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74983B - 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74983B
CN111574983B CN201910124300.3A CN201910124300A CN111574983B CN 111574983 B CN111574983 B CN 111574983B CN 201910124300 A CN201910124300 A CN 201910124300A CN 111574983 B CN111574983 B CN 1115749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viscosity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er
fer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243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74983A (zh
Inventor
齐义彬
吕成远
伦增珉
徐婷
王海涛
张锁兵
周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12430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749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74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749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749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749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8/00Compositions for drilling of boreholes or wells; Compositions for treating boreholes or wells, e.g. for completion or for remedial operations
    • C09K8/58Compositions for 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i.e. for improving the mobility of the oil, e.g. displacing fluids
    • C09K8/584Compositions for 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i.e. for improving the mobility of the oil, e.g. displacing fl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surfacta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16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ubric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稠油开采技术领域一种稠油降粘剂,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其中,所述稠油降粘剂包括鼠李糖脂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本发明提供的稠油降粘剂能够耐受钙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小于或等于4000mg/L的油藏产出水,并且不损害地层,保护环境。不仅如此,该稠油降粘剂对粘度小于或等于75000mPa·s的稠油的降粘率在98.5%以上;该稠油降粘剂对粘度为大于75000mPa·s小于或等于120000的稠油的降粘率在95.1%以上。

Description

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稠油开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资源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石油储量正在迅速减少,特别是轻质原油储量正迅速减少,人们将目光集中在在稠油的开采和利用上。
稠油含有大量的蜡质、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及少量重金属,密度大,粘度高,常温下流动性差,因此,稠油开采的关键问题是降低稠油的粘度,提高稠油在地层和井筒中的流动性。
降粘剂可对稠油进行分散和乳化,降低稠油粘度,增加稠油的流动性,提高稠油的采收率。因此,在稠油的开采过程中,主要利用降粘剂降低稠油的粘度。
研究表明,当钙镁等阳离子与降粘剂作用后发生沉淀﹑浑浊或絮凝则认为该降粘剂不抗盐;当降粘剂能够耐受3000mg/L的钙镁离子浓度时,则认为该降粘剂能够耐受高钙镁离子。现有的稠油开采所使用的降粘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降粘剂注入到地层后,对地层水中的盐离子不耐受,尤其是对钙镁等金属阳离子不耐受。
现有的一些稠油降粘剂虽然能够应用在高浓度的钙镁离子的地层水,但是降粘剂的某些组分会对地层造成伤害和环境污染,因此,从环保的角度来看,这类稠油降粘剂不适合广泛地推广应用。
现有文献(抗盐性降粘剂CFS-3的性能评价和矿场应用,段志英,《石油化工应用》,2010年第29卷第11期)公开了一种降粘剂CFS-3。该降粘剂包括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有机碱、低碳醇、以及助剂。其中助剂的作用为耐钙镁离子。并且该降粘剂CFS-3的pH值为12。可见,是通过添加额外的助剂以使降粘剂CFS-3具有耐钙镁离子作用的。然而pH过高容易导致钙镁离子结垢,对地层产生伤害,也容易腐蚀管线,从而降低采油井的寿命。因此该降粘剂的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
公开号为CN108148566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超低界面张力稠油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超低界面张力稠油降粘剂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成分: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0.01-0.5%、聚醚类表面活性剂0.1-1%和水加至100%。该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为2000-20000,并且对于矿化度为1000-30000mg/L的水也能够发挥很好的降低稠油粘度的作用。然而,该专利文献并没有记载超低界面张力稠油降粘剂是否具有耐受钙镁离子的性能。与此同时,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时发现,在分子量为2000-20000范围内,该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越大,其对稠油降粘的效果越好。然而,在向地层中注入时,该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容易在搅拌和注入等剪切作用下降低分子量,从而降低其降粘和采油效果。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既耐受钙镁离子又耐剪切,并且不损害地层和管线的稠油降粘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稠油降粘剂要么不耐受钙镁离子,要么损伤地层和管线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使得在开采稠油的过程中,在高钙镁离子的地层水中,稠油降粘剂也能够发挥很好的驱油作用,并且不会对地层造成损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稠油降粘剂,所述稠油降粘剂包括鼠李糖脂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具体地,所述稠油降粘剂还包括溶剂。
更具体地,所述溶剂为水。
具体地,所述鼠李糖脂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01%-5%,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10%,以及余量为水。
更具体地,所述鼠李糖脂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01%-2%,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4%。
更具体地,所述鼠李糖脂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01%-0.5%,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0.5%。
具体地,所述鼠李糖脂由假单胞菌属的菌株发酵制得;所述发酵中的碳源包括甘油和豆油。
更具体地,所述假单胞菌属的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
更具体地,发酵中的碳源包括甘油和豆油。
更具体地,所述假单胞菌属的菌株制备所述鼠李糖脂的发酵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假单胞菌属的菌株活化后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至第一预设时间,得到种子液;
将所述种子液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发酵至第二预设时间,即得到含鼠李糖脂的发酵液。
更具体地,接种后的所述LB液体培养基的OD600的吸光度为5.0~6.0时,得到所述种子液;
所述步骤(2)包括:
将所述种子液接种至初始pH值为7.0~7.5的发酵培养基中,制成发酵液;所述发酵培养基含有甘油和豆油;
所述发酵的条件包括:
控制通气比为1.0~1.5v/v·min,搅拌速率为200~400rpm,在发酵72~120h时,控制发酵液的pH值为6.5~7.0。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上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
具体地,所述油藏产出水的矿化度为18000-120000mg/L,所述油藏产出水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小于或等于4000mg/L。
更具体地,所述油藏产出水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1500-4000mg/L。
更具体地,所述油藏产出水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3000-4000mg/L。
具体地,所述稠油降粘剂与所述稠油的重量比为9:1-1:9。
更具体地,稠油降粘剂与所述稠油的重量比为1:1-3:7。
更具体地,所述稠油的粘度为50-120000mPa·s。
更具体地,所述稠油的粘度为35000-120000mPa·s。
更具体地,所述稠油的粘度为75000-120000mPa·s。
本发明提供的稠油降粘剂能够耐受钙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小于或等于4000mg/L的油藏产出水,并且不损害地层,保护环境。不仅如此,该稠油降粘剂对粘度为小于或等于75000mPa·s的稠油的降粘率在98.5%以上;该稠油降粘剂对粘度为大于75000mPa·s小于或等于120000的稠油的降粘率在95.1%以上。
本发明提供的稠油降粘剂中的具有降粘作用的有效成分很少,降低了稠油降粘剂的制备成本,从而降低了采油成本。
本发明提供的稠油降粘剂中鼠李糖脂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分子量均较小,在几百道尔顿范围内,耐剪切,注入之地层后,该稠油降粘剂的降粘效果不会减弱。
本发明提供的稠油降粘剂中鼠李糖脂源自于假单胞菌属的菌株发酵产物,因此鼠李糖脂的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从而进一步降低稠油降粘剂的成本。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稠油降粘剂对矿化度和钙镁离子耐受性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稠油降粘剂与现有的稠油降粘剂的静置降粘效果的对比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稠油降粘剂的耐温性曲线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稠油降粘剂的耐酸碱性曲线示意图。
图5示出了新春采油厂的平48采出的稠油放大200倍的显微照片。
图6示出了经过本发明实施例的稠油降粘剂降粘后的新春采油厂的平48采出的稠油放大200的显微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稠油降粘剂,所述稠油降粘剂包括鼠李糖脂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本发明提供的稠油降粘剂能够耐受钙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小于或等于4000mg/L油藏产出水,并且不损害地层,保护环境。不仅如此,该稠油降粘剂对粘度为小于或等于75000mPa·s的稠油的降粘率在98.5%以上;该稠油降粘剂对粘度为大于75000mPa·s小于或等于120000的稠油的降粘率在95.1%以上。
鼠李糖脂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分子量为300-800道尔顿,在pH大于6,尤其是pH值大于7的环境下,鼠李糖脂对于稠油具有高效的降粘作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属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分子量通常为300-600其通式可以表示为RO(CH2CH2O)nH,其中,R为烃基,优选为饱和的或不饱和的C12-C18的烃基,可以为支链烃基可以为支链烃基;n为聚合度,3≤n≤9,优选地,R为饱和的或不饱和的C16的烃基;n=3。在6<pH值的条件下,优选地,在6<pH值<11的条件下,本发明的稠油降粘剂均能够发挥高效的降低稠油粘度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鼠李糖脂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01%-5%,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10%,以及余量为水。该稠油降粘剂中具有降粘作用的有效成分,即鼠李糖脂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用量少,降低了稠油降粘剂的制备成本,从而降低了驱油成本。进一步地,所述鼠李糖脂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01%-2%,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4%;更进一步地,所述鼠李糖脂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01%-0.5%,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0.5%,在保证驱油效果不下降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稠油降粘剂的制备成本,从而降低驱油成本。
本发明对于鼠李糖脂的来源不做具体限定。优选地,所述鼠李糖脂由假单胞菌属的菌株发酵制得;所述发酵所需的碳源为甘油和豆油;所述假单胞菌属的菌株优选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在本发明中,所述假单胞菌属的菌株制备所述鼠李糖脂的发酵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假单胞菌属的菌株活化后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至第一预设时间,得到种子液;
(2)将所述种子液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发酵至第二预设时间,即得到含鼠李糖脂的发酵液。
在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中,接种后的所述LB液体培养基的OD600的吸光度为5.0~6.0时,得到所述种子液。
在步骤(1)中,活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所需的培养基可以为LB固体培养基。具体活化的过程可以包括:
1)在无菌的条件下,用无菌接种环蘸取含有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的菌液,在由LB固体培养基制成的LB琼脂平板上划线以分离单菌落。
2)将接种有活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LB琼脂平板34℃倒置培养12~20h,挑取单菌落转接到LB琼脂平板上进行二次活化,34℃倒置培养12~16h。
3)挑取二次活化培养产生的单菌落,即获得活化后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
其中,LB固体培养基配方包括以下组分:浓度为5g/L的酵母提取物、浓度为10g/L的蛋白胨、浓度为10g/L的NaCl、以及浓度为20g/L的琼脂粉。LB固体培养基与LB液体培养基的区别在于,LB液体培养基中不含有琼脂。
在步骤(1)中,第一预设时间可以为22~26小时,例如24小时。培养温度可以为30-40℃,优选为32-35℃,更优选为34℃。在培养过程中,搅拌速率可以为100-500rpm。在接种后的LB液体培养基的OD600的吸光度为5.0~6.0时,种子液制备完成。
在步骤(2)中,所述发酵培养基包括甘油和豆油;所述发酵的条件包括:控制通气比为1.0~1.5v/v·min,搅拌速率为200~400rpm,在发酵96~120h时,控制发酵液的pH值为6.5~7.0。
在步骤(2)中,第二预设时间可以为72~192小时,优选为72~144小时,更优选地为72~120小时。种子液体积为发酵培养基体积的2%~10%,优选为8%。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包括甘油和豆油。甘油为菌种生长提供速效碳源。豆油为菌种生长提供长效碳源,并有利于转化为鼠李糖脂。发酵培养基的pH值优选为7.0~7.5。具体地,发酵培养基包括以下浓度的组分:
甘油1~3g/L;
豆油20~80g/L;
NaNO3 2.5~7.5g/L;
KH2PO4 0.5~1g/L;
Na2HPO4 0.5~1g/L;
CaCl2·2H2O 0.05~0.1g/L;以及
MgSO4 0.1~0.5g/L。
在发酵过程中,发酵罐通气比为1.0~1.5v/v·min,搅拌速率为200~400rpm;在发酵96~120h时,控制发酵液的pH值为6.5~7.0。
步骤(2)中,发酵的条件优选为:发酵时间为72h;发酵液初始pH值为7.0~7.5,120h后控制pH值为6.5~7.0;发酵罐通气比为1.5v/v·min,搅拌速率为100-500rpm,优选为200rpm。其中,发酵罐为全封闭体系,发酵过程生成的泡沫溢出罐体后会被收集并回流到发酵罐中持续发酵。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上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藏产出水的矿化度为18000-120000mg/L,所述油藏产出水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小于或等于4000mg/L,优选为1500-4000mg/L,更优选为3000-4000mg/L。所述稠油降粘剂与所述稠油的重量比为9:1-1:9,优选地,稠油降粘剂与所述稠油的重量比为1:1-3:7。
本发明提供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适用于稠油的粘度为50-120000mPa·s,优选地,稠油的粘度为35000-120000mPa·s,更优选地,稠油的粘度为75000-120000mPa·s。
实施例1
稠油降粘剂的制备。
1)将保存有活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保种管从-80℃中取出,置于4℃冰箱缓慢融化。
2)在无菌的条件下,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LB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培养。
3)将接种有活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LB固体培养基,在34℃下倒置培养18h,挑取单菌落转接到LB琼脂平板上进行二次活化培养,在34℃下倒置培养15h。
4)挑取二次活化培养产生的单菌落,即获得活化后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
5)将活化后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接种量为2%(v/v),培养温度可以为34℃,搅拌速率可以为200rpm,培养24小时,接种后的LB液体培养基的OD600的吸光度为5.0~6.0,获得种子液。
6)将种子液接种至具有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种子液体积与发酵培养基体积比为1:9。其中,发酵培养基包括甘油2g/L、豆油80g/L、NaNO3 5g/L、KH2PO4 0.5g/L、Na2HPO40.5g/L、CaCl2·2H2O 0.1g/L、以及MgSO4 0.3g/L。
7)在发酵过程中,发酵罐通气比为1.0~1.5v/v·min,搅拌速率为200rpm;在发酵72小时后,控制发酵液的pH值为6.5~7.0,直至120小时完成发酵,获得含有鼠李糖的发酵液。
8)将含有鼠李糖的发酵液用含有4000mg/L钙镁离子的地层水稀释1000倍,并按0.5%的体积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搅拌均匀后即得到稠油降粘剂。
发明人将该稠油降粘剂命名为RF180。
实施例2
稠油降粘剂的制备。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8)将含有鼠李糖的发酵液用含有4000mg/L钙镁离子的地层水稀释100倍,并按0.1%的体积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搅拌均匀后即得到稠油降粘剂。
发明人将该稠油降粘剂命名为RF180。
实施例3
稠油降粘剂的制备。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8)将含有鼠李糖的发酵液用含有4000mg/L钙镁离子地层水稀释100倍,并按0.5%的体积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搅拌均匀后即得到稠油降粘剂。
发明人将该稠油降粘剂命名为RF180。
实施例4
稠油降粘剂的制备。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8)将含有鼠李糖的发酵液用含有4000mg/L钙镁离子地层水稀释50倍,并按3%的体积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搅拌均匀后即得到稠油降粘剂。
发明人将该稠油降粘剂命名为RF180。
实施例5
考察实施例1-4制备的稠油降粘剂对稠油的降粘率。
分别向4个烧杯加入30g粘度为30200mPa·s的新春采油厂的稠油,再分别向每个烧杯中加入30g 0.5%的实施例1-4制备的降粘剂,按照《QSH1020 1519-2013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在油藏温度为31℃条件下测定稠油的降粘率,结果请参见表1。
表1实施例1-4制备的RF180对稠油降粘效果的比较
实施例 稠油的初始粘度 处理后的稠油的粘度 降粘率
1 30200mPa·s 344.2mPa·s 98.86%
2 30200mPa·s 279.4mPa·s 99.07%
3 30200mPa·s 135.8mPa·s 99.55%
4 30200mPa·s 124.5mPa·s 99.58%
由表1可知,在鼠李糖脂的重量百分比为0.5%-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重量百分比为0.5%-3%,稠油降粘剂RF180对于稠油的降粘率并没有明显增加,反而会显著增加驱油成本。因此,选择鼠李糖脂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01%-0.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0.5%,在确保驱油效果同时,稠油降粘剂的成本比较低。
实施例6
稠油降粘剂的制备。
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的发酵培养基中的豆油分别替换为菜籽油、棉籽油、棕榈油。分别取100g发酵液测定其中的鼠李糖脂的含量。结果详见表2。
表2发酵液中鼠李糖脂的含量
油类 鼠李糖脂的重量,g 鼠李糖脂在发酵液中的含量,%
豆油 5.12 5.12
菜籽油 4.42 4.42
棉籽油 4.31 4.31
棕榈油 4.76 4.76
由表2可知,以甘油和豆油为碳源,制备的发酵液中的鼠李糖含量高于以菜籽油、棉籽油、以及棕榈油制备的发酵液中的鼠李糖含量。
实施例7
考察实施例1制备的稠油降粘剂RF180对矿化度和钙镁离子耐受性。
取RF180发酵液30ml,分别加入2%,4%,6%,8%,10%,12%的NaCl,同时加入CaCl2和MgSO4,使得Ca2+和Mg2+浓度为4000mg/L,在摇床震荡24h,然后混合30g粘度为13000mPa·s的稠油(来自于新春采油厂的平48采油井),在31℃下分别测定混合后的稠油粘度。同时稀释RF180发酵液100倍,利用表面张力仪测定处理后表面张力。绘制RF180的耐矿化度能力曲线,结果请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稠油降粘剂对矿化度和钙镁离子耐受性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矿化度为0-120g/L,钙镁离子的总浓度为4000mg/L的条件下,RF180降粘活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因此,RF180对矿化度和钙镁离子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实施例8
考察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稠油降粘剂与现有的稠油降粘剂对稠油降粘效果。
分别向9个烧杯加入30g粘度为30200mPa·s的新春采油厂的油井P523采出的稠油,再分别向每个烧杯中加入30g 0.5%的不同降粘剂,在60℃条件下静置48h,分别测量每个烧杯中的新春采油厂的稠油的粘度。请参见图2,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稠油降粘剂与现有的稠油降粘剂的降粘效果的对比图。其中,降代表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辛代表辛葵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号代表吐温80,op4代表辛基酚聚氧乙烯醚-4,op10代表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0,9号代表十二烷基磺酸盐类,mol代表聚乙二醇单甲醚,4号代表二乙二醇单丁酯,RF180为本发明。其中降、辛、op4、op10、9号和mol购买自江苏省海安石油化工厂,1号和4号购买自无锡亚泰联合化工有限公司。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稠油降粘剂RF180对稠油的静置降粘率为68%,其静置降粘效果显著高于其他8种现有的稠油降粘剂。
实施例9
考察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稠油降粘剂对温度的耐受性。
依次称取RF180 30g分别于20℃,30℃,42℃,55℃,80℃,100℃和150℃的温箱内放置24h,之后混合30g粘度为13000mPa·s的稠油(来自于新春采油厂的平48采油井),在31℃下测定混合后的稠油粘度。同时用含有4000mg/L钙镁离子的地层水稀释RF180为原有的100倍,利用表面张力仪测定处理后的油剂界面的表面张力。绘制RF180的耐温性曲线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20℃-150℃之间,RF180的降粘效果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说明在20℃-150℃之间,RF180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
实施例10
考察实施例1制备的稠油降粘剂对酸碱的耐受性。
分别称取稠油表面活性剂RF180发酵液30g,将发酵液的pH值分别调节至4,5,6,7,8,9,10,11,之后分别混合30g粘度为13000mPa·s的新春采油厂稠油,在31℃下测定混合后的稠油粘度。同时用含有4000mg/L钙镁离子的地层水稀释RF180为原有的100倍,利用表面张力仪测定处理后的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绘制RF180的耐酸碱曲线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pH<6条件下表面张力会升高,表面活性降低,同时稠油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乳化活性,降粘率大于98%,在pH小于6的条件下,其乳化降粘活性开始下降,原油降粘活性变差。因此,在6≤pH≤11的条件下,本发明的稠油降粘剂均能发挥良好的乳化降粘作用。
实施例11
考察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稠油降粘剂对稠油的乳化降粘作用。
按照《QSH1020 1519-2013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进行实验。在油藏温度31℃条件下测定RF180对稠油的降粘率。分别按照油剂比为7:3和5:5混合稠油与RF180,然后用搅拌仪在31℃,250rpm条件下搅拌2min,最后将乳化后的稠油置于Anton paar physicaMCR310流变仪中测定乳化后稠油的粘度。RF180对稠油的乳化降粘效果详见表3。
表3经过RF180乳化降粘后的稠油的粘度及降粘率
Figure BDA0001973066850000141
注:X450、P10、P50、平48、平47、P523、X424、X486、X72、X168、斜64分别代表新春采油厂的采油井采出的稠油。
从表3中可以看出,分别在油剂比为7:3和5:5的情况下,RF180对稠油的降粘率均在98.7%以上。由此可知,本发明的稠油降粘剂对稠油的乳化降粘率极高,能够显著提高稠油的流动性,具有显著的驱油效果。
实施例12
按照实施例11的实验流程制备RF180与粘度为13000mPa·s稠油的样品,其中油剂比为5:5。将乳化后的稠油与未乳化的稠油制作显微观察片,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未乳化的稠油与乳化后的稠油状态,并随机选取20个乳化后的原油颗粒,测量其颗粒直径,计算20个乳化后稠油颗粒的平均粒径,结果请参见表4、图5和图6。其中,表4是稠油乳化后显微测量的稠油颗粒长度,图5示出了新春采油厂的平48采出的稠油放大200倍的显微照片,图6示出了经过本发明实施例的稠油降粘剂降粘后的新春采油厂的平48采出的稠油放大200的显微照片。如图5所示,显微照片中白亮的部分为水,黑暗的部分为稠油,未乳化的稠油呈现油包水的状态。如图6所示,白亮的部分为水,黑暗的部分为乳化降粘后的稠油,经过RF180乳化降粘后,稠油呈现乳化分散的状态,形成大小不同的油颗粒。从油包水的状态转变为水包油的状态,稠油的粘度降低,流动性提高。
表4 RF180乳化后稠油的粒径
Figure BDA0001973066850000151
实施例13
分别称取30g新春采油厂的不同采油井采出的稠油置于150mL烧杯中,再分别加入30g RF180稠油降粘剂,分别于31℃和60℃条件下静置48h,之后选取上部原油测定稠油的粘度,计算稠油的静置降粘率,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RF180对新春采油厂的不同采油井采出的稠油的静置降粘率
Figure BDA0001973066850000161
注:X450、平48、P523、X276、X72、X168、斜64分别代表新春采油厂的采油井采出的稠油。
由表5可知,本发明的稠油降粘剂对不同粘度的稠油得均具有高效的静置降粘作用。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2)

1.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所述稠油降粘剂与所述稠油的重量比为9:1-1:9;所述稠油的粘度为75000-120000 mPa·s;
所述稠油降粘剂包括鼠李糖脂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所述鼠李糖脂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01%-5%;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10%,以及余量为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其中,所述鼠李糖脂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01%-2%,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其中,所述鼠李糖脂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01%-0.5%,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所述稠油降粘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为0.1%-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其中,所述鼠李糖脂由假单胞菌属的菌株发酵制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其中,所述假单胞菌属的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其中,发酵中的碳源包括甘油和豆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其中,由所述假单胞菌属的菌株制备所述鼠李糖脂的发酵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假单胞菌属的菌株活化后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至第一预设时间,得到种子液;
(2)将所述种子液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发酵至第二预设时间,即得到含鼠李糖脂的发酵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其中,
接种后的所述LB液体培养基的OD600的吸光度为5.0~6.0时,得到所述种子液;
所述步骤(2)包括:
将所述种子液接种至初始pH值为7.0~7.5的发酵培养基中,制成发酵液;所述发酵培养基含有甘油和豆油;
所述发酵的条件包括:
控制通气比为1.0~1.5v/v·min,搅拌速率为200~400rpm,在发酵72~120h时,控制发酵液的pH值为6.5~7.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其中,所述油藏产出水的矿化度为18000-120000 mg/L,所述油藏产出水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小于或等于4000 mg/L。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其中,所述油藏产出水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1500-4000 mg/L。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稠油降粘剂在降低油藏中稠油粘度中的应用,其中,所述油藏产出水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3000-4000 mg/L。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所述稠油降粘剂与所述稠油的重量比为1:1-3:7。
CN201910124300.3A 2019-02-19 2019-02-19 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 Active CN1115749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24300.3A CN111574983B (zh) 2019-02-19 2019-02-19 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24300.3A CN111574983B (zh) 2019-02-19 2019-02-19 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74983A CN111574983A (zh) 2020-08-25
CN111574983B true CN111574983B (zh) 2023-04-07

Family

ID=72120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24300.3A Active CN111574983B (zh) 2019-02-19 2019-02-19 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749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5281A (zh) * 2021-05-28 2022-11-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低渗透强水敏稠油井的增产方法
CN113652217B (zh) * 2021-09-03 2023-04-11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石油开采用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8786A (zh) * 2010-09-03 2011-01-1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高产鼠李糖脂的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CN102409016A (zh) * 2011-12-15 2012-04-11 西安瑞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CN102492409A (zh) * 2010-12-09 2012-06-13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复配生物驱油剂及其应用
CN106701052A (zh) * 2017-01-16 2017-05-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微生物‑化学复合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556993A (zh) * 2016-07-01 2018-01-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高盐的生物乳化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8786A (zh) * 2010-09-03 2011-01-1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高产鼠李糖脂的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CN102492409A (zh) * 2010-12-09 2012-06-13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复配生物驱油剂及其应用
CN102409016A (zh) * 2011-12-15 2012-04-11 西安瑞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CN107556993A (zh) * 2016-07-01 2018-01-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高盐的生物乳化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01052A (zh) * 2017-01-16 2017-05-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微生物‑化学复合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74983A (zh) 202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79711B2 (en)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viscosity of oil
Banat et al. Biosurfactant production and use in oil tank clean-up
CN111574983B (zh) 稠油降粘剂及其应用
Nadarajah et al. Evaluation of a mixed bacterial culture for de-emulsification of water-in-petroleum oil emulsions
Akit et al. Investigation of potential biosurfactant production among phytopathogenic Corynebacteria and related soil microbes
CA2260576C (en) Production of oily emulsions mediated by a microbial tenso-active agent
Kreling et al. Extracellular biosurfactants from yeast and soil–biodiesel interactions during bioremediation
CN110669489B (zh) 一种用于稠油冷采低动力解聚乳化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Neufeld et al. Cell surface measurements in hydrocarbon and carbohydrate fermentations
CN101823025A (zh) 一类煤炭浮选剂及其制备方法
Monteiro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biosurfactant produced by Trichosporon montevideense CLOA 72 isolated from dairy industry effluents
CN111876353B (zh) 一种生产生物破乳剂的菌株及利用其生产的生物破乳剂
CN114058351A (zh) 一种复合生物稠油降黏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622357A (zh) 一种耐盐稠油降粘组合物、降粘剂及其应用
CN111054102A (zh) 用于湿法螯合铁脱硫的硫磺润湿剂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Gerson et al. Comparison of surfactant production from kerosene by four species of Corynebacterium
Zhang et al. Biotreatment of oily wastewater by rhamnolipids in aerated active sludge system
CN111115991A (zh) 一种环保高效型含油污泥清洗剂及其制备与使用方法
Lupton et al. Effectiveness of surfactants in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oil
Chukwudi Surface activity of extracellular products of 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d from petroleumcontaminated soil
Garapati Bio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Jiang et al. The pilot study for waste oil removal from oilfields by Acinetobacter johnsonii using a specialized batch bioreactor
CN110628437A (zh) 一种用于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混合制剂
CN115991985B (zh) 一种高矿化度低渗油藏用阴离子型起泡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Montero-Rodríguez et al. Ability of Serratia marcescens UCP/WFCC 1549 for biosurfactant production using industrial wastes and fuels biodegrad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