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2899A -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2899A
CN111692899A CN201910804281.9A CN201910804281A CN111692899A CN 111692899 A CN111692899 A CN 111692899A CN 201910804281 A CN201910804281 A CN 201910804281A CN 111692899 A CN111692899 A CN 111692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heat exchange
subshell
inner cavity
en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0428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2899B (zh
Inventor
贺贝
范学彬
黄海
许伟东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0428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928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92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28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28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28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28D7/168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4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 F28F9/16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by permanent joints, e.g. by rolling
    • F28F9/18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by permanent joints, e.g. by rolling by weld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F28F9/262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 F28F9/268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by permanent joints, e.g. by we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集流管部,集流管部与换热芯体固定连接,第一集流管部和第二集流管部均形成有安装端板,安装端板设有与换热管适配的插接孔;安装端板与换热管的管壁密封固定;换热管的管内腔连通第一集流管部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部的内腔;外壳体,包括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在垂直外壳体延伸方向上相结合,且两个子壳之间通过粘接密封固定;外壳体具有第一内腔,换热芯体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一内腔;外壳体延伸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内腔;在第一开口处,外壳体与安装端板通过粘接密封固定。本申请有利于提高换热器产品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换热器在换热系统中是作为两种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器件,换热器包括由换热管组成的换热芯体、外壳体和集流管等部件。换热器通过各部件配合能够形成互不相通的两种流体流通区域,换热器的各个部件多以钎焊工艺进行密封连接,但相关技术中换热器存在钎焊焊接质量差,产品泄露不良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有利于提高换热器产品的可靠性。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
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至少一个管内腔以及形成于管内腔外围的管壁;
集流管部,所述集流管部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连接,所述集流管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两侧的第一集流管部和第二集流管部,所述第一集流管部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部均形成用于与所述换热管固定安装的安装端板,所述安装端板设有与所述换热管适配的插接孔;在所述插接孔,所述安装端板与所述换热管的管壁密封固定;所述换热管的管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部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部的内腔,所述管内腔、第一集流管部的内腔以及第二集流管部的内腔形成供第一介质流动的至少部分流通区;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延伸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外壳体包括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在外壳体延伸方向上结合,且两个子壳之间通过粘接密封固定;所述外壳体具有通过两个子壳结合形成的第一内腔,所述换热芯体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内腔;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内腔;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安装端板通过粘接密封固定,所述外壳体以及所述安装端板围合成供第二介质流动的至少部分流通区。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换热芯体和集流管部,所述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集流管部包括第一集流管部和第二集流管部,所述第一集流管部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部均形成有用于与所述换热管固定安装的安装端板,所述安装端板设有与所述换热管适配的插接孔,将每个换热管一端插入第一集流管部的安装端板设置的插接孔,以及将所述换热管另一端插入第二集流管部的安装端板设置的插接孔;
将换热芯体和集流管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插接孔,换热管的管壁与安装端板密封固定,换热管的管内腔连通第一集流管部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部的内腔;
提供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将所述第一子壳和所述第二子壳在换热芯体的外围粘接密封固定;以及将第一子壳与第二子壳结合形成的外壳体与所述安装端板之间以粘接方式密封固定。
对于换热器而言,其集流管部与换热芯体固定连接,且在插接孔处,安装端板与换热管的管壁密封固定,有利于提高第一介质流通区的密封性。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是通过粘接方式密封结合形成外壳体,外壳体与安装端板通过粘接密封固定,外壳体不容易受钎焊工艺影响产生高温变形,外壳体以及安装端板围合形成的至少部分第二介质流通区不易产生泄露,进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换热芯体与安装端板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图2的结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图5中安装端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子壳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可应用于换热系统中,如用CO2作为制冷剂以及乙二醇水溶液作为载冷剂的制冷系统。该换热器可以用于蒸发器、冷凝器或者中间换热器等。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00、集流管部以及外壳体300。
换热芯体100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101,每个换热管101具有至少一个管内腔102以及形成于管内腔102外围的管壁103。换热管101可以为圆形管、椭圆形管或者微通道扁管等,在本申请相关实施方式中,以换热管101为微通道扁管示意,当换热管101为多根时,多根换热管101可以相互间隔排布。在图3所示的爆炸视图中,换热管101在换热芯体100的宽度方向上分布有两排,每一排换热管101又相互间隔排布。参考图4,换热芯体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片104,当散热片104为多个时,散热片104可以与换热管101交替设置,即每个散热片104均成排铺设于与其相邻的换热管101的上方或下方,使用散热片104可加强换热管101内的流体的热量传递效果,在图3和图4中仅示意一张散热片104存在的情况,在实际产品中,可以存在多张散热片104。上述散热片104与换热管101之间可以采用钎焊方式固定。上述散热片104可以是翅片,也可以是其它能够实现热传递的片状结构。上述散热片104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组合结构。上述换热芯体100的整体结构可以是长方体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立体结构。
集流管部与换热芯体100固定连接,一种可选的方式为集流管部与换热芯体100以钎焊方式连接为一体,多根换热管和/或翅片组成的换热芯体100与集流管部整体送人钎焊炉内进行钎焊焊接。当然,集流管部与换热芯体100也可以以例如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集流管部包括设置于换热芯体100两侧的第一集流管部201和第二集流管部202,第一集流管部201和第二集流管部202均形成用于与换热管101固定安装的安装端板203,安装端板203设有与换热管101适配的插接孔204。参考图2示意的安装端板与换热管连接的示意图,在插接孔204,安装端板203与换热管101的管壁103可以通过钎焊密封固定。换热管101的管内腔102连通第一集流管部201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部202的内腔,管内腔102、第一集流管部201的内腔以及第二集流管部202的内腔共同形成供第一介质流动的至少部分流通区。
第一集流管部201和第二集流管部202可以通过多张板拼接后以钎焊方式固定为一体,安装端板203为该多张板中的其中一张板或者为其中一张板的板体的一部分区域。
第一介质可以为制冷剂。在图1中,为了实现第一介质与换热器外部连通,集流管部还可以包括第一进口管部205与第一出口管部206,第一集流管部201和第二集流管部202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个集流管部如第一集流管部201可以同时用于第一介质的进入和流出,其内部空间可以设置如挡板结构使得第一集流管部201的进出口不直接连通,第二集流管部202不集成进出口功能,流体经第一集流管部201的第一进口管部205流入第一集流管部201的内腔,再经换热芯体100宽度方向上一侧的换热管101的管内腔102流通进入第二集流管部202的内腔,流过多根换热管101的管内腔102的流体在第二集流管部202处汇流进入经换热芯体100宽度方向上另一侧的换热管101的管内腔102,然后进入第一集流管部201的内腔,并最终从第一集流管部201的第一出口管部206流出换热器。当然,第一集流管部201可以用于第一介质的进入,第二集流管部202可以用于第一介质的流出,即第一集流管部201可以包括第一进口管部205,第二集流管部202可以包括第一出口管部206。本申请对此不作过多限制。第一进口管部205、第一出口管部206可以与集流管部其他结构一体成型或者组装结合后以钎焊方式固定为一体或者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密封固定。
外壳体300,包括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在外壳体300延伸方向上相结合,且两个子壳之间通过粘接密封固定。外壳体300具有通过两个子壳结合形成的第一内腔303,换热芯体100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一内腔303。外壳体300延伸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304,第一开口304连通第一内腔303。在第一开口304处,外壳体300与安装端板203通过粘接密封固定,外壳体300以及安装端板203围合成供第二介质流动的至少部分流通区。
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结合后可以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换热芯体的外壳体300。
第二介质可以为载冷剂,如乙二醇水溶液。在图1中,为了实现第二介质与换热器外部连通,换热器还可以包括第二进口管部305与第二出口管部306,第二进口管部305与第二出口管部306可以相对设置。第一子壳301可以开设有用于与第二进口管部305连接的开口,第二进口管部305与第一子壳301密封粘接,当然,第二进口管部305也可以与第一子壳301焊接或者一体成型。同理,第二子壳301可以开设有用于与第二出口管部306连接的开口,第二出口管部306与第二子壳302密封粘接,当然,第二出口管部306也可以与第二子壳302焊接或者一体成型。当然第二进口管部305与第二出口管部306也可以同时仅与其中一个子壳粘接、焊接或者一体成型。例如其中一个子壳可以作为大的半壳包裹换热芯体的顶面、底面以及其中一侧面,该其中一个子壳可以作为大的C型半壳并且集成了流体进出口功能,而另一子壳包裹换热芯体的另一侧面,该另一子壳作为小的半壳可以为一个平面板,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第二介质从第二进口管部305进入换热器的第一内腔303,由于换热芯体10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内腔303,换热管101内流动第一介质,第二介质与第一介质进行间壁热交换,并最终从第二出口管部306流出换热器。
如图7至图11所示,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靠近安装端板203的端部沿远离换热芯体100的方向延伸形成端部翻边600,外壳体300还包括通过两个子壳的端部翻边600配合形成的翻边配合部,第一子壳301的端部翻边600和第二子壳302的端部翻边600对接拼合形成翻边配合部,翻边配合部位于第一开口304的外围,翻边配合部朝向安装端板203的侧面形成密封面,该密封面与安装端板203之间通过粘接方式密封结合。
可选地,为了便于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搭接,每个子壳靠近安装端板203的端部并不在全部边沿位置上设置翻边,而是每个子壳在与另一子壳搭接的位置可以不设置端部翻边600,该边沿位置处相对于其他位置形成缺口,该缺口用于与另一子壳搭接时使得当前子壳的端部翻边600不与另一子壳位置干涉。
外壳体300与安装端板203之间粘接时,粘接胶体两侧的对接面可以均为全平面,如此设置,施胶工艺简单快捷,适合自动化生产。粘接胶体两侧的对接面也可以以榫槽面相对接,有利于提高连接强度。
如图5和图6所示,安装端板203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板部2031和第一凸台2032,插接孔204贯穿第一凸台2032以及第一板部2031,第一凸台2032相对于第一板部2031朝向第一内腔303的一侧凸起,第一板部2031对应第一凸台2032外围的至少部分区域形成涂胶区M。
第一凸台2032的高度h1为0.1mm~1mm,相对较优的是0.3mm~0.5mm,在垂直于安装端板的厚度方向上即在安装端板板面延伸的方向上,第一板部2031超出第一凸台2032的长度L1大于等于3mm,第一凸台2032一方面起到与外壳体300之间的定位作用,另一方面第一凸台2032有利于防止涂胶区M的密封胶溢流到第一内腔303。加工安装端板203时,可以对具有一定厚度的板材在其垂直厚度方向的边沿处切割出一圈的环形缺口,环形缺口的内侧形成第一凸台2032,该板材未设置环形缺口的另一侧形成第一板部2031。
进一步的,在外壳体300的周向方向上,第一子壳301与第二子壳302均环绕部分换热芯体100设置,第一子壳301的两侧与第二子壳302的两侧分别对应结合,第一子壳301与第二子壳302围合形成大致呈长方体状的外壳体300,换热芯体100与外壳体300通过粘接相固定,有利于保证外壳体300的强度,外壳体300不易产生变形,提高了壳体密封性,进而提升换热器整体的可靠性。
参考图7所示的其中一个子壳的结构,外壳体300还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元件310,凸起元件310在外壳体靠近第一内腔303的一侧形成凸部,凸起元件310在外壳体远离第一内腔303的一侧同时形成凹部。凸起元件310的顶部与换热管101的管壁103抵接。各子壳对应凸起元件310外围的至少部分区域形成涂胶区M。
凸起元件310可以为细长型的凸筋结构,该凸筋结构布置于外壳体300的各个内侧面,凸起元件310相互间隔设置,且凸起元件310可以设置为与换热管相交叉的结构,二者的长度方向可以大致垂直的设置。凸起元件310一方面可以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凸起元件310可以对换热芯体100具有一定的定位作用,从而提高外壳体300的强度和稳定性,使得外壳体300不易变形。另一方面凸起元件310有利于施胶工艺,可以保证胶体的施胶厚度,提高外壳体300与换热芯体100之间可靠连接。
当然,凸起元件31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凸起结构,如凸起元件310可以为点状凸起结构,该点状凸起可以在外壳体300的内侧均匀且间隔分布。
凸起元件310的结构可以通过钣金机加工或者辊压内成形方式得到,凸起元件310的高度为0.1mm~1mm,相对较优的是0.3mm~0.5mm。对于外壳体300的各个方向的内侧面而言,凸起元件310在每一面的数量大于等于3。
如图8所示,第一子壳301包括第一连接壁401、第一侧壁402和第二侧壁403,第一侧壁402和第二侧壁403均与第一连接壁401连接并向与第一连接壁401所在平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侧壁402和第二侧壁403相对设置。
第二子壳302包括第二连接壁404、第三侧壁405和第四侧壁406,第三侧壁405和第四侧壁406均与第二连接壁404连接并向与第二连接壁404所在平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三侧壁405和第四侧壁406相对设置。
第一连接壁401与第二连接壁404相对设置,第一侧壁402的至少部分区域与第三侧壁405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密封结合,第二侧壁403的至少部分区域与第四侧壁406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密封结合。第一侧壁402和第三侧壁405存在相重叠的区域,第二侧壁403和第四侧壁406存在相重叠区域。
参考图8和图9所示的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外壳体300周向方向上,第一侧壁402的长度和第二侧壁403的长度相等,第一侧壁402的长度和第二侧壁403的长度均记为第一长度。第三侧壁405的长度和第四侧壁406的长度相等,第三侧壁405的长度和第四侧壁406的长度均记为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大于第二长度。第一子壳301相对第二子壳302较大,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相结合的位置偏向于外壳体边侧设置。
第一侧壁402与第三侧壁405错位配合,第二侧壁403与第四侧壁406错位配合。第三侧壁405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的方式搭接于第一侧壁402远离第一内腔303的一侧。第四侧壁406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的方式搭接于第二侧壁403远离第一内腔303的一侧。由于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均具有一定的壁厚,在采用搭接方式装配时,将较短的侧壁搭接于较长侧壁远离第一内腔303的一侧,使得受壳体壁厚影响产生高度差的区域较少,能够减少为了填充该高度差造成的胶体材料浪费的问题。其中,在外壳体300周向方向上,第三侧壁405和第四侧壁406的长度大于等于3mm,第三侧壁405与第一侧壁402搭接区域的长度大于等于3mm,第四侧壁406与第二侧壁403搭接区域的长度大于等于3mm。相对较大的粘接面尺寸有利于提高换热器产品粘接的可靠性。一种情况下,第一侧壁402与第二连接壁404相抵接,第二侧壁403与第二连接壁404相抵接。外壳体300的内侧壁形成大致规则的矩形内腔。
如图10所示,本申请还提供另一种实施方式,在外壳体300周向方向上,第一侧壁402的长度大于第三侧壁405的长度,第二侧壁403的长度小于第四侧壁406的长度。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可以为同样结构和尺寸的壳体结构,在实际中,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装配时,将第一子壳301以正置的方式贴合在换热芯体100的外侧,将第二子壳302则以倒置的方式贴合在换热芯体100外,使得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大致形成一个完整的矩形的外壳体300,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小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的加工难度,通过一副加工模具即可加工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
第一侧壁402与第三侧壁405错位配合,第二侧壁403与第四侧壁406错位配合。第三侧壁405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的方式搭接于第一侧壁402远离第一内腔303的一侧。第二侧壁403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的方式搭接于第四侧壁406远离第一内腔303的一侧。采用搭接方式装配时,将较短的侧壁搭接于较长侧壁远离第一内腔303的一侧,使得受壳体壁厚影响产生高度差的区域较小,能够减少为了填充该高度差造成的胶体材料浪费的问题。在外壳体300周向方向上,第二侧壁403和第三侧壁405的长度均大于等于3mm,第二侧壁403与第四侧壁406搭接区域的长度大于等于3mm,第三侧壁405与第一侧壁402搭接区域的长度大于等于3mm。相对较大的粘接面尺寸有利于提高换热器产品粘接的可靠性。一种情况下,第四侧壁406与第一连接壁401相抵接,第一侧壁402与第二连接壁404相抵接。
如图11所示,本申请还提供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的每一侧壁均包括侧壁本体500和与侧壁本体500相连接的侧壁翻边501,侧壁翻边501与侧壁本体500大致垂直且向远离第一内腔303的方向延伸。
第一侧壁402的侧壁本体500与第三侧壁405的侧壁本体500大致位于同一平面,第一侧壁402的侧壁翻边501与第三侧壁405的侧壁翻边501相对接并通过粘接方式密封结合。同理,第二侧壁403的侧壁本体500与第四侧壁406的侧壁本体500大致位于同一平面,第二侧壁403的侧壁翻边501与第四侧壁406的侧壁翻边501相对接并通过粘接方式密封结合。
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可以为同样结构和尺寸的壳体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小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的加工难度,通过一副加工模具即可加工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在远离第一内腔303的方向上,侧壁翻边501的长度大于等于3mm,这样,相对较大的粘接面尺寸有利于提高换热器产品粘接的可靠性。
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之间粘接时,粘接胶体两侧的对接面可以均为全平面,如此设置,施胶工艺简单快捷,适合自动化生产。粘接胶体两侧的对接面也可以以榫槽面相对接,有利于提高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第一子壳301的材料和第二子壳302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或者非金属材料。换热芯体100和集流管部可以进行高温钎焊,在钎焊工艺条件下,换热芯体100和安装端板203的材料需要是金属材料,换热芯体100和安装端板203可以为铝或者铝合金材质。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以粘接方式结合形成外壳体300,外壳体300与安装端板203粘接结合,外壳体300与换热芯体100同样粘接结合。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不需要经过高温钎焊工艺,则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与换热芯体100以及安装端板203的材质可以为同种材质,也可以为其他异种材质。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的材质可以为铝、铝合金、铜、铜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者橡胶、塑料等非金属材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利于扩大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的材质种类,丰富换热器产品的产品种类以及应用场景,在成本化选择以及轻量化选择上均具有优势。
相对于换热器各个部件均焊接固定的方式,本申请可以仅对换热芯体100与集流管部进行钎焊,钎焊工艺的热量不需要经过外壳体传导给换热芯体100,因而热量可以直接作用于换热芯体100和集流管部,换热芯体100和集流管部直接受热,提高了换热芯体部分热量可控性和精确度,有利于避免换热芯体部分因换热器外壳体内侧和外侧钎焊温度不一致进而导致第一介质流通区的泄露问题。对外壳体而言,外壳体本身通过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进行粘接成型,外壳体与安装端板之间也采用粘接方式密封,外壳体与换热芯体也可以采用粘接方式固定,外壳体不容易受钎焊工艺影响产生高温变形,外壳体以及安装端板围合形成的至少部分第二介质流通区不易产生泄露。
第一介质可以为制冷剂,相应的,第二介质为载冷剂,外壳体以及安装端板之间粘接适用于压力相对较低的载冷剂侧流体,压力相对较高的制冷剂侧流体仍然采用钎焊工艺固定的换热管和集流管部,这样有利于提高两种流体流动的可靠性,基于粘接区域的尺寸设计以及施胶区域的胶体厚度设计,有利于换热器结构紧凑,可以满足轻量化和高效化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粘接方式采用的密封结构胶可以为高强度环氧基双组分结构胶或者单组分密封结构胶。密封结构胶有利于提高换热器产品的耐腐蚀性。密封结构胶的施胶厚度为0.1mm~0.5mm,相对较优的是0.2mm~0.3mm。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S101,提供换热芯体100和集流管部,换热芯体100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101,集流管部包括第一集流管部201和第二集流管部202,第一集流管部201和第二集流管部202均形成有用于与换热管101固定安装的安装端板203,安装端板203设有与换热管101适配的插接孔204,将每个换热管101一端插入第一集流管部201的安装端板203设置的插接孔204,以及将换热管101另一端插入第二集流管部202的安装端板203设置的插接孔204。
步骤S102,将换热芯体100和集流管部固定连接,在插接孔204,换热管101的管壁103与安装端板203通过密封固定,换热管101的管内腔102连通第一集流管部201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部202的内腔。
其中,换热芯体100和集流管部可以采用钎焊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插接孔204,换热管101的管壁103与安装端板203通过钎焊密封固定。
步骤S103,提供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将第一子壳301和第二子壳302在换热芯体100的外围粘接密封固定,第一子壳301与第二子壳302结合形成外壳体300,并将外壳体300与安装端板203之间通过粘接方式密封固定。外壳体300具有容纳至少部分换热芯体100的第一内腔303。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器,包括:
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至少一个管内腔以及形成于管内腔外围的管壁;
集流管部,所述集流管部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连接,所述集流管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两侧的第一集流管部和第二集流管部,所述第一集流管部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部均形成用于与所述换热管固定安装的安装端板,所述安装端板设有与所述换热管适配的插接孔;在所述插接孔,所述安装端板与所述换热管的管壁密封固定;所述换热管的管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部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部的内腔,所述管内腔、第一集流管部的内腔以及第二集流管部的内腔形成供第一介质流动的至少部分流通区;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延伸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外壳体包括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在外壳体延伸方向上结合,且两个子壳之间通过粘接密封固定;所述外壳体具有通过两个子壳结合形成的第一内腔,所述换热芯体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内腔;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内腔;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安装端板通过粘接密封固定,所述外壳体以及所述安装端板围合成供第二介质流动的至少部分流通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部与所述换热芯体以钎焊方式固定连接;在外壳体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子壳与所述第二子壳均环绕部分所述换热芯体设置,所述第一子壳的两侧与第二子壳的两侧分别对应结合,所述第一子壳与所述第二子壳围合形成大致呈长方体状的所述外壳体,所述换热芯体与所述外壳体通过粘接相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壳包括第一连接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与所述第一连接壁连接并向与第一连接壁所在平面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子壳包括第二连接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均与所述第二连接壁连接并向与第二连接壁所在平面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壁与所述第二连接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三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密封结合,所述第二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第四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密封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外壳体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和第二侧壁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和第二侧壁的长度均记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三侧壁的长度和第四侧壁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三侧壁的长度和第四侧壁的长度均记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长度;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错位配合,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错位配合;
所述第三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的方式搭接于第一侧壁远离所述第一内腔的一侧;所述第四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的方式搭接于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第一内腔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外壳体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侧壁的长度,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侧壁的长度;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错位配合,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错位配合;
所述第三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的方式搭接于第一侧壁远离所述第一内腔的一侧;所述第二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粘接的方式搭接于第四侧壁远离所述第一内腔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壳和所述第二子壳的每一侧壁均包括侧壁本体和与侧壁本体相连接的侧壁翻边,所述侧壁翻边与所述侧壁本体垂直且向远离所述第一内腔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侧壁的侧壁本体与所述第三侧壁的侧壁本体大致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侧壁的侧壁翻边与所述第三侧壁的侧壁翻边相对接并通过粘接方式密封结合;所述第二侧壁的侧壁本体与所述第四侧壁的侧壁本体大致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侧壁的侧壁翻边与所述第四侧壁的侧壁翻边相对接并通过粘接方式密封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壳和所述第二子壳靠近所述安装端板的端部沿远离换热芯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端部翻边,所述外壳体还包括通过两个子壳的端部翻边配合形成的翻边配合部,所述翻边配合部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外围,所述翻边配合部朝向所述安装端板的侧面形成密封面,所述密封面与所述安装端板之间通过粘接方式密封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端板厚度方向上,所述安装端板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板部和第一凸台,所述插接孔贯穿所述第一凸台以及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一凸台相对于所述第一板部朝向所述第一内腔一侧凸起,所述第一板部对应所述第一凸台外围的至少部分区域形成涂胶区。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还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元件,所述凸起元件在所述外壳体靠近所述第一内腔的一侧形成凸部,所述凸起元件在所述外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内腔的一侧同时形成凹部;所述凸起元件的顶部与所述换热管的管壁抵接;所述外壳体对应凸起元件外围的至少部分区域形成涂胶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液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壳的材料和所述第二子壳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或者非金属材料。
11.一种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换热芯体和集流管部,所述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集流管部包括第一集流管部和第二集流管部,所述第一集流管部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部均形成有用于与所述换热管固定安装的安装端板,所述安装端板设有与所述换热管适配的插接孔,将每个换热管一端插入第一集流管部的安装端板设置的插接孔,以及将所述换热管另一端插入第二集流管部的安装端板设置的插接孔;
将换热芯体和集流管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插接孔,换热管的管壁与安装端板密封固定,换热管的管内腔连通第一集流管部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部的内腔;
提供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将所述第一子壳和所述第二子壳在换热芯体的外围粘接密封固定;以及将第一子壳与第二子壳结合形成的外壳体与所述安装端板之间以粘接方式密封固定。
CN201910804281.9A 2019-08-28 2019-08-28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6928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4281.9A CN111692899B (zh) 2019-08-28 2019-08-28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4281.9A CN111692899B (zh) 2019-08-28 2019-08-28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2899A true CN111692899A (zh) 2020-09-22
CN111692899B CN111692899B (zh) 2022-05-13

Family

ID=72476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04281.9A Active CN111692899B (zh) 2019-08-28 2019-08-28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92899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2189A (zh) * 2003-01-24 2006-03-01 贝洱两合公司 换热器,特别用于汽车的废气冷却器
CN101688763A (zh) * 2007-04-11 2010-03-31 贝洱两合公司 热交换器
EP2450657A1 (fr) * 2010-11-08 2012-05-09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Échangeur de chaleur, notamme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procédés d'assemblage correspondants
CN106679462A (zh) * 2015-11-10 2017-05-17 宜兴市阳洋塑料助剂有限公司 一种卧式壳管式冷凝器
CN108225055A (zh) * 2016-12-14 2018-06-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热交换器
CN108351187A (zh) * 2015-10-29 2018-07-31 株式会社T.Rad 无集管板型热交换器芯的结构
US10119773B2 (en) * 2011-06-30 2018-11-06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tacked plate heat exchanger housing and exchanger comprising such a housing
CN109296441A (zh) * 2017-07-24 2019-02-01 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热交换器
CN109425254A (zh) * 2017-08-25 2019-03-05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板翅式热交换器的u形壳体和盖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2189A (zh) * 2003-01-24 2006-03-01 贝洱两合公司 换热器,特别用于汽车的废气冷却器
CN101688763A (zh) * 2007-04-11 2010-03-31 贝洱两合公司 热交换器
EP2450657A1 (fr) * 2010-11-08 2012-05-09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Échangeur de chaleur, notamme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procédés d'assemblage correspondants
US10119773B2 (en) * 2011-06-30 2018-11-06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tacked plate heat exchanger housing and exchanger comprising such a housing
CN108351187A (zh) * 2015-10-29 2018-07-31 株式会社T.Rad 无集管板型热交换器芯的结构
CN106679462A (zh) * 2015-11-10 2017-05-17 宜兴市阳洋塑料助剂有限公司 一种卧式壳管式冷凝器
CN108225055A (zh) * 2016-12-14 2018-06-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热交换器
CN109296441A (zh) * 2017-07-24 2019-02-01 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热交换器
CN109425254A (zh) * 2017-08-25 2019-03-05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板翅式热交换器的u形壳体和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2899B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94202B2 (ja) 熱交換器
US7131293B2 (en) Dryer integrated condenser of a refrigerating system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WO2000052409A1 (fr) Echangeur de chaleur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ube pour cet echangeur de chaleur
US10962309B2 (en) Stacked heat exchanger
EP2676094B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heat exchanger and a heat exchanger
JPH05318098A (ja) 熱交換器
JPWO2017013918A1 (ja) 熱交換器
US20220120505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6200312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CN111692899B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2432522B (zh) 换热器
JP2012159211A (ja) 熱交換器
JP6365781B2 (ja) 熱交換器
JP2009150587A (ja) 熱交換器
JPS61184394A (ja) 熱交換器
EP0805330A2 (en) Heat exchanger enabling leak test of chambers in tank separated by single partition
CN112033184A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JPH09280778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112432542A (zh) 换热器
JP2018151075A (ja) 熱交換器
JP6083272B2 (ja) 熱交換器
CN210464139U (zh) 热交换器
JP2020003089A (ja) 熱交換チューブ及び熱交換器
JP2014052147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1425152U (zh) 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