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06921A - 一种新风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06921A
CN111706921A CN202010587616.9A CN202010587616A CN111706921A CN 111706921 A CN111706921 A CN 111706921A CN 202010587616 A CN202010587616 A CN 202010587616A CN 111706921 A CN111706921 A CN 1117069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outlet
fresh air
outlet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876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全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58761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069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06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069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30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风空调机,属于新风空调技术领域,包括:新风系统、空调系统、出风箱,所述新风系统被配置为能够吸入室外空气,排出新风给所述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被配置为能够吸入第一空气,并且调节所述第一空气的温度和/或湿度后,排出给所述出风箱;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包括室内空气和/或所述新风;所述出风箱还包括气流控制装置,所述出风箱被配置为能够吹出所述第一空气,并调节所述第一空气的风速和/或方向。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既具有室内空气温度调整快,低噪音、大新风流入量,高空气置换效率的优点,还具有易于推广,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柜式新风空调机。
背景技术
空调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风机以及节流阀等主要部件组成,各个主要部件用铜管管路串联成一个回路。目前市场上主流空调产品的形式为分体式空调,即从结构上分为空调室内机和室外机两部分,蒸发器安装在室内机,冷凝器安装在室外机,通过制冷剂在压缩机的驱动作用下在空调系统回路的循环流动,进行室外机和室内机的热量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房间内空气温度的目的;空调系统通过对室内空气的搅拌作用,快速实现室内空气的温度调节,为了实现节能和快速调节房间内空气温度的目的,空调运行时一般要求房间密闭,房间长时间密闭后,房间的空气质量,尤其是含氧量会明显下降,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而且现有多数空调不具备调节室内湿度的功能,即使部分具有空调具有调湿功能的空调也仅仅是进行除湿,而无法加湿,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室内的环境舒适度。
为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各种新风系统逐步涌现,目前市面上的新风机的主要工作原理为:将室外的新鲜空气进行PM2.5等多次除尘处理,达到洁净要求后引入到室内。因为对室外空气进行PM2.5除尘,需要采用多层且较厚的过滤网,使得过滤网风阻变大,为了保证一定的新风流量,进而需要给新风机配置大功率的风机,使得新风系统存在耗能以及噪声大的不足,较高的工作噪音反而大大降低室内的舒适度;而小风量循环的新风系统,对房间内空气的温度调节能力有限,尤其是在冬季和夏季,无法快速提高房间内的舒适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的部分技术人员采用了全热交换的技术手段,一方面通过使房间内的部分空气进行自循环,室外吸入的新风与房间内部循环的空气在全热交换滤网的作用下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室外吸入的新风吸收部分房间内部的能量,当其温度接近室内温度之后再吹出到房间内。
上述技术方案实质上是采用室外新风与室内空气混合循环,由于空调的搅拌作用,房间内新旧空气更替效率大大降低;其对室内空气温度的调节能力依然弱于空调系统,也无法进行室内空气湿度调节。
本领域的也有部分技术人员采用在新风机内部增加蒸发器和加热管等温度调节部件之后,达到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的目的,但鉴于新风机对风机风压需求大,风量小的特点,对房间温度调节能力依然不强,为了提高新风风量,需要增大风机能力,必然使得风机的噪声增大,使得房间内人员的舒适度下降
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用户的体验感较差。为了满足既能快速调整房间空气温度,又能提供足够新鲜空气的需求,通常需要在房间内同时安装空调和新风机两套机器。这样不仅带来能源、室内空间和经济成本的过度损耗,而且空调和新风机之间的匹配控制非常复杂,如果空调和新风机之间无法协调工作,使得空调不断地进行室内空气的搅拌循环,会使得新风机吸入的新风很难在室内形成微正压效应,反而造成室内新风替换旧风的效率并不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风空调机,既具有室内空气温度调整快,低工作噪音、大新风流入量,高空气置换效率的优点,还具有易于推广,成本低的优点。
本案发明人经过潜心研究发现当新风以一定的角度和速度由位于室内底部的出风口吹入时,利用气流的贴壁效应特点,新风将会在靠近地面的区域向外扩展,在房间内形成一层靠近地面的新风层,随着新风不断吹入室内,以及底层的新风层向外扩散的驱动下,底层新风逐步向上挤压室内原有的旧空气,形成室内混合空气的低层新风和上层旧空气的分层分布状态;同时随着新风的吹入,室内总空气量逐步增加,使得室内的空气压强微大于室外空气的压强,在这个压强差的作用下,室内的空气会逐步由房间的缝隙被挤到室外,进而形成微正压的由旧空气到新空气逐渐过渡的高效气流组织效应;这样就形成了室内旧空气由下至上,由内至外地不断被新风挤出的空气循环,这种的空气循环会使得室内空气的置换效率非常高。
本案发明人还发现当新风吹入室内的速度和角度不恰当时,会使得吹入的新风发生紊流,室内旧空气与新风发生混合搅拌,会降低室内空气的层流分布状态,在微正压的作用下新风也可能会被提前挤出,降低了室内空气置换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风空调机,包括:新风系统、空调系统、出风箱,
所述新风系统被配置为能够吸入室外空气,排出新风给所述空调系统;
所述空调系统被配置为能够吸入第一空气,并且调节所述第一空气的温度和/或湿度后,排出给所述出风箱;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包括室内空气和/或所述新风;
所述出风箱被配置为能够吹出所述第一空气,并调节所述第一空气的风速和/或方向。
本发明中,室内是指由墙壁等围成的可以进行人类活动的有限空间,室内底部是指房间内靠近地面的区域,室内空气是指存在于室内的空气;室外是指室内以外与大气连通的空间,室外空气是指存在于室外的空气,新风是指所述新风系统吸入室外空气后排出的空气,室内旧空气是相对于新风的室内原有的空气。
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和所述出风箱串联设置,所述空调系统可以为现有的各种空调,所述空调系统可以快速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部分空调系统还具备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所述新风系统将室外新鲜的室外空气吸入后排给所述空调系统,所述新风空调机的控制系统根据室内的空气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调节所述空调系统吸入所述室内空气和所述新风的比例和流量;所述出风箱可以调整最终排入室内的空气的速度、风向,进行室内的空气的气流组织,提高了所述新风置换所述室内空气的置换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中公开了一种新风空调机,包括:新风系统、风道装置、出风箱,
所述新风系统被配置为能够吸入室外空气,排出新风给所述风道装置;
所述风道装置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新风系统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室内连通,所述第一输出端与已有空调系统的入风口连通;所述风道装置被配置为具有第一连通状态、第二连通状态、第三连通状态,所述第一连通状态为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通且与所述第二输入端断开,所述第二连通状态为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通且与所述第一输入端断开,所述第三连通状态为所述第一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一输入端连通,所述风道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第一连通状态、所述第二连通状态和所述第三连通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出风箱与所述已有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并被配置为能够吹出来自所述已有空调系统的空气,并调节通过其吹出空气的风速和/或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适用于对现有已存在的空调系统进行改造,以增加新风功能;本技术方案具有改造方便,改造工作量小,成本低,效果好,易于推广的优点。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包括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箱的下部。
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箱的下部有利于实现室内底部出风,有利于提高所述新风置换所述室内空气的置换效率,特别在冬季,室内空气温度较低,所述出风箱的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底部,有利于所述出风箱吹出的高温新鲜空气迅速填充靠近地面的区域,保持人们经常活动的区域处于舒适温度区间,提高舒适性。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被配置为能够使得通过所述出风箱吹出的所述第一空气的风速小于等于2m/s。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被配置为能够使得通过所述出风箱吹出的所述第一空气在第一区域内的风速小于等于0.5m/s,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为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等高且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2米且大于等于1米的区域。
本申请人发现室内人员的主要活动区域大多在所述第一区域内及其周边,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区域内的风速,可以确保室内底部的整体风速保持较低的水平,不会引发室内人员有被吹风的感觉,降低可能引起舒适性下降的可能性。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所述出风箱吹出空气的速度,使得所述第一空气不会对人形成直吹,提高了人体舒适感强,同时又保持一定的所述新风输入量,不会降低所述新风置换所述室内空气的置换效率。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还包括第一入风口、第一风道,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出风箱内部,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入风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现有的各种空调系统的出风口均是采用上出风或中上出风,所述出风箱通过设置不同位置的所述第一入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实现下出风的方案,所述第一入风口可以根据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位置和形状灵活设置,特别是对现有室内空调系统进行新风改造,非常方便;通过合理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风道相对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径大小,当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风道增大时,流经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速度会减小,进而可以快速调整流经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速度;通过上述方案,有利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大范围推广,以克服普遍存在的居民室内空气质量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还包括气流控制装置,所述气流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气流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能够调节流经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的速度和方向。
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的设置,提高了所述出风箱对出风速度和方向的调节能力。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道系统、空气过滤装置,所述新风管道系统连通室外和所述空调系统,所述空气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系统上;所述空气过滤装置被配置为能够过滤流经所述新风管道系统的所述室外空气。
所述空气过滤装置由各种过滤网组成,可以过滤经过其的空气,提高新风的空气质量。新风管道系统形成室外到室内的新风连通通道。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入风口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上,所述第二入风口被配置为能够分别与室内和所述新风管道系统的出风口连通。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风阀,所述风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入风口处,所述风阀被配置为能够实现所述第二入风口与室内的连通或断开,以及能够实现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新风管道系统出风口的连通或断开。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所述风阀,所述室内机可以根据需要仅吸入所述室内空气、仅吸入所述新风或同时吸入所述室内空气和所述新风;所述风阀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入风口分别与室内和所述新风管道系统出风口的三通处,通过控制风阀的状态,实现不同连通状态的切换,且只要设置一个风阀就可以实现,结构简单。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风阀、第二风阀,
所述第一风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入风口与室内的连通通路,所述第一风阀被配置为能够实现所述第二入风口与室内的连通或断开;
所述第二风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新风管道系统的出风口的连通通路,所述第二风阀被配置为能够实现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新风管道系统的出风口的连通或断开。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两条通路上分别设置风阀实现不同连通状态的切换,控制简单,可靠性高。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为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
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倾斜设置是指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中心轴向非平行设置。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板的数量大于等于3。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板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侧,所述导流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风道内壁的距离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依次减小。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风道底部的距离沿着气流流动的方向依次减小。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板与气流流动方向的夹角,沿着气流流动的方向依次增大。
上述技术方案中,气流流动的方向是指以所述第一风道的中心轴线为流线,指向空气流出的方向,本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出风箱内设置多个所述导流板将所述空调系统吹进所述出风箱的气流进行控制,以达到吹出出风箱的气流速度均匀;所述第一风道内设置的所述导流板的数量不低于3,利用各个所述导流板的尺寸不同,安装位置不同,通过控制各个导流板与所述出风箱内壁的间隙以及导流板倾斜的角度等尺寸,实现由所述第一出风口上端至下端吹出的风速均匀,有利于利用吹出气流的贴壁效应,降低吹出空气发生紊流的概率,使得气流在靠近地面的区域向外逐步扩展,进而在房间内形成一层靠近地面的新风层,最终实现室内空气的逐层替换,达到提高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和空气置换效率的效果。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沿距离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40厘米。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沿距离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30厘米。
上述技术方案中,地面是指所述第一出风口所在的室内的地面,本案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沿距离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40厘米,尤其是小于等于30厘米时,更容易在房间内形成一层靠近地面的新风层,使得室内混合空气形成低层新风和上层旧空气的分层分布状态;进而形成微正压的由旧空气到新空气逐渐过渡的高效气流组织效应,使得室内空气的置换效率非常高。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还包括多孔板,所述多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多孔板上设置有若干通孔。
本技术方案中,设置所述多孔板既可以防止异物进入所述出风箱,保护所述出风箱的内部,又可以均匀化流经所述多孔板吹出的气流。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还包括隔热材料,所述隔热材料设置于所述出风箱内壁。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所述隔热材料,降低了所述第一空气流经所述出风箱的温度变化,提高所述新风空调机对室内温度的调节能力和调节速度。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还包括隔音材料,所述隔音材料设置于所述出风箱内壁和/或所述导流板。
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是所述新风空调机在室内的出风部件,所述新风空调机产生的噪音大多通过所述出风箱传递到室内,通过设置所述隔音材料,大大降低通过所述出风箱传出到噪音,降低了室内的噪音水平,提高了人员的舒适性。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入风口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外径,所述第一入风口套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外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密封连接。
所述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可以通过管路连接,采用管路连接会增大所述第二出风口至第一出风口的距离,不利于实现吹出气流速度的调控,同时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布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合理设置所述第一入风口,直接套设在所述第二出风口外周,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便于布置,所述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密封连接,既减少了所述第一空气从所述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流出,又避免了所述第一空气由小空间流出产生的噪音。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引风机,所述引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系统中。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所述引风机,增大所述新风系统输入的所述新风的量,提高室内空气的置换效率;所述引风机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位置,大大增大了所述引风机产生的噪音传入室内的距离,进一步降低了传入室内的噪音。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内机包括柜机,所述柜机设置在地面上,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柜机的前侧面上端。
本发明中的后侧面是指面对墙壁的面,前侧面是指背对墙壁的面,下侧面是指下端面,上侧面是指上端面,上端是指其所在面的靠近上侧面的区域,下端是指其所述在面的靠近下侧面的区域。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内机包括挂机,所述挂机设置在墙壁上,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挂机的前侧面或下侧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直接对现有室内挂机和室内柜机进行改造,适用范围广,改造方便、易于推广。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为柜式,所述出风箱设置在地面上,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箱前侧面的下端,所述第一入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箱后侧面的上端。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为挂壁式,所述出风箱设置在墙壁上,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箱前侧的下端,所述第一入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箱后侧面的上端或上侧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可以根据安装空间灵活设置安装形式,既可以是柜式的,设置于地面,也可以是挂壁式的,设置于墙壁上,适用范围广,改造方便、易于推广。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箱还包括温度调节装置和/或湿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被配置为能够调节流经所述第一风道的空气温度,所述湿度调节装置被配置为能够调节流经所述第一风道的空气湿度。
所述湿度调节装置对所述第一风道的空气湿度的调节包括加湿和/或除湿。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风空调机,采用串联设置各个工作系统,使得所述新风空调机的风机距离出风口距离远,且在出风箱内设置有吸音材料,使得本发明的所述新风空调机具有工作噪音低的优点。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风空调机,通过在出风箱内设置多个导流板,利用导流板的尺寸,安装位置,倾斜角度等参数不同,提升出风箱出风口的风速均匀性,使得本发明的所述新风空调机的出风具有风速均匀、风向和风速可控的优点。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风空调机,通过控制出风箱出风口的尺寸和位置,使得出风箱吹出气流贴近地面,避免直接吹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提高了人体舒适性;在冬季室内温度较低时,可以更快提高人们经常活动的区域温度,有利于室内形成微正压的由旧空气到新空气逐渐过渡的高效气流组织效应。
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风空调机,引入人体舒适性的评价指标,通过控制出风箱出风口气流速度于设置的优选区域,大大提高了人体舒适感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系统图;
图2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多孔板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导流板布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系统图;
图5是本发明再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系统图。
其中,1-新风管道系统,2-空气过滤装置,3-室内柜机,4-出风箱,41-第一出风口,42-第一入风口,5-多孔板,51-通孔,6-地面,7-第一风道中心轴线,8-室内挂机,9-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发明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应该明晰,术语“中心”、“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侧”、“竖直”、“水平”、“上游”、“下游”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非指示或暗示所描述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或位置关系,即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方便描述或简化描述,而非指示或暗示其重要性。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风空调机,包括:新风系统、空调系统、出风箱4,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道系统1、空气过滤装置2,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室外机(附图中未示出),新风系统、空调系统、出风箱4依次串联设置;新风管道系统1连通室外和空调系统,用于吸入室外新鲜空气并作为新风排给空调系统;空调系统被配置为能够吸入第一空气并调节第一空气的温度和/或湿度后,排出给出风箱4;第一空气为室内空气或新风,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室内空气和新风的不同比例的混合气;出风箱用于对空调系统排入的第一空气进行气流速度和方向的调整后按照一定的方位、角度、风速排入室内。
本申请中室内是指由墙壁等围成的可以进行人类活动的有限空间,室内底部是指房间内靠近地面的区域,室内空气是指存在于室内的空气;室外是指室内以外与大气连通的空间,室外空气是指存在于室外的空气,新风是指新风系统吸入室外空气后排出的空气,室内旧空气是相对于新风的室内原有的空气。
具体的,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的室内机为室内柜机3,室内柜机3包括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出风箱4为柜式的,出风箱4包括第一入风口42、第一出风口41,第一出风口41设置在出风箱4前侧面的下部,第一入风口42设置在出风箱4后侧面的上部;室内柜机3和出风箱4均设置在室内地面6上,出风箱4设置在室内柜机3前方,便于第一入风口42套设在第二出风口外周上,以将由第二出风口排出的第一空气全部导入出风箱4;出风箱4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入风口42、第一出风口41位置,将室内柜机的室内中部出风方式改为是室内底部出风。
本申请中,地面6是指第一出风口41所在的室内的地面,后侧面是指面对墙壁的面,前侧面是指背对墙壁的面,下侧面是指下端面,上侧面是指上端面,上端是指其所在面的靠近上侧面的区域,下端是指其在面的靠近下侧面的区域。
室内柜机3通过第二进风口与新风系统和室内连通,根据需要吸入第一空气,第一空气可以是流经新风系统传来的新风,或者是室内柜机3直接在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或者是两者组合的混合气;室内柜机3根据室内目标温度和/或湿度调整第一空气的温度和/或湿度后,通过第二出风口排出。
新风管道系统1依次连通室外、空气过滤装置2和第二进风口,空气过滤装置2被配置为能够过滤流经新风管道系统1的室外空气,空气过滤装置2由各种过滤网组成,可以过滤经过其的空气,提高新风的空气质量。新风管道系统1形成室外到室内的新风连通通道。
为了更好控制第一空气中新风和室内空气的组合比例,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一风阀设置在第二入风口与室内的连通通路上,第一风阀被配置为能够实现第二入风口与室内的连通、断开或按需要的开合度连通;第二风阀设置在第二入风口与新风管道系统1出风口的连通通路上,第二风阀被配置为能够实现第二入风口与新风管道系统1出风口的连通、断开或按需要的开合度连通。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两条通路上分别设置单独的风阀,实现不同连通状态的切换,控制简单,可靠性高。
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单一的风阀,风阀设置在第二入风口处,风阀被配置为能够实现以下的一种状态:第二入风口与室内连通且与新风管道系统1出风口断开、第二入风口与新风管道系统1出风口连通且与室内断开或第二入风口与新风管道系统1出风口和室内均连通且连通开合度可根据需要调整。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风阀,室内机可以根据需要仅吸入室内空气、仅吸入新风或同时吸入室内空气和新风;风阀可以设置在第二入风口分别与室内和新风管道系统1出风口的三通处,通过控制风阀的状态,实现不同连通状态的切换,且只要设置一个风阀就可以实现,结构简单、易于维护。
如图2所示,出风箱4还包括多孔板5,多孔板5设置在第一出风口41,多孔板5上设置有若干通孔51,多孔板5顶端的通孔51距离地面6的高度H小于等于40厘米,多孔板5的通孔51阵列的宽度L可以需要设置一般为在出风箱4正面几何尺寸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大。
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多孔板5顶端的通孔51距离地面6的高度H小于等于30厘米,大于等于20厘米。
通孔51在多孔板5上的阵列形状可以是矩形、圆形、菱形、椭圆形,本实施例优选为矩形。
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一出风口41设置在出风箱4的下部有利于实现室内底部出风,有利于提高新风置换室内空气的置换效率,特别在冬季,室内空气温度较低,出风箱4的第一出风口41设置在底部,有利于出风箱4吹出高温新鲜空气靠近地面6,保持人们经常活动的区域处于舒适温度区间,提高舒适性。
本案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出风口41的上沿距离地面6的高度小于等于40厘米,尤其是小于等于30厘米时,更容易在房间内形成一层靠近地面6的新风层,形成室内混合空气的低层新风和上层旧空气的分层分布状态;达到微正压的由旧空气到新空气逐渐过渡的高效气流组织效应,使得室内空气的置换效率非常高。
上述实施例中,设置多孔板5既可以防止异物进入出风箱4,以及室外异物进入室内,保护出风箱4,又可以均匀化流经多孔板5吹出的气流。
如图3所示,出风箱4还包括气流控制装置、第一风道,第一风道设置在出风箱4内部,第一风道连通第一入风口42和第一出风口41,气流控制装置设置在第一风道内,气流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能够调节流经第一风道的气流的速度和方向,气流控制装置的设置,提高了出风箱4对出风速度和方向的调节能力。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气流控制装置为导流板9,导流板9倾斜设置在第一风道内,导流板9的数量大于等于3。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导流板9的数量等于3,导流板9为板状构件,导流板9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出风口41侧,导流板9的另一端与第一风道内壁的距离沿着气流流动的方向依次减小,导流板9与气流流动方向的夹角,沿着气流流动的方向依次增大。
导流板9与气流接触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平面可以更好控制气流方向,曲面不仅可以控制气流方向,还有利于降低气流速度。
如图3所示,气流流动的方向是指以第一风道中心轴线7,指向空气流出的方向,3块导流板9分别是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第三导流板,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沿着空气流出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风道内,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将不同方向的气流导向第一出风口41,第一导流板第一端、第二导流板第一端和第三导流板第一端设置在靠近第一出风口41侧,第一导流板第二端与第一风道内壁的距离为X1,第二导流板第二端与第一风道内壁的距离为X2,第三导流板第二端与第一风道内壁的距离为X3,X1、X2和X3之间的关系被配置为X1>X2>X3;第一导流板与第一风道中心轴线7的夹角为a1,第二导流板与第一风道中心轴线7的夹角为a2,第三导流板与第一风道中心轴线7的夹角为a3,a1、a2和a3之间的关系被配置为a3>a2>a1;第一导流板第二端与第一风道底部的距离为H1,第二导流板第二端与第一风道底部的距离为H2,第三导流板第二端与第一风道底部的距离为H3,H1、H2和H3之间的关系被配置为H1>H2>H3。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风道的通径由入口到出口逐步增大。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出风箱4内设置多个导流板9将空调系统吹进出风箱4的气流进行控制,以达到吹出出风箱4的气流速度均匀;同时控制吹出气流的方向,有利于气流已设置的速度,均匀、水平吹出,有利于实现吹出气流的贴壁效应,不易发生紊流,气流将会在靠近地面6的区域向外扩展,在房间内形成一层靠近地面6的新风层,进而有利于实现室内空气的逐层替换,同时提高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和空气置换效率,进一步还可以通过控制通过第一入风口42吹入的气流的速度,利用进入出风箱4的气流速度,以及第一风道的形状和导流板的设置,综合控制吹出出风箱4的气流速度和方向。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出风箱4吹出的第一空气的风速被配置小于等于2m/s。
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出风箱4吹出的第一空气在第一区域内的风速被配置为小于等于0.5m/s,第一区域为与第一出风口41的距离小于等于2米且大于等于1米且其高度不超过第一出风口41上边沿的区域。
本申请的发明人研究发现新风空调机不对人形成直吹且保持较低的吹入风速可以提高人体舒适感强,为了保证室内空气的置换效率,又需要保持一定的新风输入量,按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参数配置出风箱4的出风速度,既可以大大提高室内人体舒适感,又可以保持较高的室内空气置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入风口42与第二出风口之间可以通过管路密封连接,采用密封管路连通室内柜机3和出风箱4,出风箱4的设置位置可以更为灵活,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实际情况设置出风箱4的位置。本实施例中,采用管路连接会增大第二出风口至第一出风口41的距离,不利于实现吹出气流速度的调控,同时连通管路占用空间较大,暗转不方便。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入风口42大于第二出风口,第一入风口42套设于第二出风口外周。如图1所示,室内柜机3的出风口设置在室内柜机2的前侧面的上部,因为第一入风口42大于第二出风口,出风箱4直接就近设置在室内柜机3的前方,将第一入风口42套设于第二出风口外周,使得室内柜机3的出风全部导入出风箱4,安装方便,且为了进一步达到密封连接的效果,在第一入风口42与第二出风口之间设置密封件,既减少了第一空气从第一入风口42与第二出风口之间流出,又避免了第一空气由小空间流出产生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设置在第一入风口42的内壁上,实现第一入风口42和第二出风口的径向密封,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需要配置一端伸出的风管且该风管与第一入风口42间隙配合,本实施例允许室内柜机2与出风箱4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安装方便。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密封件设置在第一入风口42的端面,通过合理设置出风箱4与室内柜机2之间的距离使得密封件在第一入风口42端面与第二出风口外周面挤压,进而达到端面密封的效果,本实施例不需要在第二出风口处设置额外的风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箱4还包括隔热材料,隔热材料设置在出风箱4内壁,起到隔热密封的效果,降低了第一空气流经出风箱4的温度变化,提高新风空调机对室内温度的调节能力和调节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隔音材料,隔音材料设置在出风箱4内壁和/或导流板9上,出风箱4是新风空调机在室内的出风部分,新风空调机产生的噪音大多通过出风箱4传递到室内,通过设置隔音材料,大大降低通过出风箱4传出到噪音,降低了室内的噪音水平,提高了人员的舒适性。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新风系统还包括引风机,引风机设置在新风管道系统1中。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新风系统还包括引风机,引风机可以设置在新风管道系统1内,通过设置引风机,可以增大新风系统输入的新风的量,提高室内空气的置换效率;当通过空调系统的排风机产生的风压不足以吸入足够的室外空气时,设置引风机可以有效解决这个不足,本实施例中,引风机设置在远离第一出风口41的位置,大大增大了引风机产生的噪音传入室内的距离,降低引风机的噪音传入室内的可能性。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出风箱4还包括温度调节装置和/或湿度调节装置,温度调节装置被配置为能够调节流经第一风道的空气温度,温度调节装置配合空调系统对空气温度的调节提高了本实施例新风空调机的温度调节能力,湿度调节装置被配置为能够调节流经第一风道的空气湿度,现有的空调系统大多没有湿度调节能力,即使有也大都是除湿的能力,没有加湿能力,通过湿度调节装置可以提高了本实施例新风空调机的湿度调节能力。
本实施例,当需要快速调节室内温度的时候,通过配置使得室内柜机3仅吸入室内空气,利用空调系统进行室内空气的混合搅拌,达到室内温度的快速调整,当室内温度达到设置目标设定值后,打开新风系统,逐步增大吸入新风的量,减少吸入室内空气的量,最后仅吸入新风,或者直接由仅吸入室内空气转到仅吸入新风,进而切换入新风模式,通过出风箱4的控制吹入室内的新风的速度和方向,在室内快速建立,微正压的层流气流组织,进行高效的室内空气置换,快速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同时,因为出风箱4的设置无论是空调模式还是新风模式,都不会进行直接吹到人身上,避免了人体舒适性的下降。
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室内柜机3替换为室内挂机8,室内挂机8设置在墙壁上,第二出风口设置在室内机的前侧面,如图4所示,第一入风口42根据具体的第二出风口的位置和形状设置;
空调系统的室内机和出风箱4还可以设置为其他需要的安装形式,如一体式等,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适用范围广,改造方便、易于推广。
在一些实施例中,公开的另一种新风空调机,包括:新风系统、风道装置、出风箱4,本实施例应用于存在已有空调系统的场景,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道系统1、空气过滤装置2,新风系统、已有空调系统、出风箱4依次串联设置;风道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分别连通已有空调系统的入风口与新风系统的出风口,以及已有空调系统的入风口与室内;新风管道系统1一端连通室外,另一端通过风道装置连通空调系统,用于吸入室外新鲜空气并作为新风排给空调系统;空调系统通过风道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吸入第一空气并调节第一空气的温度和/或湿度后,排出给出风箱4;第一空气为室内空气或新风,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室内空气和新风的不同比例的混合气;出风箱用于将空调系统排给的第一空气进行气流速度和方向的调整后按照一定的方位、角度、风速排入室内,出风箱4的结构、功能以及配置与前述实施例相同。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风道装置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一输入端与新风系统的出风口连通,第二输入端与室内连通,第一输出端与已有空调系统的入风口连通;风道装置被配置为包括第一连通状态、第二连通状态、第三连通状态,第一连通状态为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连通且与第二输入端断开,第二连通状态为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连通且与第一输入端断开,第三连通状态为第一输出端分别与第二输入端和第一输入端连通,风道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在第一连通状态、第二连通状态和第三连通状态之间切换;
上述实施例可以方便地对现有已存在的空调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增加新风功能;即充分利用现有的空调系统,大大节约经济成本,还具有改造方便,改造工作量小,成本低,效果好,易于推广的优点。
本申请公开的新风空调机,采用串联设置各个工作系统,使得新风空调机的风机距离进风口和出风口距离远,且在出风箱4内设置有吸音材料,使得本申请公开的新风空调机具有较低的工作噪音;通过合理设置出风箱4出风口的尺寸和高度,使得出风箱吹出气流贴近地面吹出,避免直接吹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提高了人体舒适性,尤其是在冬季室内温度较低时,可以更快提高作为人们经常活动的区域的室内下部的空气温度;通过在出风箱4内设置多个导流板9,利用导流板9的尺寸,安装位置,倾斜角度等参数不同,使得出风箱4出风口的风速保持均匀,并控制出风风速,使得本申请公开的新风空调机的出风具有风速均匀、风向和风速可控的优点,大大提高了人体舒适感;本申请公开的新风空调机,既可以运用于新建项目又可以运用于改造项目,应用范围广,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系统、空调系统、出风箱,
所述新风系统被配置为能够吸入室外空气,排出新风给所述空调系统;
所述空调系统被配置为能够吸入第一空气,并且调节所述第一空气的温度和/或湿度后,排出给所述出风箱;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包括室内空气和/或所述新风;
所述出风箱被配置为能够吹出所述第一空气,并调节所述第一空气的风速和/或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包括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箱的下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沿距离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40厘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被配置为能够使得通过所述出风箱吹出的所述第一空气的风速小于等于2m/s。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还包括第一入风口、第一风道,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出风箱内部,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入风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还包括气流控制装置,所述气流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气流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能够调节流经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的速度和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为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还包括多孔板,所述多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多孔板上设置有若干通孔。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还包括隔音材料,所述隔音材料设置于所述出风箱内壁和/或所述导流板。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道系统、空气过滤装置,所述新风管道系统连通室外和所述空调系统,所述空气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系统上;所述空气过滤装置被配置为能够过滤流经所述新风管道系统的所述室外空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入风口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上,所述第二入风口被配置为能够分别与室内和所述新风管道系统的出风口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风阀,所述风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入风口处,所述风阀被配置为能够实现所述第二入风口与室内的连通或断开,以及能够实现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新风管道系统出风口的连通或断开。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风阀、第二风阀,
所述第一风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入风口与室内的连通通路,所述第一风阀被配置为能够实现所述第二入风口与室内的连通或断开;
所述第二风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新风管道系统的出风口的连通通路,所述第二风阀被配置为能够实现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新风管道系统的出风口的连通或断开。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风口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外径,所述第一入风口套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外周。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引风机,所述引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系统中。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包括柜机,所述柜机设置在地面上,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柜机的前侧面上端。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包括挂机,所述挂机设置在墙壁上,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挂机的前侧面或下侧面处。
1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为柜式,所述出风箱设置在地面上,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箱前侧面的下端,所述第一入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箱后侧面的上端。
1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为挂壁式,所述出风箱设置在墙壁上,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箱前侧的下端,所述第一入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箱后侧面的上端或上侧面。
20.一种新风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系统、风道装置、出风箱,
所述新风系统被配置为能够吸入室外空气,排出新风给所述风道装置;
所述风道装置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新风系统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室内连通,所述第一输出端与已有空调系统的入风口连通;所述风道装置被配置为具有第一连通状态、第二连通状态、第三连通状态,所述第一连通状态为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通且与所述第二输入端断开,所述第二连通状态为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通且与所述第一输入端断开,所述第三连通状态为所述第一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一输入端连通,所述风道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第一连通状态、所述第二连通状态和所述第三连通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出风箱与所述已有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并被配置为能够吹出来自所述已有空调系统的空气,并调节通过其吹出空气的风速和/或方向。
CN202010587616.9A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新风空调机 Pending CN1117069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87616.9A CN111706921A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新风空调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87616.9A CN111706921A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新风空调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06921A true CN111706921A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42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87616.9A Pending CN111706921A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新风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0692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6229A (zh) * 2020-12-15 2022-06-17 广东美的精密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62149B2 (ja) * 1990-10-02 1999-02-24 日本フレクト 株式会社 換気方法
JP2002213812A (ja) * 2001-01-17 2002-07-3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CN101636594A (zh) * 2006-10-27 2010-01-27 空中客车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飞行器特别是飞行器空调系统的空气管道的吸声装置
CN101963386A (zh) * 2010-09-30 2011-02-02 上海克络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地面送风空调管路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02095227A (zh) * 2011-03-11 2011-06-15 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节能空调
CN202675488U (zh) * 2012-08-01 2013-01-16 成都归谷建筑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智能变频双风空调系统
JP2013057453A (ja) * 2011-09-08 2013-03-28 Takasago Thermal Eng Co Ltd 空調システム
CN106705335A (zh) * 2016-12-21 2017-05-24 大连理工大学 工作区壁面贴附射流空调通风系统
CN206944411U (zh) * 2017-07-01 2018-01-30 大红点商业装饰工程(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口装置
CN108361852A (zh) * 2018-05-09 2018-08-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62149B2 (ja) * 1990-10-02 1999-02-24 日本フレクト 株式会社 換気方法
JP2002213812A (ja) * 2001-01-17 2002-07-3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CN101636594A (zh) * 2006-10-27 2010-01-27 空中客车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飞行器特别是飞行器空调系统的空气管道的吸声装置
CN101963386A (zh) * 2010-09-30 2011-02-02 上海克络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地面送风空调管路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02095227A (zh) * 2011-03-11 2011-06-15 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节能空调
JP2013057453A (ja) * 2011-09-08 2013-03-28 Takasago Thermal Eng Co Ltd 空調システム
CN202675488U (zh) * 2012-08-01 2013-01-16 成都归谷建筑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智能变频双风空调系统
CN106705335A (zh) * 2016-12-21 2017-05-24 大连理工大学 工作区壁面贴附射流空调通风系统
CN206944411U (zh) * 2017-07-01 2018-01-30 大红点商业装饰工程(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口装置
CN108361852A (zh) * 2018-05-09 2018-08-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6229A (zh) * 2020-12-15 2022-06-17 广东美的精密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636229B (zh) * 2020-12-15 2023-11-28 广东美的精密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51074U (zh) 环窗框式室内空调机
CN207113012U (zh) 空调面板和空调柜机
CN207975797U (zh) 航站楼区域空调环境自适应的空调风柜控制系统
CN107990428A (zh)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CN210373763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6846919U (zh) 空调器
CN106642435B (zh) 空调器
CN213362679U (zh) 一种新风空调机
CN109059112A (zh)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CN208139468U (zh) 一种家用空调器
CN111706921A (zh) 一种新风空调机
CN205372916U (zh) 一种室内送风系统
WO2021036415A1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7815516U (zh)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CN207622138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441805U (zh) Dsa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
CN216844908U (zh) 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制冷系统
CN211041151U (zh) 一种可实现多种出风模式的室内机
CN21117709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944590U (zh) 环境控制一体机
CN20670924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气处理系统
CN208652719U (zh)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CN218495104U (zh) 空调系统
CN215216470U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51413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