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1132U - 一种电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1132U
CN210111132U CN201921093692.3U CN201921093692U CN210111132U CN 210111132 U CN210111132 U CN 210111132U CN 201921093692 U CN201921093692 U CN 201921093692U CN 210111132 U CN210111132 U CN 2101111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ection
space
groov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9369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作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irection Electronics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LGNET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LGNET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LGNET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9369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111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11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11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插接组件及端子组件,插接组件包括壳体、座体、后塞及后盖,端子组件包括连接在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之间的PCB板,其中:壳体分前、后壳,前壳具有第一空间,后壳具有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前端形成第一、第二腔口,第二腔口连通第二空间;座体包括前段与后段,前段置于第一空间且前段前面暴露于第一腔口,而前段上面暴露于前缺口;后塞的前部分以抵压第一端子组的形式匹配在座体后段且与座体后段一并置于第一空间,后塞的后部分置于第二空间;后盖收容第二端子组且抵持在PCB板背面,藉由前述构造解决了加工困难的技术问题,达成了易于组装、降低成本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指提供了一种电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电连接组件,一般包括外壳、胶芯、端子及胶塞,其中:胶芯设于外壳腔中,端子以埋置(或插置)形式固定于胶芯中并包括裸露于胶芯前端的接触部及裸露于胶芯后端的接线部,胶塞与外壳后端通过相匹配的卡扣结构干涉固定并同时抵持处于外壳腔中胶芯,胶塞具有对应接线部的端子孔,接线部穿过端子孔处于胶塞后面。为了方便接线部与外部线缆的接连,胶塞后端延伸有分线部,分线部具有连通端子孔的线槽,接线部落在线槽中并与外部线缆的芯线接连,如此制成(技术)方案虽然符合普通网络通讯连接的需求,但是对于特别精密且品质要求极高的网络通讯连接器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为了降低埋置(或插置)端子及焊接式连线的高成本制成问题,本实用新型人推出了一种手动压接及刺破式连线的结构改良技术方案,既提升了品质,也降低了制成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插接组件及收容在插接组件内的端子组件,插接组件包括壳体、座体、后塞及后盖,端子组件包括第一、第二端子组以及连接在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之间的PCB板,其中:壳体分为前、后壳,前壳具有第一空间,后壳具有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前端形成第一腔口,而第一空间的后端形成连通第二空间的第二腔口;座体包括前段和后段以及前段与后段形成相连通的端子槽,端子槽容第一端子组设置,其中:前段置于第一空间且前段前面暴露于第一腔口,而前段上面暴露于前缺口;后塞分前、后部分,前部分以抵压第一端子组的形式匹配在座体后段且与座体后段一并置于第一空间,后部分置于第二空间;PCB板抵靠后部分的后面并具有连接第一端子组的焊盘孔及连通第二端子组的鱼眼孔;后盖收容第二端子组且抵持在PCB板背面并与壳体扣成一体。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二腔口小于第二空间的截面,第二空间相对于前壳的四个侧面形成拓展阶面,四个侧面为上侧面和相对上侧面的下侧面、左侧面和相对左侧面的右侧面,前缺口处在上侧面,相对于前缺口的下侧面向上凸起有阻止部,阻止部内面与下侧面形成阻止阶面;座体前段下面形成倒阶部,倒阶部抵触阻止阶面;座体前段高于后段,使得前段与后段形成段阶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端子槽为并排的若干端子槽,各端子槽分别由竖槽、直槽及固定槽组成,竖槽排列于前段的前面,直槽以连通竖槽的形式排列在前段的上面,固定槽连通直槽并处于后段,后段上面靠近两侧分别形成有凹部,在两侧凹部之间形成凸部,凸部和凹部分别有固定槽。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端子组为符合端子槽数量的第一端子,各第一端子分别组装于相应的端子槽并具有固定部以及凸起在固定部前端的接触部和连接在固定部后端的插脚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接触部包括连接于固定部的垂直部和垂直于垂直部向前延伸的平面接触部以及垂直于平面接触部向下延伸的前面接触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固定部设于固定槽,使插脚部突出后段而悬于后段后面;垂直部抵持段阶面,平面接触部落于直槽中,前面接触部处于竖槽中,使接触部在端子槽中以暴露形式呈现于前段前面及前段上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后塞分为前、后部分,前部分以抵压第一端子形式匹配于座体后段且与座体后段一并置于第一空间;后部分抵持拓展阶面并置于第二空间,其中:前部分下面具有匹配后段凹、凸部的凸、凹部;后部分为垂直于前部分的板体并包括符合端子数量的端子孔及两侧设有的第一侧缺口,各插脚部分别穿过相应的端子孔悬于板体后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PCB板抵靠板体后面并具有符合端子孔数量的焊盘孔,在靠近PCB板上、下侧分别平行排列有符合焊盘孔数量的鱼眼孔,而在PCB板左、右侧分别有第二侧缺口;焊盘孔连通端子孔并容插脚部插置而熔接一体;各焊盘孔分别于相近的鱼眼孔通过PCB板线路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二端子组具有符合第一端子数量的第二端子,各第二端子分别组装于后盖中并分别通过PCB板线路与第一端子连通,各第二端子分别具有插置部和插置部前端的鱼眼部以及插置部后端的叉刺部,鱼眼部插接鱼眼孔,叉刺部固于后盖,其中:插置部为板材成型并具有阻止段及叉形段,叉刺部通过叉形段延伸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后盖抵持PCB板后面并包括基部及基部两侧向前延伸的拉板,在基部以对应鱼眼孔形式设有贯穿基部的卡孔,而在基部后面分别靠近上下边缘形成两排护线肋,每排护线肋以等间距形成有对应卡孔的叉口,叉口两侧分别向前形成有卡槽,相邻的卡孔呈上下错位设置;第二端子插置于卡孔,阻止段抵持在卡孔前面,叉形段置于卡孔及前部分卡槽中,而叉刺部通过后部分卡槽处于叉口中。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后壳两侧以对称形式形成侧耳部,各侧耳部分别具有耳孔;各第一侧缺口对应侧耳部,各第二侧缺口分别对应第一侧缺口且分别容相应侧的拉板容置;各侧拉板分别向外形成锁钩,壳体与后盖通过耳孔与锁钩扣合而固定成一体,其中:拉板处于第一、第二侧缺口,使得锁钩反扣于耳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通过简捷、直观的压接端子结构,使该产品容易组装且降低不良率,既提升了品质,也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析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请参阅图1、图2并结合参阅图3及图4,图中提供了一种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包括插接组件10及收容于插接组件10内的端子组件20,插接组件10包括壳体11、座体12、后塞13及后盖14,端子组件20包括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以及连接在第一端子组21与第一端子组22之间的PCB板23,其中:
壳体11分为后壳111和前壳112,前壳112为符合CAT6A型连接器插头标准的构件并具有第一空间13,第一空间13前后贯穿,使得第一空间前端形成第一腔口(未标注),而相对于前端的后端则形成连通第二空间14的第二腔口(未标注),第二腔口小于第二空间14的截面,以此使第二空间14相对于前壳112的(上下左右)四侧面形成为拓展阶面(未标注),在前壳112上侧面(未标注)自第一腔口向后以凹进形式形成前缺口1121,相对于前缺口1121的下侧面(未标注)向上凸起有阻止部1122,阻止部1122与下侧面形成阻止阶面(未图示)。本例中,后壳111两侧以对称形式形成侧耳部1111,各侧耳部1111分别具有耳孔1112;
座体12系绝缘材料成型且装于第一空间13并具有容纳第一端子组21设置的端子槽(未标注),座体12分为前段121和后段122,前段121前面设在第一空间13且暴露于第一腔口,前段121上面设在第一空间13且暴露于前缺口1121,前段121下面形成倒阶部1213,倒阶部1213抵触阻止部1122,以此使得座体12置于第一空间13时无法向壳体11第一腔口脱出。本例中,由于前段121高于后段122,使得前段121与后段122形成有段阶面123;端子槽为符合第一端子组21数量的并排的若干端子槽,其中:各端子槽分别由竖槽、直槽1211及固定槽1222组成,竖槽排列于前段121前面1212,直槽1211以连通竖槽的形式排列在前段121的上面,固定槽1222连通直槽1211并处于后段122,后段122上面靠近两侧分别形成有凹部1221,在两侧凹部1221之间形成凸部(未标注),固定槽1222分别处于凸部和凹部1221,凹、凸部的设计,能够有效拓宽固定槽1222与相邻固定槽1222之间的间距;
第一端子组21为符合若干端子槽数量的第一端子(未标注),各第一端子分别组装于端子槽并具有固定部211以及凸起在固定部211前端的接触部212和连接在固定部后端的插脚部213,其中:接触部212包括连接于固定部211的垂直部A和垂直于垂直部A向前延伸的平面接触部B以及垂直于平面接触部B向下延伸(即于垂直部处于平行)的前面接触部C。本例中,固定部211设于固定槽1222,使得插脚部213突出后段122而悬于后段122后面;垂直部A抵持段阶面123,平面接触部B落于直槽1211中,前面接触部C则处于竖槽中,使得接触部212在端子槽中以暴露形式呈现于前段前面及前段上面,从而使之与相应的外部结构(未图示)能够实现有效的插接连接;
后塞13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132、131,前部分132以抵压第一端子形式匹配座体后段121且与座体后段121一并置于第一空间13,使得后部分131随着前部分132以填满后壳111(即抵持拓展阶面)形式置于第二空间14。在本例中,前部分132下面具有匹配后段121凹、凸部的凸、凹部;后部分131为垂直于前部分的板体并包括若干端子孔1311及两侧设有的第一侧缺口1312,各插脚部213分别穿过相应的端子孔1311而悬于板体后面,以此利于插接PCB板23;第一侧缺口1312对应侧耳部1111并使这二者相对应的侧面之间形成间距(即左右间距,未标注);
PCB板23抵靠板体后部分131后面并具有符合端子孔1311焊盘孔231、鱼眼孔232以及两侧设有的第二侧缺口233,其中:焊盘孔231连通端子孔1311并容插脚部213插置而熔接一体;各鱼眼孔232在PCB板23上排列成上下两行,各焊盘孔231分布在上下两行的鱼眼孔232之间并通过该PCB板23的线路(未图示)与相应的焊盘孔231导通;两侧第二侧缺口233分别与左右间距形成左右通道(未标注),左右通道分别于相应侧的耳孔1112连通;
第二端子组22通过PCB板23连通第一端子组21并具有符合第一端子数量的第二端子(未标注),各第二端子分别组装于后盖14中并分别通过PCB板23线路与相应的第一端子连通,其中:各第二端子分别具有插置部221和插置部221前端的可与相对的鱼眼孔232插接的鱼眼部222以及插置部221后端的可固于后盖14的叉刺部223,插置部221为板材成型并具有阻止段(未标注)及叉形段(未标注);叉刺部223通过叉形段延伸而形成并可通过刺破方式刺破外部线缆包皮(未图示)与线缆的线芯(未图示)连接导通,本例中,刺破(导通)方式并非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要点,恕在此不作详细赘述;
后盖14收容第二端子组22且抵持PCB板23后面并扣于后壳111,使设于壳体11中(即第一、第二空间)的座体12、后塞13及PCB板23通过后盖14壳体11结合而固为一体,从而使得座体12、后塞13及PCB板23无法向后脱出,其中:后盖14包括基部141及基部141两侧向前延伸的可通过左右通道分别与相应的侧耳部1111扣接的拉板142及基部141后面分别靠近上下边缘形成的上下排护线肋143,每排护线肋143以等间距形成有对应鱼眼孔232的叉口1431,叉口1431两侧分别向前形成有卡槽(未图示),卡槽向前与贯穿基部141的卡孔1411连通,相邻的卡孔1411呈上下错位设置,以此有效拓展相邻卡孔1411之间的间距,从而保证有效稳固第二端子。本例中,两侧拉板142分别向外形成锁钩1421,壳体11与后盖14通过耳孔1112与锁钩1421扣合而形成一体。在本实施例中,阻止段处于鱼眼部222与叉形段之间,当第二端子插置于卡孔1411阻止段抵持在卡孔1411前面无法深入,而第二端子的叉形段(未标注)置于卡孔1411及前部分卡槽中,而叉刺部223通过后部分卡槽处于叉口1431中,以此既防护叉刺部223过于张开,也利于与线缆连接。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插接组件及收容在插接组件内的端子组件,插接组件包括壳体、座体、后塞及后盖,端子组件包括第一、第二端子组以及连接在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之间的PCB板,其特征在于:壳体分为前、后壳,前壳具有第一空间,后壳具有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前端形成第一腔口,而第一空间后端形成连通第二空间的第二腔口;座体包括前段和后段以及前段与后段形成相连通的端子槽,端子槽容第一端子组设置,其中:前段置于第一空间且前段前面暴露于第一腔口,而前段上面暴露于前缺口;后塞分前、后部分,前部分以抵压第一端子组的形式匹配在座体后段且与座体后段一并置于第一空间,后部分置于第二空间;PCB板抵靠后部分后面并具有连接第一端子组的焊盘孔及连通第二端子组的鱼眼孔;后盖收容第二端子组且抵持在PCB板背面并与壳体扣成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后壳两侧以对称形式形成侧耳部,各侧耳部分别具有耳孔;第二腔口小于第二空间的截面,第二空间相对于前壳的四个侧面形成拓展阶面,四个侧面为上侧面和相对上侧面的下侧面、左侧面和相对左侧面的右侧面,前缺口处在上侧面,相对于前缺口的下侧面向上凸起有阻止部,阻止部内面与下侧面形成阻止阶面;座体前段下面形成倒阶部,倒阶部抵触阻止阶面;座体前段高于后段,使得前段与后段形成段阶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端子槽为并排的若干端子槽,各端子槽分别由竖槽、直槽及固定槽组成,竖槽排列于前段的前面,直槽以连通竖槽的形式排列在前段的上面,固定槽连通直槽并处于后段,后段上面靠近两侧分别形成有凹部,在两侧凹部之间形成凸部,凸部和凹部分别有固定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子组为符合端子槽数量的第一端子,各第一端子分别组装于相应的端子槽并具有固定部以及凸起在固定部前端的接触部和连接在固定部后端的插脚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接触部包括连接于固定部的垂直部和垂直于垂直部向前延伸的平面接触部以及垂直于平面接触部向下延伸的前面接触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固定部设于固定槽,使插脚部突出后段而悬于后段后面;垂直部抵持段阶面,平面接触部落于直槽中,前面接触部处于竖槽中,以此使接触部在端子槽中以暴露形式呈现于前段前面及前段上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后塞分为前、后部分,前部分以抵压第一端子形式匹配于座体后段且与座体后段一并置于第一空间;后部分抵持拓展阶面并置于第二空间,其中:前部分下面具有匹配后段凹、凸部的凸、凹部;后部分为垂直于前部分的板体并包括符合第一端子组数量的端子孔及两侧设有的第一侧缺口,各侧第一侧缺口对应相应一侧的侧耳部;各插脚部分别穿过相应的端子孔而悬于板体后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PCB板抵靠板体后面并具有符合端子孔数量的焊盘孔,在靠近PCB板上、下侧分别平行排列有符合焊盘孔数量的鱼眼孔,而在PCB板左、右侧分别有第二侧缺口,各侧第二侧缺口分别对应相应一侧的第一侧缺口;焊盘孔连通端子孔并容插脚部插置而熔接一体;各焊盘孔分别与临近的鱼眼孔通过PCB板的线路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端子组具有符合第一端子数量的第二端子,各第二端子分别组装于后盖中并分别通过PCB板线路与第一端子连通,各第二端子分别具有插置部和插置部前端的鱼眼部以及插置部后端的叉刺部,鱼眼部插接鱼眼孔,叉刺部固于后盖,其中:插置部为板材成型并具有阻止段及叉形段,叉刺部通过叉形段延伸而形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后盖抵持PCB板后面并包括基部及基部两侧向前延伸的拉板,各侧拉板分别向外形成锁钩;基部以对应鱼眼孔形式设有贯穿基部的卡孔,而基部后面分别靠近上下边缘形成两排护线肋,每排护线肋以等间距形式形成有对应卡孔的叉口,叉口两侧分别向前形成有卡槽,相邻的卡孔呈上下错位设置;第二端子插置于卡孔,阻止段抵持在卡孔前面,叉形段置于卡孔及前部分卡槽中,而叉刺部通过后部分卡槽处于叉口中;壳体与后盖通过耳孔与锁钩扣合而固定成一体,其中:拉板处于第一、第二侧缺口,使得锁钩反扣于耳孔。
CN201921093692.3U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电连接组件 Active CN2101111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3692.3U CN210111132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电连接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3692.3U CN210111132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电连接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1132U true CN210111132U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66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93692.3U Active CN210111132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电连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111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05944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607930B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fixing member
US7651375B2 (en) Cable assembly having outer cover robustly supported
US9490594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8001324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shielding shell
US705989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backshell
US5934942A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713490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ulti-function latching member
US866292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o cables
CN104733956B (zh)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WO2007064632A1 (en) Connector family for board mounting and cable applications
JP6259517B2 (ja) 複数のプラグインコネクタを備えるシステムおよび多重プラグインコネクタ
JP2008041268A (ja) ロック機構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US2006013494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rotective cover for post header
US88706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o cables
US9548555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easy to assemble
EP0996200A2 (en) Multipole waterproof connector
US6375514B1 (en) Wire connected modular jack connector assembly
CN210111132U (zh) 一种电连接组件
CN113422254B (zh) 母端连接器及高速极细同轴连接器组件
US9985377B2 (en) Electron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slots receiving terminals therein
US6780063B2 (en) Wire connected modular jack and assembling method
US20120034815A1 (en) Connector
JP202114089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6227916B1 (en) Easily assembled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20, No.3 Industrial Zone, Shanmen community, Yanluo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5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direction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20, No.3 Industrial Zone, Shanmen community, Yanluo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5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GLGNET ELECTRONIC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