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3053A - 发送装置和子载波映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和子载波映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13053A
CN111713053A CN201880088904.0A CN201880088904A CN111713053A CN 111713053 A CN111713053 A CN 111713053A CN 201880088904 A CN201880088904 A CN 201880088904A CN 111713053 A CN111713053 A CN 1117130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block
block encoding
differential
symbol
encod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89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13053B (zh
Inventor
增田进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130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30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130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30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04L1/0618Space-time coding
    • H04L1/0637Properties of the code
    • H04L1/0643Properties of the code 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发送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映射部(2),其将调制符号配置于正交频分复用方式的子载波;第1差动块编码部(3),其对所配置的调制符号的一部分进行差动块编码;第2差动块编码部(4),其将第1差动块编码部的输出作为起始符号,对除了作为第1差动块编码部的差动块编码对象的调制符号以外的剩余的调制符号进行差动块编码;以及第2映射部(5),其将第2差动块编码部的输出转换成从多个天线发送的发送信号。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和子载波映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差动时空块编码应用于正交频分复用方式的发送装置和子载波映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领域中,作为针对在传输路径中产生的衰落改善性能的技术,有时使用发送分集。发送分集之一存在如下称作STBC(Space-Time Block Coding:时空块编码)的方式:对发送序列进行时空块编码,生成正交的多个序列,从不同的天线发送所生成的多个序列的各个序列。
并且,还正在研究组合在接收装置中不需要估计传输路径的差动编码和STBC而成的差动时空块编码(DSTBC:Differential Space-Time Block Coding)。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将差动时空块编码应用于正交频分复用方式(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2898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差动时空块编码中,由于在2个块的差分上承载信息,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在作为最初的符号的起始符号上没有承载信息。因此,传输速率下降与起始符号对应的量。在将差动时空块编码应用于OFDM的情况下,起始符号的数量为对子载波数量乘以天线数量而得到的数量。因此,子载波数量和天线数量越多,不承载信息的符号的数量越增加,从而传输速率的下降也增大。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在将差动块编码应用于正交频分复用方式时能够提高传输速率的发送装置和子载波映射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发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映射部,其将调制符号配置于正交频分复用方式的子载波;第1差动块编码部,其对所配置的调制符号的一部分进行差动块编码;第2差动块编码部,其将第1差动块编码部的输出作为起始符号,对除了作为第1差动块编码部的差动块编码对象的调制符号以外的剩余的调制符号进行差动块编码;以及第2映射部,其将第2差动块编码部的输出转换成从多个天线发送的发送信号。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发送装置起到能够抑制传输速率下降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由图1所示的第1映射部配置的符号序列的图。
图3是使用OFDM符号编号和子载波编号来示出图2所示的符号配置的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1差动块编码部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2差动块编码部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2映射部生成的发送信号#1和发送信号#2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第1差动块编码部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第2差动块编码部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1映射部配置的调制符号序列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1差动块编码部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2差动块编码部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2映射部生成的发送信号#1和发送信号#2的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第1差动块编码部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第2差动块编码部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
图15是示出实现图1所示的发送装置的功能的处理电路的图。
图16是示出用于使用软件来实现图1所示的发送装置的功能的硬件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和子载波映射方法。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100的结构的图。图1所示的发送装置100具有调制部1、第1映射部2、第1差动块编码部3、第2差动块编码部4、第2映射部5、多个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部6、多个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部7、多个无线部8和多个天线9。IDFT部6、CP附加部7和无线部8与2个天线9分别对应地设置。
调制部1将输入的发送比特序列转换成作为多个符号序列的调制符号。调制部1能够使用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QPSK(QuadraturePhase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等调制方式将发送比特序列转换成调制符号。调制部1将转换后的调制符号输出到第1映射部2。
第1映射部2将调制部1输出的调制符号映射到作为由IDFT部6通过一次IDFT集中转换成时域信号的数据单位的OFDM符号的子载波。具体而言,第1映射部2将从调制部1输入的符号序列配置于Nos个OFDM符号的Nsc个子载波。输入的符号序列为(Nos·Nsc-2)个。
图2是示出由图1所示的第1映射部2配置的符号序列的图。这里,设输入符号序列为s0、s1、…、sNosNsc-3。在图2的横向上排列有OFDM符号OS#0~OS#(Nos-1),在纵向上排列有子载波SC#0~SC#(Nsc-1)。未配置子载波SC#0的OFDM符号OS#0和OS#1。输入符号序列的映射顺序是从子载波SC#0的OFDM符号OS#2到OS#(Nos-1),接着从子载波SC#1的OFDM符号OS#0到OS#(Nos-1),同样地到子载波SC#(Nsc-1)的顺序。另外,上述映射的顺序仅是一例,只要能够以不重复的方式映射即可。此外,未配置符号的位置是与后述的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起始符号的位置相同的位置。第1映射部2将作为映射后的符号的映射符号输出到第1差动块编码部3和第2差动块编码部4。
返回到图1的说明。第1差动块编码部3对第1映射部2输出的映射符号的一部分进行差动块编码。具体而言,第1差动块编码部3对由第1映射部2配置的映射符号中的OFDM符号OS#0和OS#1的符号进行差动块编码。第1差动块编码部3进行差动块编码时的块为相同子载波的2个符号即在时间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在子载波方向即频率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
图3是使用OFDM符号编号x和子载波编号y来示出图2所示的符号配置的图。在图3中,在设OFDM符号编号为x,子载波编号为y时,设由第1映射部2配置的各符号为sx,y。在设差动块编码后的各符号为cx,y时,由第1差动块编码部3进行的差动块编码用以下的数学式(1)表示。
[数学式1]
Figure BDA0002623054060000041
其中,c0,0和c1,0是作为差动块编码起点的起始符号。起始符号能够为合计功率为1的任意符号。通过进行数学式(1)所示的处理,能够生成作为差动块编码后的符号的差动编码符号。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1差动块编码部3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在图4中,用虚线的椭圆表示作为包含2个符号的处理单位的块,用箭头表示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差动块编码方向。如图4所示,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OFDM符号OS#0和OS#1的相同子载波的2个符号即时间方向上的2个符号按照每个子载波作为1个块,在子载波方向即频率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在差动块编码处理之后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输出到第2差动块编码部4。
返回到图1的说明。第2差动块编码部4使用由第1映射部2配置的映射符号和第1差动块编码部3输出的差动编码符号来进行差动块编码。这时,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作为第1差动块编码部3输出的差动编码符号的OFDM符号OS#0和OS#1的各符号作为起始符号,进行剩余的OFDM符号OS#2~OS#(Nos-1)的差动块编码。第2差动块编码部4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中的与第1差动块编码部3进行差动块编码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具体而言,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相同子载波即时间方向上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OFDM符号方向即时间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由第2差动块编码部4进行的差动块编码用以下的数学式(2)表示。
[数学式2]
Figure BDA0002623054060000051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2差动块编码部4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在图5中,用虚线的椭圆表示作为包含2个符号的处理单位的块,用箭头表示第2差动块编码部4的差动块编码方向。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输出到第2映射部5。
返回到图1的说明。第2映射部5使用第2差动块编码部4输出的差动编码符号来生成从2个天线9分别发送的信号。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2映射部5生成的发送信号#1和发送信号#2的图。这里,第2映射部5在将由第1差动块编码部3和第2差动块编码部4进行了差动块编码时的块表示为(c0,c1)时,生成作为用(c0,-c1 *)和(c1,c0 *)表示的2个信号的发送信号#1和发送信号#2。第2映射部5将生成的发送信号#1和发送信号#2分别输出到2个IDFT部6。
返回到图1的说明。IDFT部6将第2映射部5输出的发送信号作为频域的信号,按照每个OFDM符号转换成时域的信号。IDFT部6将转换后的发送信号输出到CP附加部7。CP附加部7进行将IDFT部6输出的发送信号中包含的各OFDM符号的后端的一部分附加于前端的处理。CP附加部7将处理后的发送信号输出到无线部8。无线部8对基带的发送信号进行去除频带外的信号成分的滤波处理、转换成发送频率的上变频处理、调整发送功率的放大处理等,生成从天线9发送的发送信号。无线部8从天线9发送处理后的发送信号。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1,在将差动块编码应用于OFDM时,以往使用与子载波数量对应的数量的起始符号作为不承载信息的符号,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对子载波数量乘以天线数量的2倍而得到的数量的起始符号作为不承载信息的符号,与此相对,能够使不承载信息的符号成为2个符号。因此,能够减少不承载信息的符号的数量,能够提高传输速率。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设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处理方向为子载波方向即频率方向,第2差动块编码部4的处理方向为OFDM符号方向即时间方向。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2中,设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处理方向为OFDM符号方向即时间方向,第2差动块编码部4的处理方向为子载波方向即频率方向。
发送装置100的结构与图1相同,第1差动块编码部3和第2差动块编码部4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方面。
第1差动块编码部3对由第1映射部2配置的子载波SC#0的符号进行差动块编码。与实施方式1同样,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进行差动块编码时的块作为相同子载波即时间方向上的2个符号,在OFDM符号方向即时间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
与实施方式1同样,设向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输入为图3所示的调制符号。在设OFDM符号编号为x,子载波编号为y,各符号为sx,y,差动块编码后的符号为cx,y时,由第1差动块编码部3进行的差动块编码用以下的数学式(3)表示。
[数学式3]
Figure BDA0002623054060000061
其中,c0,0和c1,0是作为差动块编码起点的起始符号。起始符号能够为合计功率为1的任意符号。通过进行数学式(3)所示的处理,能够生成作为差动块编码后的符号的差动编码符号。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第1差动块编码部3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在图7中,用虚线的椭圆表示作为包含2个符号的处理单位的块,用箭头表示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差动块编码方向。如图7所示,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子载波SC#0的2个符号即时间方向上的相邻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OFDM符号方向即时间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在差动块编码处理之后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输出到第2差动块编码部4。
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由第1差动块编码部3进行差动编码后的子载波SC#0的各调制符号作为起始符号,进行剩余的调制符号的差动块编码。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相同子载波即时间方向上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子载波方向即频率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由第2差动块编码部4进行的差动块编码用以下的数学式(4)表示。
[数学式4]
Figure BDA0002623054060000071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第2差动块编码部4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在图8中,用虚线的椭圆表示作为包含2个符号的处理单位的块,用箭头表示第2差动块编码部4的差动块编码方向。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输出到第2映射部5。第2映射部5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设图8所示的差动编码符号为输入的情况下,输出图6所示的符号配置的发送信号#1和发送信号#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2,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在时间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时间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即使在该情况下,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输出作为起始符号,在频率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由此,也能够使不承载信息的符号的数量成为2个符号。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减少不承载信息的符号的数量,能够提高传输速率。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中,使作为差动块编码的编码单位的块为在时间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但是,在实施方式3中,使块为在频率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
发送装置100的结构与图1相同,第1映射部2、第1差动块编码部3和第2差动块编码部4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方面。
第1映射部2将从调制部1输入的调制符号序列映射到OFDM符号的子载波。具体而言,第1映射部2将从调制部1输入的调制符号序列配置于Nos个OFDM符号的Nsc个子载波。输入的调制符号序列为(Nos·Nsc-2)个。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1映射部2配置的调制符号序列的图。这里,设输入符号序列为s0、s1、…、sNosNsc-3。在图9的横向上排列有OFDM符号OS#0~OS#(Nos-1),在纵向上排列有子载波SC#0~SC#(Nsc-1)。未配置子载波SC#0和SC#1的OFDM符号OS#0。输入符号序列的映射顺序是从OFDM符号OS#0的子载波SC#2到SC#(Nsc-1),接着从OFDM符号OS#1的子载波SC#0到SC#(Nsc-1),同样地到OFDM符号OS#(Nos-1)的顺序。另外,上述的映射顺序仅是一例,只要能够以不重复的方式映射即可。此外,未配置符号的位置是与后述的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起始符号的位置相同的位置。第1映射部2将作为映射后的调制符号的映射符号输出到第1差动块编码部3和第2差动块编码部4。
第1差动块编码部3对第1映射部2输出的映射符号的一部分进行差动块编码。具体而言,第1差动块编码部3对由第1映射部2配置的映射符号中的OFDM符号OS#0的符号进行差动块编码。设第1差动块编码部3进行差动块编码时的块为相同的OFDM符号的2个符号即在频率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在子载波方向即频率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
在设OFDM符号编号为x,子载波编号为y,由第1映射部2配置的各符号为sx,y,差动块编码后的各符号为cx,y时,由第1差动块编码部3进行的差动块编码用以下的数学式(5)表示。
[数学式5]
Figure BDA0002623054060000081
其中,c0,0和c0,1是作为差动块编码起点的起始符号。起始符号能够为合计功率为1的任意符号。通过进行数学式(5)所示的处理,能够生成作为差动块编码后的符号的差动编码符号。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1差动块编码部3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在图10中,用虚线的椭圆表示作为包含2个符号的处理单位的块,用箭头表示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差动块编码方向。如图10所示,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OFDM符号OS#0的在频率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子载波方向即频率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在差动块编码处理之后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输出到第2差动块编码部4。
第2差动块编码部4使用由第1映射部2配置的映射符号和第1差动块编码部3输出的差动编码符号来进行差动块编码。这时,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作为第1差动块编码部3输出的差动编码符号的OFDM符号OS#0的各符号作为起始符号,进行剩余的OFDM符号OS#1~OS#(Nos-1)的差动块编码。第2差动块编码部4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中的与第1差动块编码部3进行差动块编码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具体而言,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相同的OFDM符号即频率方向上的相邻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OFDM符号方向即时间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由第2差动块编码部4进行的差动块编码用以下的数学式(6)表示。
[数学式6]
Figure BDA0002623054060000091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2差动块编码部4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在图11中,用虚线的椭圆表示作为包含2个符号的处理单位的块,用箭头表示第2差动块编码部4的差动块编码方向。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输出到第2映射部5。
第2映射部5使用第2差动块编码部4输出的差动编码符号来生成从2个天线9分别发送的信号。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2映射部5生成的发送信号#1和发送信号#2的图。这里,第2映射部5在将由第1差动块编码部3和第2差动块编码部4进行了差动块编码时的块表示为(c0,c1)时,生成作为用(c0,-c1 *)和(c1,c0 *)表示的2个信号的发送信号#1和发送信号#2。第2映射部5将生成的发送信号#1和发送信号#2分别输出到2个IDFT部6。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3,第1差动块编码部3和第2差动块编码部4使作为差动块编码的编码单位的块为在频率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即使在该情况下,第1差动块编码部3对调制符号的一部分进行差动块编码,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输出作为起始符号,对除了作为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差动块编码对象的调制符号以外的剩余的调制符号进行差动块编码,由此,也能够使不承载信息的符号成为2个符号。因此,能够减少不承载信息的符号的数量,能够提高传输速率。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3中,设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处理方向为子载波方向即频率方向,第2差动块编码部4的处理方向为OFDM符号方向即时间方向。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4中,设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处理方向为OFDM符号方向即时间方向,第2差动块编码部4的处理方向为子载波方向即频率方向。
发送装置100的结构与图1相同,第1差动块编码部3和第2差动块编码部4的动作与实施方式3不同。以下,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3不同的方面。
第1差动块编码部3对由第1映射部2配置的子载波SC#0和子载波SC#1的符号进行差动块编码。与实施方式3同样,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进行差动块编码时的块作为相同的OFDM符号即频率方向上的2个符号,在OFDM符号方向即时间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
设向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输入为图3所示的调制符号。在设OFDM符号编号为x,子载波编号为y,各符号为sx,y,差动块编码后的符号为cx,y时,由第1差动块编码部3进行的差动块编码用以下的数学式(7)表示。
[数学式7]
Figure BDA0002623054060000101
其中,c0,0和c0,1是作为差动块编码起点的起始符号。起始符号能够为合计功率为1的任意符号。通过进行数学式(7)所示的处理,能够生成作为差动块编码后的符号的差动编码符号。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第1差动块编码部3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在图13中,用虚线的椭圆表示作为包含2个符号的处理单位的块,用箭头表示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差动块编码方向。如图13所示,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OFDM符号OS#0的2个符号即频率方向上的相邻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OFDM符号方向即时间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在差动块编码处理之后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输出到第2差动块编码部4。
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由第1差动块编码部3进行差动编码后的子载波SC#0和SC#1的各调制符号作为起始符号,对剩余的调制符号进行差动块编码。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相同的OFDM符号即频率方向上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子载波方向即频率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由第2差动块编码部4进行的差动块编码用以下的数学式(8)表示。
[数学式8]
Figure BDA0002623054060000102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第2差动块编码部4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的图。在图14中,用虚线的椭圆表示作为包含2个符号的处理单位的块,用箭头表示第2差动块编码部4的差动块编码方向。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输出到第2映射部5。第2映射部5的动作与实施方式3相同,在设图14所示的差动编码符号为输入的情况下,输出图12所示的符号配置的发送信号#1和发送信号#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4,第1差动块编码部3将在频率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时间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即使在该情况下,第2差动块编码部4将第1差动块编码部3的输出作为起始符号,在频率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由此,也能够使不承载信息的符号的数量成为2个符号。因此,能够减少不承载信息的符号的数量,能够提高传输速率。
这里,对用于实现实施方式1~4的发送装置100的功能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实现图1所示的发送装置100的功能的处理电路10的图。图16是示出用于使用软件来实现图1所示的发送装置100的功能的硬件结构的图。
发送装置100具备的各功能能够使用如图15所示的处理电路10那样的专用硬件来实现。处理电路10例如是单一电路、复合电路、程序化的处理器、并列程序化的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将它们组合而成的部件。
发送装置100具备的各功能还能够使用图16所示的处理器11和存储器12来实现。处理器11是CPU,也称作中央处理装置、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型处理器、微型计算机、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存储器12是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EPROM(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注册商标)(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非易失性或者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磁盘、软盘、光盘、紧凑盘、迷你盘、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多功能盘)等。
处理器11读出存储器1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读出的计算机程序,由此,能够实现图1所示的发送装置100的各功能。此外,存储器12也被用作处理器11执行的各处理中的临时存储器。发送装置100具备的各功能可以使用图15所示的处理电路10来实现一部分,使用图16所示的处理器11和存储器12来实现一部分。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示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个例子,还能够与其他的公知技术组合,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省略、变更结构的一部分。
标号说明
1:调制部;2:第1映射部;3:第1差动块编码部;4:第2差动块编码部;5:第2映射部;6:IDFT部;7:CP附加部;8:无线部;9:天线;10:处理电路;11:处理器;12:存储器;100:发送装置;OS:OFDM符号;SC:子载波。

Claims (8)

1.一种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送装置具有:
第1映射部,其将调制符号配置于正交频分复用方式的子载波;
第1差动块编码部,其对所配置的所述调制符号的一部分进行差动块编码;
第2差动块编码部,其将所述第1差动块编码部的输出作为起始符号,对除了作为所述第1差动块编码部的差动块编码对象的所述调制符号以外的剩余的调制符号进行差动块编码;以及
第2映射部,其将所述第2差动块编码部的输出转换成从多个天线发送的发送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映射部不将符号配置于由所述第1差动块编码部设为起始符号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差动块编码部将在时间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频率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差动块编码部将在时间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时间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差动块编码部将在频率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时间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差动块编码部将在频率方向上相邻的2个符号作为1个块,在频率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差动块编码部将所述第1差动块编码部生成的差动编码符号作为起始符号,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中的与所述第1差动块编码部进行差动块编码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进行差动块编码。
8.一种子载波映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子载波映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发送装置将调制符号配置于正交频分复用方式的子载波;
所述发送装置对所配置的所述调制符号的一部分进行差动块编码而生成第1差动块化符号;
所述发送装置将所述第1差动块化符号作为起始符号,对除了用于生成所述第1差动块化符号的所述调制符号以外的剩余的调制符号进行差动块编码,生成第2差动块化符号;以及
所述发送装置将所述第2差动块化符号转换成从多个天线发送的信号。
CN201880088904.0A 2018-02-20 2018-02-20 发送装置、控制电路、存储介质和子载波映射方法 Active CN1117130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06026 WO2019163001A1 (ja) 2018-02-20 2018-02-20 送信装置およびサブキャリアマッピン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3053A true CN111713053A (zh) 2020-09-25
CN111713053B CN111713053B (zh) 2023-04-28

Family

ID=67687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8904.0A Active CN111713053B (zh) 2018-02-20 2018-02-20 发送装置、控制电路、存储介质和子载波映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58496B1 (zh)
EP (1) EP3742640B1 (zh)
JP (1) JP6698969B2 (zh)
CN (1) CN111713053B (zh)
WO (1) WO2019163001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9808A (zh) * 2009-11-12 2010-04-28 上海交通大学 差分编码空时频调制方法
WO2013128983A1 (ja) * 2012-02-27 2013-09-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84774B2 (ja) * 1999-09-07 2009-06-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送信方法及び通信方法
DE102006002696B4 (de) * 2006-01-19 2008-05-1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Kg Verfahren zur Codierung von Datensymbolen
EP2514121B1 (en) * 2009-12-15 2017-10-04 Xieon Networks S.à r.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transmitting an optical transmission signal with reduced polarisation-dependent loss
KR101422980B1 (ko) * 2010-04-07 2014-07-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히다치 고쿠사이 덴키 송신기 및 송신 방법
BR112014019008B1 (pt) * 2012-03-02 2022-07-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parelhos de radiotransmissão e de radiorrecepção, e, método para transmissão de dados
WO2015045585A1 (ja) * 2013-09-24 2015-04-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JP5980451B1 (ja) * 2015-08-10 2016-08-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9808A (zh) * 2009-11-12 2010-04-28 上海交通大学 差分编码空时频调制方法
WO2013128983A1 (ja) * 2012-02-27 2013-09-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63001A1 (ja) 2020-06-11
US20210067393A1 (en) 2021-03-04
EP3742640A1 (en) 2020-11-25
EP3742640B1 (en) 2022-01-26
CN111713053B (zh) 2023-04-28
WO2019163001A1 (ja) 2019-08-29
JP6698969B2 (ja) 2020-05-27
US10958496B1 (en) 2021-03-23
EP3742640A4 (en) 202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3983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signal with constant envelope
JP4567483B2 (ja) Ofdm送信装置
KR101434704B1 (ko) 무선 데이터 방사 방법, 이를 이용한 방사기 및 송신기
CN101517920B (zh) 利用天线收缩的波束形成
Ji et al. A semi-blind SLM scheme for PAPR reduction in OFDM systems with low-complexity transceiver
CN107005360B (zh) 用于fbmc调制系统中的阿拉莫提映射
US20180109408A1 (en) Hybrid PAPR Reduction for OFDM
KR20080035424A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WO2013128983A1 (ja)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EP2319219B1 (en) Method for transmit diversity encoding
JP4906721B2 (ja) デジタル信号の送信方法、デジタル信号の受信方法、並びに送信機及び受信機
CN111200572A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7210838B (zh) 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US9112757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4763046B2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
CN111713053A (zh) 发送装置和子载波映射方法
US10469293B2 (en) FTN-based OFDM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coexistence of broadband and sporadic traffics
EP3697010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JP2006511154A (ja) Ofdmシステム用の送信機ダイバーシティ方法
El-Ganiny et al. Improved coding gain of clipped OFDM signal using avalanche effect of AES block cipher
JP6727462B1 (ja) 無線通信装置、制御回路、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EP1604501B1 (en) Multicarrier system wherein control data is summed to information data
JP5106250B2 (ja)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CN106656893B (zh) Stbc编码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射端和接收端
WO2024056175A1 (en) Wireles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