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6645A - 蓄电装置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6645A
CN111656645A CN201980009997.8A CN201980009997A CN111656645A CN 111656645 A CN111656645 A CN 111656645A CN 201980009997 A CN201980009997 A CN 201980009997A CN 111656645 A CN111656645 A CN 111656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switch
circuit
storage device
inpu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999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56645B (zh
Inventor
塚本裕明
三谷庸介
久藤贵弘
小田岛义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56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6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56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6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4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capaci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5/00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nergy stored within a vehicle to a power network, i.e. vehicle-to-grid [V2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 B60R16/03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al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8Electronic means for switching from one power supply to another power supply, e.g. to avoid parallel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6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ICE-powered road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8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蓄电装置,具备:输入端子,与电源电连接;输出端子,与负载电连接;以及第1电路以及第2电路,在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之间并联电连接,第1电路包含蓄电部、和使蓄电部的放电电流朝向所述输出端子流动的放电路径,所述第2电路包含:对朝向输入端子流动的蓄电部的所述放电电流进行阻止的阻止路径。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地涉及蓄电装置以及具备其的车辆,更详细地,涉及在电源和负载之间电连接的蓄电装置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在电源(主电源)和负载之间连接的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具备:用于对负载供给电力的蓄电部、第1开关(蓄电部侧FET以及负载侧FET)、以及第2开关(主电源侧旁路FET以及负载侧旁路FET)。第1开关被连接于蓄电部和负载之间,第2开关被连接于电源和负载之间。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蓄电装置中,首先将第2开关接通来向负载供给电源的电力。之后,如果电源的电压低于用于驱动负载的最低电压,则蓄电装置在将第2开关断开的同时将第1开关接通。由此,蓄电部的电力被供给到负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28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中,与用于将电源的电力供给到负载的第2开关断开同时地,用于将蓄电部的电力供给到负载的第1开关接通。因此,由于作为第1开关以及第2开关使用的元件(部件)的个体差等,有可能产生第1开关以及第2开关这二者成为接通状态的期间,蓄电部的电力经过第1开关以及第2开关而向电源反向流动。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蓄电部的电力向电源反向流动这一情况的蓄电装置、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本公开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具备输入端子、输出端子、第1电路以及第2电路。所述输入端子与电源电连接。所述输出端子与负载电连接。所述第1电路以及所述第2电路在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并联电连接。所述第1电路包含蓄电部和放电路径。所述放电路径是使所述蓄电部的放电电流朝向所述输出端子流动的路径。所述第2电路包含阻止路径。所述阻止路径对朝向所述输入端子而流动的所述蓄电部的所述放电电流进行阻止。
本公开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具备所述蓄电装置、和搭载所述蓄电装置的车辆主体。
本公开具有能够减少蓄电部的电力向电源反向流动的这种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具备该蓄电装置的车辆的概略图。
图3的A是表示在该蓄电装置中的第1开关为接通状态时的动作的说明图;图3的B是表示在该蓄电装置中的第2开关为接通状态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该蓄电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5的A是表示该蓄电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图5的B是表示该蓄电装置的延迟电路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8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图8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1)概要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如图1所示那样,具备输入端子11、输出端子12、第1电路21以及第2电路22。输入端子11与电源101电连接。输出端子12与负载102电连接。第1电路21以及第2电路22在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并联电连接。第1电路21包含蓄电部3、和放电路径210(参照图3的A)。放电路径210是使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参照图3的A)朝向输出端子12流动的路径。第2电路22包含阻止路径220(参照图3的A)。阻止路径220对朝向输入端子11流动的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进行阻止。
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是用于将从电源101输入到输入端子11的电能直接地从输出端子12向负载102供给,或者,在蓄电部3中暂时蓄积并从输出端子12向负载102供给的装置(器件)。如果该蓄电装置10被电连接于电源101和负载102之间,则能够通过第2电路22来控制从电源101向负载102的电力供给。此外,例如,即使产生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输入的电能的显著下降发生的电源故障等,在蓄电装置10中也能够通过第1电路21进行从蓄电部3向负载102的电力供给。在本公开中,所谓的“电源故障”,不仅是指从电源101输入到输入端子11的电能完全消失的状态,还指从电源101输入到输入端子11的电能下降到对负载102的动作造成阻碍的程度的状态的全部。例如,在电源101本身发生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电源101和输入端子11之间的布线发生断线或者短路等的情况下等,可能会产生电源故障。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路21包含使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朝向输出端子12流动的放电路径210,由此,即使在电源故障等的发生时,也能够通过从蓄电部3输出的电力,来供应向负载102的电力供给。并且,第2电路22包含对朝向输入端子11流动的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进行阻止的阻止路径220,由此,即使在蓄电部3的放电时,也能够抑制从蓄电部3输出的电力被供给到电源10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能够降低蓄电部3的电力向电源101反向流动这一情况。
这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作为一例,是车辆用的蓄电装置,与车辆主体91(参照图2)一起构成车辆9(参照图2)。换言之,车辆9具备蓄电装置10和车辆主体91。车辆主体91搭载有蓄电装置10。此外,车辆主体91还搭载有电源101以及负载10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车辆9是以搭乘人的状态在路面上行驶的汽车。车辆9还可以是电动汽车、汽油发动机汽车、柴油发动机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等的任意一者。此外,车辆9还可以是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9具备用于利用与蓄电装置10不同的路径来将电源101和负载102电连接的主电路92(参照图1)。也就是说,主电路92被电连接于电源101和负载102之间,即使不存在蓄电装置10,也能够经过主电路92来进行从电源101向负载102的电力供给。因此,与经过主电路92的路径独立地,蓄电装置10形成了用于向负载102的电力供给的路径,实现了对负载102的电力供给的冗余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输入的电能的显著下降发生的电源101的故障时等,第1电路21形成用于对负载102供给后备用的电力的“后备路径”。另一方面,第2电路22作为从电源101向负载102的电力供给用的路径,形成绕过主电路92(以及第1电路21)的“旁路路径”。
(2)详情
以下,参照图1至图5的B,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以及具备其的车辆9。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假定为,电源101是被搭载于车辆主体91,并输出直流电压的蓄电池(车载蓄电池)。这种电源101例如能够通过将从车辆主体91的外部输入的电力、或者在车辆主体91的行驶中由发电机发生的电力或通过电动机而发生的再生电力等供给到电源101,从而能够进行充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假定为,负载102是被搭载于车辆主体91,并被施加直流电压来动作的制动器系统。在本公开中,所谓“制动器系统”是指在车辆主体91的制动中使用的系统,例如,包含液压泵、马达、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液压助力器以及制动执行器等。
(2.1)基本结构
蓄电装置10如上述那样,具备输入端子11、输出端子12、第1电路21、和第2电路22。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蓄电装置10的多个结构要素全部被收纳于一个壳体100(参照图2)内。壳体100如图2所示那样,被固定于车辆主体91。在车辆主体91,与蓄电装置10一起,搭载有电源101以及负载102。电源101和负载102之间通过主电路92而电连接。蓄电装置10利用与主电路92独立的路径,将电源101和负载102连接。
如图1所示那样,输入端子11与电源101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101是输出直流电压的直流电源,电源101的正极与输入端子11电连接。另一方面,输出端子12与负载102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负载102是被施加直流电压来动作的直流负载,负载102的正极与输出端子12电连接。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被电连接于电源101的正极和负载102的正极之间。
第1电路21以及第2电路22在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并联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101和负载102之间通过主电路92来电连接,因此,如图1所示那样,在电源101和负载102之间,第1电路21、第2电路22以及主电路92这三个电路处于并联电连接。
第1电路21如上述那样,包含蓄电部3和放电路径210(参照图3的A)。此外,第1电路21如图1所示那样,进一步包含充电电路6。放电路径210是如图3的A所示那样,使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朝向输出端子12流动的路径。在本公开中,所谓“放电电流”是指当蓄电部3将在蓄电部3中蓄积的电能放出、即蓄电部3进行放电时,从蓄电部3输出的电流。充电电路6是使充电电流Ic1从输入端子11朝向蓄电部3(参照图3的B)流动的电路。在本公开中,所谓“充电电流”是指当在蓄电部3中蓄积电能、即对蓄电部3进行充电时,向蓄电部3输入的电流。简言之,充电电路6是通过使充电电流Ic1向蓄电部3流动,来对蓄电部3进行充电的电路。
这里,第1电路21具有第1开关SW1。第1开关SW1被插入于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在接通状态下形成放电路径210。即,第1电路21具有蓄电部3、第1开关SW1以及充电电路6。充电电路6以及第1开关SW1在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被串联电连接。蓄电部3被电连接于充电电路6以及第1开关SW1的连接点与基准电位点(接地)之间。由此,如果第1开关SW1是接通状态,则如图3的A所示那样,蓄电部3和输出端子12之间导通,并形成放电路径210,因此,能够使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朝向输出端子12流动。另一方面,如果第1开关SW1是断开状态,则如图3的B所示那样,蓄电部3和输出端子12之间成为非导通,放电路径210被切断,因此,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并不流向输出端子12。
具体地,第1开关SW1通过串联电连接的一对第1开关元件Q11、Q12而构成。第1开关元件Q11、Q12的各自作为一例是由增强型的n沟道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构成的半导体元件。该情况下,一对第1开关元件Q11、Q12在蓄电部3和输出端子12之间被所谓的反串联连接。也就是说,一对第1开关元件Q11、Q12的源极彼此相互连接,第1开关元件Q11的漏极与蓄电部3连接,第1开关元件Q12的漏极与输出端子12连接。这样,在第1开关SW1通过一对第1开关元件Q11、Q12构成的情况下,如果第1开关元件Q11、Q12这二者是导通状态,则第1开关SW1成为接通状态。另一方面,如果第1开关元件Q11、Q12的至少一者是非导通状态,则第1开关SW1成为断开状态。
此外,第1开关SW1通过如上述那样串联电连接的一对第1开关元件Q11、Q12构成,由此,也能够进行一对第1开关元件Q11、Q12的各自的开路故障以及短路故障的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蓄电部3是与锂离子电池(LIB:Lithium IonBattery)等相比,具有高的输出密度的电化学器件(蓄电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部3是电容器,并且是多个电池单元串联电连接而构成的。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部3是与双电层电容器(EDLC: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等电化学器件相比,具有高的能量密度的电化学器件。作为蓄电部3来使用的电化学器件的概要如以下所示。
该电化学器件具备正极构件、负极构件、和非水电解液。正极构件具有:正极集电体、和包含担载于正极集电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材料层。正极材料层作为对阴离子(掺杂剂)进行掺杂以及去掺杂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导电性高分子。负极构件具有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材料层。负极活性物质作为一例,是进行伴随着锂离子的吸藏以及释放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具体地,是碳材料、金属化合物、合金或者陶瓷材料等。非水电解液作为一例,具有锂离子传导性。这种非水电解液包含锂盐、和使锂盐溶解的非水溶液。
充电电路6如图1所示那样,具有二极管D1、开关元件Q1以及电阻R1。二极管D1、开关元件Q1以及电阻R1在输入端子11和蓄电部3之间串联电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输入端子11电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开关元件Q1电连接。开关元件Q1例如是由增强型的n沟道MOSFET构成的半导体元件。电阻R1中的与开关元件Q1相反侧的一端与蓄电部3的正极电连接。由此,如果开关元件Q1是接通状态,则从输入端子11朝向蓄电部3流过充电电流Ic1,能够对蓄电部3进行充电。
充电电路6在后述的“稳态时”,通过将开关元件Q1适当接通,来执行蓄电部3的充电。充电电路6适当执行蓄电部3的充电,以使得将蓄电部3的相对剩余容量(RSOC:RelativeState Of Charge,相对荷电状态)维持在给定值。其中,充电电路6至少在第1开关SW1处于接通状态的期间,并不进行蓄电部3的充电。
第2电路22如上述那样,包含阻止路径220(参照图3的A)。阻止路径220如图3的A所示那样,对朝向输入端子11流动的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进行阻止。在图3的A中,通过利用虚线来表示放电电流Id1,并且附加“×”标记,来概念性地表示阻止路径220对放电电流Id1进行阻止的情况。即,第2电路22通过包含阻止路径220,降低了在蓄电部3的放电时从蓄电部3输出的电力经过第2电路22向电源101反向流动这一情况。
这里,第2电路22具有第2开关SW2。第2开关SW2被插入于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在断开状态下形成阻止路径220。此外,第2开关SW2在接通状态下,形成从输入端子11向输出端子12流过电流的电流路径221(参照图3的B)。换言之,第2电路22包含阻止路径220以及电流路径221,并被构成为能够通过第2开关SW2对这两个路径进行切换。第2开关SW2的一端与输入端子11连接,第2开关SW2的另一端与输出端子12连接。由此,如果第2开关SW2是接通状态,则如图3的B所示那样,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导通,形成电流路径221,因此,能够从输入端子11向输出端子12流过电流(旁路电流I1)。此时,电源101和负载102之间导通,经过第2电路22而从电源101向负载102流过电流。另一方面,如果第2开关SW2是断开状态,则如图3的A所示那样,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成为非导通,电流路径221被切断,形成阻止路径220,因此,在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不流过电流。此时,阻止路径220将从输入端子11朝向输出端子12的旁路电流I1、以及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这二者切断。
具体地,第2开关SW2通过串联电连接的一对第2开关元件Q21、Q22而构成。第2开关元件Q21、Q22的各自作为一例是由增强型的n沟道MOSFET构成的半导体元件。该情况下,一对第2开关元件Q21、Q22在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被所谓的反串联连接。也就是说,一对第2开关元件Q21、Q22的源极彼此相互连接,第2开关元件Q21的漏极与输入端子11连接,第2开关元件Q22的漏极与输出端子12连接。这样,在第2开关SW2通过一对第2开关元件Q21、Q22而构成的情况下,如果第2开关元件Q21、Q22这二者是导通状态,则第2开关SW2成为接通状态。另一方面,如果第2开关元件Q21、Q22的至少一者是非导通状态,则第2开关SW2成为断开状态。
此外,第2开关SW2通过如上述那样串联电连接的一对第2开关元件Q21、Q22构成,由此,也能够进行一对第2开关元件Q21、Q22的各自的开路故障以及短路故障的检测。
主电路92如图1所示那样,具有开关SW3。主电路92的开关SW3例如通过ECU来控制。开关SW3例如通过使用了半导体开关元件的半导体继电器(SSR:Solid-State Relay,固态继电器)、或者机械继电器的接点而构成。
这里,在主电路92和蓄电装置10中,所连接的负载102可以不同。即,还可以将主电路92电连接于电源101和第1负载之间,并将蓄电装置10电连接于电源101和第2负载之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对第1负载的电力供给的冗余化,优选被构成为,蓄电装置10的输出能够从第2负载切换成第1负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构成的蓄电装置10在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正常地供给电力的“稳态时”,将第1开关SW1维持成断开状态。因此,在稳态时,蓄电装置10仅针对第2开关SW2设为接通状态,尽管形成电流路径221而使从输入端子11向输出端子12的旁路电流11流过,然而并不进行蓄电部3的放电。
另一方面,例如,在发生电源故障等,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停止了的“异常时”,蓄电装置10将第1开关SW1接通而形成放电路径210。在本公开中,所谓“电力供给停止”,不仅是指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完全消失的状态,还指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供给的电力下降到对负载102的动作造成阻碍的程度的状态的全部。此外,在异常时,蓄电装置10将第2开关SW2维持为断开状态,形成阻止路径220来降低从蓄电部3输出的电力经过第2电路22而向电源101反向流动这一情况。
即,蓄电装置10在“稳态时”通过形成作为旁路路径的电流路径221,能够进行从电源101向负载102的电力供给。此外,蓄电装置10即使在发生了电源故障等的“异常时”,通过形成作为后备路径的放电路径210,也能够从蓄电部3向负载102供给后备用的电力,供应向负载102的电力供给。
这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如上述那样是第2电路22将第2开关SW2设为断开状态由此来形成阻止路径220的结构,因此,在第2开关SW2处于接通状态的期间,阻止路径220不发挥功能。
因此,在从“稳态时”向“异常时”的转移时,假如第1开关SW1的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切换、与第2开关SW2的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切换同时执行,则可能会发生故障。即,由于作为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来使用的元件(部件)的个体差等,导致在从“稳态时”向“异常时”转移时,可能会产生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这二者成为接通状态的期间。在该情况下,在形成阻止路径220之前,形成放电路径210,结果,蓄电部3的电力可能会经过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而向输入端子11(电源101)反向流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作为用于解决该问题的结构,采用了以下说明的结构。
即,蓄电装置10若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停止,则在第2开关SW2断开而形成阻止路径220之后,第1开关SW1接通而形成放电路径210。也就是说,蓄电装置10在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停止了的从“稳态时”向“异常时”的转移时,并不同时对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进行切换,而是对二者的切换定时赋予时间差。换言之,蓄电装置10如图4所示那样,至少在从“稳态时”向“异常时”的转移时,设定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这二者为断开状态的死区时间Td1。在图4中,将横轴设为时间轴,从上到下依次示出了对输入端子11施加的输入电压Vb、第2开关SW2的接通/断开状态、第1开关SW1的接通/断开状态。
在图4中,在时间点t1以前的“稳态时”,第2开关SW2是接通状态,第1开关SW1是断开状态。若在时间点t1“电源故障”发生而输入电压Vb下降,则在其之后的时间点t2,首先第2开关SW2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进而,在其之后的时间点t3,第1开关SW1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由此,从时间点t2到时间点t3的期间成为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这二者为断开状态的死区时间Td1。
由此,能够减少在形成阻止路径220之前形成放电路径210这一情况,结果,能够减少蓄电部3的电力经过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向输入端子11(电源101)反向流动这一情况。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如图4所示那样,在从“异常时”向“稳态时”的转移时,也设定了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这二者为断开状态的死区时间Td2。在图4中,若在时间点t4发生“电源恢复”而输入电压Vb升高,则在之后的时间点t5,首先第1开关SW1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进而在之后的时间点t6,第2开关SW2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由此,从时间点t5到时间点t6的期间成为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这二者为断开状态的死区时间Td2。
这里,从“稳态时”向“异常时”转移时的死区时间Td1、与从“异常时”向“稳态时”转移时的死区时间Td2的时间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2)具体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5的A以及图5的B,来说明用于如上述那样对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的切换定时赋予时间差的具体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除了输入端子11、输出端子12、第1电路21以及第2电路22之外,如图5的A所示那样,进一步具备延迟电路4、电压监视部51、比较器52以及两个驱动器53、54。
电压监视部51监视对输入端子11施加的输入电压Vb的大小。例如,在发生电源故障等,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停止了的“异常时”,被电压监视部51监视的输入电压Vb显著下降。其中,也存在即使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停止,输入电压Vb也不会立即变为零的情况。
比较器52将被电压监视部51监视的输入电压Vb的大小与参照电压Vref1的大小进行比较。如果输入电压Vb是参照电压Vref1以上,则比较器52输出信号电平为低电平的信号。另一方面,如果输入电压Vb低于参照电压Vref1,则比较器52输出信号电平为高电平的信号。
比较器52的输出端经由驱动器53而与第2开关SW2电连接,并且经由延迟电路4以及驱动器54而与第1开关SW1电连接。
驱动器53与第2开关SW2的控制端子(第2开关元件Q21、Q22的栅极)电连接,对第2开关SW2进行驱动。驱动器53在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为高电平时,将第2开关SW2设为断开状态,并在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为低电平时,将第2开关SW2设为接通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从比较器52输入高电平的信号,则驱动器53将第2开关SW2(第2开关元件Q21、Q22)设为断开状态。将对驱动器53输入的高电平的信号、也就是用于将第2开关SW2断开的信号,也称为“第2断开信号Sig2”。
驱动器54与第1开关SW1的控制端子(第1开关元件Q11、Q12的栅极)电连接,对第1开关SW1进行驱动。驱动器54在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为高电平时,将第1开关SW1设为断开状态,并在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为低电平时,将第1开关SW1设为接通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从延迟电路4输入低电平的信号,则驱动器54将第1开关SW1(第1开关元件Q11、Q12)设为接通状态。将对驱动器54输入的低电平的信号、也就是用于将第1开关SW1接通的信号,也称为“第1接通信号Sig1”。
延迟电路4具有时间常数。延迟电路4在电力供给停止了的情况下,使将第1开关SW1接通的第1接通信号Sig1,相对于将第2开关SW2断开的第2断开信号Sig2,延迟与时间常数对应的延迟时间。延迟电路4使对输入端41输入的信号以延迟时间进行延迟并从输出端42输出。延迟电路4的输入端41与比较器52的输出端电连接。延迟电路4的输出端42与驱动器54电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延迟电路4具有:将对输入端41输入的信号的高电平和低电平反转来从输出端42输出的、作为反相器的功能。
由此,若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停止且输入电压Vb低于参照电压Vref1,则从比较器52输出的高电平的信号通过延迟电路4以延迟时间进行延迟,作为低电平的信号被输入至驱动器54。因此,对驱动器54输入的低电平的信号(第1接通信号Sig1)相对于对驱动器53输入的高电平的信号(第2断开信号Sig2)以延迟时间而延迟。
更详细地,延迟电路4如图5的B所示那样,具有电阻R2、电容器C1以及比较器43。也就是说,延迟电路4是具有通过电阻R2以及电容器C1的电路常数而决定的时间常数的RC延迟电路。延迟电路4的输入端41经由电阻R2而与比较器43电连接。电容器C1被电连接于电阻R2以及比较器43的连接点与基准电位(接地)之间。
比较器43将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的大小与参照电压Vref2的大小进行比较。如果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是参照电压Vref2以上,则比较器43输出信号电平为低电平的信号。另一方面,如果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低于参照电压Vref2,则比较器43输出信号电平为高电平的信号。比较器43的输出端是延迟电路4的输出端42。
由此,如果从比较器52输入高电平的信号,则延迟电路4在延迟时间经过之后,基于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为参照电压Vref2以上,而输出低电平的信号。
如上述那样,延迟电路4使第1接通信号Sig1相对于第2断开信号Sig2延迟与时间常数对应的延迟时间,由此,对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的切换定时赋予了与延迟时间相当的时间差。简言之,在从“稳态时”向“异常时”的转移时,设定了与延迟时间对应的死区时间Td1。此外,在从“异常时”向“稳态时”的转移时,还设定了与延迟时间对应的死区时间Td2。
特别地,在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那样,一体地具备第1电路21以及第2电路22的情况下,根据上述那样的延迟电路4,能够仅利用蓄电装置10的硬件结构,使第1电路21和第2电路22连动。也就是说,蓄电装置10例如能够不存在ECU等地对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的切换定时赋予时间差。
(3)变形例
实施方式1只不过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方式1如果能够实现本公开的目的,则能够根据设计等来进行各种变更。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来应用。
(3.1)第1变形例
关于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A,电力供给停止了的判断条件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不同。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赋予共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在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A中,以负载102(参照图1)包含在电力供给的停止时消耗电流被限制的限制负载作为前提。并且,蓄电装置10A在电力供给停止了的判断条件中,包含限制负载的消耗电流被限制这一情况。也就是说,蓄电装置10A在电力供给停止了的判断条件中,不仅包含被电压监视部51监视的输入电压Vb下降且输入电压Vb低于参照电压Vref1,还包含限制负载的消耗电流被限制。
作为一例,在负载102是制动器系统的情况下,有时负载102具有:在电源故障等发生了的异常时,对制动器系统的消耗电流进行限制的功能。即,在制动器系统中,如果在异常时没有任何限制而以最大电流进行动作,则后备用的电力(在蓄电部3中蓄积的电能)瞬间耗尽,可能无法确保给定的后备时间。因此,在这种制动器系统中,当异常时,例如通过由ECU将液压泵的消耗电流限制得比稳态时小,来确保给定的后备时间。该情况下,液压泵相当于限制负载,在异常时启动限制负载的消耗电流被限制的“电流限制”的功能。ECU作为一例,基于输入电压Vb低于阈值来启动“电流限制”的功能,对限制负载(液压泵)的消耗电流进行限制。该情况下,阈值优选是大于参照电压Vref1的值。
因此,蓄电装置10A在负载102中包含这样的限制负载的情况下,在“电流限制”的功能启动之后,形成放电路径210。为此,蓄电装置10A在电力供给停止了的判断条件中,包含限制负载的消耗电流被限制。即,蓄电装置10A并不仅凭输入电压Vb低于参照电压Vref1来判断为电力供给停止了,而是在输入电压Vb低于参照电压Vref1并且限制负载的消耗电流被限制的情况下,判断为电力供给停止了。
具体地,蓄电装置10A如图6所示那样,除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的结构之外,进一步具备逻辑电路55以及触发取得部56。
逻辑电路55被插入比较器52的输出端与驱动器53以及延迟电路4之间。逻辑电路55是逻辑与电路(AND电路),仅在对两个输入端输入的信号均为高电平的情况下,输出高电平的信号。逻辑电路55的两个输入端的一个与比较器52的输出端连接,另一个与触发取得部56连接。也就是说,仅在比较器52输出高电平的信号并且触发取得部56输出高电平的信号的情况下,从逻辑电路55输出高电平的信号。
触发取得部56从蓄电装置10A的外部取得触发信号。例如,如上述那样,在ECU启动“电流限制”的功能来对限制负载(液压泵)的消耗电流进行限制的情况下,ECU基于启动了“电流限制”的功能,来发生触发信号。触发取得部56若取得(接收)触发信号,则输出高电平的信号。
通过上述结构,蓄电装置10A在输入电压Vb低于参照电压Vref1并且限制负载的消耗电流被限制的情况下,判断为电力供给停止了,并使第1开关SW1为接通状态来形成放电路径210。
(3.2)第2变形例
关于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B,如图7所示那样,第2电路22进一步包含切断部57,在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不同。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赋予共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切断部57在电流路径221中流过异常电流时,将电流路径221切断。在本公开中,所谓“异常电流”是指与负载102的额定电流值相比成为异常的值的电流,包含过电流以及短路电流等。这里,电流路径221(参照图3的B)是从输入端子11向输出端子12流过电流的路径,当第2开关SW2为接通状态时,通过第2开关SW2来形成。
因此,切断部57例如对构成第2开关SW2的一对第2开关元件Q21、Q22中的一个中流过的电流进行监视,在该电流超过判定阈值的情况下,将一对第2开关元件Q21、Q22中的至少一个断开。判定阈值至少是比负载102的额定电流值大的值。切断部57例如通过模拟电路来实现。
这里,在各第2开关元件Q21、Q22中流过的电流的大小能够通过在各第2开关元件Q21、Q22的两端间发生的电压降来检测。也就是说,第2开关元件Q21、Q22各自具有接通电阻,因此,根据在第2开关元件Q21、Q22各自中流过的电流的大小,电压降发生。切断部57作为一例,若在第2开关元件Q21的两端间发生的电压降超过阈值,则强制地将第2开关元件Q22断开。由此,例如,即使未在蓄电装置10B的外部设置熔丝等电流切断元件,也能够减少在负载102中流过异常电流。
(3.3)第3变形例
关于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C,如图8的A所示那样,第2电路22替代第2开关SW2(参照图1)而具有二极管D2,在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不同。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赋予共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二极管D2以对从输出端子12向输入端子11流动的电流进行阻止的朝向,被插入到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也就是说,二极管D2的阳极与输入端子11电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与输出端子12电连接。在该情况下,如果输入端子11的电位高于输出端子12的电位,并且输入端子11与输出端子12的电位差为二极管D2的正向电压以上,则二极管D2接通。由此,从输入端子11朝向输出端子12的旁路电流I1经过二极管D2来流动。换言之,二极管D2形成从输入端子11向输出端子12流过电流的电流路径221(参照图3的B),并且形成对朝向输入端子11流动的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进行阻止的阻止路径220。
这样,在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C中,第1电路21具有:被插入到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并在接通状态下形成放电路径210的第1开关SW1。另一方面,第2电路22具有:以对从输出端子12朝向输入端子11流动的电流进行阻止的朝向,被插入到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并形成阻止路径220的二极管D2。在该结构中,不需要用于对二极管D2进行控制的结构。
此外,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C还可以仅替代构成第2开关SW2的一对第2开关元件Q21、Q22(参照图1)中的、漏极与输出端子12连接的第2开关元件Q22,而具有二极管D2。即,第2开关SW2还可以通过第2开关元件Q21和二极管D2的串联电路来构成。在该情况下,第2开关元件Q21的寄生二极管和二极管D2成为反串联的关系。
(3.4)第4变形例
关于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D,如图8的B所示那样,第1电路21替代第1开关SW1(参照图1)而具有二极管D3,在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不同。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赋予共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二极管D3以对从输出端子12向蓄电部3流动的电流进行阻止的朝向,被插入到蓄电部3(的正极)和输出端子12之间。也就是说,二极管D3的阳极与蓄电部3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与输出端子12电连接。在该情况下,如果蓄电部3的正极的电位高于输出端子12的电位,并且蓄电部3的正极与输出端子12的电位差为二极管D3的正向电压以上,则二极管D3接通。由此,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经过二极管D3来流向输出端子12。换言之,二极管D3形成对从输出端子12朝向蓄电部3流动的电流进行阻止,并且使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朝向输出端子12流动的放电路径210。
此外,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D还可以仅替代构成第1开关SW1的一对第1开关元件Q11、Q12(参照图1)中的、漏极与输出端子12连接的第1开关元件Q12,而具有二极管D3。即,第1开关SW1还可以通过第1开关元件Q11和二极管D3的串联电路来构成。在该情况下,第1开关元件Q11的寄生二极管和二极管D3成为反串联的关系。
此外,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D还可以与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C的结构组合。即,还可以是,第2电路22具有二极管D2,第1电路21具有二极管D3。
(3.5)其他变形例
以下,列举实施方式1的第1~第4变形例以外的变形例。
蓄电部3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的电化学器件,例如还可以是双电层电容器或者锂离子电容器等。此外,蓄电部3并不限于电容器,还可以是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或者锂电池等电池。此外,蓄电部3还可以由多个电池单元串联或者并联地连接而构成。
此外,蓄电装置10并不限于搭载于汽车(四轮车)以及摩托车,例如还可以搭载于电车、电动汽车、航空器、无人机、建筑机械或船舶等移动体。此外,负载102并不限于制动器系统,例如还可以是移动体(包含车辆9)的操舵系统或者电子系统等负载。
此外,蓄电装置10并不限于用于移动体,例如,还可以用于将来自太阳能电池或者蓄电池等分散电源的直流电力变换成交流电力,来向负载102(家电机器等设备机器、或者电力系统)输出的功率调节器等。
此外,蓄电装置10的多个结构要素被收纳于一个壳体100内并不是蓄电装置10所必须的结构,蓄电装置10的结构要素还可以分散于多个壳体来设置。例如,蓄电装置10还可以将延迟电路4和其他电路设置于不同的壳体。
此外,第1开关元件Q11、Q12以及第2开关元件Q21、Q22各自并不限于增强型的n沟道MOSFET,例如,还可以是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或者晶闸管等。此外,第1开关元件Q11、Q12以及第2开关元件Q21、Q22各自还可以是使用了GaN(氮化镓)等宽带隙的半导体材料的半导体开关元件。此外,第1开关元件Q11、Q12以及第2开关元件Q21、Q22各自并不限于半导体元件,例如还可以通过机械继电器的接点来构成。
(实施方式2)
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E,如图9所示那样,用于对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的切换定时赋予时间差的结构是控制电路7,在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不同。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赋予共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E替代延迟电路4(参照图5的A)而具备控制电路7。控制电路7输出将第1开关SW1接通的第1接通信号Sig1、以及将第2开关SW2断开的第2断开信号Sig2。这里,比较器52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7电连接。控制电路7将比较器52的输出成为高电平作为触发,输出第1接通信号Sig1以及第2断开信号Sig2。
控制电路7例如通过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以及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包含微控制器)而构成。即,处理器(CPU)通过执行在存储器中记录的适当程序,作为控制电路7发挥功能。
这里,第1开关SW1由一对第1开关元件Q11、Q12构成,以及第2开关SW2由一对第2开关元件Q21、Q22构成。因此,控制电路7经由驱动器53、54,向第1开关元件Q11、Q12以及第2开关元件Q21、Q22各个的栅极输出控制信号(包含第1接通信号Sig1以及第2断开信号Sig2)。
另外,控制电路7在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停止了的情况下,在第2断开信号Sig2的输出后,延迟了给定的延迟时间来输出第1接通信号Sig1。这里,例如通过控制电路7所具有的计时器功能等,对延迟时间进行计数。即,若比较器52的输出变为高电平,则控制电路7首先输出第2断开信号Sig2,在延迟时间的计数结束后,输出第1接通信号Sig1。
由此,如果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停止并且输入电压Vb低于参照电压Vref1,则从控制电路7基于延迟时间量的时间差,依次输出第2断开信号Sig2以及第1接通信号Sig1。因此,输入到驱动器54的低电平的信号(第1接通信号Sig1)相对于输入到驱动器53的高电平的信号(第2断开信号Sig2)以延迟时间而延迟。
如上述那样,通过控制电路7使第1接通信号Sig1相对于第2断开信号Sig2以给定的延迟时间而延迟,对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的切换定时赋予与延迟时间相当的时间差。简言之,在从“稳态时”向“异常时”的转移时,设定与延迟时间对应的死区时间Td1。并且,在从“异常时”向“稳态时”的转移时,还设定与延迟时间对应的死区时间Td2。
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结构能够与在实施方式1(包含变形例)中说明的结构适当组合来应用。
(实施方式3)
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F,如图10所示那样,用于对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的切换定时赋予时间差的结构是连动电路8,在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不同。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赋予共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F替代延迟电路4(参照图5的A)而具备连动电路8。连动电路8具有对第1开关SW1进行驱动的功能。此外,连动电路8在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停止了的情况下,对第2开关SW2断开了这一情况进行检测,并将第1开关SW1接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比较器52的输出端仅与驱动器53、54中的驱动器53连接。比较器52对驱动器53输出将第2开关SW2断开的第2断开信号Sig2。另一方面,不是比较器52的输出端,而是连动电路8与驱动器54连接。连动电路8与第2开关SW2连接,并对第2开关SW2断开了这一情况进行检测。连动电路8如果对第2开关SW2断开了这一情况进行检测,则对驱动器54输出将第1开关SW1接通的第1接通信号Sig1。
具体地,连动电路8具有中点电压监视部81和比较器82。
中点电压监视部81监视在构成第2开关SW2的一对第2开关元件Q21、Q22的连接点与基准电位(接地)之间施加的电压的大小。如果第2开关SW2是接通状态,则第2开关元件Q21、Q22的连接点成为与输入端子11大致相同电位,因此,被中点电压监视部81监视的电压是与输入电压Vb大致相同的值。另一方面,如果第2开关SW2是断开状态,则被中点电压监视部81监视的电压大致为零。
比较器82将被中点电压监视部81监视的电压的大小与参照电压Vref3的大小进行比较。如果被中点电压监视部81监视的电压低于参照电压Vref3,则比较器82输出信号电平为低电平的信号。另一方面,如果被中点电压监视部81监视的电压是参照电压Vref3以上,则比较器82输出信号电平为高电平的信号。
比较器82的输出端经由驱动器54而与第1开关SW1电连接。因此,如果第2开关SW2断开,被中点电压监视部81监视的电压低于参照电压Vref3,则从比较器82对驱动器54输入低电平的信号(第1接通信号Sig1)。由此,如果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停止并且输入电压Vb低于参照电压Vref1,则首先对驱动器53输入第2断开信号Sig2,第2开关SW2成为断开状态。然后,基于连动电路8检测到第2开关SW2为断开状态,从连动电路8向驱动器54输入第1接通信号Sig1,第1开关SW1成为接通状态。因此,输入到驱动器54的低电平的信号(第1接通信号Sig1)相对于输入到驱动器53的高电平的信号(第2断开信号Sig2),至少延迟与以由连动电路8产生的时间滞后相应的量。
如上述,连动电路8以第2开关SW2成为断开状态作为触发,使第1开关SW1为接通状态,由此,对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的切换定时赋予时间差。简言之,在从“稳态时”向“异常时”的转移时,设定了死区时间Td1。并且,在从“异常时”向“稳态时”的转移时,还设定了死区时间Td2。
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结构能够与在实施方式1(包含变形例)中说明的结构适当组合来应用。
(总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10A~10F)具备输入端子(11)、输出端子(12)、第1电路(21)以及第2电路(22)。输入端子(11)与电源(101)电连接。输出端子(12)与负载(102)电连接。第1电路(21)以及第2电路(22)在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并联电连接。第1电路(21)包含蓄电部(3)和放电路径(210)。放电路径(210)是使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朝向输出端子(12)流动的路径。第2电路(22)包含阻止路径(220)。阻止路径(220)对朝向输入端子(11)的流动的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进行阻止。
根据该方式,由于第1电路(21)包含使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朝向输出端子(12)流动的放电路径(210),因此,即使在电源故障等的发生时,也通过从蓄电部(3)输出的电力来供应向负载(102)的电力供给。并且,由于第2电路(22)包含对朝向输入端子(11)流动的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进行阻止的阻止路径(220),因此,即使在蓄电部(3)的放电时,也能够抑制从蓄电部(3)输出的电力被供给到电源(101)。因此,根据蓄电装置(10、10A~10F),能够减少蓄电部(3)的电力向电源(101)反向流动。
在第2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10A~10F)中,在第1方式中,第1电路(21)具有:第1开关(SW1),被插入于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在接通状态下形成放电路径(210)。第2电路(22)具有:第2开关(SW2),被插入于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在断开状态下形成阻止路径(220)。若从电源(101)向输入端子(11)的电力供给停止,则在第2开关(SW2)断开而形成阻止路径(220)之后,第1开关(SW1)接通来形成放电路径(210)。
根据该方式,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并不同时被切换,而对二者的切换定时赋予时间差。因此,例如,即使存在在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中使用的元件的个体差等,也能够减少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同时变为接通状态。
在第3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10A~10F)中,在第2方式中,蓄电装置进一步具备:延迟电路(4),具有时间常数。延迟电路(4)在电力供给停止了的情况下,使将第1开关(SW1)接通的第1接通信号(Sig1)相对于将第2开关(SW2)断开的第2断开信号(Sig2),延迟与时间常数对应的延迟时间。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仅设置延迟电路(4)的比较简单的结构,对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的切换定时赋予时间差。
在第4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10A~10F)中,在第2方式中,蓄电装置进一步具备:控制电路(7)。控制电路(7)输出将第1开关(SW1)接通的第1接通信号(Sig1)、以及将第2开关(SW2)断开的第2断开信号(Sig2)。控制电路(7)在电力供给停止了的情况下,在第2断开信号(Sig2)的输出后,延迟给定的延迟时间来输出第1接通信号(Sig1)。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仅设置控制电路(7)的比较简单的结构,对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的切换定时赋予时间差。
在第5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10A~10F)中,在第2方式中,蓄电装置进一步具备:对第1开关(SW1)进行驱动的连动电路(8)。连动电路(8)在电力供给停止了的情况下,对第2开关(SW2)断开进行检测,来将第1开关(SW1)接通。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仅设置连动电路(8)的比较简单的结构,对第1开关(SW1)以及第2开关(SW2)的切换定时赋予时间差。
在第6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10A~10F)中,在第2~5的任意一个方式中,负载(102)包含:在电力供给的停止时消耗电流被限制的限制负载。在电力供给停止了的判断条件中,包含限制负载的消耗电流被限制。
根据该方式,能够减少在限制负载的消耗电流被限制之前,第1开关(SW1)成为接通状态而形成放电路径(210)。
在第7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10A~10F)中,在第1方式中,第1电路(21)具有:第1开关(SW1),被插入于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在接通状态下形成放电路径。第2电路(22)具有二极管(D2)。二极管(D2)以对从输出端子(12)朝向输入端子(11)流动的电流进行阻止的朝向,被插入于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形成阻止路径(220)。
根据该方式,在与第1开关(SW1)之间设定切换定时的时间差的结构是不需要的,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阻止路径(220)。
在第8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10A~10F)中,在第1~7的任意一个方式中,第2电路(22)进一步包含电流路径(221)和切断部(57)。电流路径(221)是从输入端子(11)向输出端子(12)流过电流的路径。切断部(57)若在电流路径(221)中流过异常电流,则将电流路径(221)切断。
根据该方式,即使未在蓄电装置(10、10A~10F)的外部设置熔丝等电流切断元件,也能够减少在负载(102)中流过异常电流。
第9方式所涉及的车辆(9)具备:第1~8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10A~10F)和搭载蓄电装置(10、10A~10F)的车辆主体(91)。
根据该方式,由于第1电路(21)包含使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l)朝向输出端子(12)流动的放电路径(210),因此,即使在电源故障等的发生时,也通过从蓄电部(3)输出的电力来供应向负载(102)的电力供给。并且,由于第2电路(22)包含对朝向输入端子(11)流动的蓄电部(3)的放电电流(Id1)进行阻止的阻止路径(220),因此,即使在蓄电部(3)的放电时,也能够抑制从蓄电部(3)输出的电力被供给到电源(101)。因此,根据车辆(9),能够减少蓄电部(3)的电力向电源(101)反向流动。
对于第2~8方式所涉及的结构,并不是蓄电装置(10、10A~10F)所必须的结构,能够适当省略。
-符号说明-
4 延迟电路
7 控制电路
8 连动电路
9 车辆
10、10A~10F 蓄电装置
11 输入端子
12 输出端子
21 第1电路
22 第2电路
57 切断部
91 车辆主体
101 电源
102 负载
210 放电路径
220 阻止路径
221 电流路径
D2 二极管
Id1 放电电流
Sig1 第1接通信号
Sig2 第2断开信号
SW1 第1开关
SW2 第2开关。

Claims (9)

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
输入端子,与电源电连接;
输出端子,与负载电连接;以及
第1电路以及第2电路,在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之间被并联电连接,
所述第1电路包含:蓄电部、和使所述蓄电部的放电电流朝向所述输出端子流动的放电路径,
所述第2电路包含:对朝向所述输入端子流动的所述蓄电部的所述放电电流进行阻止的阻止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1电路具有:第1开关,被插入于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在接通状态下形成所述放电路径,
所述第2电路具有:第2开关,被插入于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在断开状态下形成所述阻止路径,
若从所述电源向所述输入端子的电力供给停止,则在所述第2开关断开从而形成所述阻止路径之后,所述第1开关接通来形成所述放电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还具备:延迟电路,具有时间常数,
所述延迟电路在所述电力供给停止的情况下,使将所述第1开关接通的第1接通信号相对于将所述第2开关断开的第2断开信号,延迟与所述时间常数对应的延迟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还具备:控制电路,输出将所述第1开关接通的第1接通信号、以及将所述第2开关断开的第2断开信号,
所述控制电路在所述电力供给停止的情况下,在所述第2断开信号输出后,延迟给定的延迟时间来输出所述第1接通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还具备:连动电路,对所述第1开关进行驱动,
所述连动电路在所述电力供给停止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2开关已断开,从而将所述第1开关接通。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负载包含:在所述电力供给的停止时消耗电流被限制的限制负载,
在所述电力供给停止的判断条件中,包含所述限制负载的所述消耗电流被限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1电路具有:第1开关,被插入于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在接通状态下形成所述放电路径,
所述第2电路具有:二极管,以对从所述输出端子朝向所述输入端子流动的电流进行阻止的朝向,被插入于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形成所述阻止路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2电路还包含:
从所述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流过电流的电流路径;以及
切断部,若在所述电流路径中流过异常电流,则将所述电流路径切断。
9.一种车辆,具备: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以及
搭载所述蓄电装置的车辆主体。
CN201980009997.8A 2018-01-30 2019-01-29 蓄电装置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Active CN1116566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4168 2018-01-30
JP2018014168 2018-01-30
PCT/JP2019/002934 WO2019151231A1 (ja) 2018-01-30 2019-01-29 蓄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6645A true CN111656645A (zh) 2020-09-11
CN111656645B CN111656645B (zh) 2023-04-18

Family

ID=67479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9997.8A Active CN111656645B (zh) 2018-01-30 2019-01-29 蓄电装置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1636B2 (zh)
JP (2) JP7289041B2 (zh)
CN (1) CN111656645B (zh)
WO (1) WO20191512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0628B2 (ja) * 2018-06-21 2021-10-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車載用の電源制御装置、車載用の電源装置、及び車両の制御方法
JP7176914B2 (ja) * 2018-09-28 2022-11-22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充電制御装置、作業機械及び充電制御方法
CN113054735A (zh) * 2019-12-26 2021-06-29 西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模块以及电子设备
WO2021207985A1 (zh) * 2020-04-15 2021-10-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充放电切换装置、方法及双向充电系统
CN113346588A (zh) * 2021-06-10 2021-09-03 上海睿尤准智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驱动瞬态动力的驱动电源架构
EP4108496A1 (en) * 2021-06-22 2022-12-28 Samsung SDI Co., Ltd. Bidirectional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powering a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of an electric vehicl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9593A (en) * 1994-10-07 1999-07-27 Sony Corporation Charging control apparatus using variable intermittent current charging
JP2008118732A (ja) * 2006-10-31 2008-05-22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電源切替え回路
US20080150483A1 (en) * 2006-12-25 2008-06-26 Kazuki Morita Electrical storage apparatus for use in auxiliary power supply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rom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upon voltage drop of main power supply
JP2008182872A (ja) * 2006-12-25 2008-08-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蓄電装置
CN104253477A (zh) * 2013-06-28 2014-12-31 索尼公司 电源切换电路、电子装置以及电源切换电路的控制方法
CN104823347A (zh) * 2012-12-03 2015-08-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5422B2 (ja) * 2003-08-20 2010-07-07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瞬停・瞬時電圧低下対策装置,加工装置,および瞬停・瞬時電圧低下検出方法
JP5627264B2 (ja) * 2010-03-27 2014-11-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及びこの電源装置を搭載する車両
TWI446685B (zh) * 2011-11-03 2014-07-21 Pegatron Corp 備援式電源控制系統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9593A (en) * 1994-10-07 1999-07-27 Sony Corporation Charging control apparatus using variable intermittent current charging
JP2008118732A (ja) * 2006-10-31 2008-05-22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電源切替え回路
US20080150483A1 (en) * 2006-12-25 2008-06-26 Kazuki Morita Electrical storage apparatus for use in auxiliary power supply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rom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upon voltage drop of main power supply
JP2008182872A (ja) * 2006-12-25 2008-08-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蓄電装置
CN104823347A (zh) * 2012-12-03 2015-08-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系统
CN104253477A (zh) * 2013-06-28 2014-12-31 索尼公司 电源切换电路、电子装置以及电源切换电路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51636B2 (en) 2022-02-15
CN111656645B (zh) 2023-04-18
JP7289041B2 (ja) 2023-06-09
JP7539117B2 (ja) 2024-08-23
JP2023076469A (ja) 2023-06-01
WO2019151231A1 (ja) 2019-08-08
JPWO2019151231A1 (ja) 2021-01-28
US20200335991A1 (en) 2020-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56645B (zh) 蓄电装置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CN107949972B (zh) 车载电源用的开关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CN108604809B (zh) 继电器装置以及电源装置
CN109417292B (zh) 电源装置
CN109075597B (zh) 继电器装置及电源装置
US9581123B2 (en) Electronic safety shutdown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CN108886266B (zh) 继电器装置及车载系统
US11843274B2 (en) Charge control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harging of an energy storage device via purality of charging paths connected in parallel anssociated energy storage appartus, and an associated charging method
CN109075558B (zh) 继电器装置
JP2019195249A (ja) 車両用電源システム
CN114448078A (zh) 电源控制系统
CN115943535A (zh) 配电模块
US11091107B2 (en) Connection unit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US11309586B2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discharge circuit, power storage system,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same
US11626722B2 (en) On-board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a vehicle
CN117715801A (zh) 车载电网及用于运行车载电网的方法
CN114788118A (zh) 车载电源系统中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集成
CN118214105A (zh) 电池系统
CN117858822A (zh) 车辆用电源系统
JPWO2018042765A1 (ja) 管理装置、及び電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