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4689A - 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4689A
CN111724689A CN201910220897.1A CN201910220897A CN111724689A CN 111724689 A CN111724689 A CN 111724689A CN 201910220897 A CN201910220897 A CN 201910220897A CN 111724689 A CN111724689 A CN 1117246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predetermined
outer side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2089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忠正
陈盈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tdiamo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tdiamo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tdiamo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Ytdiamon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2089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246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24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46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2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geometrical dis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26Video wall, i.e. stackable semiconductor matrix display modu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6Stacked 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of the same or different cross-sectional are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透镜结构包括:一透光本体以及多个导光体。多个导光体设置在透光本体上且沿着远离透光本体的一外侧边的方向依序排列设置。每一导光体的一斜边与透光本体的一顶表面之间具有一预定角度,且预定角度为锐角。多个导光体所分别具有的多个预定角度沿着远离透光本体的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借此,本发明达到了避免观看者看到显示器的边框区域的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对具有多个显示器的显示装置的多个显示器之间的相接位置的范围,进行视觉补偿的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背景技术
首先,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能够尽可能地达到大屏幕的效果,都是利用多个显示器相互拼接排列的方式,而形成一大尺寸的屏幕或电视墙。然而,由于显示器都会具有一显示区域以及一围绕在显示区域外侧的边框区域。因此,多个显示器之间的边框区域将会造成视觉感受上的不连贯性。
接着,如CN102460281A号专利案所揭露的“显示装置”中,主要是利用透光性罩20的透镜部22,使从显示区域10A出射的光的一部分向边框区域10F的一侧折射。借此,以使得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10F难以被看到。然而,由于透光性罩20的透镜部22的出光表面呈曲面设置,因此,当多个透光性罩20相互拼接排列时,两个透光性罩20之间仍然会因为透镜部22的出光表面呈曲面设置的因素,而使得两个透光性罩20之间产生一凹槽,仍然会造成视觉感受上的不连贯性。
接着,如TWI578291号专利案所揭露的“显示装置”中,主要是利用棱镜模块的重复排列的三角棱镜,而使得显示器的影像光可以透过棱镜模块而正向出射于显示器的边框区的上方,进而达到无边框的显示效果。然而,这类型的重复性排列的三角菱镜,其缺点在于会在产生一段“重复”的影像,而有影像错误的违和感。
再者,如CN101868814B号专利案所揭露的“显示装置”中,主要是利用菲涅耳透镜使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或者在铺瓦的情况下的接缝难以被看到。然而,由于菲涅耳透镜是透过将放大镜平面化及薄型化所得到,故其仍保有二次曲线的特性。因此,其具有透镜角度以二次方的方式向预定角度(最大角度)变化的倾向,所以,将造成画面在该透镜区域影像越接近边缘则放大比率急剧增大的不自然影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以使得多个显示器之间产生无接缝(无边框)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至少一显示器以及至少一透镜结构。至少一所述显示器包括一显示区域以及一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域外侧的边框区域。至少一所述透镜结构对应于至少一所述显示器设置,且至少一所述透镜结构设置于至少一所述显示器的一显示面的一侧。至少一所述透镜结构包括:一透光本体以及多个导光体。多个所述导光体对应于至少一所述显示器的所述边框区域设置,其中,多个所述导光体设置在所述透光本体上且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一外侧边的方向依序排列设置。其中,每一所述导光体的一斜边与所述透光本体的一顶表面之间具有一预定角度,且所述预定角度为锐角。其中,多个所述导光体所分别具有的多个所述预定角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高度,多个所述导光体的多个所述预定高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宽度,每一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宽度彼此相同。
更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光体所分别具有的多个所述预定角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呈线性递减。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导光体呈直角三角形形状。
更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光体的数量为k个,多个所述导光体自所述透光本体的外侧边朝向所述透光本体的中心的方向依序由一第一导光体至一第k导光体排列,k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其中,所述第一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小于60度,所述第k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为0度。
更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光体的数量为k个,多个所述导光体自所述透光本体的外侧边朝向所述透光本体的中心的方向依序由一第一导光体至一第k导光体排列,k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其中,所述第一导光体的一顶点与所述第k导光体的一顶点所形成的一连线L与透光本体的所述顶表面之间具有一预定倾斜角,所述预定倾斜角的角度介于0.029度至2.3度之间,n为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
更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光体的数量为k个,多个所述导光体自所述透光本体的外侧边朝向所述透光本体的中心的方向依序由一第一导光体至一第k导光体排列,k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其中,一第n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与一第(n-1)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之间具有一第一差值,所述第(n-1)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与一第(n-2)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之间具有一第二差值,所述第一差值等于所述第二差值,n为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
更进一步地,所述边框区域具有一边框宽度,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宽度,每一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宽度的总和定义为一预定总宽度,且所述边框宽度与所述预定总宽度关系符合关系式:D≥4B/3,其中,D为所述预定总宽度,B为所述边框宽度。
更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光体的数量为k个,多个所述导光体自所述透光本体的外侧边朝向所述透光本体的中心的方向依序由一第一导光体至一第k导光体排列,k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符合关系式:αn=(α1·(k-n))/(k-1),其中,α1为所述第一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n为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宽度,多个所述导光体的多个所述预定宽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增。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高度,每一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高度彼此相同。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透镜结构,其包括:一透光本体以及多个导光体。多个所述导光体设置在所述透光本体上且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一外侧边的方向依序排列设置。其中,每一所述导光体的一斜边与所述透光本体的一顶表面之间具有一预定角度,且所述预定角度为锐角。其中,多个所述导光体所分别具有的多个所述预定角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其能通过“多个所述导光体所分别具有的所述预定角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的技术方案,以避免观看者看到显示器的边框区域。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高度,多个所述导光体的多个所述预定高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宽度,每一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宽度彼此相同。
更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光体所分别具有的多个所述预定角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呈线性递减。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宽度,多个所述导光体的多个所述预定宽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增。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高度,每一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高度彼此相同。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III-III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I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的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3的V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2的VII-VII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7的VI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7的IX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导光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2的XI部分的放大前视示意图。
图12为图2的XII部分的放大前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透镜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XI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透镜结构的多个导光体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透镜结构的导光体的预定角度与导光体的起始位置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有关“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或者信号,但这些元件或者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III-III剖面的剖面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R及其透镜结构U,显示装置R可包括至少一显示器M以及至少一透镜结构U。至少一透镜结构U可对应于至少一显示器M设置,且至少一透镜结构U可设置于至少一显示器M的一显示面(例如顶表面11)的一侧,使得至少一透镜结构U位于观看者(图中未示出)与至少一显示器M之间。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3所示,显示器M可包括一显示区域M1以及一设置于显示区域M1外侧的边框区域M2。至少一透镜结构U可包括一透光本体1以及多个导光体2。透光本体1可具有一顶表面11、一底表面12以及多个外侧边(图中未标号)。此外,多个导光体2可设置在透光本体1的多个外侧边中的至少一个外侧边的顶表面11上且沿着远离透光本体1的一外侧边的方向依序排列设置,即,多个导光体2可沿着Z方向依序排列设置。换句话说,多个导光体2可由透光本体1的一外侧边朝向透光本体1的中心的方向依序排列设置。此外,为了避免让观看者看到两个显示器M之间的边框区域M2,多个导光体2可对应于至少一显示器M的边框区域M2设置。借此,当两个彼此相邻的显示器(M、M’)之间的边框区域(M2、M2’)彼此相邻时,可利用设置在透镜结构(U、U’)上的多个导光体2的设置而避免观看者看到边框区域(M2、M2’)。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至图3所示,虽然本发明实施例中是将透镜结构U依部位分别区分为透光本体1及多个导光体2,然而,优选地,在其中一实施态样中,透光本体1及多个导光体2,可为一体成型,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外,举例来说,当透光本体1及多个导光体2为两个不同的构件时,多个导光体2可以利用一胶体(图中未示出)将其设置在透光本体1上。另外,举例来说,透镜结构U的材质可以为一透明玻璃、透明压克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透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者是透明聚氨基甲酸酯(Polyurethane,PU)材质,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透镜结构U的材质可具有透光性质,其透光率可达85%以上,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阅图7、图8及图9所示,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镜结构的其中一剖面示意图,图8为图7的VI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7的IX部分的放大示意图。每一导光体2的一斜边20与透光本体1的一顶表面11之间可具有一预定角度α,且预定角度α为锐角。进一步来说,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预定角度α可沿着远离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例如,以设置在图3的显示器M上的透镜结构U为例,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预定角度α沿着Z方向依序递减,以设置在图3的显示器M’上的透镜结构U’为例,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预定角度α沿着负Z方向依序递减)。换句话说,相邻的两个导光体2中的其中一个较邻近于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导光体2的预定角度α大于相邻的两个导光体2中的另外一个较远离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导光体2的预定角度α。此外,举例来说,以本发明而言,每一导光体2可呈直角三角形形状,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7、图8及图9所示,以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而言,每一导光体2可具有一预定高度H,多个导光体2的多个预定高度H可沿着远离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换句话说,相邻的两个导光体2中的其中一个较邻近于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导光体2的预定高度H大于相邻的两个导光体2中的另外一个较远离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导光体2的预定高度H。此外,以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而言,每一导光体2可具有一预定宽度P,每一导光体2的预定宽度P彼此相同。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7、图8及图9所示,举例来说,以本发明而言,多个导光体2的数量为k个,多个导光体2自透光本体1的一外侧边朝向透光本体1的中心的方向依序由一第一导光体21、第二导光体22至一第k导光体排列,k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进一步来说,由于本发明的多个导光体2的多个预定角度α会持续递减,因此,第n导光体2n的预定角度α小于第(n-1)导光体的预定角度α。此外,以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而言,多个导光体2的多个预定高度H会持续递减,因此,第n导光体2n的预定高度H小于第(n-1)导光体的预定高度H。值得说明的是,n为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换句话说,n为1至k中的任意正整数,且是第一导光体21至一第k导光体之间的任一个导光体2。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7及图8所示,进一步来说,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1会大于第二导光体22的第二预定角度α2,此外,当n大于2时,第二导光体22的第二预定角度α2会大于第n导光体2n的第n预定角度αn。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观看者看到显示器M的边框区域M2,同时为了让两个显示器M之间的影像看起来是较平坦的接合,多个导光体2的多个预定角度α会持续递减至0度。因此,第k导光体的预定角度α为0度。须说明的是,由于第k导光体的预定角度α为0度,因此,在附图中的第k导光体是直接与透光本体1的顶表面11相互连接,而呈齐平设置。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透光本体1及多个导光体2为两个不同的构件时,使得多个导光体2利用树脂或胶体(图中未示出)将其设置在透光本体1上时,第k导光体则为多个导光体2中距离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最远的导光体,且第k导光体的斜边20与透光本体1的顶表面11呈平行且与透光本体1的顶表面11之间成一阶梯状的断差。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7及图8所示,更进一步来说,第n导光体2n的预定角度αn与第(n-1)导光体的预定角度αn-1之间具有一第一差值,第(n-1)导光体的预定角度αn-1与第(n-2)导光体的预定角度αn-2之间具有一第二差值,第一差值等于第二差值。换句话说,第n导光体的预定角度αn与第(n-1)导光体的预定角度αn-1之间的差值等于第(n-1)导光体的预定角度αn-1与第(n-2)导光体的预定角度αn-2之间的差值。借此,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多个预定角度α可沿着远离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方向依序呈线性递减。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7及图8所示,更进一步来说,多个导光体2的数量为k个,多个导光体2自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朝向透光本体1的中心的方向依序由一第一导光体21至一第k导光体排列,k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每一导光体2的预定角度α符合关系式:αn=(α1·(k-n))/(k-1),其中,α1为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n为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
接着,请复参阅图3所示,并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及图10所示,图4为图3的I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3的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3的V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0为导光体的剖面示意图。以下将进一步说明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1的计算方式。详细来说,可利用折射率定律得到下列关系式:Nair·sinθ1=N1·sinθ2,其中,θ1=α1max,θ2=α1-β。其中,α1为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θmax为观看者的预设最大观赏角度,即,θmax为视线J1与垂直线VV之间的夹角,θ1为视线J1与垂直于第一导光体21的斜边20的一法线G之间的夹角,θ2为经过透镜结构U折射后的视线J2与法线G之间的夹角,夹角β为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与θ2之间的差值,Nair为空气的折射率,N1为透镜结构U的折射率。借此,由于空气的折射率大约为1,因此,通过上述关系式整理可得公式一:sin(α1max)=N1·sin(α1-β)。另外,须说明的是,最大观赏角度θmax可依需求预先定义,且透镜结构U的折射率N1也为已知。此外,由于间距C的尺寸相对于边框区域M2的边框宽度B属于小尺寸,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6及图10所示,为了避免观看者看到边框区域M2,因此,投射到第一导光体21的视线J1经过透镜结构U的折射后所产生的视线J2必须避过边框区域M2。借此,可得到下列关系式:T·tanβ=B,其中,T为透镜结构U的预定厚度T,夹角β为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与θ2之间的差值,B为边框区域M2的边框宽度B。借此,通过上述关系式整理可得公式二:β=tan-1(B/T)。另外,说明的是,透镜结构U的预定厚度T及边框区域M2的边框宽度B可依需求预先定义。借此,通过公式一及公式二的计算可得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1。另外,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1也可以通过上述公式且依据近似解的计算方式计算。借此,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1可小于60度,优选地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1可介于40度至50度之间。
接着,请复参阅图6所示,以下将进一步说明透镜结构U与显示器M的边框区域M2之间的关系。详细来说,边框区域M2具有一边框宽度B,每一导光体2具有一预定宽度P,每一导光体2的预定宽度P的总和定义为一预定总宽度D。当预定总宽度D的尺寸太小时,即,多个导光体2的数量不足时,将会导致视线J3(视线J3为通过第k导光体2k的视线,即,视线J3通过预定角度αk为0度的导光体)经过透镜结构U的折射后所产生的视线J4仍折射至边框区域M2上,而使得观看者仍会看到边框区域M2。借此,为了避免看到边框区域M2以及增加经过多个导光体2折射后所产生的影像看起来是较平坦的接合,所以,须考量到预定总宽度D的设计尺寸。即,预定总宽度D的设计尺寸符合下列公式三:D=B+E+F,其中,D为预定总宽度D,B为边框区域M2的边框宽度B,E为受扩散宽度E,F为投影宽度F。此外,受扩散宽度E的距离为边框区域M2至视线J3经过透镜结构U的折射后所产生的视线J4投射到透镜结构U的底表面12之间的距离。此外,优选地,为了能够让影像看起来是较平坦的接合,因此,预定总宽度D与受扩散宽度E的比值越接近1越好。优选地,以本发明而言,预定总宽度D与受扩散宽度E的比值可介于1.1至4之间,更优选地,预定总宽度D与受扩散宽度E的比值可介于1.1至2之间,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6所示,进一步来说,利用折射率定律得到下列关系式:Nair·sinθmax=N1·sinθ3,其中,Nair为空气的折射率,N1为透镜结构U的折射率,θmax为观看者的预设最大观赏角度,θ3为经过透镜结构U折射后的视线J4与法线G之间的夹角。借此,由于空气的折射率大约为1,上述关系式经过整理可得:θ3=sin-1(sinθmax/N1)。进一步来说,如图6所示,可得下列关系式:F=T·tanθ3,借此,通过上述关系式的整理可得公式四:F=T·tansin-1(sinθmax/N1)。将公式四代入公式三可得公式五:D=B+E+T·tan sin-1(sinθmax/N1)。另外,由于预定总宽度D与受扩散宽度E的比值可介于1.1至4之间,因此,将D≤4E带入公式五,即,将D=4E带入公式五,则可求得受扩散宽度E。借此,可得D≤4E=(4B/3)+(4T/3)·tansin-1(sinθmax/N1)。此外,优选地,由于预定总宽度D与受扩散宽度E的比值可介于1.1至2之间因此,将D≤2E带入公式五,即,将D=2E带入公式五,则可求得受扩散宽度E。借此,可得D≤2E=(2B)+(2T)·tan sin-1(sinθmax/N1)。更进一步来说,举例而言,以本发明而言,边框宽度B与预定总宽度D关系符合关系式:D≥4B/3,其中,D为预定总宽度,B为边框宽度。换句话说,第一导光体21至第k导光体的所分别具有的预定宽度P的总和能形成预定总宽度D。
接着,请复参阅图6及图9所示,可得公式六:H=P·tanα1,其中,H为第一导光体21的预定高度H,P为第一导光体21的预定宽度P,α1为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另外,如图6及图9所示,可得公式七:γ=tan-1(H/D),其中,第一导光体21的顶点2a与第k导光体的顶点2a(预定高度H为0所形成的一连线L与透光本体1的顶表面11之间可具有一预定倾斜角γ,H为第一导光体21的预定高度H,D为预定总宽度。另外,须说明的是,附图中以平行于透光本体1的顶表面11的水平线HH作为替代。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多个预定角度α可沿着远离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方向依序呈线性递减,然而,虽然多个导光体2的多个预定高度H会持续递减,但是,预定高度H却非呈线性递减。
承上述,依据边框宽度B与预定总宽度D的关系式:D≥4B/3,以及公式五的内容,可得下列关系式:D=(4B/3)+(4T/3)·tan sin-1(sinθmax/N1)。另外,须说明的是,由于预定厚度T、透镜结构U的折射率N1及最大观赏角度θmax可依需求预先定义,因此,可得下列关系式:Dmin=4B/3,其中,Dmin为最小预定总宽度的值。此外,依据经验,导光体2的预定高度H通常可介于0.015毫米(millimeter,mm)至0.15毫米之间,即,导光体2的最大预定高度Hmax为0.15毫米,导光体2的最大预定高度Hmin为0.015毫米。借此,将上述关系式代回公式七可得:γmax=tan-1(Hmax/Dmin),即,γmax=tan-1(0.1125/B),其中,γmax为最大预定倾斜角。此外,将上述关系式代回公式七可得:γmin=tan-1(Hmin/Dmax),其中,γmin为最小预定倾斜角。进一步来说,依据经验,预定总宽度D的数值优选小于30毫米,即,Dmax=30毫米。借此,可知γmin=tan-1(Hmin/Dmax)=0.029度。即,预定倾斜角γ可介于0.029度至tan-1(0.1125/B)度之间。举例来说,当边框宽度B为2.8毫米时,可得预定倾斜角γ介于0.029度至2.3度之间,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以本发明而言,预定倾斜角γ的角度可介于0.029度至2.3度之间,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图11及图12分别为图2的XI部分及XII部分的放大前视示意图。以下将进一步举例说明设置在透光本体1上的相邻两边的多个导光体2的设置情形,也就是说设置在透光本体1的角落位置的多个导光体2的排列情形。详细来说,如图11所示,当多个导光体2利用胶体或其他方式设置在透光本体1上时,可以直接将多个导光体2设置在透光本体1的相邻两侧中的其中一侧,并将多个导光体2设置在透光本体1的相邻两侧中的另外一侧,使得多个导光体2在透光本体1的角落位置相互叠合。借此,由于多个导光体2的尺寸很小,相当于一薄膜,所以当多个导光体2重叠上去贴合后,即可使透光本体1的角落处的边框能够通过多个导光体2垂直重叠的结构所产生的光学效果,而避免看到边框区域M2。
接着,如图12所示,举例来说,若是多个导光体2与透光本体1是一体成型的,多个导光体2在透光本体1的角落位置可相互连接。进一步来说,其中一部分设置在透光本体1的角落位置上的多个导光体2可以呈弧形状,且弧形状的多个导光体2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于其中一侧的多个导光体2以及连接于另外一侧的多个导光体2。借此,可利用设置在角落处的多个导光体2所产生的光学效果,而避免看到边框区域M2。
第二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3及图14所示,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透镜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XI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由图14与图6的比较可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透镜结构U的多个导光体2的结构特征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进一步来说,第二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多个预定角度α沿着远离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然而,每一导光体2的预定宽度P彼此相异。此外,以第二实施例而言,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多个预定角度α可沿着远离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方向依序呈线性递减。
承上述,请参阅图13及图14所示,进一步来说,以第二实施例而言,多个导光体2的多个预定宽度P是沿着远离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增,此外,每一导光体2的预定高度H彼此相同。
接着,请参阅图15及图16所示,以下将进一步说明第二实施例中的每一导光体2的预定角度α的计算方式。详细来说,如图13所示,可得下列关系式:P1=H/tanα1,其中,P1为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宽度P1,H为第一导光体21的预定高度H,α1为第一导光体21的第一预定角度α1,另外,第一导光体21的预定高度H为已知。进一步来说,如图13所示,也可得下列关系式:X2=0+P1,其中,X2为第二导光体22的起始位置。此外,由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透镜结构U的多个导光体2是采用等高不等宽的设计,即,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多个预定高度H彼此相同,且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多个预定宽度P彼此相异的设计。因此,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多个预定角度α会随着X2、X3、X4…Xn的位置依序线性递减。借此,可得到如图14所示的示意图。
承上述,如图16所示,可得下列关系式:α1/D=αn/(D-Xn),借此,通过整理上述关系式可得公式八:αn=(α1·(D-Xn))/D。另外,由于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多个预定角度α会随着X2、X3、X4…Xn的位置依序线性递减,因此,可得公式九:Xn=0+P1+P2+P3+Pn-1。同时,可得公式十:Pn=H/tanαn。借此,可以依据公式八、公式九及公式十的计算而依序得到Xn、αn以及Pn。此外,当P1+P2+P3+…+Pn≈D时,即可完成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透镜结构U的设计。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其能通过“多个所述导光体所分别具有的所述预定角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的技术方案,以避免观看者看到显示器的边框区域。此外,相较于菲涅耳透镜的角度是以二次方递减,使导光体在整体宽度中越接近边缘则放大比率越大的特性,本发明则以「一次线性」的方式改变角度(即,多个导光体2所分别具有的多个预定角度α可沿着远离透光本体1的外侧边的方向依序呈线性递减),使导光体2在整体宽度中的放大比率近乎一致,其放大比率即前述段落所说明的预定总宽度D与受扩散宽度E的比值,宜介于1.1至4之间,优选的,可介于1.1至2之间。借此,边缘的影像得以自然顺畅衔接,从而达到增进观赏体验的效果。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至少一显示器,至少一所述显示器包括一显示区域以及一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域外侧的边框区域;以及
至少一透镜结构,至少一所述透镜结构对应于至少一所述显示器设置,且至少一所述透镜结构设置于至少一所述显示器的一显示面的一侧,至少一所述透镜结构包括:一透光本体以及多个导光体,多个所述导光体对应于至少一所述显示器的所述边框区域设置,其中,多个所述导光体设置在所述透光本体上且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一外侧边的方向依序排列设置;
其中,每一所述导光体的一斜边与所述透光本体的一顶表面之间具有一预定角度,且所述预定角度为锐角;
其中,多个所述导光体所分别具有的多个所述预定角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高度,多个所述导光体的多个所述预定高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宽度,每一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宽度彼此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光体所分别具有的多个所述预定角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呈线性递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光体呈直角三角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光体的数量为k个,多个所述导光体自所述透光本体的外侧边朝向所述透光本体的中心的方向依序由一第一导光体至一第k导光体排列,k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其中,所述第一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小于60度,所述第k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为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光体的数量为k个,多个所述导光体自所述透光本体的外侧边朝向所述透光本体的中心的方向依序由一第一导光体至一第k导光体排列,k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其中,所述第一导光体的一顶点与所述第k导光体的一顶点所形成的一连线L与透光本体的所述顶表面之间具有一预定倾斜角,所述预定倾斜角的角度介于0.029度至2.3度之间,n为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光体的数量为k个,多个所述导光体自所述透光本体的外侧边朝向所述透光本体的中心的方向依序由一第一导光体至一第k导光体排列,k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其中,一第n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与一第(n-1)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之间具有一第一差值,所述第(n-1)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与一第(n-2)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之间具有一第二差值,所述第一差值等于所述第二差值,n为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区域具有一边框宽度,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宽度,每一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宽度的总和定义为一预定总宽度,且所述边框宽度与所述预定总宽度关系符合关系式:D≥4B/3,其中,D为所述预定总宽度,B为所述边框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光体的数量为k个,多个所述导光体自所述透光本体的外侧边朝向所述透光本体的中心的方向依序由一第一导光体至一第k导光体排列,k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符合关系式:αn=(α1·(k-n))/(k-1),其中,α1为所述第一导光体的所述预定角度,n为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宽度,多个所述导光体的多个所述预定宽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高度,每一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高度彼此相同。
13.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透光本体;以及
多个导光体,多个所述导光体设置在所述透光本体上且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一外侧边的方向依序排列设置;
其中,每一所述导光体的一斜边与所述透光本体的一顶表面之间具有一预定角度,且所述预定角度为锐角;
其中,多个所述导光体所分别具有的多个所述预定角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高度,多个所述导光体的多个所述预定高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宽度,每一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宽度彼此相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光体所分别具有的多个所述预定角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呈线性递减。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宽度,多个所述导光体的多个所述预定宽度沿着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所述外侧边的方向依序递增。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具有一预定高度,每一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预定高度彼此相同。
CN201910220897.1A 2019-03-22 2019-03-22 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Pending CN1117246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20897.1A CN111724689A (zh) 2019-03-22 2019-03-22 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20897.1A CN111724689A (zh) 2019-03-22 2019-03-22 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4689A true CN111724689A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62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20897.1A Pending CN111724689A (zh) 2019-03-22 2019-03-22 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24689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8814A (zh) * 2007-11-22 2010-10-20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4062795A (zh) * 2014-06-13 2014-09-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拼接屏边框弱化结构及拼接屏
CN205428387U (zh) * 2016-03-18 2016-08-03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696446A (zh) * 2019-03-14 2020-09-22 诚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荧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8814A (zh) * 2007-11-22 2010-10-20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4062795A (zh) * 2014-06-13 2014-09-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拼接屏边框弱化结构及拼接屏
CN205428387U (zh) * 2016-03-18 2016-08-03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696446A (zh) * 2019-03-14 2020-09-22 诚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荧幕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61505B2 (ja) 湾曲したベゼル隠蔽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カバーおよびベゼルのない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7993577B (zh) 视频墙显示装置
CN107003529B (zh) 半透过型反射片、导光板和显示装置
EP2728570B1 (en) Array-type display device
KR20170037773A (ko) 광섬유를 포함하는 판상 광학부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KR10154925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00109209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00102502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430326B (zh) 反射型屏幕、影像显示系统
JP2017211454A (ja) 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装置
JP2018120008A (ja) 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装置
KR101549256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09843116U (zh) 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CN111724689A (zh) 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JP6747132B2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背面投射型表示装置
KR20160141110A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JP5439786B2 (ja) 光拡散シート、液晶映像源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2036133A (zh) 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
JP2018040893A (ja) 映像表示装置
JPH02134677A (ja) マルチスクリーン型表示装置
KR20170051637A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판상 광학 부재
JP7322511B2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装置
JP6812757B2 (ja) 映像表示装置
CN111128009A (zh) 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JP7226119B2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