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85407B - 风道支撑座和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道支撑座和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85407B
CN111485407B CN201910079523.2A CN201910079523A CN111485407B CN 111485407 B CN111485407 B CN 111485407B CN 201910079523 A CN201910079523 A CN 201910079523A CN 111485407 B CN111485407 B CN 1114854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base
exhaust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795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85407A (zh
Inventor
伍亚
李章京
蒋元慧
熊力宁
史亚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7952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854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85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5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854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54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风道支撑座和衣物处理装置。风道支撑座包括隔离的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排气通道的一端为与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相通的排气入口,另一端为与风道支撑座的下侧面相通的排气出口;进气通道的一端为与风道支撑座的下侧面相通的进气入口,另一端为与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相通的进气出口。排气通道形成排气通路的一部分,进气通道形成进气通路的一部分,排气通路将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烘干部分烘干湿衣物产生的湿热空气引入到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洗涤部分内冷凝,冷凝后的空气能够通过进气通路引入到衣物处理装置的气体加热单元被加热后进入到衣物烘干部分对衣物进行烘干,实现空气的循环流动,避免湿热空气直接排出。

Description

风道支撑座和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风道支撑座和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洗衣机和干衣机越来越普及。洗衣机洗干净的湿衣物可以通过干衣机来快速烘干。
干衣机在烘干时,将吸入的空间通过加热单元加热后送入到烘干腔内,利用高温空气干燥烘干腔内的湿衣物,然后高温湿空气直接排出,或者高温湿空气通过干衣机中的冷凝器冷凝后排出。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洗衣干衣系统,其将洗衣机和干衣机靠近摆放或上下堆叠,并将干衣机产生的湿热空气导入洗衣机内进行冷凝,但该种系统均在干衣机顶部附近进行开孔以导出干衣机的湿热空气,该种方案需要对现有的干衣机结构进行较大改动,从而导致其制作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道支撑座,该风道支撑座结构简单,能够通过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洗涤部分对烘干衣物的湿热空气冷凝,冷凝后的空气能够再次被加热后对衣物进行烘干,实现空气的循环流动,避免湿热空气直接排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支撑座,所述风道支撑座包括隔离的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其中,所述排气通道的一端形成为与所述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相通的排气入口,所述排气通道的另一端形成为与所述风道支撑座的下侧面相通的排气出口;所述进气通道的一端形成为与所述风道支撑座的下侧面相通的进气入口,所述进气通道的另一端形成为与所述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相通的进气出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能够将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和下侧面连通,这样,在该风道支撑座应用到衣物处理装置中后,排气通道将形成排气通路的一部分,进气通道将形成进气通路的一部分,排气通路可以将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烘干部分烘干湿衣物产生的湿热空气引入到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洗涤部分内进行冷凝,冷凝后的空气能够通过进气通路引入到衣物处理装置的气体加热单元再次被加热后进入到衣物烘干部分对衣物进行烘干,实现空气的循环流动,避免湿热空气直接排出,避免导致室内空气环境湿热,而这在一定程度将提升室内的舒适性,另外,也使得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品质和用户体验得到显著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风道支撑座的设置使得上方干衣机的湿热空气向下被导入洗衣机中,从而避免了在干衣筒上另开通孔,减少对现有干衣机结构的改动。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通道的通道壁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排气通道内流过的气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部分位于所述排气通道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气通道的通道顶壁上形成有开缝,所述冷却管沿着所述开缝的延伸方向设置在所述开缝中,其中,所述开缝的宽度小于所述冷却管的直径,使得所述冷却管的一部分管壁位于所述排气通道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的位于所述排气通道内的部分上形成有喷孔。
另外,所述风道支撑座包括风道上盖和风道底座,其中,所述风道上盖上形成有上盖排气槽,所述风道底座上形成有底座排气槽,所述风道上盖盖合在所述风道底座上,使得所述上盖排气槽和所述底座排气槽形成所述排气通道,其中,所述冷却结构设置在所述上盖排气槽的槽顶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入口从所述风道底座的侧壁部的上端面向下延伸,并通过形成在所述侧壁部的内侧面上的通气口与所述底座排气槽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支撑座包括风道端盖,其中,所述风道端盖和所述风道上盖连接在一起,以在所述风道端盖和所述风道上盖之间形成具有所述进气出口的上盖件进气槽;所述风道底座上形成有具有所述进气入口的底座进气槽;其中,所述风道端盖和所述风道上盖盖合在所述风道底座上,以使得所述上盖件进气槽和所述底座进气槽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更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端盖和所述风道上盖熔接在一起以形成风道上盖件,所述风道上盖件包括具有所述进气出口的所述上盖件进气槽。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支撑座包括具有出气口的风扇容纳腔,所述风扇容纳腔通过所述进气出口与所述进气通道相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端盖包括端盖风扇容纳槽和所述出气口;所述风道底座上形成有底座风扇容纳槽;其中,所述风道端盖盖合在所述风道底座上,以使得所述端盖风扇容纳槽和所述底座风扇容纳槽形成所述风扇容纳腔,所述风扇容纳腔与所述进气通道共用进气通道的外侧通道壁,所述进气出口形成在所述外侧通道壁上。
此外,所述风道支撑座上形成有将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和下侧面连通的底座通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支撑座的底部设置有风道底座加强板,其中,所述风道底座加强板上形成有贯穿所述风道底座加强板的加强板通气孔,所述底座通气孔和所述加强板通气孔相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风道底座加强板和所述风道支撑座的下侧面之间具有间隔腔,其中,所述底座通气孔和所述加强板通气孔至少部分错开布置;
和/或,
所述风道底座加强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排气出口相通的排气开口;所述风道底座加强板上形成有与所述进气入口相通的进气开口。
最后,本发明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以上任意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中,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衣物烘干部分、衣物洗涤部分和气体加热单元,其中,所述衣物烘干部分通过排气通路与所述衣物洗涤部分连通,所述衣物洗涤部分通过进气通路与所述气体加热单元连通,所述气体加热单元与所述衣物烘干部分连通,其中,所述排气通道形成所述排气通路的一部分,所述进气通道形成所述进气通路的一部分。
这样,如上所述的,烘干衣物产生的湿热空气在被衣物洗涤部分冷凝后再次被加热后烘干衣物,从而实现空气的循环流动,避免湿热空气直接排出,避免导致室内空气环境湿热,而这在一定程度将提升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也使得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品质和用户体验得到显著提升。
进一步地,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内,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和所述衣物烘干部分之间的空间(也就是所述衣物烘干部分的外部空间)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和所述衣物洗涤部分之间的空间(也就是所述衣物洗涤部分的外部空间)连通。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衣物处理装置中,一种风道支撑座的一种分解状态图,显示了设置在风道支撑座下方的风道底座加强板;
图3是图2中的风道支撑座中风道底座和风道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风道支撑座的另一种分解状态图,其中,风道支撑座的风道上盖和风道端盖连接在一起以形成风道上盖件;
图6是图5中的风道上盖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风道上盖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衣物处理装置中,一种第二筒体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第二筒体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第二筒体的一个视角的分解状态图;
图11是图10的第二筒体的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状态图;
图12是图10中的局部结构的一个视角的分解状态图;
图13是图12的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筒体,2-第二筒体,3-洗衣滚筒,4-风道支撑座,5-排气入口,6-排气出口,7-进气入口,8-进气出口,9-冷却管,10-底座通气孔,11-风道底座加强板,12-加强板通气孔,13-排气开口,14-进气开口,15-风道上盖,16-风道底座,17-上盖排气槽,18-底座排气槽,19-侧壁部,20-通气口,21-风道端盖,22-上盖件进气槽,23-底座进气槽,24-风道上盖件,25-出气口,26-风扇容纳腔,27-端盖风扇容纳槽,28-底座风扇容纳槽,29-周向桶壁,30-进风口,31-出风口,32-出风管接头,33-支撑台,34-出风管,35-弯折段,36-冷却接头,37-U形壳部,38-进气壳部侧壁,39-进气壳部顶壁,40-半圆凹槽,41-半圆凸部,42-弧形凸部,43-弧形顶壁部,44-熔接端,45-第一侧壁,46-内侧槽壁,47-外侧槽侧壁,48-熔接凹槽,49-加厚区域,50-风道上盖支撑凸缘,51-电机安装腔,52-进风管接头,53-进风管,54-过滤网,55-固定框,56-支撑凸缘,57-内侧槽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参考图3、图4和图5所示的结构,本发明提供的风道支撑座4包括隔离的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其中,排气通道的一端形成为与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相通的排气入口5,排气通道的另一端形成为与风道支撑座的下侧面相通的排气出口6;进气通道的一端形成为与风道支撑座的下侧面相通的进气入口7,进气通道的另一端形成为与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相通的进气出口8。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能够将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和下侧面连通,这样,在该风道支撑座应用到衣物处理装置中后,排气通道将形成排气通路的一部分,进气通道将形成进气通路的一部分,排气通路可以将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烘干部分烘干湿衣物产生的湿热空气引入到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洗涤部分内进行冷凝,冷凝后的空气能够通过进气通路引入到衣物处理装置的气体加热单元再次被加热后进入到衣物烘干部分对衣物进行烘干,实现空气的循环流动,避免湿热空气直接排出,避免导致室内空气环境湿热,而这在一定程度将提升室内的舒适性,另外,也使得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品质和用户体验得到显著提升。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湿热空气的冷凝效果,排气通道的通道壁上设置有用于对排气通道内流过的气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结构。这样,湿热空气在流过排气通道时将被冷却结构冷凝,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进入到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洗涤部分内的湿热空气的水分含量。
一种实施例中,冷却结构为设置在排气通路比如排气通道中的多个间隔的冷凝片,多个冷凝片形成弯折的通路,湿热空气通过弯折的通路时,将被多个冷凝片冷凝,降低水分含量。
优选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的,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管9,冷却管9的部分位于排气通道内,这样,排气通道内流动的湿热空气将接触冷却管9的位于排气通道内的部分并被冷凝。
当然,冷却管9的数量可以为一根,或者多根,比如3根或4根,或者其他更多根。而多根冷却管9则可以连接到冷却接头36的多个出水端。比如,冷却管9为并排间隔布置的多个,多个冷却管9连接于具有一个进水端和多个出水端的冷却接头36,其中,一个冷却管9连接于一个出水端。
当然,冷却管9可以直接插入到排气通道内,或者,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的结构形式中,排气通道的通道顶壁上形成有开缝,冷却管9沿着开缝的延伸方向设置在开缝中,也就是,冷却管9的轴向方向与开缝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开缝的宽度小于冷却管9的直径,使得放置在开缝中的冷却管9的一部分管壁位于排气通道内,这样,排气通道内流动的湿热空气将接触冷却管9的位于排气通道内的一部分管壁并被冷凝,如此,可以减少管壁开孔尺寸,降低泄漏可能。
进一步地,为了更进一步提升湿热空气的冷凝效果,优选地,冷却管9的位于排气通道内的部分上形成有喷孔,比如,冷却管9的插入到排气通道的管段上形成有喷孔,或者,冷却管9的位于排气通道内的一部分管壁上形成有喷孔,此时,冷却管9内的水通过喷孔呈雾状或射流喷出,从而对排气通道内流动的湿热空气进行冷却。
如图2-图5所示的,风道支撑座包括风道上盖15和风道底座16,其中,风道上盖15上形成有上盖排气槽17,风道底座16上形成有底座排气槽18,风道上盖15盖合在风道底座16上,使得上盖排气槽17和底座排气槽18形成排气通道,其中,冷却结构设置在上盖排气槽17的槽顶壁上。
进一步地,如图2-图5所示的,排气入口5从风道底座16的侧壁部19的上端面向下延伸,并通过形成在侧壁部19的内侧面上的通气口20与底座排气槽18连通。这样,在第一筒体1设置在风道支撑座4上后,排气入口5更便于和第一筒体1的第一内腔的端部连通。
如图5所示的,侧壁部19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围绕通气口20的风道上盖支撑凸缘50。该风道上盖支撑凸缘50可以对风道上盖进行定位支撑。
进一步地,风道支撑座包括风道端盖21,其中,风道端盖21和风道上盖15连接在一起以形成风道上盖件24,以在风道端盖21和风道上盖15之间形成具有进气出口8的上盖件进气槽22;风道底座16上形成有具有进气入口7的底座进气槽23;其中,风道端盖21和风道上盖15盖合在风道底座16上,以使得上盖件进气槽22和底座进气槽23形成进气通道。
当然,风道端盖21和风道上盖15可以任何方式连接在一起,比如,风道端盖21和风道上盖15熔接在一起以形成风道上盖件24,风道上盖件24包括具有进气出口8的上盖件进气槽22。
另外,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进气通道内的进气快速引入到气体加热单元,优选地,如图5所示的,风道支撑座包括具有出气口25的风扇容纳腔26,风扇容纳腔26通过进气出口8与进气通道相通,这样,设置在风扇容纳腔26内的风扇能够引导进风快速从进气通道流出并流入气体加热单元。
当然,风道支撑座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来形成风扇容纳腔,比如,如图5所示的,风道端盖21包括端盖风扇容纳槽27和出气口25;风道底座16上形成有底座风扇容纳槽28;其中,风道端盖21盖合在风道底座16上,以使得端盖风扇容纳槽27和底座风扇容纳槽28形成风扇容纳腔26,风扇容纳腔26与进气通道共用进气通道的外侧通道壁,进气出口8形成在外侧通道壁上。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的,风道底座16的底壁部上形成有电机安装腔51,电机安装腔51位于底座进气槽23的内侧槽侧壁57的内侧并共用该内侧槽侧壁57,电机安装腔51与底座进气槽23相通,比如,风道上盖的进气壳部侧壁38上形成有通孔,这样,电机可以设置在电机安装腔51内,电机的输出轴可以穿过进气壳部侧壁38上的通孔,穿过进气通道,从进气出口8穿过后与设置在风扇容纳腔26内的风扇连接以驱动风扇。
另外,上述的进气壳部侧壁38和风道端盖21的端盖风扇容纳槽27的内侧槽壁46可以具有任何结构并与风道底座16上的底座进气槽23的内侧槽侧壁57和外侧槽侧壁47相互配合以形成进气通道的内侧通道壁和外侧通道壁。比如,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的,进气壳部侧壁38的下部和内侧槽壁46的下部形成有半圆凸部41,而底座进气槽23的内侧槽侧壁57和外侧槽侧壁47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半圆凹槽40,这样,半圆凸部41可以配合在半圆凹槽40内并通过半圆凹槽40来限位。
和/或,
另外,风道底座包括形成在风道上盖支撑凸缘50、底座排气槽18的侧壁和底座进气槽23的侧壁的上表面上的围绕底座排气槽18和底座进气槽23延伸的密封凸条和/或密封凹槽48。这样,如图5所示的,风道上盖件24可以顺着密封凸条和/或密封凹槽48盖合在风道底座上。这样,如图5所示的,风道上盖和风道端盖形成的风道上盖件24可以顺着密封凸条和/或密封凹槽48盖合在风道底座上。凹凸型的配合结构以及热熔的连接方式可以更加紧密地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漏气情况的发生。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的结构,风道支撑座上形成有将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和下侧面连通的底座通气孔10。比如,风道底座上形成有多个底座通气孔10。
由于风道支撑座比如风道底座16上形成有将风道底座的上侧面和下侧面连通的底座通气孔10,这样,在该风道底座16应用到衣物处理装置中后,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烘干部分可以设置在风道底座的上方,而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洗涤部分则可以设置在风道底座的下方,如图1所示的,这样,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内,衣物烘干部分的外部空间的热空气可以通过风道底座上的底座通气孔与衣物洗涤部分的外部空间连通对流,以通过衣物洗涤部分的外表面对热空气冷凝降温,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的温升。
底座通气孔10可以为一个尺寸较大的开口,或者,如图4所示的,底座通气孔10为多个,并且阵列布置在风道底座16的底壁部上。这样,通过多个不同位置处的底座通气孔10,可以使得衣物烘干部分的外部空间的热空气与衣物洗涤部分的外部空间形成循环流动。
另外,如图5所示的,风道底座的底壁部上形成有加厚区域49,底座通气孔10形成在加厚区域49上。这样,加厚区域49可以增强风道底座的强度,以更稳定可靠地支撑上方的衣物烘干部分。
当然,风道支撑座4可以直接连接支撑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上,或者,为了提升风道支撑座4定位的可靠性,优选地,如图2所示的,风道支撑座4的底部设置有风道底座加强板11,比如,该风道底座加强板11可以直接连接支撑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上,然后将风道支撑座4固定设置在风道底座加强板11上,其中,风道底座加强板11上形成有贯穿风道底座加强板11的加强板通气孔12,底座通气孔10和加强板通气孔12相通,衣物烘干部分的外部空间的热空气通过底座通气孔10和加强板通气孔12与衣物洗涤部分的外部空间形成循环流动,以进行空气对流。
进一步地,为了充分利用风道底座加强板11自身的结构对对流空气进行降温,优选地,风道底座加强板11和风道支撑座4的下侧面之间具有间隔腔,底座通气孔10和加强板通气孔12至少部分错开布置,优选地,全部错开布置,这样,对流空气将在该间隔腔内流动后再流出,这样,可以利用间隔腔的腔壁降温对流空气;和/或,风道底座加强板11上形成有与排气出口6相通的排气开口13,风道底座加强板11上形成有与进气入口7相通的进气开口14,当然,排气出口6和排气开口13可以直接对接,进气入口7和进气开口14可以直接对接。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如图1所示的,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以上任意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中,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衣物烘干部分、衣物洗涤部分和气体加热单元,其中,所述衣物烘干部分通过排气通路与所述衣物洗涤部分连通,所述衣物洗涤部分通过进气通路与所述气体加热单元连通,所述气体加热单元与所述衣物烘干部分连通;这样,衣物烘干部分对衣物烘干产生的湿热空气能够通过排气通路流入到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洗涤部分内进行冷凝,通过衣物洗涤部分冷凝后的空气能够通过进气通路引入到衣物处理装置的气体加热单元再次被加热后引入到衣物烘干部分内对衣物进行烘干,其中,排气通道形成排气通路的一部分,进气通道形成进气通路的一部分。
这样,如上所述的,烘干衣物产生的湿热空气在被衣物洗涤部分冷凝后再次被加热后烘干衣物,从而实现空气的循环流动,避免湿热空气直接排出,避免导致室内空气环境湿热,而这在一定程度将提升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也使得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品质和用户体验得到显著提升。
进一步地,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内,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和所述衣物烘干部分之间的空间(也就是衣物烘干部分的外部空间)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和所述衣物洗涤部分之间的空间(也就是衣物洗涤部分的外部空间)连通。比如,衣物烘干部分的外部空间通过风道底座上的底座通气孔与衣物洗涤部分的外部空间连通。由于衣物烘干部分的外部空间与衣物洗涤部分的外部空间连通,这样,衣物烘干部分的外部空间的热空气可以通过风道底座上的底座通气孔与衣物洗涤部分的外部空间连通对流,以通过衣物洗涤部分的外表面对热空气冷凝降温,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的温升,该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品质和用户体验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具有任何结构,其并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具体结构。
因此,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衣物处理装置一种结构,具体地:
参考图1所示的一种结构,本发明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气体加热单元(未图示)、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气体加热单元与第一筒体1内的第一内腔连通,其中,第一筒体1内的第一内腔通过排气通路(其中一部分为排气通道)与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连通,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通过进气通路与气体加热单元连通。
由于第一内腔通过排气通路与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连通,并且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通过进气通路与气体加热单元连通,而气体加热单元与第一内腔连通,这样,气体加热单元加热后的热空气进入到第一内腔内烘干湿衣物,烘干湿衣物产生的湿热空气通过排气通路进入到第二筒体内,在第二筒体内通过第二筒体的内表面或者洗衣滚筒(第二筒体内设置有洗衣滚筒时)冷凝后,再通过进气通路进入到气体加热单元再次加热后进入到第一内腔内烘干衣物,从而实现空气的循环流动,避免湿热空气直接排出,避免导致室内空气环境湿热,而这在一定程度将提升室内的舒适性。另外,该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品质和用户体验得到显著提升。
当然,在此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提供的该衣物处理装置中,第一筒体1可以用作烘干桶,或者可以用作洗涤桶,而第二筒体2则可以作为洗涤桶;另外,第一筒体1可以直接作为烘干桶或者洗涤桶,或者第一筒体1可以作为烘干外桶或洗衣外桶,而在其内部再设置烘干滚筒或洗涤滚筒;第二筒体2可以直接作为洗涤桶,或者第二筒体2可以作为洗衣外桶,而在其内部再设置洗涤滚筒。
比如,为了提升衣物洗涤效果,并提升湿热空气在第二筒体2内的冷凝面和冷凝效果,优选地,如图1所示的,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内设置有洗衣滚筒3,这样,湿热空气进入到第二内腔内后,将接触第二筒体2的内周面和洗衣滚筒3的内、外周面,同时被第二筒体2和洗衣滚筒3冷凝,这就增加了冷凝面,并提升了冷凝效果,更易于将湿热空气内的水分子冷凝,同时,在洗衣滚筒3旋转时,更易于带动湿热空气与第二筒体2的内周面和洗衣滚筒3的内、外周面碰撞冷凝,同时更易于带动空气流入到进气通路;和/或,在衣物处理装置的高度方向上,第一筒体1设置在上方,第二筒体2设置在下方,如图1所示的结构,这样,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上下布置并设置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内,从而形成双桶洗烘机。
当然,可选择地,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可以左右布置并设置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内;或者,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可以分别设置在各自单独的装置中,并通过排气通路与进气通路连通即可。
另外,不论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上下布置,还是左右布置,进一步地,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风道支撑座4,第一筒体1设置在风道支撑座4上,而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上下布置,第二筒体2布置在风道支撑座4的下方,其中,风道支撑座4包括隔离的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排气通道形成排气通路的一部分,进气通道形成进气通路的一部分,其中,排气通道一端的排气入口5与第一筒体1内的第一内腔连通,排气通道另一端的排气出口6与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连通;进气通道一端的进气入口7与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连通,进气通道另一端的进气出口8与气体加热单元连通。
这样,可以通过风道支撑座4对第一筒体1进行支撑定位。比如,可以利用现有的干衣机的底座,将干衣机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都设置在该底座上以形成风道支撑座4上,避免在干衣机的第一筒体1上在开设其他孔洞。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湿热空气的冷凝效果,排气通路的任何位置处可以设置有对排气通路中流动的湿热空气进行冷凝的冷却结构。比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排气通道的通道壁上设置有用于对排气通道内流过的气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结构。这样,湿热空气在流过排气通道时将被冷却结构冷凝,从而降低了进入到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内的湿热空气的水分含量。
比如,冷却结构的一种结构中,冷却结构为设置在排气通路比如排气通道中的多个间隔的冷凝片,多个冷凝片形成弯折的通路,湿热空气通过弯折的通路时,将被多个冷凝片冷凝,降低水分含量。
或者,冷却结构的另一种结构中,如图2所示的,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管9,冷却管9的部分位于排气通道内,这样,排气通道内流动的湿热空气将接触冷却管9的位于排气通道内的部分并被冷凝。
当然,冷却管9的数量可以为一根,或者多根,比如3根或4根,或者其他更多根。而多根冷却管9则可以连接到冷却接头36的多个出水端。
当然,冷却管9可以直接插入到排气通道内,或者,如图2所示的结构形式中,排气通道的通道顶壁上形成有开缝,冷却管9沿着开缝的延伸方向设置在开缝中,也就是,冷却管9的轴向方向与开缝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开缝的宽度小于冷却管9的直径,使得放置在开缝中的冷却管9的一部分管壁位于排气通道内,如此,可以减少管壁开孔尺寸,降低泄漏可能;同时保证排气通道内流动的湿热空气将接触冷却管9的位于排气通道内的一部分管壁并被冷凝。
进一步地,为了更进一步提升湿热空气的冷凝效果,优选地,冷却管9的位于排气通道内的部分上形成有喷孔,比如,冷却管9的插入到排气通道的管段上形成有喷孔,或者,冷却管9的位于排气通道内的一部分管壁上形成有喷孔,此时,冷却管9内的水通过喷孔呈雾状或射流喷出,从而对排气通道内流动的湿热空气进行冷却。
另外,第一筒体1作为烘干桶在烘干衣物时,在衣物处理装置中,第一筒体1的外部空间的温度也会较高,也会存在湿热空气,因此,进一步地,第一筒体1的外部空间与第二筒体2的外部空间连通,这样,第一筒体1的外部空间中的热空气将与第二筒体2的外部空间中的空气发生对流,利用第二筒体2进行降温,降低了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的温升。
当然,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设置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内后,第一筒体1的外部空间与第二筒体2的外部空间可以通过任何结构连通,比如,第一筒体1的外部空间与第二筒体2的外部空间通过两个筒体与外壳之间的空隙连通,或者,在设置有风道支撑座4的情形下,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的,风道支撑座4上形成有底座通气孔10,第一筒体1的外部空间通过底座通气孔10与第二筒体2的外部空间连通,这样,第一筒体1的外部空间中的热空气将通过底座通气孔10与第二筒体2的外部空间中的空气发生对流。当然,底座通气孔10的数量和布置方式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本发明并不限于某种具体的数量和布置方式,如此,可避免在筒体与外壳之间形成空隙而导致外壳体积增大的问题。
当然,风道支撑座4可以直接连接支撑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上,或者,为了提升风道支撑座4定位的可靠性,优选地,如图2所示的,风道支撑座4的底部设置有风道底座加强板11,比如,该风道底座加强板11可以直接连接支撑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上,然后将风道支撑座4固定设置在风道底座加强板11上,其中,风道底座加强板11上形成有加强板通气孔12,底座通气孔10和加强板通气孔12相通,第一筒体1的外部空间通过底座通气孔10和加强板通气孔12与第二筒体2的外部空间连通,以进行空气对流。
进一步地,为了充分利用风道底座加强板11自身的结构对对流空气进行降温,优选地,风道底座加强板11和风道支撑座4的下侧面之间具有间隔腔,底座通气孔10和加强板通气孔12至少部分错开布置,优选地,全部错开布置,这样,对流空气将在该间隔腔内流动后再流出,这样,可以利用间隔腔的腔壁降温对流空气;和/或,进一步地,风道底座加强板11上形成有与排气出口6相通的排气开口13,排气开口13与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连通;风道底座加强板11上形成有与进气入口7相通的进气开口14,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与进气开口14连通。当然,排气出口6和排气开口13可以直接对接,进气入口7和进气开口14可以直接对接。
当然,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中,风道支撑座4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本发明并不限于某种具体的结构。比如,如图2-图5所示的,一种结构形式中,风道支撑座4包括风道上盖15和风道底座16,其中,风道上盖15上形成有上盖排气槽17,风道底座16上形成有底座排气槽18,风道上盖15盖合在风道底座16上,使得上盖排气槽17和底座排气槽18形成排气通道,其中,冷却结构设置在上盖排气槽17的槽顶壁上,比如,冷却管9可以铺设在上盖排气槽17的槽顶壁上的开缝中。
进一步地,排气入口5可以形成在风道底座16的任何位置处,只要能够和第一筒体1的第一内腔连通即可。比如,如图2-图5所示的,排气入口5从风道底座16的侧壁部19的上端面向下延伸,并通过形成在侧壁部19的内侧面上的通气口20与底座排气槽18连通。这样,在第一筒体1设置在风道支撑座4上后,排气入口5更便于和第一筒体1的第一内腔的端部连通。
另外,风道上盖15也可以具有任何结构形式以形成上盖排气槽17,本发明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具体结构。
参考图2、图5-图7所示的,风道上盖15包括U形壳部37和进气壳部,U形壳部37的内部空间形成为上盖排气槽17。进气壳部包括进气壳部侧壁38和进气壳部顶壁39,其中,进气壳部侧壁38用于与风道底座16上的底座进气槽23的内侧槽侧壁57配合以形成进气通道的内侧通道壁,进气壳部顶壁39用于形成进气通道的顶部通道壁;进气壳部侧壁38和进气壳部顶壁39形成用于与风道底座16上的底座进气槽23配合以形成进气通道的上盖进气槽,其中,上盖排气槽17与上盖进气槽隔离,在风道上盖15和风道端盖21连接形成风道上盖件24后,风道端盖21的内侧槽壁46将形成上盖进气槽的一个侧壁,从而形成上盖件进气槽22,该上盖件进气槽22可以与风道底座上的底座进气槽23相互配合形成进气通道,这将在下文详细说明。
如图2、图5-图7所示的结构,风道上盖15可以由U形壳部37、进气壳部侧壁38和进气壳部顶壁39组成,比如,在U形壳部37的一端也就是上盖排气槽17的一端形成为熔接端44时,上盖排气槽17包括第一侧壁45,进气壳部侧壁38相接在第一侧壁45的与熔接端44保持间距的位置处;此时,上盖排气槽17的槽顶壁从熔接端开始延伸并形成进气壳部顶壁39,从而形成一体件。
进气壳部侧壁38可以具有任何结构并与风道底座16上的底座进气槽23的内侧槽侧壁57相互配合以形成进气通道的内侧通道壁。比如,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的,进气壳部侧壁38的下部形成有用于与底座进气槽23的内侧槽侧壁57上的半圆凹槽40配合的半圆凸部41,这样,半圆凸部41可以配合在半圆凹槽40内并通过半圆凹槽40来限位,并且进气壳部侧壁38的上部形成有弧形凸部42,进气壳部顶壁39包括覆盖在弧形凸部42上的弧形顶壁部43。
进一步,上盖排气槽17和进气壳部顶壁39的朝向熔接端44的壁端面上形成有用于与风道端盖的内侧表面熔接的熔接凸条和/或熔接凹槽,通过该熔接凸条和/或熔接凹槽,可以使得风道上盖和风道端盖熔接在一起以形成风道上盖件24,如图6和图7所示的。
进一步地,风道支撑座包括风道端盖21,如图5-图7所示的,风道端盖21包括用于与风道底座16上的底座风扇容纳槽28配合以形成风扇容纳腔26的端盖风扇容纳槽27,其中,端盖风扇容纳槽27包括内侧槽壁46,内侧槽壁46用于与风道底座上的底座进气槽23的外侧槽侧壁47配合以一起形成进气通道的外侧通道壁,其中,内侧槽壁46上形成有用于将位于内侧槽壁46一侧的端盖风扇容纳槽27与位于内侧槽壁46另一侧的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出口8。
在风道上盖和风道端盖熔接在一起时,进气壳部顶壁39则可以与内侧槽壁46熔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的,内侧槽壁46的下部形成有用于与底座进气槽23的外侧槽侧壁47上的半圆凹槽40配合的半圆凸部41,进气出口8的一部分形成在半圆凸部41上。
进一步地,内侧槽壁46的上部形成有弧形凸部42,进气出口8的一部分形成在弧形凸部42上,其中,端盖风扇容纳槽27的周向壁形成为沿着弧形凸部42延伸的弧形壁,风道端盖在弧形壁的周向端部处形成有作为风扇容纳腔26的出气口25。此时,弧形顶壁部43可以与内侧槽壁46上的弧形凸部42形状相适配地连接比如熔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风道端盖的内侧表面包括内侧槽壁46的内侧表面,其中,风道端盖的内侧表面的外边缘上形成有用于与风道上盖的外侧表面熔接的熔接凸条和/或熔接凹槽48。如图2和图3所示的,以便于风道上盖和风道端盖熔接在一起。
风道端盖21和风道上盖15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连接在一起,使得内侧槽壁46、进气壳部侧壁38和进气壳部顶壁39一起形成用于与风道底座16上的底座进气槽23配合以形成进气通道的上盖件进气槽22,如图5-图7所示的。
这样,风道端盖21和风道上盖15连接在一起,以在风道端盖21和风道上盖15之间形成具有进气出口8的上盖件进气槽22;由于风道底座16的操作空间较小,风道端盖21与风道上盖15连接在一起后再整体与风道底座16进行连接,这可以避免在风道底座16上进行两次连接,从而降低装配难度。而风道底座16上形成有具有进气入口7的底座进气槽23;其中,风道端盖21和风道上盖15盖合在风道底座16上,以使得上盖件进气槽22和底座进气槽23形成进气通道。
进一步地,风道端盖21和风道上盖15熔接在一起以形成风道上盖件24,比如风道端盖21和风道上盖15通过风道端盖的内侧表面与上盖排气槽17和进气壳部顶壁39的朝向熔接端44的壁端面上的熔接凸条和/或熔接凹槽熔接在一起以形成风道上盖件24,风道上盖件24包括具有进气出口8的上盖件进气槽22。
如图5所示的,在包括风道底座16的情形下,底座通气孔10为多个,并且阵列布置在风道底座16的底壁部上,进一步地,风道底座的底壁部上形成有加厚区域49,底座通气孔10形成在加厚区域49上。
另外,侧壁部19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围绕通气口20的风道上盖支撑凸缘50。该风道上盖支撑凸缘50可以对风道上盖进行定位支撑。
另外,如图3和图5所示的,风道支撑座包括具有出气口25的风扇容纳腔26,风扇容纳腔26通过进气出口8与进气通道相通,这样,设置在风扇容纳腔26内的风扇比如涡轮风扇可以将从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内冷凝后的空气送入到气体加热单元进行加热后送入到第一筒体1的第一内腔内。
进一步地,风道端盖21包括端盖风扇容纳槽27和出气口25,而风道底座16上形成有底座风扇容纳槽28;比如,底座风扇容纳槽28位于底座进气槽23的外侧槽侧壁47的外侧并共用该外侧槽侧壁47,底座风扇容纳槽28与底座进气槽23相通,其中,风道端盖21盖合在风道底座16上,以使得端盖风扇容纳槽27和底座风扇容纳槽28形成风扇容纳腔26,风扇容纳腔26与进气通道共用进气通道的外侧通道壁,进气出口8形成在外侧通道壁上。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的,风道底座16的底壁部上形成有电机安装腔51,电机安装腔51位于底座进气槽23的内侧槽侧壁57的内侧并共用该内侧槽侧壁57,电机安装腔51与底座进气槽23相通,这样,电机可以设置在电机安装腔51内,电机的输出轴可以穿过进气壳部侧壁38,穿过进气通道,从进气出口8穿过后与设置在风扇容纳腔26内的风扇连接以驱动风扇。
另外,风道底座包括形成在风道上盖支撑凸缘50、底座排气槽18的侧壁和底座进气槽23的侧壁的上表面上的围绕底座排气槽18和底座进气槽23延伸的密封凸条和/或密封凹槽48。这样,如图5所示的,风道上盖件24可以顺着密封凸条和/或密封凹槽48盖合在风道底座上。
当然,在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排气通路可以与第二筒体的第二内腔的端部连通,而进气通路则可以与第二筒体的第二内腔的端部连通,也就是,可以避免在第二筒体的周向桶壁上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
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排气通路和进气通路的连接,优选地,如图8和图9以及图10和图11所示的,第二筒体2的周向桶壁29上形成有进风口30和出风口31,优选地,进风口30和出风口31形成在周向桶壁29的上部并相互靠近布置,其中,排气通路通过进风口30与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连通,第二筒体2的第二内腔通过出风口31与进气通路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的,出风口31处连接有位于第二筒体外部的出风管接头32,周向桶壁29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支撑台33,在出风管接头32接触支撑台33时,支撑台33能够支撑出风管接头32,确保出风管接头32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出风管机头32的脱落。当然,一种方式中,出风管接头32并不总是接触支撑台33,只有在出风管接头32下移或者晃动时,支撑台33才对出风管接头32支撑。当然,在其他方式中,出风管接头32也可以总是接触支撑台33。
当然,支撑台33可以具有任何结构,并可以以任何方式布置,比如,如图10所示的,支撑台33可以沿着第二筒体2的周向方向延伸。
另外,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形式:
形式一:为了避免第二筒体2内可能存在的洗衣毛屑顺着出风进入到进气通路内,优选地,出风口31处设置有出风过滤装置,出风过滤装置可以为任何过滤结构,比如,出风过滤装置可以为过滤网,其只要能够过滤住洗衣毛屑即可,当然,出风过滤装置可以通过任何方式安装在任何位置处,其只要能够将洗衣毛屑过滤即可,比如,出风过滤装置通过连接到出风口31处的出风管接头32保持定位,例如,如图10、图12和图13所示的,出风口31处安装有固定框55,固定框55的框壁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向内伸出的支撑凸缘56,过滤网54可以设置在该支撑凸缘56上,并通过连接到固定框55的出风管接头32保持定位;如此,可以保证过滤网54能够被更好地限位而不会发生位移。
形式二:支撑台33可以位于任何位置处,其只要能够对出风管接头32提供支撑即可,比如,一种方式中,支撑台33位于进风口30和出风口31之间,优选地,进风口30和出风口31形成在周向桶壁29的上部并相互靠近布置,而支撑台33位于周向桶壁29的上部并位于进风口30和出风口31之间;
形式三:出风管接头32包括连接到出风口31处的口连接端和连接出风管34的管连接端,其中,出风管接头32的位于口连接端和管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形成为沿着第二筒体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弯折段35,在弯折段35接触支撑台33时,支撑台33能够支撑弯折段35,当然,出风气流碰撞在弯折段35的弯折内壁面上后,出风气流中的杂质颗粒可以掉落,从而对出风气流具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另外,弯折段35的布置也便于出风口31与风道底座加强板上的进气开口通过波纹管形式的出风管34连接。
形式四:另外,为了保持出风过滤装置的清洁性,优选地,出风管接头32内设置有用于对出风口31处设置的出风过滤装置比如过滤网进行冲洗的冲洗结构,冲洗结构可以为喷头,这样,可以自上而下将粘附在过滤网上的洗衣毛屑冲刷至洗衣排水通路中经下水道排出;
形式五:此外,为了提升湿热空气进入到第二筒体2内后的冷凝效果,进风口30沿着周向方向延伸以形成周向弧形口,这样,通过排气通路进入到第二筒体2内的湿热空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与第二筒体2的内周面和洗衣滚筒接触进而冷凝。
当然,如图11所示的,进风口30处可以连接有进风管接头52,进风管接头52包括口连接端和连接进风管53比如波纹管的管连接端,其中,口连接端的端口形成为周向弧形端口(如图10清楚地显示的),以围绕周向弧形口延伸而连接于进风口30;周向弧形端口的周向延伸尺寸大于管连接端的横向尺寸。
此外,在本发明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由于上述的有益效果,可以避免在衣物处理装置内再设置冷凝器,从而显著地降低了功耗。当然,可选择地,在其他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冷凝器以辅助冷凝,但是,由于采用上述的对湿热空气的冷凝,设置的冷凝器的功耗也会有效地降低。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6)

1.一种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撑座(4)包括隔离的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其中,
所述排气通道的一端形成为与所述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相通的排气入口(5),所述排气通道的另一端形成为与所述风道支撑座的下侧面相通的排气出口(6);
所述进气通道的一端形成为与所述风道支撑座的下侧面相通的进气入口(7),所述进气通道的另一端形成为与所述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相通的进气出口(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的通道壁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排气通道内流过的气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管(9),所述冷却管(9)的部分位于所述排气通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的通道顶壁上形成有开缝,所述冷却管(9)沿着所述开缝的延伸方向设置在所述开缝中,其中,所述开缝的宽度小于所述冷却管(9)的直径,使得所述冷却管(9)的一部分管壁位于所述排气通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9)的位于所述排气通道内的部分上形成有喷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撑座包括风道上盖(15)和风道底座(16),其中,所述风道上盖(15)上形成有上盖排气槽(17),所述风道底座(16)上形成有底座排气槽(18),所述风道上盖(15)盖合在所述风道底座(16)上,使得所述上盖排气槽(17)和所述底座排气槽(18)形成所述排气通道,其中,所述冷却结构设置在所述上盖排气槽(17)的槽顶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入口(5)从所述风道底座(16)的侧壁部(19)的上端面向下延伸,并通过形成在所述侧壁部(19)的内侧面上的通气口(20)与所述底座排气槽(18)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撑座包括风道端盖(21),其中,
所述风道端盖(21)和所述风道上盖(15)连接在一起,以在所述风道端盖(21)和所述风道上盖(15)之间形成具有所述进气出口(8)的上盖件进气槽(22);
所述风道底座(16)上形成有具有所述进气入口(7)的底座进气槽(23);
其中,所述风道端盖(21)和所述风道上盖(15)盖合在所述风道底座(16)上,以使得所述上盖件进气槽(22)和所述底座进气槽(23)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端盖(21)和所述风道上盖(15)熔接在一起以形成风道上盖件(24),所述风道上盖件(24)包括具有所述进气出口(8)的所述上盖件进气槽(2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撑座包括具有出气口(25)的风扇容纳腔(26),所述风扇容纳腔(26)通过所述进气出口(8)与所述进气通道相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端盖(21)包括端盖风扇容纳槽(27)和所述出气口(25);
所述风道底座(16)上形成有底座风扇容纳槽(28);
其中,所述风道端盖(21)盖合在所述风道底座(16)上,以使得所述端盖风扇容纳槽(27)和所述底座风扇容纳槽(28)形成所述风扇容纳腔(26),所述风扇容纳腔(26)与所述进气通道共用进气通道的外侧通道壁,所述进气出口(8)形成在所述外侧通道壁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撑座上形成有将风道支撑座的上侧面和下侧面连通的底座通气孔(1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撑座(4)的底部设置有风道底座加强板(11),其中,所述风道底座加强板(11)上形成有贯穿所述风道底座加强板(11)的加强板通气孔(12),所述底座通气孔(10)和所述加强板通气孔(12)相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底座加强板(11)和所述风道支撑座(4)的下侧面之间具有间隔腔,其中,所述底座通气孔(10)和所述加强板通气孔(12)至少部分错开布置;
和/或,
所述风道底座加强板(11)上形成有与所述排气出口(6)相通的排气开口(13);所述风道底座加强板(11)上形成有与所述进气入口(7)相通的进气开口(14)。
15.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支撑座,其中,
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衣物烘干部分、衣物洗涤部分和气体加热单元,其中,
所述衣物烘干部分通过排气通路与所述衣物洗涤部分连通,所述衣物洗涤部分通过进气通路与所述气体加热单元连通,所述气体加热单元与所述衣物烘干部分连通;
其中,
所述排气通道形成所述排气通路的一部分,所述进气通道形成所述进气通路的一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内,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和所述衣物烘干部分之间的空间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和所述衣物洗涤部分之间的空间连通。
CN201910079523.2A 2019-01-28 2019-01-28 风道支撑座和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1114854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79523.2A CN111485407B (zh) 2019-01-28 2019-01-28 风道支撑座和衣物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79523.2A CN111485407B (zh) 2019-01-28 2019-01-28 风道支撑座和衣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5407A CN111485407A (zh) 2020-08-04
CN111485407B true CN111485407B (zh) 2022-04-08

Family

ID=71794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79523.2A Active CN111485407B (zh) 2019-01-28 2019-01-28 风道支撑座和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8540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7860A (zh) * 2011-12-19 2012-06-27 海尔集团公司 干衣系统及干衣系统的线屑清理方式
CN102535127A (zh) * 2011-12-21 2012-07-04 海尔集团公司 冷凝干衣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6192322A (zh) * 2015-04-29 2016-12-07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冷凝干衣机及冷凝干衣方法
CN106884297A (zh) * 2015-12-16 2017-06-23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干衣设备及干衣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7860A (zh) * 2011-12-19 2012-06-27 海尔集团公司 干衣系统及干衣系统的线屑清理方式
CN102535127A (zh) * 2011-12-21 2012-07-04 海尔集团公司 冷凝干衣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6192322A (zh) * 2015-04-29 2016-12-07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冷凝干衣机及冷凝干衣方法
CN106884297A (zh) * 2015-12-16 2017-06-23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干衣设备及干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5407A (zh) 202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23376B1 (en) Laundry treating machine
CN103835107A (zh) 干衣机
CN107164914B (zh) 壁挂式衣物处理装置
US7275399B2 (en) Condensing apparatus for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
CN111485403B (zh) 洗衣外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111485406B (zh) 风道底座加强板、风道底座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0104319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111748990A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111485407B (zh) 风道支撑座和衣物处理装置
CN111485409B (zh) 洗衣外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111485405B (zh) 风道底座和衣物处理装置
CN111485408B (zh) 风道上盖、风道支撑座和衣物处理装置
CN111485360B (zh) 洗衣外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111485359B (zh) 风道上盖件、风道支撑座及其形成方法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8666823U (zh) 除湿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09958109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111748985A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111485358A (zh) 衣物处理装置
JP5597440B2 (ja) 洗濯乾燥機
CN112301625A (zh) 衣物处理设备
KR20050108114A (ko) 의류 건조기용 배기챔버
CN219410263U (zh) 衣物处理设备
KR101370890B1 (ko) 건조기의 스프레이 채임버를 이용한 린트 프리 및 콘덴싱모듈
EP3943656B1 (en) Laundry treatment device
CN211368138U (zh)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烘干组件及衣物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