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8621A - 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8621A
CN111688621A CN202010554385.1A CN202010554385A CN111688621A CN 111688621 A CN111688621 A CN 111688621A CN 202010554385 A CN202010554385 A CN 202010554385A CN 111688621 A CN111688621 A CN 1116886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fety belt
seat
belt
instruction
safe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543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8621B (zh
Inventor
芦冰
孟俊峰
白丽莎
武浩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55438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886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88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8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8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86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6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actual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to vehicle deformation, bumper displacement or bump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022/466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 actu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022/4685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with means to adjust or regulate the tensioning force in relation to external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根据碰撞信号对应的加速度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并且,安全气囊控制器根据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控制安全带泄力。达到通过使安全带的预紧力减小,避免对乘员的胸腔造成伤害的目的,实现避免女性乘客免受撞击的同时,以及避免乘员胸腔造成伤害,给乘员带来更有效的安全保障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被动碰撞保护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事故频发,汽车安全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大。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可以有效地保护乘员,使其免受或减轻碰撞伤害。
目前,副驾驶位置在安全带保护方面行业内通常是通过传统的安全带预紧和气囊来减少在交通事故中乘员的伤害值。副驾驶安全带预紧策略是发生交通事故并且碰撞程度满足了起爆阈值,安全气囊控制器就会发出点火电流将副驾驶安全带预紧发生器电爆,通常是安全带只有一个发生器,碰撞过程中安全带预紧发生器被点火电流点爆可以快速收缩将乘员紧紧固定在座椅上起到保护作用。
但是,上述方式在低速碰撞中还可以很好的保护乘员,在高速碰撞过程中,由于速度大身体惯性大,由安全带预紧产生的预紧力对乘员胸腔产生比较大的压力,尤其女性乘员没有男性乘员抗挤压力强,如果整个碰撞过程中预紧力一直维持在比较大的状态下直到整个碰撞结束,那么往往会由于安全带预紧力的作用而造成女性乘员的二次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以实现降低对女性乘员造成的二次伤害。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包括:
当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时,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根据所述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
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将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使所述安全带预紧发生器根据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
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根据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
如果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生成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将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以使所述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根据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装置,配置于安全气囊控制器,该装置包括:
安全带点爆指令生成模块,用于当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时,根据所述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
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使所述安全带预紧发生器根据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
安全带泄力指令生成模块,用于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根据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
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如果生成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将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以使所述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根据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系统,碰撞传感器、安全气囊控制器、安全带预紧发生器和安全带泄力发生器;其中,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
所述碰撞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汽车的加速度,将所述加速度对应的碰撞信号发送至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
所述安全带预紧发生器,用于接收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根据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安全带收紧;
所述安全带泄力发生器,用于接收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根据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根据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将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使安全带预紧发生器根据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并且,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根据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将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以使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根据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安全带预紧力的作用而造成女性乘员的二次伤害的问题,达到通过使安全带的预紧力减小,避免对乘员的胸腔造成伤害的目的,实现避免乘客免收撞击的同时,也可以避免乘员胸腔造成伤害,给乘员带来更有效的安全保障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安全带的预紧力变化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的逻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根据碰撞信号控制收紧安全带,并根据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控制收紧后的安全带泄力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汽车碰撞乘员保护装置来执行,其中该装置可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并一般集成在安全气囊控制器中。具体参见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10,当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时,安全气囊控制器根据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
其中,安全气囊控制器(airbag control unit,简称ACU)是一种被动的安全装置,是汽车乘员辅助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发生碰撞导致车速急剧变化时,碰撞传感器感知碰撞信息,将碰撞信号传送至ACU,ACU分析碰撞信号对应的碰撞信息,以分析碰撞程度,进而决定是否发出安全带点爆指令,以使安全带根据安全带点爆指令收紧,减轻乘员遭受伤害的程度。
可选地,ACU接收到碰撞信号后,安全气囊控制器将碰撞信号对应的加速度与设定加速度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加速度超过设定加速度阈值,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可选地,安全带点爆指令可以根据安全带点爆逻辑和第一点火电流确定。其中,安全带点爆逻辑可以包括确定当前上电周期、当前上电周期内安全带的状态和安全带伸出长度等。第一点火电流可以为1、2A/2ms或1.75A/0.5ms。
S120,安全气囊控制器将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使安全带预紧发生器根据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
可以理解的是,安全预紧发生器可以根据安全带点爆指令中的第一点火电流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可选地,座椅包括驾驶员座椅、副驾驶座椅以及后排座椅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将发生碰撞的汽车上的乘员固定在座椅上,避免乘员因为惯性碰撞车内设备,减少乘员伤害。
S130,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根据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
可以理解的是,乘员系上安全带后,收紧的安全带产生的预紧力较大,如果在碰撞开始至碰撞结束的过程中,预紧力一直维持在比较大的状态下,会对乘员的胸腔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女性乘员和身材瘦小的孩童。为了避免收紧后的安全带对乘员胸腔产生二次伤害,安全气囊控制器控制安全带收紧后,可以根据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确定是否控制收紧后的安全带泄力,即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以控制收紧后的安全带泄力,降低预紧力。
可选地,安全气囊控制器可以将座椅前后位置信息与基准位置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将安全带伸出长度与设定长度进行比较,如果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小于基准位置阈值,且安全带伸出长度小于所述设定长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
具体地解释,女性乘客或身材瘦小的孩童在乘坐汽车时,座椅位置调整较靠前,安全带伸出长度较短。基于上述情况,本实施例结合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共同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可选地,所述基准位置阈值和设定长度可以通过预先分析大量乘客的座椅位置和安全带调整长度确定。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根据安全带泄力逻辑和第二点火电流值确定。所述安全带泄力逻辑可以包括前几个电周期、当前上电周期内安全带的状态和安全带伸出长度以及座椅前后位置信息等。第二点火电流可以为1、2A/2ms或1.75A/0.5Ms。
S140,如果安全气囊控制器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安全气囊控制器将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以使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根据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
可以理解的是,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带预紧发生器点爆时安全带的预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如果安全带泄力发生器在设定时间接收到安全带泄力指令,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控制安全带泄力,安全带的预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可选地,设定时间可以通过预先分析安全带的预紧力的变化规律确定。如图2所示为安全带的预紧力变化的示意图,由图2可以看出,安全带预紧发生器点爆后,预紧力逐渐增加,安全带泄力发生器在设定时间点爆后,预紧力逐渐降低。
示例性地,如果乘员是女性且坐在副驾驶的座椅上,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碰撞信号,并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安全带预紧发生器接收该指令控制安全带收紧,同时,安全气囊控制器根据副驾驶的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在汽车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后,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接收安全带泄力指令并根据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副驾驶的座椅的安全带泄力,以使副驾驶的安全带的预紧力逐渐减小,避免因预紧力较大对女性胸腔造成伤害。
通过上述方式,安全气囊控制器可以根据碰撞信号控制安全带收紧,以使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免收因运动惯性产生撞击,同时,安全气囊控制器结合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控制安全带在设定时间泄力,以使安全带的预紧力减小,避免对乘员的胸腔造成伤害。这样,既避免乘客免收撞击,也可以避免因安全带预紧力过大对乘员的胸腔造成伤害,给乘员带来更有效的安全保障。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根据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将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使安全带预紧发生器根据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并且,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根据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将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以使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根据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安全带预紧力的作用而造成女性乘员的二次伤害的问题,达到通过使安全带的预紧力减小,避免对乘员的胸腔造成伤害的目的,实现碰撞过程中保护乘员生命的同时,也可以避免乘员胸腔造成伤害,给乘员带来更有效的安全保障的效果。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可选地,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包括:分别接收座椅滑轨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发送的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号和安全带伸长信号;根据所述座椅位置信号确定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安全带伸长信号确定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在该方法实施例中未详尽描述的部分请参考上述实施例。具体参见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10,当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时,安全气囊控制器根据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
S220,安全气囊控制器将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使安全带预紧发生器根据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
S230,分别接收座椅滑轨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发送的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号和安全带伸长信号,根据座椅位置信号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并根据安全带伸长信号确定安全带伸出长度。
可以理解的是,汽车上设置有座椅滑轨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如果座椅滑轨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均无故障,且乘员在当前上电周期一直系着安全带,安全气囊控制器可以接收座椅滑轨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发送的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号和安全带伸长信号,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可选地,如果座椅滑轨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均无故障,且乘员在当前上电周期一直未系安全带,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座椅滑轨传感器发送的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号,并获取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安全带长度,根据座椅位置信号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将已存储安全带长度作为安全带伸出长度;如果座椅滑轨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均无故障,且乘员在当前上电周期系上安全带后又解开,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座椅滑轨传感器发送的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号,并获取当前上电周期内最近识别出的安全带长度,根据座椅位置信号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将最近识别出的安全带长度作为安全带伸出长度。
可选地,如果座椅滑轨传感器无故障,安全带传感器有故障,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座椅滑轨传感器发送的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号,并获取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安全带长度,根据座椅位置信号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将当前上电周期内最近识别出的存储安全带长度作为安全带伸出长度。
可选地,如果座椅滑轨传感器有故障,安全带传感器无故障,且乘员在当前上电周期一直系着安全带,安全气囊控制器获取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并接收安全带传感器发送的当前上电周期的安全带伸长信号,将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作为座椅前后位置信息,根据安全带伸长信号确定安全带伸出长度;可选地,如果座椅滑轨传感器有故障,安全带传感器无故障,且乘员在当前上电周期一直未系安全带,安全气囊控制器获取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和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安全带长度的安全带长度,将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作为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并将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安全带长度作为安全带伸出长度;可选地,如果座椅滑轨传感器有故障,安全带传感器无故障,且乘员在当前上电周期系上安全带后又解开,安全气囊控制器获取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和当前上电周期内的最近识别出的存储安全带长度,将最近识别出的安全带长度作为安全带伸出长度,将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作为座椅前后位置信息。
可选地,如果座椅滑轨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均有故障,安全气囊控制器获取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和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安全带长度的安全带长度,将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作为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并将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安全带长度作为安全带伸出长度。
S240,根据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
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安全气囊控制器可以将座椅前后位置信息与基准位置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将安全带伸出长度与设定长度进行比较,如果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小于基准位置阈值,且安全带伸出长度小于设定长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可选地,基准位置阈值可以包括第一基准位置阈值和第二基准位置阈值,第二基准位置阈值大于第一基准位置阈值。
具体地,如果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大于第一基准位置阈值且小于第二基准阈值,且安全带伸出长度小于设定长度,则确定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对应乘员信息为女性或身材瘦小的孩童情况);可选地,如果如果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小于第一基准位置阈值,则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对应乘员信息为女性);可选地,如果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大于第一基准位置阈值且小于第二基准阈值,且安全带伸出长度大于设定长度,则不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对应乘员信息为男性);可选地,如果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大于第二基准位置阈值,则不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对应乘员信息为男性)。
S250,如果安全气囊控制器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安全气囊控制器将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以使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根据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
如图4所示为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的逻辑示意图。结合图4解释上述过程,安全气囊控制器可以包括碰撞分析单元、乘员识别单元、点火决策单元和点火电流发送单元。当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时,碰撞分析单元将碰撞信号对应的加速度与设定加速度阈值进行比较,确定加速度是否超过设定加速度阈值,将确定结果发送至点火决策单元;同时,乘员识别单元将座椅前后位置信息与基准位置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将安全带伸出长度与设定长度进行比较,如果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小于基准位置阈值,且安全带伸出长度小于设定长度,确定乘员性别,根据乘员性别生成所述设定时间。进一步地,如果点火决策单元接收到的加速度超过设定加速度阈值的信号,确定安全带点爆逻辑和第一点火电流值,如果点火决策单元接收到的加速度小于设定加速度阈值的信号,不生成第一点火电流值;同时,如果点火决策单元接收到乘员性别是女性,根据碰撞信息和设定时间确定安全带泄力逻辑和第二点火电流值,如果点火决策单元接收到乘员性别是男性,不生成第二点火电流值。进一步地,如果点火决策单元生成安全带点爆逻辑、第一点火电流值、安全带泄力逻辑和第二点火电流值,将上述信息发送至点火电流发送单元,点火电流发送单元根据安全带点爆逻辑和第一点火电流值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根据安全带泄力逻辑和第二点火电流值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将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及将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完成控制安全带收紧和泄力。
可选地,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碰撞信号的同时,还可以根据碰撞信号对应的碰撞信息确定是否生成气囊点爆指令,如果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生成气囊点爆指令,将气囊点爆指令发送至气体发生器,以使气体发生器根据所述气囊点爆指令充满气体。可选地,安全气囊控制器可以将碰撞信号对应的加速度与设定加速度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加速度超过设定加速度阈值,生成气囊点爆指令和气囊点爆指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收紧安全带的同时,控制气囊充满气体,进一步保证乘员免受撞击。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分别接收座椅滑轨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发送的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号和安全带伸长信号,根据座椅位置信号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并根据安全带伸长信号确定安全带伸出长度;或者,根据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和已存储安全带长度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达到灵活且准确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的目的,并可以准确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进而实现准确控制安全带自泄力的效果。
实施例三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配置于安全气囊控制器。参见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安全带点爆指令生成模块310、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模块320、安全带泄力指令生成模块330以及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模块340。
其中,安全带点爆指令生成模块310,用于当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时,根据所述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
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模块320,用于将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使所述安全带预紧发生器根据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
安全带泄力指令生成模块330,用于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根据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
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模块340,用于如果生成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将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以使所述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根据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安全带点爆指令生成模块310还用于,将所述碰撞信号对应的加速度与设定加速度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所述加速度超过所述设定加速度阈值,生成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安全带泄力指令生成模块330还用于,将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与基准位置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将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与设定长度进行比较;
如果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小于所述基准位置阈值,且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小于所述设定长度,生成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安全带泄力指令生成模块330还用于,分别接收座椅滑轨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发送的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号和安全带伸长信号;
根据所述座椅位置信号确定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安全带伸长信号确定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安全带泄力指令生成模块330还用于,获取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和已存储安全带长度;
将所述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作为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并将所述已存储安全带长度作为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装置还包括:气囊点爆指令生成模块;其中,气囊点爆指令生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碰撞信号对应的碰撞信息确定是否生成气囊点爆指令;
如果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生成气囊点爆指令,将所述气囊点爆指令发送至气体发生器,以使所述气体发生器根据所述气囊点爆指令充满气体。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根据安全带点爆逻辑和第一点火电流值确定,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根据安全带泄力逻辑和第二点火电流值确定;
所述座椅包括驾驶员座椅、副驾驶座椅以及后排座椅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根据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将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使安全带预紧发生器根据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并且,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根据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将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以使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根据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安全带预紧力的作用而造成女性乘员的二次伤害的问题,达到通过使安全带的预紧力减小,避免对乘员的胸腔造成伤害的目的,实现避免乘客免收撞击的同时,也可以避免乘员胸腔造成伤害,给乘员带来更有效的安全保障的效果。
实施例四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所示,该系统包括:碰撞传感器1、安全气囊控制器2、安全带预紧发生器3和安全带泄力发生器4。
其中,所述碰撞传感器1,用于实时检测汽车的加速度,将所述加速度对应的碰撞信号发送至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2。
安全气囊控制器2,用于当接收到碰撞传感器1发送的碰撞信号时,控制器根据所述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
将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3,以使所述安全带预紧发生器3根据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
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根据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
如果生成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将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4,以使所述安全带泄力发生器4根据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
所述安全带预紧发生器3,用于接收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根据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安全带收紧;
所述安全带泄力发生器4,用于接收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根据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
如图6所示,该系统还包括:座椅滑轨传感器5、安全带传感器6和气体发生器7。其中,座椅滑轨传感器5,用于确定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且生成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号,将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号发送至安全气囊控制器;
安全带传感器6,用于确定当前上电周期的安全带长度且生成当前上电周期的安全带伸长信号,将当前上电周期的安全带伸长信号发送至安全气囊控制器。
气体发生器7,用于接收安全气囊控制器2发送的气囊点爆指令,根据气囊点爆指令将气体充满安全气囊。
如图6所示,安全气囊控制器2包括:参数存储单元21、碰撞分析单元22、乘员识别单元23、点火决策单元24以及点火电流发送单元25;其中,
所述参数存储单元21,用于存储汽车任一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息以及安全带长度;
所述碰撞分析单元22,用于将碰撞信号对应的加速度与设定加速度阈值进行比较,确定所述加速度是否超过所述设定加速度阈值;
所述乘员识别单元23,用于将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与基准位置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将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与设定长度进行比较,如果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小于所述基准位置阈值,且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小于所述设定长度,确定乘员性别,根据所述乘员性别生成所述设定时间;
所述点火决策单元24,用于根据所述碰撞信息确定安全带点爆逻辑和第一点火电流值,根据所述碰撞信息和所述设定时间确定安全带泄力逻辑和第二点火电流值;
所述点火电流发送单元25,用于根据所述安全带点爆逻辑和第一点火电流值生成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根据所述安全带泄力逻辑和所述第二点火电流值生成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将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所述安全带预紧发生器3,以及将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所述安全带泄力发生器4。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汽车碰撞乘员保护装置的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和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安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时,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根据所述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
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将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使所述安全带预紧发生器根据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
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根据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
如果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生成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将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以使所述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根据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根据所述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包括:
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将所述碰撞信号对应的加速度与设定加速度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所述加速度超过所述设定加速度阈值,生成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包括:
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将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与基准位置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将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与设定长度进行比较;
如果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小于所述基准位置阈值,且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小于所述设定长度,生成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包括:
分别接收座椅滑轨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发送的当前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号和安全带伸长信号;
根据所述座椅位置信号确定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安全带伸长信号确定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包括:
获取与当前上电周期设定间隔周期的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和已存储安全带长度;
将所述已存储座椅位置信息作为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并将所述已存储安全带长度作为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根据所述碰撞信号对应的碰撞信息确定是否生成气囊点爆指令;
如果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确定生成气囊点爆指令,将所述气囊点爆指令发送至气体发生器,以使所述气体发生器根据所述气囊点爆指令充满气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根据安全带点爆逻辑和第一点火电流值确定,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根据安全带泄力逻辑和第二点火电流值确定;
所述座椅包括驾驶员座椅、副驾驶座椅以及后排座椅中的至少一种。
8.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于安全气囊控制器,该装置包括:
安全带点爆指令生成模块,用于当接收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时,根据所述碰撞信号生成安全带点爆指令;
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使所述安全带预紧发生器根据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座椅上的安全带收紧;
安全带泄力指令生成模块,用于确定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安全带伸出长度,根据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和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确定是否生成安全带泄力指令;
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如果生成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在碰撞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将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安全带泄力发生器,以使所述安全带泄力发生器根据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
9.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碰撞传感器、安全气囊控制器、安全带预紧发生器和安全带泄力发生器;其中,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
所述碰撞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汽车的加速度,将所述加速度对应的碰撞信号发送至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
所述安全带预紧发生器,用于接收安全带点爆指令,根据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控制安全带收紧;
所述安全带泄力发生器,用于接收安全带泄力指令,根据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控制安全带泄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包括:参数存储单元、碰撞分析单元、乘员识别单元、点火决策单元以及点火电流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参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汽车任一上电周期的座椅位置信息以及安全带长度;
所述碰撞分析单元,用于将碰撞信号对应的加速度与设定加速度阈值进行比较,确定所述加速度是否超过所述设定加速度阈值;
所述乘员识别单元,用于将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与基准位置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将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与设定长度进行比较,如果所述座椅前后位置信息小于所述基准位置阈值,且所述安全带伸出长度小于所述设定长度,确定乘员性别,根据所述乘员性别生成所述设定时间;
所述点火决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碰撞信息确定安全带点爆逻辑和第一点火电流值,根据所述碰撞信息和所述设定时间确定安全带泄力逻辑和第二点火电流值;
所述点火电流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安全带点爆逻辑和第一点火电流值生成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根据所述安全带泄力逻辑和所述第二点火电流值生成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将所述安全带点爆指令发送至所述安全带预紧发生器,以及将所述安全带泄力指令发送至所述安全带泄力发生器。
CN202010554385.1A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116886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4385.1A CN111688621B (zh)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4385.1A CN111688621B (zh)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8621A true CN111688621A (zh) 2020-09-22
CN111688621B CN111688621B (zh) 2021-10-12

Family

ID=72481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54385.1A Active CN111688621B (zh)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8862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9324A (zh) * 2020-10-21 2021-02-05 南京创维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碰撞响应系统及响应方法
CN113532881A (zh) * 2021-07-22 2021-10-2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整车碰撞试验方法
CN115071633A (zh) * 2022-06-29 2022-09-2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带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86267U (zh) * 2012-06-20 2013-01-2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汽车安全带预紧装置
CN104401285A (zh) * 2014-11-21 2015-03-11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自动适应车内乘员类型的约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284402A (zh) * 2016-04-11 2017-10-2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包括拉出测定的安全带总成
KR20190089556A (ko) * 2018-01-23 2019-07-31 금오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장력조절이 가능한 안전벨트 조립체
CN110217190A (zh) * 2019-06-20 2019-09-1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适应车内乘员类型的安全带限力系统
CN110293935A (zh) * 2018-03-23 2019-10-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控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86267U (zh) * 2012-06-20 2013-01-2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汽车安全带预紧装置
CN104401285A (zh) * 2014-11-21 2015-03-11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自动适应车内乘员类型的约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284402A (zh) * 2016-04-11 2017-10-2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包括拉出测定的安全带总成
KR20190089556A (ko) * 2018-01-23 2019-07-31 금오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장력조절이 가능한 안전벨트 조립체
CN110293935A (zh) * 2018-03-23 2019-10-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控制装置
CN110217190A (zh) * 2019-06-20 2019-09-1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适应车内乘员类型的安全带限力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9324A (zh) * 2020-10-21 2021-02-05 南京创维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碰撞响应系统及响应方法
CN113532881A (zh) * 2021-07-22 2021-10-2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整车碰撞试验方法
CN115071633A (zh) * 2022-06-29 2022-09-2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带控制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8621B (zh) 202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8621B (zh) 一种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415251B (zh) 一种自适应乘员约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8590928B2 (en) Knee airbag with passive venting for out of position occupant protection
US10752199B2 (en) Vehicle airbags for occupants in rear facing seats
JP2003531770A (ja) 生体力学的なグレーゾーンを有する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US11167714B2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for a vehicle
CN105905061A (zh) 一种具有追尾保护功能的座椅调整装置及其方法
CN105857133A (zh) 一种在碰撞发生前预调座椅的方法
KR100581044B1 (ko) 승원 구속 시스템
US6499763B1 (en) Passenger protection device
KR20140011833A (ko) 차량의 후석 승객 보호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2002234414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166535A (ja) 乗員保護装置
EP0931706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a vehicle occupant
KR20070060569A (ko) 조수석 에어백 전개 제어방법
CN112172724A (zh) 使安全气囊起爆的方法
CN116353532B (zh) 一种用于零重力座椅的乘员保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120032428A1 (en) Vehicle restraint system
WO2012126608A1 (en) Knee airbag module with a two-stage inflating unit
US20240051488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KR100603710B1 (ko)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에서 상대방 속도에 따른 에어백 전개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110843714B (zh) 一种延时引爆汽车安全气囊及其控制方法
JP7218124B2 (ja) 乗員拘束システム、制御装置及び乗員拘束方法
KR100447740B1 (ko) 차량용 시트벨트 프리텐셔너 제어 시스템
Shaout et al. Automotive airbag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