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60806A - 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60806A
CN111560806A CN202010563438.6A CN202010563438A CN111560806A CN 111560806 A CN111560806 A CN 111560806A CN 202010563438 A CN202010563438 A CN 202010563438A CN 111560806 A CN111560806 A CN 111560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mbankment
roadbed
pile
pi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634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胜超
史宇宙
胡永富
陈杰
赵四汉
单君
张莹莹
张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6343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608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60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608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02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street systems, cross-sections ; Design for noise abatement, e.g. sunken roa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E01C3/04Foundations produced by soil stabilis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7/00Coherent pavings made in situ
    • E01C7/08Coherent pavings made in situ made of road-metal and binders
    • E01C7/32Coherent pavings made in situ made of road-metal and binders of courses of different kind made in situ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0Dams; Dykes; Sluice way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dykes, dams,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16Sealings or joi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8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inserting stones or lost bodies, e.g. compaction pi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以及施工方法,该过渡结构包括现状堤身、第一桩体群、外路基以及内路基。第一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一桩体第一桩体自现状堤身的上表面打设至持力层;外路基位于现状堤身与堤外海域侧的桥梁之间,外路基包括第二桩体群以及外路基填筑层,外路基填筑层铺设于第二桩体群的上方,第二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二桩体,第二桩体打设至持力层;内路基位于现状堤身的堤内陆域侧,内路基包括第三桩体群和内路基填筑层,内路基填筑层位于第三桩体群的上方,第三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三桩体,第三桩体群打设至持力层。该过渡结构在实现道路和海堤之间平顺过渡衔接的同时又能够降低对现状海堤的影响。

Description

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利工程以及道路工程交叉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海岸工程的建设密度也随之加大,其互相影响、互相干扰制约也日趋严重和复杂,沿海公路不可避免的与常见的水工建筑物——海堤互相交叉。为保证堤顶行车顺畅,一般新建道路采用平交的方式,且为保证防洪功能,不允许挖除海堤修建路基。
堤路互相交叉地区一般软土层深厚、地质条件差,当前海堤多采用抛石挤淤作为软基处理措施,在建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较大的沉降,因此,现有的海堤一般难以满足道路的行车指标要求。海堤作为沿海岸的防洪结构工程,与海堤交叉的道路工程在堤外海域侧通常设置桥梁构筑物跨越外侧海域,而在堤内陆域侧通常设置路基结构形式。由于桥梁与路基、路基与海堤的结构不同,在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作用下,桥梁与路基、路基与海堤之间将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变形。尤其是在地质复杂的沿海地区,桥梁与路基、路基与海堤之间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更为突出,并且会引起桥梁与路基、路基与海堤衔接处的跳车现象,影响行车的安全性。
因此,如何选用合理且有效的堤路过渡结构,在实现桥梁与道路、道路和海堤之间平顺过渡衔接的同时又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现状海堤的影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该过渡结构在实现道路和海堤之间平顺过渡衔接的同时又能够降低对现状海堤的影响。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该过渡结构包括现状堤身、第一桩体群、外路基以及内路基。第一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一桩体所述第一桩体自所述现状堤身的上表面打设至持力层;外路基位于所述现状堤身与堤外海域侧的桥梁之间,所述外路基包括第二桩体群以及外路基填筑层,所述外路基填筑层铺设于所述第二桩体群的上方,所述第二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二桩体,所述第二桩体打设至持力层;内路基位于所述现状堤身的堤内陆域侧,所述内路基包括第三桩体群和内路基填筑层,所述内路基填筑层位于所述第三桩体群的上方,所述第三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三桩体,所述第三桩体群打设至所述持力层。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现状堤身上打设第一桩体群,可有效地分担上部荷载并传递至下部稳定的持力层,大大减少了现状堤身的附加荷载,进而使得现状海堤能够满足道路的行车指标要求,有效实现现状海堤与外路基之间的平顺过渡,减小堤路之间的差异性沉降,提高了现状海堤的稳定性,有力地保障了海堤运营的安全。
外路基的软土地基处理采用多个第二桩体打设至持力层,可有效减小路桥之间的差异性沉降,避免跳车问题,同时也减小了外路基沉降对现状海堤的影响。
同时,内路基的软土地基处理采用多个第三桩体打设至持力层,可有效地减少内路基的沉降,提高内路基的强度,进而提高过渡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堤路交叉处的行车安全性。
综上所述,采用打设桩体群的方式进行外路基以及内路基的软基处理,并在现状堤身上打设第一桩体群,增强外路基、内路基以及现状堤身的稳定性,减小外路基、内路基以及现状堤身的沉降,从而有效实现了堤路的平顺过渡,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且相比挖除现状堤身重新建立路基的形式,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在现状堤身打设第一桩体群的方式增强现状堤身的结构强度,保留了现状堤身的整体结构,减小了对海堤的影响,有力地保障了海堤运营的安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现状堤身与所述内路基的结合面为内倾台阶面。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现状堤身内侧与内路基结合处开挖内倾台阶,使现状堤身与内路基的结合面为内倾台阶面,可加强现状堤身与内路基之间的纵向联系,减小了现状堤身与内路基之间的不均匀沉降,从而使现状堤身与内路基之间能够平顺过渡衔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还包括第四桩体群,所述第四桩体群包括多个第四桩体,所述第四桩体自所述内倾台阶面打设至所述持力层。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现状堤身的内倾台阶面由上至下打设第四桩体群,有效地分担上部荷载并传递至下部稳定的持力层大大减少了现状堤身的附加荷载,提高了海堤的稳定性,有力地保障了海堤运营的安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倾台阶面上铺设有防渗土工布。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内倾台阶面设置防渗土工布,能够有效避免海堤内部渗水,保障海堤的稳定安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还包括复合路面层,所述复合路面层铺设在所述外路基填筑层以及所述现状堤身的上表面,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第一混凝土垫层、桥头搭板和第一路面层;所述桥头搭板的一端搭设在所述桥梁上,另一端搭设在所述现状堤身的上表面。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现状堤身与桥梁之间的复合路面层采用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第一混凝土垫层、桥头搭板和第一路面层的结构,桥头搭板的两端分别搭设在桥梁与现状堤身上进而实现了桥梁与现状堤身的连接。桥头搭板还兼作复合路面结构的基层,可提高复合路面的结构强度,使刚性桥梁与柔性路基之间的能够平顺地过渡衔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还包括铺设在所述内路基填筑层的上方的内路基路面层和连接路面层;所述复合路面层的上表面、所述连接路面层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内路基路面层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连接路面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第二混凝土垫层、水泥混凝土过渡板以及第二路面层,所述水泥混凝土过渡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复合路面层,另一端连接所述内路基路面层。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连接路面层位于复合路面层与内路基路面层之间,起到连接复合路面层与内路基路面层的作用,其中水泥混凝土过渡板起到主要连接作用,另外水泥混凝土过渡板还兼作连接路面层的基层,可提高连接路面层的强度,使复合路面层与内路基路面层能够平顺过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路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内设置有加筋网。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沥青混凝土面层设置加筋网,利用加筋网的独特网格形式与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沥青集料很好的咬合,嵌挤作用形成一个高抗剪层,加强沥青混凝土面层强度的同时也抑制了反射裂缝,防止裂缝的产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水泥混凝土过渡板中设置有横向施工缝拉杆和钢筋焊接网。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水泥混凝土过渡板中设置横向施工缝拉杆和钢筋焊接网,可增强连接路面的结构强度,提高复合路面层与内路基路面层的连接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路基填筑层为由水泥稳定碎石填筑形成的填筑层。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现状堤身与桥梁之间的外路基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填筑,水泥稳定碎石容易被碾压密实,可减小工后因填筑层压缩所引起的沉降,还可减少降水入渗,提高外路基的强度。水泥稳定碎石作为一种半刚性材料,可以从结构上实现刚性桥梁与柔性路基之间的平顺过渡,减小路桥之间的差异性沉降,进而避免路桥衔接处的桥头跳车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在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
a.在现状堤身的堤内陆域侧打设第三桩体以进行内路基的软基处理:
b.在所述现状堤身靠近所述内路基的侧面开挖内倾台阶;
c.在内倾台阶的阶面上铺设防渗土工布;
d.在所述现状堤身的堤外海域侧打设第二桩体以进行外路基的软基处理、在所述现状堤身区域打设第一桩体,在内倾台阶区域打设第四桩体;
e.在第二桩体上方填筑水泥稳定碎石以形成外路基填筑层,在内倾台阶以及第三桩体的上方填筑内路基填料以形成内路基填筑层;
f.在所述外路基填筑层以及所述现状堤身的上方铺设复合路面层,在内路基填筑层的上方铺设内路基路面层和连接路面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的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路面层的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路面层的结构图。
图标:100-现状堤身;200-桥梁;300-外路基;310-第二桩体群;320-外路基填筑层;400-复合路面层;410-第一混凝土垫层;420-桥头搭板;430-第一路面层;500-第一桩体群;600-内路基;610-内倾台阶面;620-第四桩体群;630-第三桩体群;640-内路基填筑层;650-内路基路面层;660-连接路面层;661-第二混凝土垫层;662-水泥混凝土过渡板;663-第二路面层;664-加筋网;665-横向施工缝拉杆;666-钢筋焊接网;700-现状抛石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该过渡结构包括现状堤身100、第一桩体群500、外路基300以及内路基600。第一桩体群500,包括多个第一桩体,所述第一桩体自所述现状堤身100的上表面打设至持力层;外路基300位于所述现状堤身100与堤外海域侧的桥梁200之间,所述外路基300包括第二桩体群310以及外路基填筑层320,所述外路基填筑层320铺设于所述第二桩体群310的上方,所述第二桩体群310包括多个第二桩体,所述第二桩体打设至持力层;内路基600位于所述现状堤身100的堤内陆域侧,所述内路基600包括第三桩体群630和内路基填筑层640,所述内路基填筑层640位于所述第三桩体群630的上方,所述第三桩体群630包括多个第三桩体,所述第三桩体群630打设至所述持力层。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现状堤身100上打设第一桩体群500,可有效地分担上部荷载并传递至下部稳定的持力层,大大减少了现状堤身100的附加荷载,进而使得现状海堤能够满足道路的行车指标要求,有效实现现状海堤与外路基300之间的平顺过渡,减小堤路之间的差异性沉降,提高了现状海堤的稳定性,有力地保障了海堤运营的安全。
外路基300的软土地基处理采用多个第二桩体打设至持力层,可有效减小路桥之间的差异性沉降,避免跳车问题,同时也减小了外路基300沉降对现状海堤的影响。
同时,内路基600的软土地基处理采用多个第三桩体打设至持力层,可有效地减少内路基600的沉降,提高内路基600的强度,进而提高过渡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堤路交叉处的行车安全性。
综上所述,采用打设桩体群的方式进行外路基300以及内路基600的软基处理,并在现状堤身100上打设第一桩体群500,增强外路基300、内路基600以及现状堤身100的稳定性,减小外路基300、内路基600以及现状堤身100的沉降,从而有效实现了堤路的平顺过渡,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且相比挖除现状堤身100重新建立路基的形式,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在现状堤身100打设第一桩体群500的方式增强现状堤身100的结构强度,保留了现状堤身100的整体结构,减小了对海堤的影响,有力地保障了海堤运营的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考图1,现状海堤一般包括现状堤身100以及位于现状堤身100下方的现状抛石基础700。现状抛石基础700向现状堤身100的内外两侧延伸,因此第二桩体群310会与现状抛石基础700部分重合,第二桩体群310的部分或全部需要穿过现状抛石基础700,常规的地基处理方法难以穿过现状抛石基础70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桩体可采用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采用引孔的方式可以克服地基处理时现状抛石基础700的障碍,进而实现外路基300范围内地基的二次处理。
可选地,第一桩体也可采用钻孔灌注桩,通过引孔的方式打设至持力层。
可选地,第三桩体群630与现状抛石基础700重合部分的第三桩体可采用钻孔灌注桩,通过引孔的方式打设至持力层;其他部分的第三桩体可采用预应力管桩,相比钻孔灌注桩,预应力管桩成本较低,施工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桩体群500、第二桩体群310以及第三桩体群630可以采用正方形、矩形或圆形布置,也可采用其他形状布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现状堤身100与所述内路基600的结合面为内倾台阶面610。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现状堤身100内侧与内路基600结合处开挖内倾台阶,使现状堤身100与内路基600的结合面为内倾台阶面610,可加强现状堤身100与内路基600之间的纵向联系,减小了现状堤身100与内路基600之间的不均匀沉降,从而使现状堤身100与内路基600之间能够平顺过渡衔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其中,内倾台阶面610的内倾坡度可设置为3%-5%,台阶宽度可设置为不小于2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还包括第四桩体群620,所述第四桩体群620包括多个第四桩体,所述第四桩体自所述内倾台阶面610打设至所述持力层。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现状堤身100的内倾台阶面610由上至下打设第四桩体群620,有效地分担上部荷载并传递至下部稳定的持力层大大减少了现状堤身100的附加荷载,提高了海堤的稳定性,有力地保障了海堤运营的安全。
其中,第四桩体群620可以采用钻孔灌注桩,并采用引孔的方式从内倾台阶面610打设至持力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桩体群500、第二桩体群310、第三桩体群630或第四桩体群620所采用的钻孔灌注桩的桩径可设置在60-90cm的范围内,桩身强度可为C25。钻孔灌注桩的灌注水泥可采用425号或5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其他型号的水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另外,钻孔灌注桩的桩顶上设置C30钢筋混凝土桩帽,桩帽尺寸为120×120×35cm,桩帽之间采用C30钢筋砼系梁连接,系梁断面尺寸为50×35cm,可提高桩体群的整体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倾台阶面610上铺设有防渗土工布。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内倾台阶面610设置防渗土工布,能够有效避免海堤内部渗水,保障海堤的稳定安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考图2,上述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还包括复合路面层400,所述复合路面层400铺设在所述外路基填筑层320以及所述现状堤身100的上表面,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第一混凝土垫层410、桥头搭板420和第一路面层430;所述桥头搭板420的一端搭设在所述桥梁200上,另一端搭设在所述现状堤身100的上表面。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现状堤身100与桥梁200之间的复合路面层400采用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第一混凝土垫层410、桥头搭板420和第一路面层430的结构,桥头搭板420的两端分别搭设在桥梁200与现状堤身100上进而实现了桥梁200与现状堤身100的连接。桥头搭板420还兼作复合路面结构的基层,可提高复合路面的结构强度,使刚性桥梁200与柔性路基之间的能够平顺地过渡衔接。
其中,第一混凝土垫层410可由水泥混凝土浇筑而成,第一混凝土垫层410的厚度可设置在15-30cm范围内。
第一路面层430可以选择沥青混凝土面层,当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作为第一路面层430时,可以对桥头搭板420的表面进行抛丸处理,清除浮浆,以增强桥头搭板420与沥青混凝土面层之间的粘结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考图3,上述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还包括铺设在所述内路基填筑层640的上方的内路基路面层650和连接路面层660;所述复合路面层400的上表面、所述连接路面层660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内路基路面层650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连接路面层66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第二混凝土垫层661、水泥混凝土过渡板662以及第二路面层663,所述水泥混凝土过渡板662的一端连接所述复合路面层400,另一端连接所述内路基路面层650。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连接路面层660位于复合路面层400与内路基路面层650之间,起到连接复合路面层400与内路基路面层650的作用,其中水泥混凝土过渡板662起到主要连接作用,另外水泥混凝土过渡板662还兼作连接路面层660的基层,可提高连接路面层660的强度,使复合路面层400与内路基路面层650能够平顺过渡。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路基路面层650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以及沥青混凝土面层。其中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42.5,水泥剂量为2.5%~3.5%,压实度不小于97%。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42.5,水泥剂量为3.0%~4.5%,压实度不小于98%。
其中,第二路面层663可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混凝土过渡板662可采用C40水泥混凝土浇筑,其厚度可设置为与桥头搭板420厚度一致;水泥混凝土过渡板662的表面可进行抛丸处理,清除浮浆,可有效增强水泥混凝土过渡板662与第二路面层663的粘结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路面层663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内设置有加筋网664。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沥青混凝土面层设置加筋网664,利用加筋网664的独特网格形式与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沥青集料很好的咬合,嵌挤作用形成一个高抗剪层,加强沥青混凝土面层强度的同时也抑制了反射裂缝,防止裂缝的产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水泥混凝土过渡板662中设置有横向施工缝拉杆665和钢筋焊接网666。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水泥混凝土过渡板662中设置横向施工缝拉杆665和钢筋焊接网666,可增强连接路面的结构强度,提高复合路面层400与内路基路面层650的连接强度。
其中,钢筋焊接网666可采用D12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666,在一些实施例中,D12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666的间距可设置为10×10cm,每平方米重量为16.0kg。横向施工缝拉杆665可采用带肋钢筋,长度设置为70cm,间距设置为40cm,钢筋两端需涂防锈涂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路基填筑层320为由水泥稳定碎石填筑形成的填筑层。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现状堤身100与桥梁200之间的外路基300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填筑,水泥稳定碎石容易被碾压密实,可减小工后因填筑层压缩所引起的沉降,还可减少降水入渗,提高外路基300的强度。水泥稳定碎石作为一种半刚性材料,可以从结构上实现刚性桥梁200与柔性路基之间的平顺过渡,减小路桥之间的差异性沉降,进而避免路桥衔接处的桥头跳车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在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
a.在现状堤身100的堤内陆域侧打设第三桩体以进行内路基600的软基处理:
b.在所述现状堤身100靠近所述内路基600的侧面开挖内倾台阶;
c.在内倾台阶的阶面上铺设防渗土工布;
d.在所述现状堤身100的堤外海域侧打设第二桩体以进行外路基300的软基处理、在所述现状堤身100区域打设第一桩体,在内倾台阶区域打设第四桩体;
e.在第二桩体上方填筑水泥稳定碎石以形成外路基填筑层320,在内倾台阶以及第三桩体的上方填筑内路基600填料以形成内路基填筑层640;
f.在所述外路基填筑层320以及所述现状堤身100的上方铺设复合路面层400,在内路基填筑层640的上方铺设内路基路面层650和连接路面层660。
进一步地,在现状堤身100上打设第一桩体群500之前,现状堤身100的顶部需开挖出复合路面层400的厚度,以使得复合路面层400施工后的路面标高与现状堤身100的原堤顶标高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0)

1.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现状堤身;
第一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一桩体,所述第一桩体自所述现状堤身的上表面打设至持力层;
外路基,位于所述现状堤身与堤外海域侧的桥梁之间,所述外路基包括第二桩体群以及外路基填筑层,所述外路基填筑层铺设于所述第二桩体群的上方,所述第二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二桩体,所述第二桩体打设至持力层;
内路基,位于所述现状堤身的堤内陆域侧,所述内路基包括第三桩体群和内路基填筑层,所述内路基填筑层位于所述第三桩体群的上方,所述第三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三桩体,所述第三桩体群打设至所述持力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现状堤身与所述内路基的结合面为内倾台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桩体群,所述第四桩体群包括多个第四桩体,所述第四桩体自所述内倾台阶面打设至所述持力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倾台阶面上铺设有防渗土工布。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合路面层,所述复合路面层铺设在所述外路基填筑层以及所述现状堤身的上表面,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第一混凝土垫层、桥头搭板和第一路面层;所述桥头搭板的一端搭设在所述桥梁上,另一端搭设在所述现状堤身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铺设在所述内路基填筑层的上方的内路基路面层和连接路面层;
所述复合路面层的上表面、所述连接路面层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内路基路面层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连接路面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第二混凝土垫层、水泥混凝土过渡板以及第二路面层,所述水泥混凝土过渡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复合路面层,另一端连接所述内路基路面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路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内设置有加筋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混凝土过渡板中设置有横向施工缝拉杆和钢筋焊接网。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路基填筑层为由水泥稳定碎石填筑形成的填筑层。
10.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在现状堤身的堤内陆域侧打设第三桩体以进行内路基的软基处理:
b.在所述现状堤身靠近所述内路基的侧面开挖内倾台阶;
c.在内倾台阶的阶面上铺设防渗土工布;
d.在所述现状堤身的堤外海域侧打设第二桩体以进行外路基的软基处理、在所述现状堤身区域打设第一桩体,在内倾台阶区域打设第四桩体;
e.在第二桩体上方填筑水泥稳定碎石以形成外路基填筑层,在内倾台阶以及第三桩体的上方填筑内路基填料以形成内路基填筑层;
f.在所述外路基填筑层以及所述现状堤身的上方铺设复合路面层,在内路基填筑层的上方铺设内路基路面层和连接路面层。
CN202010563438.6A 2020-06-18 2020-06-18 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15608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63438.6A CN111560806A (zh) 2020-06-18 2020-06-18 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63438.6A CN111560806A (zh) 2020-06-18 2020-06-18 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60806A true CN111560806A (zh) 2020-08-21

Family

ID=72075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63438.6A Pending CN111560806A (zh) 2020-06-18 2020-06-18 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6080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5209A (zh) * 2022-03-31 2022-06-03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刚性桩和堆载预压软基处理过渡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4808586A (zh) * 2022-05-16 2022-07-29 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严寒地区沥青路面防裂的施工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5209A (zh) * 2022-03-31 2022-06-03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刚性桩和堆载预压软基处理过渡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4808586A (zh) * 2022-05-16 2022-07-29 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严寒地区沥青路面防裂的施工方法
CN114808586B (zh) * 2022-05-16 2024-03-15 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严寒地区沥青路面防裂的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6840B (zh) 一种浅埋软土加固综合管沟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03452130B (zh) 预应力钢筋网加筋土柱板式挡墙
CN111778793B (zh) 一种空洞塌陷防治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549598B (zh)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加筋桥头路基的施工方法
CN108560349A (zh) 软土地区高路堤支挡结构
CN110080051B (zh) 一种土工袋桥式路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560806A (zh) 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CN107142926A (zh) 浅水河床厚漂石覆盖层上的钢栈桥钢管桩抗冲刷施工方法
CN112921946A (zh) 一种可液化场地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路堤加固体系及加固方法
CN106320352B (zh) 一种多功能钢板桩围堰的施工方法
CN209873479U (zh) 一种软弱地基上桥头填方路堤结构
CN215561591U (zh) 一种重力式挡墙联合泡沫轻质土的高陡坡路基结构
CN212688594U (zh) 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
CN216765941U (zh) 一种偏压状态下隧道减压减载结构
CN216514911U (zh) 一种高填方路基结构
CN204940310U (zh) 一种组合支挡结构
CN110219248B (zh) 抗倾覆简易便桥桥墩施工方法及抗倾覆简易便桥施工方法
CN210049228U (zh) 一种管桩及软土地基加固结构
CN209816577U (zh) 一种滨海软土地基傍河路堤的拓宽结构
CN210561967U (zh) 提高既有河堤防洪标准的通道结构
Goughnour et al. Slide correction by stone columns
CN206127853U (zh) 一种采用砂石桩整体式基础结构的暗桥
Dean et al. P5/7 Embankment construction problems over deep variable soft deposits using a geocell mattress
CN219604048U (zh) 一种既有铁路高填方路基拓宽结构
CN213740350U (zh) 一种铁路路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928, yuhangtang Roa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30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shuzhijiaoyu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28, yuhangtang Roa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30

Applicant before: 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DESIGN & RESEAR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