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组件及具有该按键组件的智能终端,通过采用纯机械方案,可明显节约按键成本,节省按键本体占用的空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按键组件,包括中框、安装在中框内的按键元件、底座,按键元件受压沿底座伸缩,按键元件包括:
键帽,接收按压力;
按键母座,与键帽连接后固定于中框内;
电信号元件,设于键帽及按键母座间,当键帽与电信号元件接触时,生成激活信号;
固定柱,固定于按键母座相对于键帽的端面,并向底座延伸;
底座包括:
引导轨,沿底座的轴向而设,收容固定柱,且引导轨面向按键元件的方向具有开口;
按键组件还包括:
第一弹性元件,设于引导轨内,向按键元件施加弹力;
拨动元件,设于按键元件与底座间,其中拨动元件包括:
通孔组,对应于引导轨而设,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且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第二通孔的孔径;
当拨动元件沿按键组件的径向滑动时,第一弹性元件向固定柱施加弹力以控制按键元件自中框伸出,且固定柱由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卡合以维持在弹出位置。
优选地,中框包括:
通槽,沿中框的轴向贯通,形成收容按键元件的安装空间,当按键元件呈缩入状态时,按键元件的顶面与中框的顶面齐平,当按键元件呈自通槽伸出的伸出状态时,按键元件的顶面高于中框的顶面;
方槽,沿中框的轴向贯通,且方槽与拨动元件的拨条对应,向拨条提供拨动路程。
优选地,固定柱包括:
柱条,形成固定柱的主体;
第一环形突条,沿柱条的周向而设;
第二环形突条,沿柱条的周向而设,且第二环形突条较第一环形突条远离按键母座;
第一环形突条的环径小于第二环形突条的环径,且第一环形突条与按键母座间的柱条形成第一卡合柱,第二环形突条与第一环形突条间的柱条形成第二卡合柱。
优选地,第二通孔沿拨动元件的拨动方向设于第一通孔旁侧;
当按键元件呈缩入状态时,第一环形突条将第二通孔卡合于第一卡合柱处;
当按键元件呈伸出状态时,第二环形突条将第一通孔卡合于第二卡合柱处。
优选地,拨动元件包括卡合端面,设于按键元件与底座间;
通孔组还包括第三通孔,与第一通孔连通,且贯穿至卡合端面的边缘,以形成安装柱条至第一通孔内的安装空间。
优选地,第一通孔呈类圆状,第二通孔呈半腰形,且第二通孔的延伸方向沿拨动元件的拨动方向;
第二通孔的开孔处连通至第一通孔的开孔处的侧边,使得通孔组呈锁孔状。
优选地,拨动元件包括第一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内置于拨动元件;
底座包括第二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内置于底座且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而设;
当拨动元件呈初始状态时,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间的吸力或斥力将拨动元件维持在初始位置;
当拨动元件呈拨动状态时,第一磁性元件受到反向于拨动方向的吸力或斥力,使得拨动拨动元件的外力释放时,拨动元件复位或具有复位趋势。
优选地,拨动元件上远离于通孔组的端部连接有一第二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还与中框的内壁接触,向拨动元件施加反向于拨动方向的弹力;
当拨动元件呈拨动状态时,第二弹性元件施加的弹力使得拨动元件复位或具有复位趋势。
优选地,引导轨与第一弹性元件及固定柱间隙配合;
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的相对面具有多磁极,以互相施加反向于拨动方向或斜向于拨动方向的磁力。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智能终端,包括外框,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按键组件,按键组件固定于外框内;
外框上设有开槽,键帽设于开槽处。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纯机械方案的设计,取消使用芯片和电机,节省电能消耗及硬件成本;
2.由于不存在电机和螺杆等驱动元件,可显节约按键本体占用的空间;
3.操作按键弹出时由于采用磁铁吸附,且各部件紧密配合,使用时操作顺畅,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点。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参阅图1及图2,为实现本发明中取消电机和驱动杆等电气类元件的效果,按键组件100包括以下部件:
-中框110
中框110为按键组件100上形成按键组件100整体轮廓的部件,其内含有,或基本包覆有按键组件100内的其余部件,当按键组件100安装至需要使用按键组件100的其他设备内时,携中框110并安装即可实现将安装组件安装完毕的过程。
-按键元件120
按键元件120安装在中框110内,并可部分露出于中框110,或与中框110集成,其露出部分,或与中框110集成部分向外,因此可接收用户向按键组件100施加的按压力。
-底座130
在按键元件120的下侧,设有底座130,底座130与按键元件120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用于支撑按键元件120。同时在按键元件120接收到按压力后,按键元件120(或按键元件120上的部分)将向底座130移动,并在移动一定键程后,被底座130限制,或被按键元件120本身的内部结构限制,停止移动,从而实现对按键元件120的按压和反馈。
对此可从按键组件100上弹出或缩入的按键元件120而言,其包括:
-键帽121
键帽121为按键元件120面向外部的部分,形成按键元件120的顶面,用户所施加的按压力的对象即为该键帽121。
-按键母座122
按键母座122设置在键帽121的下方,或是键帽121沿按压力方向上的旁侧,并与键帽121固定连接后安装在中框110内。当按键母座122在中框110内产生移动时,将驱动键帽121一并移动,则在用户侧所观察到的,按键元件120,或键帽121从中框110内弹出或缩入。
-电信号元件123
在键帽121与按键母座122间,固定安装有电信号元件123,如按键Dom,其可正对于键帽121,或是在键帽121接按压力后的移动方向上可被驱动,则键帽121的移动将触发与电信号元件123的接触,在接触后,电信号元件123被激活,从而实现用户将按压力转化为电信号生成的过程。也就说,用户除可接收到键帽121返回时的按压反馈,也将接收到生成信号的反馈,提高对实体按键的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信号元件123内,可具有弹性部件,或是键帽121与按键母座122间设有弹性部件,当键帽121受按压力向按键母座122运动后,在按压力释放后,键帽121将受弹性部件的驱动,回复至初始位置。
-固定柱124
在按键母座122上,相对于键帽121的另一侧的端面上,向外,尤其是向底座130延伸有固定柱124。固定柱124可伸入底座130内部,作为接受底座130向按键元件120施加的力而移动,从而当固定柱124移动时,带动按键母座122、键帽121一并移动,从而实现按键元件120相对于底座130及中框110的弹出。
在底座130侧,其包括有:
-引导轨131
沿底座130的轴向方向,且进一步地,对应的于固定柱124的位置处,设有引导轨131。具体地,引导轨131为底座130上对应于固定柱124的位置,沿轴向挖去全部或部分后所形成,则固定柱124延伸后,将伸入引导轨131内,也即固定柱124可移动的方向和长度,也由引导轨131限定。为容纳固定柱124,引导轨131面向按键元件120的方向具有开口,即引导轨131的一端呈开口状,另一端呈封闭,以实现固定柱124的伸入安装。
在引导轨131内,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140,第一弹性元件140的一端固定在引导轨131内(通过引导轨131的封闭端而限定,或是引导轨131另一端呈开口时,卡入引导轨131的侧壁内),另一端则向固定柱124延伸,并与固定柱124接触,当固定柱124部分伸入引导轨131内时,第一弹性元件140(如弹簧、弹片、簧片等)呈压缩状,从而向固定柱124,乃至具有固定柱124的按键元件120施加弹力,使得按键元件120向远离于底座130的方向移动,或是具有向远离于底座130的方向移动的势能。
除第一弹性元件140外,按键组件100还包括有一拨动元件150,拨动元件150设置在按键元件120和底座130间,其可沿按键元件120弹出或缩入(第一弹性元件140的弹力)方向垂直或近似垂直的方向上受驱动而滑动。更进一步地,拨动元件150包括有通孔组,通孔组的位置对应于引导轨131及固定柱124,其具体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通孔151及第二通孔152,且该第一通孔151和第二通孔152沿拨动元件150的滑动方向而布置,而在大小上,第一通孔151的孔径大于第二通孔152的孔径。而拨动元件150在与固定柱124配合时,固定柱124贯穿通孔组,则在拨动元件150滑动时,第一通孔151和第二通孔152的边缘将与固定柱124的边缘具有间隙或互相接触,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通孔151和第二通孔152的孔径配置,当固定柱124贯穿第一通孔151时与第一通孔151间的间隙,小于固定柱124贯穿第二通孔152时与第二通孔152间的间隙。
具有上述配置及安装关系后,中框110稳定按键元件120的位置,键帽121露出于中框110接收按压力。当拨动元件150未被拨动时,通孔组与固定柱124卡合(第二通孔152与固定柱124的边缘限定,使得固定柱124的位置稳定),用户向键帽121施加按压力时,无法驱使按键元件120进一步向下(朝向底座130方向)移动,而在拨动元件150受用户操作,沿按键组件100的径向滑动时,通孔组中与固定柱124配合的变化为第一通孔151,由于第一通孔151孔径较大,不再与固定柱124限制,因此,收到第一弹性元件140向其施加的弹力而向上(朝向远离于底座130的方向)而移动,在用户侧形成按键元件120从中框110中弹出的效果。向上一定距离后,第一通孔151可卡合固定柱124的自由端或离自由端较近的部分,使得其弹出距离受限,并将固定柱124维持在一位置(该位置为弹出位置),从而使得弹出后的按键元件120可露出更多部分于中框110,实现机械式结构的按键弹出设计。
继续参阅图1,为实现由用户自身对拨动元件150的操作,以及键帽121可无限制地从中框110内弹出,中框110包括有:
-通槽111
通槽111沿中框110的轴向贯通,并与中框110的安装空间连通,该安装空间用于容置按键元件120,且键帽121可从通槽111面向外部的开口弹出。当按键元件120呈缩入状态时,按键元件120整体收容在安装空间内,且键帽121的顶面与中框110的顶面齐平,或略微高于或低于中框110的顶面,使得按键组件100的表面呈连续型。而当按键元件120呈从通槽111内伸出的伸出状态时,键帽121的顶面将高于中框110的顶面。
-方槽112
沿中框110的轴向方向,还贯通有一方槽112,方槽112的贯通方向与通槽111可相同,并同样与安装空间连通。拨动元件150上设有一拨条,拨条的延伸方向为沿拨动元件150的轴向,即沿底座130和中框110的轴向方向,并对方槽112对应,沿方槽112的轴向方向穿出,其延伸的长度则配置为,可与方槽112的顶面齐平,或略高于或略低于方槽112的顶面,保证用户可从中框110的外部接触到拨条,并向拨条施加沿中框110的径向方向的拨动力,从而使得拨动元件150在中框110内滑动。
方槽112具有一定的宽度,其宽度大小对应于拨动元件150的可滑动距离,或是通孔组的宽度方向的最大长度,使得拨动拨条的最长长度,由拨动元件150与固定柱124间的限位决定。可以理解的是,方槽112的宽度也可配置为限定拨动元件150的可滑动距离,即小于通孔组的宽度方向的最大长度,使得用户在对拨条操作时,仅可将拨条在方槽112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间拨动。
继续参阅图2,该优选实施例中,固定柱124包括有:
-柱条125
柱条125形成固定柱124的主体,其沿固定柱124的轴向方向而延伸,则柱条125的延伸长度、延伸方向也即为固定柱124的延伸长度、延伸方向。
-第一环形突条126
在柱条125的外周面,并靠近于柱条125的固定端处,围设有第一环形突条126。该第一环形突条126可以是连续的环形、或是具有缺口或非连续型的齿状突条。第一环形突条126的设置,相较于柱条125的径向大小更大即可。
-第二环形突条127
在柱条125的外周面,并靠近于柱条125的自由端处(或在自由端处),围设有第二环形突条127。同样地,该第二环形突条127可以是连续的环形、或是具有缺口或非连续型的齿状突条。第二环形突条127的设置,相较于柱条125的径向大小更大,且第二环形突条127的环径,大于第二环形突条127的环径,参阅图3及图4,在截面方向上,使得固定柱124呈“土”字形,由于第一环形突条126及第二环形突条127的设置,将柱条125分为多个部分,其中第一环形突条126与按键母座122间的部分为第一卡合柱128,第二环形突条127与第一环形突条126间的部分为第二卡合柱129,第二环形突条127与固定柱124的自由端间为第三卡合柱(若有)。
通过上述配置,将固定柱124划分为具有多直径的构造,且在截面方向上,呈阶梯状或齿状后,与通孔组的配合也可呈阶梯式配合。具体地,对于通孔组而言,其内的第二通孔152配置为沿拨动元件150的拨动方向设置在第一通孔151的旁侧。参阅图3及图4,在拨动元件150未被波动时,第一环形突条126与按键母座122配合,沿拨动元件150的轴向,将拨动元件150卡合在第一卡合柱128处,而利用按键母座122与键帽121的厚度设置,此时按键元件120未被第一弹性元件140顶出呈缩入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环形突条126卡合第二通孔152(该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52的直径配置为小于第一环形突条126的直径,但大于第一卡合柱128的直径,或恰包覆第一卡合柱128),虽然按键元件120受到第一弹性元件140的弹力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但第二通孔152卡合第一环形突条126,中框110限制拨动元件150的联合配置,使得按键元件120无法弹出。而当拨动元件150被朝向拨动方向拨动时,通孔组上与第一环形突条126配合的变化为第一通孔151,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51的直径大于第一环形突条126的直径,但小于第二环形突条127的直径,从而第一通孔151无法卡合第一环形突条126,受到第一弹性元件140所施加的弹力,固定柱124被向上顶开,驱动按键母座122及键帽121弹出中框110。在向上弹出过程中,当第二环形突条127移动到第一通孔151的位置时,由于直径大于第一通孔151的直径,从而第二环形突条127将第一通孔151卡合在第二卡合柱129处。也就是说,按键元件120的弹出键程,为第一卡合柱128至第二卡合柱129间的距离,或是第一环形突条126与第二环形突条127的间距。由此,受到第二环形突条127的卡合,按键元件120停止上升,维持在弹出位置处,从而在该实施例中,无电机、驱动杆等电气类元件的使用,利用纯机械的设计实现按键元件120的弹出。
进一步地,用于卡合在按键元件120与底座130间,具体地卡合在第一卡合柱128和第二卡合柱129间的端面为拨动元件150上的卡合端面153,卡合端面153与拨条可一体成型,即卡合端面153、拨条与拨动元件150上其他部分联动。而在通孔组侧,其内还包括有第三通孔154,第三通孔154与第一通孔151连通,具体地,可与第一通孔151上未与第二通孔152连通的任意部分连通,且第三通孔154的另一侧,延伸至卡合端面153的边缘,使得卡合端面153具有一缺口,则在安装按键组件100时,可将固定柱124从第三通孔154处穿入,从而与第一通孔151或第二通孔152卡合。可以理解的是,在穿入第三通孔154时,可从第一卡合柱128的位置穿入,使得按键元件120在与拨动元件150的配合时,便处于缩入状态。具有上述第三通孔154后,按键组件100的安装可沿第三通孔154的开孔路径而实现,且优选地,第三通孔154在卡合端面153上的缺口可与拨动元件150的拨动方向而垂直,从而避免卡合柱从第三通孔154内移出。
又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51呈类圆状,即为圆形或基本呈圆形,而第二通孔152呈半腰形,即第二通孔152的开口处与第一通孔151连通,半腰形的弧形位于远离于第一通孔151的端部,从而使得第二通孔152的延伸方向与拨动元件150的拨动方向一致。由于第二通孔152的挖空部分为拨动元件150的可拨动路径,因此,具有该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52的形状和延伸方向后,可保证拨动元件150不会往除拨动方向外的其他方向晃动。进一步地,由于第二通孔152的开孔处连通至第一通孔151的开孔处的侧边,整个通孔组呈锁孔状,将柱条125的第一卡合柱128和第二卡合柱129在伸出状态和缩入状态时分别卡合在第二通孔152内。
又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拨动元件150内包括第一磁性元件155,其内置于拨动元件150内,可部分露出拨动元件150,或是完全置于拨动元件150的内部。对应地,底座130包括第二磁性元件132,其内置于底座130内且其位置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155。在拨动元件150还未拨动,呈初始状态时,第一磁性元件155与第二磁性元件132内具有吸力或斥力,当具有吸力时,第二磁性元件132吸取第一磁性元件155(第一磁性元件155相较于第二磁性元件132更为靠近于拨动方向),使得拨动元件150具有维持在初始位置的趋势;当具有斥力时,第二磁性元件132排斥第一磁性元件155(第二磁性元件132相较于第一磁性元件155更为靠近于拨动方向),使得拨动元件150具有维持在初始位置的趋势。当拨动元件150被用户拨动时,第一磁性元件155与第二磁性元件132仍保持原具有的吸力或斥力,在用户拨动拨动元件150所施加的拨动力被释放时,两者具有吸力或斥力将拨动元件150复位到初始位置,或是具有复位的趋势,一旦复位,在无需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拨动元件150的第二通孔152将再次卡合第一卡合柱128或第二卡合柱129。由此,整个按键组件100在伸出,用户只需拨动一次拨动元件150即可,而当需要将按键元件120缩入时,再次拨动拨动元件150时,向下按压按键元件120,并释放拨动元件150即可。
除磁性元件的使用外,另一可选实施例中,还可采用弹性元件。具体地,拨动元件150上远离于通孔组的端部连接有一第二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沿拨动元件150的轴向延伸,直至与中框110的内壁接触,则拨动元件150在中框110内始终受第二弹性元件所施加的反向于拨动方向的弹力,从而避免拨动元件150在未被拨动的情况下,柱条125移动到第二通孔152内。在拨动元件150呈拨动状态时,且用户释放拨动力后,受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拨动元件150将复位或具有复位趋势。
又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引导轨131与第一弹性元件140及固定柱124间隙配合,即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直径与固定柱124的直径基本等于引导轨131的直径,则第一弹性元件140和固定柱124在引导轨131内的移动,基本沿引导轨131的轴向而移动,不会出现偏移的情况。此外,第一磁性元件155与第二磁性元件132的相对面具有多磁极(可在制备时加工实现),从而在第一磁性元件155与第二磁性元件132的排布方向不完全与拨动方向一致时,两者可互相施加方向与拨动方向或斜向于拨动方向的磁力,使得拨动元件150受磁力驱动,始终具有向反向于拨动方向的移动趋势,也就是说,当按键组件100受重力影响掉落时,拨动元件150不会因为撞击而被动拨动,避免按键元件120被动性弹出的情况发生。
具有上述按键组件100后,可将其应用至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包括外框,按键组件100则固定在外框内,且外框上具有开槽,键帽121设于开槽处,按键元件120便可从开槽处弹出或伸入。
智能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智能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下面,假设终端是智能终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