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78818A - 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78818A
CN111678818A CN202010442606.6A CN202010442606A CN111678818A CN 111678818 A CN111678818 A CN 111678818A CN 202010442606 A CN202010442606 A CN 202010442606A CN 111678818 A CN111678818 A CN 111678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screen
screen module
piece
action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426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78818B (zh
Inventor
周永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4260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788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78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8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78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88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32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repeated or pulsating for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01Ty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stress
    • G01N2203/0005Repeated or cycli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14Type of force applied
    • G01N2203/0023Bend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Screen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包括与第一滑槽滑动配合的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所述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间隔布置;与第二滑槽滑动及转动连接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分别与柔性屏模组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滑槽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滑槽沿第二方向延伸。通过驱动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在第一滑槽内的滑动,可以简单方便地实现对于柔性屏模组向两个方向的弯折,对弯折运动角度可控制在任一需要角度,并且治具整体结构简单,工作中治具无需进行大行程的弯折同步动作,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制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移动终端中,使用这种移动终端时柔性屏会发生多次弯折,长期弯折会影响柔性屏的寿命,尤其是现在的柔性屏 模组一般具有从展开的0度到折叠的180度甚至到更大角度的多种状态,每一款柔性 屏模组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来验证其弯折性能,一般要求完折测试10w次以上
因此,对于测试治具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治具的能够实现所述测试过程的结构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不方便,所以,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 作方便的治具。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任一缺陷或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包括与第一滑槽滑动配合的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所述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间隔 布置;与第二滑槽滑动及转动连接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 二固定件分别与柔性屏模组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滑槽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滑槽沿 第二方向延伸。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第一固定轴与第二滑槽滑动及转动连接,第二固定件通过第二固定轴与第二滑槽滑动及转动连接。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柔性屏模组厚度。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中至少一个为圆轴或椭圆轴结构。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安装在基座上,所述基座与第一滑槽滑动连接。
在一个方案中,在所述基座的与设置所述第一动作件和所述第二动作件相反的一面还设置有连杆轴。
在一个方案中,还包括第一方向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在第一滑槽内往复滑动。
在一个方案中,还包括第二方向驱动装置,在第二方向驱动装置作用下,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在第二滑槽内往复运动。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二方向驱动装置还驱动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在移动过程中发生适应屏幕弯折角度的转动。
在一个方案中,
在第一方向驱动装置和第二方向驱动装置的动作下,所述弯折治具的动作满足如下关系:Y/X=tanθ
2Y/Sinθ+R(π-2θ)=L
其中,X为第一动作件与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的距离在第一滑槽延伸方向的投影;Y为第一动作件与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的距离在第二滑槽延伸方向的投影; θ为第一动作件与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中心的连线相对于第一滑槽延伸方向的夹 角,L为柔性屏模组的长度,R为第一动作件半径。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方向驱动装置和/或第二方向驱动装置为直线电机、汽缸、油缸,或者是旋转电机与传动装置的组合,所述传动装置为齿轮齿条机构、连杆 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凸轮机构。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二方向驱动装置为连杆,其中,连杆轴和第一固定轴通过第一连杆连接;连杆轴和第二固定轴通过第二连杆连接。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柔性屏模组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连接。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滑动件通过弹性件与第一凹槽的边缘连接,第一滑动件的与连接弹性件相反一侧 连接柔性屏模组的一端;第二滑动件通过弹性件与第二凹槽的边缘连接,第二滑动件 的与连接弹性件相反一侧连接柔性屏模组的另一端。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上具有截面呈U形的夹持结构,所述U形的夹持结构包括两个壁部,两个壁部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纳所述柔性屏组件的边 缘。
在一个方案中,在柔性屏模组的最大弯折状态,所述柔性屏模组的弯折部呈U 形、水滴形或球棒形
采用本申请的方案,通过驱动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在第一滑槽内的滑动,可以简单方便地实现对于柔性屏模组向两个方向的弯折,对弯折运动角度可控制在任一 需要角度,并且治具整体结构简单,工作中治具无需进行大行程的弯折同步动作,节 约了时间和成本。
并且,可以保证运动过程中柔性屏模组长度保持不变,保护柔性屏模组不受拉力,避免了损坏的风险。此外,通过弹性件发生变形,使得滑动件相对于固定件发生滑动, 进而将所述拉力泄掉,避免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对柔性屏模组产生损坏。
通过连杆作为第二方向驱动装置可以实现第一动作件/第二动作件与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之间的联动,比起采用电机等驱动装置节约了成本。并且由于连杆长度 固定,使得第一动作件第二动作件与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之间的距离固定,不用像 前述方案那样要考虑第一方向驱动装置和第二方向驱动装置的动作时序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1为本申请弯折治具在柔性屏模组展开状态立体图;
图1-2为本申请弯折治具在柔性屏模组向一个方向弯折状态立体图;
图1-3为本申请弯折治具在柔性屏模组向另一方向弯折状态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弯折治具结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弯折治具一个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弯折治具另一个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方案弯折治具结示意图;
图6为一个方案中X-Y位置关系曲线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方案中固定件与柔性屏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方案中固定件结构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方案弯折治具结示意图;
图10为固定件、连杆、动作件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1是图10俯视图;
图12本申请弯折治具一个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3本申请弯折治具另一个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方案固定件结构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
图15本申请另一方案中固定板与柔性屏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柔性屏模组弯折部呈U形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柔性屏模组弯折部呈球棒形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柔性屏模组弯折部呈水滴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 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本申请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 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 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 “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 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图1-1、~4所示,本申请的一种柔性屏模组1的弯折治具,包括:与第一滑槽 3滑动配合的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所述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 间隔布置;
与第二滑槽6滑动及转动连接的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所述第一固定 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分别与柔性屏模组1的两端固定;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件41通过第一固定轴51与第二滑槽6滑动及转动 连接,第二固定件42通过第二固定轴52与第二滑槽6滑动及转动连接。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二滑槽6可以为一段(如图1-1,1-2,1-3中);也可以分 为两段(如图2-4中),分别为第一段第二滑槽61和第二段第二滑槽62,分别与第一 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滑动及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滑槽3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滑槽6沿第二方向延伸。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设置。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均为轴结构,即分别为第一 动作轴、第二动作轴,所述轴优选为圆轴或椭圆轴。
其中,柔性屏模组1的弯折半径等于动作件21/22的半径加上柔性屏模组的厚度时,弯折效果最好,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动作件21/22的半径,来适应柔性屏模组1 的弯折半径。而且,一般来说,柔性屏模组1向内弯折和向外弯折的半径会有差异, 因此,在一个方案中,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的直径不同,其中,在柔性屏 模组1弯折时弯折半径大的一侧的动作件的直径大于另一侧动作件的直径。
所述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间距大于或等于柔性屏模组1的厚度,便于 安装柔性屏模组1。间距增大会增加柔性屏模组在两种状态间的切换时间,可以提高 模组寿命。
所述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均与第一方向驱动装置连接,并在第一方向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同步动作。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均 固定在基座20上。一个方案中,所述基座20与所述第一滑槽3滑动配合。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动作件21与一个第一方向驱动装置连接,第二动作件 22与另一个第一方向驱动装置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同 步动作。
所述第一方向驱动装置连接可以是直线电机、汽缸、油缸,或者是旋转电机与传动装置的组合,所述传动结构例如为,连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凸轮机构等等能实 现往复驱动的机构。,所述机构是机械传动领域常见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为板状固定件。在柔性屏组 件1的动作过程中,板状固定件对于非弯折部分的表面存在一定的支撑作用,进而对 于柔性屏模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表面设置有缓冲材料,来增 加往返和切换动作件时对弯折中心区域的缓冲。所述缓冲材料可以是泡棉或橡胶材料 等,所述设置方式优选为粘贴。
工作时,首先,将平直的柔性屏模组1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 42固定连接,并将柔性屏模组1的中间部位放置在间隔布置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 作件22之间。随后,如图3,在第一方向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的驱动下,所述第 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沿着第一滑槽3向第一滑槽一端的方向滑动,其中一个 动作件(图中为第一动作件21)带动柔性屏模组1的中间部位向滑槽3的一端方向移 动,进而使得柔性屏模组1弯折。再之后,在第一方向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的驱 动下,所述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沿着第一滑槽3向第一滑槽的另一端的方 向滑动,所述柔性屏模组1逐渐恢复到平直状态,之后,如图4,另一个动作件(图 中为第二动作件22)带动柔性屏模组1的中间部位向滑槽3的另一端的方向移动,进 而使得柔性屏模组1向另一方向弯折。
采用这样的方案,通过驱动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在第一滑槽3内的滑动,可以简单方便地实现对于柔性屏模组1向两个方向的弯折,对弯折运动角度可控 制在任一需要角度,并且治具整体结构简单,工作中治具无需进行大行程的弯折同步 动作,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在一个方案中,控制所述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的速度和/或动作时间,使得柔性屏模组1从弯折状态向平整状态变化过程中,所述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 作件22中位于运动方向前方的动作件不接触柔性屏模组弯折区。这样通过减少柔性 屏模组1与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不必要的接触,可以减小柔性屏模组的受 力,降低了柔性屏模组1损坏的风险。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滑槽3和第二滑槽6 均形成在一水平支架上,例如水平工作台。
在上面的方案中,虽然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可相对于第二滑槽6自由 滑动及转动,但是,其是在柔性屏模组的拉力作用下实现滑动,有反作用力会对柔性 屏模组造成拉扯,可能会损坏柔性屏模组。因此,如图5,在一个方案中,第一固定 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连接有第二方向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在第二方向驱动装 置作用下,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在第二滑槽6内主动运动。
其中,第一固定轴51和第二固定轴52与驱动柔性屏模组1动作的动作件21/22 需要满足一定位置关系。以图2为例,设第一动作件21与第一固定轴51(第二固定 轴52)的距离在第一滑槽3延伸方向的投影为X,在第二滑槽6延伸方向的投影为Y; θ第一动作件21与第一固定轴51(第二固定轴52)中心的连线相对于第一滑槽3延 伸方向的夹角,L为柔性屏模组的长度尺寸,R为第一动作件21半径。
则有:
Y/X=tanθ
2Y/Sinθ+R(π-2θ)=L
只要控制第一方向驱动装置和第二方向驱动装置的动作,使得动作件21/22与第一固定轴51/第二固定轴52满足上述公式关系,可保证在弯折过程中柔性屏模组基本 不会受到拉扯。
在更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二方向驱动装置还负责驱动第一固定轴51和第二固定轴52在移动过程中,发生适应屏幕弯折角度的转动。这样的方案,则可以确保弯 折过程中柔性屏模组完全不会受到拉扯。在一个方案中,R为5毫米,L为150毫米, X和Y构成如图6的曲线关系。
在一个方案中,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各自采用一个第二方向驱动装置分别驱动。所述第二方向驱动装置连接可以是直线电机、汽缸、油缸,或者是旋转电 机与传动装置的组合,所述传动结构例如为,齿轮齿条机构、连杆机构,曲柄滑块机 构、凸轮机构等等能实现往复驱动的机构。
在一个方案中,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采用同一个第二方向驱动装置驱动。
采用这样的方案,可以保证运动过程中柔性屏模组长度保持不变,保护柔性屏模组1不受拉力,避免了损坏的风险。
在一个方案中,测试过程中如果需要柔性屏模组1拉伸变形,可以通过调整L来 调整测试状态,具体地:
L’=L+ΔL
L’为某一时刻柔性屏模组1实时长度,L为柔性屏模组1初始长度,ΔL等于 柔性屏模组1变形量。
如图7,8在一个方案中,所述柔性屏模组1通过滑动件与固定件连接,具体地, 柔性屏模组1的一端通过第一滑动件81与第一固定件41滑动连接;柔性屏模组1的 另一端通过第二滑动件82与第二固定件42滑动连接。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件41设置有第一凹槽411,第二固定件42上设置 有第二凹槽421,第一滑动件81通过弹性件412与第一凹槽411的边缘连接,第一滑 动件81在弹性件412和柔性屏模组1拉力的作用下可在第一凹槽411内滑动。同样, 第二滑动件82通过弹性件与第二凹槽421的边缘连接,第二滑动件82在弹性件422 和柔性屏模组1拉力的作用下可在第二凹槽421内滑动。
由于,在不同的弯折角度下,上述公式中的θ发生变化,导致包络在主动件21/22表面的柔性屏模组1长度不同,进而导致不同弯折角度整个柔性屏模组1的理论长度 会有不同,而实际柔性屏模组1长度固定,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第一固定件41和 第二固定件42会对柔性屏模组1产生拉力。采用这样的方案,通过所述弹性件412 发生变形,使得滑动件81/82相对于固定件41/42发生滑动,进而将所述拉力泄掉, 避免了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对柔性屏模组1产生损坏。
如图9-13,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二方向驱动装置为连杆7,其上设置有第一轴 孔71和第二轴孔72,其第一轴孔71与第一固定轴51转动连接。其第二轴孔72与设 置在所述基座20上的连杆轴23转动连接。其中,所述连杆轴23设置在基座20的与 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相反的一面。
在一个方案中,如图10,第一固定轴51底端设置有限位部511,用于防止连杆7 从第一固定轴51上掉落。
优选所述连杆轴23的轴心在所述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件22轴心连线的中 心位置。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连杆轴23与基座20可拆卸连接,例如螺纹连接,以方便与 连杆7的安装,另一个方案中,所述连杆7的第一轴孔71可开闭,方便与连杆轴23 安装。
如图10,在一个方案中,所述连杆轴23与驱动连接部231同轴连接设置。所述 第一方向驱动装置与驱动连接部231连接,进而驱动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 的动作。在另外的方案中,所述驱动连接部231设置在基座的上。
动作时,第一方向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连接部231带动第一动作件21和第二动作 件22在第一滑槽3内滑动,同时也带动连杆7的一端随着动作。
而由于连杆7长度固定,且其另一端与第一固定轴51连接,这就使得连杆7轴 的另一端的第二轴孔72带动第一固定轴51沿着第二滑槽6在第二方向往复移动。
同样,在所述连杆轴23与第二固定轴52之间通过另一连杆7’连接。
采用这样的方案,通过连杆7/7’就可以实现第一动作件21/第二动作件22与第 一固定轴51/第二固定轴52之间的联动,比起采用电机等驱动装置节约了成本。并且 由于连杆7/7’长度固定,这样就保证了在动作过程中不会对柔性屏模组1产生额外 拉力,不用向前述方案那样要考虑第一方向驱动装置和第二方向驱动装置的动作时序 问题。
如图14,15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采用夹持的方式 固定所述柔性屏组件1。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上具有截面呈 U形的夹持结构,所述U形的夹持结构包括两个壁部,两个壁部之间的空间413用于 容纳所述柔性屏组件1的边缘。
优选地,所述两个壁部对称设置,对称轴穿过所述固定轴51/52的轴心。
采用这样的方案,由于固定件对柔性屏模组1的夹持,可以对可拉伸柔性屏模组 1进行更严格的测试。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对柔性屏模组1夹持的表面 设置有缓冲材料,以避免柔性屏模组1造成损坏。所述缓冲材料可以是泡棉、橡胶等 制成。
在一个方案中,如图16,在最大弯折状态,所述柔性屏模组的弯折部呈U形,此 时,所述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的相对面平行,且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 定件42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动作件22的直径与两倍柔性屏模组1的厚度之和。
在一个方案中,如图17,在最大弯折状态,所述柔性屏模组的弯折部呈球棒形, 此时,所述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的相对面形成锥形,且所述第一固定件41 和第二固定件42之间的间距在靠近第二动作件22一端大于远离第二动作件22的另 一端。
在一个方案中,如图18,在最大弯折状态,所述柔性屏模组的弯折部呈水滴形, 此时,所述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的相对面平行,且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 固定件4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动作件22的直径。并且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41 和第二固定件42与柔性屏模组1接触端的形成有圆角。
下面结合附图7-13说明本申请的柔性屏弯折治具的一个方案,包括,
与第一滑槽3滑动配合的第一动作轴21和第二动作轴22,所述第一动作轴21和 第二动作轴22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滑槽3沿第一方向延伸。
别通过第一固定轴51和第二固定轴52与第二滑槽6连接的板状第一固定件41 和板状第二固定件42,所述第二滑槽6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 直设置。
基座20,所述第一动作轴21和第二动作轴22均固定在基座20上,基座20与第 一动作轴21和第二动作轴22相反的一面设置有连杆轴23,所述连杆轴23的轴心在 所述第一动作轴21和第二动作轴22轴心连线的中心位置。
第一连杆7,其上设置有第一轴孔71和第二轴孔72,其第一轴孔71与第一固定 轴51转动连接,其第二轴孔72与设置在所述基座20上的连杆轴23转动连接。同样, 第二固定轴52和连杆轴23之间连接有与第一连杆同样结构的第二连杆7’
所述连杆轴23包括驱动部连接231,所述第一方向驱动装置与驱动部连接231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基座20沿着第一滑槽3往复运动。
所述第一固定件41设置有第一凹槽411,第二固定件42上设置有第二凹槽421, 第一滑动件81通过弹性件412与第一凹槽411的边缘连接,第一滑动件81的与连接 弹性件412相反一侧连接柔性屏模组1的一端,第一滑动件81在弹性件412和柔性 屏模组1拉力的作用下可在第一凹槽411内滑动。第二滑动件82通过弹性件与第二 凹槽421的边缘连接,第二滑动件82的与连接弹性件相反一侧连接柔性屏模组1的 另一端,第二滑动件82在弹性件422和柔性屏模组1拉力的作用下可在第二凹槽421 内滑动。
开始弯折测试时,首先,将平直的柔性屏模组1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41和第 二固定件42固定连接,并将柔性屏模组1的中间部位放置在间隔布置第一动作轴21 和第二动作轴22之间。
随后,如图12,在第一方向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动作轴21和第二动作 轴22沿着第一滑槽3向图中右侧方向滑动,随之第一动作轴21带动柔性屏模组1的 中间部位向右侧方向移动,进而使得柔性屏模组1向右侧弯折。同时,第一连杆7的 一端与第一动作轴21同步运动,进而第一连杆7的另一端带动第一固定轴51和第一 固定板41沿着第二滑槽6向第二固定板42的方向移动,同时,由于柔性屏模组1弯 折角度的变化,使得第一固定板41绕着第一固定轴51适应性旋转。同理,第二连杆 7’、第二固定轴42、第二固定件52进行同样的动作。
在柔性屏模组1到达预定的弯折角度后,在第一方向驱动装置带动下,所述第一动作轴21和第二动作轴22沿着第一滑槽3向图中左侧方向滑动,同时,第一连杆7 的一端与第一动作轴21同步运动,进而第一连杆7的另一端带动第一固定轴51和第 一固定板41沿着第二滑槽6向远离第二固定板42的方向移动,同时,由于柔性屏模 组1弯折角度的变化,使得第一固定板41绕着第一固定轴51适应性旋转。同理,第 二连杆7’、第二固定轴42、第二固定件52进行同样的动作。此时,控制第一方向驱 动装置的速度,使得在此过程中,第一动作轴21和第二动作轴22不会对柔性屏模组 1造成触碰。
在柔性屏模组1恢复到平直状态后,所述第一动作轴21和第二动作轴22继续沿 着第一滑槽3向图中左侧方向滑动,第二动作轴22带动柔性屏模组1的中间部位向 左侧移动,进而使得柔性屏模组1向左侧弯折,如图13所示。在柔性屏模组1到达 预定的弯折角度后,在第一方向驱动装置带动下,所述第一动作轴21和第二动作轴 22沿着第一滑槽3向图中右侧方向滑动,使得柔性屏模组1恢复到平直状态。这一过 程与前述过程的动作一致,方向相反,因此不再重复描述。
反复进行上述动作,实现了柔性屏模组1向两个方向多次的弯折测试。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 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前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 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 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6)

1.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第一滑槽滑动配合的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所述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间隔布置;与第二滑槽滑动及转动连接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分别与柔性屏模组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滑槽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滑槽沿第二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第一固定轴与第二滑槽滑动及转动连接,第二固定件通过第二固定轴与第二滑槽滑动及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柔性屏模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中至少一个为圆轴或椭圆轴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安装在基座上,所述基座与第一滑槽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的与设置所述第一动作件和所述第二动作件相反的一面还设置有连杆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方向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作件和第二动作件在第一滑槽内往复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方向驱动装置,在第二方向驱动装置作用下,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在第二滑槽内往复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驱动装置还驱动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在移动过程中发生适应屏幕弯折角度的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方向驱动装置和第二方向驱动装置的动作下,所述弯折治具的动作满足如下关系:Y/X=tanθ
2Y/Sinθ+R(π-2θ)=L
其中,X为第一动作件与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的距离在第一滑槽延伸方向的投影;Y为第一动作件与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的距离在第二滑槽延伸方向的投影;θ为第一动作件与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中心的连线相对于第一滑槽延伸方向的夹角,L为柔性屏模组的长度,R为第一动作件半径。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驱动装置和/或第二方向驱动装置为直线电机、汽缸、油缸,或者是旋转电机与传动装置的组合,所述传动装置为齿轮齿条机构、连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凸轮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驱动装置为连杆,其中,连杆轴和第一固定轴通过第一连杆连接;连杆轴和第二固定轴通过第二连杆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模组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滑动件通过弹性件与第一凹槽的边缘连接,第一滑动件的与连接弹性件相反一侧连接柔性屏模组的一端;第二滑动件通过弹性件与第二凹槽的边缘连接,第二滑动件的与连接弹性件相反一侧连接柔性屏模组的另一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上具有截面呈U形的夹持结构,所述U形的夹持结构包括两个壁部,两个壁部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纳所述柔性屏组件的边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在柔性屏模组的最大弯折状态,所述柔性屏模组的弯折部呈U形、水滴形或球棒形。
CN202010442606.6A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 Active CN1116788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2606.6A CN111678818B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2606.6A CN111678818B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8818A true CN111678818A (zh) 2020-09-18
CN111678818B CN111678818B (zh) 2023-07-25

Family

ID=72452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42606.6A Active CN111678818B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7881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8346A (zh) * 2021-04-09 2021-06-2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支撑结构件以及显示设备
CN113916701A (zh) * 2021-10-13 2022-01-1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 一种柔性电子复合应变测试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88650A (ja) * 1992-04-13 1993-11-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パイプの劣化検知方法
US5388555A (en) * 1992-04-03 1995-02-1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utboard engine assembly
JP2003128041A (ja) * 2001-10-19 2003-05-08 Taketoshi Nojima 筒状折り畳み構造物
KR20100080425A (ko) * 2008-12-30 2010-07-08 주식회사 코오롱 폴리이미드 필름
KR20130059021A (ko) * 2011-11-28 2013-06-05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굽힘 변형 측정을 위한 치구
US8544340B1 (en) * 2011-09-26 2013-10-0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ir Force Device for testing thin specimens in pure bending
CN206311435U (zh) * 2016-12-28 2017-07-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柔性电子抗拉伸与抗挠曲性能测试装置
WO2017195273A1 (ja) * 2016-05-10 2017-11-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ヒンジ及び電子機器
CN109357958A (zh) * 2018-12-11 2019-02-19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高速铁路接触网吊弦弯曲微动疲劳试验装置
CN110148358A (zh) * 2019-06-28 2019-08-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屏的贴合治具和柔性屏的贴合方法
CN110631939A (zh) * 2019-09-12 2019-12-31 北京玛尔斯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或膜材料弯折测试方法及设备
US20200135535A1 (en) * 2018-10-26 2020-04-30 Incoflex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Testing tool for flexible display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8555A (en) * 1992-04-03 1995-02-1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utboard engine assembly
JPH05288650A (ja) * 1992-04-13 1993-11-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パイプの劣化検知方法
JP2003128041A (ja) * 2001-10-19 2003-05-08 Taketoshi Nojima 筒状折り畳み構造物
KR20100080425A (ko) * 2008-12-30 2010-07-08 주식회사 코오롱 폴리이미드 필름
US8544340B1 (en) * 2011-09-26 2013-10-0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ir Force Device for testing thin specimens in pure bending
KR20130059021A (ko) * 2011-11-28 2013-06-05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굽힘 변형 측정을 위한 치구
WO2017195273A1 (ja) * 2016-05-10 2017-11-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ヒンジ及び電子機器
CN206311435U (zh) * 2016-12-28 2017-07-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柔性电子抗拉伸与抗挠曲性能测试装置
US20200135535A1 (en) * 2018-10-26 2020-04-30 Incoflex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Testing tool for flexible display
CN109357958A (zh) * 2018-12-11 2019-02-19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高速铁路接触网吊弦弯曲微动疲劳试验装置
CN110148358A (zh) * 2019-06-28 2019-08-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屏的贴合治具和柔性屏的贴合方法
CN110631939A (zh) * 2019-09-12 2019-12-31 北京玛尔斯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或膜材料弯折测试方法及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XNER P 等: "Spectrum of Dirichlet Laplacian in a conical layer", 《JOURNAL OF PHYSICS A-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
张平 等: "基于可变形蜂窝的柔性蒙皮力学性能分析与结构设计", 《固体力学学报》 *
袁红梅 等: "小麦茎秆弯折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8346A (zh) * 2021-04-09 2021-06-2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支撑结构件以及显示设备
CN113048346B (zh) * 2021-04-09 2022-12-0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支撑结构件以及显示设备
CN113916701A (zh) * 2021-10-13 2022-01-1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 一种柔性电子复合应变测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8818B (zh) 2023-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12790B2 (ja) 変形試験器
US9874906B1 (en) Bendable display apparatus and supporting device
CN111678818A (zh) 一种柔性屏模组弯折治具
CN100563946C (zh) 二自由度移动并联解耦机构
KR101757226B1 (ko) 활대를 이용한 휨 조절 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휘어짐이 가능한 전자 기기 및 전자 기기의 휨 조절 방법
US8282063B2 (en) Holder
US20160103048A1 (en) Folding Test Machine
US9261174B2 (en) Positioning device and positioning mechanism for same
EP1679174A1 (en) Formed article taking-out apparatus and forming machine
KR101519561B1 (ko) 링크구동방식을 이용한 평판부재 벤딩검사장치
KR20130033306A (ko) 긴 부재들을 내부적으로 유지하기 위한 연성 보호 가이드
WO2018025725A1 (ja) ロボットアーム機構
KR101722733B1 (ko) 다목적 기계적 변형 시험기
CN105345826A (zh) 机械手及机械手臂及机器人
KR102419089B1 (ko) 만곡 시험기
CN101190526A (zh) 具有缓冲能力的二自由度移动并联机构
KR20140071538A (ko) 연신 성능 시험장치
EP3236266B1 (en) Liquid analyzing device
JP7180850B2 (ja) 変形試験器
CN211164018U (zh) 夹爪装置
KR102233107B1 (ko) 스트레쳐블 패널 양방향 평가장치
KR20130139086A (ko) 병렬형 마이크로 로봇
JP4220505B2 (ja) ステージ装置(stageapparatus)
CN215628288U (zh) 一种适用于管式pecvd设备的炉门缓冲机构
JP5841401B2 (ja) 荷重補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