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17511B - 一种冷凝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凝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17511B
CN111617511B CN202010510480.1A CN202010510480A CN111617511B CN 111617511 B CN111617511 B CN 111617511B CN 202010510480 A CN202010510480 A CN 202010510480A CN 111617511 B CN111617511 B CN 1116175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ndensing
box
pipe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104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17511A (zh
Inventor
白伟
顾然
戴雨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Carbon M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Carbon M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Carbon M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Carbon M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104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175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175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75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175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75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00Condensation of vapours; Recovering volatile solvents by condensation
    • B01D5/0003Condensation of vapours; Recovering volatile solvents by condensation by using heat-exchange surfaces for indirect contact between gases or vapours and the cooling medium
    • B01D5/0009Horizontal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00Condensation of vapours; Recovering volatile solvents by condensation
    • B01D5/0033Other features
    • B01D5/0054General arrangements, e.g. flow shee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Vaporization, Distillation, Condensation, Sublimation, And Cold Tra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冷凝装置,其包括冷凝组件,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分液箱组和冷凝管,所述分液箱组包括第一分液箱和第二分液箱;所述第一分液箱包括第一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箱体上的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二分液箱均包括第二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箱体上的第二进口和第二排液口;所述冷凝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口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冷凝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冷凝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凝装置。
背景技术
冷凝装置是一种常用于制冷系统的换热器,其能把蒸气转变成液体,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热量。当冷凝装置中的流体处于气液共存状态时,冷凝装置的冷凝效果会降低。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及时将被冷凝后的液体从蒸汽中分离出的冷凝装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之一提供一种冷凝装置,包括冷凝组件,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分液箱组和冷凝管;所述分液箱组包括第一分液箱和第二分液箱;所述第一分液箱包括第一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箱体上的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二分液箱均包括第二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箱体上的第二进口和第二排液口;所述冷凝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至少两个冷凝组件,第二分液箱包括第二出口;其中,前一个所述冷凝组件的第二分液箱的第二出口与后一个所述冷凝组件的第一分液箱的第一进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装置还包括排液主管和多根排液支管,所述排液支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液主管连通;所述排液口包括至少两个冷凝组件的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冷凝组件的排布方式包括:所述至少两个冷凝组件沿上下方向和/或左右方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液箱上设有多个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分液箱上对应设有个多个第二进口,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多根分别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一出口和多个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所述冷凝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组件还包括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二分液箱的液封结构,所述液封结构与所述第二排液口连通,用于防止蒸汽从所述第二排液口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液箱设置有液封结构,所述液封结构与所述第一排液口连通,用于防止蒸汽从所述第一排液口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封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箱体内的第一液封管,所述第一液封管的一端与第二排液口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箱体内,且所述第一液封管的另一端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排液口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封管包括第一水平段和第一竖直段,所述第一水平段与所述第二排液口连通且位于所述第一竖直段的上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封管的外壁的横截面为矩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封管的第一水平段与第一竖直段在连接处呈直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封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箱体外的第二液封管,所述第二液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液口连通,而其另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排液口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封管包括第二水平段和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二水平段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排液口和所述第二竖直段的下端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封管能够绕着所述第二水平段的轴线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旋转。
附图说明
本申请将以示例性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将通过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些实施例并非限制性的,在这些实施例中,相同的编号表示相同的结构,其中:
图1为根据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冷凝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冷凝装置的第一分液箱和第二分液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说明书的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冷凝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冷凝装置的液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冷凝装置的液封结构与第二分液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说明书的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冷凝装置的液封结构与第二分液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0、冷凝组件;1100、分液箱组;1200、冷凝管;1300、液封结构;1110、第一分液箱;1120、第二分液箱;1111、第一箱体;1112、第一进口;1113、第一出口;1114、第一排液口;1121、第二箱体;1122、第二进口;1123、第二出口; 1124、第二排液口;1310、第一液封管;1311、第一水平段;1312、第一竖直段;1320、第二液封管;1321、第二水平段;1322、第二竖直段;2100、排液支管;2200、排液主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相反,本申请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申请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申请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申请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申请。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装置中设置一根冷凝管(如蛇形盘管),蒸汽从冷凝管的一端进入,冷凝成的液体从该冷凝管的另一端流出。当蒸汽在冷凝装置中冷凝时,冷凝管中的流体始终为气液共存状态,而且在冷凝管入口部分冷凝成的液体也需要流经整个冷凝管,以从冷凝管的另一端流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冷凝装置,该冷凝装置的冷凝组件在冷凝管的两端分别设置分液箱,在蒸汽的冷凝过程中,分液箱能够将蒸汽冷凝成的液体分离出来,能够有效提高冷凝效果。此外,冷凝装置可以根据工况需求来对冷凝组件进行组合,以使得冷凝装置适用于各种工况。需要冷凝的蒸汽的流量较大时,根据蒸汽的流量,能够方便地调节冷凝装置中冷凝组件的数量,以使得本申请的冷凝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工况。本申请的冷凝装置可以应用于制冷系统(如空调、冰箱等)、除湿系统、烘干系统等,本申请的冷凝装置还可以用于进行有机物冷凝的化工设备。
图1为根据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冷凝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分液箱和第二分液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 2所示,冷凝装置包括冷凝组件1000,冷凝组件1000包括分液箱组1100和冷凝管1200。分液箱组1100包括第一分液箱1110和第二分液箱1120。第一分液箱1110包括第一箱体1111以及设于第一箱体1111上的第一进口1112、第一出口1113、第一排液口1114。第二分液箱1120均包括第二箱体1121以及设于第二箱体1121上的第二进口1122和第二排液口1124。冷凝管1200的一端与第一出口111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进口1122 连接。第一分液箱1110和第二分液箱1120主要用于将蒸汽中已冷凝成的液体分离出来。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进入第一箱体1111或第二箱体1121的蒸汽中夹杂有冷凝的液体时,液体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到第一箱体1111或第二箱体1121的底部,且能够从第一排液口1114或第二排液口1124排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高温的蒸汽进入第一箱体1111或第二箱体1121时,蒸汽可能在第一箱体1111或第二箱体1121中冷凝成液体,且冷凝后的液体也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到第一箱体1111或第二箱体1121的底部。此外,进入第一箱体1111的蒸汽能够从第一出口1113流动到冷凝管1200中,在冷凝管1200中,高温的蒸汽能够与周围环境(如冷凝管1200壁、冷凝管1200外的空气等)发生直接或间接换热,高温的蒸汽从而被冷凝成液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液箱1110的第一进口1112接收蒸汽后,第一分液箱 1110的第一箱体1111可以将蒸汽部分冷凝成液体,第一分液箱1110的第一排液口1114 排出该液体;冷凝管1200通过第一分液箱1110的第一出口1113接收未在第一分液箱 1110的箱体内冷凝的蒸汽,并能够将蒸汽部分或全部冷凝成液体;第二分液箱1120的第二箱体1121通过其第二进口1122接收液体或液体与蒸汽的混合物,第二分液箱1120 体的第二排液口1124排出液体。如果第二分液箱1120体的第二进口1122接收到液体与蒸汽的混合物,第二分液箱1120的第二箱体1121也可以将其中的蒸汽部分或全部冷凝成液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液箱1110的第一箱体1111和第二分液箱1120 的第二箱体1121也可以不对蒸汽进行冷凝,蒸汽的冷凝完全在冷凝管1200中完成。或者,当蒸汽的流量较小时,蒸汽可以在第一分液箱1110的第一箱体1111中被全部冷凝成液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装置可以包括一个冷凝组件1000(如图1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冷凝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图3所示为3个冷凝组件。当冷凝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时,需要将蒸汽送入其他冷凝组件1000的第二分液箱1120的第二箱体1121上需要设置第二出口1123,第二出口1123用于输送出第二箱体1121内的蒸汽;无需将蒸汽再送入其他冷凝组件的第二分液箱1120的第二箱体 1121上可以将第二出口1123封堵或不设置第二出口1123。当冷凝装置仅包括一个冷凝组件1000时,第二分液箱1120上可以不设置第二出口1123。冷凝组件1000的结构使得冷凝装置可以根据工况需求来对冷凝组件进行组合。
图3为根据本说明书的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冷凝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图3示出了包括三个冷凝组件1000的冷凝装置的情况)。第二分液箱1120包括第二出口1123,第二出口 1123用于排出第二分液箱1120的第二箱体1121内的蒸汽。前一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二分液箱1120的第二出口1123与后一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一分液箱1110的第一进口1112连通。其中,前一个冷凝组件1000可以理解为蒸汽相对先流经的冷凝组件1000,同理,后一个冷凝组件1000可以理解为与所述前一个冷凝组件1000相邻,且蒸汽相对后流经的冷凝组件1000。
仅作为示例,当具有三个冷凝组件1000时,第一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二分液箱1120的第二出口1123与第二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一分液箱1110的第一进口1112 连通,第二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二分液箱1120的第二出口1123与第三个冷凝组件 1000的第一分液箱1110的第一进口1112相连通。当冷凝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冷凝组件 1000时,在前一个冷凝组件1000中未被冷凝成液体的蒸汽将在后一个冷凝组件1000 中继续被冷凝。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被冷凝的蒸汽的流量、温度等来确定冷凝组件1000的数量,例如,冷凝组件1000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五个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依次设置可以理解为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串联设置,以使得蒸汽能够依次流经各个冷凝组件1000。其中,所述串联设置可以理解为蒸汽流通路径的串联,具体的,使得按照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逐个顺次连接,以使得蒸汽按照连接顺序依次流经各个冷凝组件1000,图3中即为3个冷凝组件1000串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依次设置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可以实现对较大流量的蒸汽的冷凝处理,以使得蒸汽尽可能被完全冷凝。在一些实施例中,最后一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二出口1123被封堵,以防止未被冷凝的蒸汽漏出。
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式设置。仅作为示例,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可以并联设置,所述并列设置可以理解为蒸汽流通路径的并联,具体的,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的蒸汽进口(例如,第一进口1112)连接同一根蒸汽输送管道,以使得蒸汽分流而同时进入各个冷凝组件1000中。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对较大流量的蒸汽进行分流后分别在各个冷凝组件1000中进行冷凝。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冷凝组件1000的数量较多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设置冷凝组件1000 (如前述串联和并联混合的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工况来确定多个冷凝组件1000的设置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进一步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装置还包括排液主管2200和多根排液支管2100,排液支管2100的一端与各个排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排液主管2200连通。其中,各个排液口包括各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一排液口1114和第二排液口1124。排液支管2100可以将第一箱体1111和第二箱体1121中的液体引出到排液主管2200内,排液主管2200可以将液体收集并输送到其他设备中,例如,排液主管2200可以将液体输送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的排布方式包括:至少两个冷凝组件沿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或左右方向设置。其中,所述上下方向可以理解为在竖直方向上垂直于所述冷凝管1200轴线的方向,所述前后方向可以理解为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与所述冷凝管1200轴线的方向,所述左右方向可以理解为在水平方向上平行于所述冷凝管轴线的方向,具体参照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沿上下方向设置时(如图3所示),前一个冷凝组件1000(蒸汽先流经的冷凝组件1000) 的第一箱体1111的下表面与后一个冷凝组件1000(蒸汽后流经的冷凝组件1000)的第二箱体11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前一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二箱体1121的下表面与后一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一箱体11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当冷凝组件1000的数量是三个时,如图3所示,第一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一分液箱1110、第二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二分液箱1120和第三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一分液箱1110依次固定连接,以及第一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二分液箱1120、第二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一分液箱1110和第三个冷凝组件1000的第二分液箱1120依次固定连接。当分液装置包括其他数量的冷凝组件1000时,可以按照类似方式来排布冷凝组件1000。按照上述排布方式排布至少两个冷凝组件1000,可以使得冷凝装置的结构紧凑,所占空间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冷凝组件的排布方式也可以根据实际空间来对应地设置,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例如,当需要将冷凝装置放置在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窄小空间时,则可以上下布置;当需要将冷凝装置防止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矮小空间时,则可以前后布置;当需要将冷凝装置设置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窄小空间时,则可以左右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液箱1110上设有多个第一出口1113,第二分液箱1120 上对应设有个多个第二进口1122,冷凝组件1000包括多根分别连接在多个第一出口 1113和多个第一出口1113之间的冷凝管1200。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在一定空间内增加冷凝管1200的数量,可以提高冷凝组件1000的冷凝效率,同时可以不用增加冷凝装置的整体尺寸,能够降低冷凝装置的生产制造成本。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冷凝装置的液封结构1300,该液封结构1300用于防止箱体(如第一箱体1111和第二箱体1121)内的蒸汽从排液口(如第一排液口1114和第二排液口1124)排出。该液封结构可以应用于本申请的冷凝组件中,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冷凝装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下面仅以将液封结构1300设于本申请的第二分液箱1120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冷凝装置的冷凝组件1000还包括至少设置在第二分液箱1120的液封结构1300,液封结构1300与第二排液口1124连通,用于防止蒸汽从第二排液口1124排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液箱1110也设置有液封结构1300,液封结构1300与第一排液口1114连通,用于防止蒸汽从第一排液口1114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液封结构1300至少设置在第二分液箱1120上,可选择地设置在第一分液箱1110上。液封结构1300的在第一分液箱1110和第二分液箱1120的设置方式类似,下文中仅以液封结构1300设置在第二分液箱1120为例进行说明,液封结构1300在第一分液箱1110的设置方式不再赘述。通过设置液封结构1300,可以保证第一分液箱1110和第二分液箱1120的气液分离效果,防止蒸汽从第一排液口1114和第二排液口1124漏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封结构1300可以设置在第二分液箱1120的第二箱体1121 内,以减小冷凝装置所占的空间。图4为根据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冷凝装置的液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冷凝装置的液封结构与第二分液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液封结构1300包括设于第二箱体 1121内的第一液封管1310,第一液封管1310的一端与第二排液口1124连通,另一端位于第二箱体1121内,且第一液封管1310的另一端的高度低于第二排液口1124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液封管1310的另一端的高度可以理解为第一液封管1310的另一端与第二箱体1121的下表面的距离,同理,第二排液口1124的高度也可以理解为第二排液口1124与第二箱体1121的下表面的距离。当液面的高度高于第一液封管1310 的一端时,第一箱体1111中的液体能够防止蒸汽从第一排液口1114漏出;当液面的高度高于第二排液口1124的高度时,液体开始从第二排液口1124排出。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液封管1310的另一端的高度可以为1mm~5mm,第二排液口1124的高度可以为5mm~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封管1310包括第一水平段1311和第一竖直段 1312,第一水平段1311与所述第二排液口1124连通且位于所述第一竖直段1312的上端。第一水平段1311和第一竖直段1312的延伸方向如图5所示,第一水平段1311可以理解为该段第一液封管1310沿着水平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第一竖直段1312可以理解为该段第一液封管1310沿着竖直方向(上下方向)延伸。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平段13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25°、30°等,第一竖直段131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25°、30°等,即第一液封管1310包括的两段不再分别沿着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设置。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液封管1310的第一水平段1311和第一竖直段1312在连接处呈直角。可以理解的,呈直角可以理解为第一水平段1311与第一竖直段1312在连接处的夹角∠a接近90°,例如是85°~95°。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液封管1310的外壁的横截面为矩形。第一液封管1310的内壁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矩形。当第一液封管1310的内壁的横截面为矩形时,第二排液口1124对应设置为矩形。第一水平段1311和第一竖直段1312在连接处呈直角,可以节省第一液封管1310所占的空间,使得第二分液箱1120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液封管1310可以是直线管。直线管可以理解为没有弯折的管。直线管的一端与第二排液口1124相连通,而其另一端设于第二箱体1121内。当第二箱体1121内的液面高度高于直线管的另一端的高度时,直线管可以实现液封的功能。该直线管的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大于0°而小于90°,优选地,直线管的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45°而小于90°,例如,夹角可以是45°、60°、80°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液封结构1300可以设置在第二分液箱1120的第二箱体 1121外。图6为根据本说明书的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冷凝装置的液封结构1300与第二分液箱112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封结构1300包括设于第二箱体1121外的第二液封管1320,所述第二液封管13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液口1124 连通,而其另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排液口1124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液封管1320的另一端的高度可以理解为第二液封管1320的另一端与第二箱体1121的下表面的距离。通过这样的设置,当第二箱体1121内液面的高度高于第二排液口1124的高度而低于第二液封管1320的另一端的高度时,液体能够积聚在第二液封管1320内,且液体能够防止蒸汽从第二排液口1124漏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封管1320包括第二水平段1321和第二竖直段 1322,所述第二水平段132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排液口1124和第二竖直段1322的下端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水平段1321可以是第二液封管1320上沿水平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第二竖直段1322可以是第二液封管1320上沿竖直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水平段132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 25°、30°等,第二竖直段132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25°、30°等,即第二液封管1320包括的两段不再分别沿着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设置。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第二液封管1320也可以是直线管,该直线管的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大于0°而小于90°,优选地,直线管的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45°而小于90°。例如,夹角可以是45°、60°、80°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液封管1320能够绕着第二水平段1321的轴线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旋转。预设角度范围可以设置为0~180°。预设角度范围优选为0~90°。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第二液封管1320的调节需求来缩小或增大该预设角度的范围。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调节第二箱体1121中的液面高度,从而调节第二箱体 1121内的压力。可以理解地,在旋转第二液封管1320的过程中,当第二竖直段1322正好处于竖直状态时,第二箱体1121内的液面高度最高。另外,为直线管的第二液封管 1320时,也可以设置为能够绕着第二排液口1124的水平轴线旋转,以调节第二箱体 1121内的液面高度。
本申请所披露的冷凝装置可能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1)在冷凝过程中可以至少两次将液体从气液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缩短气液混合态流体的流动路程,提升冷凝效果;(2)可以根据工况来对冷凝组件进行任意组合并适应性设置冷凝组件的数量,使得冷凝装置可以适用于各种工况;(3)通过设置液封结构,能够有效防止蒸汽从排液口(包括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漏出;(4)结构紧凑,所占空间较小。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实施例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不同,在不同的实施例里,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可以是以上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可能获得的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水平”、“竖直”、“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组件,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分液箱组和冷凝管,
所述分液箱组包括第一分液箱和第二分液箱;
所述第一分液箱包括第一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箱体上的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二分液箱均包括第二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箱体上的第二进口和第二排液口;
所述冷凝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口连接,所述冷凝组件包括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二分液箱的液封结构,用于防止蒸汽从所述第二排液口排出;其中,所述液封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箱体外的第二液封管,所述第二液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液口连通,而其另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排液口的高度;所述第二液封管包括第二水平段和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二水平段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排液口和所述第二竖直段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液封管能够绕着所述第二水平段的轴线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至少两个冷凝组件,第二分液箱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箱体上的第二出口;
其中,前一个所述冷凝组件的第二分液箱的第二出口与后一个所述冷凝组件的第一分液箱的第一进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还包括排液主管和多根排液支管,所述排液支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液主管连通;所述排液口包括至少两个冷凝组件的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冷凝组件沿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或左右方向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液箱上设有多个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分液箱上对应设有个多个第二进口,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多根分别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一出口和多个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所述冷凝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液箱设置有液封结构,所述液封结构与所述第一排液口连通,用于防止蒸汽从所述第一排液口排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封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箱体内的第一液封管,所述第一液封管的一端与第二排液口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箱体内,且所述第一液封管的另一端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排液口的水平高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封管包括第一水平段和第一竖直段,所述第一水平段与所述第二排液口连通且位于所述第一竖直段的上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封管的外壁的横截面为矩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封管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一竖直段在连接处呈直角。
CN202010510480.1A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冷凝装置 Active CN1116175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0480.1A CN111617511B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冷凝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0480.1A CN111617511B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冷凝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17511A CN111617511A (zh) 2020-09-04
CN111617511B true CN111617511B (zh) 2022-05-03

Family

ID=72255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10480.1A Active CN111617511B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冷凝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1751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5340A (zh) * 2007-03-30 2007-08-29 清华大学 多级冷却中间分液式空气冷凝器
CN101504256A (zh) * 2009-03-05 2009-08-12 清华大学 一种立式冷凝器的汽液分离方法及冷凝器
CN202928384U (zh) * 2012-11-05 2013-05-08 洛阳隆华传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式冷凝器
CN104457309A (zh) * 2014-12-03 2015-03-25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贯流式冷凝换热器及其换热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2624B (zh) * 2013-01-08 2016-01-20 北京三益能源环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负压保护器
US9789433B2 (en) * 2013-06-21 2017-10-17 Phillips 66 Company Apparatus for in-situ production of low dissolved hydrogen sulfide, degassed, sulfur from Claus sulfur recover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5340A (zh) * 2007-03-30 2007-08-29 清华大学 多级冷却中间分液式空气冷凝器
CN101504256A (zh) * 2009-03-05 2009-08-12 清华大学 一种立式冷凝器的汽液分离方法及冷凝器
CN202928384U (zh) * 2012-11-05 2013-05-08 洛阳隆华传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式冷凝器
CN104457309A (zh) * 2014-12-03 2015-03-25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贯流式冷凝换热器及其换热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17511A (zh) 2020-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87335B1 (en) Distributor for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CN104296425A (zh) 热交换器
EP3042127B1 (en) Integrated separator-distributor for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EP2932162B1 (en) Low pressure chiller
WO2014205799A1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s
CN113167513B (zh) 具有改进的液滴分离的蒸发器
CN111617511B (zh) 一种冷凝装置
CN109140835B (zh) 一种降膜式蒸发器
CN216557747U (zh) 压缩机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CN108291781B (zh) 空调塔机
CN112840174B (zh) 竖直热交换器
CN208887042U (zh) 热回收装置及空调器
CN213514491U (zh) 压缩机排气结构及制冷设备
CN112240656A (zh) 用于润滑剂分离和返回控制的系统及方法
CN113028857A (zh) 热交换器和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系统
CN215113331U (zh) 多冷凝器热泵机组
CN219922553U (zh) 一种制氧机用空气预处理装置
CN215176190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9797580U (zh) 一种冷凝器
CN220567547U (zh)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US11454435B2 (en) Accumulator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having accumulator
CN109931728B (zh) 一种集液器以及具有该集液器的换热装置
CN110500817B (zh) 一种播水换热装置以及制冷系统
CN113108504A (zh) 多冷凝器热泵机组
KR100300117B1 (ko) 냉매용열교환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