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1105A - 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91105A
CN111491105A CN202010334215.2A CN202010334215A CN111491105A CN 111491105 A CN111491105 A CN 111491105A CN 202010334215 A CN202010334215 A CN 202010334215A CN 111491105 A CN111491105 A CN 1114911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cusing
mobile terminal
lens
phase difference
focus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342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91105B (zh
Inventor
刘兴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3421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911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91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1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91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1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判断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若满足对焦触发条件,则根据移动终端所检测的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个对焦机制;基于选择的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优化移动终端的对焦机制,能够提高特别是在录制视频时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对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视频市场获得各方广泛关注,视频成为人们新的表达载体,比如短视频,因此移动终端为获得清晰的视频画面,需要在视频录制过程中进行对焦调节。
目前,移动终端的对焦机制主要包括相位检测对焦(phase detection automaticfocus,PDAF)和反差对焦(contrast automatic focus,CAF)。一般来说,是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进行粗调,再利用反差对焦方式进行精细扫描。当移动终端进入CAF精细扫描过程,移动终端的镜头从较远距离的位置寻找准焦点位置时,往往越过准焦点位置,然后再返回移动到准焦点,因此呈现的画面从模糊变得清晰,再从清晰又变得模糊,直到拉伸画面至清晰状态,从而导致移动终端的视频对焦机制响应时间过长,所录制的视频画面存在清晰度的反复变化,进而影响用户体验。此外,对焦机制响应时间过长同样会影响图片的拍摄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以解决目前移动终端的对焦体验相对较差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包括:判断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若满足对焦触发条件,则根据移动终端所检测的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个对焦机制;基于选择的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选择模块,用于在满足对焦触发条件时根据移动终端所检测的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个对焦机制;执行模块,用于基于选择的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通过设置相位差的置信度值,并在满足对焦触发条件时,根据该置信度值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个对焦机制,进一步基于选择的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优化移动终端的对焦机制,能够提高特别是在录制视频时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步骤S11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步骤S12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步骤S42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示意框图;
图8是本申请的移动终端另一实施例的示意框图;
图9是本申请的计算机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申请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申请。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请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判断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
一般来说,移动终端都会设置有自动对焦的触发机制。例如,在移动终端录制视频的过程中,录制人通常根据录制的需要进行移动,录制的画面也会移动。此时,为了获得更清晰的录制效果,就需要进行重新对焦。因此,通过判断画面是否从不稳定状态变为稳定状态(是否发生场景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若满足对焦触发条件,则通过对镜头进行位置调整来重新对焦。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对焦触发条件来根据移动终端的状态实现触发,例如按键触发、运动传感器触发等等。
常用的对焦方式一般包括PDAF方式和CAF方式。PDAF方式是将移动终端里的感光芯片采集到的相位差作为对焦的依据。具体地,移动终端里感应画面的部分为感光芯片,感光芯片的每个像素点都在感应画面,如果把间隔一段距离的对称的两个像素点,分别遮盖像素点的左半边和右半边,相当于人的左右两只眼睛,根据两只眼睛看到物体的角度不同,可以计算出对焦是否准确。
CAF方式是直接通过计算镜头每一个位置所对应的画面的清晰度(focus value,FV),然后推算出画面最清晰的时候镜头所对应的位置,即准焦点。FV值是与画面清晰度正相关的值,若画面越清晰,则FV值越大。
马达驱动镜头从距离准焦点某一预设距离开始移动,并在到达准焦点会继续移动,因此FV值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再利用二次函数拟合则可以计算出FV值的峰值对应的镜头位置,该镜头位置就是准焦点所在的位置。
S12:若满足对焦触发条件,则根据移动终端所检测的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个对焦机制;
由于移动终端一般至少存在两种对焦方式,为了有效地减小对焦的响应时间,选择哪种对焦方式或者如何对对焦方式进行组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本步骤中通过预设的算法获取相位差的置信度值,并根据置信度值来选择不同的对焦机制。置信度值与置信度评估画面的轮廓清晰度和/或拍摄置信度评估画面时的环境亮度正相关,即轮廓清晰度越清高和/或环境亮度越高,则置信度值越高,表示所获得的相位差越准确。由于置信度值直接表征相位差的准确度,可以以此作为依据来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个对焦机制。
S13:基于选择的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
对焦机制的具体选择和设置方式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根据下文所描述的对焦机制设计出能够以上述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为选择依据的其他对焦机制。
S14:若不满足对焦触发条件,则不触发对焦操作。
通过上述方式,在满足对焦触发条件时,根据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个对焦机制,进一步基于选择的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优化移动终端的对焦机制,能够提高特别是在录制视频时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2,图2是图1所示的步骤S11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判断移动终端所拍摄的画面的变化量是否从大于第一变化阈值变为小于第二变化阈值,其中第二变化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变化阈值;
如上文所描述,画面的变化量能够直接反映出拍摄场景的变化,因此通过将变化量与第一变化阈值和第二变化阈值进行比较,就能判断出画面是否从不稳定变为稳定,进而判断出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
进一步,画面的变化量可以通过对画面进行画面分析,例如通过运动评估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处于拍摄状态下的移动终端上的运动传感器所采集的运动数据间接表示。
若判断为是,则表示移动终端所拍摄的画面从不稳定状态进入稳定状态,进而判定画面变化量满足对焦触发条件,并进入步骤S22,进行后续基于场景深度的判断;若判断为否,则直接进入步骤S25,判定为不满足触发条件;
S22:判断移动终端所拍摄的画面的场景深度与上一次对焦完成时的场景深度之间的差异是否小于第一差异阈值。
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虽然移动终端产生了运动,并导致所拍摄的画面从不稳定状态进入稳定状态,但移动前后所对应的场景深度变化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不需要重新对焦的。
因此,在本步骤中,将移动终端所拍摄的画面的场景深度与上一次对焦完成时的场景深度进行比较,若二者之间的差异小于第一差异阈值,则认为场景深度变化不大,进而直接进入步骤S25,判定为不满足触发条件。若二者之间的差异大于第一差异阈值,则认为场景深度变化相对较大,判定场景深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并进入步骤S23,进行后续基于相位差的判断。
具体地,移动终端上可以搭载飞行时间(time off light,TOF)传感器。由于TOF传感器输出的图片包含有深度信息,因此TOF传感器可以检测当前场景的TOF数据,移动终端进一步通过求取出TOF数据的平均值可以计算出当前场景的平均深度。
S23:判断移动终端所检测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与上一次对焦完成时的目标位置或镜头实际位置之间的差异是否小于第二差异阈值;
如上文所描述的,相位差可以作为对焦依据,并能够根据相位差计算出镜头所需移动的目标位置,因此在本步骤中,进一步将移动终端所检测的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与上一次对焦完成时的目标位置或镜头实际位置进行比较,若二者之间的差异小于第二差异阈值,则表示此时镜头所需的移动量不大,拍摄效果差异不大,进而直接进入步骤S25,判定为不满足触发条件。若二者之间的差异大于第二差异阈值,则表示镜头所需移动量较大,则进入步骤S24,判定为满足对焦触发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上一次对焦过程中可能引入反差对焦,因此上一次对焦完成时的目标位置与镜头实际位置可能并不一致。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图2基于画面变化量、场景深度以及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三种判断手段来获得最终的判断结果。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想到仅利用一种或两种判断手段的组合来实现判断目的,例如将步骤S22和S23中的一个与步骤S21进行组合。也可以将上述判断手段与其他的常规判断手段进行组合。此外,步骤S22和S23还可以分别或同时与其他常规的触发判断机制进行组合。通过增加步骤S22和S23中的触发判断机制,可以提供双重或多重的触发判断,进而减少在拍摄效果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的频繁对焦,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在图2所示的流程中,步骤S21、步骤S22以及步骤S23是按照顺序执行的,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三个步骤的执行顺序也可以进行调整,或者也可以并行执行,并将各自的判断结果进行适当的逻辑运算,进而获得与图2相同的最终结果。
请参阅图3,图3是图1所示的步骤S12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判断置信度值是否大于置信度阈值;
在本步骤中,置信度值与置信度评估画面的轮廓清晰度和/或拍摄置信度评估画面时的环境亮度正相关。因此,置信度阈值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具体硬件和软件条件进行设定,具体包括但不限于画面传感器的分辨率、马达精度等等。
S32:若是,则选择第一对焦机制;
S33:若否,则选择第二对焦机制。
在本步骤中,第一对焦机制和第二对焦机制为两种不同的对焦机制。如上文所描述的,反差对焦方式会导致响应时间过长,因此需要在第一对焦机制中尽量减少反差对焦方式的使用。因此,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第一对焦机制和第二对焦机制进行配置,使得反差对焦方式在第二对焦机制中的贡献度大于在第一对焦机制中的贡献度。该贡献度与反差对焦方式的调节行程占总对焦行程的比例正相关,即反差对焦方式的调节行程占总对焦行程的比例越大,贡献度越高。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第二实施例的的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S41:判断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
此步骤与图1中的实施例的步骤S11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S42: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将镜头推送到第一位置;
若满足对焦触发条件,则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将镜头推送到第一位置,第一位置与所检测的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相距预定距离。
S43:判断置信度值是否大于置信度阈值;其中,若大于置信度阈值,则进入步骤S44和S45,选择第一对焦机制,并基于第一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其中,第一对焦机制可以为将镜头从第一位置直接推送到目标位置。
若大于置信度阈值,则进入步骤S46和S47,选择第二对焦机制,并基于第二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其中第二对焦机制可以为通过反差对焦方式将镜头从第一位置调整到第二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判断满足对焦触发条件后,进入基于相位检测对焦的对焦操作,然后再进行置信度值的判断。此时,判断所使用的置信度值为镜头更接近目标位置时的置信度值,判断结果更加精确。
请参阅图5,图5是图4所示的步骤S42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S51:获取所检测的相位差对应的目标位置;
目标位置可采用现有相位检测对焦方式的常规手段进行计算,在此不再赘述。
S52:计算过渡位置;
获取所检测的相位差对应的目标位置后,具体地,根据镜头的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计算确定一过渡位置,其中过渡位置与当前位置之间距离为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距离的预定百分比,此预定百分比可以为50%,也可以是20%、50%或60%,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S53:将镜头推送到过渡位置;
当确定一过渡位置,则表示可以控制镜头推送到过渡位置,镜头的移动状况在移动终端的控制行程范围内。
具体地,为了更快的响应时间,通常以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为两个端点为直线段,直接控制镜头沿靠近目标位置的射线方向进行推进。
S54:判断过渡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预设距离;
当将镜头推送到过渡位置,表示镜头离目标位置比之前更近,但是否已经到达预设距离还未可知,所以需要判断过渡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预设距离,来触发步骤S55的操作。
S55:若否,则将过渡位置作为当前位置,并返回步骤S51。
S56:结束相位检测对焦。
若镜头推送到的过渡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则认为镜头已经到达预设的位置,从而结束相位检测对焦。
值得注意的,由于移动终端对相位差的检测是实时或持续性的,因为上文以及下文中提到的相位差、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以及目标位置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时刻的值,而是可以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S61:判断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
此步骤与图1中的实施例的步骤S11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S62:判断置信度值是否大于置信度阈值;
若大于置信度阈值,则进入步骤S63和S64,选择第一对焦机制,并基于第一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若小于置信度阈值,则进入步骤S65和S66,选择第二对焦机制,并基于第二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
图6所示的实施例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图6所示的实施例在判断满足对焦触发条件后不执行相位检测对焦的对焦操作,而直接进入置信度值的判断,并在判断后再进行相应的对焦操作。此时,无需重复获取置信度值,简化处理流程。
在本实施例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对焦机制包括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将镜头推送到第一位置,并将镜头从第一位置直接推送到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第二对焦机制包括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将镜头推送到第二位置,通过反差对焦方式将镜头从第二位置调整到第三位置。
其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与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相距预定距离。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对焦机制包括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将镜头推送到第一位置,通过反差对焦方式将所述镜头从所述第一位置调整到第二位置,第二对焦机制包括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将镜头推送到第三位置,通过反差对焦方式将镜头从第三位置调整到第四位置。
其中,第一位置与所检测的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相距第一预定距离,第三位置与所检测的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相距第二预定距离,第二预定距离在镜头的起始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初始距离中的占比大于第一预定距离在初始距离中的占比。
在本实施方式,第一对焦机制和第二对焦机制均采用相位检测对焦以及反差对焦的组合方式,对焦效果更精确。同时,根据相位差的置信度值改变反差对焦的对焦行程在总对焦行程中的占比,进而可以在置信度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减少反差对焦的响应时间,减少画面清晰度的反复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不同实施例中分别以“第一”、“第二”等序数词对“位置”进行区分,但并不表示不同实施例中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等指代的是同一位置。
上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对焦方法进行了描述,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具有上述对焦方法的移动终端结构进行描述,请参见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7,包括:
判断模块71,用于判断所述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
选择模块72,若满足所述对焦触发条件,则用于根据所述移动终端所检测的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个对焦机制;
执行模块73,用于基于选择的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
判断模块71、选择模块72、执行模块73的功能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上文针对对焦方法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8,包括:处理器81、存储器82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821,处理器81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821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的方法的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实施例的电路示意框图。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9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装置中,包括若干指令(程序数据)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装置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介质以及具有上述存储介质的电脑、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相机等电子设备。
关于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中的程序数据的执行过程的阐述可以参照上述本申请移动终端的方法实施例中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所述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
若满足所述对焦触发条件,则根据所述移动终端所检测的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个对焦机制;
基于选择的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所拍摄的画面的变化量是否从大于第一变化阈值变为小于第二变化阈值,其中所述第二变化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阈值;
若是,则判定满足所述对焦触发条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所拍摄的画面的场景深度与上一次对焦完成时的场景深度之间的差异是否小于第一差异阈值;
若是,则判定不满足所述对焦触发条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所检测相位差所的对应的目标位置与上一次对焦完成时的目标位置或镜头实际位置之间的差异是否小于第二差异阈值;
若是,则判定不满足所述对焦触发条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终端所检测的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对焦机制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置信度值是否大于置信度阈值;
若大于所述置信度阈值,则选择第一对焦机制;
若小于所述置信度阈值,则选择第二对焦机制;
其中,反差对焦方式在所述第二对焦机制中的贡献度大于在所述第一对焦机制中的贡献度,所述贡献度与所述反差对焦方式的调节行程占总对焦行程的比例正相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终端所检测的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对焦机制的步骤之前,进一步包括:
若满足所述对焦触发条件,则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将镜头推送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相距预定距离;
进一步,所述第一对焦机制为将所述镜头从所述第一位置直接推送到所述目标位置;
所述第二对焦机制为通过反差对焦方式将所述镜头从所述第一位置调整到第二位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焦机制为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将镜头推送到第一位置,并将所述镜头从所述第一位置直接推送到所述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
所述第二对焦机制为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将镜头推送到第二位置,通过反差对焦方式将所述镜头从所述第二位置调整到第三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相距预定距离。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焦机制为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将镜头推送到第一位置,通过反差对焦方式将所述镜头从所述第一位置调整到第二位置;
所述第二对焦机制为通过相位检测对焦方式将镜头推送到第三位置,通过反差对焦方式将所述镜头从所述第三位置调整到第四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相距第一预定距离,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相位差所对应的目标位置相距第二预定距离,所述第二预定距离在所述镜头的起始位置与所述目标位置之间的初始距离中的占比大于所述第一预定距离在所述初始距离中的占比。
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移动终端的状态是否满足对焦触发条件;
选择模块,用于在满足所述对焦触发条件时根据所述移动终端所检测的相位差的置信度值从至少两个对焦机制中选择一个对焦机制;
执行模块,用于基于选择的对焦机制执行对焦操作。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334215.2A 2020-04-24 2020-04-24 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491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4215.2A CN111491105B (zh) 2020-04-24 2020-04-24 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4215.2A CN111491105B (zh) 2020-04-24 2020-04-24 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1105A true CN111491105A (zh) 2020-08-04
CN111491105B CN111491105B (zh) 2021-07-27

Family

ID=71810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34215.2A Active CN111491105B (zh) 2020-04-24 2020-04-24 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9110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5268A (zh) * 2021-10-28 2022-03-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14666508A (zh) * 2022-04-06 2022-06-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和装置、终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60103A (zh) * 2011-03-31 2013-12-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4184940A (zh) * 2013-05-27 2014-12-03 佳能株式会社 控制设备、摄像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4994298A (zh) * 2015-07-14 2015-10-21 厦门美图之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选择对焦模式的对焦触发方法和系统
CN106357969A (zh) * 2015-07-13 2017-01-25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提取装置及其自动对焦方法
CN107124555A (zh) * 2017-05-31 2017-09-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对焦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257433A (zh) * 2017-06-16 2017-10-1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装置、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80316836A1 (en) * 2017-04-26 2018-11-01 Pegatron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and imaging method
US20180349378A1 (en) * 2017-05-30 2018-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libration for phase detection auto focus (pdaf) camera systems
CN109120839A (zh) * 2017-06-23 2019-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摄像头的对焦方法及终端
JP2019086580A (ja) * 2017-11-02 2019-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焦点調節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JP2020003693A (ja) * 2018-06-29 2020-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60103A (zh) * 2011-03-31 2013-12-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4184940A (zh) * 2013-05-27 2014-12-03 佳能株式会社 控制设备、摄像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6357969A (zh) * 2015-07-13 2017-01-25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提取装置及其自动对焦方法
CN104994298A (zh) * 2015-07-14 2015-10-21 厦门美图之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选择对焦模式的对焦触发方法和系统
US20180316836A1 (en) * 2017-04-26 2018-11-01 Pegatron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and imaging method
US20180349378A1 (en) * 2017-05-30 2018-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libration for phase detection auto focus (pdaf) camera systems
CN107124555A (zh) * 2017-05-31 2017-09-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对焦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257433A (zh) * 2017-06-16 2017-10-1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装置、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120839A (zh) * 2017-06-23 2019-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摄像头的对焦方法及终端
JP2019086580A (ja) * 2017-11-02 2019-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焦点調節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JP2020003693A (ja) * 2018-06-29 2020-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5268A (zh) * 2021-10-28 2022-03-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14666508A (zh) * 2022-04-06 2022-06-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和装置、终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1105B (zh) 2021-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37921B1 (ko) 포커스 방법, 단말기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 저장 매체
CN108496350B (zh) 一种对焦处理方法及设备
US11956536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focus reduction using laser autofocus
WO2021052487A1 (zh) 扩展景深图像的获取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006118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focus trigger
US8970770B2 (en) Continuous autofocus based on face detection and tracking
US8988529B2 (en) Target tracking apparatus, image tracking apparatus, methods of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same, and digital camera
WO2018059158A1 (zh) 一种自动聚焦方法及装置
KR101560866B1 (ko) 피부색 영역 및 얼굴 영역에 기초한 뷰포인트 검출기
US8098903B2 (en)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focus and exposure based on a face imag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CN108463993B (zh) 用于防止在相位检测自动聚焦(af)的焦点摆动的方法和设备
CN111491105B (zh) 移动终端的对焦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20150201182A1 (en) Auto focus method and auto focus apparatus
CN107800951B (zh) 电子装置及其镜头切换方法
CN110324536B (zh) 一种用于显微相机的图像变化自动感知对焦方法
CN113923347A (zh) 自动对焦方法、装置、拍摄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7844172B1 (en) Adaptive autofocus lens positioning
CN110830726B (zh) 一种自动对焦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567412A (zh) 变焦跟踪曲线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US7869701B1 (en) Adaptive autofocus lens positioning
CN114286011A (zh) 对焦方法和装置
JP5910252B2 (ja) 撮像設定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撮像設定制御方法
CN117729414A (zh) 基于巡航的图像采集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7156268A (zh) 快速自动对焦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6418971A (zh) 传感器的平整度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