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9343A - 一种曳引电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曳引电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9343A
CN111689343A CN202010602775.1A CN202010602775A CN111689343A CN 111689343 A CN111689343 A CN 111689343A CN 202010602775 A CN202010602775 A CN 202010602775A CN 111689343 A CN111689343 A CN 111689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traction
counterweight
guide rails
pulley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027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凯飞
钱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J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J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JEC Corp filed Critical SJEC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60277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893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689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93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hoist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B66B11/043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with a gearless driving, e.g. integrated sheave, drum or winch in the stator or rotor of the cage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7/00Hoistway equipment
    • B66B17/12Counterpoi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21Guideways; Guides with a particular position in the sh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曳引电梯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梯井道内的曳引机、轿厢系统、对重系统及传动绳,曳引机包括曳引轮,轿厢系统包括轿厢框架、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及轿厢滑轮组,对重系统包括对重框体、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及对重滑轮组,曳引机及对重系统均设置在轿厢系统的后侧,且两者均设置在电梯井道宽度方向的内侧;曳引轮的轴向中心延长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的中心连线在同一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的夹角锐角范围为45°‑90°;曳引电梯结构还包括第一导向排轮组件及第二导向排轮组件。本发明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井道利用率高、对顶层需求尺寸小、轿厢滑轮组与轿厢框架的位置可根据需要灵活设计,适应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曳引电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曳引电梯结构。
背景技术
家用电梯要求设置在私人住宅中,由于私人住宅的井道局限性,井道基本相对狭小,顶层空间较矮。普通设计的无机房家用电梯主流都采用龙门式结构对重侧置,这就导致了设计出来的轿厢空间太过狭小,乘客乘坐不舒适压抑感比较强,且轿厢装潢受轿厢形状限制,不能装出美观大气的轿厢设计效果。还用一些公司对于上述井道采用后置背包架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轿厢的布局,但背包架结构整体运行舒适感差,且主机布置于顶层对重上方对井道顶层要求较高。对于上述情况,部分从业人员选择开发设计对重后置龙门架结构,但也没从根本上改变主机布置于轿厢上方或对重上方问题,导致要求的井道顶层空间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节省井道空间的曳引电梯结构,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曳引电梯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梯井道内的曳引机、轿厢系统、对重系统及传动绳,所述曳引机包括曳引轮,所述传动绳绕设在曳引轮上;所述轿厢系统包括轿厢框架、两个相对设置的轿厢运行导向轨及与轿厢框架连接的轿厢滑轮组,所述轿厢框架能够沿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对重系统包括对重框体、两个相对设置的对重运行导向轨及与对重框体连接的对重滑轮组,所述对重框体能够沿所述对重运行导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曳引机及对重系统均设置在轿厢系统的后侧,且两者均设置在电梯井道宽度方向的内侧;所述曳引轮的轴向中心延长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的中心连线在同一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的夹角锐角范围为45°-90°;
所述曳引电梯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轿厢系统与曳引机之间的第一导向排轮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曳引机与对重系统之间的第二导向排轮组件,所述传动绳的一端从所述曳引轮的第一出绳端伸出并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排轮组与轿厢滑轮组连接,所述传动绳的另一端从所述曳引轮的第二出绳端伸出并通过第二导向排轮组件与对重滑轮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排轮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定滑轮,所述第二导向排轮组件包括两个第二定滑轮。
进一步地,两个第一定滑轮位于同一水平面,或两个第一定滑轮位于不同水平面;所述两个第二定滑轮位于同一水平面,或两个第二定滑轮位于不同水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的中心连线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的中心连线平行,或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的中心连线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的中心连线之间形成预设的夹角,若所述夹角为锐角,所述夹角小于等于30°。
进一步地,所述轿厢滑轮组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的中心连线平行,或所述轿厢滑轮组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的中心连线之间形成预设夹角,若所述夹角为锐角,所成夹角小于等于45°。
进一步地,所述轿厢滑轮组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的底部或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曳引机设置在所述电梯井道底部至井道顶部所形成的任一高度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曳引电梯结构还包括两个分别用于固定传动绳两端的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与所述轿厢滑轮组连接的传动绳的一端与一个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固定连接,与对重滑轮组连接的传动绳的另一端与另一个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曳引机通过曳引机托架固定设置在井道内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轿厢滑轮组包括至少两个动滑轮。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a.本发明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井道利用率高、对顶层需求尺寸小、轿厢滑轮组与轿厢框架的位置可根据需要灵活设计,适应性强;
b.本发明提供了的曳引电梯结构,将对重系统设置在井道宽度方向内侧壁的一边,将主机布置于井道宽度方向内侧壁的另一边,充分利用了井道空间;并采用第一导向轮组件和第二导向轮组件,将曳引机、轿厢系统及对重系统连接起来,保证电梯正常且安全工作;
c.本发明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可使得电梯轿厢宽度尺寸接近井道宽度,最大可能增大电梯轿厢宽度,尤其在小井道的家用电梯领域,轿厢宽度增大意味可增大进入轿厢的开门宽度,大的开门宽度有利于轮椅等装置出入,此种电梯结构形式,更能突出电梯服务生活的人性化设计;
d.曳引机根据现场井道情况,可布置于井道底至井道顶的任意高度空间内,布置灵活;曳引机架不需要架设跨井道的钢梁,只需小型垫座(托架)固定于墙壁上,极大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的实施例一的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的实施例二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的实施例三的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的实施例四的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的实施例五的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的实施例六的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的实施例七的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位于井道下部且轿厢滑轮组位于轿厢框架底部的井道立面展开投影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位于井道中部且轿厢滑轮组位于轿厢框架底部的井道立面展开投影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位于井道顶部且轿厢滑轮组位于轿厢框架底部的井道立面展开投影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位于井道顶部且轿厢滑轮组位于轿厢框架顶部的井道立面展开投影图。
其中,附图标记包括:1-电梯井道,2-曳引机,21-曳引机托架,22-曳引轮,3-轿厢系统,31-轿厢框架,32-轿厢运行导向轨,33-轿厢滑轮组,4-对重系统,41-对重框体,42-对重运行导向轨,5-第一导向排轮组件,6-第二导向排轮组件,7-传动绳,8-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曳引电梯结构,具体结构参见图1,其包括设置在电梯井道1内的曳引机2、轿厢系统3、对重系统4、第一导向排轮组件5、第二导向排轮组件6及传动绳7,所述曳引机2包括曳引轮22及曳引机托架21,所述传动绳7绕设在曳引轮22上。
所述轿厢系统3的具体结构如下:所述轿厢系统3包括轿厢框架31、两个相对设置的轿厢运行导向轨32及与轿厢框架31连接的轿厢滑轮组33,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32竖直设置,所述轿厢框架31能够沿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长度方向移动(上下移动)。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32设置在井道内侧壁上。所述轿厢滑轮组33包括至少两个动滑轮。
所述对重系统4的具体结构如下:所述对重系统4包括对重框体41、两个相对设置的对重运行导向轨42及与对重框体41连接的对重滑轮组43,所述对重运行导向轨42竖直设置,所述对重框体41能够沿所述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长度方向移动(上下移动)。所述对重运行导向轨42设置在井道内壁上。轿厢在顶部时,对重框体在底部;轿厢在底部,对重框体在顶部。
所述曳引机2的设置位置极为重要,所述曳引机2及对重系统4均设置在所述轿厢系统3的后侧(后侧为远离层门的一侧,即图1中箭头所指为后侧;层门所在一侧为前侧),且所述曳引机2及对重系统4均设置在电梯井道1宽度方向的内侧壁上(即在后侧内侧壁上),宽度方向见图1中箭头所指方向,而与宽度方向垂直的为长度方向,长度方向为常规电梯布置方向。
所述对重系统和曳引机的设置位置有以下几种情形:所述对重系统4的一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设置在井道后侧壁,另一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设置在井道右侧壁;或所述对重系统4的一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设置在井道后侧壁,另一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设置在井道左侧壁。所述曳引机2一端设置在井道后侧壁,另一端设置在井道右侧壁;或所述曳引机2一端设置在井道后侧壁,另一端设置在井道左侧壁。
所述曳引轮22的轴向中心延长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在同一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形成夹角,若夹角为锐角,范围优选为45°-90°(包括45°和90°),所述曳引轮22的轴向中心延长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在同一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夹角锐角范围为45°,或所述曳引轮22的轴向中心延长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在同一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夹角锐角范围为90°。
若所述曳引轮22的轴向中心延长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在同一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形成夹角,若夹角为锐角,范围可以为0到45度,但在这种条件下对井道深度要求比较高(当曳引机一端在井道后侧壁,另一端在井道右侧壁,若角度增大,相当于曳引机旋转(旋转中,另一端在井道右侧壁会逐步靠近前侧),曳引机在井道内所占空间变大,导致井道深度方向尺寸较大),那么本方案没有优势,因此夹角优选小于等于45°大于等于90°。
所述对重系统在井道水平面的投影外形轮廓分别沿该水平面垂直方向向两端延伸至所述电梯井道顶的顶面及所述电梯井道底的底面形成第一空间,所述轿厢系统在井道水平面的投影外形轮廓分别沿该水平面垂直方向向两端延伸至所述电梯井道顶的顶面及所述电梯井道底的底面形成第二空间,因所述曳引机布置在所述电梯井道内壁,所述曳引机不侵占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所述曳引电梯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轿厢系统3与曳引机2之间的第一导向排轮组件5以及设置在所述曳引机2与对重系统4之间的第二导向排轮组件6,所述传动绳7的一端从所述曳引轮22的第一出绳端伸出并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排轮组与轿厢系统3的轿厢滑轮组33连接,即从所述曳引机2的第一出绳端伸出的传动绳7通过第一导向排轮组件5引向轿厢系统3的轿厢滑轮组33,所述传动绳7的另一端从所述曳引轮22的第二出绳端伸出并通过第二导向排轮组件6与对重系统4的对重滑轮组43连接,即从所述曳引机2的第二出绳端伸出的传动绳7通过第二导向排轮组件6引向对重系统4的对重滑轮组43。
所述第一导向排轮组件5包括两个第一定滑轮,所述第二导向排轮组件6包括两个第二定滑轮。两个第一定滑轮位于同一水平面,或两个第一定滑轮位于不同水平面;所述两个第二定滑轮位于同一水平面,或两个第二定滑轮位于不同水平面。
由于曳引机的曳引轮出绳端离轿厢运行导向轮及对重运行导向轮距离比较远,需要中间过渡轮(即第一导向排轮组件和第二导向排轮组件)使得传动绳(钢丝绳)连接顺畅。
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若所述轿厢滑轮组33包括两个动滑轮,轿厢滑轮组的中心连线是指两个动滑轮的中心连线;若所述轿厢滑轮组33包括三个及以上动滑轮,第三个动滑轮中心线或增加的多个动滑轮中心线必设置在两个动滑轮中心连线上)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中心连线平行,或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中心连线之间形成预设的夹角,若所述夹角为锐角,所述夹角优选小于等于30°。所述夹角范围可以为30°-90°,但在这种条件下对井道深度要求比较高(即若对重系统的一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在井道后侧壁,另一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在井道右侧壁,若角度增大,相当于对重系统旋转(旋转中,另一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在井道右侧壁会逐步靠近前侧),对重系统在井道内所占空间变大,导致井道深度方向尺寸较大),那么本方案没有优势,因此夹角优选小于等于30°。
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平行,或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之间形成预设夹角,若所述夹角为锐角,所成夹角优选小于等于45°。若所成夹角大于45°,角度大,轿厢滑轮组件中心线沿着轿厢中心点跑到轿厢前后侧,而不在轿厢左右侧,即则轿厢滑轮组的滑轮在轿厢底部时会跑到开门侧,影响开门。
所述曳引机2设置在所述电梯井道1从井道底坑地面至井道顶层顶面所形成的任一高度区间内,参见图8-11。所述曳引机2通过曳引机托架21固定设置在井道内侧壁上,曳引机托架具有多种结构,只要能固定曳引机即可,对其结构不做限定。
所述曳引电梯结构还包括两个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8,分别用于固定传动绳7的两端,所述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8设置在井道顶部,也可以设置在井道侧壁靠近井道顶部的区域,其位置只要保证电梯正常运行即可。穿过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传动绳7的一端固定在一个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上,穿过对重系统4的对重滑轮组43的传动绳7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个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8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只要能固定传动绳即可,对其结构不进行限定。
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设置位置具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底部,参见图8-10,第二种情况: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顶部,参见图11。因所述轿厢滑轮组33占有一定体积,当井道顶部空间小而底部空间大,轿厢滑轮组33可以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底部;当井道顶部空间大而底部空间小,轿厢滑轮组33可以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顶部。
本发明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根据曳引机、对重系统设置位置,以及轿厢滑轮组设置位置不同,具有多种结构形式,详见以下实施例1-7。
实施例1
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底部,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平行设置,所述曳引轮22轴向中心延长线与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32中心连线在相同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夹角为90°,即垂直设置。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中心连线平行。
实施例2
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底部,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平行设置,所述曳引轮22轴向中心延长线与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32中心连线在相同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夹角为45°(见图2中夹角α)。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中心连线平行。
实施例3
参见图3,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底部,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45°(见图3中夹角α),所述曳引轮22轴向中心延长线与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32中心连线在相同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夹角为90°,即垂直设置。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见图3中a所指)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中心连线(见图3中b所指)平行。
实施例4
参见图4,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底部,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平行,所述曳引轮22轴向中心延长线与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32中心连线在相同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夹角为90°,即垂直设置。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见图4中a所指)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中心连线(见图4中b所指)平行。
实施例5
参见图5,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底部,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45°(见图5中夹角α),所述曳引轮22轴向中心延长线与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32中心连线在相同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夹角为90°,即垂直设置。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见图5中所指a)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中心连线(见图5中所指b)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
实施例1至5中,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底部。上述5个实施例中,曳引电梯结构适用于顶层高度较小底坑深度较大的电梯井道土建,可充分利用井道空间。所述曳引机设置在对重系统的左侧,或曳引机设置在对重系统的右侧,均可实现,只需根据电梯检修门位置使曳引机靠近易检修位置即可。
实施例6
参见图6,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顶部,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平行。所述曳引轮22轴向中心延长线与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32中心连线在相同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夹角为90°,即垂直设置。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中心连线平行。
实施例7
参见图7,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顶部,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α为45°。所述曳引轮22轴向中心延长线与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32中心连线在相同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夹角为90°,即垂直设置。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中心连线平行。
实施例6和实施例7中,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顶部,不同点是:实施例6中,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平行;实施例7中,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45°。实施例6和实施例7中所述轿厢滑轮组33具有不同的设置位置。
实施例6和实施例7中,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顶部,适用于顶层高度比较小底坑深度比较大的电梯井道土建,另外,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顶部适合做玻璃观光的轿厢。
本发明提供的新的电梯布置结构,采用对重系统后置结构,但曳引机并非布置于顶层轿厢系统或对重系统上方,而将对重系统设置在井道宽度方向内侧壁的一边,将曳引机设置在井道宽度方向内侧壁的另一边,即对重系统和曳引机并排设置且间隔设置,充分利用了井道空间。在此布置方式下,采用第一导向轮组件和第二导向轮组件,将曳引机、轿厢系统及对重系统连接起来,保证电梯正常且安全工作。具有多种安装方式,对重系统和曳引机根据需要变换位置,灵活性高。
本发明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在轿厢滑轮组设置在轿厢框架底部的情况下,对井道顶层设计要求非常低,只需保证轿厢设计运行的高度,不需考虑顶部曳引机的布置位置,同样此设计结构可用于部分井道的客梯无机房项目。
本发明提供的曳引电梯结构,可使得电梯轿厢宽度尺寸接近井道宽度,最大可能增大电梯轿厢宽度,尤其在小井道的家用电梯领域,轿厢宽度增大意味可增大进入轿厢的开门宽度,大的开门宽度有利于轮椅等装置出入,此种电梯结构形式,更能突出电梯服务生活的人性化设计。曳引机根据现场井道情况,可布置于井道底至井道顶的任意高度空间内,布置灵活。曳引机架不需要架设跨井道的钢梁,只需小型垫座(托架)固定于墙壁上,极大节约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曳引电梯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梯井道(1)内的曳引机(2)、轿厢系统(3)、对重系统(4)及传动绳(7),所述曳引机(2)包括曳引轮(22),所述传动绳(7)绕设在曳引轮(22)上;所述轿厢系统(3)包括轿厢框架(31)、两个相对设置的轿厢运行导向轨(32)及与轿厢框架(31)连接的轿厢滑轮组(33),所述轿厢框架(31)能够沿所述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对重系统(4)包括对重框体(41)、两个相对设置的对重运行导向轨(42)及与对重框体(41)连接的对重滑轮组(43),所述对重框体(41)能够沿所述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长度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曳引机(2)及对重系统(4)均设置在轿厢系统(3)的后侧,且两者均设置在电梯井道(1)宽度方向的内侧;所述曳引轮(22)的轴向中心延长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在同一水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两线的夹角锐角范围为45°-90°;
所述曳引电梯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轿厢系统(3)与曳引机(2)之间的第一导向排轮组件(5)以及设置在所述曳引机(2)与对重系统(4)之间的第二导向排轮组件(6),所述传动绳(7)的一端从所述曳引轮(22)的第一出绳端伸出并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排轮组与轿厢滑轮组(33)连接,所述传动绳(7)的另一端从所述曳引轮(22)的第二出绳端伸出并通过第二导向排轮组件(6)与对重滑轮组(4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排轮组件(5)包括两个第一定滑轮,所述第二导向排轮组件(6)包括两个第二定滑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第一定滑轮位于同一水平面,或两个第一定滑轮位于不同水平面;所述两个第二定滑轮位于同一水平面,或两个第二定滑轮位于不同水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中心连线平行,或所述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与两个对重运行导向轨(42)的中心连线之间形成预设的夹角,若所述夹角为锐角,所述夹角小于等于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平行,或所述轿厢滑轮组(33)的中心连线与两个轿厢运行导向轨(32)的中心连线之间形成预设夹角,若所述夹角为锐角,所成夹角小于等于4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滑轮组(33)设置在所述轿厢框架(31)的底部或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2)设置在所述电梯井道(1)底部至井道(1)顶部所形成的任一高度区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电梯结构还包括两个分别用于固定传动绳(7)两端的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8);与所述轿厢滑轮组(33)连接的传动绳(7)的一端与一个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8)固定连接,与对重滑轮组(43)连接的传动绳(7)的另一端与另一个传动绳端部固定组件(8)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2)通过曳引机托架(21)固定设置在井道内侧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滑轮组(33)包括至少两个动滑轮。
CN202010602775.1A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曳引电梯结构 Pending CN1116893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02775.1A CN111689343A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曳引电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02775.1A CN111689343A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曳引电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9343A true CN111689343A (zh) 2020-09-22

Family

ID=72484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02775.1A Pending CN111689343A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曳引电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8934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23108A (zh) * 2021-02-04 2021-04-30 广东高菱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无机房下置主机顶吊式电梯
CN112723105A (zh) * 2021-02-02 2021-04-30 杭州百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施工升降机
EP4349758A1 (en) * 2022-10-05 2024-04-10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Elevator arrangement exhibiting eccentric guide rails and an eccentric drive unit as well as use of an eccentrically arranged drive unit for such elevator arrangement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23105A (zh) * 2021-02-02 2021-04-30 杭州百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施工升降机
CN112723108A (zh) * 2021-02-04 2021-04-30 广东高菱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无机房下置主机顶吊式电梯
EP4349758A1 (en) * 2022-10-05 2024-04-10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Elevator arrangement exhibiting eccentric guide rails and an eccentric drive unit as well as use of an eccentrically arranged drive unit for such elevator arrangements
WO2024074354A1 (en) 2022-10-05 2024-04-11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Elevator arrangement exhibiting eccentric guide rails and an eccentric drive unit as well as use of an eccentrically arranged drive unit for such elevator arrangement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9343A (zh) 一种曳引电梯结构
ES2225324T3 (es) Ascensor con polea de traccion.
US7918319B2 (en) Elevator apparatus
AU2002339285A1 (en) Elevator system
CN107108164A (zh) 电梯系统绳系布置
EP1481935A1 (en) Elevaltor apparatus
CN101400596A (zh) 无机房电梯系统
CN201102845Y (zh) 牵引绳轮式无机房电梯
CN103787175A (zh) 一种1比1绕绳比的无机房电梯装置
CN212450190U (zh) 一种曳引电梯结构
EP1564177B1 (en) Elevator equipment
CN108439157A (zh) 一种一体式无支架钢带平台别墅电梯
CN112499440A (zh)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CN207090731U (zh) 一种曳引式钢带传动电梯
EP1057769B1 (en) Elevator
CN214456053U (zh) 无机房电梯
CN208843512U (zh) 一种超浅底坑超低顶层家用电梯
CN114314266A (zh) 一种背包式铝型材电梯
CN203976176U (zh) 一种牵引力与重力同轴顶曳引家用梯
CN220055956U (zh) 无机房电梯装置
CN220976202U (zh) 对重后置的无机房电梯
CN216038060U (zh) 一种对重后置的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
EP1520830B1 (en) Elevator device
CN213595658U (zh) 一种横装式无机房电梯的曳引导向结构
JP4757803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