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6040A - 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6040A
CN111746040A CN202010654033.3A CN202010654033A CN111746040A CN 111746040 A CN111746040 A CN 111746040A CN 202010654033 A CN202010654033 A CN 202010654033A CN 111746040 A CN111746040 A CN 1117460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ixedly connected
support
chai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540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勇华
余世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ang Zhizao Shangh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ang Zhizao Shangh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ang Zhizao Shangh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ang Zhizao Shangh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5403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460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46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0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30Feeding material to pr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32Discharging pr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包括上料端提升机组件、第一皮带机组件、第一机器人组件、双层倍速链组件、移载机组件、下料端提升机组件、第二机器人组件、第二皮带机组件、模压机组件和上料机组件,所述上料端提升机组件一端与第一皮带机组件一端固定连接,该发明通过各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劳动力,通过机器人组件中吸盘的设置,实现了吸盘吸取面团了成品,避免了机械抓夹取造成的产品损伤,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通过各组件地脚的设计,有利于根据安装平面的高度调节各组件的高度,有利于提高装置的适用范围,极大地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餐盒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背景技术
一次性快餐盒已由泡沫饭盒转向环保饭盒,原来的泡沫饭盒由于不耐高温,且制作过程对环境造成破坏被淘汰,取而待之的有塑料饭盒,纸制饭盒,木制饭盒,降解饭盒等等。其中,塑料具有毒性较低、熔点较高、可塑性强、生产简便及相对成本较低等特点,因而成了制造一次性快餐盒的主流材料,PP聚丙烯,具有机械性能和热性能,适合饭菜的包装。餐盒分为环保餐盒,主要有塑料类,纸类、淀粉类及稀有金属类。
现如今一次性餐盒需要大批量的生产,一般的手工作坊和单个机器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所以要开发一条生产线来满足生产的需要,一般的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不够高,大部分步骤要需要人工参与,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劳动成本;一般的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的机器人采用机械爪抓取餐盒,力度较大容易造成餐盒损坏,从而造成产品不良率更加,降低了产品总体的质量;一般的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各个部件的布局不合理,只能对一台成型机实现自动化,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产能低下;一般的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各部件高度不能调节,只能在单一高度工作面工作,遇到不平地面或者平台时没法使生产线保持水平,实用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包括上料端提升机组件、第一皮带机组件、第一机器人组件、双层倍速链组件、移载机组件、下料端提升机组件、第二机器人组件、第二皮带机组件、模压机组件和上料机组件,所述上料端提升机组件一端与第一皮带机组件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上料端提升机组件由第一液压伸缩杆、第一辅助支撑脚、第一光电支架、顶升板、顶升安装板、第一挡板、提升机框架、第一封板、第二封板、第三封板、第四封板、导向轴、围栏安装板、第一围栏、第二围栏、第三围栏、顶升输送机、第一浮动接头和线性轴套组成,所述第一辅助支撑脚顶部与提升机框架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提升机框架底部一侧与第二封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提升机框架中心一侧与第一封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封板一侧顶部与第一光电支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封板底部中心与第一液压伸缩杆一端焊接,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输出端与第一浮动接头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浮动接头另一端与顶升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另一端贯穿连接在第一挡板中心,所述第一挡板顶部四角位置与导向轴底端焊接,所述导向轴另一端贯穿第一封板,且导向轴中上部套接有线性轴套,所述线性轴套底部与顶升安装板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顶升安装板底部与第一封板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提升机框架中上部一侧安装有第三围栏,所述提升机框架顶部安装有第一围栏,所述提升机框架位于第三围栏相邻一侧安装有第二围栏,所述第一围栏、第二围栏和第三围栏分别通过围栏安装板安装在提升机框架上,所述顶升板顶部与顶升输送机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顶升输送机顶部一侧与提升感应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顶升输送机四角通过齿轮与提升机框架一侧齿轮啮合,所述提升机框架底部一侧与第二封板外圆周四角焊接,所述提升机框架中下部一侧与第三封板一侧焊接,所述提升机框架位于第三封板一侧与第四封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上料端提升机组件一端与第一皮带机组件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皮带机组件由送料机架、主动侧板、第一深沟球轴承、第一主动滚筒、第一电机、电机安装板、调速面板、加紧板、第一牵引滚筒、第一从动侧板、第一从动滚筒、第一皮带、支撑腿、支撑杆、第二辅助支撑脚、第一导向板、编码器支架、旋转编码器、料箱、第二光电支架、第一光电传感器和链罩组成,所述送料机架一端的两侧均与主动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送料机架顶部的两角均与第一导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且送料机架顶部的一侧与编码器支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编码器支架顶部的中心固定安装有旋转编码器,所述送料机架底部的一侧均匀安装有四个支撑腿,且送料机架底部的另一侧均匀安装有两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辅助支撑脚,所述送料机架一端的正下方设置有料箱,且送料机架两端的两侧均与第二光电支架一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光电支架一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光电传感器,所述主动侧板另一端的侧面通过第一深沟球轴承固定安装有第一主动滚筒,所述第一主动滚筒一端的外圆周上固定套接有第一从动链轮,且第一从动链轮的外圆周齿廓与第一链条的一端内圆周齿廓啮合,且第一链条的另一端内圆周齿廓与链条传动轮的外圆周齿廓啮合,且链条传动轮固定套接在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电机安装板正面的一侧,所述电机安装板背面的另一侧与调速面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安装板背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链罩,且电机安装板的顶部与加紧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加紧板的侧面与送料机架一端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送料机架中段的内侧均匀安装有若干个第一牵引滚筒,且送料机架另一端的两侧均与第一从动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侧板另一端的侧面通过第一深沟球轴承固定安装有第一从动滚筒,所述第一从动滚筒的外圆周与第一皮带一端的内圆周固定套接,所述第一皮带另一端的内圆周与第一主动滚筒的外圆周固定套接,且第一皮带中段的内圆周与第一牵引滚筒的外圆周固定套接,所述第一皮带机组件一侧设置有第一机器人组件;
所述第一机器人组件由机器臂主体、机器人支架、拉杆、快换轴套、机器人安装板、吸盘安装板、第一垫板、电磁阀安装板、第一吸盘、第一真空发生器、第一两通电磁阀、地脚螺栓、第一接头、第一直角接头、第二直角接头、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和固定板组成,所述第一垫板通过地脚螺栓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顶部与机器人支架底部焊接,所述机器人支架顶部与机器人安装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机器人支架靠近底部侧壁与第一支撑臂焊接,所述机器人支架位于第一支撑臂相邻一侧与第二支撑臂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机器人支架靠近顶部一侧与拉杆固定焊接,所述机器人安装板顶部中心一侧与机器臂主体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机器臂主体输出端底部与快换轴套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快换轴套底部与吸盘安装板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吸盘安装板底部均匀设置有四个第一吸盘,所述吸盘安装板顶部一侧与电磁阀安装板底部焊接,所述电磁阀安装板顶部与第一两通电磁阀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两通电磁阀一侧与第一真空发生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真空发生器顶部与第二直角接头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直角接头一侧设置有第一直角接头,所述第一两通电磁阀另一侧与第一接头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机器人组件一侧设置有上料机组件,所述第一机器人组件一侧设置有移载机组件;
所述移载机组件由地脚、拖链、横移感应架、限位板、第一限位挡块、第二限位挡块、第二垫板、第一垫块、安装架、线槽支撑板、第一线槽、第二线槽、移载机框架、固定支撑板、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支撑方管、Z轴立柱、第二挡板、第三限位挡块、拖链连接板、拖链支撑架、X轴横柱、阻挡座、第一安装连接件、第二安装连接件、安装盘、第二垫块、多管路气排、气动支架、第二真空发生器、第二两通电磁阀、气缸连接件、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堵头、第二接头、油压缓冲器、第二浮动接头、第三浮动接头、滑块、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二吸盘、第三直角接头、第四直角接头、升降感应器、接近开关、第一感应板、横移感应器、第一回转支架、第二回转支架、第三回转支架、第一导块、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二导块组成,所述移载机框架底部四角位置固定连接有地脚,所述地脚底部与第二垫板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移载机框架中下部一侧与第一横梁一侧焊接,所述第一横梁顶部中心与第一安装连接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移载机框架中上部一侧与第二横梁一侧焊接,所述第二横梁顶部中心一侧与第二安装连接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连接件一侧与第二垫块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移载机框架顶部与拖链支撑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拖链支撑架顶部一侧安装有第一限位挡块,所述拖链支撑架位于第一导轨相邻一侧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一限位挡块一侧与第一导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底部与拖链支撑架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上方有滑块,所述滑块顶部与第一导块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块顶部与X轴横柱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所述X轴横柱一侧侧壁与限位板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相邻一侧与横移感应架一侧焊接,所述横移感应架另一侧与横移感应器固定连接,所述X轴横柱顶部中心一侧与拖链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拖链底部与第二线槽顶部贴合,所述第二线槽底部与拖链支撑架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线槽一端与拖链连接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拖链连接板另一端与第一线槽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线槽一侧均匀设置有若干线槽支撑板,所述第一线槽一侧与线槽支撑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线槽支撑板另一端与移载机框架一侧固定连接,所述X轴横柱顶部中心与气缸连接件底部焊接,所述气缸连接件顶部与第一气缸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输出端与第三浮动接头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浮动接头顶部与Z轴立柱顶部一侧地面固定连接,所述Z轴立柱中上部一侧与第二限位挡块一侧固定连接,所述Z轴立柱中上部一侧中心与第三限位挡块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挡块底部与第二导轨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轨一侧与Z轴立柱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轨一侧另一侧设置有滑座,且滑座一侧与第二导块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块中心一侧与第二浮动接头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浮动接头另一端与第二连接块一侧焊接,所述第二连接块另一侧与第二气缸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另一端与第一连接块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另一侧与固定支撑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撑板另一端与拖链支撑架一侧固定连接,所述Z轴立柱一侧底部与第一感应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感应板底部与接近开关顶部固定连接,所述Z轴立柱另一侧底部与阻挡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阻挡座中心一侧与第三回转支架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回转支架底部与油压缓冲器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油压缓冲器中部与第一回转支架一侧套接,所述第一回转支架另一侧顶部与阻挡座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阻挡座底部一侧与第一垫块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阻挡座位于Z轴立柱相对一侧与第二回转支架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垫块底部与安装盘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盘底部安装有支撑方管,所述支撑方管底部一侧安装有多管路气排,且多管路气排一侧与堵头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堵头一端与第三直角接头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方管底部均匀安装有若干气动支架,所述支撑方管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两通电磁阀,所述第二两通电磁阀一侧与第二真空发生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真空发生器顶部与第四直角接头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真空发生器底部一侧与第二接头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方管两端底部与安装架顶部中心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吸盘,所述第二吸盘底部一侧固定安装有升降感应器,所述移载机组件底部设置有双层倍速链组件,所述移载机组件一侧设置有下料端提升机组件,所述下料端提升机组件一侧设置有第二机器人组件,所述第二机器人组件一侧设置有第二皮带机组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上料机组件由分切机、支撑座、第二电机、转盘、传送带和风扇组成,支撑座顶部与分切机底部固定连接,且分切机输出通过管道与转盘连接,转盘一侧与传送带一侧固定连接,且传送带另一侧与机器人安装板固定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模压机组件由螺纹杆、压板、模具板、支架、底座和第三电机组成,底座顶部四角位置分别与第三电机底部固定连接,第三电机输出端与螺纹杆固定连接,且底座两侧设置有支架,支架一侧与模具板一侧固定连接,且模具板顶部与压板底部贴合,压板底部四角位置设置有螺母块,螺纹杆贯穿模具板和压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双层倍速链组件由第四电机、倍速链导向块、倍速链、卧式阻挡器、第一倍速线型材、回程托规、侧边垫条、链条托规、第一主动链轮、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挡板、阻挡安装板、第三连接板、第三垫板、第四垫板、动力轴、轴端挡片、导向块安装件、气缸安装件、第二支持板、第二感应板、第三光电支架、托盘、主链轮、倍速链张紧头、对射传感器、带座轴承、第三气缸和第二倍速线型材组成,所述第一支撑架中心固定焊接有第二支持板,所述第二支撑架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持板,所述第二支持板顶部与第四电机顶部焊接,所述第四电机一侧设置有轴端挡片,所述第二支持板顶部一侧焊接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顶部与第一倍速线型材中心一端底部焊接,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一端与导向块安装件一侧贴合,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底部设置有第二倍速线型材,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中部,所述第二倍速线型材安装在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顶部,所述导向块安装件一侧与倍速链导向块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倍速链导向块一侧与倍速链张紧头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倍速链张紧头与第二支撑架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位于第四电机位置底部与第三垫板底部焊接,所述第三垫板顶部与第四垫板底部焊接,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位于倍速链张紧头一侧底部与第三连接板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轴端挡片一侧与动力轴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动力轴一端靠近轴端挡片位置套接有带座轴承,所述带座轴承底部与第二支持板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轴中心一端套接有第一主动链轮,所述第一主动链轮与第四电机输出端通过链条连接,所述动力轴一侧设置有第三挡板,且第三挡板底部与第二支持板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轴位于轴端挡片与带座轴承之间套接有主链轮,所述主链轮外圆周与倍速链一侧啮合,所述倍速链位于第一倍速线型材内部,且倍速链另一侧与倍速链张紧头啮合,所述倍速链顶部与托盘底部贴合,所述托盘一侧设置有侧边垫条,所述倍速链内圆周底部与链条托规顶部贴合,所述链条托规固定安装在第一倍速线型材内,所述倍速链外圆周底部与回程托规顶部贴合,所述回程托规安装在第一倍速线型材内,所述第二支撑架顶部一侧与阻挡安装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阻挡安装板顶部中心一侧与卧式阻挡器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顶部一侧设置有第二感应板,且第一倍速线型材一侧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底部与第二连接板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底部一侧均匀设置有若干对射传感器,所述第二倍速线型材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顶部与气缸安装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安装件顶部与第二倍速线型材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安装件一侧设置有大模块装配,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与第二连接板相对一侧侧壁设置有第三光电支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皮带机组件由电机支架、第五封板、吊装板、丝杆、张紧板、从动轴、方形座轴承、主动轴、第二从动链轮、第二主动链轮、第五电机、出料机架、上安装板、下安装板、第二牵引滚筒、第二从动侧板、第二深沟球轴承、轴用弹性挡圈、第二从动滚筒、第二主动滚筒、第三辅助支撑脚、连接端板、连接底板、第四挡板、第二导向板、第四光电支架和第二光电传感器组成,所述电机支架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五封板,所述电机支架底部的四角均固定安装有第三辅助支撑脚,且电机支架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安装有吊装板,所述吊装板正面和背面的一侧和顶端和分别通过丝杆和张紧板均匀安装有四个从动轴,且吊装板正面和背面的另一侧通过方形座轴承固定安装有主动轴,所述主动轴的一端固定套接有第二从动链轮,所述第二从动链轮的外圆周齿廓与第二链条一端的内圆周齿廓啮合,且第二链条另一端的内圆周齿廓与第二主动链轮的外圆周齿廓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链轮固定套接在第五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五电机的底部与电机支架内壁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支架外壁的顶部与出料机架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出料机架中段的两侧和底部分别均匀安装有若干个连接端板和连接底板,且出料机架一端的顶部与第四挡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挡板的顶部均匀安装有若干个第二导向板,所述出料机架中段的内侧通过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均匀安装有若干个第二牵引滚筒,且出料机架的两端均通过第二从动侧板固定安装有从动轴,所述出料机架一端的两侧与第四光电支架一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光电支架一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光电传感器,所述从动轴和主动轴的中段均通过第二深沟球轴承和轴用弹性挡圈分别固定套接有第二从动滚筒和第二主动滚筒,所述第二从动滚筒、第二牵引滚筒和第二主动滚筒的外圆周分别与第二皮带一端、中段和另一端的内圆周固定套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上料端提升机组件和下料端提升机组件结构完全相同,且呈对称分布。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机器人组件和第二机器人组件结构相同,且第二机器人组件安装在第二皮带机组件一侧,所述第二机器人组件有两个。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移载机组件和模压机组件均有八个,且呈对称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该发明通过上料机组件自动上料,第一皮带机组件运送到第一机器人组件位置后第一机器人组件将面团夹取到托盘上,随后移载机将面团移动到模压机上,成型后成品移动到第二皮带机组件上运动到出料端,第二机器人组件将成品卸下,实现了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整条生产线只需一个人给上料机组件装料,有利于实现餐盒的自动化生产,大大降低了所需劳动力,有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
2.该发明的第一机器人组件、移载机组件和第二机器人组件均采用吸盘吸附的方式来搬运物料,有利于减少搬运过程中产品的损坏,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3.该发明通过上料端提升机组件、双层倍速链组件和下料端提升机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空托盘的循环,第一机器人组件将面团夹取到托盘后,通过双层倍速链组件向前运输,分别被八台移载机组件将面团从托盘运送到八台模压机组件上,成型后直接通过第二皮带机组件运送到第二机器人组件一端,实现了八台移载机组件和八台模压机组件的自动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产能,短时间大批量的生产,有利于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4.该发明通过生产线各组件底部支撑脚的设计,实现了安装高度的调节,有利于根据安装平面的高度调节各组件的高度,有利于提高装置的适用范围,极大地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上料端提升机组件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上料端提升机组件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上料端提升机组件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皮带机组件正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皮带机组件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皮带机组件整体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皮带机组件整体正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皮带机组件整体左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皮带机组件整体左视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皮带机组件整体右视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皮带机组件整体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一机器人组件整体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图13中A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移载机组件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移载机组件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图15中B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图15中C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图16中D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图15中E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双层倍速链组件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双层倍速链组件整体结构正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双层倍速链组件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双层倍速链组件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图21中F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图22中G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中:1、上料端提升机组件;2、第一皮带机组件;3、第一机器人组件;4、双层倍速链组件;5、移载机组件;6、下料端提升机组件;7、第二机器人组件;8、第二皮带机组件;9、模压机组件;10、上料机组件;101、第一液压伸缩杆;102、第一辅助支撑脚;103、第一光电支架;104、顶升板;105、顶升安装板;106、第一挡板;107、提升机框架;108、第一封板;109、第二封板;110、第三封板;111、第四封板;112、导向轴;113、围栏安装板;114、第一围栏;115、第二围栏;116、第三围栏;117、顶升输送机;118、第一浮动接头;119、线性轴套;201、送料机架;202、主动侧板;203、第一深沟球轴承;204、第一主动滚筒;205、第一电机;206、电机安装板;207、调速面板;208、加紧板;209、第一牵引滚筒;210、第一从动侧板;211、第一从动滚筒;212、第一皮带;213、支撑腿;214、支撑杆;215、第二辅助支撑脚;216、第一导向板;217、编码器支架;218、旋转编码器;219、料箱;220、第二光电支架;221、第一光电传感器;222、链罩;301、机器臂主体;302、机器人支架;303、拉杆;304、快换轴套;305、机器人安装板;306、吸盘安装板;307、第一垫板;308、电磁阀安装板;309、第一吸盘;310、第一真空发生器;311、第一两通电磁阀;312、地脚螺栓;313、第一接头;314、第一直角接头;315、第二直角接头;316、第一支撑臂;317、第二支撑臂;318、固定板;501、地脚;502、拖链;503、横移感应架;504、限位板;505、第一限位挡块;506、第二限位挡块;507、第二垫板;508、第一垫块;509、安装架;510、线槽支撑板;511、第一线槽;512、第二线槽;513、移载机框架;514、固定支撑板;515、第一连接块;516、第二连接块;517、支撑方管;518、Z轴立柱;519、第二挡板;520、第三限位挡块;521、拖链连接板;522、拖链支撑架;523、X轴横柱;524、阻挡座;525、第一安装连接件;526、第二安装连接件;527、安装盘;528、第二垫块;529、多管路气排;530、气动支架;531、第二真空发生器;532、第二两通电磁阀;533、气缸连接件;534、第一导轨;535、第二导轨;536、堵头;537、第二接头;538、油压缓冲器;539、第二浮动接头;540、第三浮动接头;541、滑块;542、第一气缸;543、第二气缸;544、第二吸盘;545、第三直角接头;546、第四直角接头;547、升降感应器;548、接近开关;549、第一感应板;550、横移感应器;551、第一回转支架;552、第二回转支架;553、第三回转支架;554、第一导块;555、第一横梁;556、第二横梁;557、第二导块;401、第四电机;402、倍速链导向块;403、倍速链;404、卧式阻挡器;405、第一倍速线型材;406、回程托规;407、侧边垫条;408、链条托规;409、第一主动链轮;410、第一支撑架;411、第二支撑架;412、第一连接板;413、第二连接板;414、第三挡板;415、阻挡安装板;416、第三连接板;417、第三垫板;418、第四垫板;419、动力轴;420、轴端挡片;421、导向块安装件;422、气缸安装件;423、第二支持板;424、第二感应板;425、第三光电支架;426、托盘;427、主链轮;428、倍速链张紧头;429、对射传感器;430、带座轴承;431、第三气缸;432、第二倍速线型材;801、电机支架;802、第五封板;803、吊装板;804、丝杆;805、张紧板;806、从动轴;807、方形座轴承;808、主动轴;809、第二从动链轮;810、第二主动链轮;811、第五电机;812、出料机架;813、上安装板;814、下安装板;815、第二牵引滚筒;816、第二从动侧板;817、第二深沟球轴承;818、用弹性挡圈;819、第二从动滚筒;820、第二主动滚筒;821、第三辅助支撑脚;822、连接端板;823、连接底板;824、第四挡板;825、第二导向板;826、第四光电支架;827、第二光电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包括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第一皮带机组件2、第一机器人组件3、双层倍速链组件4、移载机组件5、下料端提升机组件6、第二机器人组件7、第二皮带机组件8、模压机组件9和上料机组件10,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一端与第一皮带机组件2一端固定连接;
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由第一液压伸缩杆101、第一辅助支撑脚102、第一光电支架103、顶升板104、顶升安装板105、第一挡板106、提升机框架107、第一封板108、第二封板109、第三封板110、第四封板111、导向轴112、围栏安装板113、第一围栏114、第二围栏115、第三围栏116、顶升输送机117、第一浮动接头118和线性轴套119组成,第一辅助支撑脚102顶部与提升机框架107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提升机框架107底部一侧与第二封板109一侧固定连接,提升机框架107中心一侧与第一封板108一侧固定连接,第一封板108一侧顶部与第一光电支架103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封板108底部中心与第一液压伸缩杆101一端焊接,第一液压伸缩杆101输出端与第一浮动接头118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浮动接头118另一端与顶升板104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液压伸缩杆101另一端贯穿连接在第一挡板106中心,第一挡板106顶部四角位置与导向轴112底端焊接,导向轴112另一端贯穿第一封板108,且导向轴112中上部套接有线性轴套119,线性轴套119底部与顶升安装板105顶部固定连接,顶升安装板105底部与第一封板108顶部固定连接,提升机框架107中上部一侧安装有第三围栏116,提升机框架107顶部安装有第一围栏114,提升机框架107位于第三围栏116相邻一侧安装有第二围栏115,第一围栏114、第二围栏115和第三围栏116分别通过围栏安装板113安装在提升机框架107上,顶升板104顶部与顶升输送机117底部固定连接,顶升输送机117顶部一侧与提升感应架底部固定连接,顶升输送机117四角通过齿轮与提升机框架107一侧齿轮啮合,提升机框架107底部一侧与第二封板109外圆周四角焊接,提升机框架107中下部一侧与第三封板110一侧焊接,提升机框架107位于第三封板110一侧与第四封板111一侧固定连接,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一端与第一皮带机组件2一端固定连接;
第一皮带机组件2由送料机架201、主动侧板202、第一深沟球轴承203、第一主动滚筒204、第一电机205、电机安装板206、调速面板207、加紧板208、第一牵引滚筒209、第一从动侧板210、第一从动滚筒211、第一皮带212、支撑腿213、支撑杆214、第二辅助支撑脚215、第一导向板216、编码器支架217、旋转编码器218、料箱219、第二光电支架220、第一光电传感器221和链罩222组成,送料机架201一端的两侧均与主动侧板202一端的侧面固定连接,送料机架201顶部的两角均与第一导向板216的底部固定连接,且送料机架201顶部的一侧与编码器支架217的底部固定连接,编码器支架217顶部的中心固定安装有旋转编码器218,送料机架201底部的一侧均匀安装有四个支撑腿213,且送料机架201底部的另一侧均匀安装有两个支撑杆214,支撑杆21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辅助支撑脚215,送料机架201一端的正下方设置有料箱219,且送料机架201两端的两侧均与第二光电支架220一侧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二光电支架220一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光电传感器221,主动侧板202另一端的侧面通过第一深沟球轴承203固定安装有第一主动滚筒204,第一主动滚筒204一端的外圆周上固定套接有第一从动链轮,且第一从动链轮的外圆周齿廓与第一链条的一端内圆周齿廓啮合,且第一链条的另一端内圆周齿廓与链条传动轮的外圆周齿廓啮合,且链条传动轮固定套接在第一电机205的输出端上,第一电机205固定安装在电机安装板206正面的一侧,电机安装板206背面的另一侧与调速面板207的一侧固定连接,电机安装板206背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链罩222,且电机安装板206的顶部与加紧板208的底部固定连接,加紧板208的侧面与送料机架201一端的侧面固定连接,送料机架201中段的内侧均匀安装有若干个第一牵引滚筒209,且送料机架201另一端的两侧均与第一从动侧板210一端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一从动侧板210另一端的侧面通过第一深沟球轴承203固定安装有第一从动滚筒211,第一从动滚筒211的外圆周与第一皮带212一端的内圆周固定套接,第一皮带212另一端的内圆周与第一主动滚筒204的外圆周固定套接,且第一皮带212中段的内圆周与第一牵引滚筒209的外圆周固定套接,第一皮带机组件2一侧设置有第一机器人组件3;
第一机器人组件3由机器臂主体301、机器人支架302、拉杆303、快换轴套304、机器人安装板305、吸盘安装板306、第一垫板307、电磁阀安装板308、第一吸盘309、第一真空发生器310、第一两通电磁阀311、地脚螺栓312、第一接头313、第一直角接头314、第二直角接头315、第一支撑臂316、第二支撑臂317和固定板318组成,第一垫板307通过地脚螺栓312与固定板318固定连接,固定板318顶部与机器人支架302底部焊接,机器人支架302顶部与机器人安装板305底部固定连接,机器人支架302靠近底部侧壁与第一支撑臂316焊接,机器人支架302位于第一支撑臂316相邻一侧与第二支撑臂317一侧固定连接,机器人支架302靠近顶部一侧与拉杆303固定焊接,机器人安装板305顶部中心一侧与机器臂主体301底部固定连接,机器臂主体301输出端底部与快换轴套304顶部固定连接,快换轴套304底部与吸盘安装板306顶部固定连接,吸盘安装板306底部均匀设置有四个第一吸盘309,吸盘安装板306顶部一侧与电磁阀安装板308底部焊接,电磁阀安装板308顶部与第一两通电磁阀311底部固定连接,第一两通电磁阀311一侧与第一真空发生器310一侧固定连接,第一真空发生器310顶部与第二直角接头315底部固定连接,第二直角接头315一侧设置有第一直角接头314,第一两通电磁阀311另一侧与第一接头313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机器人组件3一侧设置有上料机组件10,第一机器人组件3一侧设置有移载机组件5;
移载机组件5由地脚501、拖链502、横移感应架503、限位板504、第一限位挡块505、第二限位挡块506、第二垫板507、第一垫块508、安装架509、线槽支撑板510、第一线槽511、第二线槽512、移载机框架513、固定支撑板514、第一连接块515、第二连接块516、支撑方管517、Z轴立柱518、第二挡板519、第三限位挡块520、拖链连接板521、拖链支撑架522、X轴横柱523、阻挡座524、第一安装连接件525、第二安装连接件526、安装盘527、第二垫块528、多管路气排529、气动支架530、第二真空发生器531、第二两通电磁阀532、气缸连接件533、第一导轨534、第二导轨535、堵头536、第二接头537、油压缓冲器538、第二浮动接头539、第三浮动接头540、滑块541、第一气缸542、第二气缸543、第二吸盘544、第三直角接头545、第四直角接头546、升降感应器547、接近开关548、第一感应板549、横移感应器550、第一回转支架551、第二回转支架552、第三回转支架553、第一导块554、第一横梁555、第二横梁556和第二导块557组成,移载机框架513底部四角位置固定连接有地脚501,地脚501底部与第二垫板507顶部固定连接,移载机框架513中下部一侧与第一横梁555一侧焊接,第一横梁555顶部中心与第一安装连接件525底部固定连接,移载机框架513中上部一侧与第二横梁556一侧焊接,第二横梁556顶部中心一侧与第二安装连接件526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安装连接件526一侧与第二垫块528一侧固定连接,移载机框架513顶部与拖链支撑架522底部固定连接,拖链支撑架522顶部一侧安装有第一限位挡块505,拖链支撑架522位于第一导轨534相邻一侧设置有第二挡板519,第一限位挡块505一侧与第一导轨534一侧固定连接,第一导轨534底部与拖链支撑架522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导轨534上方有滑块541,滑块541顶部与第一导块554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导块554顶部与X轴横柱523一侧底部固定连接,X轴横柱523一侧侧壁与限位板504顶部一侧固定连接,限位板504相邻一侧与横移感应架503一侧焊接,横移感应架503另一侧与横移感应器550固定连接,X轴横柱523顶部中心一侧与拖链502一端固定连接,拖链502底部与第二线槽512顶部贴合,第二线槽512底部与拖链支撑架522顶部一侧固定连接,第二线槽512一端与拖链连接板521一端固定连接,拖链连接板521另一端与第一线槽511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线槽511一侧均匀设置有若干线槽支撑板510,第一线槽511一侧与线槽支撑板510一侧固定连接,线槽支撑板510另一端与移载机框架513一侧固定连接,X轴横柱523顶部中心与气缸连接件533底部焊接,气缸连接件533顶部与第一气缸542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气缸542输出端与第三浮动接头540底部固定连接,第三浮动接头540顶部与Z轴立柱518顶部一侧地面固定连接,Z轴立柱518中上部一侧与第二限位挡块506一侧固定连接,Z轴立柱518中上部一侧中心与第三限位挡块520一侧固定连接,第二限位挡块506底部与第二导轨535顶部固定连接,第二导轨535一侧与Z轴立柱518一侧固定连接,第二导轨535一侧另一侧设置有滑座,且滑座一侧与第二导块557一侧固定连接,第二导块557中心一侧与第二浮动接头539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浮动接头539另一端与第二连接块516一侧焊接,第二连接块516另一侧与第二气缸543一侧固定连接,第二气缸543另一端与第一连接块515一侧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块515另一侧与固定支撑板514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支撑板514另一端与拖链支撑架522一侧固定连接,Z轴立柱518一侧底部与第一感应板549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感应板549底部与接近开关548顶部固定连接,Z轴立柱518另一侧底部与阻挡座524顶部固定连接,阻挡座524中心一侧与第三回转支架553一侧固定连接,第三回转支架553底部与油压缓冲器538顶部固定连接,油压缓冲器538中部与第一回转支架551一侧套接,第一回转支架551另一侧顶部与阻挡座524底部固定连接,阻挡座524底部一侧与第一垫块508顶部固定连接,阻挡座524位于Z轴立柱518相对一侧与第二回转支架552一侧固定连接,第一垫块508底部与安装盘527顶部固定连接,安装盘527底部安装有支撑方管517,支撑方管517底部一侧安装有多管路气排529,且多管路气排529一侧与堵头536一侧固定连接,堵头536一端与第三直角接头545一侧固定连接,支撑方管517底部均匀安装有若干气动支架530,支撑方管517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两通电磁阀532,第二两通电磁阀532一侧与第二真空发生器531一侧固定连接,第二真空发生器531顶部与第四直角接头546底部固定连接,第二真空发生器531底部一侧与第二接头537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方管517两端底部与安装架509顶部中心固定连接,安装架509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吸盘544,第二吸盘544底部一侧固定安装有升降感应器547,移载机组件5底部设置有双层倍速链组件4,双层倍速链组件4由第四电机401、倍速链导向块402、倍速链403、卧式阻挡器404、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回程托规406、侧边垫条407、链条托规408、第一主动链轮409、第一支撑架410、第二支撑架411、第一连接板412、第二连接板413、第三挡板414、阻挡安装板415、第三连接板416、第三垫板417、第四垫板418、动力轴419、轴端挡片420、导向块安装件421、气缸安装件422、第二支持板423、第二感应板424、第三光电支架425、托盘426、主链轮427、倍速链张紧头428、对射传感器429、带座轴承430、第三气缸431和第二倍速线型材432组成,第一支撑架410中心固定焊接有第二支持板423,第二支撑架411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持板423,第二支持板423顶部与第四电机401顶部焊接,第四电机401一侧设置有轴端挡片420,第二支持板423顶部一侧焊接有第三连接板416,第三连接板416顶部与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中心一端底部焊接,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一端与导向块安装件421一侧贴合,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底部设置有第二倍速线型材432,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架410和第二支撑架411中部,第二倍速线型材432安装在第一支撑架410和第二支撑架411顶部,导向块安装件421一侧与倍速链导向块402一侧固定连接,倍速链导向块402一侧与倍速链张紧头428一侧固定连接,倍速链张紧头428与第二支撑架411顶部一侧固定连接,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位于第四电机401位置底部与第三垫板417底部焊接,第三垫板417顶部与第四垫板418底部焊接,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位于倍速链张紧头428一侧底部与第三连接板416顶部固定连接,轴端挡片420一侧与动力轴419一端转动连接,动力轴419一端靠近轴端挡片420位置套接有带座轴承430,带座轴承430底部与第二支持板423顶部固定连接,动力轴419中心一端套接有第一主动链轮409,第一主动链轮409与第四电机401输出端通过链条连接,动力轴419一侧设置有第三挡板414,且第三挡板414底部与第二支持板423顶部固定连接,动力轴419位于轴端挡片420与带座轴承430之间套接有主链轮427,主链轮427外圆周与倍速链403一侧啮合,倍速链403位于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内部,且倍速链403另一侧与倍速链张紧头428啮合,倍速链403顶部与托盘426底部贴合,托盘426一侧设置有侧边垫条407,倍速链403内圆周底部与链条托规408顶部贴合,链条托规408固定安装在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内,倍速链403外圆周底部与回程托规406顶部贴合,回程托规406安装在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内,第二支撑架411顶部一侧与阻挡安装板415底部固定连接,阻挡安装板415顶部中心一侧与卧式阻挡器404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倍速线型材405顶部一侧设置有第二感应板424,且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一侧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连接板412,第一连接板412底部与第二连接板413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底部一侧均匀设置有若干对射传感器429,第二倍速线型材432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三气缸431,第三气缸431顶部与气缸安装件422底部固定连接,气缸安装件422顶部与第二倍速线型材432底部固定连接,气缸安装件422一侧设置有大模块装配,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与第二连接板413相对一侧侧壁设置有第三光电支架425,移载机组件5一侧设置有下料端提升机组件6,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和下料端提升机组件6结构完全相同,且呈对称分布,有利于实现托盘426的循环,下料端提升机组件6一侧设置有第二机器人组件7,第一机器人组件3和第二机器人组件7结构相同,且第二机器人组件7安装在第二皮带机组件8一侧,第二机器人组件7有两个,有利于实现成品的快速卸下,第二机器人组件7一侧设置有第二皮带机组件8,第二皮带机组件8由电机支架801、第五封板802、吊装板803、丝杆804、张紧板805、从动轴806、方形座轴承807、主动轴808、第二从动链轮809、第二主动链轮810、第五电机811、出料机架812、上安装板813、下安装板814、第二牵引滚筒815、第二从动侧板816、第二深沟球轴承817、轴用弹性挡圈818、第二从动滚筒819、第二主动滚筒820、第三辅助支撑脚821、连接端板822、连接底板823、第四挡板824、第二导向板825、第四光电支架826和第二光电传感器827组成,电机支架80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五封板802,电机支架801底部的四角均固定安装有第三辅助支撑脚821,且电机支架801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安装有吊装板803,吊装板803正面和背面的一侧和顶端和分别通过丝杆804和张紧板805均匀安装有四个从动轴806,且吊装板803正面和背面的另一侧通过方形座轴承807固定安装有主动轴808,主动轴808的一端固定套接有第二从动链轮809,第二从动链轮809的外圆周齿廓与第二链条一端的内圆周齿廓啮合,且第二链条另一端的内圆周齿廓与第二主动链轮810的外圆周齿廓啮合,第二主动链轮810固定套接在第五电机811的输出端上,第五电机811的底部与电机支架801内壁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电机支架801外壁的顶部与出料机架812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出料机架812中段的两侧和底部分别均匀安装有若干个连接端板822和连接底板823,且出料机架812一端的顶部与第四挡板824的底部固定连接,第四挡板824的顶部均匀安装有若干个第二导向板825,出料机架812中段的内侧通过上安装板813和下安装板814均匀安装有若干个第二牵引滚筒815,且出料机架812的两端均通过第二从动侧板816固定安装有从动轴806,出料机架812一端的两侧与第四光电支架826一侧的底端固定连接,第四光电支架826一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光电传感器827,从动轴806和主动轴808的中段均通过第二深沟球轴承817和轴用弹性挡圈818分别固定套接有第二从动滚筒819和第二主动滚筒820,第二从动滚筒819、第二牵引滚筒815和第二主动滚筒820的外圆周分别与第二皮带一端、中段和另一端的内圆周固定套接,第二皮带机组件8一侧设置有模压机组件9,模压机组件9由螺纹杆、压板、模具板、支架、底座和第三电机组成,底座顶部四角位置分别与第三电机底部固定连接,第三电机输出端与螺纹杆固定连接,且底座两侧设置有支架,支架一侧与模具板一侧固定连接,且模具板顶部与压板底部贴合,压板底部四角位置设置有螺母块,螺纹杆贯穿模具板和压板,移载机组件5和模压机组件9均有八个,且呈对称分布,有利于提高生产线的工作效率,上料机组件10由分切机、支撑座、第二电机、转盘、传送带和风扇组成,支撑座顶部与分切机底部固定连接,且分切机输出通过管道与转盘连接,转盘一侧与传送带一侧固定连接,且传送带另一侧与机器人安装板305固定连接;该发明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上料机组件10将面团分切之后,从出料口运处,然后第一皮带机组件2开始工作,将面团运送到第一机器人组件3一侧,然后第一机器人组件3开始工作,下降到面团位置,第一吸盘309在第一真空发生器310的作用下开始工作,将面团吸起,然后将面团放在双层倍速链组件4的托盘426上,然后第四电机401开始工作,带动倍速链403开始运动,继而带动托盘426开始运动,当托盘426运动到移载机组件5一侧时,移载机组件5的Z轴立柱518开始下降,带动第二吸盘544开始下降,当第二吸盘544底部与面团顶部贴合后,第二真空发生器531开始工作,从而将面团吸起,随后移载机组件5的X轴横柱523开始运动,将面团放到模压机组件9组件上,随后模压机组件9将面团热压成型,制成餐盒,随后移载机组件5将成型的餐盒吸起,放在第二皮带机组件8组件上,随后第二皮带机组件8开始运动将成型的餐盒运送到第二机器人组件7一侧,然后第二机器人组件7开始工作,将第二皮带机组件8上的成品餐盒吸起,放入下一个流程打包起来,当面团被吸走之后,托盘426空了之后,在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上继续运动,运动到下料端提升机组件6上的顶升输送机117后,下料端提升机组件6内的顶升输送机117开始下降,从而将托盘426运送到第二倍速线型材432上,继而开始向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方向运动,然后运动到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的顶升输送机117上,然后顶升输送机117上升,继而将托盘426运送到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从而实现了托盘426的循环,实现了餐盒的自动化生产,大大减少了了生产过程中所需劳动力,有利于餐盒的自动化生产,有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该发明的第一机器人组件3、移载机组件5和第二机器人组件7均采用第二吸盘544吸附的方式来搬运物料,有利于减少搬运过程中产品的损坏,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该发明通过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双层倍速链组件4和下料端提升机组件6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空托盘426的循环,第一机器人组件3将面团夹取到托盘426后,通过双层倍速链组件4向前运输,分别被八台移载机组件5将面团从托盘426运送到八台模压机组件9上,成型后直接通过第二皮带机组件8运送到第二机器人组件7一端,实现了八台移载机组件5和八台模压机组件9的自动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产能,短时间大批量的生产,有利于提高装置的实用性,该发明通过生产线各组件底部支撑构件的设计,实现了安装高度的调节,有利于根据安装平面的高度调节各组件的高度,有利于提高装置的适用范围,极大地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包括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第一皮带机组件(2)、第一机器人组件(3)、双层倍速链组件(4)、移载机组件(5)、下料端提升机组件(6)、第二机器人组件(7)、第二皮带机组件(8)、模压机组件(9)和上料机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一端与第一皮带机组件(2)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由第一液压伸缩杆(101)、第一辅助支撑脚(102)、第一光电支架(103)、顶升板(104)、顶升安装板(105)、第一挡板(106)、提升机框架(107)、第一封板(108)、第二封板(109)、第三封板(110)、第四封板(111)、导向轴(112)、围栏安装板(113)、第一围栏(114)、第二围栏(115)、第三围栏(116)、顶升输送机(117)、第一浮动接头(118)和线性轴套(119)组成,所述第一辅助支撑脚(102)顶部与提升机框架(107)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提升机框架(107)底部一侧与第二封板(109)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提升机框架(107)中心一侧与第一封板(108)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封板(108)一侧顶部与第一光电支架(103)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封板(108)底部中心与第一液压伸缩杆(101)一端焊接,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101)输出端与第一浮动接头(118)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浮动接头(118)另一端与顶升板(104)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101)另一端贯穿连接在第一挡板(106)中心,所述第一挡板(106)顶部四角位置与导向轴(112)底端焊接,所述导向轴(112)另一端贯穿第一封板(108),且导向轴(112)中上部套接有线性轴套(119),所述线性轴套(119)底部与顶升安装板(105)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顶升安装板(105)底部与第一封板(108)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提升机框架(107)中上部一侧安装有第三围栏(116),所述提升机框架(107)顶部安装有第一围栏(114),所述提升机框架(107)位于第三围栏(116)相邻一侧安装有第二围栏(115),所述第一围栏(114)、第二围栏(115)和第三围栏(116)分别通过围栏安装板(113)安装在提升机框架(107)上,所述顶升板(104)顶部与顶升输送机(117)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顶升输送机(117)顶部一侧与提升感应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顶升输送机(117)四角通过齿轮与提升机框架(107)一侧齿轮啮合,所述提升机框架(107)底部一侧与第二封板(109)外圆周四角焊接,所述提升机框架(107)中下部一侧与第三封板(110)一侧焊接,所述提升机框架(107)位于第三封板(110)一侧与第四封板(111)一侧固定连接,所述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一端与第一皮带机组件(2)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皮带机组件(2)由送料机架(201)、主动侧板(202)、第一深沟球轴承(203)、第一主动滚筒(204)、第一电机(205)、电机安装板(206)、调速面板(207)、加紧板(208)、第一牵引滚筒(209)、第一从动侧板(210)、第一从动滚筒(211)、第一皮带(212)、支撑腿(213)、支撑杆(214)、第二辅助支撑脚(215)、第一导向板(216)、编码器支架(217)、旋转编码器(218)、料箱(219)、第二光电支架(220)、第一光电传感器(221)和链罩(222)组成,所述送料机架(201)一端的两侧均与主动侧板(202)一端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送料机架(201)顶部的两角均与第一导向板(216)的底部固定连接,且送料机架(201)顶部的一侧与编码器支架(217)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编码器支架(217)顶部的中心固定安装有旋转编码器(218),所述送料机架(201)底部的一侧均匀安装有四个支撑腿(213),且送料机架(201)底部的另一侧均匀安装有两个支撑杆(214),所述支撑杆(21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辅助支撑脚(215),所述送料机架(201)一端的正下方设置有料箱(219),且送料机架(201)两端的两侧均与第二光电支架(220)一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光电支架(220)一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光电传感器(221),所述主动侧板(202)另一端的侧面通过第一深沟球轴承(203)固定安装有第一主动滚筒(204),所述第一主动滚筒(204)一端的外圆周上固定套接有第一从动链轮,且第一从动链轮的外圆周齿廓与第一链条的一端内圆周齿廓啮合,且第一链条的另一端内圆周齿廓与链条传动轮的外圆周齿廓啮合,且链条传动轮固定套接在第一电机(205)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一电机(205)固定安装在电机安装板(206)正面的一侧,所述电机安装板(206)背面的另一侧与调速面板(207)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安装板(206)背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链罩(222),且电机安装板(206)的顶部与加紧板(208)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加紧板(208)的侧面与送料机架(201)一端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送料机架(201)中段的内侧均匀安装有若干个第一牵引滚筒(209),且送料机架(201)另一端的两侧均与第一从动侧板(210)一端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侧板(210)另一端的侧面通过第一深沟球轴承(203)固定安装有第一从动滚筒(211),所述第一从动滚筒(211)的外圆周与第一皮带(212)一端的内圆周固定套接,所述第一皮带(212)另一端的内圆周与第一主动滚筒(204)的外圆周固定套接,且第一皮带(212)中段的内圆周与第一牵引滚筒(209)的外圆周固定套接,所述第一皮带机组件(2)一侧设置有第一机器人组件(3);
所述第一机器人组件(3)由机器臂主体(301)、机器人支架(302)、拉杆(303)、快换轴套(304)、机器人安装板(305)、吸盘安装板(306)、第一垫板(307)、电磁阀安装板(308)、第一吸盘(309)、第一真空发生器(310)、第一两通电磁阀(311)、地脚螺栓(312)、第一接头(313)、第一直角接头(314)、第二直角接头(315)、第一支撑臂(316)、第二支撑臂(317)和固定板(318)组成,所述第一垫板(307)通过地脚螺栓(312)与固定板(318)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318)顶部与机器人支架(302)底部焊接,所述机器人支架(302)顶部与机器人安装板(305)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机器人支架(302)靠近底部侧壁与第一支撑臂(316)焊接,所述机器人支架(302)位于第一支撑臂(316)相邻一侧与第二支撑臂(317)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机器人支架(302)靠近顶部一侧与拉杆(303)固定焊接,所述机器人安装板(305)顶部中心一侧与机器臂主体(30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机器臂主体(301)输出端底部与快换轴套(304)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快换轴套(304)底部与吸盘安装板(306)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吸盘安装板(306)底部均匀设置有四个第一吸盘(309),所述吸盘安装板(306)顶部一侧与电磁阀安装板(308)底部焊接,所述电磁阀安装板(308)顶部与第一两通电磁阀(31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两通电磁阀(311)一侧与第一真空发生器(310)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真空发生器(310)顶部与第二直角接头(315)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直角接头(315)一侧设置有第一直角接头(314),所述第一两通电磁阀(311)另一侧与第一接头(313)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机器人组件(3)一侧设置有上料机组件(10),所述第一机器人组件(3)一侧设置有移载机组件(5);
所述移载机组件(5)由地脚(501)、拖链(502)、横移感应架(503)、限位板(504)、第一限位挡块(505)、第二限位挡块(506)、第二垫板(507)、第一垫块(508)、安装架(509)、线槽支撑板(510)、第一线槽(511)、第二线槽(512)、移载机框架(513)、固定支撑板(514)、第一连接块(515)、第二连接块(516)、支撑方管(517)、Z轴立柱(518)、第二挡板(519)、第三限位挡块(520)、拖链连接板(521)、拖链支撑架(522)、X轴横柱(523)、阻挡座(524)、第一安装连接件(525)、第二安装连接件(526)、安装盘(527)、第二垫块(528)、多管路气排(529)、气动支架(530)、第二真空发生器(531)、第二两通电磁阀(532)、气缸连接件(533)、第一导轨(534)、第二导轨(535)、堵头(536)、第二接头(537)、油压缓冲器(538)、第二浮动接头(539)、第三浮动接头(540)、滑块(541)、第一气缸(542)、第二气缸(543)、第二吸盘(544)、第三直角接头(545)、第四直角接头(546)、升降感应器(547)、接近开关(548)、第一感应板(549)、横移感应器(550)、第一回转支架(551)、第二回转支架(552)、第三回转支架(553)、第一导块(554)、第一横梁(555)、第二横梁(556)和第二导块(557)组成,所述移载机框架(513)底部四角位置固定连接有地脚(501),所述地脚(501)底部与第二垫板(507)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移载机框架(513)中下部一侧与第一横梁(555)一侧焊接,所述第一横梁(555)顶部中心与第一安装连接件(525)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移载机框架(513)中上部一侧与第二横梁(556)一侧焊接,所述第二横梁(556)顶部中心一侧与第二安装连接件(526)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连接件(526)一侧与第二垫块(528)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移载机框架(513)顶部与拖链支撑架(522)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拖链支撑架(522)顶部一侧安装有第一限位挡块(505),所述拖链支撑架(522)位于第一导轨(534)相邻一侧设置有第二挡板(519),所述第一限位挡块(505)一侧与第一导轨(534)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534)底部与拖链支撑架(522)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534)上方有滑块(541),所述滑块(541)顶部与第一导块(554)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块(554)顶部与X轴横柱(523)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所述X轴横柱(523)一侧侧壁与限位板(504)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504)相邻一侧与横移感应架(503)一侧焊接,所述横移感应架(503)另一侧与横移感应器(550)固定连接,所述X轴横柱(523)顶部中心一侧与拖链(50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拖链(502)底部与第二线槽(512)顶部贴合,所述第二线槽(512)底部与拖链支撑架(522)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线槽(512)一端与拖链连接板(521)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拖链连接板(521)另一端与第一线槽(511)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线槽(511)一侧均匀设置有若干线槽支撑板(510),所述第一线槽(511)一侧与线槽支撑板(510)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线槽支撑板(510)另一端与移载机框架(513)一侧固定连接,所述X轴横柱(523)顶部中心与气缸连接件(533)底部焊接,所述气缸连接件(533)顶部与第一气缸(542)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542)输出端与第三浮动接头(540)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浮动接头(540)顶部与Z轴立柱(518)顶部一侧地面固定连接,所述Z轴立柱(518)中上部一侧与第二限位挡块(506)一侧固定连接,所述Z轴立柱(518)中上部一侧中心与第三限位挡块(520)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挡块(506)底部与第二导轨(535)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轨(535)一侧与Z轴立柱(518)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轨(535)一侧另一侧设置有滑座,且滑座一侧与第二导块(557)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块(557)中心一侧与第二浮动接头(539)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浮动接头(539)另一端与第二连接块(516)一侧焊接,所述第二连接块(516)另一侧与第二气缸(543)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543)另一端与第一连接块(515)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515)另一侧与固定支撑板(514)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撑板(514)另一端与拖链支撑架(522)一侧固定连接,所述Z轴立柱(518)一侧底部与第一感应板(549)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感应板(549)底部与接近开关(548)顶部固定连接,所述Z轴立柱(518)另一侧底部与阻挡座(524)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阻挡座(524)中心一侧与第三回转支架(553)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回转支架(553)底部与油压缓冲器(538)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油压缓冲器(538)中部与第一回转支架(551)一侧套接,所述第一回转支架(551)另一侧顶部与阻挡座(524)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阻挡座(524)底部一侧与第一垫块(508)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阻挡座(524)位于Z轴立柱(518)相对一侧与第二回转支架(552)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垫块(508)底部与安装盘(527)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盘(527)底部安装有支撑方管(517),所述支撑方管(517)底部一侧安装有多管路气排(529),且多管路气排(529)一侧与堵头(536)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堵头(536)一端与第三直角接头(545)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方管(517)底部均匀安装有若干气动支架(530),所述支撑方管(517)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两通电磁阀(532),所述第二两通电磁阀(532)一侧与第二真空发生器(531)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真空发生器(531)顶部与第四直角接头(546)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真空发生器(531)底部一侧与第二接头(537)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方管(517)两端底部与安装架(509)顶部中心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509)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吸盘(544),所述第二吸盘(544)底部一侧固定安装有升降感应器(547),所述移载机组件(5)底部设置有双层倍速链组件(4),所述移载机组件(5)一侧设置有下料端提升机组件(6),所述下料端提升机组件(6)一侧设置有第二机器人组件(7),所述第二机器人组件(7)一侧设置有第二皮带机组件(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机组件(10)由分切机、支撑座、第二电机、转盘、传送带和风扇组成,支撑座顶部与分切机底部固定连接,且分切机输出通过管道与转盘连接,转盘一侧与传送带一侧固定连接,且传送带另一侧与机器人安装板(305)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压机组件(9)由螺纹杆、压板、模具板、支架、底座和第三电机组成,底座顶部四角位置分别与第三电机底部固定连接,第三电机输出端与螺纹杆固定连接,且底座两侧设置有支架,支架一侧与模具板一侧固定连接,且模具板顶部与压板底部贴合,压板底部四角位置设置有螺母块,螺纹杆贯穿模具板和压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倍速链组件(4)由第四电机(401)、倍速链导向块(402)、倍速链(403)、卧式阻挡器(404)、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回程托规(406)、侧边垫条(407)、链条托规(408)、第一主动链轮(409)、第一支撑架(410)、第二支撑架(411)、第一连接板(412)、第二连接板(413)、第三挡板(414)、阻挡安装板(415)、第三连接板(416)、第三垫板(417)、第四垫板(418)、动力轴(419)、轴端挡片(420)、导向块安装件(421)、气缸安装件(422)、第二支持板(423)、第二感应板(424)、第三光电支架(425)、托盘(426)、主链轮(427)、倍速链张紧头(428)、对射传感器(429)、带座轴承(430)、第三气缸(431)和第二倍速线型材(432)组成,所述第一支撑架(410)中心固定焊接有第二支持板(423),所述第二支撑架(411)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持板(423),所述第二支持板(423)顶部与第四电机(401)顶部焊接,所述第四电机(401)一侧设置有轴端挡片(420),所述第二支持板(423)顶部一侧焊接有第三连接板(416),所述第三连接板(416)顶部与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中心一端底部焊接,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一端与导向块安装件(421)一侧贴合,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底部设置有第二倍速线型材(432),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架(410)和第二支撑架(411)中部,所述第二倍速线型材(432)安装在第一支撑架(410)和第二支撑架(411)顶部,所述导向块安装件(421)一侧与倍速链导向块(402)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倍速链导向块(402)一侧与倍速链张紧头(428)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倍速链张紧头(428)与第二支撑架(411)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位于第四电机(401)位置底部与第三垫板(417)底部焊接,所述第三垫板(417)顶部与第四垫板(418)底部焊接,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位于倍速链张紧头(428)一侧底部与第三连接板(416)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轴端挡片(420)一侧与动力轴(419)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动力轴(419)一端靠近轴端挡片(420)位置套接有带座轴承(430),所述带座轴承(430)底部与第二支持板(423)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轴(419)中心一端套接有第一主动链轮(409),所述第一主动链轮(409)与第四电机(401)输出端通过链条连接,所述动力轴(419)一侧设置有第三挡板(414),且第三挡板(414)底部与第二支持板(423)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轴(419)位于轴端挡片(420)与带座轴承(430)之间套接有主链轮(427),所述主链轮(427)外圆周与倍速链(403)一侧啮合,所述倍速链(403)位于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内部,且倍速链(403)另一侧与倍速链张紧头(428)啮合,所述倍速链(403)顶部与托盘(426)底部贴合,所述托盘(426)一侧设置有侧边垫条(407),所述倍速链(403)内圆周底部与链条托规(408)顶部贴合,所述链条托规(408)固定安装在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内,所述倍速链(403)外圆周底部与回程托规(406)顶部贴合,所述回程托规(406)安装在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内,所述第二支撑架(411)顶部一侧与阻挡安装板(415)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阻挡安装板(415)顶部中心一侧与卧式阻挡器(404)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405)顶部一侧设置有第二感应板(424),且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一侧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连接板(412),所述第一连接板(412)底部与第二连接板(413)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405)底部一侧均匀设置有若干对射传感器(429),所述第二倍速线型材(432))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三气缸(431),所述第三气缸(431)顶部与气缸安装件(422)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安装件(422)顶部与第二倍速线型材(432)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安装件(422)一侧设置有大模块装配,所述第一倍速线型材(405)与第二连接板(413)相对一侧侧壁设置有第三光电支架(4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皮带机组件(8)由电机支架(801)、第五封板(802)、吊装板(803)、丝杆(804)、张紧板(805)、从动轴(806)、方形座轴承(807)、主动轴(808)、第二从动链轮(809)、第二主动链轮(810)、第五电机(811)、出料机架(812)、上安装板(813)、下安装板(814)、第二牵引滚筒(815)、第二从动侧板(816)、第二深沟球轴承(817)、轴用弹性挡圈(818)、第二从动滚筒(819)、第二主动滚筒(820)、第三辅助支撑脚(821)、连接端板(822)、连接底板(823)、第四挡板(824)、第二导向板(825)、第四光电支架(826)和第二光电传感器(827)组成,所述电机支架(80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五封板(802),所述电机支架(801)底部的四角均固定安装有第三辅助支撑脚(821),且电机支架(801)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安装有吊装板(803),所述吊装板(803)正面和背面的一侧和顶端和分别通过丝杆(804)和张紧板(805)均匀安装有四个从动轴(806),且吊装板(803)正面和背面的另一侧通过方形座轴承(807)固定安装有主动轴(808),所述主动轴(808)的一端固定套接有第二从动链轮(809),所述第二从动链轮(809)的外圆周齿廓与第二链条一端的内圆周齿廓啮合,且第二链条另一端的内圆周齿廓与第二主动链轮(810)的外圆周齿廓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链轮(810)固定套接在第五电机(811)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五电机(811)的底部与电机支架(801)内壁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支架(801)外壁的顶部与出料机架(812)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出料机架(812)中段的两侧和底部分别均匀安装有若干个连接端板(822)和连接底板(823),且出料机架(812)一端的顶部与第四挡板(824)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挡板(824)的顶部均匀安装有若干个第二导向板(825),所述出料机架(812)中段的内侧通过上安装板(813)和下安装板(814)均匀安装有若干个第二牵引滚筒(815),且出料机架(812)的两端均通过第二从动侧板(816)固定安装有从动轴(806),所述出料机架(812)一端的两侧与第四光电支架(826)一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光电支架(826)一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光电传感器(827),所述从动轴(806)和主动轴(808)的中段均通过第二深沟球轴承(817)和轴用弹性挡圈(818)分别固定套接有第二从动滚筒(819)和第二主动滚筒(820),所述第二从动滚筒(819)、第二牵引滚筒(815)和第二主动滚筒(820)的外圆周分别与第二皮带一端、中段和另一端的内圆周固定套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端提升机组件(1)和下料端提升机组件(6)结构完全相同,且呈对称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器人组件(3)和第二机器人组件(7)结构相同,且第二机器人组件(7)安装在第二皮带机组件(8)一侧,所述第二机器人组件(7)有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机组件(5)和模压机组件(9)均有八个,且呈对称分布。
CN202010654033.3A 2020-07-08 2020-07-08 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Pending CN1117460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4033.3A CN111746040A (zh) 2020-07-08 2020-07-08 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4033.3A CN111746040A (zh) 2020-07-08 2020-07-08 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040A true CN111746040A (zh) 2020-10-09

Family

ID=72710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4033.3A Pending CN111746040A (zh) 2020-07-08 2020-07-08 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46040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2763U (ja) * 1995-09-19 1996-04-02 財団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コンベア移載装置
CN101041276A (zh) * 2006-03-20 2007-09-26 冯殿基 纸质分格餐盒的生产工艺及其成型设备
CN102514240A (zh) * 2011-12-10 2012-06-27 陈余明 全自动纸碟餐盒成型机
CN207890636U (zh) * 2018-01-17 2018-09-21 上海宝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自动识别的机器人下料设备
CN209113042U (zh) * 2017-12-28 2019-07-16 青岛卡沃斯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型材自动供料设备
CN110371621A (zh) * 2019-08-07 2019-10-25 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拆垛生产线
CN209998582U (zh) * 2019-02-02 2020-01-31 睿贞(上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梯门板激光焊接的门板输送和焊接平台
CN212796030U (zh) * 2020-07-08 2021-03-26 田匠智造(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2763U (ja) * 1995-09-19 1996-04-02 財団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コンベア移載装置
CN101041276A (zh) * 2006-03-20 2007-09-26 冯殿基 纸质分格餐盒的生产工艺及其成型设备
CN102514240A (zh) * 2011-12-10 2012-06-27 陈余明 全自动纸碟餐盒成型机
CN209113042U (zh) * 2017-12-28 2019-07-16 青岛卡沃斯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型材自动供料设备
CN207890636U (zh) * 2018-01-17 2018-09-21 上海宝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自动识别的机器人下料设备
CN209998582U (zh) * 2019-02-02 2020-01-31 睿贞(上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梯门板激光焊接的门板输送和焊接平台
CN110371621A (zh) * 2019-08-07 2019-10-25 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拆垛生产线
CN212796030U (zh) * 2020-07-08 2021-03-26 田匠智造(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796030U (zh) 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CN109623926B (zh) 用于非金属矩形板类零件加工的自动化柔性生产线
CN212531447U (zh) 一种自动化板材码垛装置
CN110712793A (zh) 一种自适应式自动装箱设备及其装箱方法
CN111039001A (zh) 袋装槟榔自动存储码垛设备
CN109019007B (zh) 一种高效的地板检测送料装置
CN213415179U (zh) 一种载具升降机构
CN212831709U (zh) 放板机
CN113734510A (zh) 一种瓷砖智能配砖系统以及配砖方法
CN111746040A (zh) 一种用于餐盒成型加工的生产线
CN109552681B (zh) 一种物料整理输送机及输送方法
CN110356807B (zh) 集成式智能码垛工作站系统
CN111002630A (zh) 一种组合式包装纸箱的生产装置
CN216444936U (zh) 一种自装载升降平台
CN213504825U (zh) 一种坯板往复式吸盘装置
CN211489371U (zh) 自动吸盘机械手装置
CN112027171B (zh) 一种吨袋自动化打包装置
CN209758460U (zh) 一种用于辅助吸塑的自动化上下料装置
CN110155737B (zh) 一种自动靠边拆垛系统
CN113135405A (zh) 一种带有自动检测规格的板材上料平台
CN219112727U (zh) 一种泵导流座生产用上料传输机
CN216686503U (zh) 一种箱式打包产品转运装置
CN111993340A (zh) 一种卡扣自动装配机
CN219689268U (zh) 一种叉车多层托盘的拆盘装置
CN210149617U (zh) 一种自动封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