示,第一孔111位于最左侧换热管的左侧。
第一压板15沿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位于第一集流管1外侧。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沿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位于第一集流管1外侧不仅限于如图1所示的集流管的左侧,第一压板15可设置于环绕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的周侧的任何部位。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压板15位于第一集流管1左侧。
第一配管16连接第一集流管1和第一压板15,第一配管16的内腔连通第一压板15的内腔和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第一配管16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配管16的第一端安装于第一孔111,第一配管16的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盖12延伸且与第一压板15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通过将第一配管16的一端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孔111上,且第一配管16的另一端朝向设在第一集流管1的上述一端的第一端盖12延伸,由此,可以使得第一配管16紧凑地仅位于第一集流管1的上述一端处,而且,第一配管16可以将第一集流管1与第一压板15可靠地连通,降低换热组件100的制造难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换热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支架13,换热组件100通过第一支架13安装固定。可选地,第一支架13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的外周面,或者第一支架13与第一端盖12相连,或者第一支架13与换热组件100的其他部位相连。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支架13可以设置在换热组件100的任何部位,只要能起到固定换热组件100的作用即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间隔且大致水平布置。换热管3为多个且多个换热管3在竖直方向延伸,以将第一集流管1与第二集流管2连通。第一端盖12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一端盖12适于将第一集流管1的端部进行封堵。第一支架13适于支撑和安装整个换热组件100,第一支架13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第一端的外周,第一支架13上可以设置有与车架相连的紧固件。换热组件100通过第一支架13以固定于车辆。当然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不仅限于应用在车辆之中,第一支架的结构与换热组件100所应用的位置相匹配。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换热组件100作为车辆的换热器,第一支架13上形成有销子。在车辆的安装架上设置有与销子对应的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缓冲垫,缓冲垫可以为橡胶缓冲垫。销子与安装孔配合后以对换热组件100进行固定,换热组件100通过销子固定在车辆的安装架上。
第一配管16将第一集流管1和第一压板15连接。与相关技术相比,第一压板15与第一集流管1的位置关系改变,相应地,第一配管16的形状构造也相应改变。第一配管16将第一压板15的内腔与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连通,第一配管1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孔111,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盖12延伸并与第一压板15相连。
相关技术中,换热管在竖直方向延伸,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的换热组件,第一配管是从第一集流管的端部伸出后与第一压板相连。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压板15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上均与第一集流管1的距离较近,第一配管16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弯曲。因此,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的管壁设有贯通该管壁的第一孔111,第一配管16从第一孔111引出,第一孔111可以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的下侧壁。也就是说第一配管16的一端可以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一端的下侧壁,第一配管16充分利用了第一集流管1第一端下侧的空间,第一配管16可以在第一集流管1第一端的下侧进行折弯,以与第一压板15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的一端的下侧未设有换热管,因此在第一集流管1的一端的下侧具有较大的空间。将第一配管16从第一集流管1的一端的下侧引出,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第一集流管1的一端的下侧的空间。使第一配管16、第一压板15以及第一端盖12之间的布置更加紧凑,更加合理的利用了第一集流管1的一端的下侧的空间,减小了换热组件100的体积。
如图9和图10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端盖12设有第一槽121,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的端部配合在第一槽121内。第一端盖12设有贯穿第一端盖12的第二槽122,第一配管16的第二端穿过第二槽122与第一压板15相连,第一配管16至少部分与第二槽122贴合。
如图10所示,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与第一端盖12的第一槽121配合。第一槽121的形状与第一集流管1端部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第一槽121截面的形状与第一集流管1截面的形状大小相匹配,以使第一集流管1的端部可以插入到第一槽121中。
具体地,当第一集流管1构造为圆管时,第一槽121可以构造为开口朝向水平方向的圆槽,第一集流管1的一端可以构造为圆筒状结构,圆筒外周壁的直径与圆槽内周壁的直径相同。第一集流管1的一端可以插入到第一槽121中,圆筒的外周壁与第一槽121的内周壁紧贴。其中,第一集流管1的表面具有钎料复合层。在进炉钎焊时,第一集流管1的外周壁与第一槽121的内周壁焊接固定,以将第一集流管1的一端完全封堵。
第一端盖12适于封堵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使第一端盖12将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封堵,在第一端盖12的下侧设置有第二槽122。可选地,第二槽122为通槽,第一配管16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连通,在第一配管16朝向第一压板15弯折延伸的路径上,第一配管16的第二端与第二槽122配合。第二槽122适于固定第一配管16,使第一配管16稳定地设置于第一端盖12,第二槽122适于限制第一配管16的移动,提高了第一配管16的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端盖12与第一支架13相连,第一支架13设置在第一端盖12的上侧且沿竖直向上延伸。第一支架13适于支撑换热组件100,而换热器组件100可以作为车辆的换热器,第一支架13可以构造为销子且适于与车架配合,以将换热组件100固定在车辆上。当然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不仅限于应用在车辆中,而第一支架13的结构与换热组件100所应用的位置相匹配。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槽122相对于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
具体地,第二槽122贯通第一端盖12的下侧,第二槽122具有朝向上侧倾斜的趋势。也就是说第二槽122朝向第一支架13的方向倾斜。由于第一配管16的另一端朝向第一压板15的方向弯曲延伸。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配管16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的下端,第一配管16首先向下延伸一段距离后,再弯折朝上延伸,以与第一压板15相连。第二槽122适于与第一配管16弯折后向上延伸的部分配合,因此第二槽122可以朝向上侧倾斜,使第一槽121与第一配管16之间更好地贴合,提高第一配管16的可靠性,减少第一配管16发生移动的情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槽122具有朝第二集流管2的开口,至少部分第一配管16的外周面与开口的表面贴合。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槽122可以构造为半圆形槽,第二槽122朝下的部分设置有开口,以方便于第一配管16至少部分嵌入到第二槽122中。第二槽122的侧壁面构造与第一配管16构造相匹配。可选地,第二槽122的侧壁面构造为弧形面,第一配管16构造为柱状。第一配管16的上侧适于嵌入第二槽122中,第二槽122的侧壁面与第一配管16的上半部分贴合,第二槽122的尺寸与第一配管16的尺寸像匹配,第一配管16与第二槽122之间的配合紧密牢靠,可以有效地限制第一配管16的移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端盖12的朝向第一配管16的一端还设有底块14。底块14设有贯穿底块14的凹槽141,凹槽141与第二槽122配合形成供第一配管16穿过的通孔。底块14上的凹槽141的开口朝向上侧,底块14的凹槽141开口与第二槽122的开口大致对齐,底块14的凹槽141与第一配管16的下半部分尺寸形同。可选地,底块14的凹槽141的侧壁构造为弧形面,第一配管16与第二槽122配合后,底块14适于从下侧与第一配管16配合。第一配管16的上半部分嵌入到第二槽122内,第一配管16的下半部分嵌入到底块14的凹槽141,底块14的上侧壁与第一端盖12的下侧面止抵,第二槽122与底块14的凹槽141形成通孔,以进一步限制第一配管16,保证第一配管16的可靠性。
其中,底块14与第一端盖12的下侧面之间可以焊接固定,以将第一配管16固定在第一端盖12的底部与底块14配合所形成的通孔中。在上述实施例中,底块14与第一端盖12下侧面的固定方式、不局限于焊接固定。
如图4所示,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第一端盖12包括本体部和限位部,本体部上设置有第一槽121,限位部设置在本体部的下侧,且限位部上设置有朝下开口的第二槽122。底块14设有贯穿底块14的凹槽141,凹槽141与第二槽122配合形成供第一配管16穿过的通孔。底块14上的凹槽141的开口朝向上侧,底块14的凹槽141开口与限位部上第二槽122的开口大致对齐,底块14的凹槽141与第一配管16的下半部分尺寸形同。可选地,底块14的凹槽141的侧壁构造为弧形面,第一配管16与第二槽122配合后,底块14适于从下侧与第一配管16配合。第一配管16的上半部分嵌入到第二槽122内,第一配管16的下半部分嵌入到底块14的凹槽141,底块14的上侧壁与限位部的下侧面止抵,第二槽122与底块14的凹槽141形成通孔,以进一步限制第一配管16,保证第一配管16的可靠性。
其中,本体部与限位部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底块14直接与限位部固定配合;本体部与限位部可以是分体式结构,限位部与底块14先进行固定,再将限位部与本体部固定;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底块14与限位部之间、限位部与本体部之间可以为焊接固定或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本申请不予限制。
如图6-8所示,是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第一端盖12包括本体部和限位部,本体部上设置有第一槽121,限位部设置在本体部的下侧,且限位部上设置有朝下开口的第二槽122,本体部的下侧还设置有矩形框架,矩形框架适于限制限位部与底块14的位置。在第一配管16的安装过程中,第一配管16可以首先穿过设置在第一端盖12本体部下侧的矩形框架,在将限位部和底块14嵌入到矩形框架中,以使底块14的凹槽141、限位部上的第二槽122与第一配管16配合,以限制第一配管16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换热组件100还包括第二端盖21、第二压板24和第二配管25。其中,第二集流管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端盖21设在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二端盖21设有第三槽211,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的端部配合在第三槽211内。
第二压板24沿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位于第二集流管2外侧。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沿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位于第二集流管2外侧不仅限于如图1所示的第二集流管2的左侧,第二压板24可设置于环绕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的周侧的任何部位。第二配管25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配管25的第一端与第二集流管2相连,第二配管25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连通,第二配管25的第二端与第二压板24相连,第二配管25的第二端朝向第二压板24延伸,第二配管25的内腔和第二压板24的内腔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地实施例,换热组件100还包括第二支架23,换热组件100通过第二支架23安装固定。可选地,第二支架23设在第二集流管2的一端的外周面,或者第二支架23与第二端盖21相连,或者第二支架23与换热组件100的其他部位相连。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二支架23可以设置在换热组件100的任何部位,只要能起到固定换热组件100的作用即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的管壁设有贯通该管壁的第三孔(图中未示出),第二配管25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孔。第二配管25的第二端朝向第二压板24弯曲延伸且与第二压板24相连,第二配管25的内腔连通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和第二压板24的内腔。
如图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端盖21适于将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封堵,第二端盖21上的第三槽211的形状大小相匹配。
具体地,当第二集流管2构造为圆管时,第三槽211可以构造为开口朝向水平方向的圆槽,第二集流管2的一端可以构造为圆筒状结构,圆筒外周壁的直径与圆槽内周壁的直径相同。第二集流管2的一端可以插入到第三槽211中,圆筒的外周壁与第三槽211的内周壁紧贴。其中,第二集流管2的表面具有钎料复合层。在进炉钎焊时,第二集流管2的外周壁与第三槽211的内周壁焊接固定,以将第二集流管2的一端完全封堵。当然第二集流管2一端的截面的形状不仅限于圆形,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第三槽211与第二集流管2一端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二端盖21还包括贯穿第二端盖21的第二孔212,第二孔212与第三槽211连通。第二配管25的第一端经过第三槽211从第二孔212穿出,第二配管25的第一端与第二集流管2相连。第二配管25的第二端与第二压板24相连,第二配管25的内腔连通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和第二压板24的内腔。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为满足换热组件100在不同工况下的冷媒分配,可选地,换热组件100还包括分配管22,分配管22的第一端位于第二集流管2的外侧,分配管22的第二端位于第二集流管2内。分配管22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连通,至少部分分配管22容纳于第二集流管2。
第二端盖21还包括贯穿第二端盖21的第二孔212,第二孔212与第三槽211连通。分配管22的第一端经过第三槽211从第二孔212穿出,分配管22的第一端与第二配管25的第一端相连,分配管22的内腔和第二配管25的内腔连通。
可选地,将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可以嵌入到第三槽211中,以适于第二端盖21将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封堵。第三槽211的底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孔212,第二孔212贯通第三槽211的底壁。分配管22可以设置在第二孔212中,以使分配管22与第二集流管2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支架23可以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第一端的下侧,或者第二支架23直接设置在第二端盖21的下侧。第二支架23适于支撑换热组件100,而换热器组件100可以作为车辆的换热器。第二支架23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销子,使第二支架23适于与车身连接,以对换热组件100的下端进行固定。当然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不仅限于车辆,而第二支架的结构与换热组件100所应用的位置相匹配。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换热组件100作为车辆的换热器,第二支架23上形成有销子。在车辆的安装架上设置有与销子对应的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缓冲垫,缓冲垫可以为橡胶缓冲垫。销子与安装孔配合后以对换热组件100进行固定,换热组件100通过销子固定在车辆的安装架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压板24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间隔设置,第二压板24与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且第二压板24与第二集流管2在高度方向交错开。第二配管25的第一端与分配管2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配管25的内腔和分配管22的内腔连通,第二配管25的第二端与第二压板24相连,第二配管25适于将第二压板24与分配管22导通。由于第二压板24与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并没有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分配管22的第一端与第二压板24的进口之间也不在同一水平面内。因此需要第二配管25弯折以将分配管22的第一端与第二压板24连通,第二压板24一般设置在分配管22第一端的上侧,第二配管25的第一端与分配管22的第一端连通后先水平延伸一段距离后再向上侧延伸,倾斜延伸一端距离后再沿水平方向延伸,使第二配管25的第二端与第二压板24导通。
如图13和图1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二端盖21包括本体213和从本体213向外延伸的延伸部214,第三槽211和第二孔212设于本体213。延伸部214上设有贯穿延伸部214的第四槽215,第二配管25穿过第四槽215与第二压板24相连,第二配管25至少部分与第四槽215配合。
具体地,延伸部214设置在本体213的上侧,且延伸部214适于朝向远离第二集流管2第一端的方向延伸,第四槽215设置在延伸部214的自由端。可选地,第四槽215构造为通槽,且第四槽215与第二配管25的外表面的形状适配,第四槽215的侧壁可构造为圆弧形,圆弧形适于贴合在第二配管25的外周壁上,第四槽215可以限制第二配管25的移动,保证第二配管25的位置可靠稳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延伸部214的外侧还设置有配合块,配合块设有贯穿配合块的凹槽。凹槽与第四槽215配合形成供第二配管25穿过的通孔,配合块上的凹槽的开口与第四槽215的开口正对且大致对齐,配合块的凹槽与第二配管25的直径大致相同。可选地,配合块的凹槽的侧壁构造为弧形面,第二配管25与第四槽215配合后,配合块与延伸部214的外侧壁贴合,以使第二配管25嵌入到配合部的凹槽中,以进一步对第二配管215进行固定。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换热组件100还包括第三端盖17和第四端盖26。第三端盖17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端的端部,第四端盖26设在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端的端部。第三端盖17适于将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端进行封堵,第四端盖26适于将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端进行封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换热组件100还包括第三支架18和第四支架27,换热组件100通过第三支架18和第四支架27安装固定。可选地,第三支架18设在第一集流管1的外周面,或者第三支架18与第三端盖17相连,或者第三支架18与换热组件100的其他部位相连。可选地,第四支架27设在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端的外周面,或者第四支架27与第四端盖26相连,或者第四支架27与换热组件100的其他部位相连。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23、第三支架18、第四支架27均可以设置在换热组件100的任何部位,四个支架共同作用,只要能起到固定换热组件100的作用即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地实施例,第一支架13设置在第一端盖12上,第二支架23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第一端的下侧,第三支架18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第二端的上侧,第四支架27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第二端的下侧。
换热器组件作为车辆的换热器,在此实施例中,第三支架18适于支撑第一集流管1第二端的上侧。第三支架18上可以构造有沿竖直向上延伸的销子,第三支架18适于将换热组件100中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端固定在车身上;当然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不仅限于车辆,而第三支架18的结构与换热组件100所应用的位置相匹配。
进一步地,在换热器组件作为车辆的换热器的实施例中,第四支架27上设置有沿竖直向下延伸的销子,第四支架27适于将换热组件100中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端固定在车身上。当然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不仅限于车辆,而第四支架27的结构与换热组件100所应用的位置相匹配。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换热组件100作为车辆的换热器,第三支架18和第四支架27上形成有销子,在车辆的安装架上设置有与销子对应的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缓冲垫,缓冲垫可以为橡胶缓冲垫。销子与安装孔配合后以对换热组件100进行固定,换热组件100通过销子固定在车辆的安装架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集流管1第一端的管壁设置有第一孔111,第一配管16的一端与第一孔111连通,为保证换热组件100的换热效率,不能减少换热管3的数量。可选地,通过适当延长第一集流管1长度的方式为第一孔111的开设留有足够的空间。第一集流管1长度延长,第二集流管2长度不变,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大于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第一集流管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集流管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端和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端对齐,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位于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的外侧。
下面根据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3、图12-图1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包括:上下间隔开且平行设置的第一集流管1与第二集流管2,第一集流管1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设置有多个换热管3,且多个换热管3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在水平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每根换热管3将第一集流管1与第二集流管2连通。
在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一端盖12,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三端盖17。第一端盖12内设置有与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配合的第一槽121,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与第一槽121配合以将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封堵。
第三端盖17适于将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端封堵;第一端盖12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槽122,第二槽122构造为通槽。第一集流管1第一端的下侧设置有第一孔111,第一配管16的一端与第一孔111连通。第一配管16向下弯折一端距离后再向上弯折,最终第一配管16的第二端朝向水平方向,其中第一配管16与第二槽122配合。
换热组件100还包括底块14,底块14上设置有凹槽141,凹槽141适于与第二槽122配合形成通孔,以进一步限制第一配管16,保证第一配管16的位置可靠稳定。第一配管16的另一端(第二端)与第一压板15连通,第一配管16可以将第一集流管1与第一压板15连通。
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的第一支架13设置于第一端盖12。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端的上侧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支架23。第一支架13和第二支架23上均设置有朝向上侧延伸的销子,销子可以用于将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在车身上。
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端与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端对齐,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的内侧。也就是说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小于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端盖21。第二端盖21包括本体213和延伸部214,本体213上设置有与第二集流管2第一端配合的第三槽211,第三槽211适于将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封堵。在第三槽211的底壁上设置有贯通第三槽211底壁的第二孔212,第二孔212适于与分配管22配合,以使分配管22与第二集流管2连通。延伸部214设置在本体213的上侧,延伸部214首先向上延伸一端距离后再朝向远离第二集流管2第一端的方向延伸,延伸部214的自由端形成有第四槽215。
分配管22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的外侧,分配管22的第二端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的腔体内。分配管22通过第二孔212穿过第二端盖21,分配管22的第一端与第二配管25相连。第二配管25沿远离第二集流管2第一端且向上的方向延伸一端距离后,第二配管25再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配管25的第一端与分配管2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配管25的第二端与第二压板24相连。第二集流管2通过分配管22、第二配管25与第二压板24连通。
第二配管25沿远离第二集流管2第一端且向上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配合在延伸部214的第四槽215内,第四槽215的侧壁与第二配管25贴合,以限制第二配管25的位置。
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端的下侧设置有第二支架23,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端的下侧设置有第四支架27。第二支架23和第四支架27上均设置有向下延伸的销子,以适于将第二集流管2固定在车身上。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组件100中各个零部件间的固定方法,但各个零件间固定的方法并不唯一,下述方法仅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
第一配管16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孔111配合,且第一配管16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孔111焊接固定。第一集流管1的表面带有钎料复合层,在进炉钎焊时,钎料复合层融化可以填补第一孔111与第一配管16一端之间的间隙。第二端盖21下侧的第二槽122构造为斜槽,且斜槽的表面没有钎料复合层,第一配管16与第二槽122之间无法焊接。在换热组件100出炉后再将第一配管16与第二槽122之间进行火焰钎焊焊接。第一配管16的第二端与第一压板15之间没有钎料复合层,在换热组件100出炉后再进行火焰钎焊焊接。
第二集流管2插入第二端盖21的第三槽211中,且第二集流管2内部的分配管22穿过第二孔212,从而将第二端盖21的位置固定,第二端盖21不会以第二集流管2的轴向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第二集流管2表面带有钎料复合层,进炉钎焊时可以保证第二端盖21将第二集流管2封堵。分配管22与第二孔212之间没有钎料复合层,需要在需通过火焰钎焊将分配管22和第二孔212焊接在一起。从第二孔212穿出的分配管22插入第二配管25的第一端,然后穿过第二端盖21的延伸部214的自由端的第四槽215,第四槽215为斜槽,第二配管25需经过折弯才可和第二压板24连接。由于分配管22外表面、第二配管25的外表面及其第二孔212的内表面、第二压板24、第二端盖21上第四槽215的表面皆无钎料复合层,第二配管25和分配管22、第二端盖21的第四槽215与第二配管25、第二配管25和第二压板24之间的焊接需通过火焰钎焊焊接。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可以作为车辆的冷凝器或蒸发器,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零件的数量以及种类较少,降低换热组件100的成本,减少需焊接连接的零件数量,降低加工的难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彼此平行,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管壁设有贯通该管壁的第一孔;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彼此间隔开,每个所述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
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一端盖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配合在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一端盖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端盖的第二槽,所述第二槽相对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
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外侧;
第一配管,所述第一配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一压板,所述第一配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压板的内腔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所述第一配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压板相连;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一压板相连,所述第一配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槽贴合,所述第一端盖朝向所述第一配管的一端设有底块,所述底块设有贯穿所述底块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槽配合形成供所述第一配管穿过的通孔;
第二端盖,所述第二集流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盖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二端盖设有第三槽,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配合在所述第三槽内;
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外侧;
第二配管,所述第二配管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二压板,所述第二配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所述第二配管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压板相连,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二压板延伸,所述第二配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压板的内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具有朝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开口,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配管的外周面与所述开口的表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配管,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外侧,所述分配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所述分配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至少部分所述分配管容纳于所述第二集流管;
所述第二端盖还设有贯穿所述第二端盖的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三槽连通,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经所述第三槽从所述第二孔穿出;
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分配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配管的内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盖包括本体和从所述本体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第三槽和所述第二孔设于所述本体,所述延伸部上设有贯穿所述延伸部的第四槽,所述第二配管穿过所述第四槽与所述第二压板相连,所述第二配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四槽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周面,或者,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端盖相连;所述第二支架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外周面,或者,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端盖相连。
CN201910252137.9A 2019-03-29 2019-03-29 换热组件 Active CN1117506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2137.9A CN111750699B (zh) 2019-03-29 2019-03-29 换热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2137.9A CN111750699B (zh) 2019-03-29 2019-03-29 换热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0699A CN111750699A (zh) 2020-10-09
CN111750699B true CN111750699B (zh) 2022-04-05

Family

ID=72672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2137.9A Active CN111750699B (zh) 2019-03-29 2019-03-29 换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069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98206B2 (en) * 2006-02-07 2010-09-21 Showa Denko K.K.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826365B1 (ko) * 2012-05-04 2018-03-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CN102829577A (zh) * 2012-08-26 2012-12-19 浙江富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焊接工艺
CN106288522B (zh) * 2015-05-25 2019-02-01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和具有它的热泵系统
CN106524602A (zh) * 2016-11-11 2017-03-22 深圳智焓热传科技有限公司 二相流散热系统
CN207815783U (zh) * 2017-12-01 2018-09-0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0699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64573B1 (en) Flanged connection for heat exchanger
US7131293B2 (en) Dryer integrated condenser of a refrigerating system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US9448016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baffle thereof
US7568520B2 (en) Oil cooler
US9644897B2 (en) Heater core with dual plate pipe connector
KR980010313A (ko) 수액기 일체형 응축기
US10401095B2 (en) Heat exchanger
US6206089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386125B2 (en) Heat exchanger having fitting assembly
CN111750699B (zh) 换热组件
JP2010105656A (ja) レシーバタンク
CN101120224A (zh) 为热交换器容纳流体的箱,特别是用于热交换器组件的热交换器,特别是以单芯体为形式的热交换器组件
EP1612501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heat exchanger tank and connector
CN216845766U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EP0809082A2 (en) Oil cooler with improved coolant hose connection
JPH04359796A (ja) 熱交換器
KR101385019B1 (ko) 복합 열교환기
US20080073068A1 (en) Radiator
CN114739201B (zh) 一种车辆的换热器总成及车辆
CN216592349U (zh) 管路装置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US20070068660A1 (en) Heat exchanging unit for motor vehicles
US20080230214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20541804U (zh) 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JP2005315501A (ja) 受液器付き熱交換器
JPH11351780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