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09377A - 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09377A
CN111509377A CN202010077730.7A CN202010077730A CN111509377A CN 111509377 A CN111509377 A CN 111509377A CN 202010077730 A CN202010077730 A CN 202010077730A CN 111509377 A CN111509377 A CN 111509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path
antenna
unit
antenna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77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门间大树
清水耕造
大岛隆弘
齐藤一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09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93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14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0407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 H01Q9/0428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radiating a circular polarised wave
    • H01Q9/0435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radiating a circular polarised wave using two feed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01Q21/061Two dimensional planar arrays
    • H01Q21/065Patch antenna arr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3/00Antennas with active circuits or circuit elements integrated within them or attached to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78Combination of fed elements with parasitic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0407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 H01Q9/0414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in a stacked or folded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 Position Fixing By Use Of Radio Wave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装置,简化与多个频带对应的电路结构。天线装置(1)具备:接收与多个第一频带(GPS的L1带、L2带、GPS的L5带或QZSS的L6带)对应的电波并输出接收信号的天线部(A1);以及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三个第一频带中的两个第二频带(GPS的L1带及L2带)的接收信号通过的BPF(35A)。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公知测定汽车等移动体的位置的卫星测位系统。在卫星测位系统中,设于移动体的接收机经由天线装置接收从卫星测位系统的卫星发送来的信号,并使用该接收信号来测定本机的位置。作为卫星测位系统的通信标准,公知GPS(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是美国标准,作为其载波的频带,根据用途等准备了L1带(1575.42[MHz])、L2带(中心频率1227.60[MHz])、L3带、L4带、L5带(1176.45[MHz])。
并且,作为俄罗斯的卫星测位系统的通信标准,公知GLONASS(Global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作为其载波的频带,准备了L1带(1598.0625[MHz]~1605.375[MHz])、L2(1242.9375[MHz]~1248.625[MHz])等。并且,作为日本的卫星测位系统的通信标准,公知QZSS(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MICHIBIKI(准天顶卫星系统)),并准备了L1带、L2带、L5带、L6带(LEX(L-band EXperiment)、中心频率1278.75[MHz])等。这样,公知频率不同的各种卫星测位系统的标准。
为了提高测位的精度,公知接收GPS的L1带(编码测位用)和L2带(载波测位用)的信号的天线装置。作为这样的两个频带用的天线装置,公知在电介质基板上配置有L1带用及L2带用的两个环形天线元件的天线装置。
并且,作为两个频带用的其它天线装置,公知层叠有单馈第一贴片天线和单馈第二贴片天线的层叠型贴片天线,第一贴片天线具有与SDARS(Satellite Digital AudioRadio Service:卫星数字音频广播业务)的频带对应的供电引脚及电介质层,第二贴片天线具有与GPS的频带对应的供电引脚及电介质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067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具有上述两个环形天线元件的天线装置以及上述层叠型贴片天线的带宽较窄,例如即使能够与GPS的L1带+L2带对应,也无法与GPS的L1带+GLONASS的L1带、GPS的L2带+GLONASS的L2带对应。在贴片天线中,一般而言,通过设为双馈,能够扩大带宽,但当构成有源天线时,LNA(Low Noise Amplifier:低噪声放大器)在一个频带中需要为一个区块。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简化与多个频带对应的电路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的天线装置具备:
天线部,其接收与多个第一频带对应的电波并输出接收信号;以及
第一带通滤波器,其使上述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上述多个第一频带中的至少两个第二频带的接收信号通过。
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所记载的天线装置的基础上,
具备第二带通滤波器,该第二带通滤波器使上述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上述多个第一频带中的上述第二频带以外的一个第三频带的接收信号通过。
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或2所记载的天线装置的基础上,
上述天线部具有层叠的多个天线元件部,
各上述天线元件部接收与上述多个第一频带中的至少一个频带对应的电波并输出接收信号。
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3所记载的天线装置的基础上,
上述多个天线元件部通过第一供电引脚及第二供电引脚向上侧的天线元件部供电,并且上述第一供电引脚及第二供电引脚贯通上述多个天线元件部,
上述天线装置具备相位调整部,该相位调整部调整从上述第一供电引脚及第二供电引脚输出的接收信号的相位,
上述第一带通滤波器使从上述相位调整部输出的接收信号中的上述至少两个第二频带的接收信号通过。
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4所记载的天线装置的基础上,
上述相位调整部具备:
分配电路部,其具备与供电的输入端连接的连接部、从上述连接部分为两个并具有1/4λ的路径长度的第一路径部及第二路径部、以及与上述第一路径部及第二路径部的输出端连接的电阻;以及
相位偏移电路部,其具备第三路径部和第四路径部,上述第三路径部是从上述电阻至与上述第一供电引脚连接的第一引脚连接部为止的路径,并且输入端设于上述第一引脚连接部的附近,上述第四路径部是从上述电阻至与上述第二供电引脚连接的第二引脚连接部为止的路径,并且具有比上述第三路径部长1/4λ的路径长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化与多个频带对应的电路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天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处的第一及第二天线元件部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第二天线元件部的立体图。
图4是基板部的俯视图。
图5是第一天线装置的电路图。
图6是第二天线装置的电路图。
图中:
1、2—天线装置,A1、A2—天线部,10、20、61、62—天线元件部,11、21—基体部,12、22—放射电极,13、23—接地电极,H1、H2、H3、H4—孔部,P1、P2—供电引脚,30、70—基板部,301—基板主体部,31、34、38、71—威尔金森分配器,C1—分配电路部,C2—相位偏移电路部,311—连接部,312A、312B、314A、314B、31R1、31R2—路径部,313—电阻,315A、315B—引脚连接部,R1、R2—路径,32、33、36A、36B、72、74—放大器,35A、35B、73—BPF,37A、37B、75—衰减器,50—同轴电缆,51—内部导体,52—外部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图示例子。
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整体的装置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线处的天线元件部10、20的简要剖视图。图3是天线元件部20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是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卫星测位系统中从GNSS卫星接收圆偏振波的卫星信号的电波的双馈贴片天线。天线装置1设置在作为移动体的汽车等中。
天线装置1是与一个以上的GNSS的卫星测位系统的通信标准的多个频带对应的贴片天线。天线装置1所对应的多个频带例如是作为GNSS的GPS的L1带、GPS的L2带、GPS的L5带或QZSS的L6带的三个频带。
如图1所示,天线装置1具备天线部A1、基板部30以及供电引脚P1、P2。如图1及图2所示,天线部A1具有天线元件部10、20和双面胶带D1。在天线装置1中,基板部30、天线元件部20、双面胶带D1、天线元件部10从下方朝上方依次层叠。天线元件部10的下表面(下述的接地电极13)与天线元件部20的上表面(下述的放射电极22)利用双面胶带D1来粘接。
如图1及图2所示,天线元件部10具有基体部11、放射电极12以及接地电极13。基体部11是上表面大致呈正方形的电介质的基体部。基体部11例如由陶瓷等电介质材料形成。但是,基体部11不限定于由电介质构成的结构,也可以是由电介质及磁性体的复合材料构成的结构。该复合材料具有在聚丙烯等电介质基体中混合铁、六方晶铁氧体等磁性体的粒子而成的结构。
并且,基体部11、放射电极12以及接地电极13具有从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的两个孔部H1、H2。在孔部H1内插入有供电引脚P1。在孔部H2内插入有供电引脚P2。放射电极12是设于作为天线信号的放射面(来自卫星的电波的接收面)的基体部11的上表面并由银等的金属膏、铜箔等构成的导体部。并且,放射电极12例如呈没有摄动元件(切口)的大致正方形的形状。此外,放射电极12也可以呈具有摄动元件的形状。并且,供电引脚P1、P2软钎焊到放射电极12,并与之电连接。接地电极13是设于基体部11的下表面并由铜箔等构成的导体部。并且,接地电极13不与供电引脚P1、P2电连接。
并且,基体部11、放射电极12、接地电极13的尺寸、形状设定为与GPS的L1带的卫星信号的接收对应。
如图2及图3所示,天线元件部20具有基体部21、放射电极22以及接地电极23。基体部21是上表面大致呈正方形的电介质的基体部。基体部21例如由陶瓷等电介质材料形成,也可以是由电介质及磁性体的复合材料构成的结构。并且,基体部21具有从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的两个孔部H3、H4。孔部H3、H4的位置与孔部H1、H2的位置对应。在孔部H3内插入有供电引脚P1。在孔部H4内插入有供电引脚P2。其中,孔部H3的直径比供电引脚P1的截面的直径大,孔部H4的直径比供电引脚P2的截面的直径大。
放射电极22是设于作为天线信号的放射面(接收面)的基体部21的上表面并由银等的金属膏、铜箔等构成的导体部。并且,放射电极22例如呈在对角具有一对摄动元件(切口)的大致正方形的形状。此外,放射电极22也可以呈没有摄动元件的形状。接地电极23是设于基体部21的下表面并由铜箔等构成的导体。但是,孔部H3的直径比供电引脚P1的截面的直径大,孔部H4的直径比供电引脚P2的截面的直径大。因此,放射电极22、接地电极23不与供电引脚P1、P2电连接。
并且,对应于GPS的L2带与GPS的L5带或QZSS(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MICHIBIKI(准天顶卫星系统))的L6带(中心频率1278.75[MHz])之间的卫星信号的接收来设定基体部21、放射电极22、接地电极23的尺寸、形状。GPS的L2带、L5带、QZSS的L6带的频率比GPS的L1带的频率低。因此,例如,基体部21、放射电极22的尺寸设定为比基体部11、放射电极12的尺寸大。
并且,通过提高基体部11、基体部21的电介质的介电常数,能够利用波长缩短效果使基体部11(天线元件部10)、基体部21(天线元件部20)变得小型。再者,在基体部11、基体部21使用复合材料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基体部11、基体部21的介电常数、导磁率,能够利用波长缩短效果使基体部11(天线元件部10)、基体部21(天线元件部20)变得小型。此外,图1~图3中,放射电极22的尺寸、形状对应于基体部11(接地电极13)的尺寸、形状,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根据基体部21的介电常数(、导磁率)等来适当设定。
并且,通过使基体部11、基体部21的厚度(层叠方向的长度)产生变化,能够调整可对应的频带的带宽。例如,通过使基体部11、基体部21的厚度变厚,能够扩大带宽,或者基体部11、基体部21变大,从而能够提高增益的绝对值。通过使基体部11、基体部21的厚度变薄,能够缩小带宽(舍去预定的带宽),或者基体部11、基体部21变小,从而能够降低增益的绝对值。
如图1所示,基板部30是PCB(Printed Circuit Board),设于基体部21的接地电极23侧。基板部30具有基板主体部301。基板主体部301是在玻璃纤维中渗入有环氧树脂的FR(Flame Retardant Type)4等绝缘体的基板,在一侧平面上形成电路图案,安装有进行由天线元件部10、20接收到的卫星信号的放大、筛选、衰减等的电路元件。在基板主体部301的与电路图案相反一侧的面(接地电极23侧的平面)的整个面,图案形成有由银箔等金属导体构成的接地电极(省略图示)。并且,基板主体部301的平面例如是呈与天线元件部20对应的形状的大致正方形。在下文中说明基板部30的电路结构。
天线装置1与同轴电缆50(图5)的一端连接,另外例如在安装有屏蔽壳体、缓冲片、顶罩、托架等(均省略图示)的状态下设置于移动体(在汽车的情况下是仪表板、鳍状部件、车辆顶面等),并且同轴电缆50的另一端与GNSS的接收机(省略图示)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4及图5对基板部30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基板部30的俯视图。图5是天线装置1的电路图。
如图4所示,在基板部30的表面(天线装置1的下表面)具有威尔金森分配器(威尔金森耦合器)31、放大器32、33、威尔金森分配器34、BPF(Band Pass Filter)35A、35B、放大器36A、36B、衰减器37A、37B、威尔金森分配器(威尔金森耦合器)38以及同轴电缆连接部39。
图5示出天线元件部10、20、基板部30(以及同轴电缆50)的电路结构。如图5所示,天线元件部10、20(的供电引脚P1、P2)经由威尔金森分配器31而依次串联地与放大器32、放大器33连接,并经由威尔金森分配器34分配至两个路径。在一个路径中,BPF35A、放大器36A、衰减器37A依次串联地连接。在另一个路径中,BPF35B、放大器36B、衰减器37B依次串联连接。衰减器37A、37B的输出端经由威尔金森分配器38而与一个路径耦合,并与同轴电缆50的内部导体51连接。同轴电缆50的外部导体52接地。
天线元件部10与供电引脚P1、P2电连接,作为接收GPS的L1带的GPS信号的电波的接触供电式天线发挥功能。天线元件部20不与供电引脚P1、P2电连接,作为接收GPS的L2带、和GPS的L5带或QZSS的L6带的卫星信号的电波的非接触供电式天线发挥功能。并且,天线元件部10、20分别是基于供电引脚P1、P2的双馈天线,带宽比单馈天线的带宽大。
如图4所示,威尔金森分配器31例如是日本专利第5644702号公报所记载的威尔金森分配器,并且是基于分布常数的威尔金森分配器。威尔金森分配器31具备分配电路部C1和相位偏移电路部C2。分配电路部C1是威尔金森的分配电路。引脚连接部315B形成于基板主体部301的孔部,插入供电引脚P1,并通过软钎焊等与供电引脚P1电连接。引脚连接部315A形成于基板主体部301的孔部,插入供电引脚P2,并通过软钎焊等与供电引脚P2电连接。
分配电路部C1具备连接部(耦合部)311、路径部312A、312B以及电阻313。连接部311是与放大器32电连接的连接部。路径部312A、312B分别是从连接部311至电阻313为止的路径图案。电阻313配置在路径部312A、312B的两个输出端(路径部314A、314B的两个输入端)之间。
相位偏移电路部C2具备路径部314A、314B和引脚连接部315A、315B。路径部314A是从电阻313至引脚连接部315A为止的路径图案。路径部314B是从电阻313至引脚连接部315B为止的路径图案。引脚连接部315A是供供电引脚P1插入并与之电连接的连接部。引脚连接部315B是供供电引脚P2插入并与之电连接的连接部。
也就是说,在威尔金森分配器31中,放大器32与供电引脚P1、P2之间的路径分配为连接部311-路径部312A-(电阻313)-路径部314A-引脚连接部315A的路径R1和连接部311-路径部312B-(电阻313)-路径部314B-引脚连接部315B的路径R2。此处,当以λ表示天线元件部10、20所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的波长时,路径部312A的路径长度设置为1/4λ。路径部312B的路径长度设置为1/4λ。该波长λ例如设为与天线元件部10、20所对应的多个频带(GPS的L1带、L2带、以及L5带或QZSS的L6带)的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引脚连接部315A配置于电阻313的附近。因此,与路径部314B相比,路径部314A的路径长度可视为零。路径部314B的路径长度比路径部314A的路径长度长1/4λ。该1/4λ的长度之差对应于相位90°之差。也就是说,通过路径R1的信号与通过路径R2的信号相比,相位偏移90°。
连接部311例如以使阻抗为50[Ω]的方式设置线宽。路径部312A、312B调整为从连接部311侧观察时阻抗为100[Ω],并在从供电引脚侧观察时阻抗为50[Ω]。具体而言,路径部312A、312B以成为约71(70.7)[Ω]的方式设置线宽。路径部314A、314B以使阻抗为50[Ω]的方式设置线宽。引脚连接部315A、315B的阻抗设为50[Ω]。
电阻313是为了改善路径R1与路径R2的隔离而设置的。并且,路径R1、R2的角部分(路径折弯成直角的部分)被实施45°的倒角。这指的是,流向路径R1、R2的电流以使路径变短的方式通过路径宽度的内侧部分。因此,不需要路径R1、R2的路径宽度的外侧部分,为了防止容量成分增加,对路径R1、R2实施倒角。
输入至连接部311的供电用的电信号分为两个,分别通过作为路径R1、R2的路径部312A、312B,之后到达电阻313。电阻313后的路径R1的电信号通过路径部314A,并向引脚连接部315A输入。电阻313后的路径R2的电信号通过路径部314B,并向引脚连接部315B输入。在到达引脚连接部315A、315B的到达时刻,路径R2的电信号与路径R1的电信号相比相位延迟90°。因此,从放射电极22放射出圆偏振波的无线信号。
此处,天线中的发送(向天线输入电信号)的特性与天线中的接收(从天线输出电信号)的特性等效,从而能够将威尔金森分配器31应用于接收圆偏振波的GNSS信号的天线装置1(天线元件部10、20)。并且,图5中,威尔金森分配器31具有与图4中的路径R1对应的路径部31R1、和与路径R2对应的路径部31R2。也就是说,从路径部31R2输出的电信号因路径部314A而相位偏移,从路径部31R1输出的电信号的相位不偏移。
放大器32是将从威尔金森分配器31的连接部311输出的信号放大的LNA等第一级放大器。放大器33是将从放大器32输出的信号放大的LNA等第二级放大器。威尔金森分配器34是基于集总常数的威尔金森分配器,将放大器33的一个输出路径分配成两个路径。
BPF35A是使从威尔金森分配器34输出的一个路径的信号中的GPS的L1带及L2带的频率的信号透过(通过)的滤波器。BPF35A例如由Double Hump SAW(Surface AcousticWave:表面声波)Filter(双峰表面声波滤波器)构成。放大器36A是将从BPF35A输出的信号放大的LNA等第三级放大器。衰减器37A是使从放大器36A输出的信号衰减的衰减器。衰减器37A使放大器36A所放大的信号的增益衰减而调整至适当的增益,并且也兼具阻抗的调整。
BPF35B是使从威尔金森分配器34输出的一个路径的信号中的GPS的L5带或QZSS的L6带的频率的信号透过(通过)的滤波器。放大器36B是将从BPF35B输出的信号放大的LNA等第三级放大器。衰减器37B是使从放大器36B输出的信号衰减的衰减器。衰减器37B使放大器36B所放大至超过需要的信号的增益衰减而调整至适当的增益,并且也兼具阻抗的调整。
威尔金森分配器38是基于集总常数的威尔金森分配器,将衰减器37A、37B的两个输出路径耦合成一个路径。一般而言,基于分布常数的威尔金森分配器能够减少贴片元件,基于集总常数的威尔金森分配器能够缩小基板上的面积。例如,也可以将威尔金森分配器31设为基于集总常数的威尔金森分配器,并将威尔金森分配器34、38设为基于分布常数的威尔金森分配器。
同轴电缆连接部39是与同轴电缆50电连接的连接部。同轴电缆连接部39具有内部导体连接部391和外部导体连接部392。内部导体连接部391与威尔金森分配器38的输出端电连接,并且与同轴电缆50的内部导体51电连接。外部导体连接部392与同轴电缆50的外部导体52电连接,并且与基板主体部301上的接地图案G1电连接。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天线装置1具备:接收与三个第一频带(GPS的L1带、L2带、以及GPS的L5带或QZSS的L6带)对应的电波并输出接收信号的天线部A1;以及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三个第一频带中的两个第二频带(GPS的L1带及L2带)的接收信号通过的BPF35A。因此,在多个(两个)频带的每个频带中能够设置一个带通滤波器及放大器,从而能够简化与多个(三个)频带对应的接收信号的电路结构。
并且,通过在天线装置1中共用GPS的L1带、L2带、L5带的频带,利用现有的仅使用L1带的GPS(GNSS)天线就能够提高测位精度。并且,通过在天线装置1中共用GPS的L1带、L2带、QZSS的L6带的频带,能够进行厘米级的测位。
并且,天线装置1用于作为移动体的汽车,能够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Advanced Driver-Assistance Systems)中利用。并且,通过将天线装置1搭载于农业设备,能够进行农业设备的自动驾驶。再者,通过将天线装置1用于IT(InformationTechnology)施工,能够进行无人的切削等施工。
并且,天线装置1具备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三个第一频带中的第二频带以外的一个第三频带(GPS的L5带或QZSS的L6带)的接收信号通过的BPF35B。因此,能够可靠地筛选第一频带以外的频带。
并且,天线部A1具有层叠的天线元件部10、20。各天线元件部10、20接收与三个第一频带中的至少一个频带(天线元件部10:GPS的L1带,天线元件部20:GPS的L2带和GPS的L5带或QZSS的L6带)对应的电波并输出接收信号。因此,能够缩小天线部A1的面积。
并且,天线元件部10、20通过供电引脚P1、P2向上侧的天线元件部10供电,并且供电引脚P1、P2贯通天线元件部10、20。天线装置1具备调整从供电引脚P1、P2输出的接收信号的相位的威尔金森分配器31。BPF35A使从威尔金森分配器31输出的接收信号中的两个第二频带的接收信号通过。因此,利用作为双馈贴片天线的天线元件部10、20,能够扩大频带的带宽,尤其是天线元件部20能够可靠地接收两个第二频带(GPS的L2带和GPS的L5带或QZSS的L6带)的电波。
并且,威尔金森分配器31具备分配电路部C1和相位偏移电路部C2。分配电路部C1具备与供电的输入端连接的连接部311、从连接部311分为两个并具有1/4λ的路径长度的路径部312A、312B以及与路径部312A、312B的输出端连接的电阻313。相位偏移电路部C2具备:路径部314A,其是从电阻313至与供电引脚P2连接的引脚连接部315A为止的路径,并且输入端设于引脚连接部315A的附近;以及路径部314B,其是从电阻313至与供电引脚P1连接的引脚连接部315B为止的路径,并具有比路径部314A长1/4λ的路径长度。
因此,在三个第一频带(GPS的L1带、L2带、以及GPS的L5带或QZSS的L6带)的共用中,能够使良好的轴比的带宽为大带宽,能够改善从输入端至引脚连接部315A、315B为止的路径R1、R2的隔离,并且能够缩小威尔金森分配器31的面积。通过取得路径R1、R2的阻抗的平衡,能够在大带宽中容易地得到阻抗匹配。通过缩小威尔金森分配器31,能够缩小基板部30,从而能够使天线装置1变得小型。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记载是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一例,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应用于天线装置1的频带,设有GPS的L1带、L2带、以及L5带或QZSS的L6带,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其它一个以上的通信标准的三个以上的频带。例如,也可以与GPS的L1带、GLONASS的L1带、GPS的L2带、以及GPS的L5带这两个通信标准的四个频带对应。并且,例如,也可以与GPS的L1带、GLONASS的L1带、GPS的L2带、以及QZSS的L6带这三个通信标准的四个频带对应。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天线装置1的基板部30中,构成为使用使两个频带(GPS的L1带及L2带)的频率的信号透过的BPF35A、和使一个频带(GPS的L5带或L6带)的频率的信号透过的BPF35B,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基板部30中,也可以是使用Triple HumpedSAW Filter(三峰表面声波滤波器)来使三个频带(GPS的L1带、L2带、以及GPS的L5带或L6带)的频率的信号透过的BPF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在基板部30中,不需要威尔金森分配器34、38、单侧路径的放大器36B、衰减器37B,能够使基板部30的面积更小,能够减少部件件数,从而能够更加简化与多个(三个)频带的接收信号对应的电路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与三个频带对应的天线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与两个或四个以上的频带对应的天线装置。图6是示出天线装置2的电路结构的图。例如,也可以设为图6所示的天线装置2。天线装置2具备天线部A2、基板部70以及同轴电缆50。天线部A2是具有天线元件部61、62的贴片天线。
天线元件部61例如是与GPS的L1带对应的贴片天线,是具有基体部、放射电极以及接地电极并通过第一供电引脚被供电的单馈天线元件部。天线元件部62例如是与GPS的L2带对应的贴片天线,是具有基体部、放射电极以及接地电极并通过第二供电引脚被供电的单馈天线元件部。图6是示出天线装置2的电路结构的图。例如,也可以设为图6所示的天线装置2。在天线装置2中,从下至上依次层叠有基板部70、天线元件部62以及天线元件部61。因此,第一供电引脚与天线元件部61的放射电极电连接并贯通天线元件部61、62的孔部。第二供电引脚与天线元件部62的放射电极电连接并贯通天线元件部62的孔部。
在基板部70中,在基板主体部上设有威尔金森分配器(威尔金森耦合器)71、放大器72、BPF73、放大器74、衰减器75,并连接有同轴电缆50。威尔金森分配器71例如是基于集总常数的威尔金森分配器,将天线元件部61、62的两个输出路径耦合成一个路径。放大器72将从威尔金森分配器71输出的接收信号放大。BPF73是使由放大器72放大的接收信号中的GPS的L1带及L2带的信号透过(通过)的滤波器。放大器74将从BPF73输出的接收信号放大。衰减器75使由放大器74放大的接收信号衰减,并向同轴电缆50的内部导体51输出。
利用该结构,也由一个BPF73使与两个频带(GPS的L1带、L2带)对应的接收信号透过,从而能够在多个(两个)频带中设置一个带通滤波器及放大器,能够简化与多个(两个)频带的接收信号对应的电路结构。
除此之外,关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天线装置的详细部分结构及详细动作,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

Claims (5)

1.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天线部,其接收与多个第一频带对应的电波并输出接收信号;以及
第一带通滤波器,其使上述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上述多个第一频带中的至少两个第二频带的接收信号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带通滤波器,该第二带通滤波器使上述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上述多个第一频带中的上述第二频带以外的一个第三频带的接收信号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部具有层叠的多个天线元件部,
各上述天线元件部接收与上述多个第一频带中的至少一个频带对应的电波并输出接收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天线元件部通过第一供电引脚及第二供电引脚向上侧的天线元件部供电,并且上述第一供电引脚及第二供电引脚贯通上述多个天线元件部,
上述天线装置具备相位调整部,该相位调整部调整从上述第一供电引脚及第二供电引脚输出的接收信号的相位,
上述第一带通滤波器使从上述相位调整部输出的接收信号中的上述至少两个第二频带的接收信号通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调整部具备:
分配电路部,其具备与供电的输入端连接的连接部、从上述连接部分为两个并具有1/4λ的路径长度的第一路径部及第二路径部、以及与上述第一路径部及第二路径部的输出端连接的电阻;以及
相位偏移电路部,其具备第三路径部和第四路径部,上述第三路径部是从上述电阻至与上述第一供电引脚连接的第一引脚连接部为止的路径,并且输入端设于上述第一引脚连接部的附近,上述第四路径部是从上述电阻至与上述第二供电引脚连接的第二引脚连接部为止的路径,并且具有比上述第三路径部长1/4λ的路径长度。
CN202010077730.7A 2019-01-31 2020-01-31 天线装置 Pending CN1115093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5782 2019-01-31
JP2019015782A JP2020123899A (ja) 2019-01-31 2019-01-31 アンテ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9377A true CN111509377A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37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7730.7A Pending CN111509377A (zh) 2019-01-31 2020-01-31 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17891B2 (zh)
JP (1) JP2020123899A (zh)
CN (1) CN11150937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181542A1 (en) * 2019-07-30 2021-01-30 Tallysman Wireless Inc. Stacked patch antenna devices and methods
WO2022019283A1 (ja) 2020-07-20 2022-01-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搭載装置およびパレット搬送装置
KR20240065121A (ko) * 2021-09-23 2024-05-14 로저스코포레이션 이중 대역 안테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68096A (ja) * 2005-09-02 2007-03-15 Japan Radio Co Ltd 2周波共用アンテナ及びgps受信アンテナ
JP2013016947A (ja) * 2011-07-01 2013-01-24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US20140077865A1 (en) * 2012-09-19 2014-03-20 Javad Gnss, Inc. Antenna lna filter for gnss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77056B1 (en) 2006-09-15 2007-10-02 Laird Technologies, Inc. Stacked patch antennas
KR101989820B1 (ko) * 2017-03-14 2019-06-18 주식회사 아모텍 적층형 패치 안테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68096A (ja) * 2005-09-02 2007-03-15 Japan Radio Co Ltd 2周波共用アンテナ及びgps受信アンテナ
JP2013016947A (ja) * 2011-07-01 2013-01-24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US20140077865A1 (en) * 2012-09-19 2014-03-20 Javad Gnss, Inc. Antenna lna filter for gnss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51824A1 (en) 2020-08-06
JP2020123899A (ja) 2020-08-13
US11217891B2 (en) 2022-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24955B2 (en)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6909401B2 (en) Antenna device
US7187330B2 (en) Differential and single ended elliptical antennas
JP3275632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US8228250B2 (en) Composite antenna apparatus
US6697019B1 (en) Low-profile dual-antenna system
US20060055601A1 (en) Antenna with built-in filter
CN111509377A (zh) 天线装置
EP1901439A1 (en) Dual-band antenna assembly and receive path
US6339405B1 (en) Dual band dipole antenna structure
US20090040109A1 (en) Antenna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111196B2 (en) Stacked patch antennas
US10374314B2 (en) Composite patch antenna device
US20040053635A1 (e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ransmitting power of antenna
US9799958B2 (en) Microstrip antenna
US20090002229A1 (en) Antenna element and antenna unit capable of receiving two kinds of radio waves
EP3139440B1 (en) Antenna
JP2006311478A (ja) 円偏波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アンテナ及び円偏波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アンテナ装置
WO2007020446A1 (en) Loop antenna
CN113454839B (zh) 用于移动通信天线的移相器模块装置
JP4986937B2 (ja) マルチバンドアンテナ
RU2566967C2 (ru) Анте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6876904B (zh) 一种多功能天线
JP2018182362A (ja) アンテナ装置
KR100969274B1 (ko) 비정방형 패치 안테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