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3299B - 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3299B
CN111693299B CN202010552174.4A CN202010552174A CN111693299B CN 111693299 B CN111693299 B CN 111693299B CN 202010552174 A CN202010552174 A CN 202010552174A CN 111693299 B CN111693299 B CN 1116932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ition
formulating
driving
data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521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3299A (zh
Inventor
丁文俊
宋誓利
井梅
李波
鲍小鸥
余燕
张松
袁俊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55217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932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93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32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32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32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 Eng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fic Uses (AREA)
  • Combined Control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动力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车辆在城市行驶过程中的动力性能数据;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行驶工况比例和预设工况片段集;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本发明基于大量实车道路行驶数据,并通过构建行驶工况,解决了现有技术缺乏对部分负荷动力性考察和对恒速操控能力考察的特点,获得了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测试工况。

Description

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动力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动力性是考察整车汽车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常见的客观评价指标起步加速、超车加速、最大爬坡和最高车速,其对应全油门工况,用户鲜少使用全油门工况,与实际驾驶工况不符;主观评价主要参考美国SAE(Society of AutomotiveEngineers,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评分法以及德国贝尔恩德教授提出的汽车主观性评分方法,其可靠性一般与评价工程师经验强相关,一致性较差。国内部分学者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得到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之间具有强线性关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加速增益评价部分油门开度加速性能,解析加速踏板标定风格,但脱离用户实际行驶工况。
在实际行驶工况中,用户直接感受的性能不仅有汽车部分加速踏板开度动力性,而且有其对应的油门开度,除此之外,还有恒速操控能力。因此,基于实车道路行驶数据构建体现部分负荷动力性及恒速操控能力的行驶工况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技术未考察部分负荷动力性,现有的客观评价考察全油门动力性,用户鲜少使用全油门工况,与实际驾驶工况不符;主观评价随机性较强,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差,其可信度一般与评价工程师经验强相关;恒速操控能力也是用户直接能够感知的性能,现有的动力评价体系未对其考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在城市行驶过程中的动力性能数据;
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
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行驶工况比例和预设工况片段集;
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
优选地,所述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有效性条件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中包含的行驶工况数据进行有效性检测;
在所述行驶工况数据不满足所述有效性条件时,将所述行驶工况数据判定为无效工况数据;
从所述动力性能数据中删除所述无效工况数据,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行驶工况比例和预设工况片段集的步骤,具体包括:
对所述有效动力数据进行类型划分,获得不同行驶类型的行驶工况数据;
统计各行驶类型的所述行驶工况数据在所述有效动力数据中所占的比例,以获得行驶工况比例;
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预设工况片段集。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预设工况片段集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和预设工况生成转速片段集、加速度片段集、恒速片段集;
将所述转速片段集、所述加速度片段集、所述恒速片段集作为预设工况片段集。
优选地,所述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并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
根据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对所述待调整行驶工况进行比例调整,以获取动力测试行驶工况。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并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设置所述待调整行驶工况的工况时长及工况频率;
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
按照所述工况时长和所述工况频率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
优选地,所述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对动力测试行驶工况进行工况跟随性测试及踏板开度测试,以获取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的评价结果;
根据所述评价结果对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进行优化。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在城市行驶过程中的动力性能数据;
有效性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行驶工况比例和预设工况片段集;
制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配置为实现如上所述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通过获取车辆在城市行驶过程中的动力性能数据;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行驶工况比例和预设工况片段集;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针对现有技术缺乏对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考察,基于大量实车道路行驶数据,并通过构建行驶工况,解决了现有技术缺乏对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考察的特点,达到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测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终端设备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
在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与网络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与用户进行数据交互;本发明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5可以设置在终端设备中,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并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一种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获取车辆在城市行驶过程中的动力性能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采集需要进行如下操作。基于采集样车OBD系统(On BoardDiagnostics,汽车故障诊断测试系统)获取车辆在典型城市行驶过程时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行车电脑)车速、发动机转速等动力总成实车数据和GPS车速数据,采集时间不小于第一预设时间1s(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时间参数),数据采用本地实时存储管理方式,定时拷贝数据。根据车辆驾驶人群出行目的不同,采集样车包括但不限于私家车、公务车、出租车,车辆数不少于预设车辆数量100辆(具体实施中可以为更多的数量),装配相同类型动力源装置,同时,考虑驾驶人群状态(是否为酒驾、病驾、无驾驶证)、性别、年龄(例如:超龄用户,即,大于可以考取驾照年龄的用户)和驾龄(新手司机与老手司机、职业驾驶员)等因素。典型城市,主要考虑道路特征、汽车保有量、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充分反映典型行驶工况。
步骤S20: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
步骤S20具体包括:根据有效性条件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中包含的行驶工况数据进行有效性检测;在所述行驶工况数据不满足所述有效性条件时,将所述行驶工况数据判定为无效工况数据;从所述动力性能数据中删除所述无效工况数据,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
应当理解的是,在对于车速信息,车速信息包括GPS速度和ECU速度,车速信息处理时以GPS车速为主,当GPS车速发生跳跃(阶跃值大于第一预设车速,所述第一预设车速可以设置为14.4km/h)或丢失时,以ECU车速进行补偿,并进行平滑处理。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加速和匀速工况片段,小于预设时长的工况片段为无效工况数据,例如:设置预设时长为至少5s,加速时长仅有4s,则被判断为无效工况数据,删除所述无效工况数据。
易于理解的是,对于加速度值根据车速计算得到,加速、减速、匀速和怠速各工况分别有对应的预设参数,可根据所述预设参数进行是否无效的判断,具体实施中,所述预设参数可设置为:加速:加速度值不小于0.15m/s2;减速:加速度值不大于-0.15m/s2;匀速:-0.15m/s2<加速度值<0.15m/s2且速度不小于0.5km/h;怠速:-0.15m/s2<加速度值<0.15m/s2且速度小于0.5km/h,具体实施中可以对上述参数进行适应性调整。但使用本发明思路进行参数设置,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步骤S30: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行驶工况比例和预设工况片段集。
步骤S30具体包括:对所述有效动力数据进行类型划分,获得不同行驶类型的行驶工况数据;统计各行驶类型的所述行驶工况数据在所述有效动力数据中所占的比例,以获得行驶工况比例;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预设工况片段集。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行驶工况比例为加速、减速、匀速和怠速比例。
所述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预设工况片段集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和预设工况生成转速片段集、加速度片段集、恒速片段集;将所述转速片段集、所述加速度片段集、所述恒速片段集作为预设工况片段集。
需要说明的是,生成所述恒速片段集的步骤为:按目标恒速组统计匀速时单车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1
目标恒速组vi是指车速范围0km/h至120km/h,车速步长为1km/h,同时统计单车匀速里程Li
利用公式(1)计算匀速里程Li;Li=Σ(viΔt) (1)
利用公式(2)计算单车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2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3
基于单车匀速里程占比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4
利用加权法得到车辆道路行驶时用户匀速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5
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绘制按目标恒速组vi与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6
关系曲线。
加权法包含单车匀速里程占比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7
和用户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8
单车匀速里程占比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9
利用公式(3)计算得到;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10
用户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11
利用公式(4)计算得到;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12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13
利用公式(5)得到归一化;
目标恒速组vj与用户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14
关系曲线峰值代表了用户匀速行驶时常用的车速,即为用户恒速片段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15
(j=1、2、…、k),是由按目标恒速组vi与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16
关系曲线波峰值从大到小前K名决定,k是由行驶工况中档位个数,本实施例档位数为6和用户恒速片段集{12km/h、40km/h、56km/h、40km/h、73km/h、95km/h、113km/h}。
需要说明的是,生成转速片段集的步骤具体为:统计用户恒速片段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17
(j=1)时用户典型转速;按目标转速组统计典型恒速工况单车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18
目标转速组ni是指转速范围500rpm至第4500rpm,转速步长为100rpm;并统计目标转速组ni中每个目标转速历经时间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19
利用公式(6)计算单车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720
基于单车匀速里程占比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1
利用加权法得到车辆道路行驶时用户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2
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绘制目标转速组nj与用户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3
关系曲线,具体计算方法采用上述公式(3)、(4)、(5);根据绘制按目标转速组nj与用户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4
关系曲线确定用户典型转速与工况档位;对于按目标转速组nj与用户转速分布比例Pj n关系曲线为双波峰特征,对于该恒速点用户道路驾驶时确定为两个不同档位进行驾驶,转速较高时,速比较大,档位偏低;对于按目标转速组nj与用户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5
关系曲线现单波峰特征,对于该恒速点用户道路驾驶时确定为一个档位进行驾驶,用户典型转速是按目标转速组nj与用户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6
关系曲线中的波峰组成;统计用户恒速片段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7
(j=2、3、…、k)时用户典型转速,并重复进行上述步骤;确定转速片段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8
(j=1、2、…、L),用户典型转速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9
是由用户典型转速组成,本实施例中转速片段集{1200rpm、1600rpm、1900rpm、2000rpm、2100rpm、2200rpm、2300rpm、2700rpm、2900rpm、3200rpm、3400rpm}。
需要说明的是,生成加速度片段集的具体步骤为:根据恒速片段集和转速片段集,确定加速度统计的车速范围和转速范围,车速范围是根据用户恒速片段集将车速划分为6组,第k组(k=1、2、3、…、6)车速范围是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10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11
为怠速;转速范围是根据用户典型转速将转速划分为6组,其每组转速范围根据车速范围和波峰情况调整确定。统计第k组(k=1)车速范围且满足转速范围的加速度值;
按目标加速度组统计典型恒速工况单车加速度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12
目标加速度组组ai是指加速度范围0.15m/s2至4m/s2,加速度步长为0.1m/s2;同时统计单车加速里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13
利用公式(7)计算匀速里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14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15
利用公式(8)计算单车加速度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16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17
基于单车加速里程占比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18
利用加权法得到车辆道路行驶时用户加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19
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绘制目标加速度组组ai与用户加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820
关系曲线,具体计算方法与公式(3)、(4)及(5)相同;
用户加速度片段集包含典型加速度、一西格玛和二西格玛加速度值三方面内容。其中,典型加速度指用户常用加速值,即加速度占比最大的加速度值;一西格玛加速度指加速度占比不小于68.27%的加速度值;二西格玛加速度指加速度占比不小于95.45%的加速度值;统计第j组(j=2、3、…、k)车速范围且满足转速范围的加速度值,重复上述步骤。
步骤S40: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
步骤S40具体包括: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并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根据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对所述待调整行驶工况进行比例调整,以获取动力测试行驶工况。
所述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并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设置所述待调整行驶工况的工况时长及工况频率;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按照所述工况时长和所述工况频率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
需要说明的是,行驶工况制定具体包括:将行驶工况工况时间长度设定为860s,频率设定为2Hz;将行驶工况划分典型加速工况、一西格玛加速工况和二西格玛加速工况。
典型加速工况是由加速片段、恒速片段和减速片段组成;加速片段是指第k档、第k组车速范围、以第k组的典型加速度值进行加速;恒速片段集以客户典型恒速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91
(j=k)进行匀速行驶,其时间长度不少于50s;减速片段集从恒速片段集以客户典型恒速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092
最大值以恒定减速度减速至怠速工况;一西格玛工况是由一西格玛加速片段、恒速片段和减速片段组成;一西格玛片段是指第k档、第k组车速范围、以第k组的一西格玛加速度值进行加速;二西格玛工况是由二西格玛加速片段、恒速片段和减速片段组成;二西格玛片段是指第k档、第k组车速范围、以第k组的二西格玛加速度值进行加速;调整行驶工况中加速、匀速、减速和怠速比例,尽可能与行驶工况比例相近。
本发明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缺乏对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考察,基于大量实车道路行驶数据,并通过构建行驶工况,解决了现有技术缺乏对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考察的特点,达到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测试。
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一种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在所述步骤S40之后,还包括:
步骤S50:对动力测试行驶工况进行工况跟随性测试及踏板开度测试,以获取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的评价结果;
步骤S60:根据所述评价结果对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进行优化。
需要说明的是,行驶工况跟随性是指以行驶工况曲线开始点为试验起点,以行驶工况结束点为试验终点。例如:在试验过程中,驾驶员跟踪行驶工况速度曲线偏差在目标速度±2km/h以内的统概率不低于95%;加速踏板开度指按典型加速工况、一西格玛加速工况和二西格玛加速工况分不同加速片段统计加速踏板开度;匀速踏板开度指按客户典型恒速集统计匀速踏板开度。
易于理解的是,在所述评价结果较差时,应当根据所述评价结果对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不足的成分进行优化。
本实施例通过对制定好的工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所述工况进行优化,针对现有技术缺乏对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考察,基于大量实车道路行驶数据,并通过构建行驶工况,解决了现有技术缺乏对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考察的特点,达到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测试。
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车辆在城市行驶过程中的动力性能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采集需要进行如下操作。基于采集样车OBD系统(On BoardDiagnostics,汽车故障诊断测试系统)获取车辆在典型城市行驶过程时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行车电脑)车速、发动机转速等动力总成实车数据和GPS车速数据,采集时间不小于第一预设时间1s(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时间参数),数据采用本地实时存储管理方式,定时拷贝数据。根据车辆驾驶人群出行目的不同,采集样车包括但不限于私家车、公务车、出租车,车辆数不少于预设车辆数量100辆(具体实施中可以为更多的数量),装配相同类型动力源装置,同时,考虑驾驶人群性别、年龄(例如:超龄用户,即,大于可以考取驾照年龄的用户)和驾龄(新手司机与老手司机、职业驾驶员)等因素。典型城市,主要考虑道路特征、汽车保有量、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充分反映典型行驶工况。
有效性处理模块20,用于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具体用于根据有效性条件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中包含的行驶工况数据进行有效性检测;在所述行驶工况数据不满足所述有效性条件时,将所述行驶工况数据判定为无效工况数据;从所述动力性能数据中删除所述无效工况数据,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
应当理解的是,在对于车速信息,车速信息包括GPS速度和ECU速度,车速信息处理时以GPS车速为主,当GPS车速发生跳跃(阶跃值大于第一预设车速,所述第一预设车速可以设置为14.4km/h)或丢失时,以ECU车速进行补偿,并进行平滑处理。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加速和匀速工况片段,小于预设时长的工况片段为无效工况数据,例如:设置预设时长为至少5s,加速时长仅有4s,则被判断为无效工况数据,删除所述无效工况数据。
易于理解的是,对于加速度值根据车速计算得到,加速、减速、匀速和怠速各工况分别有对应的预设参数,可根据所述预设参数进行是否无效的判断,具体实施中,所述预设参数可设置为:加速:加速度值不小于0.15m/s2;减速:加速度值不大于-0.15m/s2;匀速:-0.15m/s2<加速度值<0.15m/s2且速度不小于0.5km/h;怠速:-0.15m/s2<加速度值<0.15m/s2且速度小于0.5km/h,具体实施中可以对上述参数进行适应性调整。但使用本发明思路进行参数设置,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生成模块30,用于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行驶工况比例和预设工况片段集。具体用于对所述有效动力数据进行类型划分,获得不同行驶类型的行驶工况数据;统计各行驶类型的所述行驶工况数据在所述有效动力数据中所占的比例,以获得行驶工况比例;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预设工况片段集。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行驶工况比例为加速、减速、匀速和怠速比例。
所述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预设工况片段集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和预设工况生成转速片段集、加速度片段集、恒速片段集;将所述转速片段集、所述加速度片段集、所述恒速片段集作为预设工况片段集。
需要说明的是,生成所述恒速片段集的步骤为:按目标恒速组统计匀速时单车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1
目标恒速组vi是指车速范围0km/h至120km/h,车速步长为1km/h,同时统计单车匀速里程Li
利用公式(1)计算匀速里程Li;Li=Σ(viΔt) (1)
利用公式(2)计算单车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2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3
基于单车匀速里程占比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4
利用加权法得到车辆道路行驶时用户匀速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5
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绘制按目标恒速组vi与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6
关系曲线。
加权法包含单车匀速里程占比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7
和用户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8
单车匀速里程占比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9
利用公式(3)计算得到;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10
用户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11
利用公式(4)计算得到;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12
利用公式(5)得到归一化;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13
目标恒速组vj与用户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14
关系曲线峰值代表了用户匀速行驶时常用的车速,即为用户恒速片段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15
(j=1、2、…、k),是由按目标恒速组vi与车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16
关系曲线波峰值从大到小前K名决定,k是由行驶工况中档位个数,本实施例档位数为6和用户恒速片段集{12km/h、40km/h、56km/h、40km/h、73km/h、95km/h、113km/h}。
需要说明的是,生成转速片段集的步骤具体为:统计用户恒速片段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217
(j=1)时用户典型转速;按目标转速组统计典型恒速工况单车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1
目标转速组ni是指转速范围500rpm至第4500rpm,转速步长为100rpm;并统计目标转速组ni中每个目标转速历经时间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2
利用公式(6)计算单车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3
基于单车匀速里程占比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4
利用加权法得到车辆道路行驶时用户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5
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绘制目标转速组nj与用户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6
关系曲线,具体计算方法采用上述公式(3)、(4)、(5);根据绘制按目标转速组nj与用户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7
关系曲线确定用户典型转速与工况档位;对于按目标转速组nj与用户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8
关系曲线为双波峰特征,对于该恒速点用户道路驾驶时确定为两个不同档位进行驾驶,转速较高时,速比较大,档位偏低;对于按目标转速组nj与用户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9
关系曲线现单波峰特征,对于该恒速点用户道路驾驶时确定为一个档位进行驾驶,用户典型转速是按目标转速组nj与用户转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10
关系曲线中的波峰组成;统计用户恒速片段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11
(j=2、3、…、k)时用户典型转速,并重复进行上述步骤;确定转速片段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12
(j=1、2、…、L),用户典型转速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13
是由用户典型转速组成,本实施例中转速片段集{1200rpm、1600rpm、1900rpm、2000rpm、2100rpm、2200rpm、2300rpm、2700rpm、2900rpm、3200rpm、3400rpm}。
需要说明的是,生成加速度片段集的具体步骤为:根据恒速片段集和转速片段集,确定加速度统计的车速范围和转速范围,车速范围是根据用户恒速片段集将车速划分为6组,第k组(k=1、2、3、…、6)车速范围是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14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15
为怠速;转速范围是根据用户典型转速将转速划分为6组,其每组转速范围根据车速范围和波峰情况调整确定。统计第k组(k=1)车速范围且满足转速范围的加速度值;
按目标加速度组统计典型恒速工况单车加速度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16
目标加速度组组ai是指加速度范围0.15m/s2至4m/s2,加速度步长为0.1m/s2;同时统计单车加速里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17
利用公式(7)计算匀速里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18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19
利用公式(8)计算单车加速度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320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41
基于单车加速里程占比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42
利用加权法得到车辆道路行驶时用户加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43
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绘制目标加速度组组ai与用户加速分布比例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44
关系曲线,具体计算方法与公式(3)、(4)及(5)相同;
用户加速度片段集包含典型加速度、一西格玛和二西格玛加速度值三方面内容。其中,典型加速度指用户常用加速值,即加速度占比最大的加速度值;一西格玛加速度指加速度占比不小于68.27%的加速度值;二西格玛加速度指加速度占比不小于95.45%的加速度值;统计第j组(j=2、3、…、k)车速范围且满足转速范围的加速度值,重复上述步骤。
制定模块40,用于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并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根据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对所述待调整行驶工况进行比例调整,以获取动力测试行驶工况。
所述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并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设置所述待调整行驶工况的工况时长及工况频率;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按照所述工况时长和所述工况频率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
需要说明的是,行驶工况制定具体包括:将行驶工况工况时间长度设定为860s,频率设定为2Hz;将行驶工况划分典型加速工况、一西格玛加速工况和二西格玛加速工况。
典型加速工况是由加速片段、恒速片段和减速片段组成;加速片段是指第k档、第k组车速范围、以第k组的典型加速度值进行加速;恒速片段集以客户典型恒速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45
(j=k)进行匀速行驶,其时间长度不少于50s;减速片段集从恒速片段集以客户典型恒速集
Figure BDA0002542433810000146
最大值以恒定减速度减速至怠速工况;一西格玛工况是由一西格玛加速片段、恒速片段和减速片段组成;一西格玛片段是指第k档、第k组车速范围、以第k组的一西格玛加速度值进行加速;二西格玛工况是由二西格玛加速片段、恒速片段和减速片段组成;二西格玛片段是指第k档、第k组车速范围、以第k组的二西格玛加速度值进行加速;调整行驶工况中加速、匀速、减速和怠速比例,尽可能与行驶工况比例相近。
所述装置还包括评价模块,用于对动力测试行驶工况进行工况跟随性测试及踏板开度测试,以获取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的评价结果;根据所述评价结果对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进行优化。
需要说明的是,行驶工况跟随性是指以行驶工况曲线开始点为试验起点,以行驶工况结束点为试验终点。例如:在试验过程中,驾驶员跟踪行驶工况速度曲线偏差在目标速度±2km/h以内的统概率不低于95%;加速踏板开度指按典型加速工况、一西格玛加速工况和二西格玛加速工况分不同加速片段统计加速踏板开度;匀速踏板开度指按客户典型恒速集统计匀速踏板开度。
易于理解的是,在所述评价结果较差时,应当根据所述评价结果对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不足的成分进行优化。
本实施例通过对制定好的工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所述工况进行优化,针对现有技术缺乏对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考察,基于大量实车道路行驶数据,并通过构建行驶工况,解决了现有技术缺乏对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考察的特点,达到部分负荷动力性和恒速操控能力的测试。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如上文所述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的步骤。
由于本存储介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仅为举例说明,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任何限定,在具体应用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工作流程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此处不做限制。
另外,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行驶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终端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在城市行驶过程中的动力性能数据;
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
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行驶工况比例和预设工况片段集;
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
其中,所述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的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动力性能数据中的GPS速度和ECU速度,并判断所述GPS速度是否发生跳跃或丢失;
若是,则根据所述ECU速度对所述GPS速度进行补偿,获得补偿后的GPS速度;
对所述补偿后的GPS速度进行平滑处理,以获得有效动力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有效性条件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中包含的行驶工况数据进行有效性检测;
在所述行驶工况数据不满足所述有效性条件时,将所述行驶工况数据判定为无效工况数据;
从所述动力性能数据中删除所述无效工况数据,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行驶工况比例和预设工况片段集的步骤,具体包括:
对所述有效动力数据进行类型划分,获得不同行驶类型的行驶工况数据;
统计各行驶类型的所述行驶工况数据在所述有效动力数据中所占的比例,以获得行驶工况比例;
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预设工况片段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预设工况片段集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和预设工况生成转速片段集、加速度片段集、恒速片段集;
将所述转速片段集、所述加速度片段集、所述恒速片段集作为预设工况片段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并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
根据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对所述待调整行驶工况进行比例调整,以获取动力测试行驶工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并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设置所述待调整行驶工况的工况时长及工况频率;
根据所述预设工况制定条件获取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中的行驶工况片段;
按照所述工况时长和所述工况频率将所述行驶工况片段整合为待调整行驶工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对动力测试行驶工况进行工况跟随性测试及踏板开度测试,以获取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的评价结果;
根据所述评价结果对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进行优化。
8.一种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在城市行驶过程中的动力性能数据;
有效性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动力性能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以获取有效动力数据;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有效动力数据生成行驶工况比例和预设工况片段集;
制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工况制定条件、所述行驶工况比例及所述预设工况片段集进行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
所述有效性处理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动力性能数据中的GPS速度和ECU速度,并判断所述GPS速度是否发生跳跃或丢失;
所述有效性处理模块,还用于当所述GPS速度发生跳跃或丢失时,则根据所述ECU速度对所述GPS速度进行补偿,获得补偿后的GPS速度;
所述有效性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补偿后的GPS速度进行平滑处理,以获得有效动力数据。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配置为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所述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的步骤。
CN202010552174.4A 2020-06-16 2020-06-16 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6932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2174.4A CN111693299B (zh) 2020-06-16 2020-06-16 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2174.4A CN111693299B (zh) 2020-06-16 2020-06-16 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3299A CN111693299A (zh) 2020-09-22
CN111693299B true CN111693299B (zh) 2021-07-20

Family

ID=72481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52174.4A Active CN111693299B (zh) 2020-06-16 2020-06-16 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932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9266B (zh) * 2021-02-19 2024-04-12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再加速动力性评价方法及系统
CN113029587B (zh) * 2021-02-19 2023-06-27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性能分析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805579A (zh) * 2021-03-11 2021-12-17 京东鲲鹏(江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车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3291315A (zh) * 2021-05-28 2021-08-24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多源动力总成车型的整车驾驶性工况自动识别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81356A1 (en) * 2003-02-28 2004-09-16 Engelbert Grunbacher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test bench
CN107067722A (zh) * 2017-04-24 2017-08-18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新的车辆行驶工况构建方法
CN108734619A (zh) * 2018-05-18 2018-11-02 肖哲睿 一种城市行驶工况构建系统
CN110298579A (zh) * 2019-06-26 2019-10-01 重庆大学 一种新能源乘用车城市立体工况的构建方法
CN110807552A (zh) * 2019-10-30 2020-02-18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改进K-means的城市电动客车行驶工况构建方法
CN110866997A (zh) * 2019-11-12 2020-03-06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新的电动汽车行驶工况构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3088B (zh) * 2013-01-09 2015-08-19 西安费斯达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陡坡和弯曲道路的安全评估方法
CN104792543B (zh) * 2015-04-17 2017-11-1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道路循环工况的构建方法
CN110796374A (zh) * 2019-10-30 2020-02-14 常州工学院 具有典型变道和转弯工况的城市综合行驶工况的构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81356A1 (en) * 2003-02-28 2004-09-16 Engelbert Grunbacher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test bench
CN107067722A (zh) * 2017-04-24 2017-08-18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新的车辆行驶工况构建方法
CN108734619A (zh) * 2018-05-18 2018-11-02 肖哲睿 一种城市行驶工况构建系统
CN110298579A (zh) * 2019-06-26 2019-10-01 重庆大学 一种新能源乘用车城市立体工况的构建方法
CN110807552A (zh) * 2019-10-30 2020-02-18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改进K-means的城市电动客车行驶工况构建方法
CN110866997A (zh) * 2019-11-12 2020-03-06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新的电动汽车行驶工况构建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riving cycles construction for electric vehicles considering road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in Beijing;Jin Zhang;《Applied Energy》;20190723;第1-14页 *
乘用车城市道路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试验研究;张小龙;《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60131;第7卷(第1期);第66-7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3299A (zh) 202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93299B (zh) 动力测试行驶工况制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790872B2 (en) Characterizing engine load
CN106595849B (zh) 汽车急加速时整车抖动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Zhou et al. Development of a transient fuel consumption model
DE102006057594A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Vergleichen des Kraftstoffverbrauchs eines Alternativkraftstoff-Fahrzeugs mit dem eines herkömmlich angetriebenen Vergleichsfahrzeugs
CN106651210B (zh) 基于can数据的驾驶人综合素质评价方法
Greene et al. How does on-road fuel economy vary with vehicle cumulative mileage and daily use?
CN110285902B (zh) 后桥效率测试方法、用户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3029588A (zh) 汽车加速动力性评价方法及系统
DE102017200604B4 (de) Verfahren zur Ermittlung einer Leistungsgröße eines Motors eines Kraftfahrzeugs, Kraftfahrzeug, Mobilgerät und Computerprogramm
DE102020121119A1 (de)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erfassen einer motorölverschlechterung
CN116558834A (zh) Pems排放分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Wei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cycle-average light duty gasoline vehicles tailpipe emission rates predicted by modal models
CN112109715B (zh) 车辆动力输出策略的生成方法、装置、介质及系统
CN108268678B (zh) 驾驶行为分析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155058B (zh) 汽车起步性能评价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4136656B (zh) 一种纯电动营运汽车电机台架试验工况的构建方法
CN114876656B (zh) 改善动力不足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23711A (zh) Rde模拟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07518B (zh) 一种用户综合油耗计算方法和装置
Bakhit et al. Impact of acceleration aggressiveness on fuel consumption using comprehensive power based fuel consumption model
CN113593079A (zh) 道路工况自适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Khan et al. Effect of air-conditioning on light duty gasoline vehicles fuel economy
CN112734144A (zh) 驾驶行为评估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12907102B (zh) 驾驶评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