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3506A - 站台送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站台送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23506A
CN111623506A CN202010586150.0A CN202010586150A CN111623506A CN 111623506 A CN111623506 A CN 111623506A CN 202010586150 A CN202010586150 A CN 202010586150A CN 111623506 A CN111623506 A CN 1116235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platform
air
duc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861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庆慈
张仕杰
赵超峰
欧阳焕英
黄新连
罗章波
高煌
邱浩
梁园
崔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8615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235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623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35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68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formed as perforated walls, ceilings or flo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站台送风系统,包括:站台板、与站台板垂直的站台立柱以及设置在站台板下方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沿站台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站台板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环绕在站台立柱的外围;所述送风风道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站台送风系统能够扩宽站内空间,还能减小吹风感以提高舒适性。

Description

站台送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站台送风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站台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地铁地下车站的公共区是人们进出车站、候车停留的区域,公共区内需要设置送风系统,以满足站内人员对舒适度的需求。图1为相关技术中车站公共区的纵向断面视图。如图1所示,公共区通常分为站厅区域11和站台区域12,站厅区域11和站台区域12可以为上下两层,也可以在同一层。以上下两层的布局为例,站台区域12位于下层,站台区域12的顶部设置送风管13,送风管13从站台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或延伸至车站中心里程位置附近,送风管13的底部开设多个送风口131。送风管13的下方设置吊顶14用于遮挡送风管13,已达到美观的效果。吊顶14开设有多个送风孔,送风孔与送风口131的位置对应,以通过送风口131和送风孔向下送风。
相关技术中,送风孔是设置在地铁站台门外侧的候车区域上方的吊顶内,乘客在安全门的外侧排队候车,相当于送风孔在乘客的头顶向下送风,当风力较大时,会降低乘客的舒适度。
而且进风管13设置在站台区域12的顶部占据了较大的站内空间,导致吊顶14较低,一方面影响装修效果,另一方面还会给乘客带来空间压抑的感觉。为了减小进风管13的体积,可采用增大风速的手段,但随之带来的是送风设备功率增大、能耗增多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站台送风系统。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站台送风系统,包括:站台板、与站台板垂直的站台立柱以及设置在站台板下方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沿站台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站台板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环绕在站台立柱的外围;所述送风风道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站台板的下方设置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送风风道,在站台板上设置送风口,送风口环绕在站台立柱的外围,送风风道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实现通过送风风道从站台立柱的外围向站台空间送风,一方面能够提高送风舒适性,克服传统方案中从乘客头顶送风而引起的不适感;另一方面,不在站台空间的上方设置送风管,能够提高吊顶的装修标高,增大站台区域的视野;再一方面,采用从下向上送风的方式,提高了站台空间下部的空气品质,还能在出现火灾时进行补风,用送风气流将烟气气流顺着烟气流动方向进行驱赶,增大下层疏散空间的清晰度,增大逃生疏散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车站公共区的纵向断面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站站台区域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视图;
图4为图3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三提供的车站站台区域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C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7为图5中D-D截面的视图;
图8为图7中E区域的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
11-站厅区域;12-站台区域;13-送风管;131-送风口;14-吊顶;
2-站台板;21-送风口;
3-送风风道;31-送风风道隔墙;32-隔墙;
4-站台立柱;
5-送风支通道;51-导风管路;
6-板下结构面;
7-送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站台送风系统,能够应用于地铁的地下站台。地下站台包括:站厅区域和站台区域。本实施例以站台区域位于站厅区域的下层为例,对送风系统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同样也适用于站厅区域。
站台区域通常分为两种:第一种方式为:站台板在中间,列车上、下行线路轨道(后面简称:列车轨道)位于站台板的两侧,称为岛式车站。第二种方式为列车轨道在中间,站台板位于列车轨道的两侧,称为侧式车站。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站台送风系统既能够应用于岛式车站,又能够应用于侧式车站。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采用站台板向上送风、贴壁射流送风的方式,能够解决传统方案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例中,将与地铁列车行进方向称为纵向方向,与纵向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称为横向方向,将竖直方向称为垂向。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站站台区域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视图,图4为图3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如图2至图4所示,站台送风系统包括:站台板2、与站台板2垂直的站台立柱4以及设置在站台板2下方的送风风道3,送风风道3沿站台的纵向方向延伸。站台立柱4沿垂向穿过站台板2,起到对站台板及车站其他结构进行支撑的作用。
站台板2上设置有送风口21,送风口21环绕在站台立柱4的外围。送风风道3通过送风口21与站台板2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送风口21的宽度或面积可根据站台空间的需要进行设定。
送风风道3可以为设置在站台板2下方的送风管路内的通道,也可以为土建结构所形成的通道。对于一些站台板2下方设置有轨底排热风道的情况而言,可以直接利用轨底排热风道作为送风风道3,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送风风道3的端部设置有送风设备,用于向送风风道3内送风。送风设备可以为风机或空调器等设备,设置在通风空调机房内。送风口21设置在站台板2上,为贯通站台板2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开口。送风口21的中心线可以与竖直方向平行,也可以与竖直方向呈一定夹角。
站台立柱4的数量为多个,其中一部分站台立柱4的外围设置送风口21,或者所有站台立柱4的外围设置送风口21。
送风设备向送风风道3内送风,流动的气体从各送风口21送出,沿着站台立柱4的外围向上或向侧上方流动。传统方案是在候车区域的上部向下送风,使乘客感觉头顶吹风,舒适度较差。相比于传统方案,本实施例采用从站台立柱4的外围向上送风的方案,能够提高舒适度,乘客在候车的时候几乎感觉不到吹风。
而且,当站台发生火灾而产生较大烟气时,从站台立柱4的外围向上送风能够使得洁净空气处于站台区域的下层,透光性较好,有利于乘客正常呼吸且能看清楚安全出口的指示尽快逃生。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站台板的下方设置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送风风道,在站台板上设置送风口,送风口环绕在站台立柱的外围,送风风道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实现通过送风风道从站台立柱的外围向站台空间送风,一方面能够提高送风舒适性,克服传统方案中从乘客头顶送风而引起的不适感;另一方面,不在站台空间的上方设置送风管,能够提高吊顶的装修标高,增大站台区域的视野;再一方面,采用从下向上送风的方式,提高了站台空间下部的空气品质,还能在出现火灾时进行补风,用送风气流将烟气气流顺着烟气流动方向进行驱赶,增大下层疏散空间的清晰度,增大逃生疏散的安全性。
实施例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站台送风系统的实现方式:
如图2至图4所示,站台板2的横向两侧均为列车线路运行空间区域,该空间的底部地面设置轨道,轨道低于站台板2。本实施例应用的站台为单柱车站,即:站台空间内设置有一排站台立柱4,一排中的各站台立柱4沿纵向方向依次间隔等距排布在站台板2的中间位置。
站台板2的下方设置有两个送风风道3,分别位于站台板2的两侧。站台板3的下方还设置有送风支通道5,送风支通道5的一端与送风风道3连通,另一端连通至站台立柱4外围的送风口21,通过送风口21与站台空间连通。送风风道3内的风速一般为3m/s-4m/s,送风口21低速均匀出风。
送风支通道5的延伸方向可根据站台立柱4的位置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送风支通道5沿横向方向延伸。可以在站台板2的下方设置导风管路,导风管路内的空间作为送风支通道5。或者,送风支通道5也可以采用土建结构所形成的通道。每一个站台立柱4对应设置两个送风支通道5。送风支通道5的下方作为检修通道,便于人员进入该通道进行检修操作,降低了清洁维护的难度。
一种实现方式:站台板2的底面与站台板2下方的板下结构面6之间设置有两排竖向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送风风道隔墙31,两排送风风道隔墙31与站台板2、板下结构面6之间围成的区域作为送风风道3。送风支通道5为形成在导风管路51内的通道,导风管路51的一端固定在送风风道隔墙31上,另一端延伸至与送风口21外围结构相连。
一个站台立柱4的外围可以设置有多个送风口21,多个送风口21间隔布设。例如:一个站台立柱4的外围设置五个送风口21,五个送风口21相互独立地环绕在站台立柱4的外围,但均与对应侧的送风支通道5连通。
或者,送风口21为环形结构,环绕在站台立柱4的外围。当站台立柱4的横截面为圆形时,送风口21为圆环形结构;当站台立柱4的横截面为矩形时,送风口21为矩形环状结构。
对于环形结构的送风口21,其实现方式为:在站台板2上开设送风孔,站台立柱4位于送风孔内,站台立柱4与送风孔侧壁之间的间隙作为送风口21。风沿着站台立柱4的外壁向上送出,吹向站台空间,不会直吹人体,其舒适度较好。
进一步的,在送风口21的上方盖设送风格栅7,以防止大的异物落入送风口21内。对于环形结构的送风口21,送风格栅7为环形结构,具有多个透气孔。对于多个独立的送风口21而言,送风格栅7的形状可根据送风口21的形状进行设定。送风格栅7与站台板2的上表面齐平。
送风口21的中心线可以与竖直方向平行,以使气流沿着站台立柱直向上吹出形成贴壁射流。或者,送风口21的中心线也可以朝向站台立柱4的方向偏斜一定角度,以使气流朝向站台立柱4吹出。或者,送风口21的中心线也可以朝向远离站台立柱4的方向偏斜一定角度,以使气流朝向远离站台立柱4的方向发散吹出。
另一种实现方式:采用送风凸台设置在站台立柱4与送风孔侧壁之间的间隙内,沿着站台立柱4的外壁垂向延伸,送风凸台的顶部高于站台板2。送风凸台内设有与送风口21连通的送风通道,送风凸台设有与送风通道连通的顶部开口,顶部开口盖设送风格栅。从送风口21送出的气流向上经过送风凸台后排出,相当于增加了出风高度。而且从送风凸台送出的气体沿着站台立柱4的外壁向上流动,既达到了良好的送风效果,又解决了传统方案中直吹而降低舒适度的问题。
对于设置有送风凸台的方案而言,送风凸台顶部的顶部开口中心线可以与竖直方向平行,也可以相对于站台立柱4向内偏斜预设角度,还可以相对于站台立柱4向外偏斜预设角度。
进一步的,在送风风道3内设置有竖向的隔墙32,将送风风道3分隔为两个独立的送风通路,两个送风通路各自与对应端的送风设备相连,两个送风通路中的送风方向相反。如图2所示,两个送风通路中的气流均朝向中间流动,从导向通道5分流后从送风口21送出。采用该方案能够在保证各处的送风口21的风速均匀的前提下减小单个送风设备的功率,进而减小送风设备的体积,也能够提高电能转换为空气流动的能源转换率。隔墙32具体可设置在车站中心里程位置附近,以使隔墙32两侧的送风风道3的长度基本相同,在采用相同功率的送风设备的情况下使得两侧送风风道3的气流速度保持一致。
上述送风风道3与送风支通道5连通之处可设置调节阀,该调节阀可以为手动阀,也可以为电动阀,用于调节送风支通道5内的风量。
上述内容也适用于只在站台板2的一侧设置有轨道的方案,具体的,站台板2的一侧设置有送风风道3,另一侧设置一排站台立柱4。多个站台立柱4沿站台纵向方向间隔设置,送风支通道5沿横向方向从送风风道3延伸至站台立柱4外围的送风口21。该方案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内容。
实施例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站台送风系统的实现方式:
图5为本申请实施三提供的车站站台区域的俯视图,图6为图5中C区域的放大视图,图7为图5中D-D截面的视图,图8为图7中E区域的放大视图。
如图5至图8所示,站台板2的横向两侧均为列车通过区域,该区域的底部设置轨道,轨道低于站台板2。站台空间内设置有两排站台立柱4,每一排站台立柱4沿纵向方向依次间隔排布,可按照一定的建筑设计间距间隔排布。
站台板2的下方设置有两个送风风道3,分别位于站台板2的两侧。站台立柱4与同一侧的送风风道3相邻,且位于该送风风道3的内侧。送风口21设置在送风风道3横向边缘的上方。
站台立柱4的横截面为矩形,位于内侧的三个侧面与站台板之间的间隙连通,并形成送风口。
一种实现方式:站台板2的底面与站台板2下方的板下结构面6之间设置有两排竖向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送风风道隔墙31,两排送风风道隔墙31与站台板2、板下结构面6之间围成的区域作为送风风道3。站台立柱4设置在其中一个送风风道隔墙31上。
一个站台立柱4的外围可以设置有多个送风口21,多个送风口21间隔布设。或者,送风口21为环形结构,环绕在站台立柱4的外围。对于环形结构的送风口21,其实现方式为:在站台板2上开设送风孔,站台立柱4位于送风孔内,站台立柱4与送风孔侧壁之间的间隙作为送风口21。
进一步的,在送风口21的上方盖设送风格栅7。对于环形结构的送风口21,送风格栅7为环形结构,具有多个透气孔。对于多个独立的送风口21而言,送风格栅7的形状可根据送风口21的形状进行设定。送风格栅7与站台板2的上表面齐平。
进一步的,在送风风道3内设置有隔墙32,将送风风道3分隔为两个独立的送风通路,两个送风通路各自与对应端的送风设备相连,两个送风通路中的送风方向相反。两个送风通路中的气流均朝向中间流动,从各送风口21送出。采用该方案能够在保证各处的送风口21的风速均匀的前提下减小单个送风设备的功率,进而减小送风设备的体积,也能够提高电能转换为空气流动的能源转换率。
本实施例的方案与实施例二的方案相比,省去了送风支通道5,送风风道3与送风口21直接连通进行送风,空气流动距离短,能量散失较少,能源转换率更高。其余方案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实施例二。
上述各实施例的方案中,采用站台板下方双侧送风,增大了送风风道的截面积,降低了送风气流速度,提高站台送风的气流均匀性,同时也降低了送风系统的阻力,减少了送风设备的装机容量,节约能耗。另外,配合站台区域已有的上部回送风结构,可实现站台区域内置换通风,提高空气品质。
上述送风设备可以为空调系统,也可以为新风系统。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板、与站台板垂直的站台立柱以及设置在站台板下方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沿站台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站台板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环绕在站台立柱的外围;所述送风风道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板的底面与站台板下方的板下结构面之间设置有两排竖向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送风风道隔墙,两排送风风道隔墙与站台板、板下结构面之间围成的区域作为送风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内设置有竖向的隔墙,所述隔墙与送风风道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隔墙将送风风道分隔为两个独立的送风通路;两个送风通路各自与送风设备相连,两个送风通路中的送风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板上开设送风孔,所述站台立柱位于送风孔内,站台立柱与送风孔侧壁之间的间隙作为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上方盖设送风格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板上开设送风孔,所述站台立柱位于送风孔内,站台立柱与送风孔侧壁之间的间隙作为送风口;
还包括:送风凸台,设置在站台立柱与送风孔侧壁之间的间隙内,沿着站台立柱的外壁垂向延伸;送风凸台的顶部高于站台板;送风凸台内设有与送风口连通的送风通道,送风凸台的顶部开口与送风通道连通且顶部开口盖设送风格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中心线相对于站台立柱向外偏斜预设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送风风道,每一侧送风风道的内侧设置有一排站台立柱;一排内的多个站台立柱沿站台纵向方向间隔设置;站台立柱与同一侧的送风风道相邻;所述送风口设置在送风风道横向边缘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立柱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站台立柱的三个侧面与站台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送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送风支通道,设置在车站地板的下方;所述送风支通道的一端与送风风道连通,另一端通过送风口与站台板上方的站台空间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板的一侧设有送风风道,送风风道的内侧设置一排站台立柱;一排中的多个站台立柱沿站台的纵向方向间隔等距设置;所述送风支通道沿横向方向从送风风道连通至站台立柱外围的送风口。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站台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送风风道,站台板的中间设有一排站台立柱,各站台立柱沿纵向方向延伸,各站台立柱之间间隔设置;所述送风横支管通道沿横向方向从送风风道延伸至站台立柱外围的送风口,一个站台立柱外围的送风口对应连通两个送风支通道。
CN202010586150.0A 2020-06-24 2020-06-24 站台送风系统 Pending CN1116235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86150.0A CN111623506A (zh) 2020-06-24 2020-06-24 站台送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86150.0A CN111623506A (zh) 2020-06-24 2020-06-24 站台送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3506A true CN111623506A (zh) 2020-09-04

Family

ID=72261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86150.0A Pending CN111623506A (zh) 2020-06-24 2020-06-24 站台送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2350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3867A (zh) * 2021-11-24 2022-03-15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地下车站站台的空调通风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3867A (zh) * 2021-11-24 2022-03-15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地下车站站台的空调通风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103598A (en) Wall structure
CN105546778B (zh) 一种实现均匀送风的静压箱
CN114183867A (zh) 一种地铁地下车站站台的空调通风系统
CN111623506A (zh) 站台送风系统
CN212720216U (zh) 站台送风系统
TWI421457B (zh) 潔淨室之空調方法及空調裝置
CN104315690B (zh) 一种用于坐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
CN213421269U (zh) 空调设备及分布式置换送风系统
KR102105026B1 (ko) 대형 공간용 열회수 환기장치
CN218296123U (zh) 一种用于地铁站的空调管线系统
CN104315688A (zh) 一种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
CN104315691A (zh) 一种用于跑动状态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
KR20160143993A (ko) 열차풍을 이용한 승강장 배기장치
JPH07145957A (ja) 室内空調装置
CN220201102U (zh) 一种电梯结构
FI91802C (fi) Ilmanvaihtojärjestelmä monikerroksista rakennusta varten
CN110207350B (zh) 一种用于人员排队等候区的新型风口装置及送风系统
CN204590232U (zh) 一种高层建筑核心筒
CN217482847U (zh) 一种大空间分层空调系统
CN212141948U (zh) 一种地铁机房组合空调箱用循环自洁式初效空气净化装置
CN213334801U (zh) 一种厅台分离地铁站用通风装置
CN217685537U (zh) 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多功能空气处理机组
KR102434536B1 (ko) 수직 기류 형성을 위한 환기장치
TWI798014B (zh) 廠房散熱結構
JPH11325508A (ja) 空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