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78235A - 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78235A
CN111678235A CN202010415693.6A CN202010415693A CN111678235A CN 111678235 A CN111678235 A CN 111678235A CN 202010415693 A CN202010415693 A CN 202010415693A CN 111678235 A CN111678235 A CN 111678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air outlet
area
air inlet
dir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1569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丰南
林洁
王飞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Baozhi Environmeng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Baozhi Environmeng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Baozhi Environmeng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Baozhi Environmeng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1569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782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678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82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使用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控制特定构造的全热交换器运行,控制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指令,将全热交换器切换至外循环运行模式、内循环运行模式或混风运行模式,拓展了全热交换器的功能;此外,按照本发明的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通过控制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的开闭,以及离心风机的转速,实现上述三种运行模式,新风系统安装所需的空间小,且硬件成本低,有利于推广。

Description

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全热交换器,具体涉及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空气质量的日益恶化及雾霾越来越严重,因此人们对新风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了解决除霾加节能问题,人们对新风系统的核心部件全热交换器进行了大力研发。目前市面上的全热交换器的壳体内通常设有过滤组件可以对新风进行过滤,同时通过风机的带动,室内排风和新风呈交叉方式流经热交换芯,由于热交换芯内热交换膜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膜进行热交换,以实现稳定温度的功能,搭配空调使用,可以降低空调的电耗,在北方冬天搭配暖气使用,可以减少暖气的消耗,从而实现净化空气与节能减排的双重目的。
但是,市面上的全热交换器通常只有外循环模式,即室外的新风引进,室内浑浊的空气排出,功能上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当遇到外面空气污染严重,全热交换器内的过滤器失效时,或者室内空气质量较好,想要提高房间的保温能力时,只能将全热交换器暂时关闭,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再重新开启,造成了不能物尽其用的情况,同时给用户的生活也会带来一定麻烦。目前,为了获得内循环模式和混风模式,本领域通常通过设置与全热交换器配套的新风切换箱实现。但是,新风切换箱会占用额外空间,并造成成本较大幅度增加,不利于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使用本发明的运行控制方法控制特定构造的全热交换器运行,可以实现外循环运行模式、内循环运行模式及混风运行模式,拓展了全热交换器的功能;此外,按照本发明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通过控制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的开闭,以及离心风机的转速,实现上述三种运行模式,新风系统安装所需的空间小,且硬件成本低,有利于推广。
本发明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按照该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新风进口、污风进口、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热交换芯;所述壳体内部,安装热交换芯的区域为热交换区,其余区域通过一组隔板隔成新风进风区、污风进风区、新风出风区及污风出风区;所述新风进风区与新风进口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区与污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区与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区与污风出口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内,在新风进口和热交换芯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组件;所述新风出风区内设有与新风出口相对应的第一离心风机,所述污风出风区内设有与污风出口相对应的第二离心风机;所述新风进风区与污风进风区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所述第一电动阀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污风进口直接相连通;所述新风进口处设有第二电动阀;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第二离心风机、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控制器收到外循环开启指令后,关闭第一电动阀,打开第二电动阀,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和第二离心风机分别向室内和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外循环运行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进入新风进风区,通过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经热交换芯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并从新风出口进入室内,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进入污风进风区,经热交换芯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并从污风出口排出室外;
控制器收到内循环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关闭第二电动阀,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使污风出口的气流流速不超过0.2m/s,全热交换器进入内循环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进入污风进风区,并从第一电动阀处进入新风进风区,通过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经热交换芯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并从新风出口进入室内;
控制器收到混风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打开第二电动阀,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以低于第一离心风机的转速运行向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混风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进入污风进风区,一部分从第一电动阀处进入新风进风区,与从新风进口进入新风进风区的室外新风混合后,通过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经热交换芯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最后从新风出口流向室内;另一部分经热交换芯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并从污风出口排出室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取得了如下显著的进步:使用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控制特定构造的全热交换器运行,控制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指令,将全热交换器切换至外循环运行模式、内循环运行模式或混风运行模式,拓展了全热交换器的功能;此外,按照本发明的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通过控制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的开闭,以及离心风机的转速,实现上述三种运行模式,新风系统安装所需的空间小,且硬件成本低,有利于推广。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电动阀包括固定座和转动挡板;所述转动挡板与所述固定座通过回转副联接可相对固定座转动,所述转动挡板的转轴与电机A相连可由电机A驱动作转动。这种结构设计的第一电动阀结构简单且容易实现转动挡板相对固定座进行转动。
作为优化,所述第二电动阀包括管道接头,所述管道接头的内部安装有相适配的阀片,所述阀片与安装于管道接头上的电机B相连可由电机B驱动作转动。这种结构设计的第二电动阀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拆装方便,且容易实现阀片相对管道接头进行转动。
作为优化,所述热交换芯呈六棱柱形,且内部通道呈S型;所述热交换芯通过与V型滑道的插接配合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此时,热交换效率较高,而且V型滑道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热交换芯与V型滑道相配合,方便工作人员在安装全热交换器的过程中对热交换芯进行装卸。
本发明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按照该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热交换芯;所述壳体内部,安装热交换芯的区域为热交换区,其余区域通过一组隔板隔成新风进风区、污风进风区、新风出风区及污风出风区;所述新风进风区与新风进口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区与污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区与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区与污风出口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内,在新风进口和热交换芯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组件;所述新风出风区内设有与新风出口相对应的第一离心风机,所述污风出风区内设有与污风出口相对应的第二离心风机;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污风回风箱,所述污风回风箱上设有至少一处污风回风口;所述污风进风区与污风回风口相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与污风出风区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所述第一电动阀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污风出口直接相连通;所述新风进口处设有第二电动阀;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第二离心风机、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控制器收到外循环开启指令后,关闭第一电动阀,打开第二电动阀,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和第二离心风机分别向室内和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外循环运行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进入新风进风区,通过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经热交换芯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并从新风出口进入室内,室内污风从污风回风口进入污风进风区,经热交换芯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并从污风出口排出室外;
控制器收到内循环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关闭第二电动阀,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使污风出口的气流流速不超过0.2m/s,全热交换器进入内循环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回风口进入污风进风区,经热交换芯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并从第一电动阀处进入新风进风区,通过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经热交换芯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并从新风出口进入室内;
控制器收到混风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打开第二电动阀,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以低于第一离心风机的转速运行向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混风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回风口进入污风进风区,经热交换芯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一部分从第一电动阀处进入新风进风区,与从新风进口进入新风进风区的室内新风混合后,通过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经热交换芯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最后从新风出口流向室内;另一部分从污风出口排出室外。
本发明的第三个技术方案为: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按照该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热交换芯;所述壳体内部,安装热交换芯的区域为热交换区,其余区域通过一组隔板隔成新风进风区、污风进风区、新风出风区及污风出风区;所述新风进风区与新风进口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区与污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区与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区与污风出口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内,在新风进口和热交换芯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组件;所述新风出风区内设有与新风出口相对应的第一离心风机,所述污风出风区内设有与污风出口相对应的第二离心风机;所述污风进风区与新风出风区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所述第一电动阀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污风进口和新风出口直接相连通;所述第一电动阀的下方设有第二过滤组件,所述新风进口处设有第二电动阀;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第二离心风机、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控制器收到外循环开启指令后,关闭第一电动阀,打开第二电动阀,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和第二离心风机分别向室内和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外循环运行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进入新风进风区,通过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经热交换芯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并从新风出口进入室内,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进入污风进风区,经热交换芯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并从污风出口排出室外;
控制器收到内循环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关闭第二电动阀,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使污风出口的气流流速不超过0.2m/s,全热交换器进入内循环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进入污风进风区,并从第一电动阀处进入新风出风区,通过第二过滤组件过滤后,从新风出口进入室内;
控制器收到混风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打开第二电动阀,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以低于第一离心风机的转速运行向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混风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进入污风进风区,一部分从第一电动阀处进入新风出风区,通过第二过滤组件过滤,并与从新风进口进入新风进风区,通过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经热交换芯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的室外新风混合后,从新风出口流向室内;另一部分经热交换芯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并从污风出口排出室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技术方案中的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全热交换器外循环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全热交换器内循环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全热交换器混风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第一电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第二电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个技术方案中的全热交换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全热交换器外循环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全热交换器内循环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的全热交换器混风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个技术方案中的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全热交换器外循环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的全热交换器内循环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14是图11中的全热交换器混风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三个技术方案中的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拆除壳体部分钣金后);
图16是图15中的全热交换器外循环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17是图15中的全热交换器内循环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18是图15中的全热交换器混风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壳体,101-新风进口,102-污风进口,103-新风出口,104-污风出口,105-新风进风区,106-污风进风区,107-新风出风区,108-污风出风区,109-旁通板;2-热交换芯;3-第一过滤组件;4-第一离心风机;5-第二离心风机;6-第一电动阀,61-固定座,62-转动挡板,63-电机A;7-第二电动阀,71-管道接头,72-阀片,73-电机B;8-V型滑道;9-污风回风箱,901-污风回风口;10-第二过滤组件;11-第三过滤组件;12-旁通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可以控制特定构造的全热交换器运行,实现外循环运行模式、内循环运行模式和混风运行模式。
参见图1至图4,按照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的构造可以是: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新风进口101、污风进口102、新风出口103和污风出口10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热交换芯2;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热交换芯2的区域为热交换区,其余区域通过一组隔板隔成新风进风区105、污风进风区106、新风出风区107及污风出风区108;所述新风进风区105与新风进口101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区106与污风进口102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区107与新风出口103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区108与污风出口104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105内,在新风进口101和热交换芯2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组件3;所述新风出风区107内设有与新风出口103相对应的第一离心风机4,所述污风出风区108内设有与污风出口104相对应的第二离心风机5;所述壳体1内在新风进风区105与污风进风区106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6,所述第一电动阀6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新风进口101和所述污风进口102直接相连通;所述新风进口101处设有第二电动阀7;所述第一离心风机4、第二离心风机5、第一电动阀6和第二电动阀7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控制器收到外循环开启指令后(可以通过遥控器、手机或安装于墙壁上的控制面板向控制器发送指令),关闭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和第二离心风机5分别向室内和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外循环运行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并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控制器收到内循环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关闭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使污风出口104的气流流速不超过0.2m/s(最理想的状态是让污风出口104无风,即流速为0,但是实际是很难实现的,空气流速不超过0.2m/s时,可以认为污风出口104无风),全热交换器进入内循环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并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并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
控制器收到混风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以低于第一离心风机4的转速运行向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混风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一部分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进风区105,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的室外新风混合后(混合比例由厂家设定),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最后从新风出口103流向室内;另一部分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新风进风区105、热交换区和新风出风区107形成新风流道;污风进风区106、热交换区和污风出风区108形成污风流道;新风流道与污风流道呈交错状,新风和污风在热交换芯2内通过热交换膜进行热交换,起到保温作用。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
参见图5,所述第一电动阀6包括固定座61和转动挡板62;所述转动挡板62与固定座61通过回转副联接可相对固定座61转动,所述转动挡板62的转轴与电机A63相连可由电机A63驱动作转动。这种结构设计的第一电动阀6结构简单且容易实现转动挡板62相对固定座61进行转动。
参见图6,所述第二电动阀7包括管道接头71,所述管道接头71的内部安装有相适配的阀片72,所述阀片72与安装于管道接头71上的电机B73相连可由电机B73驱动作转动。这种结构设计的第二电动阀7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拆装方便,且容易实现阀片72相对管道接头71进行转动。
电机A63和电机B73可选用矢量电机,通过采用矢量电机,可以精确控制转动挡板62和阀片72的位置,且矢量电机的低频转矩大,速度响应快,其输出和利用率较高,比较省电,工作时产生的噪音也较小。用户可以在室内安装空气质量检测仪用于实时检测室内的空气质量并发送到控制器,当检测到室内空气质量不佳时,用户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A63和电机B73的运行,进而控制第一电动阀6和第二电动阀7工作,切换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模式。
所述热交换芯2呈六棱柱形,且内部通道呈S型;所述热交换芯2通过与V型滑道8的插接配合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此时,热交换效率较高,而且V型滑道8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热交换芯2与V型滑道8相配合,方便工作人员在安装全热交换器的过程中对热交换芯2进行装卸。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图1,所述新风进口101、污风进口102、新风出口103和污风出口104依序排列设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也可以选择将新风进口101设于壳体1的侧部,将污风进口102、新风出口103和污风出口104依序排列设于壳体1的顶部;其中,“顶部”、“侧部”是针对图1所示的状态而言)。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图7,所述热交换芯2与壳体1的两侧相连将壳体1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所述壳体1下半部的侧壁上设有旁通板109形成旁通气路,所述污风进风区106通过所述旁通气路从壳体1的上半部延伸至壳体1的底部与新风进风区105毗邻;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有可拆的顶板,所述顶板上对应设有8个污风进口102和8个新风出口103(每个污风进口102和新风出口103处均可设置第二电动阀7,此时用户可以通过控制第二电动阀7实现对全热交换器污风进口12和新风出口13的自动开启与闭合,根据需要对房间进行空气净化);所述污风出口104设于所述壳体1的侧部;所述新风进口101设于所述壳体1的背部(也可以选择将新风进口101设于壳体1的侧部或底部);所述新风出风区107内,在热交换芯2和第一离心风机4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第三过滤组件11。此时,壳体1内部结构设计合理、紧凑,整机体积小且顶板与壳体1可拆连接,当需要通风的房间数量增加或减少时,用户只需要根据房间的数量在壳体1上更换安装上具有相对应数量污风进口102和新风出口103的顶板,即可,使用方便且适用范围广。本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在外循环、内循环和混风三种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参见图8至图10。
参见11至图14,按照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的构造可以是: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新风进口101、新风出口103和污风出口10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热交换芯2;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热交换芯2的区域为热交换区,其余区域通过一组隔板隔成新风进风区105、污风进风区106、新风出风区107及污风出风区108;所述新风进风区105与新风进口101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区106与污风进口102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区107与新风出口103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区108与污风出口104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105内,在新风进口101和热交换芯2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组件3;所述新风出风区107内设有与新风出口103相对应的第一离心风机4,所述污风出风区108内设有与污风出口104相对应的第二离心风机5;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污风回风箱9,所述污风回风箱9上设有至少一处污风回风口901;所述污风进风区105与污风回风口901相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105与污风出风区107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6,所述第一电动阀6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新风进口101和所述污风出口103直接相连通;所述新风进口101处设有第二电动阀7;所述第一离心风机4、第二离心风机5、第一电动阀6和第二电动阀7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控制器收到外循环开启指令后,关闭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和第二离心风机5分别向室内和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外循环运行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并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室内污风从污风回风口901进入污风进风区106,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控制器收到内循环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关闭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使污风出口104的气流流速不超过0.2m/s,全热交换器进入内循环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回风口901进入污风进风区106,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并从新风出口102进入室内;
控制器收到混风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以低于第一离心风机4的转速运行向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混风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回风口901进入污风进风区106,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一部分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进风区105,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的室外新风混合后,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最后从新风出口103流向室内;另一部分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图11,所述新风进口101设于壳体1的侧部,所述新风出口103和污风出口104设于壳体1的顶部,所述污风回风箱9上设有4个形状呈长腰型的污风回风口901。(也可以选择将新风进口101和污风出口104设于壳体1的侧部,将新风出口103设于壳体1的顶部,污风回风箱9上设置4个形状呈长腰型的污风回风口901;其中,“侧部”、“顶部”、“底部”是针对图11所示的状态而言)
参见图15至图18,按照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的构造可以是: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新风进口101、新风出口103和污风出口10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热交换芯2;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热交换芯2的区域为热交换区,其余区域通过一组隔板隔成新风进风区105、污风进风区106、新风出风区107及污风出风区108;所述新风进风区105与新风进口101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区106与污风进口102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区107与新风出口103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区108与污风出口104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105内,在新风进口101和热交换芯2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组件3;所述新风出风区107内设有与新风出口103相对应的第一离心风机4,所述污风出风区108内设有与污风出口104相对应的第二离心风机5;所述污风进风区106与新风出风区107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6,所述第一电动阀6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污风进口102和新风出口103直接相连通;所述第一电动阀6的下方设有第二过滤组件10,所述新风进口101处设有第二电动阀7;所述第一离心风机4、第二离心风机5、第一电动阀6和第二电动阀7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控制器收到外循环开启指令后,关闭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和第二离心风机5分别向室内和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外循环运行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并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控制器收到内循环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关闭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使污风出口104的气流流速不超过0.2m/s,全热交换器进入内循环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并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出风区107,通过第二过滤组件10过滤后,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
控制器收到混风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以低于第一离心风机4的转速运行向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混风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一部分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出风区107,通过第二过滤组件10过滤,并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的室外新风混合后,从新风出口103流向室内;另一部分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图15,所述新风进风区105和新风出风区107之间设有旁通阀门12,所述旁通阀门12处于打开状态时,新风进口101和新风出口103直接相连通。在不需要进行能量交换时,室外的新风可以不经过热交换芯2直接从旁通阀门12处进入室内。
本发明中,当用户感觉室外天气良好,而室内空气质量不佳时,可以选择外循环模式;当用户感觉室内空气质量良好的时候或者当用户感觉室外天气状况不好时(例如:空气湿度过大,雾霾严重,沙尘暴天气等等),可以选择内循环模式;当用户感觉室内空气质量一般般,不是特别差时,可以选择混风模式,避免造成能量的浪费。
第一离心风机4和第二离心风机5在各模式下的转速由厂家设定。具体转速值可以按照如下方法确定:1)内循环模式离心风机转速的确定;第一离心风机4的转速根据自身功率设定(如2000转/分钟);第一离心风机4转速确定后,在污风出口104设置空气流速传感器,开启第一离心风机4,调节第二离心风机5的转速,使污风出口104的空气流速达到要求范围内,此时第二离心风机5的转速即可确定为内循环模式下的转速值。2)混风模式离心风机转速的确定;第一离心风机4的转速根据自身功率设定;第一离心风机4转速确定后,在新风进口101和新风出口103分别设置风速传感器,将风速换算成空气流量,调节第二离心风机5的转速,使新风进口101的空气流量和新风出口103的空气流量比值达到设计值,此时第二离心风机5的转速即可为混风模式下的转速值。
上述对本申请中涉及的发明的一般性描述和对其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不应理解为是对该发明技术方案构成的限制。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的公开,可以在不违背所涉及的发明构成要素的前提下,对上述一般性描述或/和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实施例)中的公开技术特征进行增加、减少或组合,形成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的其它的技术方案。

Claims (6)

1.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该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新风进口(101)、污风进口(102)、新风出口(103)和污风出口(10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热交换芯(2);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热交换芯(2)的区域为热交换区,其余区域通过一组隔板隔成新风进风区(105)、污风进风区(106)、新风出风区(107)及污风出风区(108);所述新风进风区(105)与新风进口(101)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区(106)与污风进口(102)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区(107)与新风出口(103)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区(108)与污风出口(104)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105)内,在新风进口(101)和热交换芯(2)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组件(3);所述新风出风区(107)内设有与新风出口(103)相对应的第一离心风机(4),所述污风出风区(108)内设有与污风出口(104)相对应的第二离心风机(5);所述新风进风区(105)与污风进风区(106)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6),所述第一电动阀(6)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新风进口(101)和所述污风进口(102)直接相连通;所述新风进口(101)处设有第二电动阀(7);所述第一离心风机(4)、第二离心风机(5)、第一电动阀(6)和第二电动阀(7)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控制器收到外循环开启指令后,关闭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和第二离心风机(5)分别向室内和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外循环运行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并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控制器收到内循环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关闭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使污风出口(104)的气流流速不超过0.2m/s,全热交换器进入内循环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并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并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
控制器收到混风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以低于第一离心风机(4)的转速运行向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混风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一部分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进风区(105)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的室外新风混合后,通过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最后从新风出口(103)流向室内;另一部分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阀(6)包括固定座(61)和转动挡板(62);所述转动挡板(62)与所述固定座(61)通过回转副联接可相对固定座(61)转动,所述转动挡板(62)的转轴与电机A(63)相连可由电机A(63)驱动作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动阀(7)包括管道接头(71),所述管道接头(71)的内部安装有相适配的阀片(72),所述阀片(72)与安装于管道接头(71)上的电机B(73)相连可由电机B(73)驱动作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芯(2)呈六棱柱形,且内部通道呈S型;所述热交换芯(2)通过与V型滑道(8)的插接配合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
5.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该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新风进口(101)、新风出口(103)和污风出口(10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热交换芯(2);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热交换芯(2)的区域为热交换区,其余区域通过一组隔板隔成新风进风区(105)、污风进风区(106)、新风出风区(107)及污风出风区(108);所述新风进风区(105)与新风进口(101)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区(106)与污风进口(102)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区(107)与新风出口(103)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区(108)与污风出口(104)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105)内,在新风进口(101)和热交换芯(2)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组件(3);所述新风出风区(107)内设有与新风出口(103)相对应的第一离心风机(4),所述污风出风区(108)内设有与污风出口(104)相对应的第二离心风机(5);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污风回风箱(9),所述污风回风箱(9)上设有至少一处污风回风口(901);所述污风进风区(105)与污风回风口(901)相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105)与污风出风区(107)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6),所述第一电动阀(6)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新风进口(101)和所述污风出口(103)直接相连通;所述新风进口(101)处设有第二电动阀(7);所述第一离心风机(4)、第二离心风机(5)、第一电动阀(6)和第二电动阀(7)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控制器收到外循环开启指令后,关闭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和第二离心风机(5)分别向室内和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外循环运行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并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室内污风从污风回风口(901)进入污风进风区(106),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控制器收到内循环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关闭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使污风出口(104)的气流流速不超过0.2m/s,全热交换器进入内循环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回风口(901)进入污风进风区(106),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并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
控制器收到混风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以低于第一离心风机(4)的转速运行向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混风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回风口(901)进入污风进风区(106),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一部分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进风区(105)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的室外新风混合后,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最后从新风出口(103)流向室内;另一部分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6.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该方法运行的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新风进口(101)、新风出口(103)和污风出口(10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热交换芯(2);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热交换芯(2)的区域为热交换区,其余区域通过一组隔板隔成新风进风区(105)、污风进风区(106)、新风出风区(107)及污风出风区(108);所述新风进风区(105)与新风进口(101)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区(106)与污风进口(102)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区(107)与新风出口(103)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区(108)与污风出口(104)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105)内,在新风进口(101)和热交换芯(2)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组件(3);所述新风出风区(107)内设有与新风出口(103)相对应的第一离心风机(4),所述污风出风区(108)内设有与污风出口(104)相对应的第二离心风机(5);所述污风进风区(106)与新风出风区(107)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6),所述第一电动阀(6)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污风进口(102)和新风出口(103)直接相连通;所述第一电动阀(6)的下方设有第二过滤组件(10),所述新风进口(101)处设有第二电动阀(7);所述第一离心风机(4)、第二离心风机(5)、第一电动阀(6)和第二电动阀(7)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控制器收到外循环开启指令后,关闭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和第二离心风机(5)分别向室内和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外循环运行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并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控制器收到内循环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关闭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使污风出口(104)的气流流速不超过0.2m/s,全热交换器进入内循环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并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出风区(107),通过第二过滤组件(10)过滤后,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
控制器收到混风开启指令后,打开第一电动阀(6),打开第二电动阀(7),并启动第一离心风机(4)向室内送风,启动第二离心风机(5)以低于第一离心风机(4)的转速运行向室外送风,全热交换器进入混风运行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102)进入污风进风区(106),一部分从第一电动阀(6)处进入新风出风区(107),通过第二过滤组件(10)过滤,并与从新风进口(101)进入新风进风区(105),通过第一过滤组件(3)过滤后,经热交换芯(2)内的新风流道进入新风出风区(107)的室外新风混合后,从新风出口(103)进入室内;另一部分经热交换芯(2)内的污风流道进入污风出风区(108),并从污风出口(104)排出室外。
CN202010415693.6A 2020-05-16 2020-05-16 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16782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15693.6A CN111678235A (zh) 2020-05-16 2020-05-16 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15693.6A CN111678235A (zh) 2020-05-16 2020-05-16 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8235A true CN111678235A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51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15693.6A Pending CN111678235A (zh) 2020-05-16 2020-05-16 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7823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108406U (zh) * 2017-12-30 2018-11-16 北京福兆朗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外循环切换和部分混风全热交换器
KR101931723B1 (ko) * 2017-08-16 2019-03-13 오충록 필터장치를 이용한 컨버전스 전열교환기
CN109737549A (zh) * 2018-12-19 2019-05-10 广州西奥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式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9431609U (zh) * 2019-01-11 2019-09-24 佛山市顺德区意艾蒲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进行内循环的全热交换器
CN111023533A (zh) * 2019-12-17 2020-04-17 福建瑞博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直流旁通净化型全热交换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31723B1 (ko) * 2017-08-16 2019-03-13 오충록 필터장치를 이용한 컨버전스 전열교환기
CN208108406U (zh) * 2017-12-30 2018-11-16 北京福兆朗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外循环切换和部分混风全热交换器
CN109737549A (zh) * 2018-12-19 2019-05-10 广州西奥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式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9431609U (zh) * 2019-01-11 2019-09-24 佛山市顺德区意艾蒲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进行内循环的全热交换器
CN111023533A (zh) * 2019-12-17 2020-04-17 福建瑞博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直流旁通净化型全热交换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4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EP4105572A1 (en) Total heat ventilation machine
CN109764407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212777756U (zh) 带旁通结构的全热交换器
CN217540888U (zh) 空调室内机及新风空调
CN212719997U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热回收式风管机系统
CN205980056U (zh) 一种新风机和空气净化机一体机
EP4105567A1 (en) Full-heat ventilation fan having double-layer air duct
CN212362330U (zh) 顶回风型全热交换器
CN211551852U (zh) 一种转轮式新风除湿一体机
CN218269456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1678235A (zh) 全热交换器的运行控制方法
CN107327909A (zh) 一种新风、净化一体机
CN114151860B (zh) 一种新风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2362329U (zh) 柜式全热交换器
CN112413774A (zh) 单风机实现进风、排风和内循环转换的新风机
CN212777757U (zh) 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
CN207702584U (zh) 一种功能模块化设计的室内空气调节机及室内空气调节系统
CN108954642A (zh) 气流循环装置及空调
CN212378191U (zh) 一种全热新风除湿净化一体机
CN209147342U (zh) 气流循环装置及空调
CN207162842U (zh) 一种节能型新风交流空气净化装置
CN206890740U (zh) 新风机
CN112229007A (zh) 新风机
CN113418264A (zh) 一种具有内循环空气净化功能的新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