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5995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5995A
CN111525995A CN201910760324.8A CN201910760324A CN111525995A CN 111525995 A CN111525995 A CN 111525995A CN 201910760324 A CN201910760324 A CN 201910760324A CN 111525995 A CN111525995 A CN 111525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rmsi
control channel
terminal device
rmsi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603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25995B (zh
Inventor
郑娟
李超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0/07418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0156559A1/zh
Priority to EP20748988.1A priority patent/EP3913839A4/en
Publication of CN111525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5995A/zh
Priority to US17/389,868 priority patent/US20210360510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259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59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2Hopping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26Division using four or more dim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对应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NR系统下mMTC终端等带宽受限的终端设备无法接入网络设备的问题。本申请中网络设备通过向不同的终端设备发送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相关的第一信息,具有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根据其具体的情况使用适合自己的解读方式,解读出适合自己的具体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从而接入网络设备。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对应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第五代(the Fifth-Generation,5G)移动通信技术新无线(New Radio,NR),是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的全新空口设计的全球性5G标准,也是下一代非常重要的蜂窝移动技术基础,5G技术的业务非常多样,可以面向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业务、超可靠低延时通信(Ultra-Reliability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业务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MTC)业务。由于NR系统业务的多样化,需要NR系统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带宽能力终端的接入需求。例如,eMBB终端可以通过获取NR系统的宽带信息,接入NR系统;而部分mMTC终端由于设计成本、低功耗等方面的考虑,对于数据传输的工作带宽一般不会设计的很大,并且考虑到mMTC终端所处的地理环境,例如抄电表业务等,一般需要多次重复传输才能保证正确接收;另一方面,针对支持视频监控回传的mMTC终端而言,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稍高,可以看为具有中高端能力的终端。综上,由于业务的多样性,需要NR系统设计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终端的接入需求。。
现有技术中涉及到mMTC终端接入第四代(the Fourth-Generation,4G)移动通信技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的接入过程,即利用承载在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上的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中包括的冗余比特指示应用于mMTC终端设备的系统信息块类型1(System InformationBlock,SIB1)调度信息,但是由于目前NR系统中MIB只有1bit的冗余比特信息,因此指示内容受限,因此无法满足NR系统下mMTC终端设备的接入需求,即无法将上述方法直接移用到mMTC终端接入NR系统的过程中。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实现NR系统下mMTC终端等带宽受限或有覆盖增强等特殊需要的终端设备接入网络设备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一种网络设备,该方法可以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第一终端设备解读该第一信息获得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第二终端设备解读该第一信息获得第三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所述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该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
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网络设备通过第一信息向不同的终端设备发送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也就是第一信息,由具有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根据不同终端设备的能力其基于相同的第一信息解读出与不同终端设备相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从而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同时由于不同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同一第一信息按照不同终端设备的能力解读出对应不同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因此还能节省系统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还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解读所述第一信息获得第三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信息解读出两种信息,并可以根据这两种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过解读获得与不同终端设备相对应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或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从而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和/或,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第二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频域跳频范围。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过解读第一信息获得与不同终端设备相对应的包括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检测周期、检测时刻、子载波间隔、时域资源、重复传输次数等信息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或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终端设备的带宽能力通过合适的配置参数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仅包括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第二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通过复用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解读出的配置信息,在保证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顺利接入网络设备的前提下,还可以节省信令开销,或者,由于复用了部分配置信息,因此,可以通过第一信息指示未复用的配置信息的更多状态(例如在本例中,未复用的配置信息可以理解为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实现更为灵活的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不同。由于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因此通过第一信息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终端设备在不同的控制信道带宽范围内接收第一RMSI控制信道和/或第二RMSI控制信道,解读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或针对该配置信息的控制信息,进而可以保证不同类型终端设备都可以顺利接入网络设备,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适配地设计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优化系统资源使用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过解读获得适合其具体情况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或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从而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和/或,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在第二RMSI数据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传输块大小,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过解读第一信息获得适合其具体情况的包括信道带宽信息、检测周期、检测时刻、子载波间隔、时域资源、重复传输次数等信息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或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从而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合适的配置参数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以及窄带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该方法较小延时以及降低系统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不同。由于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因此通过第一信息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终端设备分别在控制信道带宽范围内和/或数据信道带宽范围内解读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或针对该配置信息的控制信息,进而可以保证不同类型终端设备都可以顺利接入网络设备,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适配地设计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优化系统资源使用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过解读第一信息获得适合其具体情况的第一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的配置信息和/或第二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的配置信息,从而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与该第二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不同。由于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因此通过第一信息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终端设备分别获得适合其接入网络设备的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进而可以保证不同类型终端设备都可以顺利接入网络设备,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适配地设计初始激活BWP信息,优化系统资源使用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息还可以包括第四信息,该第四信息用于禁止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接入该网络设备。通过发送第四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该终端设备接入,可以避免终端不知道其不能接入但是不断尝试接入导致的不必要能量消耗以及资源浪费。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一种终端设备,该方法可以包括: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信息;若该终端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该第一信息用于第一终端设备解读该第一信息获得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若该终端设备为第二终端设备,该第一信息用于该第二终端设备解读该第一信息获得第三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该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
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与该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相关的第一信息之后,根据其具体的情况解读出适合自己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从而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终端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信息还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解读所述第一信息获得第三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信息为与所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过解读获得适合其具体情况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或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从而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和/或,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第二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频域跳频范围。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过解读获得适合其具体情况的包括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检测周期、检测时刻、子载波间隔、时域资源、重复传输次数等信息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或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从而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合适的配置参数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仅包括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第二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终端设备可以支持通过复用其他终端设备解读出的配置信息,在保证其顺利接入网络设备的前提下,还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不同。由于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因此解读获得的适合其接入网络设备的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也会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过解读获得适合其具体情况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或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从而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和/或,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在第二RMSI数据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传输块大小,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过解读获得适合其具体情况的包括信道带宽信息、检测周期、检测时刻、子载波间隔、时域资源、重复传输次数等信息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或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从而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合适的配置参数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以及窄带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该方法较小延时以及降低系统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不同。由于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因此解读获得的适合其接入网络设备的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也会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过解读获得适合其具体情况的第一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和/或第二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从而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与该第二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不同。由于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因此解读获得的适合其接入网络设备的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也会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息还可以包括第四信息,该第四信息用于禁止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接入该网络设备。通过发送第四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该终端设备接入,可以避免终端不知道其不能接入但是不断尝试接入导致的不必要能量消耗以及资源浪费。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所述的方法和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包括:发送模块、处理模块和存储模块。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所述的方法和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包括:接收模块、处理模块和存储模块。
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射频电路,用于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该计算机执行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射频电路,用于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该计算机执行指令实现如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NR系统的SSB时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获得配置信息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获得配置信息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终端设备获得配置信息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链路检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链路检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参考信号传输方法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参考信号传输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五代(the Fifth-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新无线(New Radio,NR)网络中,还可以应用于下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以及后续的其他移动通信系统中,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网络设备可以为接入网设备,例如可以是基站,如宏基站、微基站、分散单元-控制单元(distribute unit-control unit,DU-CU),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能够和终端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IP网络;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也可以是NR中的gNB等。基站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该方法中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或其他终端设备从形态来看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盒,还可以为其他桌面型、膝上型、手持型设备,例如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PMP)、专用媒体播放器、消费类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设备等;从使用场景来看可以为面向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终端、超可靠低延时通信(Ultra-Reliability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终端、增强的机器类通信(Enhanced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eMTC)终端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assive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MTC)终端以及工作在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of Things,NB-IoT)的其他类型终端设备等,例如:NB-IoT数据直传单元(Data Transferunit,DTU),用于安全、跟踪、付账、测量以及电子消费等领域,具体涉及的应用包括视频监控、供货链跟踪、智能电表、远程监控、远程医疗、远程监测、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可以认为,可以接入网络设备并进行数据通信的设备都为终端设备,例如中继设备Relay,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进行限定。上述终端设备通过空口(Air Interface)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为不同类型的设备,例如,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包括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理解为窄带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理解为normal 终端设备,宽带终端设备或宽窄一体化的终端设备或具有mMTC功能的智能终端或具有复合功能的终端设备。
又例如,第二终端设备需要通过覆盖增强(Coverage Enhancement,CE)技术与网络设备保持正常的数据通信,例如,一些MTC终端设备需要安装在居民楼、地下室或者由绝缘箔片、金属护窗或者传统建筑物的厚墙保护的位置,相对于正常终端设备容易造成设备的空口穿透损失更严重,因此需要进行覆盖增强,而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不通过CE技术,便与网络设备保持正常的数据通信。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理解为CE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理解为normal终端设备。在本发明中,CE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重复传输或功率提升等技术。
又例如,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正常通信时所需要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不同,例如,第二终端设备用于抄电表业务,其所述的地理环境可能会比较偏僻和复杂,因此一般需要多次重复传输才能保证正确接收,而第二终端设备相对于第一终端设备无需过多次数的重新传输。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理解为重复传输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理解为normal终端设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正确接收可以为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对应的第一次传输(初传)成功率不低于某个阈值,例如不低于90%。又例如,在本发明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认为是低功率广覆盖接入(low powerwide coverage area access,LPWA)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认为是eMBB终端设备或者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ility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终端设备。
再例如,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在解读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时的解读能力不同,例如,PBCH承载的广播信息包括5bit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解读得到这5bit表示的是reserved bits,即没有实际含义,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将其解读为SIB1的重复次数和对应的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举例仅作为几种示例,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还可能具有其他区别,且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还可能同时具有如上区别点,在本发明中,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可以表现为两种终端设备的最大传输带宽能力不同,例如第一终端设备(以宽带终端设备为例)的最大数据传输带宽能力为20MHz,第二终端设备(以窄带终端设备为例)的最大数据传输带宽能力为5MHz;还可以表现为两种终端设备的基本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在这里,由于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时,一般而言,终端设备需要先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同步信道以及广播信道,因此可以认为终端设备所需要接收的网络设备发送的同步信道以及广播信道所对应的带宽为终端设备所需要具备的基本传输带宽能力;还可以表现为第二终端设备(以窄带终端设备为例)的最大带宽能力小于或等于第一终端设备(以宽带终端设备为例)的最小带宽能力,以第二终端设备为NB-IoT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为LTE终端设备为例,NB-IoT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个RB,即180kHz或者200kHz(包括保护频带),因为LTE系统下的主同步信号(prim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所占的频率资源为6个RB,即1.08MHz或1.44MHz(包括保护频带),所以宽带终端设备的最小带宽能力可以认为是不小于1.08MHz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第二终端设备的最大带宽能力小于或等于第一终端设备的最小带宽能力。在本发明中,第一终端设备的最大数据传输带宽能力可以为100MHz,200MHz,或者400MHz,第二终端设备的最大数据传输带宽能力可以为5MHz、10MHz或者20MHz。
又例如,第二终端设备是NB-IoT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为NR终端设备,基于NR系统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的设计,NR终端设备的最小带宽能力可以认为是20个RB,其中每个RB包括12个子载波,在NR系统中,子载波间隔与NR系统部署的频带有关,不是固定值,以最小的子载波间隔15kHz为例,最小带宽能力可以认为是大于或等于20*12*15=3.6MHz,依然可以认为第二终端设备的最大带宽能力小于或等于第一终端设备的最小带宽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还可以理解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为不同类型的设备”。
另外,上述第一终端设备类型与第二终端设备的类型以及其对应的带宽能力等特征仅作为一种示例来说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区别,并不做具体限定。
此外,在本发明中,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所述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或者说接入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由空闲状态(Idle State)或者非活动状态(Inactive State)到与该网络设备建立起连接的连接状态(Connected State)之间所需要接收的来自网络设备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或者终端设备由空闲状态到非活跃(Inactive)状态之间所需要接收的来自网络设备的全部或部分信息。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以网络设备100为NR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为带宽受限终端设备和标准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110为标准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120为带宽受限的mMTC终端设备)为例。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在接入网络设备前,需要先获取与接入该网络设备100相关的配置信息或调度信息,然后才能顺利接入。
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与接入该网络设备相关的配置信息或调度信息:首先与接入网设备同步,获取与接入网设备数据传输的同步信号,例如,通过检测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同步信号获取与接入网设备数据传输的同步信息(例如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包括时间同步和/或频率同步信息,再根据获取的同步信息,确定接入网设备承载在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中的广播信息,并根据需求进一步读取系统信息(System Information,SI),例如先读取承载在SSB包括的PBCH上的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emaining Minimum System Information,RMSI)的调度信息或该调度信息对应的配置信息(例如通过信息字段pdcch-ConfigSIB1指示),进而获得与接入网设备数据传输必要的系统信息,其中,RMSI中包括的信息可以是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的配置信息或者其他系统消息SI对应的调度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尽管在传输带宽能力上不同,但是在NR系统中,在接收广播信息上,两种类型的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是相同的。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同步信号块SSB时频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SSB在时域上占用4个正交频分复用符号(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在第一个OFDM符号上,利用频域上12个RB资源承载主同步信号PSS,在第二个OFDM符号上利用频域上20个RB资源承载广播信道PBCH,在第三个OFDM符号上,分别利用频域上12个RB和8个RB承载辅同步信号SSS和广播信道PBCH,在第四个OFDM符号上利用频域上20个RB资源承载广播信道PBCH,其中1个RB包括12个子载波;其中,OFDM个数是预配置的例如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终端设备通过检测接入网设备发送的PBCH确定的。由于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的传输带宽能力都不小于20个RB,因此两种类型的终端设备都可以顺利完成广播信息的接收,即可以保证接收同步信号块SSB中包括的PBCH中的控制信息。或者,更具体的,假设SSB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30kHz,则SSB对应的带宽为7.2MHz,假设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为20MHz,第二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为10MHz,则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都可以接收SSB,因此,可以理解为,在接收广播信息上,两种类型的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是相同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都可以接收相同的SSB,因此网络设备无需为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分别设计SSB,或者更具体的,分别设计主同步信号PSS、和/或辅同步信号SSS、和/或广播信道PBCH,进而实现高效共存统一空口,避免网络设备发送SSB的重复开销,实现高效节能。
但是在NR系统中,RMSI通常是承载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PDSCH)中,且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PDCCH)调度该PDSCH,由于NR系统的大带宽特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对应的频率资源(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包括的信息分布的频率资源范围)是通过PBCH中包括的信息来配置的,具体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包括的信息承载在控制资源集合(ControlResource SET,CORESET)包括的时频资源中,该CORESET对应的时间和频率资源是通过PBCH中的信息来指示的。而目前的NR系统中,承载在PBCH中的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Block,MIB)包括信息pdcch-ConfigSIB1,该信息可以包括8比特,用来指示调度RMSI的控制信息所在的CORESET的配置信息,指示的CORESET的最小带宽也为24个RB,第一终端设备110例如为宽带终端设备可以顺利接入NR系统的网络设备,而第二终端设备120例如为窄带终端设备由于宽带受限,因此,只能完成广播信息的接收,无法完成后续的与接入有关的配置信息或调度信息的获取,无法顺利接入。具体的,下表1给出了目前的NR系统,用于调度RMSI的控制信息所在的CORESET对应的带宽可以为:
表1
Figure BDA0002170057810000101
其中传输带宽能力表示当NR系统采用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与CORESET对应RB个数进行配置时,终端设备所具有的最小数据传输带宽。例如当NR系统配置CORESET对应的RB个数为48且子载波间隔为30KHz时,带宽能力小于20MHz例如为10MHz的第二终端设备由于无法接收到用于调度RMSI的控制信息,因此如上所述,无法顺利接入该NR系统。又例如,当NR系统配置CORESET对应的RB个数为24个RB且子载波间隔为30KHz时,带宽能力小于10MHz例如为5MHz的第二终端设备也无法顺利接入该NR系统。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mMTC等第二终端设备的应用场景为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的物联网业务应用场景,具有小数据包、低功耗、海量连接等特点。这类终端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不仅要求网络具备超千亿连接的支持能力,还要满足一定的连接数密度指标要求,因此需要保证终端的超低功耗和超低成本。因此,可以认为,对于通过提升终端设备的带宽能力来解决上述无法接入NR系统的问题是有悖于超低成本的原则的;或者说,基于现有mMTC等第二终端设备的设计,仍然存在本申请提出的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在不增加额外的系统开销的前提下,实现mMTC等类型的终端设备顺利接入网络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1所示的仅为一种示意,并不对实际的应用场景构成限定,事实上,本申请提供的据传输方法中还可以包括第三终端设备、第四终端设备等其他类型的终端设备,各个终端设备仍然可以存在带宽等能力的差别,具体到数据传输的思路和方法,与本申请实施例中介绍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思路和方法相同。
另外,在不同的系统中,RMSI的名称可能不同,例如在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中,接入网设备发送的SIB-1也可以理解为RMSI。在5G NR中,由于支持on-demand SIB传输,考虑尽可能快速同步与接入,将必要的系统信息分为两部分:MIB与RMSI,其它非必要信息,有需求时再读取,可知RMSI的实质即是SIB1,用于通知频域资源、参考信号功率等配置信息。在本申请中,为了便于描述,将终端设备检测网络设备发送的PBCH之后,为了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第一个检测的网络设备发送的系统消息都称为RMSI。或者更为一般地,还可以将终端设备检测到网络设备发送的PBCH之后,为了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该终端设备由空闲态或者非活动状态(Inactive State)到与该网络设备建立起连接的连接状态之间所需要接收的来自网络设备的信息,或者该终端设备由空闲状态到非活跃状态之间所需要接收的来自网络设备的信息,都可以称为RMSI信息。
以下结合图1、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具体介绍。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由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下发用于接入所述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不同的终端设备接收到该信息后,在不增加额外的系统开销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的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解读获得不同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进而可以顺利接入网络设备。如图3所述,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示意图,网络设备100向驻留或有可能驻留在其小区内的第一终端设备110、第二终端设备120以及其他终端设备发送的包括接入网络设备配置信息的广播消息,其中,第一终端设备110、第二终端设备120以及其他终端设备可以为相同类型的终端设备,也可以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类型例如可以通过数据传输带宽能力体现,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数据传输带宽能力不同的终端设备,类型还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所能支持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体现,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不同的终端设备,类型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所能支持的单次传输最大数据块大小(Transmission Block Size,TBS)体现。具体到图3中的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110为宽带终端设备或宽窄一体化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120为窄带终端设备,;不同的终端设备根据其自身的传输带宽等能力解读该配置信息,获得适合其自身能力的对应的配置参数,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终端设备110解读获得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接入网络配置信息,第二终端设备120解读获得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接入网络配置信息,其他终端设备的处理同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其中,不同类型终端设备获得的接入网络配置信息内容不同。
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一。该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100,该方法可以包括:
401、网络设备100向至少两个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该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接入网络设备100的配置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网络设备100可以生成广播消息,并进一步可选地通过物理广播信道PBCH向驻留在其小区内的所有终端设备和/或可能驻留在其小区内的终端设备发送该广播消息,其中,该广播消息中携带有该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为主信息块MIB信息包含的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即pdcch-ConfigSIB1信息。其中,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中的至少一项:SSB与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之间的复用模式(multiplexing pattern),其中,复用模式可以包括时分复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TDM)、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以及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CORESET对应的资源块个数,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CORESET对应的符号数,确定该CORESET所需要的频率偏移,以及RMSI控制信道的监控时机(monitoring occasions)等。
其中,该第一信息用于第一终端设备110解读该第一信息获得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100的配置信息;以及,该第一信息还用于第二终端设备120解读该第一信息获得第三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100的配置信息。其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110、第二终端设备120,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信息解读出第三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三信息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即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确定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所述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即第三信息)。进一步地,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三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可以获得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并且可以根据第二信息和/或第三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因此,结合上述描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理解为同时具备宽窄数据传输能力的终端设备,为了便于描述,同时具备宽窄数据传输能力的终端设备理解为宽窄一体终端设备。
例如,在本发明中,宽窄一体终端设备根据PBCH中包括的pdcch-ConfigSIB1字段,既可以确定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又可以确定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由于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是对应于第二终端设备(例如窄带终端设备),因此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不大于对应于第一终端设备(例如宽窄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一般而言,数据传输带宽越小,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需要的功耗就越小,因此宽窄一体终端设备利用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起到节电的目的;另一方面,如果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考虑到了窄带终端设备的覆盖增强需求,则宽窄一体终端设备通过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时,也可以实现覆盖增强;此外,由于宽窄一体终端设备可以直接获取与窄带终端设备(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因此网络设备无需针对宽窄一体终端设备,额外发送第三信息,从而实现高效共存统一空口,避免重复开销,高效节能。
更为一般地,在本发明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具备第二终端设备的能力,即可以通过第二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对于同样的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即pdcch-ConfigSIB1信息的解读方式不同,另外,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对于同样的pdcch-ConfigSIB1信息,解读能力也是不同,获得的配置信息自然也是不同的。
其中,“对应的”是指该接入网络设备100的配置信息是针对第一终端设备110或者第二终端设备120接入网络设备100设计的配置信息,即第一终端设备110或者第二终端设备120可以根据该配置信息确定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解读出什么样的配置信息需要视终端设备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传输带宽能力、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等。更为一般地,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根据同样的第一信息可以解读出与其类型相匹配的不同的配置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接收该第一信息的终端设备还可以为第三终端设备、第四终端设备或其他类型的终端设备。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为例介绍该方法,对于其他类型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参考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402、网络设备100接收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的接入请求,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建立连接。
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在解读第一信息获得的接入网络设备100的配置信息之后,若需要与网络设备100建立连接,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会向网络设备100发送接入请求,网络设备100响应于该接入请求,会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建立连接。
本申请的第一种实施例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
示例性的,如上所述,以NR系统为例,第二终端设备120为带宽受限终端,第一终端设备110可以为normal终端,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在读取物理广播信道PBCH中承载的广播消息,获取广播消息中包含的第一信息时能力是相同的,获得的第一信息内容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但是在进一步解读第一信息时,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都可以解读该第一信息中的主信息块MIB信息包含的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即pdcch-ConfigSIB1信息),获得调度RMSI的控制信道PDCCH配置信息,然后根据该配置信息,对应的解析PDCCH获得RMSI信息,但是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110解读获取的是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即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或第一终端设备110解读获取的是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第二终端设备120解读获取的是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即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其中,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与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调度RMSI的控制信道对应的配置信息。
示例的,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可以分别根据其对应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解析调度RMSI的控制信息,并根据该控制信息确定承载在数据信道(例如PDSCH)中的RMSI信息,从而顺利完成接入网络设备100。或者,更为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可以分别根据其对应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确定与其对应的RMSI控制信道以及解析该RMSI控制信道包括的控制信息,之后,可以根据该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RMSI数据信道信息以及解析该RMSI数据信道包括的信息,最终确定RMSI信息,从而顺利完成接入网络设备100。这里,RMSI控制信道可以为包括RMSI调度信息的信道,其中RMSI调度信息,可以包括终端设备为解析RMSI信息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或者为解析承载在RMSI数据信道上的信息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控制信息。
可选的,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和/或,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第二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频域跳频范围。其中:
(1)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可以为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搜索空间对应的带宽,例如以NR系统为例,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搜索空间对应的带宽可以用包含该RMSI控制信道的CORESET对应的频率带宽来表示,如果CORESET对应的频率带宽为20个RB,则表示用来传输该RMSI控制信道的频率资源在这20个RB对应的频率范围内,用来传输该RMSI控制信道的频率资源不一定将20个RB包括的频率资源全部使用;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可以用RB个数表示,也可以用绝对带宽大小来表示,不作具体限定。
(2)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可以为终端设备检测RMSI控制信道的检测周期,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该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搜索空间的出现周期,该检测周期还可以用包含该RMSI控制信道的CORESET的发送周期表示,例如终端设备每隔一定的时间检测1次或多次RMSI控制信道,这里一定的时间可以是预配置的例如协议规范的,或者是网络设备通知的,具体通知信令可以为广播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信令、物理层信令等。一定的时间可以用OFDM符号个数、时隙(Slot)个数等来表示,不作具体限定。
(3)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具体检测RMSI的时间位置,或者包含该RMSI控制信道的CORESET的发送时间位置,或者为该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搜索空间的时间位置。例如终端设备在一个时隙的第N个OFDM符号与第M个OFDM符号之间检测检测RMSI控制信道,其中N、M为整数且M不小于N,当N=M时,表示终端设备在一个时隙的一个OFDM符号上检测RMSI控制信道。
(4)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可以理解为包含RMSI控制信道的频率资源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或者包含该RMSI控制信道的CORESET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或者该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搜索空间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例如包含RMSI控制信道的频率资源用24个RB来表示,如果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且1个RB包括12个子载波,则可以理解为包含该RMSI控制信道的频率资源为24*12*15kHz。可以理解的是,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会影响RMSI控制信道带宽。
(5)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可以为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搜索空间对应的时域资源,或者,包含该RMSI控制信道的CORESET对应的时域资源。该时域资源可以用OFDM符号个数表示,也可以有其他表示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6)RMSI控制信道频域跳频范围,可以用频域跳频范围大小来表示,例如使用RB个数。在该频域跳频范围内,RMSI控制信道可以按照预设的或者信令通知的跳频图案(Pattern)实现跳频。进一步可选的,当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解析出来的信息包括RMSI控制信道频域跳频范围时,与该终端设备对应的RMSI控制信道带宽可以是预配置的。例如解析出来的RMSI控制信道频域跳频范围大小为24个RB,RMSI控制信道带宽可以预配置为6个RB,则网络设备可以在上述24个RB范围内按照跳频Pattern传输RMSI控制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中都包括时域和频域配置信息,但是其指示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不同终端设备解读获得的具体的时域和频域配置信息都是与不同的终端设备相对应的,适应该终端设备的能力和需求的,例如不同的终端设备对于重复传输的次数、检测周期等有不同的需求。又例如,当第一终端设备110传输带宽能力大于第二终端设备120传输带宽能力时,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大于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
另外,不同的终端设备解读相同的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获得的配置信息也不尽相同,例如,有的类型的终端设备由于覆盖良好无需进行重复传输,则解读出的配置信息中不包含重复传输次数。
可选的,由于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因此解读得到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可以不同。
可选的,若第一终端设备110解析第一信息获得的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而第二终端设备120解析第一信息获得的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仅包括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可以确定: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第二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
可选的,若第一终端设备110解析第一信息获得的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而第二终端设备120解析第一信息获得的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和其他至少一种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确定:第二终端设备120未解析到的配置信息等于第一终端设备110解析第一信息获得的相应的控制信道配置信息。
即,在第二终端设备120无法完成检测周期、检测时刻、子载波间隔、时域资源等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解读的情况下,通过复用第一终端设备110或其他类型终端设备解读出的配置信息,在保证第二终端设备120顺利接入网络设备100的前提下,还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以NR系统为例,第一终端设备110对MIB中包括的8bit RMSI configuration(pdcch-ConfigSIB1,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一信息)解析,解析出来的信息(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二信息)可以包括:包含第一RMSI的类型0PDCCH(Type0-PDCCH)公共搜索空间对应的时频资源,以及检测调度第一RMSI的控制信道的检测时刻,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110可以根据8bit中的高四位bit确定时频资源,根据低四位bit确定检测时刻;另一方面,第二终端设备120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解析第一信息,解析出来的信息(对应本发明中第三信息)可以包括:包含第二RMSI的类型0PDCCH(Type0-PDCCH)公共搜索空间对应的时频资源,以及检测调度第二RMSI的控制信道的检测时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如果第二RMSI控制信道需要重复传输,则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中包括的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还可以理解为,在重复传输的周期内,第二RMSI控制信道的第一个检测时刻。
本申请的第二种实施例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
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110由于其为宽带终端(即normal终端),因此可以正常解读该第一信息中的主信息块MIB信息包含的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即pdcch-ConfigSIB1信息),解析调度RMSI的控制信息,并根据该控制信息确定承载在数据信道(例如PDSCH)中的RMSI信息,从而顺利完成接入网络设备100。或者,更为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110根据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通过盲检测确定与该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以及解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包括的控制信息,,再根据该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RMSI数据信道信息以及解析该RMSI数据信道包括的信息,最终确定第一RMSI信息,从而顺利完成接入网络设备100。
第二终端设备120由于其为宽带受限终端,因此可以直接解读该第一信息中的主信息块MIB信息包含的pdcch-ConfigSIB1信息,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信息,直接获得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即调度RMSI数据信道的控制信息,而无需解读PDCCH。需要说明的是,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可以为全部或部分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为解析承载在RMSI数据信道上的信息所需要的信息。
第二终端设备120的上述解读第一信息的方式,可以降低对第二终端设备120的带宽能力要求,进而保证网络设备100也可以服务带宽受限等终端设备。另外,对于第二终端设备120由于CE需求和/或带宽能力受限等原因,需要重复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信息,才能保证和网络设备之间的正常数据传输的情况,通过上述方式,第二终端设备120可以通过解析第一信息,直接获取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进而确定RMSI,而不需要先重复接收包括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的PDCCH,因此可以弥补由于重复传输造成的时延以及系统开销。
可选的,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和/或,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在第二RMSI数据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传输块大小(Transmission Block Size,TBS),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Coding Scheme,MCS),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其中,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可以为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搜索空间对应的带宽。这里,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检测时刻、子载波间隔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检测该数据信道的周期、检测时刻以及该数据信道对应的频率资源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数据信道对应的TBS以及MCS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传输承载在该数据信道上的信息所使用的TBS以及MCS。
其中,对于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中包括的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等信息的说明可以参考上文中的解释。另外,对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中包含的各种信息的解释也可以参考上文中对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中包含的各种信息的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同样的,虽然上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都包括带宽信息、检测周期、检测时刻、子载波间隔、时域资源配置信息,但是其指示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前者为控制信道的相关配置信息,后者为数据信道的相关配置信息;另外,如上所述,两个配置信息的解读方法和解读过程也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基于终端设备根据其具体的硬件条件、软件条件以及应用需求、应用场景等确定的。
可选的,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可以不同。
以NR系统为例,第一终端设备110对MIB中包括的8bit RMSI configuration(pdcch-ConfigSIB1,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一信息)解析,解析出来的信息(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二信息)可以包括:包含第一RMSI的类型0PDCCH(Type0-PDCCH)公共搜索空间对应的时频资源,以及检测调度第一RMSI的控制信道的检测时刻,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110可以根据8bit中的高四位bit确定时频资源,根据低四位bit确定检测时刻;另一方面,第二终端设备120对MIB中包括的8bit RMSI configuration(pdcch-ConfigSIB1,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一信息)解析,解析出来的信息(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三信息)可以包括: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时频资源,以及检测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检测时刻。
更为具体的,目前NR系统中,网络设备通过8bit pdcch-ConfigSIB1信息的其中4bit来指示如下信息:第一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与SSB之间的复用模式,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例如用RB个数来表示),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例如用OFDM符号个数表示),以及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其中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用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频率偏移A表示,其中,频率偏移A可以理解为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与SSB频域资源之间的偏移量,SSB可以是与该第一RMSI关联的SSB,例如与该第一RMSI发送波束方向相同的SSB。对于第二终端设备120而言,可以根据对应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可以对应本发明第一信息中的一部分,在这里,第一信息理解为pdcch-ConfigSIB1),确定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所对应的频域资源,在此频域跳频范围内,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二RMSI数据信道按照特定的跳频图案实现跳频传输,其中,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可以是预配置的。可选的,这里,第二终端设备120确定的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所对应的频域资源与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之间存在频率偏移B,该频率偏移B值可以与上述频率偏移A值相同,也可以不同,不作具体限定。在本发明中频域资源A和频域资源B之间的频率偏移可以用频域资源A对应的最高频率与频域资源B对应的最高频率来表示,也可以用频域资源A对应的最低频率与频域资源B对应的最低频率来表示,也可以具有其他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其中最高频率可以用包含该最高频率的RB表示,最低频率可以用包含该最高频率的RB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如果确定的频域资源对应的最低频率或最高频率超过该网络设备传输带宽对应的最低频率或最高频率时,终端设备可以对确定频域资源在网络设备传输带宽内做循环扩展理解。假设用RB来表示网络设备传输带宽以及确定的频域资源,如果网络设备传输带宽对应的最小RB为RB1,最大RB为RB100,即网络设备传输带宽包括100个RB,并且RB1对应包含低频率的RB,RB100对应包含高频率的RB,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对应的RB范围为RB91~RB95,频率偏移B为6个RB,则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所对应的频域资源可以为RB96~RB101,由于网络设备传输带宽对应的RB范围为RB1~RB100,因此,可以确定,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对应的频域资源为RB96~RB100以及RB1。另一方面,目前NR系统中,网络设备通过8bit pdcch-ConfigSIB1信息的另外4bit来指示如下信息:第一RMSI控制信道的检测时刻。对于第二终端设备120而言,可以根据对应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时刻(可以对应本发明第一信息中的一部分,在这里,第一信息理解为pdcch-ConfigSIB1)的指示信息,确定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传输时刻,更为具体的,如果第二RMSI数据信道需要重复传输,则上述确定的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传输时刻,可以理解为在重复传输的周期内,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第一个传输时刻。
本申请的第三种实施例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RMSI信息。
具体的,该第一信息中的主信息块MIB信息包含的dcch-ConfigSIB1信息是直接与第二RMSI信息相关联的,因此,第二终端设备120通过解读该信息可以直接关联到第二RMSI信息,例如,pdcch-ConfigSIB1信息为8比特的信息,那么就可以关联出256种类型的RMSI信息。同样的,第一终端设备110也可以采用与第二终端设备120相同的解读方法获得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RMSI信息。
通过上述解读方法,相比于通过解读MIB信息直接关联承载RMSI的PDSCH配置信息,可以不解读PDSCH,即无需解读数据信道配置信息,直接通过解读MIB信息获得RMSI信息,因此可以同时实现更低的终端设备接入网络设备的时延以及更低的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信道开销。
本申请的第四种实施例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
其中,BWP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该BWP对应的频域资源、该BWP对应的子载波间隔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初始激活BWP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在进入连接态之前,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所在的频率范围,当终端设备进入连接态之后,可以在初始激活BWP对应的频域范围内传输数据,也可以在网络设备100通过RRC信令通知的其他BWP对应的频域范围内传输数据。对于带宽能力较低的终端设备而言(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第二终端设备120),第三信息还可以理解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初始激活BWP的频域跳频范围。
例如,仍以NR系统为例,网络设备100通过8bit pdcch-ConfigSIB1信息的其中4bit来指示如下信息:第一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与SSB之间的复用模式,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例如用RB个数来表示),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例如用OFDM符号个数表示),以及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其中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可以理解为第一初始激活后BWP对应的频域资源。对于第二终端设备120而言,可以根据对应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可以对应本发明第一信息中的一部分,在这里,第一信息理解为pdcch-ConfigSIB1),确定第二初始激活BWP的频域跳频范围。
可选的,当第三信息包括第二初始激活BWP的频域跳频范围时,第二初始激活BWP对应的频域带宽可以是预配置的,例如为6个RB。可选的,该第一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与该第二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不同。由于初始激活BWP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在未进入连接态时,与网络设备100传输数据所对应的频域范围,因此通过第一信息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终端设备在不同的初始激活BWP内与网络设备通信,且网络设备100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适配地设计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优化系统资源使用效率。
对上述任一种实施例,进一步可选的,由于网络设备100不支持某些类型终端设备的接入,因此,网络设备100发送的该第一信息还可以包括第四信息,该第四信息用于禁止第一终端设备110或第二终端设备120接入该网络设备。即在网络设备100发送的MIB中,可以包括该第四信息。该第四信息可以为1比特,即为0或1,其中,0可以代表允许接入,1可以代表禁止接入。
可选的,可以利用网络设备100发送的第一信息中MIB中包括的剩余(spare)比特表示该第四信息。
可选的,可以利用网络设备100发送的广播消息中包括的比特例如剩余(spare)比特表示该第四信息。
可选的,该第四信息可以根据存储在网络设备中的允许接入设备类型信息确定,允许接入设备类型信息可以以列表的形式储存在网络设备中,也可以以其他形式储存在网络设备中,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以下表2以列表形式进行示例,该表2仅作为一种示例,不对该列表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限定。
表2
设备标识码 是否允许接入
35380000111123/1
35380000111144/2
35380000111125/13
由于广播消息是面向驻留在该小区内的所有终端设备的,因此,如果网络设备100不支持某些类型终端设备的接入,而这些终端设备并不知道,在接收到第一信息后,就会持续的进行解读获取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以及不停的尝试请求接入该网络设备100,从而导致不必要的信息解析和请求接入,以及导致不必要的电量消耗。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一信息后,若解读发现其中包括第四信息,便会停止进一步的信息解读。
以第二终端设备120为例,假设第二终端设备120为带宽能力受限的终端设备,由于两种类型的终端设备对第一信息的解读能力相同,因此都会根据第一信息获取各自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100的配置信息,如果网络设备100并不支持第二终端设备120的接入,在没有第四信息的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120会根据其所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100的配置信息,尝试进一步的系统消息的解析,从而造成耗电。使用第四信息可以有助于减少功耗。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二,该方法应用于任一种终端设备,例如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该方法可以包括:
501、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信息。
该终端设备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其中,该第一终端设备110与第二终端设备120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该终端设备还可以为其他任意一种类型的终端设备。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为例介绍该方法,对于其他类型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参考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若该终端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110,该第一信息用于第一终端设备110解读该第一信息获得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接入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以及若该终端设备为第二终端设备120,该第一信息用于该第二终端设备120解读该第一信息获得第三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接入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可以通过物理广播信道PBCH接收网络设备100发送的携带有第一信息的广播消息,该第一信息为主信息块MIB信息包含的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即pdcch-ConfigSIB1信息。其中,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中的至少一项:SSB与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之间的复用模式(multiplexing pattern),其中,复用模式可以包括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以及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CORESET对应的资源块个数,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CORESET对应的符号数,确定该CORESET所需要的频率偏移,以及RMSI控制信道的监控时机(monitoring occasions)等。
其中,对于传输带宽能力不同的解释可以参数上文中的介绍,再次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传输带宽能力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解读同样的pdcch-ConfigSIB1信息获得的信息内容的不同,例如,同样的8bit信息,第一终端设备110解读得到含义1,第二终端设备120解读得到了含义2。
同样的,“对应的”是指该接入网络设备100的配置信息是针对第一终端设备110或者第二终端设备120接入网络设备100设计的配置信息,即第一终端设备110或者第二终端设备120可以根据该配置信息确定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解读出什么样的配置信息需要视终端设备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传输带宽能力、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等。更为一般地,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根据同样的第一信息可以解读出与其类型相匹配的不同的配置信息。
502、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根据该第一信息接入网络设备100。
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通过解读该第一信息获得接入该网络设备100的时域/频域等配置信息,从而在确定需要接入网络设备100时,根据获得的配置信息,顺利接入网络设备100。
本申请的第五种实施例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
具体的,以NR系统中第二终端设备120为带宽受限终端,第一终端设备110为normal终端为例,步骤502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1、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从物理广播信道PBCH中接收广播消息,获得广播消息中的某些字段,即第一信息,其中,该第一信息中包括主信息块MIB信息,该MIB信息中包括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即pdcch-ConfigSIB1信息)。
1.2、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解读该pdcch-ConfigSIB1信息获取调度RMSI的控制信道PDCCH配置信息。
1.3、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根据其解析出来的对应的调度RMSI的控制信道PDCCH配置信息解析调度RMSI的控制信息。
1.4、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根据调度RMSI的控制信息确定承载在数据信道(例如PDSCH)中的RMSI信息,顺利完成接入网络设备100。
可选的,1.3还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根据其解析出来的对应的调度RMSI的控制信道PDCCH配置信息确定与其对应的RMSI控制信道;
1.4还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解析其对应的RMSI控制信道包括的控制信息;
步骤502还可以包括1.5:
第一终端设备110和/或第二终端设备120根据其对应的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以及解析其对应的RMSI数据信道包括的信息,最终确定RMSI信息,顺利完成接入网络设备10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终端设备110获得的上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与第二终端设备120获得的上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不同。
可选的,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和/或,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第二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频域跳频范围。
对于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中包括的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等信息的说明可以参考上文中的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中都包括时域和频域配置信息,但是其指示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不同终端设备解读获得的具体的时域和频域配置信息都是针对该终端设备量身订做,适应该终端设备的能力和需求的。
例如,第一终端设备110解读第一信息得到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相对于第一终端设备120解读得到的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第二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可以更大一些。
又例如,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具体检测周期与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具体检测周期可以不同。
另外,不同的终端设备解读相同的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获得的配置信息也不尽相同。
例如,第二终端设备120由于有覆盖增强的需求,需要通过重复传输的方式进行能量叠加来增强覆盖,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传输,因此,第二终端设备120解读第一信息,获得的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二RMSI控制信道重复传输的次数,而对于第一终端设备110则有可能不包括,即不需要进行重复传输。
可选的,由于第一终端设备110和第二终端设备120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因此解读得到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可以不同。
可选的,若第一终端设备110解析第一信息获得的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而第二终端设备120解析第一信息获得的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仅包括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可以确定: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第二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等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
可选的,若第一终端设备110解析第一信息获得的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而第二终端设备120解析第一信息获得的该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和其他至少一种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确定:第二终端设备120未解析到的配置信息等于第一终端设备110解析第一信息获得的相应的控制信道配置信息。
例如,第二终端设备120为带宽受限终端,在第二终端设备120解读第一信息获得其对应的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之后,尽管未解读出其他检测周期、检测时刻、子载波间隔、时域资源等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也可以完成第二终端设备120顺利接入网络设备100,此时,可以复用第一终端设备110解读获得的相应的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又例如,第二终端设备120解读第一信息获得其对应的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和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未解析出其他配置信息,此时,也可以通过复用第一终端设备110解读获得的相应的检测周期、检测时刻、子载波间隔、时域资源等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100。
以NR系统为例,第一终端设备110对MIB中包括的8bit RMSI configuration(pdcch-ConfigSIB1,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一信息)解析,解析出来的信息(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二信息)可以包括:包含第一RMSI的类型0PDCCH(Type0-PDCCH)公共搜索空间对应的时频资源,以及检测调度第一RMSI的控制信道的检测时刻,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110可以根据8bit中的高四位bit确定时频资源,根据低四位bit确定检测时刻;另一方面,第二终端设备120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解析第一信息,解析出来的信息(对应本发明中第三信息)可以包括:包含第二RMSI的类型0PDCCH(Type0-PDCCH)公共搜索空间对应的时频资源,以及检测调度第二RMSI的控制信道的检测时刻。
例如,以NR系统为例,假设SSB与RMSI所在的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均为30kHz,则第一终端设备110对MIB中包括的8bit RMSI configuration(pdcch-ConfigSIB1,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一信息)解析,其中四位bit(例如高四位bit)对应下述表3中的第一列取值,即0000~1111分别对应第一列中的0~15,另外四位bit(例如低四位bit)对应下述表4的第一列取值,即0000~1111分别对应第一列中的0~15。表3中的其他列可以用于确定第一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的频域资源(也可以为时频资源)以及与SSB之间的复用模式,表4中的其他列可以用于确定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时间上的检测位置(也可以为检测时刻)。
表3
Figure BDA0002170057810000221
表4
Figure BDA0002170057810000231
现假设MIB中包含的pdcch-ConfigSIB1取值为00010000,则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表3以及0001取值,可以确定第一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的频域资源以及与SSB之间的复用模式如表5所示(即对应表3中index=1所对应的行),根据表4以及0000取值,可以确定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时间上的检测位置如表6所示(即对应表4中index=0所对应的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对应的带宽为24*12*30kHz=8.64MHz。
表5
Figure BDA0002170057810000232
表6
Figure BDA0002170057810000233
对于第二终端设备而言,如果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带宽能力不小于8.64MHz或者不小于10MHz,则第二终端设备根据pdcch-ConfigSIB1(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一信息)中的高四位0001,解读出的第二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的频域资源以及与SSB之间的复用模式可以如表5所示。根据pdcch-ConfigSIB1(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一信息)中的低四位0000,解读出的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时间上的检测位置可以如表6所示,或者也可以在表6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时间偏移量,该时间偏移量可以为时隙偏移量,也可以是符号偏移量,可以表示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时间上的检测位置与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时间上的检测位置之间的时间偏移量。
现假设MIB中包含的pdcch-ConfigSIB1取值为11010000,则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表3以及1101取值,可以确定第一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的频域资源以及与SSB之间的复用模式如表7所示(即对应表3中index=1所对应的行),根据表4以及0000取值,可以确定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时间上的检测位置如表6所示(即对应表4中index=0所对应的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对应的带宽为48*12*30kHz=17.28MHz。
表7
Figure BDA0002170057810000241
对于第二终端设备而言,假设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带宽能力为10MHz或者小于17.28MHz,则第二终端设备根据pdcch-ConfigSIB1(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一信息)中的高四位1101,结合表3,解读出的第二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的频域资源以及与SSB之间的复用模式可以如表8所示(即对应表3中index=3对应的行)。根据pdcch-ConfigSIB1(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一信息)中的低四位0000,解读出的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时间上的检测位置可以如表6所示(即对应表4中index=0对应的行),或者也可以在表4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时间偏移量,该时间偏移量可以为时隙偏移量,也可以是符号偏移量,可以表示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时间上的检测位置与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时间上的检测位置之间的时间偏移量。图6示例了在此情况下,第一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对应图中的第一RMSI)、第二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的分布方式(对应图中的第二RMSI),其中第一RMSI对应的带宽为48个RB,第二RMSI对应的带宽为24个RB,第一RMSI对应的时间检测位置与第二RMSI对应的时间检测位置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偏移量。图中以一个SSB对应第一RMSI和第二RMSI为例进行说明,为了便于描述,将图中一个SSB以及该SSB对应的第一RMSI和该SSB对应的第二RMSI构成的结构称为一个单元,可以理解的是,该单元可以在特定周期内出现,并且在该周期内,可以有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可以对应不同的波束方向,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波束方向,不做具体限定。图中该SSB对应的第一RMSI与该SSB对应的第二RMSI,可以是对应相同的波束方向。需要说明的是,一个SSB对应的第一RMSI,可以理解为,第一终端设备根据SSB中包括的PBCH承载的信息,可以确定第一RMSI,一个SSB对应的第二RMSI,可以理解为,第二终端设备根据SSB中包括的PBCH承载的信息,可以确定第二RMSI。
表8
Figure BDA000217005781000024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均可以解读第一信息,因此也可以理解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获得第三信息,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获得第二信息。因此,在本发明中,可选的,如果第二信息对应的传输带宽(或者理解为频域资源)不大于第二终端设备(例如窄带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带宽能力,则可以认为第二信息与第三信息是相同的,即第二信息为第三信息,例如第一RMSI控制信道即为第二RMSI控制信道,和/或第一RMSI数据信道即为第二RMSI数据信道;另一方面,如果第二信息对应的传输带宽大于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带宽能力,则对于第二终端设备而言,即使可以获取第二信息,但由于受限于数据传输带宽能力,也无法使用第二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需要通过第一信息解读第三信息,并通过第三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例如上例中,假设pdcch-ConfigSIB1取值为00010000、SSB与RMSI所在的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均为30kHz且第二终端设备的带宽能力为10MHz,则第二终端设备根据pdcch-ConfigSIB1确定的第三信息可以与第一终端设备根据pdcch-ConfigSIB1确定的第二信息相同;另一方面,又例如上例中,假设pdcch-ConfigSIB1取值为11010000、SSB与RMSI所在的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均为30kHz且第二终端设备的带宽能力为10MHz,则第二终端设备根据pdcch-ConfigSIB1确定的第三信息与第一终端设备根据pdcch-ConfigSIB1确定的第二信息不同。
在本发明中,针对网络设备发送的PBCH,不同终端设备可以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因此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发送的PBCH至少具有两种含义,例如本发明中的PBCH可以理解为dual-meaning PBCH。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解读方式也适用于第三信息为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的情况,例如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以及结合上述表3和表4,可以确定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如果第二RMSI控制信道需要重复传输,则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中包括的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还可以理解为,在重复传输的周期内,第二RMSI控制信道的第一个检测时刻。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保证第二终端设备120顺利接入网络设备100的前提下,还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本申请的第六种实施例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
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110侧的步骤502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2.1、第一终端设备110从物理广播信道PBCH中接收广播消息,获得广播消息中的某些字段,即第一信息,其中,该第一信息中包括主信息块MIB信息,该MIB信息中包括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即pdcch-ConfigSIB1信息)。
2.2、第一终端设备110根据第一信息,解析调度RMSI的控制信息;
2.3、第一终端设备110根据调度RMSI的控制信息确定承载在数据信道(例如PDSCH)中的RMSI信息,从而顺利完成接入网络设备100。
或者,更为具体的,2.2还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110根据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通过盲检测确定与该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并解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包括的控制信息;
步骤2.3还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110根据该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步骤502还可以包括:
2.5、第一终端设备110解析该RMSI数据信道包括的信息,最终确定第一RMSI信息,从而顺利完成接入网络设备100
第二终端设备120侧的步骤502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3.1、第二终端设备120从物理广播信道PBCH中接收广播消息,获得广播消息中的某些字段,即第一信息,其中,该第一信息中包括主信息块MIB信息,该MIB信息中包括pdcch-ConfigSIB1信息。
3.2、第二终端设备120解析pdcch-ConfigSIB1信息获得调度RMSI数据信道的控制信息。
3.3、第二终端设备120根据调度RMSI数据信道的控制信息确定其对应的RMSI信息。
即对于第二终端设备120而言,通过解析pdcch-ConfigSIB1,可以直接确定传输RMSI的数据信道所在的时间和频率资源位置,以及RMSI传输所对应的调制编码方案(Modulation Coding Scheme,MCS))、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以及重复传输次数等信息,进而确定RMSI,而不需要先重复接收包括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的PDCCH,便可顺利完成接入网络设备100。
需要说明的是,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可以为全部或部分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为解析承载在RMSI数据信道上的信息所需要的信息。
如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获得配置信息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由于控制信道包括的信息承载在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中,该CORESET对应的时间和频率资源是通过PBCH中的信息来指示的。因此第一终端设备110需要先解读通过PBCH接收到的广播消息中携带的主信息块MIB信息,得到其中包含的pdcch-ConfigSIB1信息,即调度RMSI的CORESET的配置信息,然后解读调度RMSI的CORESET的配置信息,获得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最后根据该RMSI控制信道的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以及根据该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确定RSMI信息。而第二终端设备120可以直接解读通过PBCH接收到的广播消息中携带的主信息块MIB信息,获得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从而根据该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确定RSMI信息。
通过这样的解读方式,可以保证第二终端设备120在不增加系统开销的情况下(例如MIB信息没有变化),根据其终端设备的实际情况解读MIB消息,获得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顺利接入该网络设备100。
另外,对于第二终端设备120由于CE需求和/或带宽能力受限等原因,需要重复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信息,才能保证和网络设备之间的正常数据传输,因此如果第二终端设备120也先接收调度RMSI的控制信道配置的信息,则承载该控制信道配置信息的控制信道需要重复发送,这样会增加系统的开销,且由于第二类终端设备120需要先正确接收RMSI的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再接收RMSI的数据信道配置信息,所以对该第二终端设备120接入网络设备100的时延也有影响。如图7所示,第二终端设备120通过上述解读第一信息的方式,由于无需解析PDCCH,可以同时实现降低第二终端设备120接入网络设备的时延以及降低控制信道的信道开销。
可选的,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和/或,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信息: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时域资源,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在第二RMSI数据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传输块大小,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其中,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是指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搜索空间对应的带宽,这里,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检测时刻、子载波间隔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检测该数据信道的周期、检测时刻以及该数据信道对应的频率资源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数据信道对应的TBS以及MCS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传输承载在该数据信道上的信息所使用的TBS以及MCS。
其中,对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中包含的各种信息的解释也可以参考上文中对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中包含的各种信息的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同样的,虽然上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和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都包括带宽信息、检测周期、检测时刻、子载波间隔、时域资源配置信息,但是其指示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前者为控制信道的相关配置信息,后者为数据信道的相关配置信息;另外,如上所述,两个配置信息的解读方法和解读过程也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基于终端设备根据其具体的硬件条件、软件条件以及应用需求、应用场景等确定的。
可选的,该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该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可以不同。
以NR系统为例,第一终端设备110对MIB中包括的8bit RMSI configuration(pdcch-ConfigSIB1,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一信息)解析,解析出来的信息(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二信息)可以包括:包含第一RMSI的类型0PDCCH(Type0-PDCCH)公共搜索空间对应的时频资源,以及检测调度第一RMSI的控制信道的检测时刻,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110可以根据8bit中的高四位bit确定时频资源,根据低四位bit确定检测时刻;另一方面,第二终端设备120对MIB中包括的8bit RMSI configuration(pdcch-ConfigSIB1,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一信息)解析,解析出来的信息(对应本发明中的第三信息)可以包括: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时频资源,以及检测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检测时刻。
更为具体的,目前NR系统中,网络设备通过8bit pdcch-ConfigSIB1信息的其中4bit来指示如下信息:第一RMSI控制信道所在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与SSB之间的复用模式,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例如用RB个数来表示),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例如用OFDM符号个数表示),以及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其中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用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频率偏移A表示,其中,频率偏移A可以理解为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与SSB频域资源之间的偏移量,SSB可以是与该第一RMSI关联的SSB,例如与该第一RMSI发送波束方向相同的SSB。对于第二终端设备120而言,可以根据对应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可以对应本发明第一信息中的一部分,在这里,第一信息理解为pdcch-ConfigSIB1),确定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所对应的频域资源,在此频域跳频范围内,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二RMSI数据信道按照特定的跳频图案实现跳频传输,其中,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可以是预配置的。可选的,这里,第二终端设备120确定的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所对应的频域资源与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之间存在频率偏移B,该频率偏移B值可以与上述频率偏移A值相同,也可以不同,不作具体限定。在本发明中频域资源A和频域资源B之间的频率偏移可以用频域资源A对应的最高频率与频域资源B对应的最高频率来表示,也可以用频域资源A对应的最低频率与频域资源B对应的最低频率来表示,也可以具有其他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其中最高频率可以用包含该最高频率的RB表示,最低频率可以用包含该最高频率的RB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如果确定的频域资源对应的最低频率或最高频率超过该网络设备传输带宽对应的最低频率或最高频率时,终端设备可以对确定频域资源在网络设备传输带宽内做循环扩展理解。假设用RB来表示网络设备传输带宽以及确定的频域资源,如果网络设备传输带宽对应的最小RB为RB1,最大RB为RB100,即网络设备传输带宽包括100个RB,并且RB1对应包含低频率的RB,RB100对应包含高频率的RB,第一RMSI控制信道频域资源对应的RB范围为RB91~RB95,频率偏移B为6个RB,则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所对应的频域资源可以为RB96~RB101,由于网络设备传输带宽对应的RB范围为RB1~RB100,因此,可以确定,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对应的频域资源为RB96~RB100以及RB1。另一方面,目前NR系统中,网络设备通过8bit pdcch-ConfigSIB1信息的另外4bit来指示如下信息:第一RMSI控制信道的检测时刻。对于第二终端设备120而言,可以根据对应于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时刻(可以对应本发明第一信息中的一部分,在这里,第一信息理解为pdcch-ConfigSIB1)的指示信息,确定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传输时刻,更为具体的,如果第二RMSI数据信道需要重复传输,则上述确定的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传输时刻,可以理解为在重复传输的周期内,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第一个传输时刻。
本申请的第七种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终端设备110为宽带终端设备(normal终端设备),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能力,因此第一终端设备110也可以支持其采用与第二终端设备120相同的上述解读方法获得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即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
例如,在第一终端设备110移动至覆盖受限的环境、或者需要节省电量、或者在网络设备负载过大等情况下。如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获得配置信息的示意图。
本申请的第八种实施例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RMSI信息。
具体的,该第一信息中的主信息块MIB信息包含的pdcch-ConfigSIB1信息是直接与第二RMSI信息相关联的,因此,第二终端设备120通过解读该信息可以直接关联到第二RMSI信息,例如,pdcch-ConfigSIB1信息为8比特的信息,那么就可以关联出256种类型的RMSI信息。同样的,第一终端设备110也可以采用与第二终端设备120相同的解读方法获得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RMSI信息。如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终端设备获得配置信息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相比于通过解读MIB信息直接关联承载RMSI的PDSCH配置信息,该方法可以不解读PDSCH,即无需解读数据信道配置信息,而是直接通过解读MIB信息获得RMSI信息,因此可以同时实现更低的终端设备接入网络设备的时延以及更低的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信道开销。
本申请的第九种实施例中,该第二信息为与第一终端设备110对应的第一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该第三信息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
其中,BWP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一以下至少一项:该BWP对应的频域资源、该BWP对应的子载波间隔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初始激活BWP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在进入连接态之前,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所在的频率范围内,当终端设备进入连接态之后,可以在初始激活BWP对应的频域范围内传输数据,也可以在网络设备100通过RRC信令通知的其他BWP对应的频域范围内传输数据。对于带宽能力较低的终端设备而言(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第二终端设备120),第三信息还可以理解为与第二终端设备120对应的第二初始激活BWP的频域跳频范围。
可选的,当第三信息包括第二初始激活BWP的频域跳频范围时,第二初始激活BWP对应的频域带宽可以是预配置的,例如为6个RB。
可选的,该第一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与该第二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不同。由于初始激活BWP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在未进入连接态时,与网络设备100传输数据所对应的频域范围,因此通过第一信息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终端设备在不同的初始激活BWP内与网络设备通信,且网络设备100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适配地设计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优化系统资源使用效率。
对上述任一种实施例,进一步可选的,该第一信息还可以包括第四信息,该第四信息用于禁止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接入该网络设备。
可选的,该第四信息还可以用于禁止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解读该第一信息。
示例性的,第二终端设备120在接收到第一信息后,若解读发现其中包括的第四信息为禁止该第二终端设备120接入该网络设备或禁止该第二终端设备120解读该第一信息(第四信息比特为1,即禁止接入),便会停止进一步的信息解读以及后续的接入。
进一步可选的,该第四信息还可以是独立于第一信息的,例如可以是通过广播消息与第一信息同步发送给终端设备的,也可以是通过其他发送方式与第一信息同步发送给终端设备。可选的,该第四信息还可以是先于第一信息指定的时间范围发送给终端设备,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由于广播消息是面向驻留在该小区内的所有终端设备的,通过上述发送第四信息的方法可以避免由于终端设备不知道网络设备100不支持该类型终端设备的接入,在接收到第一信息后,不同的进行解读获取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以及不停的尝试请求接入该网络设备100,从而导致不必要的信息解析和请求接入,以及导致不必要的电量消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第一信息的表示形式可以为包括主信息块MIB的信息,也可以为指示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例如pdcch-ConfigSIB1)的信息,也可以为其他信息,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由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解读第一信息的能力相同,即都可以解读第一信息,因此第一终端设备可以获得与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三信息,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获得与第三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信息,对于带宽能力强的终端设备列入第一终端设备,在无法通过第二信息与网络设备保持数据传输时(例如第一终端设备进入地下室或者隧道等覆盖较差的区域),可以直接通过第三信息与网络设备保持数据传输,而无需重新与该网络设备建立RRC连接,进而可以减少用户设备数据传输的时延,减少不必要的接入信令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第三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二RMSI控制信道重复传输次数,可选的,以第一信息为pdcch-ConfigSIB1为例,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pdcch-ConfigSIB1指示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频域资源(或频域资源大小)和/或时域资源(或时域资源大小),确定第二RMSI控制信道重复传输次。例如,以现有NR系统为例,当pdcch-ConfigSIB1指示的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频域资源大小(或最大的频域资源大小)为M个RB,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时域资源大小(或最大的时域资源大小)为N个OFDM符号时,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M*N的范围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M*N值越大,对应的重复次数越多,或者M*N值越大,对应的重复次数越少。例如当SSB与第一RMSI控制信道的子载波间隔均为15kHz、网络设备系统带宽为10MHz是,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频域资源大小可以为24、48、96个RB,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时域资源大小可以为1、2、3个OFDM符号,因此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二者的乘积确定第一RMSI控制信道的重复传输次数。进一步地,除了根据二者的乘积,还可以再结合时域资源大小或频域资源大小中的其中一项,确定第一RMSI控制信道的重复传输次数。其中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可以唯一对应一种乘积结果,或者可以对应多个乘积结果,在本发明不作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对于当第三信息包括第二RMSI数据信道重复传输次数时,也同样有效。不作赘述。通过这样的实现方式,不需要再通过额外信令来指示重复传输次数,可以节省系统信令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还可以通过承载在PBCH上的冗余bit来指示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传输块大小,例如如果网络设备的工作频点在sub3GHz,则承载在PBCH上的冗余bit可以包括用来指示SSB时间索引中的2bit,其中SSB时间索引对应网络设备发送该SSB的时间位置。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包括的小区身份识别码、或者用来解调参考信号配置来指示该传输块大小,该解调参考信号可以用于解调第一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为了减少对第一终端设备的影响,或者说为了减少对于该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至少一项来指示不同的第三信息:承载在PBCH上的冗余bit、解调参考信号配置(例如用来解调第一信息的解调参考信号配置),网络设备包括的小区身份识别码。其中每个第三信息包括的信息都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所介绍的信息,所不同的是,不同的第三信息中至少有一项信息对应的具体值不同。比如第三信息中都包括第二RMSI控制信道的频域资源,则不同的第三信息中包括的第二RMSI控制信道的频域资源大小和/或范围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第三信息与第二信息可以具有某种关联关系,即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分别确定的信息之间可以具有某种关联关系。例如,第二信息中包括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频域资源A,终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可以确定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其中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频域资源B,频域资源A和频域资源B之间可以具有预配置或者信令通知的频域偏移量C。这样对于第二终端设备而言,确定频域资源B的一种方式是,直接根据第三信息,确定频域资源B,即第三信息中包括频域资源B的配置信息;或者,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频域资源A与频域偏移量C,确定频域资源B,如上所述,由于第二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在解析第一信息上能力相同,因此可以通过第一信息确定第二信息,即可以获得频域资源A对应的配置信息,再联合该频域偏移量C,确定频域资源B对应的配置信息,这种情况下,第三信息中可以包括频域偏移量C的信息。当然,频域偏移量C也可以是预配置的,在本发明不作具体限定。
同样,通过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解析获得的其对应的配置信息以及对应的偏移量确定出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这一方法和思路,对于本发明中介绍的其他实施例也同样适用。
在本发明中,由于网络设备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与该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因此可以实现高效共存统一空口设计,灵活支持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例如可以同时支持宽带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和窄带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避免多套系统存在,例如避免服务宽带终端设备的系统和服务窄带终端设备的系统同时存在,从而可以简化网络部署;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发送相同的第一信息,支持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接入,因此可以避免消息的重复发送,避免重复开销,实现高效节能。此外,高效共存统一空口设计方法能够很好地融入到NR前向兼容空口框架设计中,简化后期NR网络部署的复杂度,例如在NR的后续演进设计中,如果终端设备A即可以通过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也可以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则由于通过本发明已经实现了高校共存统一空口设计,所以NR后续演进中出现的上述终端设备A可以直接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从而简化了NR后续演进的设计复杂度以及网络部署复杂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均为MTC类型的终端设备。
另一方面,在某些场景下,不需要数据传输速率很高的终端设备。以不需要数据传输速率很高的终端设备为第二终端设备为例说明,第二终端设备可以为如下场景下的终端设备:工业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sensor,经济型视频监控(Economic VideoSurveillance)场景下的监控摄像头,可穿戴(Wearable)设备等。在上述场景下,由于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不高,例如低于智能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因此可以通过窄带数据传输实现上述场景下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窄带数据传输由于利用的传输带宽比较窄,因此就不需要第二终端设备具有很高的最大数据传输带宽能力。最大数据传输带宽能力越小,第二终端设备在数据传输中所耗费的功耗就越小,因为可以起到第二终端设备节电的目的。
在本发明中,终端设备可以是具有单一功能的终端设备,例如宽带终端设备、窄带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具有复合功能的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同时具有宽带终端设备和窄带终端设备功能的终端设备(例如宽窄一体化的终端设备,或者具有mMTC功能的智能终端。
该具有复合功能的终端设备可以与网络设备通过至少一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例如该具有复合功能的终端设备可以与网络设备通过两条无线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分别为第一无线链路和第二无线链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使能信息,所述使能信息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对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监测;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和/或第二无线链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第二无线链路相较于第一无线链路,可以在信道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保证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例如在此情况下,第二无线链路可以通过更高的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AL)或更多的传输资源传输信息。这里,信道条件差可以用低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或者低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Noise Ratio,SINR)表示;或者,第二无线链路相较于第一无线链路,能够实现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数据传输对应更大的连接损耗(maximumcoupling loss,MCL),即通过第二无线链路实现的数据传输所能实现的覆盖范围更大,可选地,在此情况下,第二无线链路可以通过重复传输、增加数据发送功率谱密度等方式实现;或者,第二无线链路相较于第一无线链路,能够实现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更节能的数据传输,例如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数据传输带宽更窄。
当第一终端设备为宽窄一体化设备时,第一终端设备除了可以通过第一无线链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还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例如,在本发明中,第一无线链路可以对应本发明中的宽带终端设备,或不能通过第三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无线链路,第二无线链路可以对应本发明中的窄带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无线链路,
目前,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检测无线链路的质量实现和网络设备之间的有效传输,其中无线链路质量的检测可以通过无线链路监测(Radio Link Monitoring,RLM)实现,当终端设备确定无法通过现有的无线链路与网络设备保持数据传输时,即判断无线链路失败(Radio Link Failure,RLF),终端设备可以终端设备可以与接入网设备进行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重建,如果RRC重建失败,则终端设备回退到RRC空闲(idle)状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可以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和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数据传输的第一终端设备而言,即使一个无线链路失败,该终端设备也可以在其他无线链路下继续工作,从而避免不必要的RRC重建甚至不必要的idle状态回退,节省RRC重建开销,以及节省功耗。此外,由于第二无线链路相较于第一无线链路,如上所述,可以提供更大的覆盖范围,实现更节能的数据传输方法,因此,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实现第一终端设备的深远覆盖传输、和/或节能的数据传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在确定是否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还可以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使能信息,所述使能信息用于使能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无线链路监测RLM,对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链路质量进行检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使能信息之后,并不代表一定通过第二无线链路RLM,对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链路质量进行监测,例如,该使能信息可以用于使能第一终端设备当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后,通过第二无线链路实现RLM,或者,该使能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具有与第二终端设备(例如本发明中的窄带终端设备)数据传输的能力或者理解为所述网络设备具有与第二终端设备数据传输的数据通道,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重复发送、提升功率谱密度等方式保证对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具体第一终端设备何时通过第二无线链路RLM流程,对数据传输链路质量进行监测,不作具体限定。图12和图13示例了两种实现方式。当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上述使能信息,则该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链路RLM流程实现对第一无线链路信道质量的监控;当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上述使能信息,则该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无线链路发生RLF之后,通过第二无线链路RLM,实现对无线链路质量的监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两种类型的RLM流程实现对无线链路(该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的监测,因此,该第一终端设备的RLM流程又可以理解为dual-meaning RLF或者dual-meaning RLM或者dual-RLF或者dual-RLM。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是窄带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链路时,可以通过第一无线链路与第二无线链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理解为宽窄一体终端设备。扩展地,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无线链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不同无线链路之间的区别同第一无线链路与第二无线链路之间的区别,不作具体描述。在本发明中,上述使能信息可以通过显示的方式配置给第一终端设备,例如网络设备直接给第一终端设备配置开启第二无线链路RLM,或者通过隐式的方式,例如配置RLM过程中对应RLF的SNR或者SINR低于某个阈值,或者配置RLM过程中对应RLF的计时器长度大于某一阈值。
所述第一信息还可以为参考信号,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获取信道估计结果,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获取信道估计结果和数据传输调度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获取信道估计结果和数据传输调度信息。
在本发明中,第一信息还可以为用于数据解调的参考信号,该参考信号可以用于下行传输数据解调,该下行传输数据可以通过PDCCH或PDSCH传输,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获取第二信息,这里的第二信息可以理解为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的信道估计结果或者信道质量,该信道估计结果可以用于数据解调,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获取第三信息,这里的第三信息可以理解为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的信道估计结果(或信道质量)和调度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通过这种实现方式,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相同的第一信息,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可以节省网络侧功耗,实现高效节能,并且,针对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信息既可以确定信道估计结果(或信道质量),又可以确定调度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即可以降低网络侧设备控制信息传输的开销,可以理解的是,降低控制信息传输开销,也有助于节省网络侧功耗,实现高效节能。可以理解的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参考信号可以视为dual-meaning RS。
图14示例了一种实现方式,其中调度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可以叠加到参考信号上,对于只能根据该参考信号确定信道估计(或信道质量)的终端设备而言,可以将控制信息作为信道估计结果的一部分。图14中,一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在频域上包括连续的子载波或者包括连续的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一个RB包括的子载波个数可以等于12,也可以为其他正整数,不作具体限定。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ecodingResource block Group,PRG)包括连续个RB,包括的连续RB个数可以是网络设备配置的或者是预定义的(图中以1个PRG包括4个RB为例),每个PRG包括的RB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一个PRG内,终端设备可以认为网络设备发送数据所使用的预编码(Precoding)是相同的,即终端设备可以利用一个PRG内包括的参考信号进行联合信道估计。图中数据传输资源表示可以用于数据传输的资源,即终端设备被调度的数据传输资源可以为图中所述的数据传输资源,也可以为图中所述的数据传输资源包括的部分资源,当终端设备被调度的数据传输资源为图中所述的数据传输资源包括的部分资源时,该终端设备被调度的数据传输资源可以是连续分布的,也可以是非连续分布的,进一步可选地,非连续分布可以是均匀非连续分布即被调度的数据传输资源是等间隔离散分布的,或者可以是非均匀非连续分布即被调度的数据传输资源是非等间隔离散分布的。图中数据传输资源示例性地由16个RB组成,可以理解的是,数据传输资源包括的RB个数还可以是其他值,例如图中所述的数据传输资源可以对应终端设备的BWP。图中所示的Wi*RS(其中i=0,1,2,3)可以表示第一信息,[W0W1 W2 W3]可以理解为正交序列或者为伪正交序列,例如可以为阿达马码(Hadamardcode),RS表示参考信号例如目前NR系统中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gReference Signal,DMRS)。对于第一终端设备而言,可以根据Wi*RS确定信道估计结果(或信道质量),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不识别Wi,对于第二终端设备而言,可以识别Wi和RS,其中可以通过Wi即[W0 W1 W2W3]指示调度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通过RS或者Wi和RS,确定信道估计结果(或信道质量)。例如,假设[W0 W1 W2 W3]可以为[1 1 1 1]、或者为[1-1 1-1]、或者为[1-1-1 1],则[W0 W1W2 W3]可以表示三种不同的控制信息。可以理解的是,用于指示调度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也可以叠加在在时间上分布的参考信号上,例如如图15所示,其中在时间上分布的参考信号以在时隙分布上的参考信号为例说明,在时间上分布的参考信号还可以具有其他形式,例如在符号上分布的参考信号。
进一步可选地,对于同种类型的终端设备,例如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信息,除了可以确定信道质量(或信道估计结果),还可以确定调度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例如NR版本15、16的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只能确定信道质量(或信道估计结果),但NR版本17或者之后的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既可以确定信道质量(或信道估计结果),也可以确定调度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
可选地,在本发明中,第一信息还可以为下行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下行控制信息为用于承载下行控制信息的信道。本发明中的下行控制信道可以是NR-PDCCH以及未来通信协议中新定义的作用与下行控制信道相近的其他信道。NR-PDCCH(new radio PDCCH)是指NR系统里定义的下行控制信道。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下行控制信道的类型和名称,都统称为PDCCH。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PDCCH还可以是基于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CRS)的PDCCH,或者基于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DMRS)的PDCCH。基于CRS的PDCCH可以是根据CRS进行解调的PDCCH,基于DMRS的PDCCH可以是根据DMRS进行解调的PDCCH。CRS是网络设备配置给小区内的所有终端设备的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DMRS是网络设备配置给一个特定终端设备的RS,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特定参考信号(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URS)。需要说明的是,NR系统中定义的PDCCH可以是上述DMRS的PDCCH。
在本发明中,由于网络设备可以服务不同种类的终端设备,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终端设备的业务特征,进行灵活适配地传输,即针对多样化终端设备,可以采用适配的数据传输方案。在本发明中,终端设备可以是具有单一功能的终端设备,例如宽带终端设备、窄带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具有复合功能的终端设备,例如智能终端设备具有MTC的能力或者宽窄一体终端设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对于宽窄一体终端设备,在通过窄带终端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可以先确定是否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使能信息,该使能信息用于使能宽窄一体终端设备不可以通过窄带终端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或者使能宽窄一体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窄带终端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适用于宽窄一体终端设备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具有mMTC功能的智能终端或具有复合功能的终端设备,适用于具有mMTC功能的智能终端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宽窄一体终端设备或具有复合功能的终端设备,适用于复合功能的终端设备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具有mMTC功能的智能终端或宽窄一体终端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当网络设备通过信令给终端设备通知信息时,可以使用的信令包括为广播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信令、物理层信令等,或者其他形式的信令,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各个设备,例如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别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比如,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设备100可以包括发送模块1010和处理模块1020,可选的,所述探测装置还可以包含存储模块1030。其中,发送模块1010用于上文中介绍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向终端设备110发送第一信息,处理模块1020,用于上文中介绍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接收终端设备的接入请求与第终端设备建立连接,以及处理后续的数据传输等其他处理过程,存储模块103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来实现上文中介绍的数据传输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不同带宽能力等特征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信息解读获得与不同终端设备相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因此,最终终端设备若与网络设备建立连接时,使用的时域资源、频域资源以及其他的传输参数也可以是不同的。对于网络设备的硬件可以实现的功能与具体的过程,可以参考上文中对于数据传输方法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110或第二终端设备120以及其他类型的终端设备,图10以第二终端设备120为例进行介绍,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接收模块1110和处理模块1120,可选的,所述探测装置还可以包含存储模块1130。其中,所述接收模块1110用于上文中介绍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从网络设备100接收第一信息;处理模块1120用于上文中介绍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根据终端的带宽能力等具体特征解析获得不同的接入网络的配置信息,从而根据该第一信息与网络设备100建立连接;存储模块113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来实现上文中介绍的数据传输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从网络设备100处接收第一信息的终端设备可以是相同类型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例如具有不同传输带宽能力的终端设备可以理解为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终端设备能力解读出与不同终端设备相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从而实现顺利接入网络设备,同时由于不同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同一第一信息按照不同终端设备的能力解读出对应不同的接入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因此还能节省系统开销。
其中,对于相同类型与不同类型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考上文中对于数据传输方法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另外,对于终端设备的硬件可以实现的功能与具体的过程,也可以参考上文中对于数据传输方法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射频电路,该用于在通信过程中,完成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示例性的,网络设备100的射频电路可以将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处理;另外,将涉及下行的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又例如,第一终端设备110的射频电路可以接收将网络设备100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处理;另外,将涉及上行的数据发送给网络设备。通常,射频电路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射频电路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和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码分多址、宽带码分多址、长期演进、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等。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当使用软件实现数据传输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探测装置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探测装置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7)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解读所述第一信息获得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所述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
所述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解读所述第一信息获得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为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所述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用于接入所述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还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解读所述第一信息获得第三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息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为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
和/或,
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第二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频域跳频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息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为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
和/或,
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时域资源,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在第二RMSI数据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传输块大小,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息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为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二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不同。
1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信息;
若所述终端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解读所述第一信息获得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所述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
若所述终端设备为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解读所述第一信息获得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为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接入所述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传输带宽能力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终端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信息还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解读所述第一信息获得第三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息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为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
和/或,
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在第二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频域跳频范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所述第二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息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为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时域资源,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在第一RMSI控制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
和/或,
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周期,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检测时刻,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时域资源,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在第二RMSI数据信道检测周期内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传输块大小,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的频域跳频范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RMSI控制信道带宽信息与所述第二RMSI数据信道带宽信息不同。
20.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息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为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初始激活带宽部分BWP配置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二初始激活BWP对应的带宽不同。
22.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发送模块、处理模块和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发送模块和处理模块用于执行所述存储模块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实现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接收模块、处理模块和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接收模块和处理模块用于执行所述存储模块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实现如权利要求11-21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4.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实现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实现如权利要求11-21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21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1910760324.8A 2019-02-03 2019-08-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Active CN1115259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74180 WO2020156559A1 (zh) 2019-02-03 2020-02-03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EP20748988.1A EP3913839A4 (en) 2019-02-03 2020-02-03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US17/389,868 US20210360510A1 (en) 2019-02-03 2021-07-30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09064 2019-02-03
CN2019101090648 2019-02-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5995A true CN111525995A (zh) 2020-08-11
CN111525995B CN111525995B (zh) 2022-03-29

Family

ID=71900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60324.8A Active CN111525995B (zh) 2019-02-03 2019-08-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60510A1 (zh)
CN (1) CN111525995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6977A (zh) * 2020-09-11 2021-01-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469122A (zh) * 2020-10-15 2021-03-0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广播信道指示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WO2022027496A1 (zh) * 2020-08-06 2022-02-1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资源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040440A (zh) * 2021-11-09 2022-02-11 北京泰利斯达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WO2022032533A1 (zh) * 2020-08-12 2022-02-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Rmsi的配置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237468A1 (zh) * 2021-05-10 2022-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280275A1 (zh) * 2021-07-08 2023-01-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6193595A (zh) * 2021-09-28 2023-05-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通信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29832B2 (en) * 2020-02-24 2023-08-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dom access channel message without a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US11606763B2 (en) * 2021-02-12 2023-03-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and control resource set multiplex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3965975B (zh) * 2021-12-22 2022-03-1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信号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0683A (zh) * 2012-01-04 2013-07-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机器终端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130250878A1 (en) * 2012-03-23 2013-09-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
CN106358138A (zh) * 2015-07-15 2017-01-25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系统消息配置终端、广播系统消息的方法、mtc终端
CN108401487A (zh) * 2017-11-14 2018-08-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剩余关键系统信息的公共控制资源集合的频域信息指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03718A1 (en) * 2017-05-05 2018-11-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678333B2 (en) * 2017-11-03 2023-06-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andwidth part enhancement
CN109787732B (zh) * 2017-11-14 2020-10-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9803440B (zh) * 2017-11-16 2021-04-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随机接入的方法及设备
CN109802751B (zh) * 2017-11-17 2021-01-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系统信息类型的指示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EP3711237A1 (en) * 2017-11-17 2020-09-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Efficient coreset configuration
WO2019104672A1 (zh) * 2017-11-30 2019-06-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指示方法及装置、基站和用户设备
WO2019138297A1 (en) * 2018-01-12 2019-07-18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Acquiring system information
EP3726919B1 (en) * 2018-02-12 2022-06-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djusting size of contention window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method
US10945286B2 (en) * 2018-08-03 2021-03-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specific system information scheduling window design
WO2020032657A1 (ko) * 2018-08-08 2020-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사이드링크 신호의 전송 전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20032653A1 (ko) * 2018-08-08 2020-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사이드링크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무선 링크 모니터링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20032658A1 (ko) * 2018-08-08 2020-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사이드링크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사이드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1064549B2 (en) * 2018-08-09 2021-07-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Bandwidth configuration techniqu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3170422B (zh) * 2018-10-28 2023-07-28 Lg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执行副链路操作的方法及使用方法的终端
WO2021109016A1 (en) * 2019-12-04 2021-06-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Early indication of new radio-light dedicated system information
CN115553043A (zh) * 2020-05-14 2022-12-30 艾普拉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精简能力新无线电设备的初始接入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0683A (zh) * 2012-01-04 2013-07-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机器终端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130250878A1 (en) * 2012-03-23 2013-09-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
CN106358138A (zh) * 2015-07-15 2017-01-25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系统消息配置终端、广播系统消息的方法、mtc终端
CN108401487A (zh) * 2017-11-14 2018-08-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剩余关键系统信息的公共控制资源集合的频域信息指示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AMSUNG: "Remaining issues of NR-PBCH", 《3GPP》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7496A1 (zh) * 2020-08-06 2022-02-1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资源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032533A1 (zh) * 2020-08-12 2022-02-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Rmsi的配置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EP4199614A4 (en) * 2020-08-12 2023-09-13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RMSI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ER EQUIPMENT, NETWOR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236977A (zh) * 2020-09-11 2021-01-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236977B (zh) * 2020-09-11 2023-08-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469122A (zh) * 2020-10-15 2021-03-0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广播信道指示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WO2022237468A1 (zh) * 2021-05-10 2022-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280275A1 (zh) * 2021-07-08 2023-01-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6193595A (zh) * 2021-09-28 2023-05-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6193595B (zh) * 2021-09-28 2023-1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4040440A (zh) * 2021-11-09 2022-02-11 北京泰利斯达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5995B (zh) 2022-03-29
US20210360510A1 (en) 2021-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2599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7580791B (zh) 用于非授权频谱上的部分子帧传输和广播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EP420359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inform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US11464003B2 (en)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10999829B2 (en)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US10383131B2 (en)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US1130423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UE and base st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20156559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4838613A (zh) 到减小的带宽的终端的控制信息的传输
KR20190027314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시스템 정보의 송수신 방법
CN103609183A (zh) 远程通信方法和系统
WO2014114167A1 (zh) 随机接入信道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3929779A (zh) 控制信息的发送、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和装置
US20170094660A1 (en)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Systems
WO2021032017A1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EP3499780A1 (en)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1436031A (zh) V2x的通信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装置
CN114916086A (zh) 随机接入方法、通信装置、芯片及存储介质
RU2649956C2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абонентское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CN103597896A (zh) 远程通信方法和系统
US10819546B2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for physical channel,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WO2017114349A1 (zh) 解调参考信令的资源配置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11792732B2 (en) Wake up indication for monitoring sidelink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CN10665872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170317A (zh) 用于非授权频谱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