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0293B - 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00293B CN111600293B CN202010625028.XA CN202010625028A CN111600293B CN 111600293 B CN111600293 B CN 111600293B CN 202010625028 A CN202010625028 A CN 202010625028A CN 111600293 B CN111600293 B CN 11160029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ad
- cpl
- electric quantity
- power
- stabil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02J1/12—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generators with converters, e.g. with mercury-arc rectifie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4—Balancing the load in a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8—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wind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根据基于电量的系统稳定判据;计算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和扰动后的电源侧暂态电量ΔQS;根据电源侧暂态电量的大小ΔQS修正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并判断电源侧暂态电量ΔQS是否超过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若ΔQS>ΔQCPL,则负荷突变后,系统稳定性增强,若ΔQS<ΔQCPL,则负荷突变后,系统稳定性减弱;继续判断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是否超过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若超过,则系统振荡失稳,若未超过,则系统在扰动后仍能维持稳定,系统具有暂态稳定恢复能力。本发明能够定量评估直流配电网的稳定裕度,并根据直流配电网电源侧、负荷侧的暂态电量判断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流配电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流形式构建的配电网不仅能够简化电源和负荷各端的接入方式,并且不会出现无功功率和频率问题。直流电压下垂控制由于其结构简单、便于应用,为直流配电网的主要控制方式。但当直流配电网发生扰动时,下垂控制将影响系统稳定性。另外,由于恒功率负荷的大量出现,在系统中等效出大量负阻抗,等效削弱了系统阻尼特性,当其功率发生变化时,也将影响系统稳定性。由于设备类型不同,直流配电网具有与交流电网不同的模型和稳定特性,特征根、时域仿真为定性分析系统暂态稳定性提供了依据,但系统稳定性仍缺乏机理分析,因此,直流配电网稳定性的衡量方法亟待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能够定性分析直流配电网电源侧、负荷侧参数与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并对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进行定量评估,为制定和改进直流配电网稳定控制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该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直流配电网等效电路模型,建立系统能量方程,通过分析能量方程和稳定运行点,得到基于电量的系统稳定判据QCPL<QS+QL,其中,QS、QCPL和QL分别为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在起始运行时刻t0至受到扰动时刻t1时间段内积累的电量;
S2,计算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上积累的电量QS、QCPL和QL,并基于系统稳定判据,根据ΔQCPLmax=QS+QL-QCPL求得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
S3,检测负荷功率变化量ΔPL和直流母线电压瞬时值udc,计算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
S4,当参数R、L、C及下垂系数改变时,检测直流母线电压瞬时值udc,计算扰动后的电源侧暂态电量ΔQS;
S5,根据电源侧暂态电量的大小ΔQS修正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依据ΔQCPLmax=QS0+ΔQS+QL-QCPL修正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QS0为初始状态下电源侧积累的电量,并判断电源侧暂态电量ΔQS是否超过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若ΔQS>ΔQCPL,则负荷突变后,系统稳定性增强,若ΔQS<ΔQCPL,则负荷突变后,系统稳定性减弱;
S6,若ΔQS<ΔQCPL,判断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是否超过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若超过,则系统振荡失稳,若未超过,则系统在扰动后仍能维持稳定,系统具有暂态稳定恢复能力。
可选的,所述步骤S1中,根据直流配电网等效电路模型,建立系统能量方程,通过分析能量方程和稳定运行点,得到基于电量的系统稳定判据QCPL<QS+QL,其中,QS、QCPL和QL分别为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在起始运行时刻t0至受到扰动时刻t1时间段内积累的电量,具体包括:
当系统稳定运行时,直流母线电压、电流变化率均为0,由系统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在iCPL-udc平面上绘制正值恒功率负荷特性曲线L1、下垂控制特性曲线L2和负值恒功率负荷特性曲线L3。曲线L1、L3可表示为
udc=PL/iCPL (1)
曲线L2可表示为
其中:R为电源、换流器和线路的等效电阻,L为其等效电感,C为稳压电容;us为换流器出口母线电压,受蓄电池侧输出电流is控制,usr为电压参考值,k为下垂系数,udc为负荷侧直流母线电压,交、直流负荷PLL与风电、光伏功率PLS合并成功率为PL的受控电流源iCPL,iCPL=PL/udc=(PLL-PLS)/udc;RL为阻性负荷;
当特性曲线交点满足式(3)时,该点为系统稳定运行点,满足下式:
选取各元件的电量作为状态变量,假设t0时刻系统达到平衡,直流母线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dc0和is0,系统扰动量为Δudc和Δis,在t1时刻,直流母线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dc0+Δudc和is0+Δis,电源侧端口和负荷侧端口的能量方程为:
在系统稳定运行点处进行线性化分析,当系统雅各比矩阵的特征根均有负实部,即满足式(5)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式(5)为基于电量的系统稳定判据:
QCPL<QS+QL (5)
可选的,所述步骤S2中,计算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上积累的电量QS、QCPL和QL,并基于系统稳定判据,根据ΔQCPLmax=QS+QL-QCPL求得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具体包括:
计算[t0,t1]期间内,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上积累的电量QS、QCPL和QL,分别表示为:
设系统电源侧积累电量的初始值为QS0,恒功率负荷上的初始电量为QCPL0,由调节系统参数引起的附加电量为ΔQS,由恒功率负荷的功率突变引起的负荷暂态电量为ΔQCPL,则:
QS=QS0+ΔQS
设系统恒功率负荷功率初始值为PL0,负荷功率变化量为ΔPL,则由式(7)有:
由于QCPL<QS+QL,则系统稳定裕度为:
ΔQCPLmax=QS+QL-QCPL0=QS0+ΔQS+QL-QCPL0 (10)
在恒功率负荷突变,系统其它参数不变时,ΔQS=0,恒功率负荷的稳定裕度ΔQCPLmax为:
当恒功率负荷突变,且系统元件参数或控制参数改变时,ΔQS≠0,恒功率负荷的稳定裕度ΔQCPLmax为:
可选的,所述步骤S3中,检测负荷功率变化量ΔPL和直流母线电压瞬时值udc,计算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具体为:
可选的,所述步骤S4中,当参数R、L、C及下垂系数改变时,检测直流母线电压瞬时值udc,计算扰动后的电源侧暂态电量ΔQS,具体为:
当系统R、L、C参数或下垂系数k变化时,电源侧产生暂态电量ΔQS,对系统稳定裕度造成影响,由式(1)、(2)将系统稳定运行点A、C的电压表示为:
由式(7)、(14)可得QS和ΔQS为:
其中,ΔR、ΔL、ΔC和Δk为系统元件参数和控制参数的变化量。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根据系统伏安特性和能量方程,提出稳定判据,即当恒功率负荷功率的突变时,负荷上所需的电量发生变化,若突变后负荷所需的总电量不超过系统其它部分(本模型中为阻性负荷和电源侧)积累的电量,则系统能够渐进稳定,由此得出系统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通过计算系统电源侧和负荷侧积累的电量,可得初始状态下系统稳定裕度,当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计算电源暂态电量QS和负荷暂态电量QCPL,可计算出变化后的系统稳定裕度,,能够明确反映系统各项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并且根据可调量ΔQS和ΔQCPL,能够定量反映不同系统状态、不同控制策略以及恒功率负荷突变时系统稳定裕度的变化,为直流配电网稳定控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直流配电网等效电路模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系统特性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恒功率负荷突变的仿真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恒功率负荷和系统参数变化的仿真图;
图6为本发明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能够定性分析直流配电网电源侧、负荷侧参数与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并对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进行定量评估,为制定和改进直流配电网稳定控制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直流配电网等效电路模型,建立系统能量方程,通过分析能量方程和稳定运行点,得到基于电量的系统稳定判据QCPL<QS+QL,其中,QS、QCPL和QL分别为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在起始运行时刻t0至受到扰动时刻t1时间段内积累的电量;
S2,计算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上积累的电量QS、QCPL和QL,并基于系统稳定判据,根据ΔQCPLmax=QS+QL-QCPL求得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
S3,检测负荷功率变化量ΔPL和直流母线电压瞬时值udc,计算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
S4,当参数R、L、C及下垂系数改变时,检测直流母线电压瞬时值udc,计算扰动后的电源侧暂态电量ΔQS;
S5,根据电源侧暂态电量的大小ΔQS修正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依据ΔQCPLmax=QS0+ΔQS+QL-QCPL修正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QS0为初始状态下电源侧积累的电量,并判断电源侧暂态电量ΔQS是否超过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若ΔQS>ΔQCPL,则负荷突变后,系统稳定性增强,若ΔQS<ΔQCPL,则负荷突变后,系统稳定性减弱;
S6,若ΔQS<ΔQCPL,判断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是否超过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若超过,则系统振荡失稳,若未超过,则系统在扰动后仍能维持稳定,系统具有暂态稳定恢复能力。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本发明实施例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图,包含光伏、风电、储能及恒功率负荷。其中,蓄电池采用U-I下垂控制策略,用于维持多端直流网路中的功率平衡;光伏和风电侧换流器采用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用于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负荷侧采取恒功率控制,满足供电需求;该电网在孤岛模式下运行。
短时振荡期间,风、光电源输出功率不随电压变化且保持恒定,故可将其视为负的恒功率负荷PLS。蓄电池经换流器VSC2接入电网,下垂控制的控制信号反馈到VSC2中,进而调节系统功率。将蓄电池和VSC2等效为受控电压源和电容并联的形式,并将风电、光伏简化为恒功率电源后,直流配电网简化等值电路图2所示。其中:C0为换流器出口电容,R为电源、换流器和线路的等效电阻,L为其等效电感,C为稳压电容;us为换流器出口母线电压,受蓄电池侧输出电流is控制,usr为电压参考值,k为下垂系数;udc为负荷侧直流母线电压,交、直流负荷PLL与风电、光伏功率PLS合并成功率为PL的受控电流源iCPL,iCPL=PL/udc=(PLL-PLS)/udc;RL为阻性负荷。
根据直流配电网的等效电路模型,列写蓄电池下垂控制方程、系统回路电压、节点电流方程及负荷功率方程如下:
us=usr-kis
iCPL=PL/udc
其中,所述步骤S1中,根据直流配电网等效电路模型,建立系统能量方程,通过分析能量方程和稳定运行点,得到基于电量的系统稳定判据QCPL<QS+QL,其中,QS、QCPL和QL分别为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在起始运行时刻t0至受到扰动时刻t1时间段内积累的电量,具体包括:
当系统稳定运行时,直流母线电压、电流变化率均为0,由系统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在iCPL-udc平面上绘制正值恒功率负荷特性曲线L1、下垂控制特性曲线L2和负值恒功率负荷特性曲线L3,如图3所示。由于直流母线电压恒为正值,故当交、直流负荷PLL大于风电、光伏功率PLS,即PL>0时,负荷特性曲线L1位于第一象限,与下垂控制特性曲线L2相交于点A、B;当交、直流负荷PLL小于风电、光伏功率PLS,即PL<0时,负荷特性曲线L3位于第二象限,与下垂控制特性曲线L2相交于点C。曲线L1、L3可表示为
udc=PL/iCPL (1)
曲线L2可表示为
其中:R为电源、换流器和线路的等效电阻,L为其等效电感,C为稳压电容;us为换流器出口母线电压,受蓄电池侧输出电流is控制,usr为电压参考值,k为下垂系数,udc为负荷侧直流母线电压,交、直流负荷PLL与风电、光伏功率PLS合并成功率为PL的受控电流源iCPL,iCPL=PL/udc=(PLL-PLS)/udc;RL为阻性负荷;
当特性曲线交点满足式(3)时,该点为系统稳定运行点,具备稳定恢复能力的系统运行点为点A和C,满足下式:
选取图2中各元件的电量作为状态变量,假设t0时刻系统达到平衡,直流母线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dc0和is0,系统扰动量为Δudc和Δis,在t1时刻,直流母线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dc0+Δudc和is0+Δis,电源侧端口和负荷侧端口的能量方程为:
在系统稳定运行点处进行线性化分析,当系统达到稳态时,is0=udc0/RL+PL/udc0,故将式(4)在在平衡点附近线性化,可得
其中,J为雅各比矩阵,即
即当系统雅各比矩阵的特征根均有负实部,即满足式(5)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式(5)为基于电量的系统稳定判据:
QCPL<QS+QL (5)
其中,所述步骤S2中,计算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上积累的电量QS、QCPL和QL,并基于系统稳定判据,根据ΔQCPLmax=QS+QL-QCPL求得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具体包括:
计算[t0,t1]期间内,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上积累的电量QS、QCPL和QL,分别表示为:
设系统电源侧积累电量的初始值为QS0,恒功率负荷上的初始电量为QCPL0,由调节系统参数引起的附加电量为ΔQS,由恒功率负荷的功率突变引起的负荷暂态电量为ΔQCPL,则:
QS=QS0+ΔQS
设系统恒功率负荷功率初始值为PL0,负荷功率变化量为ΔPL,则由式(7)有:
由于QCPL<QS+QL,则系统稳定裕度为:
ΔQCPLmax=QS+QL-QCPL0=QS0+ΔQS+QL-QCPL0 (10)
在恒功率负荷突变,系统其它参数不变时,ΔQS=0,恒功率负荷的稳定裕度ΔQCPLmax为:
当恒功率负荷突变,且系统元件参数或控制参数改变时,ΔQS≠0,恒功率负荷的稳定裕度ΔQCPLmax为:
其中,R、L、C参数或下垂系数k改变将导致电源侧出现暂态电量ΔQS,使得该侧积累的总电量QS改变,恒功率负荷突变将导致恒功率负荷出现暂态电量ΔQCPL,使得恒功率负荷积累的总电量QCPL改变。
所述步骤S3中,检测负荷功率变化量ΔPL和直流母线电压瞬时值udc,计算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具体为:
所述步骤S4中,当参数R、L、C及下垂系数改变时,检测直流母线电压瞬时值udc,计算扰动后的电源侧暂态电量ΔQS,具体为:
当系统R、L、C参数或下垂系数k变化时,电源侧产生暂态电量ΔQS,对系统稳定裕度造成影响,由式(1)、(2)将系统稳定运行点A、C的电压表示为:
由式(7)、(14)可得QS和ΔQS为:
其中,ΔR、ΔL、ΔC和Δk为系统元件参数和控制参数的变化量。
由上式可知,QS和ΔQS与时间t成正比,且QS的变化率为与系统参数有关的常数,其与稳压电容C成正比,与等效电感L成反比,与等效电阻R和下垂系数k之间为非线性关系。当系统参数不变时,ΔQS为0,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QS按线性规律增大。图5中绘制出了不同系统参数下QS变化率的变化情况。当C增大、L减小、R和k增大时,QS增大。其中,仿真时阻性负荷不变,恒功率负荷在0.3s时由40kW突增至55kW。
由式(15)可知,当稳压电容C增大时,QS的变化率增大,即QS增大,系统稳定裕度增大,系统稳定性提高,如图5(b)所示。QS与等效电感L成反比,当L增大时,QS变化率减小,QS减小,系统稳定性降低,如图5(d)所示。R和k对QS变化率的影响相似,即对QS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相似,且均为正数,取x=R+k,x>0。由于QS为实数,故有x<usr 2/4PL,且求得其非负驻点为x=(0.47usr)2/PL。由于系统初始状态为稳态,故自动满足式(3),即x<udc 2/PL。当x<(0.47usr)2/PL时,系统稳定性随x的增大而增强;当x=(0.47usr)2/PL时,系统稳定性最强;当x>(0.47usr)2/PL时,系统稳定性随x的增大而降低,将模型参数代入理论分析公式中,绘制图像如图5(f)所示。
在系统参数的设计过程中,增大稳压电容C、减小等效电感L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大等效电阻R和下垂系数k,对系统稳定性有利。
其中,步骤S5和S6所体现的判据的物理意义为:当恒功率负荷功率的突变时,负荷上所需的电量发生变化,若突变后负荷所需的总电量不超过系统其它部分(本模型中为阻性负荷和电源侧)积累的电量,则系统能够渐进稳定。
假设系统在恒功率负荷变化前运行于稳定状态,则由式(4)可知,QS+QL-QCPL0>0,即ΔQCPLmax>0,且为定值。当恒功率负荷功率突减时,ΔPL<0,udc>0,故ΔQCPL<0。由ΔQCPL<ΔQCPLmax可知,负荷暂态电量未超过稳定裕度,系统能够继续稳定运行,同时,此状态等效减小PL0,进而等效增大了ΔQCPLmax,使系统稳定性增强。当恒功率负荷功率突增时,ΔPL>0,ΔQCPL>0,此状态等效增大了PL0,进而等效减小了ΔQCPLmax,系统稳定性减弱。此状态下,若ΔQCPL<ΔQCPLmax,系统继续稳定运行,否则,系统振荡失稳。
当恒功率负荷突增时,ΔQCPL>0,且突增的功率越大,ΔQCPL越接近临界值ΔQCPLmax,在阻性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增大下垂系数k或增大直流侧电容C的方式,提供电源暂态电量ΔQS,以满足负荷突增的需要。当ΔQCPL<ΔQS时,系统允许的恒功率负荷变化裕度ΔQCPLmax增大,系统稳定性较原系统增强;当ΔQS<ΔQCPL<ΔQCPLmax时,系统能够维持稳定,但允许的负荷变化裕度ΔQCPLmax减小,系统稳定性较原系统减弱;当ΔQCPL≥ΔQCPLmax时,系统失去稳定。
实施例1
本发明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中搭建了如图1所示的带恒功率负荷的多端直流配电网仿真模型。在孤岛运行模式下,风力发电机、蓄电池、光伏电池分别经换流器VSC1、VSC2、VSC3接入配电网。其中,蓄电池采用udc-idc下垂控制策略,下垂系数k0=0.2,用于维持多端直流网路中的功率平衡;光伏和风电侧换流器采用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用于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负荷侧换流器VSC5采用定功率控制。系统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参数
设置本模型运行到0.3s、0.6s、0.9s时,恒功率负荷发生功率突变:在t=0.3s时,负荷功率由40kW减至30kW;在t=0.6s时,由30kW增至45kW;在t=0.9s时,由45kW增至55kW。负荷功率、直流母线电压、系统稳定裕度情况分别如图4(a)(b)(c)所示。
t=0~0.3s时,系统带40kW的恒功率负荷稳定运行,此状态为负荷突变的起始状态,计算得负荷的稳定裕度为11.28t,在图4(c)中表示为红线dQS/dt与t轴围成的面积,此时,ΔQCPL=0。t=0.3s时,负荷功率突减10kW,由图3分析可知,受下垂控制的影响,系统稳定工作点将沿下垂控制特性线向左上方移动,并最终达到稳定,新稳定工作点的电压较变化前增加,直流母线电压的仿真结果图4(b)验证了上述分析的准确性;分析可知,由于ΔPL<0,系统稳定裕度将增加,系统稳定性增强,稳定裕度的仿真结果图4(c)验证了其有效性。t=0.6s和0.9s时,负荷功率分别突增15kW和10kW。由图3分析可知,系统稳定工作点将沿下垂控制特性线向右下方移动,当负荷电量的增加量不超过稳定裕度ΔQCPLmax时,系统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新稳定工作点的电压较之前减小,否则,系统将持续振荡,失去稳定。由图4(b)可知,当负荷功率突增至45kW时,系统仍能稳定运行,直流母线电压下降3.4V;由图4(c)可知,负荷突增15kW后,系统接近但未超过稳定裕度,应能继续稳定运行。当负荷再次突增10kW,由图4(c)可知,负荷电量的增加量超过ΔQCPLmax,系统将失去稳定,直流母线电压将发生持续振荡,如图4(b)所示,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所得结论一致。
实施例2
仿真时阻性负荷不变,恒功率负荷在0.3s时由40kW突增至55kW,分别取C=0.01、0.02和0.04F,在图5(b)中分别对应点a1、a2和a3,QS分别为47.54t、95.07t和190.01t,由此可见,当C增大时,QS增大,进而使ΔQCPLmax增大,系统稳定性提高。与点a1、a2和a3相应的直流母线电压变化情况如图5(a)所示。当C=0.01F时,系统在初始负荷PL0=40kW时已不能维持稳定,负荷突增后,直流母线电压振荡幅度增大,系统依然不稳定。当C=0.02F时,系统带初始负荷能够维持稳定,负荷突增后,电压发生振荡,稳定性较0.01F时增强。当C=0.04F时,系统在负荷突增前后均保持稳定,电压维持在500V,稳定性较0.01F和0.02F时均有增强。图5(a)表明当C增大时,系统稳定性增强,与理论分析图5(b)反映的结论一致。
实施例3
在仿真模型中,分别取L=0.003、0.005和0.007H/km,线路长度l=12km,在图5(d)中分别对应点b1、b2和b3,QS分别为44.44t、26.67t和19.28t,由此可见,当L增大时,QS减小,进而使ΔQCPLmax减小,系统稳定性降低。与点b1、b2和b3相应的直流母线电压变化情况如图5(c)所示。当L=0.003H/km时,系统在负荷突增后的0.08s开始发生振荡,且振荡幅度逐渐增加至最大。当L=0.005H/km时,系统在负荷突增后的0.02s开始发生振荡,振荡幅度逐渐增加,但相比同一时刻L取0.003H/km时的振幅较大。当L=0.007H/km时,系统在负荷突增后的0.01s开始发生振荡,并逐渐振荡至最大幅度,负荷突增后各个时刻的电压振幅均比L取0.003H/km和0.005H/km时要大。图5(c)表明当L增大时,系统在负荷突增后更快发生振荡,且振幅更大,系统稳定性减弱,与理论分析图5(d)反映的结论一致。
实施例4
在仿真模型中,分别取x=0.5、1.0、1.39和1.55,在图5(f)中分别对应点c1、c2、c3和c4,QS分别为126.8t、222.4t、257.4t和234.7t,由此可见,当x增大时,QS先增大后减小,进而ΔQCPLmax也先增大后减小,系统稳定性先增强后减弱。与点c1、c2、c3和c4相应的直流母线电压变化情况如图5(e)所示。当x=0.5时,系统在负荷突增后的0.03s开始发生振荡,且振荡幅度逐渐增加至42V。当x=0.8时,系统在负荷突增后的0.08s开始发生振荡,振荡幅度逐渐增加至27V,但相比同一时刻x取0.5时的振幅小,稳定性明显增加。当x=1.0时,系统在负荷突变前后均保持稳定,系统稳定性最强。当x=1.2时,系统在负荷突增后的0.04s开始发生振荡,并逐渐振荡至最大幅度31V,振荡开始的时间以及振荡最大幅度均介于x=0.5和0.8之间,即稳定性强度也介于二者之间。图5(e)显示的变化规律与图5(f)反映的规律一致。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根据系统伏安特性和能量方程,提出稳定判据,即当恒功率负荷功率的突变时,负荷上所需的电量发生变化,若突变后负荷所需的总电量不超过系统其它部分(本模型中为阻性负荷和电源侧)积累的电量,则系统能够渐进稳定,由此得出系统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通过计算系统电源侧和负荷侧积累的电量,可得初始状态下系统稳定裕度,当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计算电源暂态电量QS和负荷暂态电量QCPL,可计算出变化后的系统稳定裕度,,能够明确反映系统各项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并且根据可调量ΔQS和ΔQCPL,能够定量反映不同系统状态、不同控制策略以及恒功率负荷突变时系统稳定裕度的变化,为直流配电网稳定控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独立变量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了一个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稳定裕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均与其他实施例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5)
1.一种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直流配电网等效电路模型,建立系统能量方程,通过分析能量方程和稳定运行点,得到基于电量的系统稳定判据QCPL<QS+QL,其中,QS、QCPL和QL分别为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在起始运行时刻t0至受到扰动时刻t1时间段内积累的电量;
S2,计算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上积累的电量QS、QCPL和QL,并基于系统稳定判据,根据ΔQCPLmax=QS+QL-QCPL求得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
S3,检测负荷功率变化量ΔPL和直流母线电压瞬时值udc,计算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
S4,当参数R、L、C及下垂系数改变时,检测直流母线电压瞬时值udc,计算扰动后的电源侧暂态电量ΔQS;
S5,根据电源侧暂态电量的大小ΔQS,依据ΔQCPLmax=QS0+ΔQS+QL-QCPL修正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QS0为初始状态下电源侧积累的电量,并判断电源侧暂态电量ΔQS是否超过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若ΔQS>ΔQCPL,则负荷突变后,系统稳定性增强,若ΔQS<ΔQCPL,则负荷突变后,系统稳定性减弱;
S6,若ΔQS<ΔQCPL,判断负荷侧暂态电量ΔQCPL是否超过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若超过,则系统振荡失稳,若未超过,则系统在扰动后仍能维持稳定,系统具有暂态稳定恢复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所述步骤S1中,根据直流配电网等效电路模型,建立系统能量方程,通过分析能量方程和稳定运行点,得到基于电量的系统稳定判据QCPL<QS+QL,其中,QS、QCPL和QL分别为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在起始运行时刻t0至受到扰动时刻t1时间段内积累的电量,具体包括:
当系统稳定运行时,直流母线电压、电流变化率均为0,由系统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在iCPL-udc平面上绘制正值恒功率负荷特性曲线L1、下垂控制特性曲线L2和负值恒功率负荷特性曲线L3,曲线L1、L3可表示为
udc=PL/iCPL (1)
曲线L2可表示为
其中,R为电源、换流器和线路的等效电阻,L为其等效电感,C为稳压电容;us为换流器出口母线电压,受蓄电池侧输出电流is控制,usr为电压参考值,k为下垂系数,udc为负荷侧直流母线电压,交、直流负荷PLL与风电、光伏功率PLS合并成功率为PL的受控电流源iCPL,iCPL=PL/udc=(PLL-PLS)/udc;RL为阻性负荷;
当特性曲线交点满足式(3)时,该点为系统稳定运行点,满足下式:
选取各元件的电量作为状态变量,假设t0时刻系统达到平衡,直流母线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dc0和is0,系统扰动量为Δudc和Δis,在t1时刻,直流母线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dc0+Δudc和is0+Δis,电源侧端口和负荷侧端口的能量方程为:
在系统稳定运行点处进行线性化分析,当系统雅各比矩阵的特征根均有负实部,即满足式(5)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式(5)为基于电量的系统稳定判据
QCPL<QS+QL (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计算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上积累的电量QS、QCPL和QL,并基于系统稳定判据,根据ΔQCPLmax=QS+QL-QCPL求得系统稳定裕度ΔQCPLmax,具体包括:
计算[t0,t1]期间内,电源侧、恒功率负荷和阻性负荷上积累的电量QS、QCPL和QL,分别表示为:
设系统电源侧积累电量的初始值为QS0,恒功率负荷上的初始电量为QCPL0,由调节系统参数引起的附加电量为ΔQS,由恒功率负荷的功率突变引起的负荷暂态电量为ΔQCPL,则:
QS=QS0+ΔQS
设系统恒功率负荷功率初始值为PL0,负荷功率变化量为ΔPL,则由式(7)有:
由于QCPL<QS+QL,则系统稳定裕度为:
ΔQCPLmax=QS+QL-QCPL0=QS0+ΔQS+QL-QCPL0 (10)
在恒功率负荷突变,系统其它参数不变时,ΔQS=0,恒功率负荷的稳定裕度ΔQCPLmax为:
当恒功率负荷突变,且系统元件参数或控制参数改变时,ΔQS≠0,恒功率负荷的稳定裕度ΔQCPLmax如下所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25028.XA CN111600293B (zh) | 2020-07-01 | 2020-07-01 | 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25028.XA CN111600293B (zh) | 2020-07-01 | 2020-07-01 | 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00293A CN111600293A (zh) | 2020-08-28 |
CN111600293B true CN111600293B (zh) | 2021-09-10 |
Family
ID=72188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25028.XA Active CN111600293B (zh) | 2020-07-01 | 2020-07-01 | 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60029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36502B (zh) * | 2020-11-19 | 2022-06-24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一种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电网电压稳定控制方法 |
CN113394766B (zh) * | 2021-07-19 | 2023-01-17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基于负荷累积电量的直流电网电压暂态控制系统及方法 |
CN113836678B (zh) * | 2021-10-09 | 2024-07-09 |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含电动汽车负荷的直流配电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
CN113890006A (zh) * | 2021-11-08 | 2022-01-04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一种基于极限暂态电量的直流电网调压控制系统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88907B2 (en) * | 2011-11-14 | 2015-03-24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Compensating element connected to a power line through an autotransformer |
CN109217287B (zh) * | 2018-08-06 | 2020-08-18 | 华南理工大学 | 交直流系统暂态电压稳定安全域的求解方法 |
CN109617061A (zh) * | 2018-12-24 | 2019-04-12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种不对称故障情况下稳定裕度的快速评估方法 |
CN110311375B (zh) * | 2019-07-29 | 2022-11-29 | 东北大学 | 一种含多虚拟同步机的微电网暂态稳定性控制方法 |
-
2020
- 2020-07-01 CN CN202010625028.XA patent/CN111600293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00293A (zh) | 2020-08-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00293B (zh) | 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配电网稳定裕度的评估方法 | |
US9964978B2 (en) | Control systems for microgrid power inverter and methods thereof | |
CN104795831A (zh) | 基于变下垂控制的电池储能系统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9980657B (zh) | 定无功功率外环对变流器并网系统稳定性影响的分析方法 | |
CN112436502B (zh) | 一种基于暂态电量的直流电网电压稳定控制方法 | |
CN106340892A (zh) | 用于平抑风电输出功率的储能系统的控制设备 | |
CN105978027A (zh) | 一种虚拟同步发电机暂态过程的频率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8933435B (zh) | 光储直流微网变惯性控制下虚拟电容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 |
CN107706904A (zh) | 海上平台风光储直流供电系统中储能变换器虚拟电阻控制方法 | |
CN107294127A (zh) | 一种自适应的hvdc紧急功率支援方法 | |
He et al. | A novel control for enhancing voltage regulation of electric springs in low-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s | |
CN103986191B (zh) | 大容量光伏逆变系统接入电网运行可行域评价方法 | |
CN109830964B (zh) | 一种微电网动态功率平衡方法及系统 | |
CN115207988B (zh) | 一种新能源发电变流器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
Sun et al. | Control of microgrids with 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operating in Islanded mode | |
CN110620393A (zh) | 风储微电网系统的储能控制方法及风储微电网系统 | |
CN112803383B (zh) | 一种自适应虚拟阻抗的直流微电网过电流抑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6131277A (zh) | 一种适用于大电网动态仿真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建模方法和系统 | |
CN103887801A (zh) | 基于转差率响应的自适应紧急切感应电动机负荷的方法 | |
CN110838718B (zh) | 一种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调节方法及系统 | |
Lao et al. | An improved closed-loop droop control technique for higher utilization of power output capability in CCI | |
CN114123355B (zh) | 基于台区智能终端的光伏高渗透率下电压控制方法和系统 | |
CN112531740B (zh) | 一种基于新能源场站的动态调节有功速度的测试方法 | |
CN113258580B (zh) | 交直流电网pq节点电压稳定指标调控灵敏度确定方法及系统 | |
WO2023145069A1 (ja) | 分散電源制御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