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81693B - 基于空间旋转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空间旋转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1693B
CN111581693B CN202010259246.6A CN202010259246A CN111581693B CN 111581693 B CN111581693 B CN 111581693B CN 202010259246 A CN202010259246 A CN 202010259246A CN 111581693 B CN111581693 B CN 1115816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gear
steering
arc
formula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92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81693A (zh
Inventor
赵军
李洪涛
单继安
赵鹏
徐瑞峰
杨晓海
姜平
许奇峰
钱杰
费汉兵
金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Faersheng Road And Bridge Technology Co ltd
Jiangyin Fasten Sumiden New Material Co ltd
Faste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Faersheng Road And Bridge Technology Co ltd
Jiangyin Fasten Sumiden New Material Co ltd
Faste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Faersheng Road And Bridge Technology Co ltd, Jiangyin Fasten Sumiden New Material Co ltd, Faste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Faersheng Road And Brid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5924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816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81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1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81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16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空间旋转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将体外束转向处的平弯/竖弯或斜弯等原始空间参数,转换为二维平面内的转向器的加工参数,所述加工参数主要包括:弧线段转向半径R、弧线段空间转向角θ、弧线段旋转角γ、旋转角γ对应弧长Sz、两端直线段长度L1和L2,并以此为基础制造,可提升转向器的制造精度;同时,还可提高转向器的施工便利性和安装精度,确保体外束的线形和受力状态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Description

基于空间旋转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外预应力束在转向处所使用的转向器的加工参数的设计方法,以及转向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体外预应力体系,是指对布置于承载结构主体之外的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所形成的后张预应力结构体系,其特点为:预应力筋仅在锚固处和转向处与结构有粘连,预应力损失小、结构布置简单、可方便检测和更换等。
体外预应力结构中,体外预应力束(简称为体外束)通过转向器进行转向并改变索力的传递方向。作为体外预应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转向器有以下主要作用:
(1)承担体外束弯曲转向的重要任务,其水平分力传递到锚固块内实现梁体的纵向受力,其竖向分力通过肋板传递到梁顶板或底板内;
(2)限制体外束的自由长度,调整体外束的偏心距,降低因体外束变形与结构变形不协调而对结构产生的二次效应影响。
转向半径和转向角是转向器的两个关键参数,对结构的受力有重要影响:
(1)转向半径的影响:体外束在转向器内的竖向分力与转向半径成反比,转向半径越小,竖向分力越大,对结构的作用力越大,混凝土越易产生应力集中。
(2)转向角的影响:随着体外束转向角的增加,转向块竖向最大应力增加;转向器端部受转向角度的影响较为敏感。
一般而言,桥梁上部结构不同联跨内的各体外束的线形布置并不相同,对于沿里程方向存在平曲线的桥梁尤其如此,导致同一桥梁中转向器的转向角众多,使得转向器只能单件小批生产,难以实现系列化、批量化生产。
另一方面,体外束的弯曲转向一般有3种情况:竖弯转向、平弯转向、和斜弯转向(即同时存在平弯和竖弯)。对于前两种转向方式(竖弯或平弯),转向器可在二维平面内加工,制造精度容易控制。而对于斜弯转向方式,体外束的转向半径和转向角均为三维空间内的参数,如不采取适当措施,则转向器的制造精度难以保证,直接影响到体外束和转向块的受力状况,严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转向块混凝土开裂。
发明内容
鉴于转向器的重要性以及设计和制造的复杂性,针对体外束空间斜弯转向的情况,本申请发明人基于空间旋转法原理进行转向器的设计和制造,即根据桥梁施工设计图中体外束原始线形参数来计算转向器的加工参数,达到提高转向器的制造精度、确保体外束的线形和受力状态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本发明所述的转向器的基本构造:为满足体外束钢绞线“可单根张拉、单根检测、单根维护”的要求,所有转向器均采用分丝散束式转向器,其基本构造如图1、2所示。
转向器由两端直线段和中间弧线段构成,主要包括:由两端直线段钢管和中间弧线段钢管组成的转向器外壳、内部间隔布置的分丝板、各分丝板孔内安装的穿索管、各穿索管间的填充料、以及两端安装的导向板等部件组成。各部件的作用如下:
(1)两端直线段(钢)管和中间弧线段(钢)管共同形成转向器外壳,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转向器直线段理论上不承受载荷,仅作为预应力孔道供体外束钢绞线通过;
(3)转向器弧线段承受因体外束转向而对转向器施加的所有载荷,其受力状态受转向半径和转向角的制作精度影响较大;
(4)分丝板和穿索管用于隔离体外束中的各根预应力钢绞线;
(5)填充料用于固定穿索管、承担钢绞线的弯曲应力并将其传递至转向器外壳;
(6)导向板用于引导钢绞线进入转向器内部,并在一定范围内补偿因转向器制造和安装误差而造成的钢绞线在转向器端部的角度偏差。
桥梁施工图设计中,斜弯转向的体外束原始线形参数一般通过如下两种方法给出:
(1)一种是分别给出体外束的平弯和竖弯大样图,转向器的原始设计参数包括:规格、转向半径、竖弯参数(竖弯角、竖弯弧长、竖弯直线段长)、平弯参数(平弯角、平弯弧长、平弯直线段长)等。
(2)另一种是直接给出体外束的斜弯面大样、以及斜弯面与立面的位置关系图,转向器的原始设计参数包括:规格、转向半径、弧线段长度、斜弯面与立面的夹角等。
斜弯转向的转向器的加工参数包括:规格、转向半径R、空间转角θ(或空间弧长Ss)、两端直线段长度L1和L2、总长度L及斜弯面与立面之间的旋转角γ(或旋转弧长Sz)等。上述两种体外束线形参数均未直接给出转向器制造所需的的全部参数,因此有必要通过计算得出转向器的实际加工参数。
本发明基于空间旋转法的转向器设计方案为:
一、原始参数为平弯和竖弯参数的情况
当施工图中给出体外束的平弯和竖弯大样时,转向器的原始设计参数包括:规格、转向半径R、竖弯参数(竖弯角α、竖弯切线长S1和S3)、平弯参数(平弯角β、平弯切线长P1和P3)等,见图3、4示意。
通过立体几何方法,计算转向器弧线段的空间转向角θ和斜弯面与立面之间的旋转角γ。
(1)转向器弧线段空间转向角θ的计算,如图5所示,转向器弧线段部分为
Figure BDA0002438661810000031
其所对应的空间折线为ABC,其中,AB和BC分别为弧线段上A点和C点处的切线,BC⊥yz平面。建立如图5所示的空间坐标系,B点在xy、yz和xz平面内的投影分别为Bxy、Byz、Bxz。θ为转向器的空间转向角;α为θ在xz平面内投影的竖弯角;β为θ在xy平面内投影的平弯角。由立体几何可知,
Figure BDA0002438661810000032
同时,
因A′Bxz=ByzB,
(AA′)2+(A′Byz)2=(AByz)2
故公式1转换为:
(tanθ)2=(tanα)2+(tanβ)2 (2)
公式2反映了转向器弧线段的空间转向角θ与竖弯角α和平弯角β的关系。根据施工图给出的转向器原始参数α和β,利用公式2即可计算出转向器弧线段的空间转向角θ。
(2)斜弯面与立面之间的旋转角γ的计算
转向器弧线段折线ABC所形成的面,先使其与xz面平行,且BC⊥yz面;然后将其沿水平轴BC向面内或面外(y轴方向)整体旋转一定角度γ,即形成斜弯面,此时转向器弧线段折线ABC为空间折线。
旋转角度γ可按照图6的立体几何关系进行计算。如图6所示,转向器弧线段所代表的空间折线ABC,在xz平面内的投影为ABxzCxz,在yz平面内的投影为AByz,∠A'AByz为旋转角γ。设AA'长度为b,A'Byz长度为a,A'Bxz长度为c,则有:
Figure BDA0002438661810000033
可得γ与α和β的关系为:
tanγ=tanβ·cotα (4)
斜弯面与立面之间的旋转角的旋转方向取决于体外束的平面线形。一般向箱梁中心线方向旋转取γ角为正,反之为负。
转向器实际制作时,因旋转角γ难以测量,可根据公式5将其转换为易测量和控制的弧长参数Sz。
Sz=γ·πR弯管/180 (5)
式中,R弯管为转向器弧线段钢管的半径。
(3)转向器直线段长度的计算
参考图7,利用三角函数公式,可分别计算出转向器两端直线段长度L1和L2,见公式6。
Figure BDA0002438661810000041
二、原始设计参数为斜弯面参数的情况
当施工图中给出体外束的斜弯面大样及斜弯面与立面的关系时,转向器的原始设计参数包括:规格、转向半径R、弧线段弧长Ss、斜弯面与立面的夹角α等,见图8示意。
(1)转向器弧线段实际空间转向角θ的计算
转向器的空间转向角θ可根据已知的空间转向半径R和弧线段弧长Ss,按公式7计算得出。
θ=(180SS/πR) (7)
(2)斜弯面与立面之间的旋转角γ的确定
根据图8所示的体外束斜弯面大样可知,转向器斜弯面与立面之间的旋转角γ,即为束斜弯面与立面的夹角α',即:
γ=α′ (8)
γ角的正负号取值,一般向箱梁中心线方向旋转取为正,反之为负。旋转角对应的弧长参数Sz可根据公式5计算得出。
(3)转向器直线段长度的计算
转向器两端的直线段长度,可根据公式6计算得出。
为保证斜弯转向的转向器的制造精度,采用空间旋转法对转向器进行设计和制造,其原理为:将施工图中体外束转向处的平弯/竖弯或斜弯等原始空间参数,转换为二维平面内的转向器加工参数和斜弯面与立面之间的旋转参数,并据此进行转向器的制造,最终得到空间偏转的转向器。具体过程如下:
(1)根据体外预应力束的竖弯/平弯参数或斜弯参数,计算出转向器弧线段的空间转向角θ、斜弯面与立面之间的旋转角γ;
(2)以施工图给出的转向半径R和计算出的空间转向角θ,在二维平面内制作转向器外壳的弧线段;
(3)将转向器外壳的弧线段向面内/面外旋转γ角(对应旋转弧长Sz)后,对转向器外壳的直线段和弧线段进行组装焊接,并标识斜弯面和立面(定位安装面);
(4)在转向器外壳内安装其余部件,制作成整体转向器并最终标识。
本发明的优点:根据空间旋转法原理,将体外束转向处的平弯/竖弯或斜弯等原始空间参数,转换为二维平面内的转向器加工参数和旋转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制造,可提升转向器的制造精度;同时,还可提高转向器的施工便利性和安装精度,确保体外束的线形和受力状态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转向器的基本构造示意;
图2图1所示转向器基本构造的侧视图;
图3本发明的体外预应力束竖弯大样;
图4本发明的体外预应力束平弯大样;
图5本发明空间转向角θ与竖弯角α和平弯角β的关系;
图6本发明旋转角γ计算示意;
图7本发明直线段长度计算示意;
图8本发明体外束斜弯面大样;
图中1导向板、2分丝板、3外壳、4填充料、5穿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转向器的转向半径和转向角决定了体外预应力束在转向处的受力状态。采用空间旋转法,将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处的平弯/竖弯或斜弯等原始空间参数,转换为二维平面内的转向器的加工参数,并据此进行转向器的制造。综合两种不同情况,转向器加工参数与原始设计参数的计算关系总结于表1。
表1转向器加工参数与体外束原始线形参数的计算关系表
Figure BDA0002438661810000061
基于上述空间旋转法的原理,斜弯转向的散束式转向器的基本制造工艺如下。
(1)转向器加工图设计:根据转向器的规格、体外预应力束线形原始设计参数等,按表1进行转向器加工参数的设计,编制材料清单和加工工艺,进行工艺技术评定。
(2)转向器各部件加工:转向器外壳中,直线段钢管根据公式6计算出的长度L1和L2进行切割下料;弧线段钢管先根据转向半径R进行弯制,然后根据公式2或公式7计算出的空间转向角θ进行切割下料。分丝板、导向板、穿索管等其它部件按设计图进行加工。
(3)转向器外壳组装:弧线段钢管先竖弯放置并做立面(竖向)标识;然后按公式5计算出的旋转角γ或对应弧长Sz向面内或面外旋转(原立面旋转成为斜弯面),并做新立面(竖向,定位安装用)标记。将弧线段钢管与两端直线段钢管组装并焊接固定,并将斜弯面和新立面标识转移至直线段钢管两端。
(4)转向器其它部件安装:按新立面标识,在转向器外壳内依次安装分丝板和穿索管。在转向器两端直线段上设压浆和出浆孔,做好灌浆准备。
(5)转向器内灌浆:按规定配比制备浆体,采用压力灌浆方式,使浆体充满转向器外壳与穿索管和分丝板间的所有间隙。灌浆时,同时浇筑水泥浆试块、同等方式养护并进行强度试验。
(6)转向器涂装、标识及包装:浆体凝结固化后,清理转向器外表面并进行防腐涂装。安装两端导向板。在转向器外表面做好“规格”、“索号”、“安装位置”、“安装方向”等标识。对各转向器整体防潮防撞包装,并在包装外固定具有相同内容的标签。
实桥应用
五峰山过江通道南北公路接线工程,上部结构箱梁主要采用预制节段拼装工法架设。全桥共设2982束体外束,共有13206件转向器,规格分别为15-25、15-27、15-31和15-35。全桥所有转向器均基于空间旋转法原理进行设计和制造,实桥使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转向器的转向角偏差可控制±0.1°范围内,极大提升了转向器的制造精度;
(2)转向器的空间形态在工厂制造时予以保证,可直接利用转向器两端的竖向定位标识进行定位安装,避免在节段梁预制时对转向器进行旋转定位精度不高的缺点,有效提高了转向器的施工便利性和现场安装精度;
(3)体外束全长范围内任意截面处,所有钢绞线排列一致、无扭转,整体外形美观,便于减振限位装置的安装,有利于体外束的后续检查和维护。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基于空间旋转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包括弧线段和两端的直线段,所述设计方法是根据竖弯和平弯大样所提供的原始线形参数来计算转向器的加工参数;
所述竖弯和平弯大样所提供的原始线型参数包括:转向半径R、竖弯角α、平弯角β、转向器总长L;
所述加工参数包括:弧线段转向半径R、弧线段空间转向角θ、弧线段旋转角γ、旋转角γ对应弧长Sz、两端直线段长度L1和L2,其中,转向半径R即弧线段转向半径R,其他加工参数具体采用如下计算式获得:
弧线段空间转向角θ采用式(2)计算得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2)
斜弯面与立面之间的旋转角γ采用式(4)计算得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4
(4)
旋转角γ对应弧长Sz采用式(5)计算得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6
(5),式(5)中R弯管为弧线段管的半径;
直线段长度L1和L2采用式(6)计算得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8
(6)。
2.一种基于空间旋转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包括弧线段和两端的直线段,所述设计方法是根据斜弯面大样所提供的原始线形参数来计算转向器的加工参数;
所述斜弯面大样所提供的原始线型参数包括:转向半径R、弧线段弧长Ss、斜弯面与立面夹角α'、转向器总长L;
所述加工参数包括:弧线段转向半径R、弧线段空间转向角θ、弧线段旋转角γ、旋转角γ对应弧长Sz、两端直线段长度L1和L2,其中,转向半径R即弧线段转向半径R,其他加工参数具体采用如下计算式获得:
弧线段空间转向角θ采用式(7)计算得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0
(7)
斜弯面与立面之间的旋转角γ采用式(8)计算得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2
(8)
旋转角γ对应弧长Sz采用式(5)计算得到
Figure 49526DEST_PATH_IMAGE006
(5),式(5)中R弯管为弧线段管的半径;
直线段长度L1和L2采用式(6)计算得到
Figure 107612DEST_PATH_IMAGE008
(6)。
3.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或2所述设计方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是由两端的直线段管和中间弧线段管组成的转向器外壳、内部间隔布置的分丝板、各分丝板孔内安装的穿索管、各穿索管间的填充料、以及两端安装的导向板组成;采用如下步骤进行制造:
(1)转向器加工图设计:根据转向器的规格、体外预应力束的线形原始设计参数,进行转向器加工参数的计算设计;
(2)转向器各部件加工:转向器外壳中,直线段根据公式6计算出的长度L1和L2进行切割下料;弧线段先根据转向半径R进行弯制,然后根据公式2或公式7计算出的空间转向角θ进行切割下料;分丝板、导向板、穿索管按设计图进行加工;
(3)转向器外壳组装:弧线段钢管先竖弯放置并做立面标识;然后按公式5计算出的旋转角γ或对应弧长Sz向面内或面外旋转,将原立面旋转成为斜弯面,并做新立面标记,将弧线段与两端直线段组装并固定连接,并将斜弯面和新立面标识转移至直线段两端;
(4)转向器其它部件安装:按新立面标识,在转向器外壳内依次安装分丝板和穿索管,在转向器两端直线段上设压浆和出浆孔,做好灌浆准备;
(5)转向器内灌浆:按规定配比制备浆体,将浆体充满转向器外壳与穿索管和分丝板间的所有间隙,灌浆时,同时浇筑水泥浆试块、同等方式养护并进行强度试验;
(6)转向器涂装、标识及包装:浆体凝结固化后,清理转向器外表面并进行防腐涂装,安装两端导向板。
CN202010259246.6A 2020-04-03 2020-04-03 基于空间旋转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5816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9246.6A CN111581693B (zh) 2020-04-03 2020-04-03 基于空间旋转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9246.6A CN111581693B (zh) 2020-04-03 2020-04-03 基于空间旋转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1693A CN111581693A (zh) 2020-08-25
CN111581693B true CN111581693B (zh) 2023-01-13

Family

ID=72124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9246.6A Active CN111581693B (zh) 2020-04-03 2020-04-03 基于空间旋转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816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9462B (zh) * 2022-03-02 2023-08-01 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桥梁系杆拉索分丝器的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6590C (zh) * 2002-07-16 2007-01-24 同济大学 体外预应力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1173505B (zh) * 2007-11-22 2010-06-02 中国第一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箱式桥梁维修体外预应力施工方法
CN101510224A (zh) * 2008-12-17 2009-08-19 重庆交通大学 基于位移影响线的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方法
CN107908861B (zh) * 2017-11-13 2020-12-01 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桥梁体外预应力拉索变基面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权叉河大桥体外预应力转向器接触非线性分析;赵亚龙;《公路》;20180731;第166-167页 *
箱梁体外预应力转向块受力分析;侯海龙;《山西建筑》;20150630;第41卷(第8期);第26-2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1693A (zh) 202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1693B (zh) 基于空间旋转法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器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CN102733311A (zh) 短线法节段预制施工线形控制的方法
JP6301747B2 (ja) プレキャスト床版と、主桁との接合構造
CN101509275B (zh) 钢管混凝土核心柱的施工方法
CN114232506B (zh) 钢箱梁系杆钢拱桥主拱肋施工方法
CN108593896A (zh) 全级配混凝土无应力应变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12541218A (zh) 一种大跨全焊钢桁架桥悬臂施工线形控制方法
CN106223623A (zh) 钢结构箱型拱形屋架安装方法
CN109056507A (zh) 基于键齿咬合连接的模块化预制空心桥墩节段及连接方法
CN109098100B (zh) 波形钢腹板连续梁桥悬臂浇筑中的腹板超前安装施工工法
Ma et al. Analysis of pure bending vertical deflection of improved composite box girders with corrugated steel webs
CN110725699B (zh) 盾构隧道管片圆端形凹凸榫剪力测量方法
CN111058384A (zh) 一种钢箱梁上的锚拉板安装方法
CN201962850U (zh) 空间无粘结预应力环梁
CN107908861B (zh) 桥梁体外预应力拉索变基面设计方法
CN114722674A (zh) 一种基于响应面法的斜拉索力识别优化方法
CN111611642B (zh) 一种计算外包波纹侧板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刚度的方法
CN107700336A (zh) 一种混凝土斜拉桥主梁施工阶段剪力滞的确定方法
CN206916632U (zh) 悬臂t型刚构线型监测点安装结构
WO2017061412A1 (ja) 梁と柱の接合部構造
CN113089452A (zh) 一种悬索桥主缆分索股无应力长度的确定方法
CN111719407A (zh) 预埋式钢板的斜拉索和混凝土桥塔锚固构造
CN201236318Y (zh) 拱箱预制端头定位座
CN206091121U (zh) 装配式楼梯
CN215104750U (zh) 一种提高预应力管道定位精度的定位钢筋布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