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2373B - 一种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2373B
CN111682373B CN202010618853.7A CN202010618853A CN111682373B CN 111682373 B CN111682373 B CN 111682373B CN 202010618853 A CN202010618853 A CN 202010618853A CN 111682373 B CN111682373 B CN 1116823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ignal terminal
shell
stop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188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2373A (zh
Inventor
陈家军
沈履善
陈琼南
陈宏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1885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823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82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23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2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23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01R13/6588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with through openings for individual contac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连接器包括壳体、屏蔽壳、绝缘体和信号端子,壳体具有第一通孔;屏蔽壳具有第二通孔,所述屏蔽壳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方向和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一致;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信号端子插设在所述绝缘体内,所述信号端子的一端和线缆连接。本发明使信号端子从与线缆连接的输入端至输出端全方位屏蔽,增强了抗干扰能力,降低了信号传输的衰减,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常用的汽车传统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中的MOST、Flexray、CAN等总线及LVDS等点对点网络,使用的连接器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低。随着汽车电子不断发展,汽车逐渐电动化、智能化、互联网化,汽车运算存储系统对数据的传输速度和带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连接器将不能满足现有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接器,屏蔽效果较好,能够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接器的安装方法,以便于连接器的安装。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屏蔽壳、绝缘体和信号端子,壳体具有第一通孔;屏蔽壳具有第二通孔,所述屏蔽壳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方向和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一致;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信号端子插设在所述绝缘体内,所述信号端子的一端和线缆连接。
可选地,所述信号端子为母端,所述信号端子远离所述线缆的一端,沿所述信号端子的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槽口。
可选地,还包括止位塞,所述信号端子的中部、沿所述信号端子的径向开设有止位槽,所述止位塞止抵在所述止位槽和所述屏蔽壳的内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绝缘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侧孔,所述侧孔的位置对应所述槽口和所述止位槽之间的所述信号端子并连通至所述信号端子。
可选地,所述屏蔽壳包括连接部和屏蔽主体,所述屏蔽主体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多根沿所述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延伸、沿所述连接部的周向分布的肋条。
可选地,还包括止位件,所述止位件用于将所述屏蔽壳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接孔,所述卡接孔的中部设置有弹性压片,所述弹性压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卡接孔的侧壁,另一端朝向所述壳体内延伸;所述屏蔽壳相对的两侧面均开设有锁紧槽;
所述止位件包括止位主体、两个锁紧部和压块,所述止位主体卡接在所述卡接孔内;两个所述锁紧部间隔设置于所述止位主体的一侧面,两个所述锁紧部能够分别由所述弹性压片的两侧穿过所述卡接孔并分别卡接在一个所述锁紧槽内;压块设置于所述止位主体上,并能压设在所述弹性压片上以使所述弹性压片抵接于所述屏蔽壳。
可选地,所述止位件还包括卡接扣,所述卡接扣设置于所述止位主体上,所述弹性压片上开设有扣接孔,所述卡接扣穿设在所述扣接孔内,所述卡接扣的一端设置有卡凸,所述卡凸穿过所述扣接孔钩挂于所述扣接孔的外侧。
可选地,还包括紧固圈,所述紧固圈套设于所述线缆的与所述信号端子连接端的屏蔽层上。
一种连接器的安装方法,采用上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信号端子和所述线缆连接;
将所述信号端子插设在所述绝缘体内;
将所述绝缘体插设在所述屏蔽壳的所述第二通孔内;
将所述屏蔽壳插设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通孔内。
可选地,在将所述信号端子和所述线缆连接之前,将紧固圈套设在线缆的屏蔽层上,使得所述线缆端部的屏蔽层固定。
可选地,在将所述绝缘体插设在所述屏蔽壳的所述第二通孔内之前,将止位塞透过所述绝缘体插设在所述信号端子上开设的止位槽内,在将所述绝缘体和所述屏蔽壳连接后,使得所述止位塞止抵在所述止位槽和所述屏蔽壳的内壁之间。
可选地,在将所述屏蔽壳插设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通孔内之后,将止位件连接于所述壳体,以使所述屏蔽壳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壳体、屏蔽壳、绝缘体和信号端子,壳体具有第一通孔,屏蔽壳具有第二通孔,屏蔽壳设置述第一通孔内,且第二通孔的轴线方向和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一致;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信号端子插设在绝缘体内,信号端子的一端和线缆连接,本发明通过屏蔽壳和绝缘体的设置,使信号端子从与线缆连接的输入端至输出端全方位屏蔽,增强了抗干扰能力,降低了信号传输的衰减,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器的另一种形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绝缘体、信号端子和线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屏蔽壳和止位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止位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和屏蔽壳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器在去掉壳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连接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7图16中C-C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公端的连接器和母端的连接器插接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壳体;11、卡接孔;12、弹性压片;
2、屏蔽壳;21、连接部;22、屏蔽主体;221、锁紧槽;
3、止位件;31、止位主体;32、压块;33、锁紧部;34、卡接扣;
4、绝缘体;41、侧孔;
5、第一锁扣结构;51、弹性卡扣;511、凸台;52、限位部;
6、止位塞;
7、紧固圈;
8、信号端子;81、槽口;82、止位槽;
9、线缆;
10、第二锁扣结构;101、槽道;102、侧定位板;103、挡条。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1-18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如图1至6所示,连接器包括壳体1、屏蔽壳2、绝缘体4和信号端子8,壳体1具有第一通孔。屏蔽壳2具有第二通孔,屏蔽壳2设置于第一通孔内,且第二通孔的轴线方向和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一致。绝缘体4设置于第二通孔内;信号端子8插设在绝缘体4内,信号端子8的一端和线缆9连接。
本发明通过屏蔽壳2和绝缘体4的设置,使信号端子8从与线缆9连接的输入端至输出端全方位屏蔽,增强了抗干扰能力,降低了信号传输的衰减,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
可选地,本实施中的连接器为母端,当信号端子8为母端时,信号端子8远离线缆9的一端,沿信号端子8的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槽口81。通过槽口81的设置能够便于公端信号端子和信号端子8连接时的插拔。可选地,槽口81设置有两个,两个槽口81将信号端子8的端部平均分为两部分。为了便于将公端信号端子插入信号端子8中,本实施例中的信号端子8的端部喇叭口型。
本实施中的连接器还包括止位塞6,信号端子8的中部、沿信号端子8的径向开设有止位槽82,止位塞6止抵在止位槽82和屏蔽壳2的内壁之间。止位塞6止抵在止位槽82内,能够将信号端子8内的导线稳定的固定在信号端子8内,有利于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防止信号端子8转动而将线缆9的导线扭断。
由于信号端子8上开设有槽口81和止位槽82,会增大信号传输时的插接损耗,为了减小插接损耗,如图4和图6所示,绝缘体4的侧壁上开设有侧孔41,侧孔41的位置对应槽口81和止位槽82之间的信号端子8并连通至信号端子8。通过侧孔41的设置能够增强特性阻抗,减小插接损耗。
为了便于将信号端子8插入绝缘体4中,绝缘体4的插接孔的孔径通常等于或略大于信号端子8的外径,这样会造成信号端子8在绝缘体4晃动,导致信号端子8的插接损耗大,而降低信号传输的速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绝缘体4由至少两个绝缘块拼接而成,可选地,两个绝缘块的拼接面位于两个插接孔处,两个绝缘块的设置可以将信号端子8稳定固定。
为了便于将本实施例中的屏蔽壳2和与其匹配插接的公端屏蔽壳的连接,如图5所示,屏蔽壳2包括连接部21和屏蔽主体22,屏蔽主体22连接于连接部21,连接部21包括多根沿连接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沿连接部21的周向分布的肋条。通过肋条的设置能够减小插拔力,且能够使连接更稳定。
具体地,每个肋条的中部均向连接部21的径向外侧呈弧形凸出设置。为了减小连接部21连接时的插拔力,相邻的两个肋条远离连接部21的中心轴线的顶点在肋条的长度方向上交错设置。
如图5、图6、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还包括止位件3,止位件3用于将屏蔽壳2固定在壳体1内。通过止位件3的设置能够使屏蔽壳2以及其内部的元件可靠的固定在壳体1内。
可选地,壳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接孔11,卡接孔11的中部设置有弹性压片12,弹性压片12的一端连接于卡接孔11的侧壁,另一端朝向壳体1内延伸。屏蔽壳2相对的两侧面均开设有锁紧槽221。止位件3包括止位主体31、两个锁紧部33和压块32,止位主体31卡接在卡接孔11内。两个锁紧部33间隔设置于止位主体31的一侧面,两个锁紧部33能够分别由弹性压片12的两侧穿过卡接孔11并分别卡接在一个锁紧槽221内,能够将屏蔽壳2限位,使屏蔽壳2和屏蔽壳2内的元件稳定的固定在壳体1内。压块32设置于止位主体31上,并能压设在弹性压片12上以使弹性压片12抵接于屏蔽壳2,从而进一步是屏蔽壳2和壳体1可靠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使止位件3能够与壳体1稳定连接,防止止位件3从壳体1上脱离,止位件3还包括卡接扣34,卡接扣34设置于止位主体31上,弹性压片12上开设有扣接孔,卡接扣34穿设在扣接孔内,卡接扣34的一端设置有卡凸,卡凸穿过扣接孔钩挂于扣接孔的外侧。
进一步地,连接器还包括紧固圈7,紧固圈7套设于线缆9的与信号端子8连接端的屏蔽层上,以将屏蔽层固定。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的安装方法,采用上述的连接器,连接器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紧固圈7套设在线缆9的屏蔽层上,使得线缆9端部的屏蔽层固定;将信号端子8和线缆9连接;将信号端子8插设在绝缘体4内;将止位塞6透过绝缘体4插设在信号端子8上开设的止位槽82内,将绝缘体4插设在屏蔽壳2的第二通孔内,使得止位塞6止抵在止位槽82和屏蔽壳2的内壁之间;将屏蔽壳2插设在壳体1的第一通孔内;在将屏蔽壳2插设在壳体1的第一通孔内之后,将止位件3连接于壳体1,以使屏蔽壳2固定在壳体1内。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安装方法,能够便于连接器的安装。
本发明通过屏蔽壳2和绝缘体4的设置,使信号端子8从与线缆9连接的输入端至输出端全方位屏蔽,增强了抗干扰能力,降低了信号传输的衰减,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可以为单孔连接器,如图13和图14所示,也可以为四孔连接器,连接器的孔数并不用来限定本发明,例如连接器的孔数也可以为双孔、六孔等。
实施例二
如图15至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为公端,当连接器为公端时,连接器包括壳体1、屏蔽壳2、绝缘体4和信号端子8,壳体1具有第一通孔。屏蔽壳2具有第二通孔,屏蔽壳2设置于第一通孔内,且第二通孔的轴线方向和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一致。绝缘体4设置于第二通孔内;信号端子8插设在绝缘体4内,信号端子8的一端和线缆9连接。
本实施中的连接器还包括止位塞6,信号端子8的中部、沿信号端子8的径向开设有止位槽82,止位塞6止抵在止位槽82和屏蔽壳2的内壁之间。止位塞6止抵在止位槽82内,能够将信号端子8内的导线稳定的固定在信号端子8内,有利于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防止信号端子8转动而将线缆9的导线扭断。
可选地,为了便于将信号端子8插入绝缘体4中,绝缘体4的插接孔的孔径通常等于或略大于信号端子8的外径,这样会造成信号端子8在绝缘体4晃动,导致信号端子8的插接损耗大,而降低信号传输的速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的绝缘体4由至少两个绝缘块拼接而成,可选地,两个绝缘块的拼接面位于两个插接孔处,两个绝缘块的设置可以将信号端子8稳定固定。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还包括止位件3,止位件3用于将屏蔽壳2固定在壳体1内。通过止位件3的设置能够使屏蔽壳2以及其内部的元件可靠的固定在壳体1内。
可选地,壳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接孔11,卡接孔11的中部设置有弹性压片12,弹性压片12的一端连接于卡接孔11的侧壁,另一端朝向壳体1内延伸。屏蔽壳2相对的两侧面均开设有锁紧槽221。止位件3包括止位主体31、两个锁紧部33和压块32,止位主体31卡接在卡接孔11内。两个锁紧部33间隔设置于止位主体31的一侧面,两个锁紧部33能够分别由弹性压片12的两侧穿过卡接孔11并分别卡接在一个锁紧槽221内,能够将屏蔽壳2限位,使屏蔽壳2和屏蔽壳2内的元件稳定的固定在壳体1内。压块32设置于止位主体31上,并能压设在弹性压片12上以使弹性压片12抵接于屏蔽壳2,从而进一步是屏蔽壳2和壳体1可靠连接。
为了使止位件3能够与壳体1稳定连接,防止止位件3从壳体1上脱离,止位件3还包括卡接扣34,卡接扣34设置于止位主体31上,弹性压片12上开设有扣接孔,卡接扣34穿设在扣接孔内,卡接扣34的一端设置有卡凸,卡凸穿过扣接孔钩挂于扣接孔的外侧。
进一步地,连接器还包括紧固圈7,紧固圈7套设于线缆9的与信号端子8连接端的屏蔽层上,以将屏蔽层固定。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一中的母端连接器和实施例二中的公端连接器可以相互插接,共同完成信号的转接。为了便于母端连接器和公端连接器的连接,如图1、图4、图5、图15和图18所示,母端连接器的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锁扣结构5,公端连接器的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锁扣结构10,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插接后,第一锁扣结构5和第二锁扣结构10能够扣接。
具体地,第二锁扣结构10包括两个侧定位板102,两个侧定位板102间隔设置于母端连接器的壳体1的外侧,两个侧定位板102之间连接有挡条103,公端连接器的壳体1内开设有槽道101。第一锁扣结构5包括弹性卡扣51,弹性卡扣51的一端连接于母端的连接器的壳体1的一端并向插接方向的反向延伸,弹性卡扣51的远离公端的连接器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凸台511。母端的连接器和公端的连接器插接时,弹性卡扣51能够滑动连接在槽道101内,凸台511能够止抵在挡条103的背离母端连接器的壳体1的插接方向的一侧。
母端的连接器的壳体1上与凸台511间隔设置有限位部52,母端连接器的壳体1和公端连接器的壳体1连接时,挡条103能够卡接于凸台511和限位部52之间,可以使母端连接器和公端连接器可靠连接。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具有第一通孔;
屏蔽壳(2),具有第二通孔,所述屏蔽壳(2)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方向和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一致;
绝缘体(4),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及
信号端子(8),插设在所述绝缘体(4)内,所述信号端子(8)的一端和线缆(9)连接;
止位件(3),所述止位件(3)用于将所述屏蔽壳(2)固定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接孔(11),所述卡接孔(11)的中部设置有弹性压片(12),所述弹性压片(1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卡接孔(11)的侧壁,另一端朝向所述壳体(1)内延伸;所述屏蔽壳(2)相对的两侧面均开设有锁紧槽(221);所述止位件(3)包括:
止位主体(31),所述止位主体(31)卡接在所述卡接孔(11)内;
两个锁紧部(33),两个所述锁紧部(33)间隔设置于所述止位主体(31)的一侧面,两个所述锁紧部(33)能够分别由所述弹性压片(12)的两侧穿过所述卡接孔(11)并分别卡接在一个所述锁紧槽(221)内;及
压块(32),设置于所述止位主体(31)上,并能压设在所述弹性压片(12)上以使所述弹性压片(12)抵接于所述屏蔽壳(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8)为母端,所述信号端子(8)远离所述线缆(9)的一端,沿所述信号端子(8)的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槽口(8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止位塞(6),所述信号端子(8)的中部、沿所述信号端子(8)的径向开设有止位槽(82),所述止位塞(6)止抵在所述止位槽(82)和所述屏蔽壳(2)的内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4)的侧壁上开设有侧孔(41),所述侧孔(41)的位置对应所述槽口(81)和所述止位槽(82)之间的所述信号端子(8)并连通至所述信号端子(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2)包括连接部(21)和屏蔽主体(22),所述屏蔽主体(22)连接于所述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包括多根沿所述连接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沿所述连接部(21)的周向分布的肋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位件(3)还包括卡接扣(34),所述卡接扣(34)设置于所述止位主体(31)上,所述弹性压片(12)上开设有扣接孔,所述卡接扣(34)穿设在所述扣接孔内,所述卡接扣(34)的一端设置有卡凸,所述卡凸穿过所述扣接孔钩挂于所述扣接孔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圈(7),所述紧固圈(7)套设于所述线缆(9)的与所述信号端子(8)连接端的屏蔽层上。
8.一种连接器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信号端子(8)和所述线缆(9)连接;
将所述信号端子(8)插设在所述绝缘体(4)内;
将所述绝缘体(4)插设在所述屏蔽壳(2)的所述第二通孔内;
将所述屏蔽壳(2)插设在所述壳体(1)的所述第一通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信号端子(8)和所述线缆(9)连接之前,将紧固圈(7)套设在线缆(9)的屏蔽层上,使得所述线缆(9)端部的屏蔽层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绝缘体(4)插设在所述屏蔽壳(2)的所述第二通孔内之前,将止位塞(6)透过所述绝缘体(4)插设在所述信号端子(8)上开设的止位槽(82)内,在将所述绝缘体(4)和所述屏蔽壳(2)连接后,使得所述止位塞(6)止抵在所述止位槽(82)和所述屏蔽壳(2)的内壁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屏蔽壳(2)插设在所述壳体(1)的所述第一通孔内之后,将止位件(3)连接于所述壳体(1),以使所述屏蔽壳(2)固定在所述壳体(1)内。
CN202010618853.7A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 Active CN1116823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8853.7A CN111682373B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8853.7A CN111682373B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2373A CN111682373A (zh) 2020-09-18
CN111682373B true CN111682373B (zh) 2021-09-17

Family

ID=72437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18853.7A Active CN111682373B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8237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3104A (en) * 1989-05-01 1990-10-16 Spark Innovations, Inc. Shielded connector assembly
US5464353A (en) * 1993-04-21 1995-11-0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Lock connector
CN201732885U (zh) * 2010-04-30 2011-02-02 信音电子(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防转动端子及具有防转动中心端子的电源连接器
CN202737194U (zh) * 2012-08-06 2013-02-13 昆山思瑞奕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0854620A (zh) * 2019-12-30 2020-02-28 东莞市林积为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车载以太网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3104A (en) * 1989-05-01 1990-10-16 Spark Innovations, Inc. Shielded connector assembly
US5464353A (en) * 1993-04-21 1995-11-0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Lock connector
CN201732885U (zh) * 2010-04-30 2011-02-02 信音电子(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防转动端子及具有防转动中心端子的电源连接器
CN202737194U (zh) * 2012-08-06 2013-02-13 昆山思瑞奕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0854620A (zh) * 2019-12-30 2020-02-28 东莞市林积为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车载以太网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2373A (zh) 2020-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26190U (zh) 一种信号端子固定结构及连接器
CN111682372B (zh) 一种连接器结构
US6890200B1 (en) Floatable panel mount cable assembly
US628379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US7052327B2 (en) Micro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US6129565A (en) Cable connector having a grounding device
CN111682373B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
CN218828036U (zh) 一种防脱落的idc连接器
CN112201979B (zh) 一种汽车以太网外导体装置及连接器
CN212991490U (zh) 一种止位结构及连接器
CN216903632U (zh) 一种双向出线的表面安装母座
CN113904146B (zh) 一种插座
CN212626352U (zh) 一种屏蔽壳结构及连接器结构
CN212182668U (zh) 一种易组装端子线束连接器
CN211579133U (zh) 车用以太网连接器
CN212626351U (zh)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及连接器
CN107425356B (zh) 一种车用电连接器组件
CN220873885U (zh) 一种侧方限位防脱管内安装连接器
CN210111132U (zh) 一种电连接组件
CN212366349U (zh) Rj连接器
CN219739476U (zh) 一种公端连接器
CN217405787U (zh) 用于连接器组件的尾壳、连接器组件和车辆
CN113422248B (zh) 高速连接器组件及其锁扣
CN218732089U (zh) 一种新型储能连接器
CN219246984U (zh) 一种双位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