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8139B - 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 - Google Patents
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08139B CN111608139B CN202010569799.1A CN202010569799A CN111608139B CN 111608139 B CN111608139 B CN 111608139B CN 202010569799 A CN202010569799 A CN 202010569799A CN 111608139 B CN111608139 B CN 11160813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m
- debris flow
- area
- flow
- desig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4566 build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172 burs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679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991 sco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1715 photosynthesis, light harves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3 sol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 E02B7/02—Fixed barrages
- E02B7/04—Dams across valley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0—Dams; Dykes; Sluice way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dykes, dams, or the lik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 E02B7/02—Fixed barrag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10—Deep foundations
- E02D27/12—Pile foundations
- E02D27/16—Foundations formed of separate pil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32—Foundations for special purposes
- E02D27/40—Foundations for dams across valleys or for dam construc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226—Protecting pil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300/00—Materials
- E02D2300/0004—Synthetics
- E02D2300/0018—Cement used as binder
- E02D2300/002—Concret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300/00—Materials
- E02D2300/0026—Metals
- E02D2300/0029—Steel; Iron
- E02D2300/0034—Steel; Iron in wire for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 Devices Affording Protection Of Roads Or Walls For Sou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首先确定流域内暴发某一标准洪水泥石流相对应的规模,然后判断洪水泥石流的级别;然后针对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的防治,确定该流域内防治工程体系的防护设计标准,进一步确定关键控制性工程的设计标准;最后根据关键控制性工程的设计标准,提出具有不同功能分区的拦砂坝设计方法。在遭遇超大规模冰川洪水泥石流时,在保证整个流域防治工程体系安全的条件下,允许关键控制性拦砂坝部分坝体溃决而增加过流断面面积和下泄流量,未溃决区域的坝体基础部分能够有效的控制沟道下切,调控通过断面的流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对下游地区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的威胁和危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灾减灾、土木工程设计领域,以及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的应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山洪泥石流灾害是我国山区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特别是高海拔地区的超大规模冰川洪水泥石流、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给公路、铁路、输油管线等重大线性工程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条件下,极端气象降雨、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在高海拔地区修建公路、铁路等重大工程越来越多,对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的标准逐步提升,因此对超大规模洪水和泥石流灾害的防治需求越来越迫切。
常规的泥石流防治方法仅针对于小流域中的大规模泥石流一次总量小于 100×104m3,或泥石流峰值流量小于2000m3/s的情况,且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而针对超大规模泥石流情况下多采用整体搬迁或线路绕避的方式。然而,青藏高原这种高海拔区域常暴发超大规模的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以及冰川快速融水而形成的超大规模洪水和泥石流灾害。针对一次总量大于100×104m3,或者峰值流量大于2000m3/s的超大规模洪水和泥石流,常规的防治工程流域方法难以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例如:位于西藏波密县的古乡沟,属于典型的冰川型泥石流沟谷,随着气候的周期性波动及其所引起的冰川进退,导致了泥石流活动的相应变化。由于温度升高导致冰川消融剧烈,1953年9月23日古乡沟暴发了超大规模的冰川泥石流,峰值流量高达28600m3/s,冲出固体物质1100×104 m3,迫使帕隆藏布南移200m左右,并堵江形成堰塞湖,淹没上游大片农田。
因此,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其具有突发性强、洪峰高、破坏力强的特征,寻求一种适用于流域尺度的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和修建于沟道内的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设计方法十分必要,其不仅能够有效的调控流域内超大规模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冰川洪水泥石流的级联溃决过程,抑制揭底和堵溃效应,还能够有效的保护下游区域的公路、铁路等重大工程,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以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包括:
步骤1,根据沟道下游保护对象的防护标准,确定流域内防治工程体系规划设计标准、以及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设计防护等级和标准,根据流域内的历史灾害调查情况、测量获取流域地形特征参数,以及依据现场勘查获取的历史灾害洪痕结果或小流域水文计算方法,确定设计标准下的泥石流峰值流量或一次泥石流总量,通过现场勘查获得流域内的物源总量及其分布情况,确定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
步骤2,当流域内可能暴发超大规模泥石流时,可在物源区布设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控制物源起动量;若物源起动形成泥石流,那么未起动的人工结构体可控制沟床下切,起动的人工结构体(串)可通过增加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阻力实现耗能来调控流量;
步骤3,若在某一设计标准下流域内暴发的冰川洪水泥石流为大规模时,则采用排导工程、拦挡工程、停淤工程组合的方式进行泥石流防治;
步骤4,若在某一设计标准下流域内暴发的冰川洪水泥石流为超大规模时,则进一步通过沟道调查和实际取样测试,确定防治工程规划布置方法和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位置,流域内关键控制性工程的位置和数量根据不同流域实际情况而定;
每设置3-5座非控制性拦砂坝后,设置一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其库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库容≥其上游非控制性拦砂坝的库容之和,即:当上游非控制性拦砂坝溃决后,关键控制性拦砂坝能够容纳其拦蓄的泥沙量,不至于因其上游的拦砂坝溃决而超过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库容,影响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拦蓄功能;
步骤5,所述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需要将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拦砂坝坝体分为四个区域,即:区域A——坝体基础部分、区域B——左岸坝肩区域、区域C——右岸坝肩区域、区域D——包含坝体泄流孔和溢流口,将上述的四个区域按照不同的防护标准设计,即:区域A、区域B、区域C按照相同的标准设计,可采用桩基等加固基础;区域D采用低于其他三个区域的标准设计;关键控制性工程在遭遇超大规模的冰川洪水泥石流情况下允许区域D溃决,除此之外的区域A、区域B和区域C则不允许发生溃决。
优选地,当判断流域内可能暴发超大规模泥石流时,可在物源区布设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可采用预制的方式,均匀或不均匀分散于物源区。
优选地,所述关键控制性工程需要根据实际地形情况确定坝体轴线长度、坝基宽度、坝体高度等参数;通过实际钻孔取样测试,确定坝基和两岸的堆积层厚度。
优选地,根据布置在流域内的铁路、公路等重要设施的设计防护标准,要求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不可溃决破坏区域的设计防护标准高于可溃决区域的设计防护标准。
优选地,区域A采用的设计等级和标准大于等于铁路、公路等重要设施的防护等级,区域B和C采用和区域A相同的设计等级和标准,该区域的建筑材料采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建。
优选地,区域D采用低于区域A、B和C的设计等级和标准,该区域的建筑材料采用低于区域A、B和C的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建或采用钢索网或柔性防护网等构件,在遭遇超大规模冰川洪水泥石流情况下,允许区域D发生溃决。
优选地,桩基的深度确定方法如下:桩基的有效桩长大于等于坝高、且穿过覆盖层至基岩H>H设计。
优选地,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溃决区域D范围为包含泄流孔在内的区域,当坝体受到的冲击力/压力超过设计标准时(P>P设计),允许区域D溃决;或根据流域内的洪水断面实时监测数据(Q=BHV),推算得到的泥石流流量超过设计规模时,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溃决区域D发生自动溃决。
优选地,根据左右坝肩的松散堆积层厚度和在设计标准下坝肩的抗冲击需求,确定区域B和C锚固形式为抗滑桩或预应力锚固,再进一步确定锚固深度 h,且大于坝肩松散堆积层的深度h>h堆积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在保证整个流域防治工程体系安全的条件下,允许关键控制性拦砂坝部分坝体溃决而增加过流断面面积和下泄流量,未溃决区域的坝体基础部分能够有效的控制沟道下切,调控通过断面的流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对下游地区的威胁和危害;同时,这种关键控制性的拦砂坝在溃决之后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快速的恢复重建,节约施工时间和大大降低工程的维护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钢筋混凝土式关键控制性拦砂坝;
图2是钢筋混凝土+钢索网式关键控制性拦砂坝。
图中附图标记:
A、区域A,B、区域B,C、区域C,D、区域D;
1、桩基,2、泄流孔,3、溢流口,4、锚固装置,5、钢索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针对超大规模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流域方法,以及流域内关键性拦砂坝设计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能够在坝体稳定的前提下有效的调控洪水和泥石流的泄流流量过程,削弱其峰值流量,降低冲刷沟道或沟岸物源的风险,稳固边坡,减小和调控泥石流的活动规模。若洪水或泥石流的规模超过坝体设计标准,则允许部分坝体发生溃决,而坝基和左右岸翼墙保持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允许洪水和泥石流通过,保留的坝基和左右岸翼墙能够起到肋槛消能的作用,降低洪水和泥石流的流速,控制沟床快速下切,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对下游居民和重大工程的威胁和危害。
为此,本发明首先确定流域内暴发某一标准洪水泥石流相对应的规模,然后判断洪水泥石流的级别;然后针对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的防治,确定该流域内防治工程体系的防护设计标准,进一步确定关键控制性工程的设计标准;最后根据关键控制性工程的设计标准,提出具有不同功能分区的拦砂坝设计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根据沟道下游主河的输砂能力、重大工程和村镇等保护对象的防护标准,确定流域内防治工程体系规划设计标准,以及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设计防护等级和标准。根据流域内的历史灾害调查情况、测量获取流域地形特征参数,以及依据现场勘查获取的历史灾害洪痕结果或小流域水文计算方法,确定设计标准下的泥石流峰值流量或一次泥石流总量;进一步通过现场勘查获得流域内的物源总量及其分布情况,确定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
(2)当流域内可能暴发超大规模泥石流时,可在物源区布设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控制物源起动量;若物源起动形成泥石流,那么未起动的人工结构体可控制沟床下切,起动的人工结构体(串)可通过增加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阻力实现耗能来调控流量。
(3)若在某一设计标准下流域内暴发的冰川洪水泥石流为大规模时(泥石流一次总量小于100×104m3,或泥石流峰值流量小于2000m3/s),则采用专利“一种主河输移控制型泥石流防治方法(专利号:201010617466.8)”中所述的排导工程、拦挡工程、停淤工程组合的方式进行泥石流防治工程规划。
(4)若在某一设计标准下流域内暴发的冰川洪水泥石流为超大规模时(一次总量大于100×104m3,或者峰值流量大于2000m3/s),则进一步通过沟道调查和实际取样测试,确定防治工程规划布置方法和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位置,流域内关键控制性工程的位置和数量根据不同流域实际情况而定。
每设置3-5座非控制性拦砂坝后,设置一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其库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库容≥其上游非控制性拦砂坝的库容之和。即,当上游非控制性拦砂坝溃决后,关键控制性拦砂坝能够容纳其拦蓄的泥沙量,不至于因其上游的拦砂坝溃决而超过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库容,影响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拦蓄功能。
(5)所述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需要将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拦砂坝坝体分为四个区域,即:区域A——坝体基础部分,区域B——左岸坝肩区域,区域C——右岸坝肩区域,区域D——包含坝体泄流孔和溢流口。将上述的四个区域按照不同的防护标准设计,即:区域A、区域B、区域C按照相同的标准设计,可采用桩基等加固基础;区域D采用低于其他三个区域的标准设计。关键控制性工程在遭遇超大规模的冰川洪水泥石流情况下允许区域D溃决,除此之外的区域A、B和C则不允许发生溃决。
更优选地,当判断流域内可能暴发超大规模泥石流时,可在物源区布设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可采用预制的方式,均匀或不均匀分散于物源区。
更优选地,所述关键控制性工程需要根据实际地形情况确定坝体轴线长度、坝基宽度、坝体高度等参数;通过实际钻孔取样测试,确定坝基和两岸的堆积层厚度。
更优选地,根据布置在流域内的铁路、公路等重要设施的设计防护标准,要求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不可溃决破坏区域的设计防护标准高于可溃决区域的设计防护标准。
更优选地,区域A采用的设计等级和标准大于等于铁路、公路等重要设施的防护等级,区域B和C,采用和区域A相同的设计等级和标准,该区域的建筑材料采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建。
更优选地,区域D,采用低于区域A、B和C的设计等级和标准,该区域的建筑材料采用低于区域A、B和C的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建或采用钢索网或柔性防护网等构件,在遭遇超大规模冰川洪水泥石流情况下,允许区域D发生溃决。
更优选地,桩基的深度确定方法如下:桩基的有效桩长大于等于坝高、且穿过覆盖层至基岩H>H设计。
更优选地,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溃决区域D范围为包含泄流孔在内的区域,当坝体受到的冲击力/压力超过设计标准时(P>P设计),允许区域D溃决;或根据流域内的洪水断面实时监测数据(Q=BHV),推算得到的泥石流流量超过设计规模时,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溃决区域D发生自动溃决。
更优选地,根据左右坝肩的松散堆积层厚度和在设计标准下坝肩的抗冲击需求,确定区域B和C锚固形式为抗滑桩或预应力锚固,再进一步确定锚固深度h,且大于坝肩松散堆积层的深度h>h堆积层。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在遭遇超大规模冰川洪水泥石流的情况下,允许非关键控制性工程失效,同时允许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局部区域发生溃决增大过流断面面积,而未溃决破坏区域仍能够有效的防止沟道、沟岸侵蚀,调控通过的洪水、泥石流流速,从而实现提高防治工程体系的安全性,达到保证铁路、公路等重要设施安全运行的目的。具体而言,本发明可在最大限度的保障流域内的铁路、公路等重要设施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通过在流域内修建关键控制性工程对超大规模冰川洪水泥石流进行调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遭遇超大规模冰川洪水泥石流时,在保证整个流域防治工程体系安全的条件下,允许关键控制性拦砂坝部分坝体溃决而增加过流断面面积和下泄流量,未溃决区域的坝体基础部分能够有效的控制沟道下切,调控通过断面的流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对下游地区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的威胁和危害;同时,这种关键控制性的拦砂坝在溃决之后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快速的恢复重建,节约施工时间和大大降低工程的维护费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某冰川型泥石流沟谷,沟道内松散固体物质丰富,沟道狭窄,沟床纵坡大,温度升高导致冰川消融剧烈,近期泥石流灾害频发。泥石流常淤埋堵塞沟口公路,并堵江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过往车辆安全和上下游城镇。根据流域内的历史灾害调查访问和沟道内泥痕计算结果,该沟谷暴发过规模为50年一遇的泥石流灾害。该泥石流沟沟口公路为通往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设计标准为P=1%(即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且受泥石流灾害威胁的人数大于1000 人。因此,根据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确定该泥石流沟的防治工程规划设计标准为P=1%(即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通过小流域水文计算方法计算,在设计标准(P=1%)下的泥石流一次冲出总量为110×104m3,泥石流峰值流量为2200m3/s,因此该流域内暴发的冰川泥石流为超大规模。
通过沟道调查和实际取样测试,确定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拟采用稳固和分级拦挡措施对该泥石流进行综合治理。当流域内可能暴发超大规模泥石流时,可在物源区布设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控制物源起动量;若物源起动形成泥石流,那么未起动的人工结构体可控制沟床下切,起动的人工结构体(串)可通过增加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阻力实现耗能来调控流量。拟在流域的流通区修建10座非控制性拦砂坝和2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每隔5座非控制性拦砂坝修建1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每座非控制性拦砂坝的设计库容为11×104 m3,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设计库容为55×104m3;拟建防治工程设计总库容大于设计标准(P=1%)下的泥石流一次冲出总量,且1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设计库容与5座非控制性拦砂坝设计库容的总和相当。根据现场地形实测和钻孔取样测试,确定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坝长为140m,总坝高为60m,有效坝高46m,并将关键控制性拦砂坝分为区域A(坝体基础部分)、区域B(左岸坝肩区域)和区域C(右岸坝肩区域)、区域D(包含坝体泄流孔和溢流口)四个部分。根据布置在该泥石流沟沟口的公路的设计防护标准(P=1%),确定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不可溃决破坏区域(A、B、C)的设计防护标准为P=0.5%,可溃决区域D的设计防护标准为P=1%。
区域A的建筑材料采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和桩基的形式进行修建,保证在遭遇超大规模的冰川洪水泥石流的情况下基础部分能够抵抗其强烈的冲刷下切作用而不被破坏。根据现场地形实测和钻孔取样测试,坝基的松散堆积层厚度为 20m,从而确定桩基的有效桩长H为50m(大于有效坝高,且大于松散堆积层厚度)。区域B和C的建筑材料采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建,根据钻孔取样测试获得两岸的堆积层厚度为15m,考虑到两岸的堆积层厚度不大,拟采用抗滑桩对左右两侧坝肩进行锚固,锚固深度h为20m(大于堆积层厚度)。区域D 的建筑材料采用低于区域A、B和C的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建,当坝体受到的冲击力超过设计标准(P=1%)时,或流域内的泥石流流量超过设计流量2200m3/s 时,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溃决区域B发生自动溃决。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某冰川型泥石流沟谷,沟道内松散固体物质丰富,沟道狭窄,沟床纵坡大,温度升高导致冰川消融剧烈,近期泥石流灾害频发。根据流域内的历史灾害调查访问和沟道内泥痕计算结果,该沟谷暴发过规模为100年一遇的泥石流灾害。该泥石流沟沟口为某拟建重要铁路,其设计标准为P=1%(即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铁路和乘客安全。根据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确定该泥石流沟的防治工程规划设计标准为P=1%(即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通过小流域水文计算方法计算,在设计标准(P=1%)下的泥石流一次冲出总量为320×104m3,泥石流峰值流量为3500m3/s,因此该流域内暴发的冰川泥石流为超大规模。
通过沟道调查和实际取样测试,确定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拟采用稳固和分级拦挡措施对该泥石流进行综合治理。当流域内可能暴发超大规模泥石流时,可在物源区布设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控制物源起动量;若物源起动形成泥石流,那么未起动的人工结构体可控制沟床下切,起动的人工结构体(串)可通过增加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阻力实现耗能来调控流量。拟在流域的流通区修建20座非控制性拦砂坝和4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每隔5座非控制性拦砂坝修建1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每座非控制性拦砂坝的设计库容为16×104 m3,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设计库容为80×104m3;拟建防治工程设计总库容大于设计标准(P=1%)下的泥石流一次冲出总量,且1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设计库容与5座非控制性拦砂坝设计库容的总和相当。根据现场地形实测和钻孔取样测试,确定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坝长为178m,总坝高为64m,有效坝高48m,并将关键控制性拦砂坝分为区域A(坝体基础部分)、区域B(左岸坝肩区域)、区域C(右岸坝肩区域)、区域D(包含坝体泄流孔和溢流口)四个部分。根据布置在该泥石流沟沟口的公路的设计防护标准(P=1%),确定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不可溃决破坏区域(A、B、C)的设计防护标准为P=0.5%,可溃决区域D的设计防护标准为P=1%。
区域A的建筑材料采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和桩基的形式进行修建,保证在遭遇超大规模的冰川洪水泥石流的情况下基础部分能够抵抗其强烈的冲刷下切作用而不被破坏。根据现场地形实测和钻孔取样测试,坝基的松散堆积层厚度为 25m,从而确定桩基的有效桩长H为50m(大于有效坝高,且大于松散堆积层厚度)。区域B和C的建筑材料采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建,根据钻孔取样测试获得两岸的堆积层厚度为30m,考虑到两岸的堆积层厚度较大,拟采用预应力锚索对左右两侧坝肩进行锚固,锚固深度h为35m(大于堆积层厚度)。区域D的建筑材料采用低于区域A、B和C的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建,当坝体受到的冲击力超过设计标准(P=1%)时,或流域内的泥石流流量超过设计流量3500 m3/s时,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溃决区域D发生自动溃决。
实施例三
如图1和图2所示。某冰川型泥石流沟谷,沟道狭窄,沟床纵坡大,由于受历史地震的影响沟道内松散固体物质丰富,温度升高导致冰川消融剧烈,近期泥石流灾害频发。根据流域内的历史灾害调查访问和沟道内泥痕计算结果,该沟谷暴发过规模为100年一遇的泥石流灾害。泥石流严重威胁沟口通往西部地区的重要公路(其设计标准为P=1%(即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因此,根据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确定该泥石流沟的防治工程规划设计标准为P=1%(即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通过小流域水文计算方法计算,在设计标准(P=1%)下的泥石流一次冲出总量为600×104m3,泥石流峰值流量为5000m3/s,因此该流域内暴发的冰川泥石流为超大规模。
通过沟道调查和实际取样测试,确定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拟采用稳固和分级拦挡措施对该泥石流进行综合治理。当流域内可能暴发超大规模泥石流时,可在物源区布设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控制物源起动量;若物源起动形成泥石流,那么未起动的人工结构体可控制沟床下切,起动的人工结构体(串)可通过增加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阻力实现耗能来调控流量。拟在流域的流通区修建40座非控制性拦砂坝和10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每隔4座非控制性拦砂坝修建1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每座非控制性拦砂坝的设计库容为15×104m3,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设计库容为60×104m3;拟建防治工程设计总库容大于设计标准(P=1%)下的泥石流一次冲出总量,且1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设计库容与4座非控制性拦砂坝设计库容的总和相当。根据现场地形实测和钻孔取样测试,确定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坝长为154m,总坝高为58m,有效坝高44m,并将关键控制性拦砂坝分为区域A(坝体基础部分)、区域B(左岸坝肩区域)、区域C(右岸坝肩区域)、区域D(包含钢索网或柔性防护网构件) 四个部分。根据布置在该泥石流沟沟口的公路的设计防护标准(P=1%),确定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不可溃决破坏区域(A、B、C)的设计防护标准为P=0.5%,可溃决区域D的设计防护标准为P=1%。
区域A的建筑材料采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和桩基的形式进行修建,保证在遭遇超大规模的冰川洪水泥石流的情况下基础部分能够抵抗其强烈的冲刷下切作用而不被破坏。根据现场地形实测和钻孔取样测试,坝基的松散堆积层厚度为 30m,从而确定桩基的有效桩长H为46m(大于有效坝高,且大于松散堆积层厚度)。区域B和C的建筑材料采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建,根据钻孔取样测试获得两岸的堆积层厚度为10m,考虑到两岸的堆积层厚度不大,拟采用抗滑桩对左右两侧坝肩进行锚固,锚固深度h为20m(大于堆积层厚度)。区域D 采用钢索网和柔性防护网构件进行修建,当坝体受到的冲击力超过设计标准(P =1%)时,或流域内的泥石流流量超过设计流量5000m3/s时,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溃决区域D发生自动溃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根据沟道下游保护对象的防护标准,确定流域内防治工程体系规划设计标准、以及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设计防护等级和标准,根据流域内的历史灾害调查情况、测量获取流域地形特征参数,以及依据现场勘查获取的历史灾害洪痕结果或小流域水文计算方法,确定设计标准下的泥石流峰值流量或一次泥石流总量,通过现场勘查获得流域内的物源总量及其分布情况,确定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
步骤2,当流域内可能暴发超大规模泥石流时,在物源区布设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控制物源起动量;若物源起动形成泥石流,那么未起动的人工结构体可控制沟床下切,起动的人工结构体串可通过增加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阻力实现耗能来调控流量;
步骤3,若在某一设计标准下流域内暴发的冰川洪水泥石流为大规模时,则采用排导工程、拦挡工程、停淤工程组合的方式进行泥石流防治;
步骤4,若在某一设计标准下流域内暴发的冰川洪水泥石流为超大规模时,则进一步通过沟道调查和实际取样测试,确定防治工程规划布置方法和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位置,流域内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位置和数量根据不同流域实际情况而定;
每设置3-5座非控制性拦砂坝后,设置一座关键控制性拦砂坝,其库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库容≥其上游非控制性拦砂坝的库容之和,即:当上游非控制性拦砂坝溃决后,关键控制性拦砂坝能够容纳其拦蓄的泥沙量,不至于因其上游的拦砂坝溃决而超过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库容,影响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拦蓄功能;
步骤5,所述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需要将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拦砂坝坝体分为四个区域,即:区域A——坝体基础部分、区域B——左岸坝肩区域、区域C——右岸坝肩区域、区域D——包含坝体泄流孔和溢流口,将上述的四个区域按照不同的防护标准设计,即:区域A、区域B、区域C按照相同的标准设计,采用桩基加固基础;区域D采用低于其他三个区域的标准设计;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在遭遇超大规模的冰川洪水泥石流情况下允许区域D溃决,除此之外的区域A、区域B和区域C则不允许发生溃决;
其中,超大规模是指泥石流一次总量大于100×104m3,或者泥石流峰值流量大于2000m3/s;大规模是指泥石流一次总量小于100×104m3,或泥石流峰值流量小于2000m3/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判断流域内可能暴发超大规模泥石流时,在物源区布设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人工结构体或人工结构体串采用预制的方式,均匀或不均匀分散于物源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需要根据实际地形情况确定坝体轴线长度、坝基宽度、坝体高度;通过实际钻孔取样测试,确定坝基和两岸的堆积层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布置在流域内的铁路、公路等重要设施的设计防护标准,要求关键控制性防治工程的不可溃决破坏区域的设计防护标准高于可溃决区域的设计防护标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区域A采用的设计等级和标准大于等于铁路、公路等重要设施的防护等级,区域B和C采用和区域A相同的设计等级和标准,该区域的建筑材料采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区域D采用低于区域A、B和C的设计等级和标准,该区域的建筑材料采用低于区域A、B和C的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建或采用柔性防护网,在遭遇超大规模冰川洪水泥石流情况下,允许区域D发生溃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桩基的深度确定方法如下:桩基的有效桩长大于等于坝高、且穿过覆盖层至基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溃决区域D范围为包含泄流孔在内的区域,当坝体受到的冲击力/压力超过设计标准时,允许区域D溃决;或根据流域内的洪水断面实时监测数据,推算得到的泥石流流量超过设计规模时,关键控制性拦砂坝的溃决区域D发生自动溃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左右坝肩的松散堆积层厚度和在设计标准下坝肩的抗冲击需求,确定区域B和C锚固形式为抗滑桩或预应力锚固,再进一步确定锚固深度h,且大于坝肩松散堆积层的深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69799.1A CN111608139B (zh) | 2020-06-20 | 2020-06-20 | 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 |
PCT/CN2020/111994 WO2021253635A1 (zh) | 2020-06-20 | 2020-08-28 | 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 |
US17/783,745 US20230002992A1 (en) | 2020-06-20 | 2020-08-28 | Method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uper large-scale floods and debris flow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69799.1A CN111608139B (zh) | 2020-06-20 | 2020-06-20 | 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08139A CN111608139A (zh) | 2020-09-01 |
CN111608139B true CN111608139B (zh) | 2021-10-29 |
Family
ID=72205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69799.1A Active CN111608139B (zh) | 2020-06-20 | 2020-06-20 | 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02992A1 (zh) |
CN (1) | CN111608139B (zh) |
WO (1) | WO202125363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09556B (zh) * | 2020-07-22 | 2021-07-13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冰湖溃决型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 |
CN113096361B (zh) * | 2021-04-21 | 2022-08-16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基于水位突变的堵溃型泥石流预警方法 |
CN113268867B (zh) * | 2021-05-17 | 2023-05-26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一种基于水热组合的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方法 |
CN115030095B (zh) * | 2022-06-30 | 2023-03-17 | 清华大学 | 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抗冲击消能支挡结构 |
CN117744535B (zh) * | 2024-01-02 | 2024-05-14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松散岩土体堰塞坝泥石流流量峰值预测方法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0300821U1 (de) * | 2003-01-17 | 2003-04-10 | Fatzer Ag, Romanshorn | Verbauungsvorrichtung für fließende Gewässer, insbesondere für Wildbäche |
JP5108553B2 (ja) * | 2008-02-20 | 2012-12-26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透過型砂防堰堤 |
KR100901886B1 (ko) * | 2009-02-26 | 2009-06-09 | 대한민국 | 조립식블록 사방댐의 블록 고정 기초 |
CN101701454B (zh) * | 2009-10-14 | 2011-05-11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一种用于泥石流和堰塞坝防冲刷的人工结构体及其应用 |
CN102182163B (zh) * | 2011-04-02 | 2012-09-05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一种组装式泥石流拦砂坝及其施工方法 |
ITTO20130200A1 (it) * | 2013-03-15 | 2014-09-16 | Aronne Armanini | Struttura di ritenuta dei sedimenti in corsi d'acqua |
KR101725463B1 (ko) * | 2014-12-22 | 2017-04-14 | 주식회사 대흥미래기술 | 파일형 사방댐 및 그 시공방법 |
CN105525595A (zh) * | 2016-01-25 | 2016-04-27 |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分公司 | 格宾-桩板式泥石流拦挡结构及其实施方法 |
JP6799228B2 (ja) * | 2016-08-02 | 2020-12-16 | 東亜グラウト工業株式会社 | 砂防堰堤 |
CN107034853A (zh) * | 2017-05-19 | 2017-08-11 | 兰州大学 | 一种过流式泥石流拦挡坝及坝群 |
CN107090804B (zh) * | 2017-05-26 | 2018-11-20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一种柔性网泥石流拦砂坝及其施工方法 |
CN109610404B (zh) * | 2018-12-18 | 2020-11-17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一种泥石流沟谷泥砂分离与拦固方法及其应用 |
CN110443741B (zh) * | 2019-08-21 | 2022-05-27 |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 一种基于风险控制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多期治理方法 |
-
2020
- 2020-06-20 CN CN202010569799.1A patent/CN111608139B/zh active Active
- 2020-08-28 US US17/783,745 patent/US2023000299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8-28 WO PCT/CN2020/111994 patent/WO202125363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253635A1 (zh) | 2021-12-23 |
CN111608139A (zh) | 2020-09-01 |
US20230002992A1 (en) | 2023-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08139B (zh) | 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 | |
Etcheverry | Irrigation Practice and Engineering... | |
CN111364486A (zh) | 一种用于抗滑桩边坡应急抢救的补救加固装置及方法 | |
Adamo et al. | Dam safety: technical problems of ageing concrete dams | |
CN110889151A (zh) | 一种自溃堤坝分洪道的设计方法 | |
Li | Mountain hazards in China | |
CN209798515U (zh) | 一种桥梁用泥石流防护结构 | |
Adamo et al. | Dam safety: Technical problems of aging embankment dams | |
KR101262093B1 (ko) | 정부도로 및 중개수로를 이용한 월류 파괴 방지형 필댐 | |
KR100776621B1 (ko) | 토석류에 의한 재해방지용 말뚝 구조물 | |
Hepler et al. | Overtopping Protection for Dams—A Technical Manual Overview | |
CN110593205A (zh) | 一种高位碎屑流多级自适应障桩群减灾结构及实施方法 | |
Weiss |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passing floods over earth dams | |
Bromhead | Geotechnical structures for landslide risk reduction | |
KR101262094B1 (ko) | 부분 피복사면 및 사면수로를 이용한 월류 파괴 방지형 필댐 | |
Prisk et al. | Delivering Wadi Dayqah, Oman's tallest dam | |
Allison | Control of the Colorado river as 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Imperial Valley | |
Ojha | Rehabilitation of sunkoshi small hydropower plant (2.6 mk), nepal after sequences of natural disaster | |
Chen et al. | Gravity Dams | |
Chen et al. | Sluices and barrages | |
Wildt | Využití odplavitelného hrazení pro zvýšení bezpečnosti vodních děl | |
Seinuk | Foundation and Flood Protection Design in Flood Zones | |
Cooper | The reservoir safety programme in Northern Ireland | |
Alexandru et al. | Dam safety analysis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surveys, applied on Buftea Dam | |
Poppema et al. | International Good Practices of Embankment Upgrading with Limited Footprint Increas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