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95929B - 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95929B
CN111595929B CN202010353326.8A CN202010353326A CN111595929B CN 111595929 B CN111595929 B CN 111595929B CN 202010353326 A CN202010353326 A CN 202010353326A CN 111595929 B CN111595929 B CN 1115959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 oil
aromatic compounds
biodegradation
content
deg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33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95929A (zh
Inventor
朱光有
王萌
张志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5332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959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959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59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959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59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6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ionisation of gases, e.g. aerosol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ic discharges, e.g. emission of cathode
    • G01N27/64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ionisation of gases, e.g. aerosol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ic discharges, e.g. emission of cathode using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to ionise a gas, e.g. in an ionisation chamb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Other Investigation Or Analysis Of Materials By Electr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包括:(1)向稠油中加入内标物后,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进行电离;(2)再对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3)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本发明所提供的该方法对个人经验依赖程度低,能够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从石油组学角度较为精确地确定不同稠油的生物降解程度差异。

Description

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属于石油样品分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油组学技术是将原油及石油产品看作是分子的集合体,通过详细的组成分析技术及分子反应建模技术,从分子水平分析、预测其组成、物性及反应性的基础技术(参见:宋锦玉,成立;石油组学技术及其动向,当代化工,2014,43(8):1498-1501)。
大多数情况下,稠油组成的变化主要是由生物降解作用造成的。据Hunt统计,世界上约有1/5的稠油被细菌破坏,另外约有1/5的稠油曾经被细菌改造过(参见:Hunt JM.Petroleum geochemistry and geology[M].San Franciso,1979:617-618)。自Williams等(参见:Rubinstein J A,Winters J C.Microbial alteration of crude oil in thereservoir[A].158th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NewYork,1969,86:22-31)首先认识到自然条件下的稠油生物降解作用后,稠油生物降解机理的研究一直是被关注的热点。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稠油降解主要是好氧微生物起作用,厌氧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也能氧化烃类,但比好氧微生物作用慢的多(参见:陈传平、梅博文等,砂岩储层中稠油微生物降解的模拟实验研究[J],沉积学报,1997,15(1):135-140)。
因为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是油气勘探的基础之一,所以除了关于稠油生物降解机理的研究外,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对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关注也越来越紧密,但是本领域现有的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基本均是依靠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经验进行判断,由于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经验判断来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常常导致判断不准确,因此,目前本领域亟需建立一种对个人经验依赖程度低的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该方法对个人经验依赖程度低,能够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从石油组学角度较为精确地确定不同稠油的生物降解程度差异。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包括:
(1)向稠油中加入内标物后,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进行电离;
(2)再对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3)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所述稠油的用量小于100mg。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内标物包括d8-二苯并噻吩或d10-萘并[2,1-b]苯并噻吩。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内标物与原油的质量比为1:1000000-1:10000000。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步骤(1)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进行电离。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其中,将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设置为200-250℃可以尽量避免芳香烃化合物在超过250℃时发生缩合反应,影响分析结果。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步骤(2)中,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对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
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可以避免分子量小于180的表面活性剂的干扰。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其中,将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也可以尽量避免芳香烃化合物在超过250℃时发生缩合反应,影响分析结果。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定量分析的时间小于30min。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定量分析过程中,芳香烃化合物的检出下限为0.01ppm。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所述芳香烃化合物包括未取代的芳香烃化合物及硫原子取代(硫原子取代碳原子)的芳香烃化合物。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步骤(3)中,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包括:
当W>1000.0ppm时,所述稠油未被生物降解,即其生物降解程度为无;
当800.0ppm≤W≤10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轻微;
当500.0ppm≤W<8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中等;
当400.0ppm≤W<5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严重;
当W<4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极其严重。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所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及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均为常规设备。
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对个人经验依赖程度低,能够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从石油组学角度较为精确地确定不同稠油的生物降解程度差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所得到的质谱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常规芳烃(未经杂原子取代的芳香烃化合物,CcHh)的DBE与其碳原子数c作图之间的关系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含硫芳烃(CcHhSs)的DBE与其碳原子数c之间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结合以下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8-二苯并噻吩加入1.0g取自塔里木油田新垦9004井的稠油(记为稠油A)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获得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分子组成特征与含量(含量数据可参考实施例5中的相应方法获得),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W按照以下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当W>1000.0ppm时,所述稠油未被生物降解,即其生物降解程度为无;
当800.0ppm≤W≤10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轻微;
当500.0ppm≤W<8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中等;
当400.0ppm≤W<5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严重;
当W<4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极其严重。
本实施例中,稠油A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A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8-二苯并噻吩加入2.2g取自塔里木油田新垦7-1X井的稠油(记为稠油B)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获得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分子组成特征与含量(含量数据可参考实施例5中的相应方法获得),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按照以上实施例1中的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本实施例中,稠油B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B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8-二苯并噻吩加入3.0g取自塔里木油田哈13-8井的稠油(记为稠油C)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获得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分子组成特征与含量(含量数据可参考实施例5中的相应方法获得),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按照以上实施例1中的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本实施例中,稠油C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C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8-二苯并噻吩加入4.5g取自塔里木油田新垦8-9井的稠油(记为稠油D)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获得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分子组成特征与含量(含量数据可参考实施例5中的相应方法获得),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按照以上实施例1中的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本实施例中,稠油D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D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8-二苯并噻吩加入5.4g取自塔里木油田哈15-2井的稠油(记为稠油E)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所得质谱图见图1所示;由于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能够精确获取芳香烃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根据精确分子量可以获得准确芳香烃化合物分子式为CcHhSs或者CcHh(c、h及s均为正整数),据此可以计算得到等效双键数DBE=c-(h/2)+1;
再对常规芳烃(未经杂原子取代的芳香烃化合物,CcHh)的DBE与其碳原子数c作图,见图2所示;
再对含硫芳烃(CcHhSs)的DBE与其碳原子数c作图,见图3所示;
最后统计图2中所有未经杂原子取代的常规芳烃和图3中所有含硫芳烃DBE≥4的部分,并将其与已知含量的内标物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可得到本实施例中所有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为847.58ppm;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按照以上实施例1中的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本实施例中,稠油E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E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10-萘并[2,1-b]苯并噻吩加入6.0g取自塔里木油田哈6-C井的稠油(记为稠油F)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获得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分子组成特征与含量(含量数据可参考实施例5中的相应方法获得),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按照以上实施例1中的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本实施例中,稠油F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F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8-二苯并噻吩加入7.2g取自塔里木油田哈601-16井的稠油(记为稠油G)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获得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分子组成特征与含量(含量数据可参考实施例5中的相应方法获得),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按照以上实施例1中的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本实施例中,稠油G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G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10-萘并[2,1-b]苯并噻吩加入8.5g取自塔里木油田哈16-1C井的稠油(记为稠油H)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获得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分子组成特征与含量(含量数据可参考实施例5中的相应方法获得),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按照以上实施例1中的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本实施例中,稠油H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H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8-二苯并噻吩加入9.6g取自塔里木油田哈6C井的稠油(记为稠油I)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获得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分子组成特征与含量(含量数据可参考实施例5中的相应方法获得),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按照以上实施例1中的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本实施例中,稠油I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I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8-二苯并噻吩加入10.0g取自塔里木油田哈9井的稠油(记为稠油J)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获得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分子组成特征与含量(含量数据可参考实施例5中的相应方法获得),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按照以上实施例1中的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本实施例中,稠油J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J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8-二苯并噻吩加入10.0g取自塔里木油田哈7-H21井的稠油(记为稠油K)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获得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分子组成特征与含量(含量数据可参考实施例5中的相应方法获得),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按照以上实施例1中的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本实施例中,稠油K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K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1.0μg的d8-二苯并噻吩加入10.0g取自塔里木油田哈701井的稠油(记为稠油L)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电离,其中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
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定量分析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获得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分子组成特征与含量(含量数据可参考实施例5中的相应方法获得),其中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定量分析中该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
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按照以上实施例1中的标准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
本实施例中,稠油L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稠油L的生物降解程度判断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稠油A-L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及生物降解程度分类表
Figure BDA0002472609180000101
综上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对个人经验依赖程度低,能够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从石油组学角度较为精确地确定不同稠油的生物降解程度差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发明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发明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发明之间、技术发明与技术发明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Claims (6)

1.一种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包括:
(1)向稠油中加入内标物后,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进行电离;其中,步骤(1)中,利用大气压光电电离源将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进行电离,大气压光电电离源蒸发温度为200-250oC;所述芳香烃化合物包括未取代的芳香烃化合物及硫原子取代的芳香烃化合物;
(2)再对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其中,步骤(2)中,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对稠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所检测的分子量范围为180-900,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的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250oC;所述定量分析具体包括: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阱质谱对稠油进行分析,得到质谱图,通过质谱图精确获取芳香烃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根据精确分子量准确获得芳香烃化合物的分子式,其分子式为CcHhSs或者CcHh,其中,c、h及s均为正整数,再根据芳香烃化合物的分子式计算等效双键数DBE,其中,DBE =c- (h/2)+1,再对CcHh的DBE与其碳原子数c作图以及对CcHhSs的DBE与其碳原子数c作图,最后统计CcHh的DBE与其碳原子数c关系图中未取代的芳香烃化合物和CcHhSs的DBE与其碳原子数c关系图中硫原子取代的芳香烃化合物DBE≥4的部分,并将其与已知含量的内标物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
(3)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其中,步骤(3)中,根据稠油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W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包括:
当W>1000.0ppm时,所述稠油未被生物降解,即其生物降解程度为无;
当800.0ppm≤W≤10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轻微;
当500.0ppm≤W<8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中等;
当400.0ppm≤W<5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严重;
当W<400.0ppm时,所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为极其严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稠油的用量小于100m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标物包括d8-二苯并噻吩或d10-萘并[2,1-b]苯并噻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标物与稠油的质量比为1:1000000-1:10000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定量分析的时间小于30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定量分析过程中,芳香烃化合物的检出下限为0.01ppm。
CN202010353326.8A 2020-04-29 2020-04-29 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 Active CN1115959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3326.8A CN111595929B (zh) 2020-04-29 2020-04-29 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3326.8A CN111595929B (zh) 2020-04-29 2020-04-29 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5929A CN111595929A (zh) 2020-08-28
CN111595929B true CN111595929B (zh) 2023-05-26

Family

ID=72189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3326.8A Active CN111595929B (zh) 2020-04-29 2020-04-29 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9592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9365A (zh) * 2015-05-06 2015-08-1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地下生物降解稠油物性的预测方法
CN104932032A (zh) * 2015-05-26 2015-09-2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下生物降解稠油油藏充注期次的判别方法
CN110412150A (zh) * 2019-06-24 2019-11-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原油成熟度的方法
CN110672764A (zh) * 2019-09-18 2020-01-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判断石油降解级别的定量分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392904B1 (it) * 2008-07-29 2012-04-02 Centro Regionale Di Competenza In Biotecnologie Ind Bioteknet Scpa Ceppo batterico per la degradazione di miscele di idrocarburi aromatici mono e policiclici
FR2934606B1 (fr) * 2008-08-01 2010-08-13 Inst Francais Du Petrole Modele de bassin pour predire les changements de composition chimique d'un reservoir suite a une biodegradation
CN105585604A (zh) * 2014-10-24 2016-05-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从生物降解原油中获得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方法
CN104342392B (zh) * 2014-10-30 2017-07-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解多环芳烃的氧化微杆菌及其应用
CN105319262A (zh) * 2015-12-07 2016-02-1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芳香族化合物分子组成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CN110412143B (zh) * 2019-06-11 2022-03-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
CN110361471B (zh) * 2019-07-25 2020-11-06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复杂成藏条件下的油源判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9365A (zh) * 2015-05-06 2015-08-1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地下生物降解稠油物性的预测方法
CN104932032A (zh) * 2015-05-26 2015-09-2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下生物降解稠油油藏充注期次的判别方法
CN110412150A (zh) * 2019-06-24 2019-11-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原油成熟度的方法
CN110672764A (zh) * 2019-09-18 2020-01-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判断石油降解级别的定量分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5929A (zh) 2020-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Oldenburg et al. The impact of thermal maturity level on the composition of crude oils, assessed using ultra-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Walters et al. Petroleum alteration by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A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study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polar compounds
Marshall et al. Petroleomics: Chemistry of the underworld
Koeniger et al. An inexpensive, fast,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vacuum extraction of soil and plant water for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by mass spectrometry
Smith et al. Crude oil polar chemical composition derived from FT− ICR mass spectrometry accounts for asphaltene inhibitor specificity
Kelemen et al. Thermal chemistry of nitrogen in kerogen and low-rank coal
Schmidt et al. Organic matter in particle‐size fractions from A and B horizons of a Haplic Alisol
Williams et al. Charring and non-additive chemical reactions during ramped pyrolysis: Applications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edimentary and soil organic material
Ferreiro-González et al. Application of an HS–MS for the detection of ignitable liquids from fire debris
Järvik et al.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s and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s of pyrolysis oils from oil shales: Literature data and measurements by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EC) and atmospheric solids analysis probe mass spectroscopy (ASAP MS) for oils from four different deposits
Terra et al. Prediction of total acid number in distillation cuts of crude oil by ESI (-) FT-ICR MS coupled with chemometric tools
Hegazi et al. High-molecular weight sulfur-containing aromatics refractory to weathering as determin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Poole et al. Stable carbon isotope changes during artificial charring of propagules
CN111595929B (zh) 采用芳香烃化合物含量确定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
Pötz et al. Using polar nitrogen-, sulphur-and oxygen-compound compositions from ultra-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for petroleum fluid assessment in the Eagle Ford Formation, Texas
CN111595928B (zh) 原油热裂解程度的判断方法
Lis et al. D/H ratios and hydrogen exchangeability of type-II kerogens with increasing thermal maturity
CN111595922B (zh) 根据石油组学判断稠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方法
CN111595931B (zh) 利用芳香烃化合物判断凝析油气侵程度的方法
Sithole et al. Using Py-GC/MS to detect and measure silicone defoamers in pulp fibres and mill deposits
Dzinavatonga et al. Mössbauer spectroscopy analysis of valence state of iron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obtained from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South Africa
CN111595930B (zh) 根据芳香烃化合物确定原油tsr程度的方法
CN111595925B (zh) 一种根据石油组学判断凝析油tsr程度的方法
CN111595923B (zh) 一种利用石油组学确定原油热裂解程度的方法
Havenga et al. The use of SPME and GC-MS for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and assessment of PAH pollution in aqueous environmental samp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