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0447A - 一种v型带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v型带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0447A
CN111520447A CN202010388270.XA CN202010388270A CN111520447A CN 111520447 A CN111520447 A CN 111520447A CN 202010388270 A CN202010388270 A CN 202010388270A CN 111520447 A CN111520447 A CN 1115204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groove
disc
fixedly connected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8827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国庆
闫文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zhou Sanjiewai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zhou Sanjiewai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zhou Sanjiewai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zhou Sanjiewai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8827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204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20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044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 belts; with V-bel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36Pulleys
    • F16H55/38Means or measures for increasing adhe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8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 F16H7/10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by adjusting the axis of a pulle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8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 F16H2007/0863Finally actuated members,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16H2007/0865Pulle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8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 F16H2007/0889Path of movement of the finally actuated member
    • F16H2007/0891Linear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械传动组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V型带轮,包括主动轮、转动盘和传送带;所述主动轮中心处固连有主动轴;所述主动轴外接电动机;所述主动轮上开设有“V”形凹槽;所述转动盘中心处固连有输出轴;所述转动盘外径固连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于转动盘两侧面对称设计;所述转动盘上安装有对称设计的第一滑动盘;对称设计的两个所述第一滑动盘相对一侧均为固定角度的倾斜面设计;所述第一滑动盘靠近转动盘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凹槽;本发明通过设置转动盘以及套接在转动盘外的第一滑动盘和均匀套接的第二滑动盘,从而使有多个第二滑动盘和第一滑动盘之间相互组合从而形成可自由调控直径的从动轮。

Description

一种V型带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传动组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V型带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V型传动带和带轮之间一般是通过滑动摩擦来传动力的,传动比与主动轮直径和从动轮直径以及滑动率之间相关,在带轮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滑动率处于不断波动范围内且影响较低,通常通过控制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的直径对比进行推算传送比,从而进行主动轮与从动轮的安装与调试,在现有技术中在使用“V”型带轮时,当进行产品工艺更换需要更改传动比时,通常需要将从动轮进行拆卸更换,从而调控传动比,这种方法不仅在更换产品工艺时较为费时,严重影响工艺更换速率,降低企业生产效率,同时还给工艺人员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
中国专利发布的一种V型带轮,专利号:201210375570X,该发明公开了一种V型带轮,旨在解决现有的V带轮易磨损、使用寿命短,而且带轮的制造成本高的不足。该发明包括带轮主体,带轮主体中心设有通孔,带轮主体上连接有轮片,轮片包括外轮片和内轮片,在带轮主体的两端各设有一外轮片,在两个外轮片之间交替布置有同轴的环形的齿片和环形的内轮片,齿片的直径小于内轮片的直径,外轮片、齿片和内轮片之间通过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的齿片的外圆周表面设有凹凸间隔的啮合齿,相邻两个轮片与位于两个相邻轮片之间的齿片形成一V型带槽,两个相邻轮片的相对端面形成摩擦传动带槽侧面,两个相邻轮片之间的齿片形成一啮合传动带齿,带槽侧面为倾斜的平滑面,该方案虽然对带轮之间的传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该带轮在使用更改传动比时,通常需要将从动轮进行拆卸更换,严重影响工艺更换速率,降低企业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现有技术中V型带轮在进行传动比更改时,需要更换从动轮,不仅极为影响生产效率,同时还给工作人员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的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V型带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V型带轮,包括主动轮、转动盘和传送带;所述主动轮中心处固连有主动轴;所述主动轴外接电动机;所述主动轮上开设有“V”形凹槽;所述转动盘中心处固连有输出轴;所述转动盘外径固连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于转动盘两侧面对称设计;所述转动盘上安装有对称设计的第一滑动盘;对称设计的两个所述第一滑动盘相对一侧均为固定角度的倾斜面设计;所述第一滑动盘靠近转动盘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转动盘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一凹槽侧壁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动盘通过第一滑槽与第一限位块滑动连接;所述转动盘与第一凹槽之间通过弹簧弹性连接;所述第一滑动盘外径套接有第二滑动盘;所述第二滑动盘复数设计;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滑动盘之间均套接;所述第二滑动盘内部均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均固连有弹簧;所述第二凹槽侧壁均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动盘和第一滑动盘外径均固连有第二限位齿;所述第二限位齿与第二滑槽之间均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盘以及第二滑动盘远离转动盘一侧均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阶梯形设计;所述第一通槽内开设有有均匀分布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均通过紧固螺栓将相互对称的第一滑动盘和第二滑动盘之间螺纹连接;初始状态下紧固螺栓均处于收紧状态,位于最外侧的第二滑动盘之间形成的“V”型凹槽内与主动轮“V”型凹槽之间通过传送带相互连接;
现有技术中“V”型带轮传动比与主动轮直径和从动轮直径以及滑动率之间相关,在带轮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滑动率处于不断波动范围内且影响较低,通常通过控制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的直径对比进行推算传送比,从而进行主动轮与从动轮的安装与调试,在现有技术中在使用“V”型带轮时,当进行产品工艺更换需要更改传动比时,通常需要将从动轮进行拆卸更换,从而调控传动比,这种方法不仅在更换产品工艺时较为费时,严重影响工艺更换速率,降低企业生产效率,同时还给工艺人员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工作时,将主动轮与转动盘均套接在主动轴与输出轴上,在进行生产之前推算传动比进行更换的范围,然后根据数据进行第二滑动盘数量的选择,在进行现场生产工艺的更换时,通过对第一通槽内的紧固螺栓进行放松,从而使紧固螺栓对第二滑动盘或第一滑动盘的紧固限制效果取消,从而使第一滑动盘或第二滑动盘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发生滑动,由于相互套接的两个第二滑动盘之间通过第二滑槽和第二限位块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滑动盘之间进行滑动,从而使对称设计的第二滑动盘之间形成间隙,由于第二滑动盘相对一侧均为斜边设计,对称设计的两个第二滑动槽之间形成“V”形凹槽,从而通过传送带与“V”形凹槽之间进行摩擦,从而起到传动的效果,根据传动比的波动范围,选择性的打开被紧固螺栓进行固连的对称设计的第二滑动盘从而组合形成不同直径的从动轮进而完成生产工艺的更换,在工业生产中,直接通过对紧固螺栓进行放松与紧固,从而形成不同直径的从动轮的效果,不仅在生产工艺进行更换时更加快速、简便,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工艺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从动轮更换的工作强度。
优选的,所述主动轮“V”型凹槽内固连有均匀分布的传动齿;所述传送带内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传动槽;所述传动槽与传动齿之间均啮合;
现有技术中“V”型带轮之间进行传送通常通过皮带与“V”型槽之间的摩擦从而进行传动,随着从动轮直径的逐渐变大,传送带与主动轮之间的摩擦面积逐渐减小,当主动轮转速较快时,传动带与主动轮之间容易发生相对滑动,一方面产生大量的摩擦热,使主动轮与传送带均受高温影响,降低主动轮与传送带的使用寿命,同时传送带与主动轮之间发生滑动,还对传动效率造成负面影响,使“V”型带轮传动效率降低,工作时,主动轮转动,从而使固连在“V”形凹槽内的传动齿进行同步转动,通过传动齿与开设在传送带上的传动槽之间的啮合,从而完成主动轮与传送带之间的传动,有效地降低了传动力的损耗,使传动效率更高,同时通过传动齿与传动槽之间进行传动,可以有效地降低传动带受到的摩擦对传送带本身造成的摩擦损耗,有效地延长传送带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主动轴与输出轴上位于主动轮和第二滑动盘外侧均套接有滑动环;两个所述滑动环相对一侧均固连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上均滑动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上开设有对称设计的转动孔;所述转动孔内侧螺纹形设计;所述转动孔均贯穿滑动块设计;所述滑动块通过转动孔螺纹连接有限位杆;对称设计的所述限位杆远离滑动块一端相对一侧套接有支撑杆;
在进行“V”型带轮安装时,传送带一般为固定长度,且传送带与“V”形凹槽之间的紧固程度对传动比的影响较大,在进行紧固螺栓的拆卸与拧紧,从而调控第二滑动盘打开与合拢时,由于第二滑动盘组成的从动轮直径发生改变,从而使传送带与“V”形凹槽的紧固程度受到影响,从而使滑动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传动效果,工作时,在调整完第二滑动盘组合成的从动轮的直径后,控制限位杆在转动孔内进行转动,从而通过螺纹之间的啮合调节限位杆突出于滑动块的长度,从而使限位杆一端套接的支撑杆对传送带进行支撑或压迫作用,从而使主动轮与第二滑动盘之间的传送带路径发生改变,进而使传送带与“V”形凹槽之间的紧固程度进行调节,同时通过支撑杆对传送带的路径进行改变,同时还使传动带与主动轮、第二滑动盘组合成的从动轮之间的啮合面积增大,从而有效地降低滑动率,使“V”型带轮的传动效率更高。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数量为二且支撑杆上套接有滚轮;所述滚轮内部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十”形设计;所述支撑杆滑动连接于第三滑槽内;所述支撑杆位于第三滑槽内固连有限位球;通过支撑杆对传送带进行路径改变同时也使传送带与支撑杆之间进行摩擦,不利于传动带的保养,工作时,传动带在进行转动时滚轮与传送带之间进行接触,从而使两者之间的摩擦系数大幅度降低,有效地降低对传送带外表面的磨损效果,有效地延长了传动带的使用寿命,同时支撑杆滑动连接于第三滑槽内并通过限位球进行限制,可以有效地避免滚轮掉落从而使传送带造成损伤。
优选的,对称设计的两个所述滑动块相背一侧均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均转动连接有转动阀;所述滑动块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滑动杆延伸至第一空腔内设计;所述第一空腔位于滑动杆两侧滑动连接有包覆板;所述包覆板远离滑动杆一侧通过弹簧与第一空腔弹性连接;所述包覆板远离滑动杆一侧弧形设计;所述固定槽靠近第一空腔一侧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导通固定槽与第一空腔;所述转动阀延伸至第一空腔内设计;
通过调控滑动块与主动轮和第二滑动盘之间的距离、以及滚轮的高度可以有效地调节传动带与主动轮、第二滑动盘组合之间的传动面积,从而有效地对传动进行精细化调控,工作时,通过移动滑动块相对于滑动杆的位置,从而完成对传送带的干涉,当滑动块位置确定后,转动转动阀,从而使转动阀通过弧形槽延伸至第一空腔内一端发生转动,由于包覆板靠近转动阀一侧弧形设计,在转动阀转动的过程中,转动阀对包覆板造成挤压,从而使包覆板于第一空腔内相对于滑动杆逐渐靠近,从而使包覆板与移动杆之间紧密结合,进而使滑动块与滑动杆之间固连,防止在传送带的转动过程中,通过与滚轮之间的摩擦导致滑动块发生未知的改变,从而造成传动效率的降低。
优选的,所述滑动块位于固定槽与第一空腔之间开设有第二空腔;所述转动阀延伸至第二空腔内;所述转动阀位于第二空腔内一端固连有挤压板;所述第二空腔内固连有挤压囊;所述包覆板靠近滑动柱一侧弧形设计;所述包覆板靠近滑动柱一侧固连有包覆囊;所述挤压囊与包覆囊通过导管导通;工作时,转动阀通过转动对包覆板进行挤压,从而使包覆板发生位移改变,进而使滑动块相对与滑动杆之间进行固连,同时转动阀在转动时带动第二空腔内的挤压板发生转动,从而使挤压板对挤压囊进行挤压,挤压囊发生形变将内部气体通过导管传输至包覆囊中,从而使包覆囊发生形变,进而使包覆囊对滑动杆进行压迫、包裹,有效地加强包覆板对滑动杆的相对固定作用,避免滑动块发生滑动影响“V”型带轮的正常运转。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V型带轮,通过设置转动盘以及套接在转动盘外的第一滑动盘和均匀套接的第二滑动盘,从而使有多个第二滑动盘和第一滑动盘之间相互组合从而形成从动轮,并通过紧固螺栓的固定连接,从而使形成可进行直径调节的从动轮,进而在工艺数据进行更换时,直接通过紧固螺栓的释放,从而完成从动轮直径的调节,从而有效地降低工艺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从动轮更换的工作强度,同时还加快了工艺数据调换的效率,节省了时间成本。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V型带轮,通过设置滑动杆、滑动块以及滑动块上可以进行调节的限位杆和滚轮,从而形成限制效果对传送带的传送路径进行更改,进而有效的使传送带与“V”形凹槽之间的紧固程度进行调节,同时通过支撑杆对传送带的路径进行改变,同时还使传动带与主动轮、第二滑动盘组合成的从动轮之间的啮合面积增大,从而有效地降低滑动率,使“V”型带轮的传动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B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主动轮1、主动轴11、传动齿12、转动盘2、输出轴21、第一限位块22、第一滑动盘23、第一凹槽24、第一滑槽25、第二滑动盘26、第二凹槽27、第二滑槽28、第二限位齿29、传送带3、传动槽31、第一通槽4、紧固螺栓41、滑动杆5、滑动块51、限位杆52、支撑杆53、滚轮54、固定槽6、转动阀61、第一空腔62、包覆板63、第二空腔7、挤压板71、挤压囊72、包覆囊7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V型带轮,包括主动轮1、转动盘2和传送带3;所述主动轮1中心处固连有主动轴11;所述主动轴11外接电动机;所述主动轮1上开设有“V”形凹槽;所述转动盘2中心处固连有输出轴21;所述转动盘2外径固连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限位块22;所述第一限位块22于转动盘2两侧面对称设计;所述转动盘2上安装有对称设计的第一滑动盘23;对称设计的两个所述第一滑动盘23相对一侧均为固定角度的倾斜面设计;所述第一滑动盘23靠近转动盘2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凹槽24;所述第一凹槽24与转动盘2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一凹槽24侧壁开设有第一滑槽25;所述第一滑动盘23通过第一滑槽25与第一限位块22滑动连接;所述转动盘2与第一凹槽24之间通过弹簧弹性连接;所述第一滑动盘23外径套接有第二滑动盘26;所述第二滑动盘26复数设计;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滑动盘26之间均套接;所述第二滑动盘26内部均开设有第二凹槽27;所述第二凹槽27内均固连有弹簧;所述第二凹槽27侧壁均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滑槽28;所述第二滑动盘26和第一滑动盘23外径均固连有第二限位齿29;所述第二限位齿29与第二滑槽28之间均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盘23以及第二滑动盘26远离转动盘2一侧均开设有第一通槽4;所述第一通槽4阶梯形设计;所述第一通槽4内开设有有均匀分布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均通过紧固螺栓41将相互对称的第一滑动盘23和第二滑动盘26之间螺纹连接;初始状态下紧固螺栓41均处于收紧状态,位于最外侧的第二滑动盘26之间形成的“V”型凹槽内与主动轮1“V”型凹槽之间通过传送带3相互连接;
现有技术中“V”型带轮传动比与主动轮1直径和从动轮直径以及滑动率之间相关,在带轮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滑动率处于不断波动范围内且影响较低,通常通过控制主动轮1与从动轮之间的直径对比进行推算传送比,从而进行主动轮1与从动轮的安装与调试,在现有技术中在使用“V”型带轮时,当进行产品工艺更换需要更改传动比时,通常需要将从动轮进行拆卸更换,从而调控传动比,这种方法不仅在更换产品工艺时较为费时,严重影响工艺更换速率,降低企业生产效率,同时还给工艺人员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工作时,将主动轮1与转动盘2均套接在主动轴11与输出轴21上,在进行生产之前推算传动比进行更换的范围,然后根据数据进行第二滑动盘26数量的选择,在进行现场生产工艺的更换时,通过对第一通槽4内的紧固螺栓41进行放松,从而使紧固螺栓41对第二滑动盘26或第一滑动盘23的紧固限制效果取消,从而使第一滑动盘23或第二滑动盘26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发生滑动,由于相互套接的两个第二滑动盘26之间通过第二滑槽28和第二限位块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滑动盘26之间进行滑动,从而使对称设计的第二滑动盘26之间形成间隙,由于第二滑动盘26相对一侧均为斜边设计,对称设计的两个第二滑动槽之间形成“V”形凹槽,从而通过传送带3与“V”形凹槽之间进行摩擦,从而起到传动的效果,根据传动比的波动范围,选择性的打开被紧固螺栓41进行固连的对称设计的第二滑动盘26从而组合形成不同直径的从动轮进而完成生产工艺的更换,在工业生产中,直接通过对紧固螺栓41进行放松与紧固,从而形成不同直径的从动轮的效果,不仅在生产工艺进行更换时更加快速、简便,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工艺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从动轮更换的工作强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主动轮1“V”型凹槽内固连有均匀分布的传动齿12;所述传送带3内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传动槽31;所述传动槽31与传动齿12之间均啮合;
现有技术中“V”型带轮之间进行传送通常通过皮带与“V”型槽之间的摩擦从而进行传动,随着从动轮直径的逐渐变大,传送带3与主动轮1之间的摩擦面积逐渐减小,当主动轮1转速较快时,传动带与主动轮1之间容易发生相对滑动,一方面产生大量的摩擦热,使主动轮1与传送带3均受高温影响,降低主动轮1与传送带3的使用寿命,同时传送带3与主动轮1之间发生滑动,还对传动效率造成负面影响,使“V”型带轮传动效率降低,工作时,主动轮1转动,从而使固连在“V”形凹槽内的传动齿12进行同步转动,通过传动齿12与开设在传送带3上的传动槽31之间的啮合,从而完成主动轮1与传送带3之间的传动,有效地降低了传动力的损耗,使传动效率更高,同时通过传动齿12与传动槽31之间进行传动,可以有效地降低传动带受到的摩擦对传送带3本身造成的摩擦损耗,有效地延长传送带3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主动轴11与输出轴21上位于主动轮1和第二滑动盘26外侧均套接有滑动环;两个所述滑动环相对一侧均固连有滑动杆5;所述滑动杆5上均滑动连接有滑动块51;所述滑动块51上开设有对称设计的转动孔;所述转动孔内侧螺纹形设计;所述转动孔均贯穿滑动块51设计;所述滑动块51通过转动孔螺纹连接有限位杆52;对称设计的所述限位杆52远离滑动块51一端相对一侧套接有支撑杆53;
在进行“V”型带轮安装时,传送带3一般为固定长度,且传送带3与“V”形凹槽之间的紧固程度对传动比的影响较大,在进行紧固螺栓41的拆卸与拧紧,从而调控第二滑动盘26打开与合拢时,由于第二滑动盘26组成的从动轮直径发生改变,从而使传送带3与“V”形凹槽的紧固程度受到影响,从而使滑动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传动效果,工作时,在调整完第二滑动盘26组合成的从动轮的直径后,控制限位杆52在转动孔内进行转动,从而通过螺纹之间的啮合调节限位杆52突出于滑动块51的长度,从而使限位杆52一端套接的支撑杆53对传送带3进行支撑或压迫作用,从而使主动轮1与第二滑动盘26之间的传送带3路径发生改变,进而使传送带3与“V”形凹槽之间的紧固程度进行调节,同时通过支撑杆53对传送带3的路径进行改变,同时还使传动带与主动轮1、第二滑动盘26组合成的从动轮之间的啮合面积增大,从而有效地降低滑动率,使“V”型带轮的传动效率更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杆53数量为二且支撑杆53上套接有滚轮54;所述滚轮54内部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十”形设计;所述支撑杆53滑动连接于第三滑槽内;所述支撑杆53位于第三滑槽内固连有限位球;通过支撑杆53对传送带3进行路径改变同时也使传送带3与支撑杆53之间进行摩擦,不利于传动带的保养,工作时,传动带在进行转动时滚轮54与传送带3之间进行接触,从而使两者之间的摩擦系数大幅度降低,有效地降低对传送带3外表面的磨损效果,有效地延长了传动带的使用寿命,同时支撑杆53滑动连接于第三滑槽内并通过限位球进行限制,可以有效地避免滚轮54掉落从而使传送带3造成损伤。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称设计的两个所述滑动块51相背一侧均开设有固定槽6;所述固定槽6内均转动连接有转动阀61;所述滑动块51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62;所述滑动杆5延伸至第一空腔62内设计;所述第一空腔62位于滑动杆5两侧滑动连接有包覆板63;所述包覆板63远离滑动杆5一侧通过弹簧与第一空腔62弹性连接;所述包覆板63远离滑动杆5一侧弧形设计;所述固定槽6靠近第一空腔62一侧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导通固定槽6与第一空腔62;所述转动阀61延伸至第一空腔62内设计;
通过调控滑动块51与主动轮1和第二滑动盘26之间的距离、以及滚轮54的高度可以有效地调节传动带与主动轮1、第二滑动盘26组合之间的传动面积,从而有效地对传动进行精细化调控,工作时,通过移动滑动块51相对于滑动杆5的位置,从而完成对传送带3的干涉,当滑动块51位置确定后,转动转动阀61,从而使转动阀61通过弧形槽延伸至第一空腔62内一端发生转动,由于包覆板63靠近转动阀61一侧弧形设计,在转动阀61转动的过程中,转动阀61对包覆板63造成挤压,从而使包覆板63于第一空腔62内相对于滑动杆5逐渐靠近,从而使包覆板63与移动杆之间紧密结合,进而使滑动块51与滑动杆5之间固连,防止在传送带3的转动过程中,通过与滚轮54之间的摩擦导致滑动块51发生未知的改变,从而造成传动效率的降低。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滑动块51位于固定槽6与第一空腔62之间开设有第二空腔7;所述转动阀61延伸至第二空腔7内;所述转动阀61位于第二空腔7内一端固连有挤压板71;所述第二空腔7内固连有挤压囊72;所述包覆板63靠近滑动柱一侧弧形设计;所述包覆板63靠近滑动柱一侧固连有包覆囊73;所述挤压囊72与包覆囊73通过导管导通;工作时,转动阀61通过转动对包覆板63进行挤压,从而使包覆板63发生位移改变,进而使滑动块51相对与滑动杆5之间进行固连,同时转动阀61在转动时带动第二空腔7内的挤压板71发生转动,从而使挤压板71对挤压囊72进行挤压,挤压囊72发生形变将内部气体通过导管传输至包覆囊73中,从而使包覆囊73发生形变,进而使包覆囊73对滑动杆5进行压迫、包裹,有效地加强包覆板63对滑动杆5的相对固定作用,避免滑动块51发生滑动影响“V”型带轮的正常运转。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工作时,将主动轮1与转动盘2均套接在主动轴11与输出轴21上,在进行生产之前推算传动比进行更换的范围,然后根据数据进行第二滑动盘26数量的选择,在进行现场生产工艺的更换时,通过对第一通槽4内的紧固螺栓41进行放松,从而使紧固螺栓41对第二滑动盘26或第一滑动盘23的紧固限制效果取消,从而使第一滑动盘23或第二滑动盘26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发生滑动,由于相互套接的两个第二滑动盘26之间通过第二滑槽28和第二限位块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滑动盘26之间进行滑动,从而使对称设计的第二滑动盘26之间形成间隙,由于第二滑动盘26相对一侧均为斜边设计,对称设计的两个第二滑动槽之间形成“V”形凹槽,从而通过传送带3与“V”形凹槽之间进行摩擦,从而起到传动的效果,同时控制限位杆52在转动孔内进行转动,从而通过螺纹之间的啮合调节限位杆52突出于滑动块51的长度,从而使限位杆52一端套接的支撑杆53对传送带3进行支撑或压迫作用,从而使主动轮1与第二滑动盘26之间的传送带3路径发生改变,进而使传送带3与“V”形凹槽之间的紧固程度进行调节,进而完成传送比的变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6)

1.一种V型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轮(1)、转动盘(2)和传送带(3);所述主动轮(1)中心处固连有主动轴(11);所述主动轴(11)外接电动机;所述主动轮(1)上开设有“V”形凹槽;所述转动盘(2)中心处固连有输出轴(21);所述转动盘(2)外径固连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限位块(22);所述第一限位块(22)于转动盘(2)两侧面对称设计;所述转动盘(2)上安装有对称设计的第一滑动盘(23);对称设计的两个所述第一滑动盘(23)相对一侧均为固定角度的倾斜面设计;所述第一滑动盘(23)靠近转动盘(2)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凹槽(24);所述第一凹槽(24)与转动盘(2)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一凹槽(24)侧壁开设有第一滑槽(25);所述第一滑动盘(23)通过第一滑槽(25)与第一限位块(22)滑动连接;所述转动盘(2)与第一凹槽(24)之间通过弹簧弹性连接;所述第一滑动盘(23)外径套接有第二滑动盘(26);所述第二滑动盘(26)复数设计;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滑动盘(26)之间均套接;所述第二滑动盘(26)内部均开设有第二凹槽(27);所述第二凹槽(27)内均固连有弹簧;所述第二凹槽(27)侧壁均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滑槽(28);所述第二滑动盘(26)和第一滑动盘(23)外径均固连有第二限位齿(29);所述第二限位齿(29)与第二滑槽(28)之间均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盘(23)以及第二滑动盘(26)远离转动盘(2)一侧均开设有第一通槽(4);所述第一通槽(4)阶梯形设计;所述第一通槽(4)内开设有有均匀分布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均通过紧固螺栓(41)将相互对称的第一滑动盘(23)和第二滑动盘(26)之间螺纹连接;初始状态下紧固螺栓(41)均处于收紧状态,位于最外侧的第二滑动盘(26)之间形成的“V”型凹槽内与主动轮(1)“V”型凹槽之间通过传送带(3)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V型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1)“V”型凹槽内固连有均匀分布的传动齿(12);所述传送带(3)内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传动槽(31);所述传动槽(31)与传动齿(12)之间均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V型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11)与输出轴(21)上位于主动轮(1)和第二滑动盘(26)外侧均套接有滑动环;两个所述滑动环相对一侧均固连有滑动杆(5);所述滑动杆(5)上均滑动连接有滑动块(51);所述滑动块(51)上开设有对称设计的转动孔;所述转动孔内侧螺纹形设计;所述转动孔均贯穿滑动块(51)设计;所述滑动块(51)通过转动孔螺纹连接有限位杆(52);对称设计的所述限位杆(52)远离滑动块(51)一端相对一侧套接有支撑杆(5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V型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53)数量为二且支撑杆(53)上套接有滚轮(54);所述滚轮(54)内部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十”形设计;所述支撑杆(53)滑动连接于第三滑槽内;所述支撑杆(53)位于第三滑槽内固连有限位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V型带轮,其特征在于:对称设计的两个所述滑动块(51)相背一侧均开设有固定槽(6);所述固定槽(6)内均转动连接有转动阀(61);所述滑动块(51)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62);所述滑动杆(5)延伸至第一空腔(62)内设计;所述第一空腔(62)位于滑动杆(5)两侧滑动连接有包覆板(63);所述包覆板(63)远离滑动杆(5)一侧通过弹簧与第一空腔(62)弹性连接;所述包覆板(63)远离滑动杆(5)一侧弧形设计;所述固定槽(6)靠近第一空腔(62)一侧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导通固定槽(6)与第一空腔(62);所述转动阀(61)延伸至第一空腔(62)内设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V型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块(51)位于固定槽(6)与第一空腔(62)之间开设有第二空腔(7);所述转动阀(61)延伸至第二空腔(7)内;所述转动阀(61)位于第二空腔(7)内一端固连有挤压板(71);所述第二空腔(7)内固连有挤压囊(72);所述包覆板(63)靠近滑动柱一侧弧形设计;所述包覆板(63)靠近滑动柱一侧固连有包覆囊(73);所述挤压囊(72)与包覆囊(73)通过导管导通。
CN202010388270.XA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v型带轮 Withdrawn CN1115204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8270.XA CN111520447A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v型带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8270.XA CN111520447A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v型带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0447A true CN111520447A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06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88270.XA Withdrawn CN111520447A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v型带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2044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100002363A1 (it) * 2021-02-03 2022-08-03 Tito Amleto Del Puleggia a diametro variabile con 2 semi-pulegge a reciproco innesto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100002363A1 (it) * 2021-02-03 2022-08-03 Tito Amleto Del Puleggia a diametro variabile con 2 semi-pulegge a reciproco innesto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43489U (zh) 一种输送带变速驱动装置
CN201875096U (zh) 等效直径可调链轮装置、无级变速装置及动力系统
CN103252919B (zh) 瓦楞纸箱生产线新型前缘送纸装置
CN111520447A (zh) 一种v型带轮
CN112245897A (zh) 一种用于地面临时标记划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1183219Y (zh) 抛光磨头
CN102927225A (zh) 无级变速机构及汽车
CN209259083U (zh) 一种用于圆锥滚子提升的送料装置
CN106946091A (zh) 一种无级变速绕线装置
CN203579919U (zh) 一种多线切割机传动机构
CN216612695U (zh) 一种涂装生产线用柔性输送链
CN202402581U (zh) 基于变节圆半径的星形链传动无级变速装置
CN111219463A (zh) 一种无级调速拨料装置
CN212251005U (zh) 链传动无级变速装置
CN111677832B (zh) 一种滚压式无级变速器
CN204935089U (zh) 高速轴销机
CN206767288U (zh) 一种无级变速绕线装置
CN205639511U (zh) 一种无极变速轮
CN212690754U (zh) 一种双驱动链轮结构
WO2018157806A1 (zh) 一种无级变速器
CN106979287B (zh) 滚珠丝杆式卡盘型离散带轮无级变速器
CN111396522A (zh) 一种钢环式摩擦传动无级变速器
CN105127752A (zh) 高速轴销机
CN109340331A (zh) 一种同轴减速装置
CN113942787B (zh) 一种提升机可变直径的复合式链轮张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