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173A - 复合驱动机构与新型非机动车 - Google Patents

复合驱动机构与新型非机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173A
CN1116173A CN93114284A CN93114284A CN1116173A CN 1116173 A CN1116173 A CN 1116173A CN 93114284 A CN93114284 A CN 93114284A CN 93114284 A CN93114284 A CN 93114284A CN 1116173 A CN1116173 A CN 11161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bicycle
vehicle
driv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3114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676C (zh
Inventor
陈毅永
李淑瀛
陈蕃永
陈旭
陈虹
陈大文
Original Assignee
陈毅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陈毅永 filed Critical 陈毅永
Priority to CN931142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676C/zh
Publication of CN1116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67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7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3/00Bicycles
    • B62K3/02Frames
    • B62K3/10Frames of single-beam type, i.e. connecting steering head to rear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7/00Freight- or passenger-carrying cycles
    • B62K7/02Frames
    • B62K7/04Frames having a carrying plat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 B62M1/12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perated by both hand and foot po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 B62M1/14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perated exclusively by hand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提出的非机动车前轴双臂驱动复合机构,凹形车架,十字状车架及有关的技术措施,可用以制成具有稳定性高,车座低,仅有前轴驱动的各式自行车和三轮车;可用以制成重心低,风阻小的标准体育运动赛车;也可用以制成车速快,,驱动力强,双轴驱动的快速自行车。此外,还可以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零部件改造现有的自行车和三轮车,以提高其车速,增强驱动力。

Description

复合驱动机构与新型非机动车
本发明提供的非机动车前轴复合驱动机构,各式车架及相关的零部件,涉及到自行车和三轮车的驱动方式及自行车车架的改型。
众所周知,自行车和三轮车等非机动车主要是靠人的体重来驱动的。以赛车为例,其最大驱动力是发生在人的臀部离开车座的时候。经测试,此时最大驱动力也只有骑车人体重的3/4左右,而且这种驱动力是不能持久的。因此,非机动车作为交通工具,其速度与载荷必然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如果仅作为运动器械来考虑,也只能满足腿部锻炼,对于更重要的腰部、胸部、上肢锻炼则是不可能的。
要想提高非机动车的运行速度,除了从车重、车形、脚踏机械效率等方面进行改进外,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唯有使双臂也参与非机动车的驱动,才能最终在车速方面取得突破。
从人体解剖学得知,人的手臂肌肉最适宜推拉运动,这种双臂推拉运动施于非机动车前轴,可以产生较大的驱动力,因为推拉驱动力是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产生的,其力的大小与人的体重关系不大,而是取决于手臂、胸肌与腰部肌肉传递反作用力的功能,在最佳体位状态下,双臂同时推或拉能产生等于或超过单腿的作用力(脚踏自行车是单腿交替施力的)。随着手臂参与自行车驱动的成功,适应自行车高速度的车体流线化,势必成为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发明即是根据上述概念提出来的。
现将与本发明有关的专利资料引证如下,该资料是根据计算机检索查出的近期有代表性的,关于前轴驱动专利文献:中国专利号:89 10 5916.4
该专利将前轴驱动用的齿轮箱固定在自行车的前叉上,箱内机构是由三轴,三齿轮组成的第一齿轮系,和由二轴二齿轮组成的第二齿轮系,通过共用一个输出轴和输入轴组合起来。根据两个啮合齿轮转方向相反,三个啮合齿轮首尾转动方向一致的原理,使输出轴转动方向不变。并利用棘轮传动器(或谓超越离合器)保证两者互不干扰。操作时,一手扶住自行车的把横杆,维持车体平衡;一手推拉与输入轴连结在一起的驱动杆,驱动前轮转动。
上述专利不足之处是,驱动箱内部传动系统由三轴五齿轮组成,因而显出尺寸较大,重量较重,结构较复杂,拆装驱动箱及张紧链条均较困难。
该专利还将驱动杆放在把横杆前面,距车座较远,且受到把横杆阻挡,推拉角度受到严重限制。骑车时,为了保持车体平衡,单臂驱动力不宜过大、过快和过猛,因此该单臂前轴驱动力仅能做为自行车的辅助动力,而不能独立驱车前进。
另外,该专利还有一失误之处,即这种装有正反不同方向的双棘轮传动机构,只能使车前进不能后退,在狭窄场地,如停车场,需要用手扶车向反方向退出,是不可能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商品市场提供新一代,设计完善、车速高、车重轻、造价低、外型美观,仅有前轴驱动的新型非机动车;仅有后轴驱动的新型体育运动赛车;前后轴联合驱动(以下简称为双轴驱动)的新型快速自行车;为各类原型非机动车提供前轴驱动配件,以增加其驱动力,改善骑车人体力劳动强度,并为需求全面体育锻炼的爱好者提供有效的健身工具。
本发明的新颖性在于:
1.驱动箱内的传动机构是由二轴、二链轮组成的链传动系;与由二轴、二齿轮组成的齿传动系,两者复合而成,取代上述专利较为复杂的纯齿轮传动系统。本发明链轮系与齿轮系必要而充分的复合条件为:
(1)两个轮系的的速比应为: i = &CenterDot; T 2 T 1 = &CenterDot; Z 2 Z 1 | T 2 T 1 - Z 2 Z 1 | / i < 1 % - - - - ( 1 )
式中:i——速比;
      T1——小链轮齿数;
      T2——大链轮齿数;
      Z1——小齿轮齿数;
      Z2——大齿轮齿数。
(2)两个系统共用的输出轴与输入轴的轴距,应以二齿轮中心距为准,即:
              L=m(Z1+Z2)/2              (2)
式中:L——二轴距;
      m——齿轮模数。
(3)链条节数应为:
              N=2n                      (3)
式中:N——链条节数;
      n——整数。
根据以上三式,通过计算机进行两个系统的复合计算,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2.复合驱动箱装在把立杆顶部,把立杆的标准杆径可以与任何机动车前叉的外套管配套使用。
3.在复合驱动箱外,输入轴端的驱动手把与非动机车的横把杆合为一体,形成单一的驱动扶把,取代上述专利两者分开的设计。实践证明,当双臂作用于驱动扶把两侧的力均等时,驱动、转向、平衡同时运作是不会使自行车失去稳定性的。
4.在驱动扶把的不同位置上,设置了拧动手把、搬动手把和推拉手把,或仅设置搬动手把和推拉手把供各种非机动车选用。其中拧动手把直径较大,推拉手把装有滚动轴承,使手把能在把杆上灵活转动。
5.在复合驱动箱的外面,输出轴端上所装的输出链轮是通过离合器与轴连结在一起的。拉开离合器,可使两者脱离接触,隔断传动关系。
6.在驱动扶把上,靠近复合驱动箱一侧,装有能调整驱动扶把推拉角度大小和位置的定位器。
7.装有复合驱动箱,能进行前轴驱动的非机动车,需具有马鞍形车座或小靠背车座。
8.装有复合驱动箱,仅有前轴驱动的手动自行车,配有一个低重心的凹形车架,车座固定在车架后上部纵向的钢管上,并可沿钢管前后调整车座位置。
9.装有复合驱动箱,能进行双轴驱动的自行车,或仅有前轴驱动的自行车,配有一个低重心,十字状流线型车架,车架可用碳素纤维塑制,也可用焊接性能较好的高强度低合金薄板或钢管焊制,这种车架与车前叉等组装在一起,形成状似奔马一样的流线型全车骨架。该车架也可作为一般自行车车架使用。
10.具有十字状车架,双轴驱动的自行车,在后轮轮毂上有带挡边的飞轮。该飞轮通过链条与脚踏链轮相连。
11.装有复合驱动箱,能进行前轴驱动的自行车,有一个与前轮轮毂固定在一起的连轴链轮,该连轴链轮通过链条与驱动箱外面的输出轴的输出链轮相连。
12.在前轴驱动链条无载分支上,或后轴驱动链条无载分支上,需要时可安装一个导向惰轮和支持导向惰轮的弹性支架。
本发明的创造性在于:
1.驱动箱内部复合传动机构与以往技术相比,得到较大的简化,箱体缩小,重量减轻,外部造型流线化,以复合驱动箱输出、输入速比1.3为例,本发明驱动箱外形尺寸仅有两个车铃大小,因而也相应降低了造价。
2.复合驱动箱装在把立杆顶部,与以往技术相比,不但箱体拆装方便,还可利用把立杆原来所具有的上下移动功能,张紧链条。在此链条处于大倾角传动情况下,适度张紧链条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箱体装在把立杆上,还为车前安放货筐让出一定的位置。
3.驱动杆与横把杆合二为一后,与以往技术相比,除简化了车前结构,减轻了车前重量和扩大了驱动扶把的推拉角度外,还为原来的单臂驱动改为双臂驱动创造了成功的条件。这样不但增加了自行车前轴驱动的稳定性,还使前轴驱动力增加到等于或超过单腿对后轮的驱动力。
4.骑车者可根据当地环境变化,所需驱动力和车速大小,对前述三种驱动手把做出选择。当骑行在拥挤路段,需要缓行,并以平衡为主时,可选用拧动手把;在平坦和较宽阔路面时,可选用搬动手把;在逆风、爬坡、山地和需要高速行进时,可启用推拉手把;当骑车人为减少风阻,需要伏在驱动扶把前进时,可将臂肘支撑在拧动手把上,双手抓住推拉手把,以肘关节为中心,上下搬动推拉手把,继续给前轴以驱动力。这是以往技术不曾涉及到的。
5.由于双臂通过复合驱动箱,给予自行车前轴较强的驱动力。因此,利用前轴驱动力,无级调节脚踏力的大小成为可能,故而可以取消目前自行车后轮多级变速装置,而只需采用速比较高的单级链传动系统,进行手脚联合驱动。当然也由于手臂作用力增大,更可做到手脚交替,各自进行单独驱动。这是以往技术不可能办得到的。
6.在复合驱动箱外,输出轴端设置的离合器,为非机动车从停车场或非常狭窄的地方,反方向手扶退出提供了方便。这种功能对较大型非机动车尤为重要。是以往技术所不具备的。
7.在复合驱动箱与驱动扶把之间所装的驱动扶把定位器,可使骑车人在狭窄、崎岖、拥挤的路上,需要急刹车的场合有所依托,便于稳住车的重心,这是前此技术不可能研究到的。
8.非机动车的前轴驱动功能是靠反作用力产生的,马鞍形车座或小靠背车座是产生这种反作用力,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这是以往技术未能考虑到的。
9.装有十字状车架,能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在后轮轮毂上所装的带挡边飞轮,可防止自行车在高速骑行时因剧烈震动而掉链,这是以前技术不可能提出来的。
10.当自行车在高速行驶中,因十字状车架出现震动,导致链条时紧时松时,安装在前、后轮无载链条上的,具有弹性支架的导向惰轮,可保持链条较为稳定的张紧度。另外,装在前轮无载链条上的导向惰轮,还可使链条让出更多的安装货筐的位置。这也是以前技术无从涉及到的。
本发明的实用性表现在:
1.采用上述相关技术措施和凹形车架,可以制成稳定性高于自行车,车座低于摩托车,车速等于脚踏车,仅有前轴驱动的女式自行车或三轮车。
2.采用上述相关技术措施和十字状车架,可以制成性能如上,仅有前轴驱动的男式自行车。
3.采用碳素纤维制成的十字状车架,代替现有各种体育运动赛车车架,按照赛车规范,可以制成重心最低,重量最轻,风阻最小的标准体育运动赛车。
4.采用上述相关技术措施和十字状车架,可以制成重心较低,风阻较小,速度最快的双轴驱动快速自行车。
5.采用上述相关技术措施和十字状车架,加上车轮挡泥板,脚踏链轮罩,前货筐,后货架,可以制成速度较快的双轴驱动常用快速自行车。
6.按照上述技术要求制成的各种配件,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能用来装备和改进现有的非机动车,使之成为双轴驱动自行车和三轮车。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驱动箱装在自行车或三轮车把立杆上的情况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复合驱动箱内部链传动系与齿传动系复合在一起的传动机构图。
图4是复合驱动箱外面,输出轴端的离合器剖视图。
图5是离合器左端侧视图。
图6是用于自行车的,具有三种驱动手把的螯形驱动扶把顶视图。
图7是推拉手把剖视图。
图8是用于三轮车的,具有二种驱动手把的方形驱动扶把顶视图。
图9是图8的俯视图。
图10是定位器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
图12是装于前轮轮毂上的连轴链轮剖视图。
图13是装于后轮轮毂飞轮上的,带有挡边的链轮剖视图。
图14是前轴驱动的女式自行车。
图15是前轴驱动的男式自行车。
图16是具有十字状车架的体育运动赛车。
图17是双轴驱动快速自行车。
图18是双轴驱动常用快速自行车。
图19是由十字状车架与车前叉组成的仿生立体图。
图20是装有前轴驱动配件的原型女式自行车。
图21是装有前轴驱动配件的原型男式自行车。
图22是装有前轴驱动配件的原型三轮板车。
现将每个附图说明如下:
图1.本图表示,复合驱动箱1的上下半箱是用螺钉2组装在一起的,复合驱动箱底座3用螺钉4固定在把立杆5的悬臂托6上,把立杆5有一个标准管径,可以装入任何自行车或三轮车前叉上端的套管内,用螺杆7将把立杆5与车前叉紧固为一体,螺杆7还可调整复合驱动箱1的高度,并用之张紧驱动前轮转动的连结链条8。在输出轴12(详见图2)的轴端上装有输出链轮10,链轮罩9也可做成同时遮盖复合驱动箱1与输出链轮10的流线型装饰罩。
图2.本图为图1的俯视图。在动力输入轴11上装有定位器13,依靠轴平键14使定位器13与输入轴11同步运转,15为定位器上的螺钉,在运转过程中,当螺钉头受到复合驱动箱法兰边16阻挡时,此时定位器13的位置即是输入轴11驱动角度的限位。17为输出轴12与输出链轮10的离合器。18为螯形驱动扶把(详见图6)。19为方形驱动扶把(详见图8)。20为将驱动扶把固定在输出轴11上的螺钉。
图3.本图是将复合驱动箱盖打开后所见到的俯视图。链传动系在图的左边,齿传动系在图的右边,二者通过一个动力输入轴11,与一个动力输出轴12复合在一起,链传动系轴距以齿传动系轴距为准。在箱内输出轴12上固定有小链轮21和小齿轮22,小链轮21通过链条23与大链轮24相连,小齿轮22与大齿轮25啮合在一起,大链轮24与大齿轮25是通过棘轮传动器26、27与动力输入轴11装配在一起的。棘轮传动器安装方向,即棘爪(俗称千斤)尖所指方向,在链传动系上,棘爪28所指方向与输出轴12驱动方向29,小链轮驱动方向30,大链轮驱动方向31,动力输入轴11驱动力输入方向32四者一致;在齿传动系上,棘爪33所指方向与输出轴12驱动方向29,小齿轮驱动方向34相反,而与大齿轮驱动方向35,动力输入轴11驱动力输入方向36一致。输入及输出轴均支架在滚珠轴承37上。
当动力输入轴11按驱动方向32转动时,链传动系即按棘爪28所指方向驱车前进,此时棘爪33在齿传动系中打滑;当动力输入轴11按驱动方向36转动时,齿传动系即按棘爪33所指相反方向驱车前进,此时棘爪28在链传动系中打滑。由此可见,不论输入轴如何转动,输出轴的转动方向均不变。
但由于二棘轮传动器内的棘爪28、33所指方向相反,要想让输出轴逆转,即令车倒退是不可能的,从而引出了必须在复合驱动箱的输出轴端设置离合器,才能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38是为输出链轮10(见图1、图4)在输出轴12上,轴向定位所准备的定位槽;39为在输出轴12上安装离合器而留出来的轴端键槽。
图4.从本图可以看到安装在输出轴12上,离合器17的剖视图及与之有离合关系的输出链轮10。该离合器是用压簧40将输出链轮及离合器的离合齿41咬合在一起的。驱动时,驱动力经过输出轴端键槽39上安装的键块42,离合器外套43传递到离合齿41,再由输出链轮10,链条8(见图1)传送到车的前轮。
需要使离合器与链轮10脱离关系时,按箭头44的方向拉动离合器,并按箭头45转动一个角度,将离合器外套43的顶部方孔四边挂在键块42的方键四个方角46上(见图5)。
图5.由本图可以见到离合器顶部。当合上离合器时,离合器外套43的方孔与键块42的方键二者吻合在一起的情况。46为键块的方键四个方角,47为上紧键块42所用的内六角螺钉。
图6.本图所示为用于自行车的,螯形驱动扶把18的外观情况。螯形驱动扶把以复合驱动箱1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右扶把又各自分为两段,横把杆48与曲把杆49,两者经螺钉50连结为一体。把杆为空心钢管,用螺钉20与复合驱动箱1的动力输入轴11紧固在一起,在横把杆48上装有直径较大的固定拧动手把51,在曲把杆49上装有搬动手把52与可灵活转动的推拉手把53。横把杆48与曲把杆49也可用热弯方法制成整体形式,但要妥善解决拧动手把与搬动手把的分体安装问题。
图7.本图为图6推拉手把53的剖视图。图中心轴54的底端55焊在曲把杆49上,在心轴54轴承跑道56上装有滚珠57,在滚珠57上扣有碗形轴承跑道58,在碗形跑道58上装有钢衬管59,在钢衬管59另一端又装有碗形轴承跑道60,碗内装有滚珠61,然后用锥形轴承跑道62调整好二轴承的松紧度,并用螺母63将之锁定,最后在钢衬管59上装好塑胶把套64。这种灵活把套有如自行车脚踏板一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手腕的疲劳。
图8.本图表示用于三轮车的方形驱动扶把19,安装在复合驱动箱上的情况。扶把以复合驱动箱1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其中上横把杆65为一整体,经螺钉66与竖把杆67相连,竖把杆67与下横把杆68焊在一起,下横把杆68用螺钉20与复合驱动箱1的动力输入轴11紧固在一起,在下横把杆68末端装有搬动手把69,在上横把杆两端装有可灵活转动的推拉手把70,该手把内部机构与图7所示相同。
图9.本图为图8的俯视图。从图中可以见到,上横把杆65与下横把杆68在同一平面71上,下横把杆68与装有搬动手把69的把杆过渡段72处,把杆成向内弯曲状态,以便能使搬动手把具有一个适当的驱动力臂。
图10.本图所示是装在螯形驱动扶把18与方形驱动扶把19上的定位器剖视图。在定位器的定位盘73的圆周上,安装的定位螺钉15,有一个凸出的螺钉头74,该螺钉头被复合驱动箱法兰边阻挡的位置,即为驱动扶把推拉角度受到限制的位置,也即为输入轴驱动角度所规定的范围。定位螺钉15视需要可以装一到两个。
图11.本图所示为上图定位器的俯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定位盘73的圆周上有一圈带螺纹的定位孔75,可根据驱动扶把所需的驱动角度选择螺钉15应该安装的孔位。76为孔平键,与驱动轴11上的轴平键14配合。
图12.为装在前轮轮毂上的连轴链轮剖视图。77为连轴链轮,78为安装连轴链轮77所需的内螺纹。
图13.为装在后轴飞轮上的链轮剖视图。为了与现有飞轮零件配套使用,在棘轮79的棘齿80两侧,有滚珠跑道81,在棘轮79外圆有与链轮82连结用的螺纹83,84为链轮内挡边,85为链轮外挡边,86为外挡边85与链轮82连结用的螺纹。
图14.本图是前轴驱动的女式自行车侧视图。该车由前纵梁87,脚底板88,后斜梁构件89与车前叉外套管90围成凹形车架,由于这种车型无需改变车座高低,有时却需要调整车座前后位置,为此将小靠背车座91(或者采用马鞍形车座)固定在纵向钢管92上,以便满足骑车人改变坐位的要求。77为前轴连轴链轮,93为后货架,18为螯形驱动扶把。
在本图中未显示停车支架、制动器、车铃等,因为这些装置均属常规设计,故被省略,以下各种车型凡属常规部分,亦同此处理。
在本车型的基础上,也可制成有方形驱动扶把19,前轴驱动的三轮车(无图)。
图15.本图是前轴驱动的男式自行车侧视图。该车由主梁94,车座支架95,脚踏板支架96,三者构成一个丁字形,焊上车后叉97和车前叉外套管90后,即成为一个十字状车架。98为悬臂式脚底板,99为Y形货架,其余同14图所示,不再重复。
图16.本图为按规范设计的体育运动赛车侧视图。该车采用了碳素纤维制成的十字状车架。按规定只要是脚踏驱动,任何增加车速的技术措施均可采取。100为脚踏多级变速装置。
也可以采用钢十字状车架,在后轴飞轮上配以带挡边的单级链轮82,制成常用自行车(无图)。
图17.本图是双轴驱动快速自行车侧视图。由于具有前轴驱动装置,所以目前尚不能做为体育运动赛车使用。后轴取消了多级变速机构,改用带挡边单级链轮82,车座101成马鞍形(也可采用小靠背车座91),为了减少风阻,减轻车重,车轮无挡泥板,车后无货架,车前无货筐,脚踏链轮无护罩,其余相关部分已如前述。
图18.本图是双轴驱动常用快速自行车侧视图。与17图不同之处,车后装有Y形货架99,车前装有货筐102,为了给货筐102让出较多位置,并调节由于车架震动使链条产生的松紧,在链条8无载分支上装有导向惰轮103,及为安装导向惰轮103的弹性支架104。必要时,为了调节后轮传动链条的松紧,在其无载分支上亦可安装具有弹性功能的导向惰轮(无图),其余相关部分已如前述。
图19.本图为上述图15、图16、图17、图18所使用的全车骨架仿生立体图。这种状似奔的仿生全车骨架有前腿(车前叉),后腿(车后叉,双腿或单腿),马身(主梁),马鞍(车座支架),马蹬(脚踏支架),马头(把立杆)等相似部分。它具有外观流线化,结构简单,重量较轻,风阻最小等优点。其结构形式(不包括车前叉)有箱式和管式两种,箱式车架断面为矩形,如本图所示;管式车架断面为圆形,两者均可用碳素纤维塑制,箱式还可用焊接性能较好,高强度低合金薄钢板制成,管式则可用无缝钢管焊接。当然也可采用一般老式车架代替,详见图20及图21。
图20.本图为在原有女式自行车基础上,配备前轴驱动装置的自行车侧视图。在装上前轴驱动装置后,相应的需将车座换成马鞍形101,或小靠背车座91,后轴飞轮或多级飞轮变速器应换装上带挡边的链轮82,前轴应装上连轴链轮77,有需要时也可仿图18装上前货筐102,这种女式车架在105处强度较弱,不宜高速行驶,需适当加强。
图21.本图为在原有男式自行车基础上,配备前轴驱动装置的自行车侧视图。将男式自行车改装成双轴驱动自行车,相应的措施与女车一样,不再重述。
图22.本图为在原有三轮板车基础上配备前轴驱动装置的三轮车侧视图。装在三轮板车的复合驱动箱,需配以如图8、图9所示的方形驱动扶把19,后轴飞轮看原有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改换,其余相关部分与前述者相同。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日常生活中,靠人力驱动的自行车和三轮车,统称非机动车。有车轮、车架、车把和前轮手动驱动系统,如男女前轴手动驱动非机动车;有车轮、车架、车把和后轮脚踏驱动装置,如体育运动赛车;有车轮、车架、车把和前轮手动驱动系统,后轮脚踏驱动装置,如双轴驱动的各式非机动车。其特征在于:
a.在前轮手动驱动系统中,有复合驱动箱〔1〕,箱内有由输出轴〔12〕,输出轴〔12〕上的小链轮〔21〕,输入轴〔11〕,输入轴〔11〕上的棘轮离合器〔26〕,棘轮离合器〔26〕上的大链轮〔24〕以及连结大链轮〔24〕和小链轮〔21〕的链条〔23〕所组成的链传动系;有由输出轴〔12〕,输出轴〔12〕上的小齿轮〔22〕,输入轴〔11〕,输入轴〔11〕上的棘轮离合器〔27〕以及棘轮离合器〔27〕上的与小齿轮〔22〕有啮合关系的大齿轮〔25〕所组成的齿传动系。有将两个系统复合在一起的两对轴承〔37〕。
b.在前轮手动驱动系统中,有能与任何非机动车,车前叉外套管〔90〕配套使用的,安装复合驱动箱〔1〕于其上的把立杆〔5〕。
c.在前轮手动驱动系统中,装在复合驱动箱〔1〕外面,输入轴〔11〕上,有用于自行车前轴驱动、前轮转弯、车体平衡三者功能为一体的螯形驱动扶把〔18〕。有用于三轮车前轴驱动、前轮转弯二者合为一体的方形驱动扶把〔19〕。
d.在前轮手动驱动系统中,装在复合驱动箱〔1〕外面,有连结输出轴〔12〕,输出链轮〔10〕的离合器〔17〕,有连结输出链轮〔10〕与前轮连轴链轮〔77〕的链条〔8〕。
e.在前轮手动驱动系统中,装在复合驱动箱〔1〕外面,输入轴〔11〕上,有给驱动扶把驱动角度限位的定位器〔13〕。
f.在能进行前轴驱动的非机动车上,有能产生反作用力的马鞍型车座〔101〕或小靠背车座〔91〕。
g.在能进行前轴驱动、后轴驱动和双轴驱动的自行车上,有由主梁〔94〕,车座支架〔95〕,脚踏板支架〔96〕,车后叉〔97〕与车前叉外套管〔90〕组成的十字状车架,其中在能进行前轴驱动的自行车上,也可有由纵梁〔87〕,脚底板〔88〕,后斜梁构架〔89〕与车前叉外套管〔90〕组成的凹形车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安装复合驱动箱〔1〕的把立杆〔5〕,其特征在于:把立杆〔5〕上端有一个能固定复合驱动箱底座〔3〕的悬臂托〔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自行车前轴驱动的螯形驱动扶把〔18〕,其特征在于:横把杆〔48〕上装有拧动手把〔51〕,在曲把杆〔49〕上装有搬动手把〔52〕与推拉手把〔53〕,在推拉手把〔53〕内装有滚珠〔57〕,〔61〕,可使推拉手把在曲把杆〔49〕上灵活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三轮车前轴驱动的方形驱动扶把〔19〕,其特征在于:下横把杆〔68〕的弯曲末端装有搬动手把〔69〕,上横把杆〔65〕装有推拉手把〔70〕,与螯形驱动扶把一样,推拉手把〔70〕可在上横把杆〔65〕上灵活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在复合驱动箱〔1〕外面,输出轴〔12〕上的离合器〔17〕,其特征在于:该离合器〔17〕有压紧离合齿〔41〕的压簧〔40〕,有传递动力的离合器外套〔43〕,有传递动力并能脱开离合器〔17〕的键块〔4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在复合驱动箱〔1〕外面,输入轴〔11〕上的定位器〔13〕,其特征在于:在定位器〔13〕的定位盘〔73〕上,有一圈带螺纹的定位孔〔75〕,在定位孔〔75〕上,有为输入轴〔11〕驱动角度大小选择适当孔位的螺钉〔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能进行前轴驱动的自行车,所安装的马鞍形车座〔101〕,或小靠背车座〔91〕,其特征在于:具有能沿车体纵向前后调整座位的钢管〔9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十字状车架,后轴驱动;或者具有十字状车架,双轴驱动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在后轴有与现有飞轮配套使用的带挡边的链轮〔82〕,有可以安装在前后轮传动链条无载分支上,能调节链条松紧的,带弹性的导向惰轮〔10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十字状车架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需要时,应配有Y形后货架〔99〕。在导向惰轮〔103〕限定的链条〔8〕无载分支位置的前面,可以装有前货筐〔10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用上述有关技术可以组装成有前轴驱动,凹形车架的女式自行车;有前轴驱动,十字状车架的男式自行车;有后轴脚踏驱动,十字状车架的体育运动赛车;有双轴驱动,十字状车架的各式快速自行车;用上述有关技术改装原有各种非机动车,使成为有双轴驱动的各式非机动车。
CN93114284A 1993-11-11 1993-11-11 复合驱动机构与非机动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7676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3114284A CN1117676C (zh) 1993-11-11 1993-11-11 复合驱动机构与非机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3114284A CN1117676C (zh) 1993-11-11 1993-11-11 复合驱动机构与非机动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173A true CN1116173A (zh) 1996-02-07
CN1117676C CN1117676C (zh) 2003-08-13

Family

ID=4990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31142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7676C (zh) 1993-11-11 1993-11-11 复合驱动机构与非机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676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5296A (zh) * 2012-07-17 2012-10-24 许明亚 一种非机动车
CN103133286A (zh) * 2011-09-30 2013-06-05 许明亚 一种手推动力源的动力装置
WO2014084715A1 (en) * 2012-11-28 2014-06-05 Seng Chuan Lim A triple power transmission drive system applicable for bicycle, velocipede etc.
IT202100011291A1 (it) * 2021-05-04 2022-11-04 One Less Van S R L Veicolo da carico.
IT202100011312A1 (it) * 2021-05-04 2022-11-04 One Less Van S R L Veicolo da carico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6803A (zh) * 1985-09-08 1986-07-02 刘玉生 手脚动力椅式自行车
US4773662A (en) * 1987-03-30 1988-09-27 Ultra M.A.C. Corp. Double-drive bicycle
CN2124195U (zh) * 1992-04-21 1992-12-09 刘玉林 双力自行车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3286A (zh) * 2011-09-30 2013-06-05 许明亚 一种手推动力源的动力装置
CN102745296A (zh) * 2012-07-17 2012-10-24 许明亚 一种非机动车
WO2014084715A1 (en) * 2012-11-28 2014-06-05 Seng Chuan Lim A triple power transmission drive system applicable for bicycle, velocipede etc.
IT202100011291A1 (it) * 2021-05-04 2022-11-04 One Less Van S R L Veicolo da carico.
IT202100011312A1 (it) * 2021-05-04 2022-11-04 One Less Van S R L Veicolo da caric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76C (zh) 2003-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84808B2 (en) Rear-pedaling standing type bicycle structure
JP3530197B2 (ja) 自転車用の改良されたペダル踏み機構
AU2010224328B2 (en) Self-propelled vehicle propelled by an elliptical drive train with adjustable foot locations
CN1185135C (zh) 由踏板式前后传动方法移动的自行车
CN1594013A (zh) 往复踏步式助力自行车
CN1116173A (zh) 复合驱动机构与新型非机动车
US20060186630A1 (en) Effort-saving bicycle and transmission crank
US20050253355A1 (en) Leverage-activated bicycle, leverage activated tricycle, leverage activated vehicle moved by electricity generated by human power
CN201165298Y (zh) 踏板车
CN100335346C (zh) 一种能兼作滑板车的运动型自行车
CN1709763A (zh) 一种步行式自行车
CN205440735U (zh) 一种手臂驱动自行滑板车
CN2611279Y (zh) 手摇折叠滑轮车
CN2683505Y (zh) 轻便微型四轮车
CN2658042Y (zh) 锻炼、娱乐、运输用的自行车
CN213057360U (zh) 一种儿童蹬蹬车
CN1735531A (zh) 人力驱动的自行玩具
CN208069906U (zh) 一种省力自行车
CN2496745Y (zh) 一种自行车
CN2918210Y (zh) 双级链低座前蹬式变速人力驱动装置
CN2496751Y (zh) 踏板式娱乐自行车
CN2273681Y (zh) 具有手动加速装置的自行车
CN2177668Y (zh) 新型省力自行车
CN101590891B (zh) 不等轮径摆动簧式自行车
CN2122815U (zh) 一种多功能三轮童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