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06923A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06923A
CN111706923A CN202010505570.1A CN202010505570A CN111706923A CN 111706923 A CN111706923 A CN 111706923A CN 202010505570 A CN202010505570 A CN 202010505570A CN 111706923 A CN111706923 A CN 1117069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air inlet
electric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055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06923B (zh
Inventor
闫大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0557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069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06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06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06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069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9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with additional radiant heat-discharging elements, e.g. electric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机壳、换热器组件、第一风机组件、和电辅热组件,第一换热器、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一电辅热均设于第一风道,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新风进口打开,以使新风进入第一风道内,当满足第一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开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可以提升空调器的制热能力,节省空调器的整机能耗。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器内通过设置PTC以提升制热性能。相关技术中,对于具有新风风道的空调器而言,PTC的设置较为不合理,易导致空调器成本较高,功耗较大,加速了空调器线路的老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可以提升空调器的制热能力,节省空调器的整机能耗,保证室内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机壳、换热器组件、第一风机组件和电辅热组件,所述机壳内限定出第一风道,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新风进口、室内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电辅热组件包括第一电辅热,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一电辅热均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空调器具有第一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进口打开,以使新风挤入所述第一风道内,当满足第一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开启。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通过设置空调器的第一运行模式,提升了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且节省了空调器的整机能耗,减缓线路老化速率,保证使用寿命,同时便于保证空调器吹出的新风具有合适的温度,以保证室内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启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T1。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当满足第一关闭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关闭,其中,所述第一关闭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二预设值T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室内空气进口关闭,所述第一换热器停止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室内空气进口打开,以使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三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三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室内空气进口均打开,以使新风和室内空气均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启条件为:室内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室外温度低于第二设定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温度低于第三设定温度,且所述空调器的设定目标温度与室内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四设定温度,其中,所述第一设定温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温度,且小于所述第三设定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风机组件,所述机壳内限定出与所述第一风道隔离的第二风道,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电辅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电辅热,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电辅热均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室内空气进口和所述进风口均打开,以使室内空气分别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和所述第二电辅热均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三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三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进口、所述室内空气进口和所述进风口均打开,以使新风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内、室内空气分别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和所述第二电辅热均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设置时,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四运行模式,在所述第四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进口打开,以使新风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进风口打开,以使室内空气进入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二换热器非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三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四运行模式下,所述室内空气进口关闭,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停止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开启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三预设值T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启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T1,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值T1大于所述第三预设值T3。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四运行模式下,当满足第二关闭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关闭,其中,所述第二关闭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四预设值T4。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当满足第一关闭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关闭,其中,所述第一关闭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二预设值T2,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值T2小于所述第四预设值T4。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其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其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其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其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并联设置;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五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其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并联设置。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机壳1、
第一风道12、新风进口12a、空气出口12b、室内空气进口12c、
第二风道11、进风口11a、出风口11b、
换热器组件2、第一换热器22、第二换热器21、第一接水盘23、第二接水盘24、
第一风机组件4、离心风轮41、
第二风机组件3、风轮30、对旋风轮31、轴流风轮32、
电辅热组件5、第一电辅热52、第二电辅热51、
空气处理模块6、过滤件61、
第一开关门71、第二开关门7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换热器组件2、第一风机组件4,机壳1内限定出第一风道12,机壳1上形成有与第一风道12连通的新风进口12a、室内空气进口12c和空气出口12b,换热器组件2还包括第一换热器22,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风机组件4均设于第一风道12,则第一风机组件4可以驱动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流动,第一换热器22运行可以与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进行换热。例如,第一风机组件4和第一换热器22均运行时,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室内空气进口12c流入第一风道12,和/或,室外空气(即新风)通过新风进口12a流入第一风道12,即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流入第一风道12内以与第一换热器22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通过空气出口12b流出,丰富了空调器100的运行模式。
由此,如果室外空气通过新风进口12a流入第一风道12内,则实现了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空气流通,提升了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如果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进口12c流入第一风道12内,便于提升室内环境的空气流通。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电辅热组件5,电辅热组件5包括第一电辅热52,第一电辅热52设于第一风道12,则第一电辅热52运行可以加热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以便于保证空调器100的制热能力。
也就是说,第一风道12可以仅作为空调器100的换热风道使用,也可以仅作为空调器100的新风风道使用,当然第一风道12还可以同时实现空调器100的换热(例如制热、制冷)和新风功能,则当第一风道12同时实现换热和新风功能时,空调器100的换热风道和新风风道可以共用第一电辅热52。
相对于一些技术中,空调器内设有换热风道和新风风道,换热风道可以实现制热功能,新风风道用于仅实现新风功能,换热风道和新风风道内分别设有电辅热,当换热风道和新风风道内的电辅热同时开启时,空调器整机的功率较大,功耗较高,且空调器连接线路的发热损耗较大,导致连接线路温度上升,加速了连接线路的寿命老化程度;本申请中的空调器100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节省空调器新风风道专用的电辅热,使得空调器100整机的最大功率可以减去新风风道专用电辅热的功率,减小了空调器100的能耗,降低空调器100连接线路的温度,减缓连接线路的老化速率,保证空调器100的使用寿命。
如图3-图7所示,空调器100还具有第一运行模式,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新风进口12a打开,以使新风进入第一风道12内,当满足第一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
显然,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第一风机组件4运行,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在第一风机组件4的驱动作用下流动以在新风进口12a处产生负压,室外空气可以通过新风进口12a流入第一风道12,并最终通过空气出口12b流出,此时空调器100可以处于新风模式,即在新风模式下,第一风道12可以实现新风功能。当满足第一开启条件时,空调器100需要产生更多的热量,此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使得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与第一电辅热52换热,有效提升了第一风道12的出风温度,保证了空调器100自空气出口12b吹出的室外新风的温度,避免吹出的室外新风温度过低而影响室内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如果始终不满足第一开启条件,则第一电辅热52可以始终保持关闭。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空调器100的能耗较低,减缓了连接线路的老化速率,便于保证空调器100的使用寿命,且通过设置空调器100的第一运行模式,提升了空调器100的制热能力,有利于进一步节省空调器100的整机能耗,减缓线路老化速率,保证使用寿命,同时便于保证空调器100吹出的新风具有合适的温度,以保证室内舒适性。
可选地,空调器100进入第一运行模式的条件可以预设为:室内温度和室内湿度均满足新风开启的预设值,以便于保证第一运行模式更好地维持室内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第一开启条件为: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T1,也就是说,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当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T1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以对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进行加热,保证了空调器100引入的室外新风的温度,同时便于实现第一电辅热52开启的时效性,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吹出的室外新风的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开启条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开启条件还可以为第一风道12内其他位置(比如空气出口12b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T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当满足第一关闭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关闭,有利于节省空调器100的能耗。其中,第一关闭条件为: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二预设值T2,也就是说,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当第一电辅热52开启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二预设值T2,表明第一电辅热52无需继续加热,此时第一电辅热52保持关闭或由开启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
例如,在图4和图7的示例中,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可以实时检测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当检测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T1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第一电辅热52开启后,如果检测的新风温度高于第二预设值T2时,第一电辅热52切换至关闭。当然,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如果实时检测到的新风温度始终高于第二预设值T2,则第一电辅热52始终保持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室内空气进口12c关闭,第一换热器22停止运行。显然,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第一换热器22不对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加热或降温,室内空气无法通过室内空气进口12c流入第一风道12。此时空调器100的第一风道12仅实现新风功能,以实现室内外空气流通,同时保证了室内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空调器100还具有第二运行模式,在第二运行模式下,室内空气进口12c打开,以使室内空气进入第一风道12内,第一换热器22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
显然,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第一换热器22制热运行,此时空调器100可以处于制热模式,即在制热模式下,第一风道12可以实现制热功能,有效提升了空调器100的制热量,保证了空调器100的制热性能;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在第一风机组件4的驱动作用下流动以在室内空气进口12c处产生负压,则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进口12c流入第一风道12内,换热后的气流通过空气出口12b流出。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空调器100需要产生更多的热量,此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使得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与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电辅热52换热,有效提升了第一风道12的出风温度,在保证空调器100出风量的前提下,提升了空调器100制热模式下的热量,以使空调器100更好地满足需求,而且由于第一换热器22制热运行,有利于减小第一电辅热52产生的能耗,从而进一步节省能耗。
可选地,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第一风道12可以仅实现制热功能,即新风进口12a始终关闭,以进一步丰富空调器100的运行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空调器100还具有第三运行模式,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新风进口12a和室内空气进口12c均打开,以使新风和室内空气均进入第一风道12内,第一换热器22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
显然,在第三运行模式下,第一风道12可以同时实现新风和制热功能,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在第一风机组件4的驱动作用下流动以在新风进口12a和室内空气进口12c处产生负压,则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进口12c流入第一风道12内、新风通过新风进口12a流入第一风道12内,并与第一换热器22换热,换热后的气流通过出风口11b流出。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空调器100需要产生更多的热量,此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使得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与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电辅热52换热,有效提升了第一风道12的出风温度,同时空调器100的出风量较大,有利于提升第一电辅热52的热利用率。
可选地,空调器100具有第二运行模式和第三运行模式,在第二运行模式下,室内空气进口12c打开,以使室内空气进入第一风道12内,第一换热器22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新风进口12a和室内空气进口12c均打开,以使新风和室内空气均进入第一风道12内,第一换热器22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
换言之,在第三运行模式下,第一电辅热52的控制逻辑与第一运行模式下的第一电辅热52的控制逻辑相同,则只要第一换热器22制热运行时,第一电辅热52的控制逻辑以空调制热运行时的控制逻辑为优先进行执行,便于简化空调器100的控制逻辑,同时更有利于维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开启条件为:室内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室外温度低于第二设定温度,第一换热器22的温度低于第三设定温度,且空调器100的设定目标温度与室内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四设定温度。其中,第一设定温度大于第二设定温度,且第一设定温度小于第三设定温度。由此,便于保证第一电辅热52的时效性,同时有利于实现空调器100的节能,保证空调器100的安全运行。
其中,第四设定温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风机组件3,机壳1内限定出第二风道11,机壳1上形成有与第二风道11连通的进风口11a和出风口11b,换热器组件2还包括第二换热器21,电辅热组件5还包括第二电辅热51,第二换热器21、第二风机组件3和第二电辅热51均设于第二风道11,则第二风道11内的气流可以与第二换热器21和/或第二电辅热51换热,以便于保证空调器100的制冷/制热能力,第二风道11可以作为空调器100的换热风道使用。
其中,第二风道11与第一风道12隔离设置,则第二风道11与第一风道12相互独立、不干涉,便于保证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且第一风道12和第二风道11可以通过独立和组合方式实现空调器100的多种出风模式,例如第二风道11通过出风口11b实现出风、第一风道12不出风,或者第二风道11不出风、第一风道12通过空气出口12b出风,或者第二风道11通过出风口11b出风、第一风道12通过空气出口12b出风,从而丰富了空调器100的出风模式,使得空调器100具有不同的出风效果,进一步丰富了空调器100的运行模式,便于满足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
如图5-图7所示,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第二风机组件3关闭,则第二风道11内的气流不流动使得第二风道11未出风,使得整个空调器100仅实现新风功能。
可选地,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新风进口12a打开,室内空气进口12c关闭,第一风机组件4运行,第二风机组件3关闭,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1均停止运行,即第一换热器22不对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加热或降温、且第二换热器21不对第二风道11内的气流加热或降温。当满足第一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第二电辅热51可以始终保持关闭,如果始终不满足第一开启条件,则第一电辅热52可以始终保持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空调器100还具有第二运行模式,在第二运行模式下,室内空气进口12c和进风口11a均打开,以使室内空气分别进入第一风道12和第二风道11内,换热器组件2制热运行,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1可以均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和第二电辅热51均开启。
显然,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空调器100可以处于制热模式,即在制热模式下,第一风道12和第二风道11均实现制热功能,有效提升了空调器100的制热量,保证了空调器100的制热性能。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空调器100需要产生更多的热量,此时第一电辅热52和第二电辅热51均开启,使得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与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电辅热52换热、第二风道11内的气流与第二换热器21和第二电辅热51换热,有效提升了第一风道12和第二风道11的出风温度,在保证空调器100出风量的前提下,提升了空调器100制热模式下的热量,以使空调器100更好地满足需求,而且由于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1制热运行,有利于减小电辅热组件5产生的能耗,从而进一步节省能耗。
此外,相对于一些技术中,空调器内设置隔离的换热风道和新风风道,新风风道不具有换热功能,当空调器制热运行时,仅换热风道出风,而本申请中空调器100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第一风道12和第二风道11可以同时吹出热风,提升了空调器100的制热能力。
可选地,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第二风道11实现制热功能,且第一风道12可以仅实现制热功能,即新风进口12a始终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空调器100还具有第三运行模式,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新风进口12a、室内空气进口12c和进风口11a均打开,以使新风进入第一风道12内、室内空气分别进入第一风道12和第二风道11内,换热器组件2制热运行,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1可以均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和第二电辅热51均开启。
显然,在第三运行模式下,第一风道12可以同时实现新风和制热功能,第二风道11可以实现制热功能。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空调器100需要产生更多的热量,此时第一电辅热52和第二电辅热51均开启,使得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与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电辅热52换热、第二风道11内的气流与第二换热器21和第二电辅热51换热,有效提升了第一风道12和第二风道11的出风温度,同时空调器100的出风量较大,有利于提升第一电辅热52的热利用率。
可选地,在第二运行模式和第三运行模式下下,当满足电辅热关闭条件时,空调器100产生的热量可以满足需求,此时第一电辅热52和第二电辅热51均关闭,从而节省空调器100的能耗,降低成本。其中,电辅热关闭条件可以为:室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但不限于此。
可选地,在第二运行模式和第三运行模式下,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和第二电辅热51可以同时开启,当需要关闭电辅热组件5时,例如满足电辅热关闭条件,第一电辅热52和第二电辅热51可以同时关闭,从而使得第一电辅热52和第二电辅热51的工作状态是同步的,便于实现电辅热组件5的控制,简化电辅热组件5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例如,当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串联设置,则空调器100的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或依次流经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换热器22;当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并联设置时,则第二换热器21的冷媒入口和第一换热器22的冷媒入口相连,且第二换热器21的冷媒出口和第一换热器22的冷媒出口相连。由此,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之间设置灵活,丰富了空调器100的结构多样性。
例如,当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串联设置时,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管路共用,且在同一时刻、第二换热器21的状态和第一换热器22的状态相同,如果空调器100执行制冷、制热、送风、除湿、或自动等功能时,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状态可以保持一致;比如,空调器100具有第一运行模式,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新风进口12a打开,室内空气进口12c关闭,第一风机组件4开启,第二风机组件3关闭,且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均停止运行,当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T1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在第一电辅热52开启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二预设值T2,则第一电辅热52关闭;空调器100具有第二运行模式,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新风进口12a关闭,室内空气进口12c打开,第二风机组件3和第一风机组件4均开启,且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均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第二电辅热51和第一电辅热52均开启。
此时,空调器100还可以具有第三运行模式,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新风进口12a、室内空气进口12c和进风口11a均打开,第二风机组件3和第一风机组件4均开启,且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1均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和第二电辅热51均开启。
例如,当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并联设置时,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1管路分开,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1可以分别独立控制,则在同一时刻、第一换热器22的状态与第二换热器21的状态可以相同或不同;此时空调器100也可以具有第一运行模式、第二运行模式和第三运行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当第二换热器21和第一换热器22并联设置时,空调器100还具有第四运行模式,在第四运行模式下,新风进口12a打开,以使新风进入第一风道12内,第二换热器21非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三开启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
显然,在第四运行模式下,第二换热器21非制热运行,第二风道11内的气流在第二风机组件3的驱动作用下以在进风口11a处产生负压,室内空气通过进风口11a流入第二风道11内,最终通过出风口11b流出;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在第一风机组件4的驱动作用下流动,室外空气通过新风进口12a流入第一风道12,并最终通过空气出口12b流出,此时空调器100对应于第二风道11的部分可以处于非制热模式,例如制冷模式、除湿模式、送风模式、或自动模式等,空调器100对应于第一风道12的部分可以处于新风模式,则整个空调器100同时执行非制热功能和新风功能。当满足第三开启条件时,表明空调器100需要产生更多的热量,然而由于第二换热器21非制热运行,则第二电辅热51不能开启,此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以通过提升吹出的室外新风的温度来提供所需热量,控制逻辑简单,且与换热器组件2的运行不存在冲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二换热器21非制热运行”应作广义理解,可以包括第二换热器21制冷运行、第二换热器21停止运行和第二换热器21自动运行。其中,第二换热器21制冷运行可以对应于空调器100的制冷模式或除湿模式;第二换热器21停止运行时,如果第二风机组件3开启,可以对应于空调器100的送风模式;第二换热器21自动运行可以对应于空调器100的自动模式,空调器100的自动模式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中,在第四运行模式下,室内空气进口12c关闭,室内空气无法进入第一风道12内,第一风道12仅实现新风功能,且第一换热器22停止运行,则第一换热器22不对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加热或降温。其中,在第四运行模式下,第二电辅热51可以始终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三开启条件为: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三预设值T3,也就是说,在第四运行模式下,当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三预设值T3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以对第一风道12内的气流进行加热,保证了空调器100引入的室外新风的温度,且便于保证第一电辅热52开启的时效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开启条件不限于此,例如第三开启条件还可以为第一风道12内其他位置(比如空气出口12b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三预设值T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开启条件为: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T1,第三开启条件为: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三预设值T3,第一预设值T1大于第三预设值T3。由于空调器100同时执行非制热功能和新风功能时,空调器100内温度较低,空调器100内更容易凝露,通过将第三预设值T3设置为小于第一预设值T1,使得第一电辅热52在第四运行模式下开启条件对应的新风温度相较于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开启条件对应的温度较低,以提升空调器100内的温度,以解决空调器100易凝露的问题,便于空调器100的维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四运行模式下,当满足第二关闭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关闭,有利于节省空调器100的能耗、降低成本。其中,第二关闭条件为: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四预设值T4,也就是说,在第四运行模式下,当第一电辅热52开启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四预设值T4,表明第一电辅热52无需继续加热,此时第一电辅热52保持关闭或由开启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
例如,在图7的示例中,在第四运行模式下,可以实时检测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当检测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三预设值T3时,第一电辅热52开启,第一电辅热52开启后,如果检测的新风温度高于第四预设值T4时,第一电辅热52切换至关闭。当然,在第四运行模式下,如果实时检测到的新风温度始终高于第四预设值T4,则第一电辅热52始终保持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当满足第一关闭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关闭,在第四运行模式下,当满足第二关闭条件时,第一电辅热52关闭。其中,第一关闭条件为: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二预设值T2,第二关闭条件为:新风进口12a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四预设值T4,且第二预设值T2小于第四预设值T4。由于空调器100同时执行非制热功能和新风功能时,空调器100内温度较低,空调器100内更容易凝露,通过将第四预设值T4设置为大于第二预设值T2,使得第一电辅热52在第四运行模式下关闭条件对应的新风温度相较于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关闭条件对应的温度较高,以保证空调器100内的温度长时间较高,以解决空调器100易凝露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进口12a和室内空气进口12c的打开、关闭可以通过设置开关门或切换开关实现。例如,新风进口12a和室内空气进口12c处分别设有开关门,新风进口12a处的开关门可以打开或关闭新风进口12a,室内空气进口12c处的开关门可以打开或关闭室内空气进口12c,则新风进口12a和室内空气进口12c的状态可以包括以下情况:1、新风进口12a打开,室内空气进口12c打开;2、新风进口12a打开、室内空气进口12c关闭;3、新风进口12a关闭,室内空气进口12c打开;4、新风进口12a关闭,室内空气进口12c关闭。又例如,机壳1上可以设置切换开关,切换开关可以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以切换打开新风进口12a和室内空气进口12c,切换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时,新风进口12a关闭、室内空气进口12c打开,切换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时,新风进口12a打开、室内空气进口12c关闭;当然,切换开关还可以具有第三状态,切换开关处于第三状态时,新风进口12a和室内空气进口12c均打开。
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新风进口12a处设有可相对机壳1运动的第一开关门71以打开或关闭新风进口12a,室内空气进口12c处设有可相对机壳1运动的第二开关门72以打开或关闭室内空气进口12c。例如,第一开关门71可移动地设在新风进口12a处,第二开关门72可转动地设在室内空气进口12c处。
可选地,新风进口12a形成在机壳1的后侧,室内空气进口12c可以形成在机壳1的后侧,且室内空气进口12c可以位于新风进口12a的上方。当然,机壳1的左右两侧还可以分别形成有室内空气进口12c。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空气处理模块6,空气处理模块6包括过滤件61,过滤件61设于第一风道12内,过滤件61设在第一风机组件4的上游,且过滤件61与位于机壳1后侧的室内空气进口12c和新风进口12a相对设置,使得室内空气进口12c处的气流和新风进口处12a的气流均流向过滤件61以实现净化。当机壳1的左右两侧也形成有室内空气进口12c时,机壳1左右两侧的室内空气进口12c位于过滤件61的下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电辅热51设在第二换热器21上,且第二电辅热51位于第二换热器21的下游侧,第二电辅热51沿第二换热器21的宽度方向(例如,图2中的左右方向)或高度方向(例如,图2中的上下方向)延伸。
其中,第二电辅热5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二电辅热51可以为PTC电辅热。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二电辅热51为多个,多个第二电辅热51沿第二换热器21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二电辅热51沿第二换热器21的宽度方向延伸;当然,当多个第二电辅热51沿第二换热器2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时,每个第二电辅热51可以沿第二换热器21的高度方向延伸。由此,便于进一步保证第二电辅热51的热利用率。其中,在本申请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电辅热52设在第一换热器22上,且第一电辅热52位于第一换热器22的下游侧,第一电辅热52沿第一换热器22的宽度方向(例如,图2中的左右方向)或高度方向(例如,图2中的上下方向)延伸。
其中,第一电辅热5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电辅热52可以为PTC电辅热。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一电辅热52为多个,多个第一电辅热52沿第一换热器22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一电辅热52沿第一换热器22的宽度方向延伸;当然,当多个第一电辅热52沿第一换热器22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时,每个第一电辅热52可以沿第一换热器22的高度方向延伸。由此,便于进一步保证第一电辅热52的热利用率。
可选地,第一电辅热52与第一继电器相连以由第一继电器控制运行,第二电辅热51与第二继电器相连以由第二继电器控制运行。由此,便于实现第一电辅热52和第二电辅热51的分开、独立控制,且空调器100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实现对电辅热组件5的控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组件2还包括第一接水盘23和第二接水盘24,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1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二换热器21位于第一换热器22的上方,第一接水盘23设在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1之间,以收集第二换热器21产生的冷凝水;第一接水盘23上形成有排水口,第一接水盘23内收集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排水口流向第一换热器22。第二接水盘24设在第一换热器22的下端,以收集第一换热器22产生的冷凝水,同时收集第二换热器21流至第一换热器22上的冷凝水,便于实现换热器组件2冷凝水的集中收集、排放。
可选地,出风口11b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空气出口12b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中,当出风口11b为多个时,多个出风口11b沿左右方向和/或上下方向排布,当空气出口12b为多个时,多个空气出口12b沿左右方向和/或上下方向排布;出风口11b与空气出口12b可以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间隔排布,或者出风口11b与空气出口12b内外嵌设。
可选地,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二风机组件3位于第二换热器21的下游,第二风机组件3包括多个风轮30,每个风轮30对应一个出风口11b设置,以使多个风轮30与多个出风口11b一一对应设置,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多种出风模式;其中,风轮30以为对旋风轮31、轴流风轮32、或斜流风轮。第一风机组件4位于第一换热器22的上游,第一风机组件4包括离心风轮41,离心风轮41设在第一换热器22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机壳、换热器组件、第一风机组件和电辅热组件,所述机壳内限定出第一风道,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新风进口、室内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电辅热组件包括第一电辅热,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一电辅热均设于所述第一风道,
所述空调器具有第一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进口打开,以使新风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内,当满足第一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开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启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T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当满足第一关闭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关闭,其中,所述第一关闭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二预设值T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室内空气进口关闭,所述第一换热器停止运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室内空气进口打开,以使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开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三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三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室内空气进口均打开,以使新风和室内空气均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开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启条件为:室内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室外温度低于第二设定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温度低于第三设定温度,且所述空调器的设定目标温度与所述室内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四设定温度,其中,所述第一设定温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温度,且小于所述第三设定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风机组件,所述机壳内限定出与所述第一风道隔离的第二风道,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电辅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电辅热,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电辅热均设于所述第二风道,
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室内空气进口和所述进风口均打开,以使室内空气分别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和所述第二电辅热均开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三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三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进口、所述室内空气进口和所述进风口均打开,以使新风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内、室内空气分别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二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和所述第二电辅热均开启。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设置时,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四运行模式,在所述第四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进口打开,以使新风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进风口打开,以使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二换热器非制热运行,当满足第三开启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开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运行模式下,所述室内空气进口关闭,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停止运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启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三预设值T3。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启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T1,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值T1大于所述第三预设值T3。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运行模式下,当满足第二关闭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关闭,其中,所述第二关闭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四预设值T4。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当满足第一关闭条件时,所述第一电辅热关闭,其中,所述第一关闭条件为: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温度高于第二预设值T2,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值T2小于所述第四预设值T4。
CN202010505570.1A 2020-06-05 2020-06-05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7069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05570.1A CN111706923B (zh) 2020-06-05 2020-06-05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05570.1A CN111706923B (zh) 2020-06-05 2020-06-05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06923A true CN111706923A (zh) 2020-09-25
CN111706923B CN111706923B (zh) 2021-10-26

Family

ID=72538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05570.1A Active CN111706923B (zh) 2020-06-05 2020-06-05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0692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4876A (zh) * 2021-10-09 2021-12-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控制方法
CN115218275A (zh) * 2022-07-18 2022-10-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机柜空调风道组件和机柜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7048A (zh) * 2015-02-09 2015-06-10 上海赛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气优化装置
CN107477785A (zh) * 2017-08-18 2017-12-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08105863A (zh) * 2017-12-12 2018-06-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挂机及其控制方法
JP2018514743A (ja) * 2015-05-07 2018-06-07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空調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07881025U (zh) * 2017-09-25 2018-09-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110043965A (zh) * 2019-04-29 2019-07-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7048A (zh) * 2015-02-09 2015-06-10 上海赛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气优化装置
JP2018514743A (ja) * 2015-05-07 2018-06-07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空調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7477785A (zh) * 2017-08-18 2017-12-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207881025U (zh) * 2017-09-25 2018-09-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108105863A (zh) * 2017-12-12 2018-06-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挂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0043965A (zh) * 2019-04-29 2019-07-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4876A (zh) * 2021-10-09 2021-12-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控制方法
CN115218275A (zh) * 2022-07-18 2022-10-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机柜空调风道组件和机柜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5218275B (zh) * 2022-07-18 2024-03-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机柜空调风道组件和机柜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06923B (zh) 2021-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8892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202792245U (zh) 上下送风双贯流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3629739B (zh) 多出风口空调器室内机
KR101189417B1 (ko) 차량의 온도 조절장치
CN111706923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KR100851500B1 (ko) 전열교환기 내장형 공기조화기
CN201129806Y (zh) 一种进风口和出风口可互换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01129804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03776090A (zh) 房间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2835580U (zh) 房间空调器
CN111895556A (zh) 一种通风降温空调冷循环装置
CN2906406Y (zh) 双送风系统空调器
CN108437746A (zh) 整车hvac系统及空调模式转换方法
CN209744561U (zh) 可连续制热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4227539U (zh) 立式空调器
JP201320332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0375780Y1 (ko) 분리형 환기회수율 조절식 폐열회수겸용 냉난방 공기조화기
CN113465059B (zh) 一种蒸发冷却机组及数据中心
CN213514133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4396141B2 (ja) 空気調和機
RU2538516C1 (ru) Приточно-вытяж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с пластинчатым рекуперативным теплоутилизатором
KR20080008960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20080063565A (ko) 환기 겸용 공기 조화기
CN214791852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110360654A (zh) 一种上下出风柜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